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总论占6分)

1.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创立了上、中、下三品分类法。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1976815093)

2. 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730种药物综合本草编写模式;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补充《本经》。

3.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宋唐慎微1746种。

5.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1892种方11000余首

6. 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古本草增补新药之冠。

7. 中华本草:8980 味

中药性能

药物的性能,又称药性,是指药物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就称为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是以药材为观察对象。而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用和不良反应,前者即中药的作用、功效或功能。后者包括毒性作用和副作用等。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一些要点

1. 四气的作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凉血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补阴,温经等作用。

2. 五味的作用:

3. 归经的理论基础:脏腑经络理论。依据药物对脏腑经络病变的治疗作用进行归纳而定。

4.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品种混乱、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离经悖法(中医理论为指导)、炮制失度、剂型失宜、疗程过长、配伍不当、管理不善、辩证不准、个体差异。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

1. 功效

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有高级和初级之别。

高级功效,是高度概括,表述用语成熟简练,简明扼要;初级功效,是对中药针对机体某种状况的作用的客观记载,表述用语原始直白,虽也简明,但不精练。

功效的确定:首先广泛收集资料;其次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认真分析。

功效的表述:多用动宾短语结构。对初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症或症状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疾病名称构成的词组,如“截虐”、“治瘘”等;高级功效的表述常常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相对应,所用语句多为动词加病邪、脏器、生理功能或分泌排泄物及病理产物或反应等名称构成的词组,如“清热”、“燥湿”、“补肝”、“补气”、“活血”、“通便”、“化痰”、“泻火”、“排石”等。

记述功效的用于大多比较简练,一般由二字、三字、四字组成的词组,个别也有超出。其中,二字词组多表述单一功效(祛风、清热);三字词组或表述复合型功效(散风寒、清湿热),或表述单一型功效(清肺热、补脾气);四字及以上词组大多表述复合型功效(发汗解表、清泻肺胃之火)。

功效的分类:

按中医辨证学分: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解表、清里热、滋阴、助阳);针对病因辩证的功效(清暑、燥湿、镇惊、消食、生肌、续筋接骨);针对气血津液的功效(补气、行气、生津、活血);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润肠、温胃、养肝);针对经络辨证及六经辩证的功效(散太阳经风寒);针对卫气营血的功效(清气分热、凉血解毒、散血解毒);针对三焦辩证的功效(清中焦湿热)。

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因功效,具体包含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效、消除病理产物等;对症功效,缓解症状;对病症功效,某些中药对疟疾、痹症、鼻渊、黄疸、肺痈等病症具有明显的优于他药的疗效;对现代病症的功效,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肿瘤等。

是指药物在临床的主要适应病症,也成主要适应范围,简称主治。

分类:病名类主治病症,以疾病名称(截疟、肠痈、水火烫伤)表述;证名类主治病症,以疾病的证名(热淋、湿热黄疸、风寒表证)表述;症状名类主治病症,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惊悸、耳鸣、口臭)表述。

中药的应用

1. 七情

2. 君臣佐使

君药: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降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3. 配伍的目的:增加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减少毒副反应。

4. 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药:①剧毒药,如水银、砒石、雄黄、轻粉、斑蝥、马钱子、蟾酥、乌头、生南星等;

②催吐药,如藜芦、胆矾、瓜蒂等;

③峻下逐水药,如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等;

④破血逐瘀药,如三棱、莪术、水蛭、虻虫、干漆等;

⑤辛香走窜药,如麝香、皂荚等;

⑥大辛大热,助火动血药,如附子,肉桂。

慎用药:①泻下药,如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等;

②活血通经药,如桃仁、红花、牛膝、川芎、姜黄、牡丹皮等;

③破气药,如枳实、厚朴等。

④滑利之品,如冬葵子等。

5. 服药方法

服药时间:驱虫药、攻下药、峻下逐水药宜晨起空腹服;补虚药宜饭前服;消食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药宜饭后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宜睡前服;截疟药,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

服药次数:一般一日一剂分二服或三服。发汗药、泻下药,以得汗得下为度。呕吐病人宜小量频服。

方法:①汤剂:一般温服,治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病用寒药,热在胃肠,宜凉服,热在其他脏腑,仍宜温服。②丸剂:直接开水送服;③散剂、粉剂:蜂蜜调和送服,或装入胶囊吞服;④膏剂:开水送服;⑤冲剂、糖浆剂:开水冲服,糖浆剂可直接吞服。一、解表药(3.5分)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解表药。

多具辛味(辛能发散),主归肺与膀胱经,多具升浮之性。

主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表证。部分药物还可以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痛。

辛温解表药--性味多辛温---发散风寒,发汗力强----风寒表证。

辛凉解表药--性味多辛凉---疏散风热,发汗力缓,长于透解表热----风热表证。

配伍:兼虚者,常与补虚药同用,以扶正祛邪;温病初起,以辛凉解表药配清热解毒药同用。

1. 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淋病及气血亏虚者,应慎用或忌用。

2. 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影响疗效;不宜多用、久用,中病即止,以免发汗太过伤津、伤阳。

▲麻黄:味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肺气不宣的咳喘证、水肿兼有的表证。

发汗力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宜生用;止咳平喘多蜜为炙用。

药理: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中枢兴奋。

麻黄配桂枝:麻黄辛温,宣肺发汗解表;桂枝辛甘温,功能发汗解表,助阳通脉。两者配伍后,发汗解表力大大增强,宜于风寒表实无汗者。

麻黄配杏仁:麻黄宣肺平喘,发表散寒;杏仁苦温润降,善宣肺降肺,平喘止咳,两者配伍后,宣降肺气,平喘止咳之功更著,尤宜于证属风寒束肺者。

麻黄配石膏:麻黄辛温,功善宣肺平喘;石膏辛甘性寒,功能清肺泻火。两药配伍,相制为用,既能宣肺透表定喘,又能泄除肺热,用治肺热咳喘。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力不及麻黄,但长于助阳、温通经脉、温中散寒。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

助阳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

用于:①风寒表证,虚实有汗无汗;②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症瘕积聚;③阳虚水肿,痰饮证;④胸痹作痛,阳虚心悸;⑤虚寒腹痛。

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诸出血症忌用。

药理:促发汗,解热、扩张皮肤血管、抗菌抗病毒、镇静抗惊厥、抗炎抗过敏、增加冠脉血流量、强心、利尿、健胃、促进胃肠蠕动。桂枝配白芍:桂枝辛甘性温,功能发表助阳、温阳经脉;白芍酸甘微寒,功能养血敛阴止汗。两药相合,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营卫不和,风寒表虚有汗。

【麻黄和桂枝】

均能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及风寒湿痹。其中,麻黄发汗力强,唯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桂枝发汗力弱,又能助阳,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咸宜。再者,麻黄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气不宣之咳喘;还能利水消肿,治水肿兼表。桂枝又善温通经脉、温阳化气、温中散寒,治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胸痹冷痛,阳虚水肿,虚寒腹泻等。

▲紫苏:味辛,性温。归肺、脾经。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用于:①风寒感冒,咳嗽胸闷;②脾胃气滞;③气滞胎动;④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治风寒表证常用,兼气滞胸闷咳嗽者尤宜。

不宜久煎。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用于:①风寒表证;②胃寒呕吐;③风寒客肺的咳嗽;④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善温中止呕,治风寒感冒和咳嗽常用,为“呕家圣药”。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用于:①风寒风热表证;②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③疮疡初起有表证者;④(荆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发表散风之通用药。表证治疹痒无论风寒风热皆可。

不宜久煎。荆芥穗力较强、发表透疹宜生用、止血需炒炭。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为治风通用药,无论外凤、内风或兼否寒热皆可使用。“风药之润剂”

用于:①风寒、风热表证,表证夹湿;②风寒湿痹,风湿疹痒;③破伤风,小儿惊风。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用于:①风寒表证,表证夹湿,风寒头痛;②风寒湿痹。

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太阳头痛(头痛连及项背)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细辛:辛、温。有小毒。归心、肺、肾经。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用于:①风寒表证(尤以鼻塞、头痛、肢体疼痛较甚者)、阳虚外感;②鼻渊头痛;③头风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痛;④寒饮咳喘。善祛风散寒、通窍止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所致痛证及鼻渊、鼻塞、头痛之良品。又能温肺化饮,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最宜少阴头痛(头痛连齿)、鼻渊与牙痛。

汤剂,1-3g;粉末,0.5-1g,外用适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反藜芦。

药理:解热镇痛、镇静、抗炎、抑菌、抗组胺、抗变态反应、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细辛配干姜、五味子:细辛性温,祛风散寒,温肺化饮;干姜辛热,温肺化饮;五味子酸温,敛肺气,滋肾阴。三药相合,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用治寒饮喘咳日久。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用于:①外感风寒或表证夹湿兼见头痛鼻塞者;②阳明头痛,眉棱骨痛,牙痛;③风寒湿痹,寒湿带下;④疮疡肿毒,风疹湿痒。善治阳明头痛(眉棱及前额疼痛)。

▲香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膀胱经。

①发汗解表,主治夏令感受风寒之邪而兼暑湿者(阴暑)。②和中化湿,用于暑湿伤中的呕吐泄泻,脘腹胀满疼痛。③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功似麻黄,药力亦强,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最宜,素称“夏月麻黄”

发汗解暑宜水煎凉服,利水退肿须浓煎或为丸服。自汗、盗汗、气虚、阴虚者忌用。

【香薷和麻黄】

均能发汗解表,利水退肿,治表证无汗、水肿及小便不利。其中,香薷微温,兼和湿化中而祛暑,习称“夏月麻黄”

▲藁本:上达巅顶,善治巅顶(阙阴经)头痛;善治上半身风湿痹痛。

【羌活和藁本】

均源于伞形科而为辛温发散之品,均善发散风寒、胜湿止痛。然,羌活主散太阳经风寒湿,善治太阳头颈强痛、上半身风寒湿痹特别是肩背肢节痛;藁本虽亦散太阳经风寒湿,但又兼归肝经而直上颠顶,善治颠顶头痛,兼治寒滞肝脉之脘腹痛等。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肌肤,内走筋脉;既为治外感鼻塞头痛之佳品,又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还为治痹痛与疹痒所常用。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头痛不宜。

▲辛夷:仅为治鼻渊头痛与风寒头痛鼻塞所常用。内服包煎。

▲西河柳(柽柳):发表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用于: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③麻疹不透,风疹瘙痒;④肝气郁滞,胸闷胁胀。治风热诸疾最宜,治肝郁化热可投。

发汗力最强,发热无汗者最宜。不宜久煎。表虚自汗者不宜。叶长于发汗,梗偏于理气。

▲牛蒡子:辛、温、苦。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外散风热、内解热毒、上宣肺气、下利二便。

用于:①风热感冒,温病初起;②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③麻疹不透,风热疹痒;④热毒疮肿,痄腮。

发汗不如薄荷,长于清热解毒与滑利二便。入煎剂宜打碎。炒用寒性减。

▲蝉蜕:长于祛风止痉与明目开音。能祛风止痉,治破伤风及小儿惊风。又能退翳明目,治风热或肝热目赤翳障。利咽开音,治咽痛,声音嘶哑。止痉宜大量。

蝉蜕配胖大海:蝉蜕甘寒质轻,功能疏散风热、宣肺疗哑;胖大海甘寒,功能清宣肺气、利咽开音。两药相合,清宣肺气、利咽开音力强,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润肺止咳蜜炙用。

用于:①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咳嗽头痛;②肺热燥咳;③肝阳眩晕,目赤肿痛,视物昏花;④血热吐炄

桑叶配菊花:桑叶苦甘寒,菊花辛甘苦微寒,二药均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合用后药力更强,善治外感风热、风温初起或肝热目赤、肝阳眩晕。

桑叶配黑芝麻:桑叶平肝益阴明目,黑芝麻补精血润肠,二药合用,补肝肾明目力强,治肝肾亏虚视物昏花效佳,兼肠燥便秘者尤宜。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用于:①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②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③肝阴虚的眼目昏花;④肝风头痛及肝阳上亢头痛、眩晕;⑤热毒疮肿。

长于清肝解毒,治肝阳、肝火所致的头晕目疾及疮疡肿毒。疏散风热常用黄菊换,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菊花配枸杞子:菊花辛甘苦微寒,清肝明目,益阴平肝;枸杞子甘平,滋补肝肾明目。二药合用,补肝肾明目增强,用于肝肾亏虚,目暗不明,两眼干涩。

【桑叶和菊花】

均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但,桑叶性寒,作用偏于肺,疏散力较菊花强;又能润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还能凉血止血,治血热吐衄咯血。菊花性微寒,作用偏于肝,平肝明目力较桑叶为胜,兼治肝风头痛;又善清热解毒,治痈肿疮毒。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阳明)经。

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止泻煨用,退热生津、透疹生用,鲜葛根生津最佳。

用于:①外感表证,项背强痛;②麻疹初起,透发不畅;③热病烦渴,消渴;④湿热泻痢初起,脾虚泄泻。

治项背强痛要药。升阳方面,用于止泻痢,热痢初起兼表证,或脾胃虚弱之久泻久痢,脾虚泄泻配人参。

药理:解热、扩张皮肤血管、镇静、抗过敏、扩张冠脉、改善心脏功能、改善脑循环、抗缺氧、降血压

生葛根配伍黄芪、黄连:生葛根入脾胃,解表升阳止泻;黄芩、黄连苦寒,善清肠胃湿热。三药合用,既清热燥湿,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用于:①邪在少阳寒热往来,感冒高热。②肝气郁结,胸胁疼痛,月经不调,痛经;③气虚下陷之久泄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

为和解少阳、疏肝解郁调经及升阳举陷之要药。

性升散,凡肝阳上亢、真阴亏损者忌用。解表退热生用,疏肝解郁醋炙。

药理:解热镇痛、镇静、镇咳、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胆、降血脂及抗消化道溃疡。

柴胡配黄芩:柴胡苦辛微寒,善疏散退热,透达半表之邪;黄芩苦寒,善清半里之郁热。二药合用,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用于:①风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②热毒疮肿,丹毒,痄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温毒发斑;③气虚下陷之久泄脱肛、崩漏下血及胃下垂、子宫脱垂。治阳明头痛(前额头痛)最宜,治中气下陷常用

升举阳气时宜炙用。阴虚阳升、气逆及麻疹已透者忌用。

【柴胡、葛根、升麻】

均为解表升阳之品,但性能主治有别。①柴胡主散半表半里之邪,主治少阳寒热往来及感冒高热;升麻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风热头痛而少用;葛根善发表解肌退热,主治外感表证项背强痛。②柴胡、升麻能升阳而举陷,多与黄芪、人参配伍,治气虚下陷、脏器脱垂诸证;葛根则鼓舞脾胃清阳上升而止泻痢。③升麻、葛根能透疹,治麻疹不透,柴胡不能。④柴胡疏肝解郁,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升麻善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丹毒、温毒发斑及热毒疮肿;葛根能生津止渴,治热病伤津及内热消渴。

▲蔓荆子:①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表证、头痛头风、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目昏多泪。②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痹痛。主散头面部风热,清利头目而止头面部诸痛。

▲淡豆豉:①解表,用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均可使用。②除烦,用于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虚烦不眠。

▲浮萍:风热表证;善治风疹瘙痒与风水水肿。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凉血止血。

解表药小结

兼能利水消肿者:麻黄、香薷

兼治咳喘者:麻黄、细辛、紫苏

兼能行气者:紫苏

兼能止呕者:生姜、紫苏

兼能止痉者:蝉蜕、防风

兼能通鼻窍止痛者:白芷、细辛、苍耳子、辛夷兼能利咽止痛者:薄荷、牛蒡子、蝉蜕

兼能明目者:菊花、桑叶、蝉蜕

兼能疏肝解郁者:柴胡、薄荷

兼能升提中阳(气)者:柴胡、升麻、葛根兼能止血者:桑叶、荆芥(穗)

兼能透疹者: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辛温解表药只有荆芥一味)

兼能祛风除湿或通络散寒,以治痹证者: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

二、清热药(7分)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清热药。大多药性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主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兼能燥湿、

利湿、滋阴、发表等。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内无积滞的里热证。

1. 清热泻火药:性味多苦寒或甘寒。能清气分实热,适用于外感温热病气分热盛;能泻脏腑之火,适用于脏腑(肺、心、肝、肾、

胃)火热证。

2. 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性燥,能清除燥化湿热之邪,兼能清热泻火,适用于湿热证,如湿温、暑湿、湿热中阻,湿热泻痢,黄

疸,带下,淋证,疮疹以及火热证。

3. 清热解毒药:性味多苦寒,能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或内生实热火毒炽盛及外科热毒疮疡、蛇虫咬伤等证。

4. 清热凉血药:性味咸寒或甘寒、苦寒,入血分,能清血分之热,适用于热病邪入营血及血热迫血妄行的出血证。

5. 清虚热药:性味多甘寒,能清虚热,适用于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及热病后期虚热不退,夜热早凉者。

配伍:①兼表证者,配伍解表药。②兼阴伤津亏者,配伍养阴生津药。③兼里热积滞者,配伍泻下药。④兼脾胃虚弱者,配伍健脾和胃药。⑤气血两燔者,清热泻火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

使用注意:①性寒凉,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②清热燥湿药易化燥伤津耗阴,阴虚津伤者慎用。③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④忌用于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锻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后外用,收敛之中又兼清热之性,可治疮疡不敛及湿疹等。

用于:①温病气分高热;②肺热咳喘;③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④疮疡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生用清泄与透达并具,既善清泄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又兼解肌透热,为治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的要药。

内服生用,用量宜大(15g以上),入煎剂打碎先煎;外用宜煅末。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忌用。

石膏配知母:生石膏性甘大寒,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苦甘而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两药相合,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清热泻火生用,滋阴降火盐水炒用。

用于:①热病壮热烦渴;②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③阴虚火旺,潮热盗汗;④内热消渴,阴虚肠燥便秘。长于滋阴润燥,善清三焦之热而滋润,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

药理:解热、抗菌抗炎、镇静、抗肿瘤、降血糖、抑制Na+、K+-A TP酶、降低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细胞调控作用纠正异常细胞的功能。

知母配川贝母: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川贝母辛苦微寒,功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两药相合,既滋阴润燥,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知母配黄柏: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苦寒,功能清热泻火。两药相合,两药相合,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石膏和知母】

均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治热病高热烦渴及肺热咳嗽。然,石膏生用降火力强,兼解肌,重在清解,又善治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痛及口舌生疮;煅用收湿敛疮,治疮疡不敛、湿疹浸淫及水火烫伤。知母重在清滋,又能滋阴润燥,治燥热咳嗽、阴虚劳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

▲天花粉:苦、微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用于:①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②肺肺热咳嗽,燥咳痰黏,咳痰带血;③痈肿疮疡,跌打肿痛。

为清润消肿排脓之品。生津作用强,多用治消渴证。制成注射液可用于引产。

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脾虚微寒,大便滑泄者忌用。反乌头。

▲栀子: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用于:①热病心烦,郁闷,燥扰不宁;②湿热黄疸,热淋,血淋;③血热吐血,衄血,尿血;④热毒疮肿,跌打肿痛。(栀子虽性味苦寒,但质润不燥,故称清热利湿,不能称清热燥湿。)

善清心肺三焦之火。入气分能泻火除烦,入血分能凉血解毒而止血疗疮,入三焦能清利湿热而退黄

生用走气分泻火,炒黑入血分止血,姜汁炒除烦止呕。栀子仁善清心除烦,栀子皮兼清表热。

药理:解热镇痛、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中枢抑制、降血压、保肝利胆、利尿、促进胰腺分泌、利尿、止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栀子配淡豆豉:栀子苦寒,功能泻火除烦;豆豉辛甘微苦性寒,善宣散郁热而除烦。两药相合,两药相合,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

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栀子配茵陈:栀子苦寒,功能泻火除烦、利湿退黄;茵陈苦微寒,功能清热利湿退黄。两药相合,两药相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夏枯草: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善治肝阳眩晕,目珠疼痛,又有散郁结,用于瘰疬、瘿瘤、痰核及乳痈肿痛。还可降血压,用于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或肝热者。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药力平和,不滋腻,不恋邪。

用于:①热病烦渴,舌燥少津;②胃热呕秽;③肺热或外感风热咳嗽,肺痈吐脓;④小便短赤,热淋涩痛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既清心火而除烦,又泄肺胃之热而生津,还利尿而导热邪从小便出。为治热病烦渴、心火上炎之要药。

▲淡竹叶:入心、胃经,清心胃之火而除烦,为治热病烦渴及火炎口疮要药;入小肠经,清利小肠而利尿,为治心火尿赤与热淋常用。用于热病烦渴,心火上炎并移热于小肠的口疮尿赤,热淋,水肿,湿热黄疸。

【竹叶、淡竹叶、竹叶卷心】

均能清热除烦、利尿,治心火上炎、下移小肠之口疮尿赤、热病心烦及热淋涩痛。然,竹叶源于乔木或灌木状竹的叶,清心除烦力强,并能生津,热病心烦多用;又兼辛味,清中兼散,能凉散上焦风热,治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淡竹叶则源于草本状淡竹叶的茎叶,通利小便力强,口疮尿赤及热淋多用,并治水肿尿少及黄疸尿赤。竹叶卷心和竹叶同源,为嫩心,更长于清心火,多用于温病热入心包之神昏谵语。

▲决明子:能清肝火,益肾阴而明目,为目赤肿痛及目暗不明之要药。又能润肠通便,治肠燥便秘,治热结肠燥便秘佳品。

▲密蒙花:既清泄肝热,又养肝润燥,故而善明目退翳,为目疾专药,凡目疾无论虚实皆可酌用。

▲谷精草:善疏散风热而明目退翳,为治风热目赤翳障之要药。

▲青葙子:善清泄肝火、明目退翳,为治肝热目赤或翳障之要药。能扩瞳。

【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

均善清肝明目,治肝热或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及目生翳障。然,谷精草善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治风热上攻之目赤翳障,及头痛、牙痛、咽喉肿痛。密蒙花善清热养肝、明目退翳,治肝热目赤肿痛、肝虚有热之目昏干涩及翳障;青葙子善清泻肝火、明目退翳,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障视暗;并能降压,治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用于:①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疮疹;②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咽痛,目赤,火毒痈肿;③血热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④胎热胎动不安。

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清热生用,安胎炒用,酒炒清上焦火,炒炭止血。条芩善清大肠火,枯芩善清肺火。苦寒燥泄,能伐生发之气,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用。

药理:解热、抗菌抗炎抗病毒、促进细胞免疫、抗过敏、降血脂、保肝利胆、利尿、镇静、降血压、抗凝血、抗血栓、抗氧化、抗肿瘤。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①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②热病高热、烦躁、神昏,内热心烦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疮;③肝火犯胃呕吐吞酸;④血热妄行吐衄,痈疽肿毒,目赤肿痛,耳道疖肿,湿热疮疹。

作用偏于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湿热,为治湿热火邪的要药。

生用长于泻火解毒燥湿,清心与大肠火。酒炒引药上行,并缓和苦寒之性。姜汁或吴茱萸炒,则苦泄辛开,缓和其苦寒害胃之性,并增强降逆止呕的作用。吴茱萸制又能治肝郁化火证。

大苦大寒,过量或长期服用易伤脾胃,胃寒呕吐或脾虚泄泻者忌用。

药理:解热、抗菌抗炎抗病毒、抗原虫、抗过敏、促进免疫、抗肿瘤、正性肌力、负性心率、抗心率失常和心肌缺血、降血压、抑制胃肠平滑肌、抗溃疡、利胆、降血糖、抑制血小板聚集、中枢抑制。

黄连配木香: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木香辛苦性温,功能理肠胃气滞而止痛。两药相合,两药相合,既能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黄连配吴茱萸: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吴茱萸辛苦而热,功能燥湿疏肝下气。两药相合,两药相合,既能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制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黄连配半夏、瓜蒌: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半夏辛苦而温,功能燥湿化痰、消痞散结;瓜蒌甘寒,功能清热化痰、利气宽胸。两药相合,三药相合,既泻火化痰,又消痞散结,治痰火互结之胸结症效佳。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用于:①湿热下注之带下、淋浊、脚气、足膝红肿;②湿热黄疸,湿热泻痢,湿疹,湿疮;③热毒疮肿,口舌生疮,血热出血;④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

作用偏下焦,善清相火,退虚热,除下焦湿热。清热燥湿解毒宜生用,清相火退虚热盐水炒,止血炒炭。

黄柏配苍术:黄柏苦寒,清热燥湿,作用偏于下焦;苍术辛苦性温,功能燥湿健脾,兼祛风湿。两药相合,既清热又燥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证,特别是下焦湿热痿躄证。

▲龙胆:苦,寒。归肝、胆、胃经。

①清热燥湿,用于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阴囊湿疹,湿热黄疸,带下等。②泻肝胆实火,用于治肝火目赤、头痛、耳聋、胁痛、口苦及热极生风的惊风抽搐(高热抽搐,小儿急惊,带状疱疹)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夏枯草、龙胆】

均能清泄肝胆之火、降血压,治肝火头痛、眩晕、目赤肿痛,以及高血压属肝火或肝阳上亢者。然,龙胆大苦大寒,性主沉降而清泄力甚强,肝火上炎重症每用,又治高热惊厥抽搐;还善入下焦而清热燥湿,治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尿赤及淋痛等。夏枯草清肝火力不如龙胆,但兼益肝血,除宜用于肝火上炎轻症以外,又治肝阴不足之目珠夜痛;还善散郁结,治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瘿瘤。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①清热燥湿,治湿热泄泻,黄疸,带下等。②杀虫止痒,治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③利尿,治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苦寒,脾胃虚寒者忌用。反藜芦。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凉血、滋阴、生津)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用于:①温热病热入营血;②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③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④阴虚肠燥便秘。为清滋润滑之品。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寒滑腻滞,脾虚食少便溏及湿滞中满者忌用。

药理:镇静、抗炎抗菌、促进免疫功能、降血糖、抑制钠泵、利尿、降低耗氧量、抗凝、止血、降血压、抑制心脏、抗皮肤真菌。【鲜地黄、干地黄】

均能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润肠通便,主治热病邪入营血之高热神昏、温毒发斑、血热出血、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相异的是,鲜地黄多汁,苦重于甘,清热凉血生津效佳,热甚伤津多用;干地黄质润,甘重于苦,清热力稍差而长于滋阴,阴虚血热、骨蒸潮热多用。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降火解毒)

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清凉滋润解散之品。

用于:①温病热入营血,温毒发斑;②热病伤阴心烦不眠,阴虚火旺骨蒸潮热;③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痰核,阳毒脱疽;④阴虚肠燥便秘。

寒滑腻滞,脾胃虚寒、胸闷食少便溏者忌用。反藜芦。

【生地黄、玄参】

同源于玄参科,均能清热凉血、滋阴生津、滋润肠燥,治热病邪入营血之舌绛口干、温毒发斑、血热咯血、久病伤阴之骨蒸潮热、内热消渴及阴虚肠燥便秘。其中生地黄甘重于苦,长于滋阴凉血,阴血不足兼热者多用,又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玄参则苦重于甘,长于清降火热,热毒炽盛兼阴虚者多用;又善解毒散结,治咽喉肿痛、痈疮肿毒及瘰疬痰核。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虚热。

用于:①温病热入血分而发斑疹,血热吐血、衄血等;②温病后期阴虚发热,久病伤阴无汗骨蒸;③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癥瘕,跌打伤肿;④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为清泄行散之品。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清热凉血生用,活血化瘀酒炒,止血炒炭。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清肝火。

用于:①温病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火热内伤之血热吐衄,皮下出血;②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癥瘕,跌打肿痛;③痈肿疮毒,目赤肿痛,肝郁化火胁痛。

既善清肝火除血分实热而郁热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而止痛。苦而微寒,经闭、痛经属虚寒证者忌用。反藜芦。

【牡丹皮和赤芍】

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肠痈腹痛、癥瘕、痈疮肿毒及跌打瘀肿。然,牡丹皮兼辛味,又入肾经,又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治热病后期之阴虚发热、久病伤阴之无汗骨蒸;赤芍苦泄而专入肝经,又善清泄肝火与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胁痛及肝火目赤肿痛。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①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麻疹。②疮疡、湿疹,阴痒,水火烫伤。凡斑、痘、疹属血热毒盛者均宜,尤以斑疹紫黑兼二便不利者用之为佳。有轻泻作用,故脾虚便溏者忌用。

▲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用于高热神昏斑疹,血热出血。锉碎先煎,或锉末冲服。为治高热神昏斑疹与血热出血所常用。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大肠、胃经。

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用于:①外感热病,风热表证;②痈疮疖肿,肠痈、肺痈、乳痈;③热毒泻痢。(内痈,血痢)

既善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凡热毒或风热所致病症皆可选用。

药理: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解热、降血脂、利胆保肝、兴奋子宫、抗早孕、抗艾滋、抗肿瘤。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长于清心火,消痈散结,利尿)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利尿。“疮家圣药”,为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

用于:①外感热病,风热表证;②痈肿疮毒,乳痈、肺痈,瘰疬痰核;③热淋涩痛。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善治乳痈及利水通淋)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用量过大可至缓泻,脾虚便溏者慎用)

用于:①乳痈(最佳),痈肿疮毒,各种内痈;②咽喉肿痛,目赤肿痛,毒蛇咬伤;③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蒲公英、紫花地丁、重楼、野菊花】

均能清热解毒,善治痈肿疮毒。但,蒲公英性寒,兼能消痈散结及通乳,治乳痈、内痈、咽喉肿痛、目赤肿痛及毒蛇咬伤;还能利湿而通淋退黄,治热淋涩痛、黄疸湿热。紫花地丁性寒,兼凉血而消痈散结,药力较强,善治疔疮肿毒等。重楼微寒有小毒,兼能消肿止痛,治毒蛇咬伤,跌打肿痛及外伤出血;还能息风定惊,治肝热生火、惊风、癫痫、热病神昏抽搐。野菊花性微寒,除清热解毒外,还兼平肝,又治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及头痛眩晕。

▲大青叶:苦,大寒。归心、肺、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清热凉血化斑较优,善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多用于热病发斑。

用于:①温病热入血分之高热、神昏、发斑;②丹毒,咽喉肿痛,口疮,痄腮,痈肿疮毒。

药理:抗炎抗菌抗病毒、解热、促进免疫、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及抑制心肌收缩。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①温病发热,头痛或发斑疹;②咽喉肿痛,痄腮,痈肿疮毒,丹毒,大头瘟疫。(善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定惊。用于:①热毒发斑,血热吐血、咯血、衄血等;②小儿急惊发热抽搐;③肝火扰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带血;④痄腮肿痛,喉痹,火毒痈疮。专入肝经。内服1.5-3g。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均性寒,功善清热解毒,凉血,主治温病高热、温毒发斑、丹毒、痄腮、喉痹等。相异的是:大青叶大寒苦咸,善凉血消斑,瘟病发斑最宜;又治口舌生疮等。板蓝根苦泄性寒,善解毒散结利咽,大头瘟及痄腮最宜。青黛咸寒,亦善凉血而消斑,除温毒发斑宜用外,还善治血热吐血、衄血;还能凉肝定惊,治肝火犯肺之咳痰带血、小儿惊风、热病;外用能解毒收湿敛疮,治湿疹、湿疮等。

▲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主治热毒、痰热及肝热生风所致诸证。

用于:①热毒疮肿,咽喉肿烂,口舌生疮,瘰疬;②温病高热动风,小儿急惊抽搐,痰热癫痫;③温病热入心包,中风痰热神昏。入丸散剂,不入煎剂。0.2-0.5g。

药理:抗炎抗病毒、抗惊厥、镇静、镇痛、强心、抗实验性心律失常、降血压、解毒、调节胆汁排泄保肝。

牛黄配珍珠:牛黄苦凉,功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珍珠咸寒功能镇心定惊、清肝除翳、收敛生肌。两药相合,治咽喉肿烂、口舌生疮,有清热解毒生肌之效;治痰热神昏、中风痰迷,有清心凉肝、化痰开窍之功。

▲熊胆:苦、寒。归肝、胆、心经。清热解毒,明目、止痉。入丸散剂,不入煎剂。1.5~2.5g。

用于:①痈疮肿毒,咽喉肿痛,痔疮肿痛;②目赤肿痛,目生翳障;③高热动风,小儿急惊,癫痫,子痫

【牛黄、熊胆】

均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治热毒疮肿、咽喉肿痛、高热动风、急惊、癫痫。但,牛黄性凉,清热解毒力强,兼治口舌生疮;又能化痰开窍,治热病高热神昏及中风痰热神昏等。熊胆性寒,又能明目,治目赤肿痛、目生翳障,兼治痔疮肿痛。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排毒消脓,利尿通淋。用于:①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②热毒疮疡,湿热泻痢;③热淋涩痛。

偏于解肺痈实热,为治肺痈之要药。治热淋涩痛所常用。入汤剂不宜久煎。又能利水通淋,治水肿、热淋

药理:抗菌抗炎抗病毒、利尿、促进免疫功能、抗肿瘤、镇咳平喘、镇静。

▲射干:苦,寒。归肺经。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用于:①咽喉肿痛(证属热解痰盛者尤宜);②痰多咳喘;③久疟疟母,经闭,痈肿,瘰疬。

长于治疗热结痰盛之咽喉肿痛,消痰止咳,可治痰涎壅盛的咳嗽气喘。苦寒缓泻,脾虚便溏者忌用。能散血,孕妇忌用。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治热毒血痢之良药。用于:①热毒血痢;②阿米巴痢。苦寒降泄,虚寒泻痢者忌用。

▲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以排脓见长,治肺痈、疮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用于:①肠痈,肝痈,肺痈,痈肿疮毒;②血滞胸痛腹痛,产后瘀阻腹痛。

▲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用于:①痈肿疮毒,毒蛇咬伤;②肝热生风,惊痫,热病神昏抽搐;③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穿心莲: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清热解毒,燥湿。凡热毒、湿热所致病症,无论有无表证皆可选用。

用于:①温病初起,感冒发热,肺热咳喘,肺痈,咽喉肿痛;②痈疮疖肿,毒蛇咬伤;③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

▲白鲜皮:苦、寒。归脾、胃、膀胱、小肠经。

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用于:①湿热疮疹,疥癣瘙痒;②湿热黄疸,风湿热痹。止痒之功显著

▲半边莲:甘、淡、寒。归心、小肠、肺经。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①毒蛇咬伤,蜂蝎刺蜇;②大腹水肿,小便不利,黄疸尿少。

▲半枝莲:辛、苦,寒。归肺、肝、肾经。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用于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癌肿;跌打损伤,吐血衄血;大腹水肿,血淋涩痛。善治毒蛇咬伤、疮肿和癌肿。

【半边莲、半枝莲】

均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治水肿及毒蛇咬伤。不同的是,半边莲长于清解蛇毒,兼退黄,最善治蛇虫咬伤,又治痈肿疮毒、乳痈肿痛、大腹水肿、黄疸尿少;半枝莲长于清热解毒,兼祛瘀止血,最善治癌肿、痈肿疮毒、肺痈,又治跌打损伤、吐血、衄血等。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

解毒,利湿,利关节。为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制剂而至肢体拘挛者之要药,又为治湿浊下注及湿疮湿疹之佳品(淋浊,带下,脚气,湿疹,湿疮)。

▲山豆根: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用于:①火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肺热咳嗽;②牙龈肿痛,痈肿疮毒,湿热黄疸。消肿散结力强,又能治癌瘤。大苦大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副反应。用量3~6g。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用于:①热毒血痢,热毒疮疡;②血热崩漏、便血;③热淋,血淋。

▲红藤(大血藤):苦,平。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通络。①肠痈腹痈,痈肿疮毒;②跌打损伤,痛经,经闭,产后瘀阻;③风湿痹痛。

▲白花蛇舌草:苦、甘,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清热解毒,消痈,利湿。用于:①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肠痈,毒蛇咬伤;②热淋涩痛,小便不利;③胃癌,食道癌,直肠癌。又可解蛇毒,治毒蛇咬伤。

▲野菊花:苦、辛,微寒。归肺、肝经。(清肝经热毒)

清热解毒,疏风平肝。治热毒疮痈之要药。

用于:①疔疮痈肿;②风热感冒,咽喉肿痛;③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尤善清肝经热毒,除治疔疮痈肿,咽喉肿痛外,更宜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菊花与野菊花】

均能清肝火,用于肝火目赤肿痛,解毒,用于热毒疮肿。其中。菊花长于清肝经之热,除治肝经风热或肝火所致的目赤肿痛,又能疗肝阴虚之眼目昏花,且可平降肝阳,又因疏散风热之功显著,为辛凉解表之常用药;野菊花长于清热解毒,还可用于疔疮痈肿,咽喉肿痛。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痈。用于:①疔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乳痈,肠痈;②目赤肿痛;③毒蛇咬伤。(善治疔疮)

▲鸦胆子、秦皮

均能: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痢疾。

鸦胆子:截疟,治疟疾,热毒血痢,冷积久痢(阿米巴痢)。;又能燥湿杀虫,用于肠道寄生虫病,外用腐蚀赘疣,用治鸡眼、赘疣。秦皮:既清热解毒止痢,为治热毒泻痢之要药;又清热燥湿止带,为治湿热带下之佳品;还清肝泻热明目,为治目赤肿痛所常用。鸦胆子:每次10~15 粒(治疟疾)或10~30 粒(治痢),或0.5-2g。每日3次,味极苦,不宜入汤剂,应去壳取仁,装入胶囊,或用桂圆肉或馍皮包裹吞服。内服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服。胃肠出血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秦皮:治带下及目疾,可煎水坐浴或洗眼。

▲垂盆草:①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②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马勃:①清肺解毒,用于风热或肺热之咽喉肿痛、咳嗽失音;②止血,治血热吐衄与外伤出血。

▲金荞麦: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用于:①肺痈,瘰疬,疮疖,毒蛇咬伤;②肺热咳嗽,咽喉肿痛;③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痛经。治肺痈、肺热咳嗽之要药。

▲木蝴蝶:善清热利咽、疏肝和胃。既为治咽喉肿痛之要药,又为治肝胃气痛所常用。

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退虚热,凉血,解暑,截虐。虚热、实热两清,兼表也可投。

用于:①阴虚发热,骨蒸潮热,虚热兼表;②热病后期之夜热早凉,或低热不退;③血热疹痒、吐血、衄血;④疟疾寒热;⑤暑热外感,暑热烦渴。

既善退虚热、清肝热、凉血热、除虐热、解暑热,又能透阴分伏热、透营热、透表热。不宜久煎。

药理:抗菌抗病毒抗炎、抗疟原虫、调节免疫功能、解热镇痛、抗肿瘤、祛痰、镇咳平喘、透过血脑屏障。

青蒿配白薇:青蒿苦寒辛香,功能清散虚热;白薇苦咸而寒,功能退虚热、凉血热。两药相合,既能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用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

青蒿配鳖甲:青蒿苦寒辛香,功能退虚热,凉血热;鳖甲咸寒质重,功能滋阴退热潜阳。二者相合,既善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地骨皮:甘、淡、寒。归肺、肝、肾经。

退虚热,凉血止血,清肺火,生津。(地骨皮与牡丹皮一个治有汗骨蒸,一个治无汗骨蒸)

用于:①阴虚发热,有汗骨蒸,小儿疳热;②血热吐血,衄血,尿血;③肺热咳嗽;④内热消渴。

地骨皮配桑白皮:地骨皮甘淡而寒,功能清泻肺火;桑白皮甘寒清热泻肺平喘,并兼利尿。两药相合,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从小便出,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地骨皮、牡丹皮】

均能退虚热、凉血,治阴虚发热、血热吐衄、骨蒸潮热。相异的是:地骨皮甘寒,退虚热之中又兼润补,虽不伤阴但有敛邪之嫌,故善治阴伤重之有汗骨蒸;又入气分,善清肺降火,治肺热咳嗽;益阴生津,治内热消渴。牡丹皮辛苦微寒,偏清散而性燥,虽不敛邪,但有伤阴之嫌,故善治阴伤不甚之无汗骨蒸;专入血分,能活血化瘀,有凉血部留瘀、活血不动血之优,且善清泄肝火,又善治血热斑疹、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癥瘕、跌打瘀肿、肠痈腹痛、肝郁化火胸胁痛及肝热目赤肿痛等。

▲白薇:苦、咸,寒。归肝,胃,肺经。

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治虚热及热入营血之要药。

用于:①阴虚发热,骨蒸潮热,产后虚热,阴虚外感;②温病热入营血,肺热咳嗽;③热淋,血淋;④痈肿疮毒,咽喉肿痛,毒蛇咬伤。(多用于产后血虚发热。)

白薇配玉竹:白薇性寒,功退虚热兼透散益阴;玉竹性平,功滋阴生津而不滋腻恋邪。两药相合,既滋阴又解表,用治阴虚外感。▲胡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解热毒。实热、虚热两清之品,凡虚热、湿热、火毒所致病症皆可选用。

用于:①骨蒸潮热;②小儿疳热;③湿热泻痢,黄疸;④咽痛,疮肿,痣肿便血。

【黄连与胡黄连】

均苦寒,同能清热燥湿解毒,治湿热火毒诸证。然,胡黄连源于玄参科植物,沉降下走,又善退虚热除疳热,善治中下二焦湿热火毒诸证及骨蒸潮热、小儿疳热。黄连源于毛茛科植物,大苦大寒,药力颇强,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作用偏于中焦及心,善清心胃火、除中焦湿热,凡湿热火毒重症每用。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

退虚热,清疳热。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之长,为治虚热骨蒸之专药。用于:①阴虚发热,骨蒸劳热;②小儿疳热。

【银柴胡与柴胡】

虽均性微寒而退热,但性效应用相差甚大。银柴胡源于石竹科植物,性甘寒,善退虚热除疳热,略兼益阴,主治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及小儿疳热。柴胡源于伞形科植物,性升散,善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主治少阳寒热、感冒发热、肝郁胁痛或月经不调、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疟疾寒热。

清热药小结

①按脏腑热(火)证选用清热药

偏清泻心火(热)的药物:黄连、栀子、连翘、水牛角、生地、淡竹叶、木通;

偏清泻肝火(热)的药物:龙胆草、夏枯草、大青叶、牛黄、赤芍、决明子;

偏清泻肺火(热)的药物:黄芩、栀子、石膏、知母、地骨皮、金银花、连翘、芦根、天花粉、鱼腥草、射干、山豆根、马勃;

偏清胃热(火)的药物:石膏、知母、黄连、芦根、天花粉、穿心莲、蒲公英;

偏清肠热的药物: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白头翁、秦皮、马齿苋、鸦胆子、穿心莲、红藤、败酱草;

偏清胆热的药物:黄芩、青蒿;

偏清肾、膀胱热的药物:黄柏、知母。

②按卫气营血证选药

卫分风热,热邪较重: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

气分实热,应清气泄热: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栀子;

气分湿热应清热燥湿:黄连、黄芩、黄柏、穿心莲、龙胆草、夏枯草、苦参、白头翁、秦皮、青蒿;

热在营血分,应清营凉血:生地、丹皮、赤芍、紫草、连翘、白薇;

气血两燔,应气血双清:生地黄、牡丹皮、石膏、知母。

③按热邪性质:

可清暑热的药物:青蒿、金银花、石膏、滑石;

可清虚热的药物: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白薇、牡丹皮、生地、知母、玄参、胡黄连、黄柏。

④药物兼效

兼生津、养阴作用的药物:知母、芦根、天花粉、生地、玄参;

兼活血的药物:赤芍、牡丹皮、红藤、败酱草、紫草;

治实热又清虚热的药物:知母、生地、玄参、丹皮、白薇、青蒿、地骨皮、胡黄连。

⑤清热解毒药主治归类

治湿热泻痢:金银花、马齿苋、白头翁、穿心莲、鱼腥草、秦皮;

治肺痈吐脓:金银花、鱼腥草、败酱草、穿心莲;

治肠痈腹痛: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

治乳痈肿痛: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穿心莲;

治瘰疬:连翘、射干、夏枯草;

治疮毒及蛇虫咬伤: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蚤休、半边莲、山豆根;

可利湿退黄:蒲公英、半边莲、垂盆草、白鲜皮、黄柏、山豆根;

可利尿通淋:蒲公英、鱼腥草、马齿苋、白薇、白花蛇舌草、黄柏、穿心连(无利尿作用,但也可治淋浊);

治肺热、痰热咳嗽:穿心莲、马勃、射干、山豆根、鱼腥草、青黛;

治肝热惊风:青黛、蚤休、熊胆、龙胆草、牛黄;

治咽喉肿痛:马勃、射干、山豆根、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黛、熊胆、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牛黄;

治湿疹湿疮:青黛、半边莲、土茯苓、穿心莲、青黛;

治目赤肿痛:蒲公英、秦皮、野菊花、熊胆;

治疟疾:青蒿(截虐)、鸦胆子、白头翁、射干(久疟疟母)

三、泻下药(2分)

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除巴豆一味辛热外,余皆苦味性寒,芒硝具咸味,药性沉降。

功用:①泻下通便,排除胃肠积滞和燥屎等;②逐水退肿,使水湿停饮随大(小)便排除,达到祛除停饮,消退水肿的目的;③部分药还兼泻火,解毒,活血祛瘀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部分药物还可用于火热炎上,疮痈肿毒及瘀血证。

攻下药:大多苦寒。既能通便又能泻火,能清除肠道积滞、有害物质,清除实热导热下行。

润下药:大多甘平,且多为植物种仁,含有丰富油脂,质地滋润。能润肠燥,滑肠通便。

峻下逐水药:大多苦寒有毒。泻下作用峻猛,部分药还有利尿作用。主治悬饮,臌胀,水肿。

①兼有表邪者,要先解表,后攻下,或攻下药与解表药同用;②正气已伤者,可配补益药以扶正去邪,攻补兼施。③应用攻下药常配伍行气药,以增强攻积作用。

①峻猛泻下药易伤正气,脾胃之气,故中病即止,久病体弱,脾胃虚弱者慎用快用。②妇女胎前产后、经期,应忌用或慎用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

攻下药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心、肝经。(必考)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用于:①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初起;②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③热毒疮肿,水火烫伤;④血热吐血、衄血、咯血、便血;⑤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⑥湿热黄疸,淋证涩痛。

苦寒降泄,作用强烈,素有将军之称。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

生大黄泻下力量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煎剂宜后下,久煎则泻下力减弱;亦可开水泡服或研末冲服。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多用于上部火热证。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或不宜峻下者。大黄炭则凉血化瘀止血。

妇女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忌用。脾胃虚寒者忌服。

药理:①泻下、利尿、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②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降血脂;③利胆、保肝、促进胰腺分泌、抑制胰酶活性、抗十二指肠溃疡、止血;④改善肾功能。

大黄配芒硝:大黄苦寒,功能泻火通便,芒硝咸寒软坚泻下。两药相须,泻热攻积,荡涤肠胃之力更著,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大黄配巴豆、干姜:大黄苦寒,功能泻火通便、攻积导滞;巴豆辛热,功善峻下冷积;干姜辛热,功善温中散寒。三药合用,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其寒性可去;在加温中散寒之干姜,以助散寒之力。故善治寒积便秘。

▲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用于:①实热积滞,大便燥结;②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疮疡,乳痈,肠痈,痔疮肿痛等。

药理:泻下、抗菌、利胆。

▲芦荟:苦,寒。归大肠、肝经。

泻下,清肝,杀虫。用于:①热结便秘,肝经实火,肝热惊风(清肝火与泻下的综合效应);②小儿疳积,虫积腹痛;③癣疮(外用)。▲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经。

泻热通便,消积健胃。药力颇猛,大量用能泻积热、通大便、行水消胀,少量用除积滞、助消化。

用于:①便秘(尤宜热结者);②食积胀满;③水肿胀满。(用于积滞便秘或习惯性便秘属热结者。)

用法用量缓下 1.5~3g,攻下5~10g,开水泡服,入煎剂应后下。

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两者均能润肠通便,用于津枯肠燥便秘。

但,火麻仁又能补虚,为治肠燥便秘之要药(兼体虚者尤宜),主治老人、产妇及体虚之津枯肠燥便秘;郁李仁兼有利水消肿之功,用于水肿腹满、脚气浮肿,兼二便不利者最宜;治肠燥便秘,兼气滞者尤佳。

峻下逐水药

▲甘遂: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为治水肿、风痰癫痫及疮毒之猛药。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①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②风痰癫痫;③痈肿疮毒。

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剂。醋炙减低毒性。反甘草。(治水饮与热邪结聚而致的结胸证,常配大黄、芒硝同用)

▲巴豆:辛,热。大毒。归胃、大肠、肺经。

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去腐。

用于:①寒积便秘急证,小儿痰食积滞;②大腹水肿;③寒实结胸,喉闭痰阻;④痈肿疮毒脓成未溃,恶肉烂疮,顽固疥癣。

宜制霜应用,以降低毒性。内服多入丸剂,用量0.1~0.3g。外用宜捣烂绢包擦或捣膏涂。止泻必须炒炭服用。

体虚者、孕妇忌用。泻下不止者,可用黄连、黄柏煎水冷服或食冷粥以缓之。畏牵牛子。

▲京大戟、红大戟

均能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①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②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区别:京大戟来源于大戟科植物大戟的干燥根,毒大而泻下逐水力强;红大戟来源于茜草科植物红大戟的干燥根,毒小而散结消肿力佳,治痈肿、瘰疬多用。京大戟反甘草。

▲牵牛子: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①泻下,逐水,用于水肿、腹水、胃肠积滞大便秘结。其作用与用量多少有关,用量大则泻下逐水,用量小则泻下通便。另外,本

品还有泻肺气、逐痰饮之功,治痰饮咳喘。为治水肿、痰饮、便秘之猛药。

②去积,杀虫,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有利于虫体排出,用于虫积腹痛。为治食积、虫积之良药。

打碎入煎,生用泻下力峻,炒用力稍缓。畏巴豆。

▲芫花: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①泻水逐饮,用于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②祛痰止咳,用于寒痰咳喘;③杀虫疗疮(外用),用于头疮,白秃,顽癣,冻疮。为治胸胁停饮、寒痰喘咳及顽癣秃疮之要药。

醋炙降低毒性。反甘草。

▲千金子:既善泻下利尿而逐水退肿,又善下瘀血、消积聚而破血消癥,为治水肿、经闭、癥瘕之猛药,兼二便不利者尤宜。

泻下药小结

兼有活血作用的药物:大黄

兼有消肿散结作用的药物:京大戟、红大戟、甘遂

兼有利水利尿作用药物:牵牛子、郁李仁

兼有清热泻火作用的药物:大黄、芒硝、芦荟四、祛风湿药(2分)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谓之祛风湿药。

本类药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经络风湿的作用,有的还兼散寒或清热、舒筋、通络、止痛、解表,以及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主要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不仁、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或热痹关节红肿;兼治痹症兼肝肾不足、外感表证夹湿、头风头痛。配伍:①表证明显或疼痛偏于上部,配祛风解表药。②病久入络,血凝气滞者配活血通络药;寒湿偏重者配温里药;热痹(郁久化热)配清热药;③病久气血虚者,配补益气血药;④肝肾亏损、腰痛脚弱者,配补养肝肾药。

注意:①因其大多辛温苦燥,易伤阴血,故阴虚血少者慎用。②为服用方便,多制成酒剂或丸散剂服用。

▲独活:辛、苦,微温。归肾、肝、膀胱经。

祛风湿,止痛,解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痛;表证夹湿;少阴头痛,皮肤湿痒。

作用偏里偏下,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头痛连齿)及下半身风寒湿痹。

羌活配独活:二药性温,均能袪风散寒,胜湿止痛、发表,但羌活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独活善治腰以下风寒湿痹。两药相合,既增强了祛风湿止痹痛作用,又兼顾到表里上下病位,适宜于全身各部位风湿痹痛。

【独活与羌活】

均辛散苦燥温通,善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发表,主治风寒湿痹、风寒表证、表证夹湿及头风头痛等证。然,独活微温,药力较强,主散在里之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腰以下风寒湿痹及少阴伏风头痛;而羌活则性温,作用较强,主散肌表游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主治上半身风寒湿痹、太阳经头痛及项背强痛。

▲威灵仙:味辛、咸,性温,归膀胱经。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消骨鲠。为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及麻木之要药。善治痹证全身游走性疼痛。

用于:①风寒湿痹,肢体拘挛,瘫痪麻木;②痰饮积聚,诸骨鲠喉。

▲防己(汉防己):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

祛风湿,止痛,利水。用于:①风湿痹痛,尤以热痹为佳;②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性寒,尤适用于风湿热邪阻滞经络而致之热痹。善治风湿热痹及水肿兼热者。(苦寒伤胃,不宜大量内服,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阴虚及无湿热者忌用。)

药理:抗炎抗菌、解热镇痛、抗过敏、免疫抑制、抑制血小板聚集、降压、抑制心脏和心律失常、扩冠、抗心肌缺氧、抗肿瘤、抗矽肺、抗过氧化、松弛横纹肌。

既往所用的防己还有木防己(至少包括三个品种:防己科木防己、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和广防己),传统认为,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

用于水肿尿少;木防己长于祛风止痛,用于风湿痹痛。

【汉防己和广防己】

汉防己属防己科,广防己属马兜铃科。均能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治风湿热痹、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及小便不利。然,汉防己以利水消肿见长,多治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及小便不利。广防己则以祛风止痛见长,多用于风湿热痹关节肿痛,并含有马兜铃酸,用当谨慎。

▲秦艽: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

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用于:①风湿热痹,风寒湿痹,表证夹湿;②骨蒸潮热,湿热黄疸。

性微寒平和,无燥烈之弊,且能清虚热利尿退黄,故有“风家润药”之称,但性润滑肠,脾虚便溏者不宜用。虽为治痹症通用药,但以风湿热痹最宜。

药理:抗炎抗菌、解热镇痛、镇静、抗过敏、降压、升高血糖、利尿。

▲徐长卿:辛,温。归肝、胃经。

①祛风止痛,活血通络。用于风湿痹痛,脘腹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止痛力强,善治风痹或痹症痛重。②止痒,解蛇毒。用于跌打肿痛,湿疹,风疹,顽癣,毒蛇咬伤。

▲木瓜:酸,温。归肝、脾经。

①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②化湿和中,用于湿浊中阻所致吐泻转筋;③生津开胃。具有酸不收敛湿邪,温不燥烈伤阴之长。善治痹症酸重拘挛麻木、脚气肿痛、吐泻转筋及消化不良。

▲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用于:①风湿痹症,腰膝酸痛。以血虚或肝肾不足兼风湿痹痛者用之为佳。②肝肾虚损,冲任不固所致胎漏,胎动不安。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独活配桑寄生:独活性温,功能散风寒湿止痛;桑寄生性平,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两药相合,既祛风湿散寒,又能补肝肾,具有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之优点,善治痹证日久,累及肝肾。

▲五加皮:辛、苦、微甘,温。归肝、肾经。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用于:①风湿痹痛,四肢拘挛;为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②肝肾不足所致腰膝酸软,小儿行迟;③水肿,脚气浮肿。

药理:抗炎、调节免疫、镇痛、镇静、抗疲劳、抗应激及降血糖。

▲蕲蛇: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内走脏腑,外达皮肤,透骨搜风,走窜力猛。

用于:①风湿痹病,筋脉拘挛;②中风半身不遂,口眼 斜,肢体麻木;③破伤风,急慢惊风;④麻风,顽癣,皮肤瘙痒。

▲豨莶草:苦、辛,寒。归肝,肾经。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用于:①风湿痹痛,肢体麻木;②中风手足不遂;③痈肿疮毒,湿疹瘙痒;④高血压。

治痹痛肢麻、中风不遂或脚弱无力,无论寒热皆宜,属热者当生用,属寒者宜制用;而治疮疡肿毒及湿疹瘙痒则唯宜生用。

豨莶草配臭梧桐:豨莶草性寒,功能祛风络、降血压;臭梧桐性凉,功能祛风、除湿、活络、降血压。两药相合,既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麻,又降血压,治高血压病。风湿痹痛肢麻兼高血压者用之最宜。

▲雷公藤、络石藤、桑枝、海风藤、丝瓜络

共同:祛风湿,通经络,用于风湿痹证,拘挛疼痛。

雷公藤:苦、辛,凉,有大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长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杀虫解毒,用于热毒痈肿疔疮、腰带疮、麻风以及顽癣瘙痒。(内服:煎汤,10-25g,带根皮者减量,文火煎1-2h;制粉或胶囊,每次0.5-1.5g。)

络石藤:还可凉血消肿,用于喉痹、痈肿疮毒等证。

桑枝:善横走肢臂。还可行水消肿,治水肿、脚气等。

海风藤:还可活血,治淤血肿痛。

丝瓜络:还可化痰散结,用于咳嗽胸痛,胸痹疼痛,肝郁胸胁胀痛,乳痈肿痛。

▲川乌: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用于:①风寒湿痹,寒湿头痛;②心腹冷痛,寒疝腹痛;③局部麻醉(外用)。

本品有毒,须炮制后使用。入汤剂宜先煎。反半夏、瓜蒌、天花粉、浙贝、川贝、白及、白蔹,畏犀角。

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宜炮制后用(三生饮除外)。入汤剂宜先煎30-60min。

▲香加皮: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用于①风寒湿痹,腰膝酸软;②水肿(尤宜心衰性水肿),小便不利。

内服煎汤,4-9g。

【五加皮与香加皮】

香加皮(北五加皮)和五加皮(南五加皮)均能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治风湿痹痛、关节拘挛、筋骨痿弱、小儿行迟,又均能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但,香加皮源于萝藦科而有毒,长于利水消肿;五加皮源于五加科而无毒,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千年健:苦、辛,温。归肝,肾经。

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寒湿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挛麻木。最宜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者。多入药酒,尤宜老人。

▲臭梧桐:辛、苦,凉。归肝经。

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用于:①风湿痹痛;②肢体麻木,半身不遂;③湿疹瘙痒;④高血压。

▲伸筋草:甘,平。归肺、胃、肝经。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①风湿痹痛,关节酸痛,屈伸不利;②跌打损伤。为治久风顽痹,筋脉拘急之要药

▲鹿衔草:苦、甘,平。归肝、肾、肺经。

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用于:①风湿痹痛,腰膝酸软;②崩漏经多,白带不止;③废墟久咳,肺痨咳血;④劳伤吐血,外伤出血。

▲乌梢蛇:甘,平。归肝经。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用于:①风湿痹痛,筋脉拘挛;②中风半身不遂,口眼 斜,肢体麻木;③破伤风,急慢惊风;④麻风,顽癣,

皮肤瘙痒。走窜搜剔,“内走脏腑,外达皮肤”。凡人体患有风疾,无论内风外风,还是外风诱发内风所致的病症均可选用。

▲路路通:苦,平。归肝、肾经。

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止痒。

用于:①风湿痹痛,肢麻拘挛,跌打损伤;②水肿,小便不利;③经闭乳房胀痛,乳汁不下;④风疹瘙痒。

▲穿山龙:苦、辛,平。归肝、肺经。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用于:①风湿痹痛,跌打伤肿;②咳嗽痰多;③经闭疮肿。

▲青风藤:苦、辛,平。归肝、脾经。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用于:①风湿痹痛,关节肿胀,拘挛麻木;②脚气浮肿。

祛风湿药小结

(1)根据痹证的性质不同来选择药物

寒痹:多选用独活、威灵仙、寻骨风、川乌、徐长卿、桑寄生、羌活等,配伍温经散寒之品,如桂枝、附子、乌头等。

热痹:多选用防己、秦艽、豨莶草、络石藤、桑枝等,配伍清热解毒之品,如石膏、知母、黄柏等。

行痹:多用威灵仙、秦艽、白花蛇、乌梢蛇、海风藤、络石藤等,配伍祛肌表风邪之品,如麻黄、桂枝、防风等。

着痹:多选用独活、防己、木瓜、松节、豨莶草等,配健脾燥湿之品,如苍术、白术等。

(2)根据痹痛的部位来选择用药

痹痛偏于上肢:羌活、秦艽、桑枝、桂枝、姜黄等。偏于下肢:独活、木瓜、防己、五加皮等。腰背痛:桑寄生、独活、千年健、五加皮等。兼活血:徐长卿、雷公藤

五、芳香化湿药(1分)

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芳香化湿药。

气味芳香,味多辛苦,温燥。主入脾胃经。功能化湿醒脾或燥湿运脾,兼解暑发表。

主要适用于:①湿困脾胃证,症见胸痞腹胀,呕恶纳呆,便溏等;②暑湿,湿温,伏暑及泄泻痢疾,水肿,湿痹。

临床应用时,寒湿困脾者,配温里药;湿热中阻者,配清热燥湿药;湿阻气滞者,配行气药;脾虚生湿者,配补气健脾药。

使用注意:①辛香燥烈之品,易耗气伤阴损津,故气虚血亏,阴虚津伤者慎用或忌用。②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性成分,均不宜久煎。如砂仁、白豆蔻应后下。

▲苍术:辛、苦,温。归脾、胃经。

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用于:①湿阻中焦证,痰饮,水肿。为治湿阻中焦证之要药,寒湿困脾者尤宜。②风寒湿痹,表证夹湿;③湿盛脚气、痿证;④夜盲,眼目昏涩。

苍术配厚朴、陈皮:苍术性温,功能燥湿健脾;厚朴性温,功能燥湿、行气、消积;陈皮性温,功能燥湿化痰、行气调中。三药相合,燥湿力强且能行气,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者尤宜。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大肠、肺经。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用于:①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②食积或便秘胀满;③咳喘痰多。治湿阻、食积、气滞所致脘腹胀满之要药。“除满要药”药理:抗溃疡、调节肠胃运动、保肝、抗菌、中枢抑制、肌肉松弛、降压、抗肿瘤、抑制血小板聚集。

▲广藿香: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化湿,止呕,发表解暑。用于:①湿阻中焦证;②阴寒闭暑,暑湿证,湿温初起;③呕吐,尤宜湿浊中阻者。

药理:促进胃液分泌、助消化、抗菌、抗螺旋体及抗病毒。

广藿香配佩兰:藿香微温,功能化湿和中,解暑,止呕,且兼发表;佩兰性平,功能化湿解暑。两药相合,化湿和中,解暑发表作用增强。凡湿浊中阻,无论兼寒兼热,也无论有无表证,均可投用。

【广藿香和香薷】

两者均能祛暑化湿,治疗暑湿证及夏令感冒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吐泻。不同的是,藿香还能和中止呕,其解表发汗力较香薷弱;香薷辛温发汗解表力较强,并兼有利水作用,可治水肿。

▲砂仁:辛,温。归脾、胃经。

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用于:①湿阻中焦证;②脾胃气滞证;③脾胃虚寒吐泻;④妊娠恶阻,气滞胎动不安。

砂仁配木香:砂仁性温,化湿行气温中;木香性温,理气调中止痛。两药相合,化湿理气、调中止痛,凡湿滞、食积或夹寒所致软腹胀痛即可投用。

▲白豆蔻:辛,温。归肺、脾、胃经。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用于:①湿阻中焦证;②脾胃气滞证;③胃寒呕吐。

▲佩兰:辛,平。归脾、胃、肺经。

化湿,解暑。用于:①湿阻中焦证;②湿热困脾;③暑湿及湿温初起。

▲草豆蔻:善燥湿、温中、行气而止呕、止泻,主治寒湿中阻、脾胃气滞之胀满、呕吐、泄泻等。

▲草果:能燥湿散寒、除痰截疟,凡湿寒阻滞脾胃及湿浊瘴气所致病症皆可酌选。

芳香化湿药小结

兼能行气者: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兼能止呕者:藿香、白豆蔻、砂仁;

兼能温中者,可用于中寒之脘腹冷痛:砂仁、草豆蔻、白豆蔻、草果;

能宣化外湿,用治暑湿、湿温、湿热之病:藿香、佩兰、苍术、白豆蔻。

六、利水渗湿药(3分)

凡以通利水道,渗除水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多甘淡或苦,性多寒凉或平,多入膀胱、脾及小肠。药性沉降。功能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浊、黄疸、水泻、带下、痰饮等水湿内盛之证。

临床应用时,水肿骤起兼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属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交蒸者,配清热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另,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当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茯苓:甘、淡,平。归脾、心、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用于:①小便不利,水肿,痰饮;②脾虚证,兼便溏或泄泻者尤佳;③心悸失眠。既渗湿利水,又健脾宁心,凡水湿、停饮,无论寒热或兼否脾虚皆宜。

茯苓配猪苓:茯苓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渗湿、健脾;猪苓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渗湿。两药相合,利水渗湿力增强,治水湿内停或兼脾虚者。

药理:利尿、增强免疫、调节胃肠功能、保肝、镇静、抗肿瘤、抗菌。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用于:①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肿痛;②脾虚泄泻;③湿温病邪在气分;④温痹筋脉拘挛;

⑤肺痈,肠痈

利水不伤正,健脾不滋腻。清利湿热、除痹排脓生用,健脾止泻炒用。主以健脾,兼以渗湿止泻,脾虚湿盛者宜用。

【茯苓和薏苡仁】

均属甘淡渗利兼补虚之品。均能利水渗湿、健脾,治水肿、小便不利及脾虚诸证。但,茯苓性平,药力较强,凡水湿停滞无论寒热虚实咸宜。薏苡仁生用微寒,利水力虽不及茯苓,但兼清热,凡水湿停滞轻症或兼热者宜用;炒用平而不寒,长于健脾止泻,治脾虚泄泻多用。其次,茯苓又能宁心安神,治心脾两虚及水气凌心之心悸失眠;薏苡仁生用又能清热除痹、排脓。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利水渗湿,泄热。用于:①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②湿盛泄泻,痰饮。为治下焦湿热及水肿兼热所常用。

药理:利尿,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脂肪肝,减肥,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炎。

【茯苓、猪苓、泽泻】

均甘淡而善利水渗湿,治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等水湿停滞证。其中,茯苓、猪苓性平,治水湿内停无论寒热皆宜;泽泻性寒,水湿内停兼热者尤佳。此外,茯苓又能健脾安神,治脾虚诸证、心悸失眠;猪苓功专渗利而力强;泽泻又兼泄热,治相火妄动。

▲车前子:甘,寒。归肾、肝、肺经。

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明目,清肺化痰。

用于:①湿热淋证,小便不利,水肿兼热;②暑湿水泻;③肝热目赤肿痛,肝肾亏虚之目暗不明(配补肝肾药);④肺热咳嗽痰多。▲滑石:甘、淡,寒。归胃,膀胱经。

利水通淋,清热解暑;外用清热收敛。

内服寒滑清解,既解膀胱湿热而利尿通淋,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又清解暑热,为治暑湿、湿温之佳品。

用于:①湿热淋证,小便不利;②暑热烦渴,湿温胸闷,湿热泄泻;③湿疮,湿疹,痱子。

块者打碎先煎,细粉者包煎。

滑石配甘草:滑石甘淡性寒,功能清暑利尿;生甘草甘平,功能益气清热和中。两药相合,既清热解暑,又缓滑石寒滑太过,为治暑湿证常用。

【滑石和车前子】

均甘淡性寒,善清热利尿通淋,主治湿热淋痛、小便不利、水肿兼热、及暑湿泄泻。不同的是,车前子长于渗湿止泻,又善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治肝热目赤肿痛、肺热咳嗽。滑石长于清解暑热,又能祛湿敛疮,治暑热烦渴、湿温胸闷、湿疮湿疹及痱子。此外,车前草配补肝肾药还治肝肾亏虚目暗不明。

▲木通: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既为治湿热淋痛与水肿之要药,又为治心火上炎、下移小肠之良药,还为乳汁不下及湿热痹痛之佳品。用于:①湿热淋痛,水肿尿少;②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③产后乳汁不通或乳少;④湿热痹痛。

▲金钱草:甘、淡,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用于:①热淋,砂淋,石淋。治砂淋,石淋之要药;②湿热黄疸,肝胆结石。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③热毒疮肿,毒蛇咬伤。治疮肿,蛇伤所常用。

▲茵陈: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清热利湿,退黄。善清利湿热而退黄,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

用于:①黄疸;②湿疮,湿疹疮疡。

药理:利尿、保肝利胆、降血脂、抗菌、抗病毒、抗钩端螺旋体、杀蛔虫、解热、抗炎、抗肿瘤。

【茵陈、金钱草】

均能清热利湿退黄,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其中,茵陈又治寒湿黄疸(阴黄),兼治湿疹湿疮;金钱草又善利尿通淋、排石,兼解毒消肿,治肝胆结石、砂淋、石淋、热淋、热毒疮肿、毒蛇咬伤等。

▲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

专于渗利水湿而力强,为治水湿内停之要药。用于:①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②湿盛泄泻。

▲通草:甘、淡,微寒。归肺、胃经。

利水清热,通气下乳。用于:①湿热淋证;②湿温证,水肿尿少;③产后乳汁不下。

【通草、灯心草】

均善清热利尿通淋,治热淋涩痛。然,通草力强,又治湿温及水肿尿少,兼通气下乳;灯心草药力缓,兼清心火,治口疮及心烦失眠。▲萆薢:苦,平。归肝、胃、膀胱经。

利湿浊,祛风湿。本品既除下焦之湿而分清祛浊,为治膏淋、白浊及湿盛带下之要药;又祛筋骨肌肉之风湿而通痹止痛,为治风湿痹痛之佳品。

▲石韦:苦、甘,微寒。归肺、膀胱经。为清利凉血之品。

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治淋证涩痛及血热出血常用,血淋、尿血尤佳。

用于:①血淋、热淋、石淋;②肺热咳喘;③血热崩漏、尿血、吐血、衄血。

▲海金沙:甘、淡,寒。归膀胱、小肠经。

利尿通淋,止痛。善通利小便而止痛,并兼排石,为治淋证涩痛与水肿所常用,兼尿道涩痛者尤佳。

用于:①热淋,血淋,砂淋,石淋,膏淋;②水肿。

【海金沙、石韦】

均能利水通淋,治淋证涩痛常用。不同的是:海金沙性寒,兼能利水消肿,治水肿;石韦微寒,兼能清肺止咳、凉血止血,治肺热咳嗽及血热出血。

▲瞿麦: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利尿通淋,破血痛经。用于:①热淋,血淋,石淋;②瘀血经闭。

▲萹蓄:苦,微寒。归膀胱经。

利尿通淋,杀虫止痒。用于:①热淋,血淋;②蛔虫病,蛲虫病;③湿疹,阴痒。

▲地肤子:既利尿通淋(热淋);又祛风止痒,可治风疹、湿疹、阴痒、湿疮,为治热淋及疮疹湿痒之要药。

▲灯心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药力和缓,用于热淋;心烦失眠、小儿夜啼、口舌生疮。1-3g。

▲冬葵子:利水通淋,下乳,润肠通便。用于:①湿热淋证,水肿;②乳汁不下,乳房胀痛;③肠燥便秘。

【木通、通草、冬葵子】

均能利尿通淋、下乳。不同的是,木通清心火作用较强,并能通血脉,治湿热痹痛;通草利尿通淋力较木通缓和;冬葵子兼润肠通便。此外,木通为通经下乳,通草为通气下乳。

▲广金钱草:清热除湿,利尿通淋。用于:①砂淋,石淋,热淋;②水肿尿少;③黄疸尿赤。

▲连钱草: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①石淋,热淋;②湿热黄疸;③疮痈肿痛,跌打损伤

利水渗湿药小结

利湿又可健脾者:茯苓、薏苡仁;

渗湿止泻:茯苓、薏苡仁、泽泻、车前子;兼清肺化痰或止咳者:车前子、石韦;兼杀虫止痒者:萹蓄、地肤子;兼通经下乳者:木通、通草;

兼凉血止血者:石韦;

兼祛风湿者:萆薢;

兼清肝明目者:车前子;

兼解毒者:金钱草;

兼清心火者:木通、通草、灯心草;

其他章节具有利水(湿、尿)作用的药物:麻黄、香薷、栀子、芦根、淡竹叶、苦参、蒲公英、鱼腥草、半边莲、马齿苋、白花蛇舌草、垂盆草、白薇、防已、五加皮、桑枝、香加皮、青风藤、小蓟、白茅根、蒲黄、苎麻根、虎杖、益母草、牛膝、川牛膝、王不留行、昆布、海藻、海蛤壳、海浮石、桑白皮、葶苈子、琥珀、罗布麻、地龙。

七、温里药(1.5分)

凡能温里散寒,以治疗里寒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主能温里散寒、温经止痛、补火助阳或回阳救逆等。

主要适用于:里寒证,包括中焦寒证、心肾阳衰之亡阳症、肾阳虚证、寒滞肝脉之疝痛、风寒湿痹、经寒痛经等。

配伍:外寒内侵兼有表证者,配辛温解表药;寒凝气滞者,配行气药;寒湿内蕴者,配化湿健脾药;亡阳气脱者,配大补元气药;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

▲附子:辛,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必考药)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本品辛热纯阳,峻烈有毒。上助心阳,中补脾阳,下壮肾阳,为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治亡阳症及阳虚诸证每用。又辛热走散,为散阴寒、除风湿、止疼痛之猛药,治寒湿诸痛有效。

用于:①亡阳欲脱:用于大汗、大吐,大下而致的亡阳证,常配干姜;亡阳气脱者配人参;②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尿频;③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④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⑤寒湿痹痛,阳虚外感。

内服煎汤,3-15g,先煎30-60min。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附子配干姜:附子辛热,功能回阳救逆,温助脾阳;干姜辛热,重在温中,兼能回阳。两药相合,回阳救逆及温中之力大增,治亡阳证及中焦寒证效佳。

附子配细辛、麻黄:附子辛热,善补阳散寒;麻黄辛温,善开腠理而发汗散寒;细辛辛温气烈,善祛少阴经风寒。三药相合,善补阳发表散寒,治阳虚外感风寒功著。

药理:①强心,抗心率失常,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提高耐缺氧能力,抗心肌缺损,抗休克,抗寒冷,促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轴功能,增强免疫功能;②抗炎,镇静,镇痛及局麻。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温中,回阳,温肺化饮。为温中散寒之要药。能回阳通脉,常配附子治亡阳欲脱。

用于:①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腹痛、呕吐、泄泻;②亡阳欲脱;③寒饮咳喘。

药理:①扩张血管,强心,升血压,抗缺氧;②增强肠道运动,促进消化,抗溃疡,保护黏膜,利胆止吐;③镇痛,解热,抗炎,提高免疫功能;④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⑤抗过敏,抗菌及镇咳祛痰等作用。

【附子、干姜】

同为辛热之品,能回阳、散寒止痛,治亡阳欲脱、脾肾阳虚或外寒直中、寒湿痹痛等。不同的是,附子有毒力强,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又善补火助阳,治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遗尿、尿频,以及阳虚水肿、外感、自汗、胸痹痛等。干姜则无毒力弱兼通脉,治亡阳证须配附子方效;又长于温脾阳,善治脾阳不足之脘腹冷痛吐泻;还能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喘。

【干姜、生姜】

均味辛而能温中散寒,治中寒诸证。不同的是,生姜性微温药力稍缓,既走表又走里;走表能发汗解表,走里能温中止呕开胃、温肺止咳。干姜则性热而药力较强,功专走里,善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肉桂: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

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本品辛甘性热,纯阳温散。善温补命门之火而益阳消阴、引火归元,为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要药。

用于: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畏寒肢冷;②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上热下寒证;③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

④经寒血滞之痛经、闭经,寒疝腹痛寒湿痹痛,腰痛;⑤阴疽,痈肿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

内服煎汤,2-5g,后下。采自粗枝条或幼树干皮者成为官桂,作用较弱,用量可适当增加。

药理:①强心,扩张血管,抗血栓行成,抗缺氧,抗氧化;②改善性功能,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③抗溃疡,利胆。④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抑菌。

附子配肉桂:附子、肉桂均能补火助阳,散寒通络止痛。两药相须配伍,补肾阳,散寒止痛力增强,用于肾阳虚衰,脾肾阳衰及里寒重证。

【附子、肉桂】

同为辛热纯阳之品,既善补火助阳,又善散寒止痛。然,附子有毒力强,又善回阳救逆,治亡阳欲脱以及阳虚自汗、阳虚外感等。肉桂则无毒力弱,虽不能回阳救逆,但长于引火归元、益阳消阴,又善温通经脉。

【肉桂、桂枝】

均能助阳散寒、温通经脉、止痛,治脘腹冷痛、风寒湿痹、阳虚水肿、痰饮、胸痹,以及经寒血凝之痛经经闭。不同的是,肉桂性热力强,温散肠胃寒邪而止痛、止呕、止泻,功专走里,又善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桂枝性温力缓,既走表又走里,又善发汗解表,治风寒表证有汗无汗。

▲吴茱萸: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不但是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佳品,还是治经寒痛经、寒湿脚气及虚寒泄泻之要药。

用于:①中寒肝逆之头痛、吐涎沫;②寒湿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之腹胀,困闷欲死;③寒疝腹痛,经寒痛经;④呕吐吞酸;⑤虚寒腹痛泄泻。脾肾两虚之久泻、五更泻等,可用本品配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用。

内服煎汤:2-5g。

▲花椒:辛,热。有小毒。归脾、胃、肾经。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①中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②虫积腹痛,蛔虫、蛲虫所致者尤宜;③皮肤瘙痒。

▲丁香:辛,温。归脾、胃、肾经。

温中降逆,温肾助阳。用于:①中寒呃逆、呕吐、泄泻,脘腹冷痛;②肾阳虚之阳痿、宫冷。

丁香配柿蒂:丁香温中散寒降逆;柿蒂降胃气止呃。两药相合,既温中散寒,又降气止呃,用于虚寒呃逆。

▲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用于:①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经寒痛经;②胃寒呕吐,寒凝气滞脘腹胀痛。

▲高良姜:辛,热。归脾、胃经。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治中寒腹痛吐泻之要药。用于:中寒腹痛、呕吐、泄泻。

【干姜、高良姜】

均善散寒温中、止痛止呕,治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吐泻。但干姜长于温阳,高良姜长于散胃寒;干姜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亡阳欲脱与寒饮咳喘,高良姜则不能。

▲荜茇:辛,热。归胃、大肠经。

散寒止痛。用于:①中寒腹痛、呕吐、泄泻;②龋齿牙痛。

温里药小结

偏于温心阳的药物:附子、肉桂;

偏于温肾阳的药物:附子、肉桂、乌药、丁香;偏于温脾阳的药物:附子、干姜;

能回阳救逆的药物:附子、干姜;偏于温胃散寒的药物:高良姜、干姜、吴茱萸;偏于止痛止呕的药物:肉桂、丁香;

偏于温脾散寒止泻的药物:干姜、附子、吴茱萸;治寒饮咳喘(温肺化饮)的药物:干姜、细辛;

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第一单元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导言 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 如何讲?——突出重点,引导学习。 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 总论 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重点解析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1.《神农本草经》 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 达

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 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 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 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5.《本草纲目》 公元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 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 公认的卓越贡献。 思考:为何称为“纲目”。 6.《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7.《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8980种。 达

葱白--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葱白(《本经》) 葱白为百合科植物葱近根部的鳞茎。我国各地均有种植。味辛,性温。归肺、胃经。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临床鲜用,名称葱白。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可作汤,主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通大小肠,霍乱转筋,及贲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闷。 《开宝本草》: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气,安中,利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 《药性赋》:味辛,性温,无毒。升也,阳也。其用有二:散伤风阳明头痛之邪,主伤寒阳明下痢之苦。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无毒。 入手太阴经,足阳明经。 《液》云:以通上下之阳也。《活人书》伤寒头痛如破,连须葱白汤主之。 《心》云:通阳气,辛而甘,气厚味薄,阳也。发散风邪。 《本草》云:葱实,主明目,补中不足。其茎白,平。可作汤,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归目,除肝邪气。安中,利五脏,益目精,杀百药毒。葱根:主伤寒头痛。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葱白之辛,以通阳气。 《本草纲目》:葱乃释家五荤之一。生辛散,熟甘温,外实中空,肺之菜也,肺病宜食之。肺主气,外应皮毛,其合阳明,故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金疮磕损,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百一方》,用葱白砂糖等分研封之,痛立止,更无瘢痕也。又葱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极有捷效。余常用治数人得验。 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乳汁,散乳痈,利耳鸣。金疮折伤血出,用葱白连叶煨热,或锅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精选考试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同学们考得一个好成绩,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 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 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 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 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92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收新药之最,完成第六次大总结。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能够减轻或消除 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 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 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确立依据:1.药 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功能。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 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三、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中药学第一章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总论 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重点解析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 1.《神农本草经》 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 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 730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 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 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5.《本草纲目》 公元 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李时珍。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版(必背)

《中药学》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导言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如何讲?——突出重点,引导学习。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总论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重点解析《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作者、药物数量、成书年代、学术贡献。1.《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5.《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李时珍。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思考:为何称为“纲目”。6.《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7.《中华本草》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8980种。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本草。中国最经典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初级中药师题-历代本草代表著作简介

初级中药师题-历代本草代表著作简介 1、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的本草著作是 A.《新修本草》 B.《神农本草经》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E.《证类本草》 2、古代载药最多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拾遗》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纲目》 E.《证类本草》 3、《本草纲目拾遗》新增的药物数是 A.730种 B.850种 C.921种 D.716种 E.365种

4、新增药物最多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纲目拾遗》 B.《证类本草》 C.《中华本草》 D.《本草纲目》 E.《新修本草》 5、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经集注》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纲目》 E.《本草拾遗》 6、赵学敏所著的是 A.《本草纲目》 B.《本草纲目拾遗》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经集注》

7、苏敬等人编撰的是 A.《本草纲目》 B.《本草纲目拾遗》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经集注》 8、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编写模式的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神农本草经》 9、李时珍所著的是 A.《证类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10、陶弘景所著的是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11、唐慎微所著的是 A.《证类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 E.《本草纲目拾遗》 12、开创图文对照法编写的药典性本草著作是 A.《证类本草》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经集注》 E.《新修本草》 13、成书于宋代,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是 A.《新修本草》

执业药师大纲中药学

2010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必备的中中药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 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编写特点及学术价值。 2.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等内容及应用。 3.中药配伍理论的内容。 4.常用中药的分类及各类的基本要求(包括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主治病证及重要配伍的意义)、特殊 5.180 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以及个别同名异物药物的来源。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 6.120的异同点。种较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7.60种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8.72总论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 神农本草经1.(1)作用本草经集注2.(一)宋及其(2)成书年代 3.以前新修本草一(3)学术价值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作用1.本草纲目(二)明清以(2本草纲目拾遗2. )成书年代后(3 3.中华本草)学术价值 (1)药性 (一)性能主要内容(2)药性理论的内容 (3)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 (1)确定四气的主要依据确定依据1.(2)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1)寒凉性所示的效用(二)四气所示效用2. (2)温热性所示的效用二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指导意义3. 中(1药)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1.确定依据2 )五味与所疗疾病的关系(的性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2. 能涩味、淡味的效用与临床应用(三)五味 )气味配合的意义(1 气味配合(2)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3. (3)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1)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1.确定依据(四)升降浮)升降浮沉与所疗疾病的关系(2 沉)升浮性所示效用及应用1(所示效用及应用2. (2)沉降性所示效用及应用 3.影响因素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 (1)归经的理论基础基础与依据1.(2)归经的确定依据 (五)归经归经的表述方法表述方法2.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指导意义 “毒”的特性特性1.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2.确定依据(六)有毒与影响中药有毒与无毒的主要因素3.影响因素无毒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4.不良反应的原因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5.使用注意 配伍的目的目的1. 三中(1)配伍的主要内容

执业中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执业中药师考点总结:中药一: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 3、《新修本草》唐(有钱)官修,图文对照,世界第一部药典 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 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物最多 7、《中华本草》当代药物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1、辛,能散,能行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 3、酸,能收能涩(敛邪气) 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 5、咸,(海带)能软,能下 6、涩,同酸 7、淡,能渗能利,利小便 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 胖大海,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 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 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1、相须:相似药物+(同一章节)——夫妻增效 2、相使:主+辅——主(不同章节)——主仆 3、相畏(A+B——A毒性→→小偷怕警察减毒 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 5、相恶:A+B——A效用↓减效 6、相反:A+B——A毒性↑增毒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 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节:中药材产地 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 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 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 4、搓揉:皮肉易分离----玉竹-党参-三七 5、发汗(回潮):您回朝选后续种——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 6、干燥:怕成分流失不超过60度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芽与木脂素——黄酮——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本草纲目介绍

本草纲目》(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其有关资料曾被达尔文所引。用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

执业药师中药一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 3《新修本草》唐官修,图文对照,第一部药典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 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 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 物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 1、辛,能散,能行化湿开窍耗气伤阴 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 2、酸,能收能固生津收敛邪气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 3、咸,能软,能泻能散6、淡,渗湿利水 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 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 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 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 1、相须:相似药物+(同性)—夫妻增效 2、相使:主+辅—(异性)—主仆增效 2、相畏(A小偷B警察)小偷怕警察减毒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减毒 3、相恶:A+B——A效用↓减效6、相反:A+B——A毒性↑增毒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 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 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节:中药材产地 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 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 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 紫草——新疆薄荷——江苏枳壳——江西黄连——四川茯苓——云南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 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 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搓揉:----玉竹-党参-三七 4、发汗(回潮):——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 (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与木脂素—黄酮—帖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桑黄介绍

桑黄的由来 尽管在《神农本草经》及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医药学典籍中已经有“桑耳”,“桑黄”,“桑臣”,“胡孙眼”等记述,但对桑黄的定义应该说是相当模糊的。这种模糊性带来的混乱至今依然存在。然而,如果从遗传学的分析出发,具备抗癌效能的桑黄应该是特指裂蹄针层孔菌,即Phellinus Linteus。由于国内对桑黄的研究相对滞后,所以还有许多人将桑黄与鲍氏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或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相混淆。实际上后两者并非桑黄,也不具备有抗癌效果,只是可以用来治疗中风,胃痛,排尿异常等普通疾病。在日本,具有抗癌功效的桑黄(Phellinus Linteus)被称作“Mesimakobu”,写成汉字就是“女岛瘤”,这是因为在日本的长崎县男女群岛的女岛上曾发现过桑黄。由于日本对桑黄的研究开始的早,进行的也比较深入,所以桑黄的日文名称也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像韩国和美国的桑黄制品就有直接以“Mesima”或“Mesimakobu”来命名的。天然桑黄(Phellinus Linteus)作为一种珍希真菌,生长于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国和北美等少数地方。桑黄往往寄生于桑树的枯木之上,子实体为多年生,木质。桑黄的菌伞呈圆锥形或伞状,也有如马蹄形的。桑黄的大小如下:长径8-20cm;短径为2-12cm;厚1.5-10cm。表面初期为暗褐色的毛状物所覆盖,不久脱毛后呈黑褐色。桑黄菌伞的及下部为鲜黄色,这可能就是被称作桑黄的原因。由于桑黄的生长周期相当长,要长成适合药用的大小,需要20至30年的岁月。加上近年来掠夺性地开发,天然桑黄已濒于绝灭。而人工栽培桑黄的生物技术一直到了近几年才获得突破。另外,从桑黄的名称和定义的复杂性中也可以看出,要想获得“真正”的桑黄(Phellinus Linteus)是相当不易的。外形上看这几种真菌的区别并不十分大,但费尽千辛万苦采集而来的子实体,只有通过遗传学的严密分析,才能确定是否是具有抗肿瘤效果的真正桑黄。桑黄被人们称作“幻影蘑菇”,因为它如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能治百病的“千年灵芝” 那样,非常难以被发现及采集。 桑黄研究的概况 有关桑黄抗癌作用的最早的实验数据是在1968年由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课题组首先公布于世的。早在6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对能够扑灭癌症的食品和材料的探索,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重视。在当时的日本开展了许多关于使用真菌克服因癌症而引起的人体免疫力低下的研究。日本是一个真菌资源丰富的国家,已知的真菌菌种就达2000种之多,其中可食用的有300多种,更有许多自古以来就当作药用的真菌品种。凭借这些有利条件,有关真菌生成抗菌,防霉物质的研究一直持续着。有关真菌抗癌的研究也进行的相对顺利。在当时的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进行了一个著名的比较试验。研究人员将sarcoma180(肉瘤细胞株)的癌细胞皮下移植到实验用的小白鼠身上,然后给小白鼠注射各种真菌的热水萃取物,继

中药专业知识一第一章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中药的性能 性能含义确定依据理论基础 四气寒热温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与治病证 寒热性质相对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五味辛甘酸苦咸/ 散敛补 泻 药物作用规律高度概括滋味与药效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 作用;药物作用的归属 药物所治的具体病症(药物的疗 效),药物的特性 中医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趋向性与病势相 反 质地/气味/性味/效用顺病位,逆病势,气机运行 有毒无毒指药物对人体的伤害、药物治 疗作用的强弱 是否含有毒成分,整体是否呈毒性, 用量是否恰当 伤害性,偏性 性能所示作用不良作用备注 四气寒凉清热、泻火、利咽、凉血、解毒伤阳助寒温热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中散寒、温经通脉、助 阳化气等 助火伤阴 五味辛发散、行气、活血、芳香化湿、芳香开窍耗气,伤阴 气虚阴亏者慎用 (芳香味:气虚津亏者)甘补虚、和中、缓急 腻膈,助湿,满 中 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酸/涩 收敛固涩(止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带、止 血、止咳等),酸:生津 收敛邪气邪未尽者慎用 苦 降泄肺气、胃气,清泄热邪,通泄大肠;燥湿; 坚阴 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慎用咸软坚泻下,软坚散结脉凝,致瘀滞脾虚便溏者慎用 淡利水渗湿——水肿渗利过度伤阴阴虚津亏者慎用 升降浮沉升浮 发散解表,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升阳举 陷,透疹,开窍(上行向外) 妄用气机紊乱 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 降 沉降 泻下,清热,渗水利湿,降逆止呕,息风止痉, 平肝潜阳,止咳平喘,收敛固涩,重镇安神,消 积导滞等(下行向内)

本草纲目曾被引用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问题

《本草纲目》曾被()引用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问题? A、《一千零一夜》 B、《英国大百科全书》 C、《物种起源》 D、《安徒生童话》 正确答案:C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自1565年起,李时珍先后到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等人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 《物种起源》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系统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生物学著作,此书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本草纲目介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 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全名《论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物种起源》,是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系统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基础的生物学著作,1859年11月24日在伦敦出版。 该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积累的对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物种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历代本草著作简表

植科一班 张欣莹07117127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植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以及植物分子生物学七大部分。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二)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 (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 1.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 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茎的初 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 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

中药与方剂修订稿

中药与方剂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五味 (一)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二)确定依据 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均具甘味。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 能泄、能燥、能坚。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 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症瘕的鳖甲,治热结便

李时珍人物介绍

李时珍人物介绍 李时珍是怎么编写《本草纲目》的? 答: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几年之后,他回到了湖北蕲春老家,开始写书。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成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 人物简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汉族,明朝人。中国古代伟 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 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 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 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本草纲目》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 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 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 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 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 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 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 写成。《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 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面对浩瀚的本草宝库,如何驾驭、操纵它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不仅解决了药物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可贵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根据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他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

历代本草重要著作:《神农本草经》秦汉载药365《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730种《唐本草》唐苏敬等《本草拾遗》唐陈藏器《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图经本草》宋苏颂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3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中药品种混乱的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2本草记载不详○3一药多基愿○4历史沿革变化○5无专业知识,误种、收、售、用○6掺伪作假○7类似品取代 影响中药材质因素:○1栽培变异○2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3产地○4采收季节、时间○5运输贮藏○6掺伪或用非药用部位○7提取、干燥后再用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发掘民间草药○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寻找○3以有效成分为线索○4药理筛选结合临床治疗○5从古代草本中寻找○6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 和气候条件 中药采收规律:○1根及根茎:秋冬○2茎木:秋冬或全○3皮:春末夏初○4叶: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5花:在花完全盛开前○6果实种子:果实在成熟或未成熟幼果或随熟随采,种子在果实成熟时○7全草:茎叶茂盛时○8菌藻地衣:视品种而定 中药鉴定的依据:1中国药典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二者均称部颁药品标准) 取样原则:1有代表性2均匀性3留样保存 中药鉴定常用方法:1来源2性状:十要素(形状、大小、颜色、表面、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3显微4理化:物理常数测定、常规检查、一般理化检查、色谱、光谱、色谱—光谱联用仪分析、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 中药拉丁名的命名方法:1药用部位+属或种名2药用部位+属名+种名3药用部位+et或seu+药用部位+属名4药用部位+属名+seu+属名5如有形容词形容前面药用部位名词时,则列最后6直接以属名或种名,或俗名命名,或国际通用名称 来源 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加工品人参: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柴胡来源:为伞形科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分别称北柴胡和南柴胡。白芍来源芍药赤芍来源芍药,川赤芍麝香:来源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想囊中的干燥分泌物苦参:来源,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党参:来源桔梗科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川贝: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绵马贯众: 为鳞毛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 大黄: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川乌: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草乌: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根。砂仁: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海金沙:来源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沉香:瑞香科白木香含树脂的心材。儿茶:为豆科植物儿茶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血竭:来源: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中渗出的树脂。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水蛭:为环节动物门水蛭科动物蚂蟥或柳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鉴别:(1)性状:个大色黄有星点,味苦微涩气清香(2)显微:根茎横切面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排列成环状或散在。粉末观察,有大个簇晶、导管、淀粉粒。(3)理化:TLC:以大黄对照药材、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酸甲醚、大黄酚作对照。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检查:总灰分不得过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0.8%干燥失重不得过15.0%。 含量:按HPLC法测定,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酸甲醚、大黄素和大黄酚的总量不得少于1.5%。 黄连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鉴别:(味连):性状:形如鸡爪,过桥短;显微:皮层、中柱鞘有石细胞 (雅连):性状:单枝似蚕,过桥长;显微:皮层、中柱鞘、髓部均有石细胞 (云连):性状:钩状细小,过桥短;显微: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 理化:○1乙醇液加稀盐酸与含氯石灰,显樱红色;加5%没食子酸乙醇液蒸干加硫酸,显深绿色。○2TLC:以味连、雅连、云连及药根碱、巴马汀、盐酸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作对照○3粉末加95%乙醇和30%硝酸,盖片镜检,有黄色针状或针簇状结晶析出。 检查:总灰分不得过5.0% 含量:含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计不少于3.6%. 柴胡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哦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形状不同,分为“北柴胡”和“南柴胡”。 鉴别:北柴胡1性状根常分枝,顶端残留3~15个茎基;表面黑褐色;质硬;微苦。2显微组织木纤维束排列成断续环状;粉末木纤维初生壁短须状,油管黄棕色或绿黄色。3理化○1持久泡面反应○2以柴胡皂苷a、b作对照,日光及UV (365nm)检视,指标斑点黄色。 南柴胡1性状根多不分枝,根头有纤维状叶残基;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根头处紧密环纹;质稍软;具败油气2显微组织木纤维束少而散列;粉末木纤维初生壁有稀疏螺纹裂缝,油管淡黄色。3理化○1持久泡面反应○2以柴胡皂苷a、b作对照,日光及UV(365nm)检视,指标斑点黄色。 检查:总灰分不得过0.8% 麻黄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鉴别:1性状草麻黄裂片2(稀3);中麻黄裂片3(稀2);木贼麻黄裂片2(稀3)2显微横切面维管束草麻黄8~10个;中麻黄12~15个;木贼麻黄8~10个环髓纤维草麻黄偶见;中麻黄成束或散在;木贼麻黄无。粉末内陷式气孔,嵌晶纤维,角质层突起3理化○1粉末加水与稀盐酸煮沸,滤液加氨试液使呈碱性,用氯仿振摇提取。取氯仿液加氨制氯化铜试液与二硫化碳,显深黄色;以氯仿代替二硫化碳,振摇,氯仿层无色或显微黄色。○2TLC:以盐酸麻黄碱作对照。 麝香: 1、粉末置掌中,加水润湿,手搓之成团,再轻揉即散2、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似珠,香气浓烈四溢,灰化后呈白色或灰白色残渣 牡丹皮:常见发亮结晶,簇晶甚多,排列成行浙贝母:理化:1)横切片加碘呈蓝紫色,边缘表皮仍为类白色2)70%乙醇提取液,残渣加1%盐酸溶解,滤液加碘化铋钾生成橙黄色沉淀,滤液加20%硅钨酸试液呈白色絮状沉淀3)粉末UV呈亮淡绿色荧光狗脊:1分体中柱多呈“U”字形,30余个断续排列成双卷状。2取生狗脊片折断,在紫外灯(245nm)下观察,断面显淡紫色荧光。绵马贯众:1周韧维管束(分体中柱)5-13个。2根茎横切面中有细胞间隙腺毛呗染成红色。3成分中含间苯酚类的化合物。何首乌:1有粉性,皮部有4-11个:“云锦花纹”环列。2在韧皮部外侧组织中有异性维管束4-11个。川乌:1木质部导管多列,呈径向或略呈“V”字形排列。2粉末中的石细胞呈晶块状。3成分主要为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其中包括中乌头所含成分 三七:含多种皂苷有泡沫柴 胡:含皂苷和挥发油以及多元醇植物甾醇香豆素脂肪酸等成分 。鹿茸:化学成分磷脂类(神经酰胺、溶血磷脂酰胆碱LPC,有降 血压作用)、次黄嘌呤、尿嘧啶—此三类有抑制单胺氧化酶MAO活 性。多胺类(精脒、精胺及腐胺,可促进核酸蛋白和蛋白质合成)、 激素(雌酮、PGE2、前列腺素)氨基酸、胶原蛋白、肽类(有抗 炎活性)和微量元素等雄黄:主要成分硫化砷(As2S2)马钱子: 成分番木鳖碱石膏成分:含水硫酸钙(CaSO4·2H2O)金银花: 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血竭:成分:麒麟竭中含红色树脂酯约 为57%金钱白花蛇:成分含蛋白质,脂肪及鸟嘌呤核苷;酶、α- 环蛇毒、β-环蛇毒、γ-环蛇毒(强烈的神经性毒)及神经生长因子。 斑蝥:毒性成分为斑蝥素。 性状 :断面皮部内侧有树脂状分泌物与木部相间排列呈偏心性半 圆形的环。雄黄:不规则块状或粉末,橙红色,手触易被染色,断面 具树脂光泽,染之易融化成红紫色液体,并产生黄白色烟,有强烈 蒜臭气注意雄黄遇热易分解产生剧毒的三氧化二砷,故忌用火锻。 石膏:长条状或不规则块状,全体类白色,指甲能刻划,断面具纤 维状纹理,并显绢丝样光泽。天麻:性状块茎长圆扁稍弯,点状环 纹十余圈,头顶芽孢鹦哥嘴,底部疤痕似脐圈,干燥天麻外皮蟾蜍 纹赤芍:性状外皮棕褐色,断面粉白(红)色,木部有放射纹, 味微苦而酸涩木香:形如枯骨,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 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蕲蛇:性状鉴别蛇头,虎口, 木香:性状: 形如枯骨,质坚体重,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纹理及褐色点,气浓, 味微苦。 显微 粉末含糊化淀粉团块甚多,草酸钙簇晶较多,性状有菊花心, 质硬色白。苦参:粉末:晶纤维初生壁多少分离,方晶双锥形,菱 形或多面形,木栓细胞 杜仲:含橡胶丝,成条或扭曲成团肉桂:石细胞三面壁厚,一 面菲薄,纤维多单个散在呈长梭形。厚朴:石细胞多分枝状,油细 胞含黄棕色物,椭圆形。马钱子:马钱种子的表皮毛茸平直不扭曲, 毛肋不分散。。沉香:粉末:内涵韧皮部细胞含黄棕色物。大青叶: 粉末:靛蓝结晶聚集成堆。番泻叶:粉末:非腺毛单细胞,壁有疣 状突起,晶纤维。猪苓:菌丝细长而弯曲,结晶为正八面体形或双 椎体。 理化 :1.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液2.取粗粉0.05g, 置小蒸发皿中加入苯酚-四氯化碳(1:5)液一滴,即显褐色或紫色。 3.氯仿萃取液浓缩至除尽氯仿,残渣加醋酸1ml溶解,再加醋酸酐- 浓硫酸(19:1)试剂1ml,溶液很快变成紫色。没药:水试:1.与水 共研形成黄棕色乳状液,粉末遇硝酸呈紫色。2.乙醚提取液置蒸发 皿中,得乙醚挥散后,残留,用溴或发烟硝酸蒸气接触皿底残渣即 显紫红色。3.取粉加新配置的香草醛盐酸试液,挥发油高者立即显 紫红色,挥发油含量低者则初显黄色,渐渐变成紫红色海金沙: 水试: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逐渐下沉。火试:撒于火上易燃 烧发生爆鸣声且有闪光无残留灰渣。粉末:棕黄色或浅绿色,孢子 为四面体形或三角状圆锥形,周壁具瘤状或颗粒状雕纹近极面有三 叉状裂纹,有时可见非腺毛混入。 金钱草:水试:叶水浸对光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西红花:水试: 入水有橙黄色物直线下降,并扩散,水被染成黄色,柱头呈喇叭状, 用针拨之不破碎。红花:水试:按水溶性浸出物冷浸法。血竭:火 试:粉末置白纸上,用火烘烤即熔化,应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 呈鲜艳的血红色。以火燃烧则发生呛鼻烟气药材对比 1白芷vs杭白芷 白芷:主根呈圆锥形,形成层圆形,木质部占断面1/3。杭白芷类 圆锥形具四纵棱,木质部占断面1/2 2矛苍术vs北苍术 矛苍术:结节状,断面朱砂点大多,起霜,木栓层有3到8条石细 胞带,木纤维束与导管群相间排列,有大型油室菊糖和细小针晶。 北苍术:疙瘩块状,朱砂点少,不起霜,皮层有纤维束,木纤维束 大与导管群相间排列。粉末:针晶细小,纤维束,石细胞,木栓细 胞,菊糖,油室。 3盐附子vs黑顺片vs白附片 盐附子:圆锥形,被盐霜,味咸。黑顺片:纵切外皮黑褐色,角质, 半透明。白附片:去外皮,全体黄白 4白芍与赤芍 白芍:来源芍药,主产地浙江,安徽,四川“栽培”,加工煮至透心, 去皮,或去皮后煮,晒干。成分含多量芍药苷(解痉),加工后含 量显著减少。功效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赤芍:来源芍 药,川赤芍,主产地内蒙及东北(野生),加工不煮,不去皮,成分 含芍药苷,赤芍精,赤芍甲(乙)素,功效清热凉血 5甘草vs胀果甘草vs光果甘草 甘草表面粗糙,质地粉性,颜色红棕色;胀果甘草:表面粗糙,粉 性差,灰棕色或灰褐色;光果甘草:表面不粗糙,粉性灰棕色。 6人参vs元参 野山参:芦头长,碗密,枣核艼,主根短菱形,铁线纹深,密而连 续,皮细,须根稀而不乱,珍珠疙瘩明显;园参:芦短,碗稀主根 修长形,铁线纹疏,浅而不连续,皮粗,珍珠疙瘩不明显 8松贝、青贝、炉贝 松贝:形状似桃,直径3~9mm,鳞叶外层两瓣大小悬殊大抱小瓣未 抱部分新月形—怀中抱月,顶端闭口,底部平,颜色白色,粉末淀 粉粒多脐点2~5,表皮细胞气孔不定式 青贝:形状类扁球形,直径4~16mm,鳞叶外层两瓣大小相近相对 抱合,顶端开口,底部平,颜色类白色,粉末淀粉粒多脐点2~5个 炉贝:形状长圆锥形,直径5~25mm,鳞叶外层两瓣大小相近相对 抱合,顶端开口而略尖—马牙嘴,底部稍尖,颜色类白色或浅棕黄 色有的具有棕黄色斑点—虎皮斑,粉末淀粉粒2~4个 7三七vs园参vs西洋参 三七:质地坚硬,味苦回甜,树脂道含黄色分泌物质,簇晶棱角钝; 园参质较松,味微苦,甘,树脂道含黄色分泌物,簇晶棱角锐尖; 西洋参质密坚实,气特异,味微苦,甘,树脂道内含棕色树脂,簇 晶参棱角长尖 9关黄柏vs黄柏关黄柏:产地吉林辽宁,化学成分小檗碱、黄 柏碱及苦味质黄柏酮,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表,退虚热,韧皮 部薄 黄柏:产地四川贵州,化学成分小檗碱,黄柏碱,苦味质黄柏酮, 黄柏内酯、粘液质,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表,退虚热,韧皮部 厚 10川乌vs草乌川乌:个子货饱满,饮片粉性强,石细胞小, 淀粉粒多;草乌:个子货皱瘪,饮片纤维性强,石细胞多,淀粉粒 少 11牛膝vs川牛膝牛膝:直径0.4-1(细),异性维管束2-4 轮,中央木质部2-3束,有皂苷;川牛膝直径0.5-3(粗),异性维 管束4-11轮,中央木质部2-9束,无皂苷 12南五味子vs北五味子 北五味子:个大肉厚,直径0.5-0.8,表面色红,显油性;南五味子 个小肉薄,直径0.2-0.4色棕干枯,无油性 13木瓜vs光木瓜 木瓜:来源:贴梗海棠近成熟果实 性状:表面皱缩;断面果肉细腻、不显颗粒性;气清香、味酸;显 微:果肉石细胞环。光皮木瓜:来源:木瓜成熟果实性状:表面光 滑;断面果肉粗糙,显颗粒性;气微,气微酸;显微:果肉石细胞 散在; 14阳春砂:表面密生刺状突起,果皮薄而软,种子表面有细皱纹, 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绿壳砂:表面密具刺片状突起,种子 表面无沟纹,气味较淡。海南砂:表面被片状,分枝状软刺,果皮 厚而硬,气味稍淡。虫草:性状虫体似蚕,表面洋黄色,环纹清晰 20-30条,足8对,头部黄红色,子座细长圆柱形,微具细纵纹, 气微腥,味微苦。 概念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 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出的技术规 定,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 法定依据 走油:又称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的表面或因 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的油样物质 风化:有些矿物药容易风化失水,使药物外形改变,成分流 失,功效减弱 自燃:富含油脂的药材,层层堆置重压,在夏天,中央产生 的热量散不出,局部温度升高,先焦化至燃烧 来源鉴定:又称基原鉴定,是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 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研究,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 保证应用品种准确无误 性状鉴定: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 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 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技术对中药进行显微分析,以确定其 品种和质量的一种鉴别方法 理化鉴定: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或仪器的分析方法,鉴 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程度的一种方法 白颈:地龙全身具环节,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 殖带,较光亮,称之 银皮:麝香内层皮膜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 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称 当门子:麝香仁野生品质柔,油润,疏松,其中呈不规则圆 球形或颗粒状者 豆瓣砂:朱砂呈粒状,方形或多角形,色暗红色或呈灰褐色, 质坚,不易碎者。 云锦纹:何首乌皮部有4-11个异性维管束存在。 筋脉点:牛膝的多轮同心性异常维管束排列成2-4轮 凤眼圈:防风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质部浅黄 色构成凤眼状 枯芩:黄芩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或已成空 洞者 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 痕的顶端呈凹下圆点状习称 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 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虎皮斑:炉贝表面有红棕色的斑点 鹦哥嘴(红小辫):天麻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孢。 翘鼻头: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儿扁平,吻端向上 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 其V形的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 连珠斑:蕲蛇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褐 色类圆形斑点 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片1枚 通天眼:羚羊角除骨塞后角下半段成空筒状,全角呈半透明, 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状 珍珠结构环:珍珠磨片,呈类圆形,可见同心性环状尾纹 珍珠虹光环:多数磨片在暗视野可见珍珠特有彩光,虹彩般 的光泽称之 冒槽:取毛壳麝香,用特制的槽针从囊孔插入,转动槽针, 撮取麝香仁,立即检视,槽内的麝香仁应有逐渐膨胀高出槽 面的现象,习称之 二杠、大挺、门庄:锯茸呈圆柱形分枝,具1个分枝者称二 杠,主枝称大挺,高锯口处约1cm处分出侧枝称之门庄 朱砂点:苍术断面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的油点 起霜:苍术暴露稍久,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 松泡:质地轻而松,断面多裂隙(南沙参) 粉性:药材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山药) 油润:质地松软,含油而润泽(当归) 角质:质地坚硬,断面半透明状或有光泽(郁金) 晶鞘纤维: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均有纤维束,其周围薄壁细胞 中常含有草酸钙方晶 铁线纹:野山参主根表面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纹 剑脊:乌梢蛇背部高耸呈屋脊状称之 乌金衣:蛋黄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黄 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之 挂甲:取牛黄少量,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 成黄色习称之 芦头:人参的根茎。 艼:人参的不定根。 芦碗:人参的稀疏的凹窝状根痕。 雁脖芦:人参的根茎细长,少数粗短,中上部具稀疏或密集 而深陷的茎痕 枣核芦:不定根较细多下垂 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状 皮类中药:来源于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茎干、枝和根的形成 层以外部分的药材 茎类中药:指木本植物的茎以及少数草本植物的茎 木类中药:指木本植物茎形成层以外的部分,通称木材 单门:马鹿茸分枝多,侧枝一个习称之 莲花:马鹿茸分枝多,侧枝两个习称之 三岔:马鹿茸分枝多,侧枝三个习称之 四岔:马鹿茸分枝多,侧枝四个习称之 胆黄:牛黄在胆囊中产生称之 管黄:牛黄在胆管中产生称之 肝黄:牛黄在肝管中产生称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