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温度计》公开课教学设计1
- 格式:doc
- 大小:93.50 KB
- 文档页数:6
教科版科学三下3.1《温度和温度计》教案一. 教材分析《温度和温度计》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温度的概念,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能够理解温度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温度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长度、重量等基本测量知识,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逐步掌握。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温度有直观的感受,但缺乏对温度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能够对温度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描述。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难点:学生能够对温度进行科学的观察和记录,理解温度对生活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讲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温度计、热水、冷水、冰块、记录表格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温度计,记录表格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感觉温度的?”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温度的感受。
然后展示一些图片,如热水、冷水、冰块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温度的高低。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温度的概念,解释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然后讲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测量温度。
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温度和温度计》说课、教学设计【说课材料】说教材《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它由4个活动构成:比较冷热程度不同的水、观察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读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是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教材进行举例,重点区别零上和零下。
指导学生准确使用温度计属技能训练。
它与后一课时测量水温的方法有所不同,前一方法适用范围更广。
说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搭建知识的结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
说教学目标1.通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意识到人们在不断地运用已有的科技知识改善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3.认识各种温度计;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常见物体的温度,并作简单记录。
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经历比较观察温度计的过程。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温度是难点(特别是零下的温度),要增加一些几组温度加以训练,运用模型等方式,尽量结合运用,强化训练,提高课堂效益。
说教学过程新课程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而且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本课时遵循这些理念开展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是这样开展教学的。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用温度计进行测量,知道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能运用温度计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
2.通过测量活动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通过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意识到人们在不断地运用已有的科技知识改善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一)、导入:首先,我请学生想想现在是什么季节了,春季又比冬季周围环境有哪些变化。
周围环境的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然后指出像气温这种冷热程度不一样的物体,也可以说它们的温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引出了温度的概念。
最后强调温度的单位和单位写法。
(二)、比较水的温度我将请两位学生上台协助我演示一个实验。
1 号杯内装凉水,2 号、3 号杯内装温水,4 号杯内装热水。
请一位学生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 号杯和4 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结果是4 号杯的水热,1 号杯的水冷,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 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结果是3 号杯的水比2 号杯的水冷。
这位同学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 号杯和3 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 号杯和4 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
结果答案就不一样了,2 号和3 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 号杯的水冷,4 号杯的水热。
再指名另一位学生重复以上实验。
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这个新奇有趣的实验说明用手摸这种方法测温度是不行的,从而引出应用温度计测温度。
这个实验还能迅速引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三)、观察温度计我先通过问学生知道温度计的哪些相关知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再介绍并展示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然后让学生根据书上第43 页的指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弄清楚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温度计,解决书上的问题。
在分发温度计前,我还会强调观察温度计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如轻拿轻放,不要争抢,谨防破裂。
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观察好后,学生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
(四)、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然后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
小学科学31温度和温度计(教案)20202021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温度是我们常常听到并使用的一个概念,它描述了物体的热度或者冷度程度。
而温度计则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温度和温度计的原理与使用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知识。
本篇教案将介绍如何向三年级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1. 知道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概念。
2. 能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3. 了解温度计的种类和原理。
二、教学重点1. 温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温度计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温度的概念通过简单的问题提出温度的概念,比如问学生当天早晨感觉冷还是热,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引导学生发现温度与物体冷热有关,然后给出“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概念”的解释。
2. 温度的单位告诉学生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然后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温度数值,让学生了解不同温度代表着什么样的感受。
比如,体温37℃是正常的人体温度,0℃以下的温度是冰冷的。
3. 温度计的种类介绍常见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两种。
简要说明两种温度计的原理和结构。
水银温度计利用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膨胀和收缩来测量温度,而电子温度计使用电子元件来测量温度。
4.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详细介绍如何使用水银温度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先给学生展示一个水银温度计的外观,并指出温度计上的刻度表示的是摄氏度。
然后示范如何将温度计放入一个杯子中,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指针,直到指针不再移动为止,就是杯子中的温度。
5. 操作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温度测量实验,每组分配一个温度计和几个不同温度的物体,让他们亲自测量这些物体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小心操作,并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6. 温度计的保养提醒学生温度计是一种精密的仪器,需要注意保养。
教师讲解如何正确保存和清洁温度计,以及避免温度计摔落或受到强烈的振动。
小学三年级科学《温度和温度计》教案详解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掌握温度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种类。
3.了解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单位。
4.理解和掌握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5.培养学生对温度认识和测量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温度的概念和单位;了解温度计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难点:理解和掌握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内容1.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天气随季节的变化,让学生通过感受自己的身体状态认识到温度的概念,即高温、低温。
进而引出温度计,让学生认识到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2.温度的概念和单位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摄氏度和华氏度的转换。
3.温度计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温度计的种类,如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等,并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温度计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同时,教师为学生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尝试自己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测量。
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使用温度计时,注意安全,正确使用。
4.温度计的测量原理通过讲解温度计的测量原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图片等方式讲解不同种类温度计的测量原理,让学生了解不同温度计测量原理的区别。
5.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对温度和温度计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向学生介绍读书、参观科技馆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温度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温度和温度计有一个直观感受,如通过实物、图片、动画等方式引导。
2.示范讲解法通过教师讲解或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测量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温度计的使用和测量方法。
3.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测量原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素质。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布置温度计的制作等任务,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时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在本节课程中的掌握情况。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温度与温度计》是教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教材由四个活动组成:活动一:比较水的温度,通过体验,感知冷热,认识到冷热的程度就是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活动二:观察温度计,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和制造原理。
活动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练习温度计的读写方法;活动四:读温度计指示的度数。
这个活动是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
【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听说过温度计,也曾用体温计测量过体温,但真正使用温度计测量过其他物体的温度的学生估计极少。
本课学习时,对许多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使用温度计。
因此,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为以后的学习活动打基础。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和写摄氏温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观察温度计和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水杯、温度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比较水的温度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板书:温度讲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由4个活动构成:比较水的冷热,观察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读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观察并认识温度计活动中,通过观察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的形式进行。
42页下面的三个问题既是观察提示,也是观察目标。
指导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原理,通过用手捂住玻璃泡的活动,启发学生认识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是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零上和零下温度的读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增加几组温度加以训练,可以模型、课件结合运用,强化训练,提高课堂效益。
指导学生准确使用温度计属技能训练,教师一定要耐心指导学生,人人过关。
二、学生分析孩子对温度的了解具有充分而且扎实的生活基础,在本课时的学习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生在很多的生活情境中得到温度的认识,例如媒体的天气预报,家用电器的空调,冰箱,电脑等等。
所以本课的教学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搭建知识的结构是教学成败的有利条件。
三、设计理念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科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展开教学活动,淡化分析性操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地上网收集、整理、运用信息,以及在学习小组中阅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在主动实践中积累、感悟,培养语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
2.利用实验,分工合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3. 利用科学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比如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等等。
4.补充学生知识量,完成课堂内向课堂外的拓展。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了解常用液体温度计是用利用玻璃管内的液体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温度和温度计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并知道它的制造设计的原理和用途。
2、过程方法:经历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一些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温度计的关注,并尝试着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温度计温度的认、读和写。
教学难点:准确使用温度计。
三、教学准备:温水、冷水、热水各一杯,各种温度计(体温计、高温计、棒式温度计、挂壁式温度计,数字温度计),自制的液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自制的放大的温度计模型。
四、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课题1、请两位学生先后上台,分别把两只手的食指放入冰水和热水中片刻,然后再同时浸入温水中。
实验后让他俩说说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
2、提问:从刚才两位同学的实验及感受,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出什么结论?3、小结:刚才两位同学对浸在热水中的手指感觉温水凉,浸在冰水中的手指感觉温水暖和,这说明我们凭感觉是不能精确知道这三杯水冷热程度,要想科学而精确地测量物体冷热程度,就要用测量仪器——温度计。
板书课题:温度和温度计(二)学会使用温度计1、观察温度计①各小组仔细观察温度计(体温计、棒式温度计、壁挂式温度计),它们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
②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温度计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③小结:温度是物体冷热的程度,温度单位—“摄氏度”(℃),温度计一般由玻璃泡、玻璃管、刻度、数字等几部分组成。
2、探究温度计的原理①观察比较液体热胀冷缩演示仪和温度计有什么相同之处。
②实验:用手心握住温度计的玻璃泡,发现了什么?然后再把它放入冷水中,又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③讨论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3、讲解温度的读和写(1)介绍怎样读温度计的温度和℃的读法。
(2)用温度计的`模型练习读数。
(3)介绍温度的写法①“摄氏度”单位用℃表示。
②读数写在前,单位在后,零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在数前面“-”号表示。
温度和温度计【教材分析】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个物体的冷热,用手、皮肤等感觉器官的感知有时是不确凿的,甚至还会出现与实际有较大差异的结果。
对于温度高多少、低多少更不能确凿知道,这时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测量工具—温度计来测量。
温度计用来做什么?是如何工作的?温度计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是本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本课将主要通过对一只真正温度计的观察以及它是如何对周围物体的冷热程度作出反应的,并利用温度计模型识读温度等过程来完成本课的探究学习。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零下温度的识读是难点,本课让学生自主建构零下温度才能较好的理解和识读,从而为突破本课的难点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小组:每小组一只温度计(-20℃--100℃)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一、比较水的温度师:孩子们,现在老师桌上有两杯水,请你来猜一猜哪杯是冷水,哪杯是热水?生:猜测并说理由。
师:是不是呢?学生上台触摸,分辨出冷水和热水。
师:好,像两杯水这样,物体有冷有热的,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
用摄氏度来表示。
(课件出示)板书:温度我们可以用皮肤、手等感觉器官来感知物体的温度。
下面我们就用手指来感知下这四杯水的温度。
要求讲述: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哪杯是冷水,哪杯是热水?比较出来之后马上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哪杯冷哪杯热?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师:现在咱们再找一个同学,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温度与温度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课程背景《温度与温度计》是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篇重要的内容,也是阶段性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种类及使用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三年级学生,设计一堂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启发性的公开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熟悉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及其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初步掌握物体温度的感受和比较。
3.情感目标:•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温度及其测量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温度的概念和单位。
2.不同类型温度计及其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温度计的作用和原理。
2.温度的感受和比较。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猜一猜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活动过程:1.教师准备5张图片,图片内容分别为:太阳、火车、煮开的水、风扇、冰块。
2.老师逐一展示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与温度的关系,并简单介绍温度的概念。
3.学生就所看到的图片做出猜测,并展开讨论。
2. 讲授环节:温度与温度计活动目的: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温度与温度计的概念、单位、种类及使用方法。
活动过程:1.通过教学课件,展示温度的单位、种类,以及温度计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2.结合实际图像,让学生初步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和原理。
3.分组展开小组活动,利用温度计进行实际测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拓展环节:温度的感受和比较活动目的:增强学生对温度的感知,并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温度的比较方法。
活动过程:1.展示多个物体,让学生用手触摸,感受温度,并记录下每个物体的温度。
2.将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初步了解温度的高低差别。
3.对比不同物体在不同环境下的温度变化,加深学生对温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