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社会分工论》读书报告

一、全文概要

《社会分工论》从结构上分为导言与三卷正文,分别为第一卷——劳动分工的功能、第二卷——原因与条件,以及第三卷——反常形式。

其中导言揭示了写作的目的,作者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分工的现象,而分工也是社会最终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从而强调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

第一卷——劳动分工的职能,共有七章。第一章以确定功能的方法为题,以两性关系作为例子引入,指出差异的存在是相互需要的前提,也是有机结合得以形成的关键。而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因此需要法律规范进行相应的约束。

第二章与第三章则是分别以压制法对应的机械团结及恢复性制裁对应的有机团结为主题,论证了一个观点,即在以集体为主体的社会里,是存在以集体意识为社会纽带的现象,社会之所以能够紧密连接在一起必须建立在个人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个性,求同存异的情况下。在这个前提下,个人的意识行为关联着社会共同的利益,因此任何违反集体意识的不当行为都可能会得到一定的制裁。

第四章到第六章为一个连续的论证过程,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群体之间的差距缩小,而个体之间的区别会更加明显,分工的模式会趋于有效率的一致,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必定导致个人意识的觉醒,因此机械团结逐渐无法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相反有机团结则逐步显现出其递增优势,最终会淘汰机械团结成为新型的连接方式。

第七章则是对第一卷的总结,同时介绍了有机团结与契约团结。

第二卷——原因与条件,作者在开始讨论分工的原因及群体幸福感的来源,指出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而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扩大则是分工进步的原因。之后第三章集体意识不确定性的形成及原因指出集体意识的淡出与法律意识的增强,第四章遗传性与第五章结论则指出了原发性的遗传作用影响了社会功能的分配,总结了第二卷的主要内容。

第三卷——反常形式,主要是通过列举各种分工失常的案例来展开的。第一章失范的分工,通过工商业的危机破产为例,指出不当的分工会割裂科学的统一性,不仅无法产生团结,

还会导致失范。第二章强制分工,提出分工常见的另一误区即是个体的分工并非按照个人意愿,而是强制性的安排,从而导致了效率的低下。第三章另一种反常方式则指出了环境的变化会产生变数影响分工的质量,提出了不确定性。而结论作者总结了整部著作一直围绕的话题“社会”与“分工”,指出分工本身的道德性,并认为新的适应社会的道德规范需要被建立。

在这本著作中,作者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以及“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在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中不断地被沿用、修正以及争论;这些概念相应地也对“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环节社会”与“分化社会”以及“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进行了纵向的二元划分,研究了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

二、本文论证结构

本书的章节行文基本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方式进行分析,使内容纲目清晰,层次并然。

而总文则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列举个例—探求新问题”的路线,在第一卷分析社会分工的背景,提出社会分工的必要性,第二卷则探讨了社会分工的原因与形成条件,第三卷以反例为主分析分工反常的原因,最后于结论中提出了新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是否应该以新的道德规范去适应团结与分工?

除此之外,作者在写作中也大量运用了各种论证方法,如正反例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与下定义等方式,使观点鲜明,案例形象具体,同时使行文流畅,逻辑清晰。

三、本文理论框架

基本概念

功能:劳动分工的分析概念、运动与有机体相应需求的关系。

法人团体:指那些由从事同一种工业生产而单独聚集和组织起来的人们所构成的群体,它为组成团体的人们提供道德约束、职业伦理及规范体系。

机械团结:在劳动分工较低的传统文化中,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从事相似的的职业,共同的经验和共享的信念使他们相互结合。是相似性的紧密联系。社会是个几无分化的同质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也是直接的,其成员之间的团结可称之为机械团结。

压制法:建立在犯人的损失与痛苦之上,具有压制性,例如刑法。

有机团结,或译为有机连带,是一个社会学术语,用于描述一种依靠相互依赖的集体意识,当社会有较复杂的劳动分工是,就会显现这一特性。它与机械团结相对。

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指的是成员对集体的认同态度。(与归属感和认同感相联系的现代组织意识)

犯罪:一种触犯了强烈而又明确的集体意识的行为。

说明原则

全文围绕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展开。因而可作为本书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

涂尔干认为,在以共同意识为社会纽带的机械社会里,社会的壮大是以牺牲个性为基础的,在传统社会中,集体意识是维护社会团结的重要作用,而压制性制裁往往存在于机械社会里,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对触犯了集体利益的犯罪行为进行残酷的制裁。但社会分工的逐渐深入使得社会团结的纽带发生变化,集体意识随个人意识的觉醒而变弱,社会分工开始走向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与此相对应的是恢复性制裁,其以社会利益为出发点,使得物权形成的规范形成了统一的系统。

四、本文解释效力

论证结构的合理性:

本书的章节行文基本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方式进行分析,使内容纲目清晰,层次并然。除此之外,作者在写作中也大量运用了各种论证方法,如正反例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与下定义等方式,使观点鲜明,案例形象具体,同时使行文流畅,逻辑清晰。

基本概念的适用性:

书中的很多概念,放眼今天仍然有很多借鉴的意义与实用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群体之间的差异在不断地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却在不断地变大,这源于个体意识的深入人心。因此,当独立意识日益强化的今天,集体意识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社会,原始的“氏族环节社会”在逐渐消失它的地位,并将被新的社会组织给替代。这也正如作者一开头所说,社会并不是因为许多相同的个体而存在,相反,它的存在意味着许多不同元素的集合与相互作用,这种情形决定了在日后的社会发展中,个体的地位如何将逐渐不再取决于他在群体中的连带关系如何,而是取决于他在群体中所具备的功能,这也印证了当前

社会人才紧缺,良将难求的局面。所以,在当前正蓬勃发展的新中国中,拒绝个体觉醒则是拒绝发展,机械团结的局面必将逐渐衰落,有机团结会呈现增长的趋势。

五、思考与批判

一、《社会分工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1893年的博士论文,是其开山之作。一开始他就显示了他反对单一的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他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是要适应相互矛盾的种种需要的,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他选取的题目是一个经济学的对象,但他却要从其中找出非经济的内核来。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

而如今,两百年过去,迪尔凯姆的理论虽然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对于当代中国面临的转型问题来说,很有借鉴意义;但放至如今社会阶级矛盾日益紧张的时刻,却略显时代局限性。面对社会矛盾,我们不仅可以从劳动分工的方面思考,更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考量。社会是多元的,也可以是一体的,跳脱出这个界面,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则经常扮演一个整合者、监督者的姿态。要解决新时代独立意识到来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寻求新的道德规范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就像每个时代特有的动荡时期一般,社会要真正适应新兴的团结形式,只从个体评判者的角度做工作不可取,需要综合多方面考虑,进行换位思考,建立独立的个体与庞大的集体之间新的利益交接点,让个人最终能回到社会中进行运作,才能真正长久地解决社会分工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

二、不能、也不要拒绝差异,是本书给我的最大礼物。这无关学术性的内容,却与我个人的心理历程有关。或许每个人都曾经想过,如果我能够再完美点该多好。然而在有机团结的社会里,社会并不是由某些同质的和相似的要素复合而成,而是成为了各种不同机构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不同的机构都有自己的职能,而且它们本身也是由各种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正如莱布尼兹所说,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社会因为差异而团结,人因为差异而共存,如果每个人都一模一样,自然无所谓美丑高矮胖瘦,但像迪尔凯姆所说那样,人因改变与进步而快乐,我们又从何体验自身不断提高的幸福呢?既然无法拒绝,那就坦然接受。接受自己是无法取代的个体,社会与自我才有不断发展的可能性。

社会契约论 读书报告

刺向封建专制的利刃 ——《社会契约论》读书报告 一、《社会契约论》创作背景 14、15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经济开始逐步瓦解;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实力被削弱,适应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教形成,17世纪,英国爆发了著名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随后英国便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这股“工业化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欧洲,并且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社会的面貌;另外,人文主义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人们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股时代的洪流。 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诞生了很多大师,这些大师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著作,它们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新方向,适应了社会变革的新需求,提出了新观念、新思想和新理论,给我们的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大师们的作品仍然对我们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就是其中之一。 二、《社会契约论》主要类容: 《社会契约论》分为四卷,每卷论述的主题都不同。 1.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 社会结构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决定的,不是天生的,这从根本上驳斥了“有些人生来就是被奴役”这一观点。同时社会也不是建立在强力的基础上,因为绝对的强力是不存在的,所以没有哪种强力可以迫使人一直服从,除非它可以使人自愿服从。 社会契约是最原始的约定。自然状态下侵害人类生存的力量超过了个人的限度,于是人类就要改变生存状态,转而走向联合,这样集体的力量便可以战胜、破坏力量,这是社会契约产生的原因。形成了约定后,每个人都在一个“主权体”的指导下共同平等地生活。这个“主权体”可以称为国家,而缔约者就是最初的

产权与企业的性质

《产权与企业的性质》读书笔记 会计10班张舟2011201050222 本文着重于研究如下两个问题:如何安排所有权结构以提高企业绩效;企业规模是如何决定的。这两个问题本质上来看仍然是激励问题。两位作者(哈特和穆尔)在文章初始将所有权界定为包括剩余控制权的一种权利,它能决定资产除最初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如何被使用。作者的分析模型建立在两期合同的基础上:在第一期(即签订契约前)双方进行专用性投资,在第二期(即签订契约后)双方做出生产决策。所有权通过对事后剩余分配的影响,也会对事前投资决策发生作用。在我看来,所有权最重要的性质应该是:所有权是一种参与最终分配的权利,拥有所有权的人必然成为最终合同一方(不拥有所有权的人将不必然成为最终合同一方)并参与价值的分配,所有权结构决定了契约方的数量,进而对每方所获得的利益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事前的投资,使其偏离最优。导论中的例子便是这一性质的明证:只有当所有权赋予对于完成交易最重要的人的时候,交易中的参与方数量能够达到最小,进而每方可以分配的利益(激励)能够达到最大;当所有权赋予不那么重要的人的时候,交易参与方的数量会有无谓的增加,从而每方以分配的利益(激励)将会减小,这将导致一个非最优的绩效结果。 哈特和穆尔在几个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12个命题,这12个命题基本是从4个方面进行讨论的: 1.交易当事人是否可以或缺 2.当事人是否进行投资、投资是否重要 3.资产专用性 4.资产之间是独立还是互补 由于机会主义倾向,意识到专用性资产所面临的谈判风险以及他人对价值创造的分享,当事人边际收益将低于集体的边际收益,这将导致对于联合体而言的投资不足问题(尽管对于个人而言投资是最优的),这便意味着,一种新的能够提高当事人边际收益的所有权结构对联合体整体会更为有效,这时的投资水平将提高,投资不足问题将得到缓解。这实际上意味着,所有权结构能够影响联合体整体绩效。

代数几何的上帝:他的理论养活了当今过半数的数学家,却拒领菲尔兹奖,在事业巅峰期就退出数学界

代数几何的上帝:他的理论养活了当今过半数的数学家,却拒领菲尔兹奖,在事业巅峰期就退出数学界 仿佛来自虚空 很久很久以前,超模君介绍了一位拒绝一切大奖的“数学高冷之王”——佩雷尔曼(传送门),其实,数学界还有这样一位同样是拒绝了菲尔兹奖的“怪才”——格罗滕迪克(Grothendieck,1928-2014),这两位大师后来均选择退出数学界、隐居起来,更神奇的是,两人相貌竟然有点。。。 左→右:格罗滕迪克、佩雷尔曼 今天,超模君就来介绍一下这位代数几何的上帝吧。1928年,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出生在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均是无政府主义者。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父亲逃往更自由的巴黎,同年12月,母亲也跟着去了巴黎,年幼的格罗滕迪克就被留在了汉堡市的一个牧师兼教师家,并开始读书。小格罗滕迪克没用了父母的陪伴,只能寄情于学习,那个时候的他,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算术),可以沉迷研究一整天。 1939年,格罗滕迪克升上初中,然而,这个时候,战争一触即发,纳粹党开始了残酷的种族歧视政策,犹太人成为被屠杀的对象。尽管当时无人知晓格罗滕迪克的真实身份,但是他那张典型“犹太脸”使得照顾他的那位牧师压力山大,只

能将他送回母亲身边。来到巴黎的格罗滕迪克终于得以与父母团聚,同时也在法国继续自己的学业。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几天,父亲就被送进有“死亡工厂”之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最终也丧命在此。 纳粹把欧洲各国的犹太人押运到奥斯维辛母亲与格罗滕迪 克也被送进了法国南部的一个集中营里,幸运的是,这个集中营的当局“不太尽职”,因此,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进出,而格罗滕迪克作为年纪最大的孩子,还被允许上学!尽管当时那间学校距离集中营超过5公里,但是,格罗滕迪克还是风雨无阻,每天坚持穿着湿透了的靴子去上学。 在这段时间,格罗滕迪克学到了很多基础知识,不过,格罗滕迪克对那位教他数学的老师很有意见。因为在一次数学测验中,题目是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三种情形之一,格罗滕迪克没有应用课本上的证明方法,而是自己给出了全新的证明,然而老师死扣课本,给格罗滕迪克打了很低分。 老师这种“臣服于教科书的权威”的心态着实让格罗滕迪克震惊,渐渐地,格罗滕迪克开始独立研究一些数学问题。这样相对稳定的时光持续了两年之后,格罗滕迪克被送到了“瑞士救济团”为避难的儿童设立的一个儿童福利院,而母亲则被迁移到了另外一个集中营。 在福利院,格罗滕迪克继续在混乱不安定的环境下,一边躲躲藏藏,一边继续学业,并得到业士学位(即通过中学毕业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

《新教育之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内容简介 《新教育之梦》是文集的第一卷。《朱永新教育文集》由十卷组成,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文后收录了《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朱永新学术活动年表》。 目录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为新世纪新教育而作(代自序) 第一章理想的德育 一、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二、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三、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四、理想的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五、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第- 1 - 页共8 页,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堆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七、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八、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第二章理想的智育 一、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二、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四、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 五、理想的智育,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大情怀,使学生成为人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 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年级:2015级专业:世界史 姓名:李月明学号:2015030062 密封线 报告题目:《“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一、书目信息: 书名《“封建”考论》 作者冯天瑜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号978-7-5004-8815-6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 字数110千字开本16开 页数445 价格57.00 二、评分要求 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 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阅卷教师评语 成绩 评阅教师签字:20 年月日 注1:本页由报告题目、书目信息有学生填写,其余由教师填写。提交试卷时含本页。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密封线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李月明 提要《“封建”考论》探讨了“封建”的本义,介绍了中国、日本和西欧“封建”社会的 发展情况,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着重指出“封建”一词在中国的适用范围,近 代以来历史学家们展开激烈讨论,最终以郭沫若的五种社会形态说占据主流。但这种说法 现在已经遭到批判,本书从“名辨”的角度重新探析中国的“封建”社会。其中曾学习中 国传统文化的日本,在“封建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中国社会有着质的不同,这与当时 日本的社会发展趋势有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封建制泛封建化名实错位 一、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出生于湖北红安,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也是“汉水文化”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他主要从事思想文化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的框架体系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辛亥武昌首义史》等书。现在还从事“中、日、西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形成”研究,以术语为切入口,探讨近代中国与欧美、日本间文化复杂的三边互动关系,从文化传播学和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封建”考论》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一)主要结构 目录:题记 第一章古义演绎 第二章中外通约 第三章名实错位 第四章正本清源 第五章制名指实 结语 (二)主要内容

读书笔记(4篇)

《小学数学教师》读书笔记 清远市佛冈县振兴小学周韶芳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是一本很好数学教学类的刊物,其内容实在、前沿、有代表性;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因而被广大的数学教师热爱,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也不例外。我一直征订《小学数学教师》,它也没有让我失望,给我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教学领悟与灵感,从中得到新的教育信息、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据了解,《小学数学教师》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小学数学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书笔记 清远市佛冈县振兴小学周韶芳 数学是一种技术,文化,更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数学与自然现象紧密相联。数学不再是课本中的加减乘除。它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集,让学生分享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领悟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掌握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让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只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一个全心全意做好工作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决定着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决定着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数学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要想当好小学数学教师,还必须具有扎实的初等数学知识、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一些数学史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小学数学教师才能透彻地分析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为数学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王燕华 暑假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 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

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019年

07010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全日制或非全日制)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能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分析与管理、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部门、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愿为社会主义建设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2、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外文资料和使用外文写作论文的能力;具备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及数学软件进行科学计算以及借助互联网阅读专业资料的能力。 4、身心健康、德才兼备。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设置以下研究方向: 1、数理统计与金融学 2、随机分析 3、统计学习算法 4、统计与大数据分析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半。硕士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论文等工作。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实践环节,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其中 1、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9学分。 2、非学位课:不少于13学分。 3、实践环节:2学分。 五、实践环节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学术活动为

《新教育》读书心得4篇

《新教育》读书心得 4篇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李青青名师工作室 寒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 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 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 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 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 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 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 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 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

随机过程读书报告

随机过程读书报告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这句话的哲理就是告诉我们量变最终可以达到质变。而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只有逐渐积累,扩大视野,把握其整体基础体系并不断思索,才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实考试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的去理解和领悟一门课程知识才是最为重要的,而学期结束时写一篇读书报告有利于我们去对这门课整体把握同时也复习一下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我想这也是老师的一番苦心吧! 说实在的,我本科是师范类专业的,从未接触过随机过程这门在工程技术中广泛应用的课程知识。但我感到很庆幸,有幸在读研期间接触到这门课程。并对其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下面对自己对随机过程的学习做以下报告: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课下的学习我了解到随机过程的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地应用于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并越来越显示出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平稳过程的滤波和预测应用于通信、雷达及导航;时间序列分析应用于系统建模及气象预报;卡尔曼滤波应用于空间技术及信息处理;线性系统在随机作用下的分析计算应用于电力系统运行及船舶自动航行等等。不仅如此,随机过程理论与方法已广泛地渗透到很多专业和技术领域中,特别是,作为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基础课,为许多后续专业课,如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自适应控制,随机控制,最优估计,智能控制与专家系统等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我认识到对于工科院校的研究生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的工作者,随机过程无疑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 下面具体谈一下我所了解和学到的随机过程知识。 一般来说,把一组随机变量定义为随机过程。在研究随机过程时人们透过表面的偶然性描述出必然的内在规律并以概率的形式来描述这些规律,从偶然中悟出必然正是这一学科的魅力所在。 古人云:“欲灭一国,必先灭其历史文化。”由此可见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随机过程学科的历史发展,随机过程整个学科的理论基础是由柯尔莫哥洛夫和杜布奠定的。这一学科最早源于对物理学的研究,如吉布斯、玻尔兹曼、庞加莱等人对统计力学的研究,及后来爱因斯坦、维纳、莱维等人对布朗运动的开创性工作。1907年前后,马尔可夫研究了一系列有特定相依性的随机变量,后人称之为马尔可夫链。1923年维纳给出布朗运动的数学定义,直到今日这一过程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随机过程一般理论的研究通常认为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1年,柯尔莫哥洛夫发表了《概率论的解析方法》,1934年A·辛钦发表了《平稳过程的相关理论》,这两篇著作奠定了马尔可夫过程与平稳过程的理论基础。1953年,杜布出版了名著《随机过程论》,系统且严格地叙述了随机过程基本理论。 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随机过程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概率方法,其中用到轨道性质、停时和随机微分方程等;另一类是分析的方法,其中用到测度论、微分方程、半群理论、函数堆和希尔伯特空间等。实际研究中常常两种方法并用。另外组合方法和代数方法在某些特殊随机过程的研究中也有一定作用。而该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多指标随机过程、无穷质点与马尔可夫过程、概率与位势及各种特殊过程的专题讨论等。中国学者在平稳过程、马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汇总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20汇总 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教育理想”系列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下面的小编给大家整合了几篇关于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的范文!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20xx汇总篇一 有机会翻开了那本蓝色封面的《新教育之梦》,思想如脱缰之马,让我在过去、现实和未来之间穿梭往来。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朱永新作者在平静的海面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而紧紧抓住我的是那一句朴素而却又有粘合力的话语:“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 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它有着清新、朴实的语言风格,而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理性的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教育。它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的教育导航。如《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篇中这样一段话:一名理想的教师,应该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撞击成功。因为人来到世上并不知道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去撞击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暗点,才能擦出成功的火花。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冲动,有这样或那样的撞击,是难能可贵的。当一个教师停止了撞击,就意味着他对生活失去了意义,对自己的存在失去了自信。给了我激励和希望。从作者的自我简介中知道,特殊的时代给了作者特殊的经历,他能

教学论读书报告

《教学论》读书报告 《教学论》既不是一本系统阐述教学理论的教科书或者专著,也不是关于教学问题的随想,而是8篇围绕心智发展与教学之间关系,内容各异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教学如何采用多种方式来适应心智的发展、促进心智发展,使心智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布鲁纳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教学就是试图促进学生成长或者塑造学生的成长的活动,而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如何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帮助人们成长和发展的理论,所以他所阐述的是在这种理论框架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在论述学习机制问题时,布鲁纳认为,不应将异常的学习机制视为正常学习活动的畸变形式,只是因为他们所专注于解决的哪些问题与学校为其设定的问题是不同的,应该把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行为与妨碍问题解决的另类行为加以区分。这种观点对于我们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学生或者学困生、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论述表征问题时,布鲁纳认为人们通过三种方式来达到目标:第一种通过动作来建立表征为动作性表征;第二种表征系统则依赖于视觉或者其他感觉组织,依赖于概要性的图像的使用,是映像性表征;第三种是用词汇和语言形式建立的表征,是符号性表征。这三种表征系统沿着各自的路径发展着,直到能够完全掌控这三者的活动。心智发展中的自我意识包含着对符号的意识,而这个符号是基于我们对经验的编码而产生的。在教育过程中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帮助和对话的机会,以促使他们将经验转化为更为强有力的符号系统和秩序系统。 在论述学习动机时,除了兴趣和主动探究外,布鲁纳特别强调胜任感、自我身份认同等极为重要的内在学习动机,突出了学习活动中社会性发展于认知成分间的密切联系。由于受到维果斯基观点的影响,布鲁纳对社会文化元素给予了充分认可和重视,强调学习共同体在人类文化传承和儿童心智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布鲁纳不仅强调研讨。合作,更看重共同体中每个个体的独特发展,看中共同体为学生多元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与机会。虽然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观点:“可以按照某种方式把任何学科的知识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潜台词是:应该根据儿童心智发展的顺序、已有经验、发展阶段、个体特点和兴趣、材料性质等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没有适用于所有学习者的唯一的学习序列。 在课程内容方面,布鲁纳明确指出,课程不仅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而且反映学习者的特征以及知识获得的过程。教授一门学科并不是要在每一个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学科方面的小型图书馆,而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来,让他们掌握思维方式。此外,布鲁纳贬斥了简单地将学科知识与儿童熟悉的情景联系起来的狭隘、庸俗化的实用取向,主张从具体的熟悉事例中形成更加概括化的认识和更为深刻地体验。这些观点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极具警示意义。 此外,在其他主题上,布鲁纳的观点也具有引领性。他主张过程性评价和应用取向的评价,建议课程设计者、教师、学生、心理学家等参与到课程开发和评价活动中来。他的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读书笔记

战略历程 亨利*明茨伯格约瑟夫*朗培尔 第一部分作者介绍 亨利·明茨伯格 Henry Mintzberg 1939年出生于加拿大蒙特里尔,著名管理学家,长期担任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管理学教授、法国欧洲管理学院的组织学教授。 ●学术经历&荣誉头衔 1961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士 1962年获乔治.威廉士大学文学学士 1965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硕士 1968年获得该院斯隆管理学院博士学位 《战略管理》、《管理研究》、《行政管理》、《企业战略》等杂志的编委 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 美国战略管理协会的创始人和前任主席 ●学术思想&代表著作 研究领域涉及一般管理学、组织学;目前致力于考察管理的本质及模式、组织的形成过程。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著有90多篇论文和7部专著。 明茨伯格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包括: 《经理工作的性质》、《组织的结构》、《组织内外的权力斗争》、《战略过程》、《明茨伯格谈管理: 我们的奇妙组织世界》、《战略规划兴亡录》和《穿越战略理论的丛林》等。 1973年出版的《经理工作的性质》是明茨伯格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明茨伯格通过对5名首席执行官的研究及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向长期以来关于管理者工作的四种传说提出了挑战。他指出,传统的有关管理内涵的界定是不符合实际的。明茨伯格认为,管理工作涉及人际关系、进行谈判、激励下属、解决矛盾、建立信息网络和传递信息、在几乎没有信息或公有少量信息的前提下决策以及分配资源等。 明茨伯格强调管理者工作对组织的巨大作用,指出管理者在工作中担任的10种角色:挂名领导、联络者、领导者、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企业家、故障排除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明茨伯格第一次从实证角度分析管理者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将管理者的类型分为:联系人、政治经理、企业家、内当家、实时经理、协调经理、专家经理、新经理。 ●国际实践管理教育创新 明茨伯格一直是美国MBA教育模式的激烈抨击者。他的名言是,MBA是以错误的理由用错误的方法教育错误的人。当今的MBA教育更大程度上是“B”(Business)而不是“A”(Administration):它们大多是关于商业管理的各个专业功能,而不是管理实践本身。它们招进那些没有多少管理实践的年轻人,给他们填食各种理性分析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各个专业功能的独立专家,而不是善于合作的管理者。 明茨伯格的过人之处在于,利用他的影响力,花了7年时间,全心打造了一个融科学、艺术与手艺为一体的管理教育模式:国际实践管理硕士项目(International Master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简称IMPM)。 IMPM下一步准备在中国建立一个国际管理发展中心,负责IMPM及基于IMPM的其他高级管理培训项目在中国的下一步发展,IMPM的第八届(2003年4月底开学)计划将首次向中国大陆地区招收参与者。

爱心与教育读书感悟总结归纳

爱心与教育读书感悟总结归纳 爱心与教育读书感悟总结归纳篇1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那么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可以在书实验中学习到怎样教育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沉着,这样的感觉确实很真实也很充实。 回忆教书生涯,已走过了18个年头。随着现今教育开展的态势,当前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可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的一个终极目的。近些天里,我在一个星期内,细细研读了当代堪称教育名家李镇西教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 领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教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教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教师的书架上借

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领会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欢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教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心爱,学生的心灵比教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在平常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教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懊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教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对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欢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渐渐等待他们战胜自我,获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教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详细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教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学,性格憨厚,思维迟缓,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暴跳如雷,可是于事无补,

2020教育专著读后感读书心得

教育专著读后感读书心得 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这本著作,深深地吸引了我。读完此书,心头的诸多困惑迎刃而解。于是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感悟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 感悟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 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 感悟之三:要学会欣赏,不遮挡阳光 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当你走在学校一些不起眼的角落,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我们老师只喜欢班上某某,而 对我们从来都视而不见,真是偏心。这些被忽视的学生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有时就会用一种不好的方式引起你的注意,你为此很生气,师生关系闹得很僵。相反,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纪律就不再是什么问题。学生相信你非常关心他,他就会尽可能地使你高兴: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课、按时完成作业、虚心向你请教……因为每个人都希望体验成功的感觉,希望被尊重,被欣赏。所以,不要挡住学生的阳光,让我们多做手指运动,当你竖起你的大拇指,可能造就一大批自信的人。 感悟之四:要善待“问题”学生,呵护其自尊

方法论读书报告

《矛盾论》读书报告 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发表了《矛盾论》,全文两万多字,表述了他对于矛盾论的见解。而之所以提出矛盾论的说法,正是为了对抗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两篇重的哲学论文之一,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而统一全党思想,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转变,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作。当时,共产党在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成败经验,加上抗战时的延安相对远离战火,使得毛泽东有条件和可以完成这样的哲学总结。《矛盾论》的发表,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也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文章中也提及“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因此,我们认为现在的哲学研究工作,应当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的目标。” 花了一些时间阅读完了全文,文章充满了哲学思辨,围绕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观点展开。文章最开始是这样一段话:“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

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六个问题正是这篇文章在主要论述的内容。文章接下去以这里个问题分为了六部分,分部论述。 第一部分:两种宇宙观 文章写道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著和互相影响著。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就是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去看世界,最为重要的是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第二部分: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