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所了解的也只是很小一部分,还有更多的历史等待着我们去发掘,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孟尝君叫什么名字孟尝君是哪个国家的 孟尝君是什么人
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狡兔三窟、鸡鸣狗盗等成语的出现,都是关于孟尝君的故事,他能够位列战国四君子之列,除了有一定的学识外,定还要一定的品德加身,因此,孟尝君的出现不仅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精彩剪影,也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孟尝君的名字叫做田文,战国时齐国人。孟尝君是庶出,他继承父亲田婴薛公之封号于薛地,因此又叫他孟尝君。天下的公子都喜欢养士,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礼贤下士不重身份地位,很有识人的胸襟和眼光,汉高祖刘邦每每经过大梁,都会对信陵君顶礼膜拜,可见信陵君独特的人格魅力。而同样跻身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虽然他的名气远不及信陵君,但他的故事依旧流传在人们的口中。
孟尝君与信陵君一样,喜好结交贤士,他豪爽、重义气,“天下之士无不倾之”,因而天下的人才都愿意投靠他,最盛时他的门下达到了三千。当时养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社会风气,这些被养起来的士人,都是为贵族公子服务的,相当于贵族的私人顾问。据说,孟尝君是个对食客很慷慨的人,史书上记载他为了赡养食客:“孟尝君舍业厚遇之,”、“无贵贱一与文等”。为了能够养活食客,丝毫不吝惜自己的钱财,并且对门客也一视同仁。
但由于种种的矛盾的演变,孟尝君对待门客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从“无贵贱一与文等”的原则,变成了“上等出有车,中等食有鱼,下等食以草具”,或许是这与食客的自身能力有关,也有可能在最开始,食客没有多少的时候,孟尝君能够满足几乎食客所有的要求,而在后面投靠的食客越来越多,因此孟尝君对待门客的方式就有所改变了,孟尝君对门客的方式的转变才有了后来的狡兔三窟的故事。
王安石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王安石对孟尝君的评价是很中肯的,他的门客什么类型都有,孟尝君是庶出,因为自己出身原因,孟尝君才会能够和食客打成一片,在他的门下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高雅之士。孟尝君能够屈尊,不在乎身份和食客一起同食共饮,在贵公子里实在是相当难得的品行。孟尝君曾经设宴,款待客人夜食,在吃饭的过程中,客人看到了一个人端着自己的饭碗背对着烛火吃饭,客人很生气,以为那个人的伙食比自己的好些,生气得就要放下

碗筷离去,但是孟尝君在此时,却把自己的饭端到了客人的面前。客人见到孟尝君这样的举动,很是感动,同时又感到很惭愧,于是就自刎而亡。
因为这件事,让天下的士人都归附孟尝君,而孟尝君来者不拒,都统统纳入到自己的麾下,并且善待他们,每个食客都把孟尝君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孟尝君虽然好客、好爽,具有过人的领导能力,但也有一定的缺陷,他曾因为相貌丑陋被赵国人嘲笑而杀了一个县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在最后还背叛了齐国,这当然不可取的。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信陵君魏无忌有哪些故事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魏无忌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在他的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战国自周天子失势后,丢失已久的操守和职业道德。他是高高在上的皇族子弟,但是他却从不拿自己的身份说事,作为一个有故事的人,战国因为有了信陵君而变得异常的精彩,而魏国也因为信陵君的存在而使得魏国暂时得以保全自身。
信陵君魏无忌,出生于皇族,他的父亲是魏国的一国之君,出身显赫的魏无忌自然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从小就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不仅如此还擅长弹琴鼓瑟,棋艺也不赖,无论在学识还是在品德上来讲,信陵君是个十分优秀的人才,于是投靠在他门下的人十分多,达到了三千人,可见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而这三千人可比魏国的军队管用多了,很多诸侯国因为忌惮魏无忌的号召能力,因此不敢对魏国轻举妄动。
发生在信陵君身上的故事有很多,最出名的当属信陵君窃符救赵。魏无忌得以扬名战国,不朽于后世,全得益于他窃符救赵。按理说,魏无忌作为魏国人只需要管理好自己国家的事情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多管闲事帮助赵国窃符。其实,窃符救赵也是维护魏国利益的一种表现,他是将国家的大事凌驾于私事之上。
窃符救赵这个故事的主人肯定是魏无忌,但是还有另外几个人也与此事息息相关,若没有他们,信陵君不会成功救赵。侯嬴、朱亥、如姬是这个故事的另外三个重要人物。侯嬴他的出身不好,只是一个看门的人,而朱亥只是个屠夫,这两人又是怎么和魏无忌相识的?我们都知道,魏无忌是个礼贤下士之人,他听说侯嬴是个能人,虽然他是个小小的看门人,但是信陵君为了一赌真人,便亲自去见这个侯嬴,而侯赢见到了信陵君也不客气,随即就坐上了他的马车,坐在他身边,侯赢见信陵君脸上也没有愠色,便劳烦公子驱车去集市,他要找一个叫朱亥的屠夫。
魏无忌答应了他的请求,并驾车前往集市,侯赢见到了他的朋友,并看到了魏无忌在他俩交谈

的过程中很恭敬地等在一边。而信陵君身边的侍从有些焦急了,因为在另一边,还有一大堆的将军、大臣、皇室贵族等着信陵君开席,信陵君没有催促侯赢,选择了在一边静静等候,这种修养没几个人能做到。
随后他将侯赢带回了府上,不嫌他出身低微,将他介绍给各位贵宾,侯赢此时才向众人夸奖公子无忌是个高尚之人,真正能够做到礼贤下士。这次宴会之后,侯赢又将朱亥推荐给了信陵君,但是信陵君几次拜访朱亥无果。再来说说另一个女子如姬。如姬是魏王的一个妃子,因为早年信陵君帮过她,因此对魏无忌很是感激。信陵君还有个姐姐嫁到了赵国,成为了平原君的妻子,赵国受到了秦军的围攻,情急之下,信陵君的姐姐便写信向弟弟求救,魏王得到消息后也想马上出兵,秦国发话要是赵国敢支援,就立马掉头先攻打魏国,魏王一害怕就迟迟不敢发兵。
眼看局势越来越危急,这是门客侯赢便说,利用如姬把魏王的兵符给偷出来,如姬深得魏王的宠爱一定能成功偷来兵符。信陵君按计划实施计策,果然如姬成功获得兵符。但是他认为就算得到了兵符,晋鄙作为一个老将也绝不会听令于他,侯赢便让魏无忌去见朱亥,并对他说当公子行军至晋鄙军中那天,他将向着北面自刎。公子无忌就和朱亥来到了晋鄙军中,侯赢得知后果然自刎,而朱亥也将不肯交出兵权的晋鄙也打死了。公子无忌成功获取了兵权,发兵救赵。
窃符救赵的举动可以说把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拖了二十年,虽说公子无忌用的手段不算光彩,但是他的举动确实可以说里力挽狂澜,保住了魏国和赵国的利益。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平原君赵胜的妻子是谁儿子是谁 平原君赵胜最后怎么死的
“君子”一词,最开始指的是帝王之子,后来孔夫子为君子赋予了更多的意思,他将“德”加之于君子,于是君子便德行,君子寡欲、君子不齿、君子博学等等,从此,君子的内涵便深刻起来,指的是德才兼备之人。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他算不算是个君子?当然,不然何以被人们称为君子。
平原君赵胜,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与他的身份同样显赫的是他过人的品格,他以贤明闻名,喜好结交文人雅士,因此他门下的门客很多,人才济济。他的一生也不可不谓精彩,毛遂自荐、赵奢说平原君、赵胜杀妾等故事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来对赵胜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司马贞评价赵胜:“平原君为翩翩公子,天下奇器。”而同为司马家族的另一位史学家司马迁则认为:“虽为翩翩公子,但是不识大体,利令智昏。”因为贪

图上党一个小小的地方而差点使得赵国邯郸几近灭亡。
平原君作为贵族出身,当然有能力赡养很多门客,同样地他也有能力养一群女人,这些女人当中,有平原君的妻子其余的都是他的宠妾。故事就是从他的爱妾身上发生的。爱妾有一天闲来无事,倚在门边偶然看见了平原君手下的一个门客,走路的姿势很搞笑,原来这个人是个跛子,他打水的样子,一瘸一拐的很是引人发笑,结果这位侍妾就高兴地大笑起来。跛脚的士人看见了,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便找到平原君讨要说法。
平原君看到这个其貌不扬的跛子前来诉说自己的遭受侍妾嘲笑的遭遇,心里也觉得很好笑,更可笑的是,这位跛脚的人居然提出了要平原君杀掉他的爱妾要求,他每天这么忙可没有功夫搭理这位跛脚的士人,对跛脚士人的建议也不置可否。没想到,过了一年后,平原君发现自己的门客走掉了很多,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掉粉掉得很厉害,他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自己并没有亏待这些门客啊。终于,后来有人告诉他,是因为他为了一个女人,可以忍受他的门客被羞辱,觉得平原君是个重色之人,于是大家都纷纷离开他。平原君恍然大悟,立刻回去就把那个嘲笑他门客的侍妾给杀了。这样做以后,果然,短短的时间内,平原君的门客又多了起来。
平原君这一辈子,做过的决定很多,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比如平原君接受上党这个地方,触及秦国的利益,差点使得赵国亡国。赵国和秦国其实是连横的关系,而之前秦赵关系其实挺不错的,赵国接手上党其实是破坏了赵国一直奉行的外交政策:连横秦国,对付齐国。但是赵国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对于这种外交关系的转变准备却不充分,而且还在到底是和秦国连横,还是与其他国家合纵之间摇摆不定。所以说平原君接受上党是昏招,既没有准备计划,也没有补救措施。接受了上党以后甚至还准备和秦国议和,重拾连横之路,赵国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左右摇摆的态度,招致了合纵国和秦国的不满。从而也导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爆发后,赵国一个盟友都没有。
在对秦国最有利的情况下和秦国进行决战,已经很不明智了,平原君还接受了上党,更是显得不明智、不负责任。秦军攻取韩国,上党地区势在必得。而赵国在这种时候接手上党无异于虎口夺食,秦军怎么能够善罢甘休?平原君贪图小利而引火烧身,导致秦军如猛虎般围困住了赵国,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下,差点就让赵国覆灭了,难怪司马迁会说他“不识大体,利令智昏”,太史公所言极是。
公元前251年,赵平原君病卒,史书上并没有

记载他具体是怎么死的,应该是病死的。比起战国其他的几个君子,孟尝君“绝嗣无后”,信陵君为避祸“病酒而卒”,春申君身首异处,平原君的结局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