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

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

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
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

克什克腾旗生态农牧业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第一章总论

一、规划背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农牧业作为对资源高度依赖、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的产业,在建设“双型”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克旗是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最为发达的旗县之一,也是自治区重要的草原畜牧业大旗,如何同时实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发展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目标,需要认真研究,做好规划。

近年来,全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响应国家建设生态省市县的号召,提出了建设国家级生态旗的目标,并正在全力实施“生态立旗、工业强旗、牧业富旗、旅游活旗、科教兴旗”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全市的生态工业大旗、全区的生态牧业强旗、全国的生态旅游名旗”,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农牧业的思路基本理清,本规划的目的就是明确全旗农牧业的建设方向、任务、步骤、布局、重大建设项目等,并提出相应的落实措施,以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

二、规划期限

规划时间为2011-2015年。

根据目标以及任务重点的差别,五年规划期基本上划分为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前三年重点是农牧业产业发展方向的确立和农牧业产业结构的重塑及再造;后两年重点则是优化农牧业的产业链条,建设产地品牌,提高农牧业的附加值,提升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效益、效果。

三、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范围是全旗的整个行政区划,规划区面积20673平方公里。

四、规划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7〕195号:《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

《克旗创建国家级生态旗实施方案》

《克什克腾旗建设自治区生态牧业强旗工作实施方案》

《克什克腾旗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克什克腾旗“十一五”期间农牧业发展规划》

《克什克腾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克什克腾旗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相关调查资料

五、规划编制单位

克什克腾旗农牧业局

第二章发展环境及条件

一、有利因素

(一)国家宏观经济社会环境比较有利

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上升为国策。国家制定了生态建设规划,鼓励各地创建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旗),并且实施了大批生态建设项目,其中很多项目都及牧区草原生态有关,这为全旗生态建设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二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财政收入比较高,增长速度比较快,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在生态建设过程中,中央财政将逐年加大资金投入,为生态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自治区和赤峰市对克旗生态建设高度关注。

(二)克旗建设生态农牧业的基础比较好

克旗地处内蒙古高原及大兴安岭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脉七老图山的交汇地带,草地和林地资源丰富,林草覆盖率高,生态环境条件良好,具备建设生态旗的基础条件。克旗现有耕地130万亩,分布在河滩平川区、高寒漫甸区和丘陵山地地区,水浇地面积42万亩,其中保灌面积25万亩。主要集中在河滩平川区。这一类地区,生产条件较好,在现有的基础上,集中实施好喷灌、滴灌和微喷设施,为实现现代农业创造条件。全旗家畜品种全、质量优,2009年6月末家畜存栏253万头只,其中牛存栏28.4万头,羊存栏210万只。牛在自治区旗县排名第5位,绵羊存栏数量自治区排名第3位,肉牛肉羊产业基础雄厚。旗内现有规模以上种羊生产企业3家,主要培育和生产德美、澳美、萨福克、多赛特等种羊,年生产和供种能力在5000只以上。肉牛优良品种有西门塔尔和夏洛来,在全旗牛存栏中占90%以上。旗内现

有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农产品的产业经营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牛羊屠宰加工企业8家,年收购屠宰羊40万只以上,屠宰牛4万头以上。

(三)发达的生态旅游业为生态农牧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我旗作为全国著名的草原生态旅游大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旗),在赤峰、内蒙古自治区甚至国家都占有重要地位。克旗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具有垄断性和唯一性,素有“草原明珠”之誉,发达的生态旅游业为生态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支撑。近年来的直接旅游收入增长速度维持在每年

30-50%,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通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克旗生态农牧业的健康发展。

(四)工业化快速发展为生态农牧业提供了可能

自2000年起,全旗地区生产总值步入快速增长阶段,增长速度持续走高,为支持生态农牧业的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和机遇。新型工业化的强劲拉动,必将促进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促进人口转移、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进而形成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为生态农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五)干部群众对建设生态农牧业认识深刻、决心大

作为一个农牧业大旗,广大干部群众具有创新的传统和能力,进取精神强。旗委、政府提出的“生态立旗”的战略思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符合旗情,符合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为建设生态农牧业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二、制约因素

建设生态农牧业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较为突出的矛盾及问题,需要在建设生态农牧业过程中加以考虑,逐步解决。

(一)沙化、退化面积大,限制了农牧业的发展

虽然全旗耕地及草场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退化、沙化较为严重,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对进一步扩大农牧业生产形成了直接的硬性约束。

(二)生态农畜产品生产规模比较小,对市场规模化开发不利

所谓生态农畜产品,主要包括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目前全旗认证的产品还比较少,规模比较小,对这些产品的市场开发存在规模制约经济效益的问题。

(三)缺少有影响的生态农牧业龙头企业,产业的附加值不高

缺少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对生态农畜产品生产和生态农牧业的发展是一个制约因素。

(四)克旗农区占有一定的比重,建设生态农牧业难度比较大

农区主要是西南部的几个乡镇,生态环境条件比较恶劣,土地沙化比较严重,农牧民收入低,生活比较贫困,建设生态农牧业的困难比较多。

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创建国家级生态旗的总体要求,结合克旗的实际,确定生态农牧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建设和保护为前提,以马铃薯、胡萝卜及特色农产品、昭乌达肉羊繁育种畜、有机牛羊肉生产为突破口,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

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牧业科技含量,发展现代农牧业,实现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和附加值,提高农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实现生态和农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建设生态农牧业,要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始终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优先的位置

发展生态农牧业,关键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在此条件下发展农牧业。农牧业的发展始终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和条件。

2.走有机、绿色的农畜产品开发道路

在生态优先的条件下,发展农牧业就要走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和安全水平,并相应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道路,开发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态农畜产品,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增加附加价值,提高农牧民收入。

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全旗的农牧业区域分为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三种类型,各个区域农牧业的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在发展生态农牧业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路径和模式,体现当地的特点和优势,合理布局,规划不搞简单化、一刀切。

4.重点突破、分步推进、循序渐进、协调发展

发展生态农牧业,要从全旗实际出发,抓住重点产业和产品,首先取得突破,示范和带动其他产业和产品的发展。要有重点、有梯度、有步骤,走出一条具有克旗自身特色、可持续的、生态和农牧业双赢、农牧业和关联产业双赢、农牧民和龙头企业双赢的现代农牧业之路。

5.创新产业化开发的模式

发展生态农牧业的过程,同时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过程。对于产量少、附加值高的生态农牧业产品的市场开发、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创新必须高度关注,及时总结,优化产业的组织模式。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5年建设,基本建成生态农牧业的雏形: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基本得以确立,高附加值生态农畜产品开发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农牧业的竞争优势和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农牧民收入显著增加,农牧业及其他产业相得益彰,人及自然和谐相处,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态县(市、旗)建设标准。

(二)具体目标

“十二五”期末要全面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7〕195号)《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中关于农牧业的各项约束性和参考性指标的要求。具体地,到201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1. 重点发展蔬菜、瓜果、种子繁育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到2015年,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达到20万亩,年销售胡萝卜7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5.6亿元;突出发展好马铃薯种植,播种面积达到40万亩,年产马铃薯45万吨,出售商品薯2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1.25亿元;全旗设施农业建设面积达到1.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

2.5亿公斤。

2.全面落实草牧场“双权一制”、围封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开发草产业,依据草场载畜量确定合理的畜群、畜种规模,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林业生态体系稳步推进,地区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