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从叙事时间范畴看郁达夫的小说

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从叙事时间范畴看郁达夫的小说

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从叙事时间范畴看郁达夫的小说
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从叙事时间范畴看郁达夫的小说

2005年9月

总第138期第9期学术交流

AcademicExchange

Sept.,2005

SerialNo.138No.9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问模式

——从叙事时间范畴看郁达夫的小说

姚皓华

(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25)

[摘要]郁达夫小说的叙事时间,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以心理时间态势展示出来,时间被充分主观化,是一种偏重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问模式。这

种强调心理、情绪的叙事时间模式呈现出叙事时序的错位、时长的被压缩和重复等。郁达夫

小说的多维叙事时问模式,提高了小说叙事的自由度,增大了小说叙事内容的密度,使人物的

精神状态、心理现实及作品的内在意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郁迭夫;小说;叙事时间;心理时间;物理时间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5)09一0167一05

茅盾曾指出,作家不应使自己“粘滞在自己所铸定的、既定的模型中,而应该继续地探索着合于时代节奏的新的表现方法帕]。鲁迅、郁达夫为代表的一批五四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正体现出一种高度的现代开拓精神。现代作家对叙事时间复杂而精致的处理,正是茅盾所提倡的“新的表现方法”的重要体现。本文依据叙事学的叙事时间理论,探讨郁达夫小说对小说叙事时间技巧的创新及其小说在叙事时间方面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一、现代叙事学中的叙事时间理论

现代叙事学认为,时间的概念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时间,一种是心理时间。物理时间是指自然存在的时间,它不受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而客观存在,具有不停止、不重复、不逆转等特点。心理时间是人的心理感觉的时间,它可随叙事者的主观意志而变化不定,在心理时间里,自然时间可以被延长、紧缩、省略、停顿等。心理时间是既具客观性,又有主观性的,这种两重性是心理时间在自然规律所呈现的不可违背的客观性前提下叙事者对时间的把握和处理。中国传统小说强调以完整的故事情节作为小说结构的主体,在叙事时间方面偏重于尊重时间的客观性,大体表现为物理时间叙事时间模式。而以郁达夫等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往往以视角人物的主观感受来安排故事的发展节奏,必然突破情节进程的限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情绪体验被强调与突出,这种以心理情绪为特征的叙事结构造成小说注重展示人物的心理时间的态势,小说时间偏重主观性、个性化,是一种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

二、中国传统小说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

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是以情节为中心的结构形式。既然情节结构是一个包含了故事的开端、

[收稿日期]2005一06—28

[作者简介]姚皓华(1972一),女,广东湛江人,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67?

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进程,就必然要求传统,J、说在叙事时问上通常是顺序展开。所谓的“顺序展开”,就是按照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进程依次叙述,这是我国传统小说在叙事时间上的常轨。

作为中国小说史开端的唐人传奇,描写的多是一人一事或一人数事,有类个人传记。因此,在叙事上几乎都是顺叙方式,中间没有什么穿插。如著名的唐传奇《南柯太守传》在叙事时间上采取的就是单纯的顺叙方式。传统小说中即使是由于作品叙事内容的繁杂而造成叙述的障碍,一般也只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式逐一顺叙。传统小说在轮流叙述时常用“话分两头”四字点明,以分清层次。而这样的轮流叙述,其实同样也是按每一事件的发展进程顺序展开叙述的。

当然,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叙述方法也是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的。除以上提到的按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及由于叙事的内容较繁杂而对某一事件逐一叙述两种方式外,倒叙、补叙、插叙等等这些叙述方法在传统小说中也有使用。但总的来说,除倒叙方式外,这些叙述方法往往见于一部小说中的某些情节的展叙过程中,而就整部小说而言,与整体的叙事结构相应的还是那种按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叙述的方式。《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正说明了这样一种情况。《三国演义》中补叙之处随处可见,《水浒传》中有不少的插叙情节,但这些长篇小说在整体方面的叙述还是依循传统小说那种典型的按照时间的纵向流向展开的方式。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小说从基本结构上可以统称之为‘情节小说”,[2|,是一种以讲故事为核心的程式化结构并以故事讲述的完整性作为小说结构基本框架的模式,由此形成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时间大体遵循时间的自然进程的物理时间模式。

三、郁达夫小说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

中国传统小说的这种连贯叙述、单向滑动的叙事时间的特点当然与其强调小说应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并以故事讲述的完整性作为叙事结构框架是相吻合的,且有着必然的因承关系。而现代小说由于在叙事结构上打破了传统小说的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模式,因而引发了叙事时间的革新。总的来说,现代小说突破了我国传统小说历时态展开的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在小说叙事时间的处理上更强调叙事的心理时间。现代小说家在叙事时间上的革新,应与他们有能力有机会直接地阅读大量的西方小说原著有极大关系。鲁迅就说自己做小说“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3]。郁达夫在日本,也是博览群书,广泛地接触了西方进步的思想文化。他回忆:“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19世纪文化的结晶,自然主义中最坚实的作品,车载斗量地在那里被介绍。”[4]将西方小说中的叙事时间方式灵活转化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而且自然无痕,这是现代作家小说创作熟练与成熟的体现。作为五四时期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的郁达夫,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不再着力于故事讲述的完整性,更注重对人物情绪、心理的表现,因此其叙事时间往往不再是传统的尊重时间客观性的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郁达夫小说在叙事时间模式上的创新,大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时序的错位

郁达夫在其注重人物的情绪、心理表现的小说中并没有把其中的故事按照其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讲述出来,而是将情节打乱,重新予以设置安排。这种情况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典型的“错时”技巧的运用。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Is]热奈特将叙事时间分为两种:一种是故事时序,指被叙述出来的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也就是故事从开始到结束的自然排列顺序。这种时序是固定不变的。另一种是叙事时序,也叫文本时间,指叙述者叙述故事的时序,也就是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这种时序一般都会打乱故事的自然时序,变化不定。在文本中,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不吻合就是“错时”,这种对时间的处理方式往往都隐寓着作者的某种意图。按小说中人物的情绪、心理来安排叙事时序,造成时序错位,是郁达夫小说惯用的叙事时间手法。

《怀乡病者》与《青烟》就是运用时序错位手法,并通过梦幻世界、探索自我价值的两篇小说。《青烟》的开篇展现的即是小说主人公的思绪:“寂静的夏夜的空气里闲坐着的我,脑中不知有多少愁思,在这里汹涌。”“我”的空虚、忧郁的思绪在夏夜的空气中弥漫着……接着“我”的身子好像是缩小了投垂在绿纱灯罩上淡紫的雾气中,“我”的身体化而为二了,青烟,将人引入了幻境。一个是离开了暑热的深夜呆坐?】68?

房中的“我”,另一个“我”乘着青烟返回了故里,幻境由此展开:幻境时间发生在一日的薄暮时分,黄昏中他回到了故家:但家人已或亡或散,家屋祖业也典卖殆尽,妻子已为人家佣,且认不出自己了。这时冷清的月夜已降临,“我”面对如此家变,在阴冷的月华下,沉江自尽了。小说的叙事时间与空间完全随思绪的流动而转换,时间的向度是不明确的,故事被打碎并按人物的情绪来重新安排叙事时序,叙事时间成为再难以还原的新主体。传统小说中最常见的叙事时序与故事时序保持一致,叙事时序往往可以还原为故事时序的叙事时间模式,在郁达夫此类心理——情绪小说中极难见到。《怀乡病者》则从于质夫的怀乡思绪始,他的心绪是“一条面上好像静止的江水里浮着的一只小小的孤船。那孤船上也没有舵工,也没有风帆,尽是缓缓的随了江水而下的潮流在那里浮动的样子”。小说就是在这样迷茫而又飘忽的心绪里,连接起了几个有一定时间跨度的不同场景。整篇小说的叙述按于质夫的思绪、意识流动展开,表现为时序的错位,这是小说中人物内心的郁悒、苦闷的表露,是充满灰色、感伤情调的个人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懑,是忧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控诉和叹息。小说中这样的时序安排,不仅把小说人物飘忽不定、变化多样的思绪展现出来,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时代、社会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银灰色的死》、《十一月初三》、《离散之前》等作品都运用了时序错位的叙事时间手法,将故事的正常时间顺序完全打乱,建构起的是一种看似凌乱破碎、毫无逻辑可言的时间序列,然而这对于突现小说蕴涵的时间主题,使它产生具有深度和力度的暗示作用——揭示一定的社会意义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时长的压缩

在现代叙事学理论中,把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比较称为时长。“时长(duration)所要探讨的问题是考察由故事事件所包含的时间总量与描述这一事件的叙事文所包含的时间总量之间的关系。”L6j(P167’热奈特将时长分为四种类型:省略、概要、场景、停顿。后来,“查特曼在他1978年出版的《故事与话语》中在上述四种速度之外加上了第五种速度,即延缓(stretch)……查特曼对这五种叙事节奏形式作了如下概括:概要,话语短于所描述的事件;省略,话语暂时停止,而时间则在故事中继续着;场景,故事与话语在这里的时长相对比较接近;延缓,话语时间长于故事时间;停顿,故事时间中断,话语则在描写性段落中继续着。”[63僧18∞郁达夫小说突破故事束缚,以人物的心理、情绪为表现重心,相应地在时间处理上常有省略(把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某些事件在叙事时间中省略不写)、概要(把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事件压缩在短暂的时间范畴中)等时长类型的使用。

《茑萝行》是郁达夫早年纯美心境的写真,小说把丈夫对妻子的复杂感情:或爱或怨、或愁或悔、或悲或怜……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沉动人,同时也是一篇在叙事时间方面使用省略手法的杰作。整篇小说中有两条时间线索,一是主要发生在A地的现实,一是回忆中的“过去”,两者互相交叉、穿插,合成了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将“我”的复杂的心境、精神的痛苦与物质的贫困这一人生悲剧演绎出来。我们读完这篇小说,深切地感受到在黑暗的社会中,以小说主人公为代表的,自身天生性格卑弱,又不被社会理解、接纳,在坎坷的生活道路上辗转流离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和巨大磨难。但很明显,作品对两条线索所涉及的情节内容的交代都是不完整的,如主人公八年的留学生涯,婚后两年独自在外的异乡生活,辞去教授职位的原因,最后留在上海将何去何从等都没有正面的描述。这和传统小说遵循情节逻辑、按时间的自然进程安排情节内容的叙事时间模式是迥异的。

《薄奠》这篇小说的高潮并非如传统小说在情节曲折起伏中引致,其中抑扬的情绪是作品最震撼人心之处。在这样一篇以真率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作品中,也运用了省略的叙事时间手法。小说对“我”的背景情况只字不提,而最后车夫溺水死亡也没有交代事实的原因,作者以简省的笔墨展示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的种种痛苦和不幸。省略并不影响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反而促动了读者的遐想与思维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能够把握住小说的深层主题——社会和政治的黑暗是广大下层民众悲惨命运的根源。

《银灰色的死》记叙的是“他”在两日中的生活状态:喝酒望月、追述往事、忧伤满怀,抑郁醉酒,尸横街头。主人公的行为虽然也可以算是构成了小说的情节,但作者重墨叙写的是流动其中的那股哀伤绝望情绪,并不是这简单的由人物行为构成的情节,其中“他”与妻子在国内共处的生活,妻亡后在上野所认识的“能互相劝慰的朋友”静儿突然嫁人的原因等情节都被跳过而没有进行叙写,这里有省略。

?】69?

另外,如《南迁》、《怀乡病者》等在叙事时间的安排上,也使用了省略这一时长类型。省略的运用,加快了小说的叙事速度,使作品不再如传统小说那样侧重于表现外部生活事件的过程,而是开始向人的精神世界开掘,重点表现人物的情绪与心理活动,同时让读者更主动地去思考和把握小说的主题意义。

概要,是郁达夫在其小说中另一惯常使用的时长类型。如在《茑萝行》中,人物陈述在回国前的“放浪”生活,“前年秋天我虽回国了一次,但因为朋友邀我上A地去了,我又没有回到故乡来看你。在A地住了三个月,回到上海来过了旧历的除夕,我又回东京去了。直到去年的暑假前……将我的放浪生活作了个结束……回到了中国。”小说运用概要快速地把一段较长时间跨度的时间叙述出来,把重墨留给了“我”将面临的生活的窘迫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恼。

3.重复所造成的强调意味

“频率(frequency)所指的是叙事作品中出现的时间与故事中时间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时间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时间在文本中叙述(或提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6](P188’对于频率(即故事实际发生的次数与文本的叙述次数的关系),热奈特概括为四种类型:发生一次讲述一次,发生若干次讲述若干次,讲述几次发生一次的事和讲述一次发生过几次的事。考察频率问题,必然会涉及重复,以上“讲述几次发生一次的事”这一类型就是重复。在叙事文本中,它可以形成某种特殊的氛围,造成某种节奏效果,或具有强调的意味。如在鲁迅的一些小说中,就运用了重复这一频率类型,如《明天》中叙述者多次重复对单四嫂子的同一评论: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的女人。《祝福》里的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咬死后,祥林嫂一次次逢人便诉说:“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重复叙述反映了祥林嫂内心无法磨灭的深重苦难。

郁达夫的许多小说在频率安排方面也常用到重复。《沉沦》是郁达夫以表现主人公的各种情绪来构架小说结构并获得最大成功的作品。小说写的是主人公“他”因“弱国子民”身份在异国备受轻侮和嘲弄,内心产生孤冷、忧郁甚至仇愤之情:对于周围的日本人,“他”多次愤而发出“我总要复他们的仇”的呼喊。重复使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愤懑和抑郁得到不断的倾泻。小说文末是“他”在自求毁灭前交集混合在一起的个人备受压抑的苦闷与担心故国命运的深切悲哀之情。一次又一次的发自肺腑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把主人公的屈辱、苦闷之情推到极至。郁达夫以他敏锐的触角、独特的形式,表达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苦闷、迷茫的心态,“我的这抒情时代,是在那荒淫惨酷,军阀专权的岛国里过的。眼看到故国的陆沉,身受到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主的少妇一般,毫无气力,毫无勇毅,哀哀切切,悲鸣出来的,就是那一卷,很惹起了许多非难的《沉沦》。,,[7]郁达夫在平凡的生活基调中写出了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未来前途的摸索、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他的作品正因此展现出极大的表现力和震撼力。重复,在郁达夫的《沉沦》中已被注入了意义的成分,作品的主题意蕴得以深化。

在郁达夫的许多以情绪取代情节的小说中,作者就常常运用重复把主人公忧郁、感伤、迷惘、消沉甚至颓唐等情绪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里仍以《怀乡病者》为例,作品反复描述了于质夫迷茫、麻木的精神状态,并借此连缀起四个有相当时间跨度的不同事件,突现了主人公在黄昏时刻的那一腔身处异国的怀乡之情。

无须再赘言,郁达夫是五四时期在小说叙事时间方面显示出极鲜明特色的一位作家。

四、结语

郁达夫之所以成为五四时期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独特而熟练驾驭小说叙事时间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郁达夫在小说中重视的并非是根据时间的纵向流向叙述事件的起因结果,他对事件与人生的内面关心要远远超过对外部形态的关注,与之相适应,郁达夫小说不再是传统小说的注重物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偏重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这种强调心理感觉的叙事时间模式表现为叙事时序的错位、时长的被压缩和重复等。郁达夫小说的多维叙事时间模式提高了小说叙事的自由度,增大了小说叙事内容的密度,使人物的精神状态、心理现实及作品的内在意蕴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70?

[参考文献]

[13茅盾.茅盾全集(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56.

[2]冯光廉(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9.

[3]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鲁迅全集(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12.

[4]郁达夫.战后敌我的文艺比较[A].郁达夫文集(七)[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104.

[5][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79.

[6]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对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67.

r7]卢今,范桥(编).郁达夫散文(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325.

11leNarrativeTimeModeofEmphasizingMentalTime

__。?。。_____???。——ResearchingYuDafffsnovelsfromthenarrativetimecategory

YAoHao-hua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Z妇力iang

Ocean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524025,China)

Abstract:ThenarrativetimeinYuDafffsnovelsbreaksthenarrativemodeofemphasi—zingthephysicaltimeintheChinesetraditionalnovels,whichissubjectiveandakindofmentaltimemode.ThenarrativetimemodeinYuDafu’Snovelspaysattentiontothementalityandmood.Thestaggernarrativetimeorder,thecompressedtimelengthandrepeatingnarrationarethemainaspectsofthementaltimemode.Thismultidimensionalmentaltimemodeimprovesthenarrativefreedom,enlargesthenarrativecontent,ex—ertsthemood,mentalityofthecharactersandexpressesthepurposeinthenovelsinthelargestextent.

Keywords:YuDafu;novel;narrativetime;mentaltime;physicaltime

(责任编辑:曹金钟]

(上接第157页)

[7]邵雍.伊川击壤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8]程颢.告神宗[A].二程集(王孝鱼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103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A].四部丛刊本集部[z].北京:商务印书馆缩印明刊本.

[11]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葛立方.韵语阳秋[A].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史双元.论宋代词人与佛道思想的关系[J].南京师大学报,1991,(2):67.

[14]柳开.河东先生集(卷二)?应责[A].四部丛刊影印[z].上海:涵芬楼旧钞本.

[15]赵湘.南阳集(卷四)?本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6]杨万里.诚斋诗话[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7]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253.

[18]魏泰.1I益汉隐居诗话[A].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37.

[19]杨时.龟山先生语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4.

[20]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卷19)?答洪驹父书[A].四部丛刊初编[Z].上海:上海书店,1989.

[21]杨海明.唐宋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320.

[22]牟宗三.心体与性体[M].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89.17.

[23]张载.经学理窟(第三卷)?礼乐[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辑:曹金钟]

?】7】?

强调心理时间的叙事时间模式--从叙事时间范畴看郁达夫的

小说

作者:姚皓华, YAO Hao-hua

作者单位: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25

刊名:

学术交流

英文刊名:ACADEMIC EXCHANGE

年,卷(期):2005,""(9)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7条)

1.茅盾茅盾全集(三) 1982

2.冯光廉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 1999

3.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1982

4.郁达夫战后敌我的文艺比较 1983

5.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 1990

6.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对话 2002

7.卢今.范桥郁达夫散文 199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隋爱国.SUI Ai-guo传统的投影现代的写生--试谈郁达夫小说与明清性爱小说的性别意识-涪陵师范

学院学报2006,22(1)

郁达夫小说的性别意识与明清性爱小说有着错综复杂的精神联系:一方面,前者继承了后者对女性的某种同情,并将其发展为现代性别意识,性别平等的幼芽由感性自在发展至理性自觉,一跃而成为性别意识的主导因素;另一方面,前者因袭了后者较浓的传统男权性别意识,特别是"贞"与"柔"等父系文化因子.郁达夫小说对待传统性别意识的复杂态度表明,它并没有完成对传统的现代转换.其小说对明清性爱小说的传承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性爱小说不断突破传统,不断前进的步伐;也听到了现代性爱小说挣脱传统束缚、走向现代的艰难足音.

2.期刊论文姚皓华.Yao Haohua论郁达夫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视角模式的区别-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5,27(3)

通过运用现代叙事学有关叙事视角的理论,把叙事视角和人称有机结合,对中国传统小说及郁达夫小说的叙事视角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传统小说采用的是零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而郁达夫的小说则主要采用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郁达夫在其小说中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模式的革新,奠定其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3.学位论文黄婵娟郁达夫小说的叙事特色2009

以往学术界对郁达夫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方面,具体针对其小说的形式研究却为数不多。要想从各个层面解读郁达夫的作品,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阐释,无疑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美国学者邓迪斯曾经指出:“结构分析本身并不是目的所在,而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人的本质,至少是人们的特定社会。”基于此,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试图深刻理解其独特的小说范式,从而达到透视郁达夫小说的特色的目的。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郁达夫小说的叙事时间。本文拟从时序变形和时间节奏两个方面来阐述郁达夫小说叙事时间的特色。郁达夫是有意识地利用了叙事时间的顺序来增添小说的艺术魅力的。倒叙和顶叙的利用,以及大量景物和心理描写造成的叙事时间停滞让读者不把着眼点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跟随作者的心理律动,感受到特殊的美感。同时,郁达夫小说在时间节奏的处理上很具有个人特色:叙事时间表面看来自由而散漫,或顺序、或倒叙或顶序都仿佛在不经意间自然地流露出来,但是,在这散漫的时间节奏下,我们又能够找到作者叙事时间的变化踪迹。但在整体时速趋于缓慢,这也是为了突出描写内容所采取的必要手段。然而对我们来说,把握作者对小说创作中的时间处理只是阅读的第一步,我们需要追寻的是它背后蕴藏的作者的主观意图及其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郁达夫小说的叙事结构。郁达夫的小说是贴近心灵的,他喜欢以自己的情感流动作为主线,一味地表现自己的主观心境,把故事发展情节贯穿在写景、抒情中。郁达夫在小说结构的处理上破陈出新,从个人主观出发,以类似于诗歌和散文的笔调进行描写,以主人公的情感作为主线,创立了一种散文化的小说文体。这种以浓郁的抒情特色的小说结构方式对传统的重情节结构的小说描写进行了有力的反拨,表现了自己的独特性。但在同时也表明了这种结构方式对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降低了其小说的艺术魅力。比如后期的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作者试图站在革命的立场来诠释几位女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明显有点力不从心。

第三章郁达夫小说的叙事角度郁达夫的小说多采用内聚焦的叙事模式,这对中国传统小说的全知全能叙事是个很大的突破。在郁达夫的48篇小说中,主要采取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三人称叙事两种方式。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模式适用于郁达夫表现自我苦闷和内心状态的抒写,用“我”的口吻讲诉自己的故事,增强与读者的共鸣。同时,郁达夫自己也深刻认识到第一人称叙事的局限性,并有意识地使用相对客观的第三人称内聚焦叙事。与传统文学采用的第三人称零聚焦不同,郁达夫运用第三人称内聚焦依旧是选取近似于作者本人的的第三人称作为叙事的焦点人物。

第四章灵肉冲突的母题母题作为在文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尤其是对作品进行叙事分析时,不得不提的重要内容。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灵肉冲突母体的鼻祖,因此,他对整个文学史影响至深。自郁达夫之后,描写人物的灵肉冲突便成为了一种既定的写作范式。在我的这篇论文中,我的着力点不是重点谈母体的界定,而是结合郁达夫的文本,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个是分析郁达夫小说灵肉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欲望——沉沦——忏悔的模式;二是结合张贤亮的《绿化树》来谈谈这个母题,并简单分析开创该文学母题的文学意义。

4.期刊论文隋爱国郁达夫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情欲意识-文教资料2008,""(34)

郁达夫小说在如何汲取古代小说营养方面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开辟了一条可以借鉴的路径.本文以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郁达夫小说

其中的"性不洁观"的影响.但是,郁达夫以现代的眼光.对中国古代小说情欲意识的积极因素给予了新的审视、改造,并将古代的这种情欲意识融入其极具现代性的情欲意识结构中.使郁达夫小说具有了新的面貌.

5.期刊论文姚皓华论郁达夫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视角模式-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6) 中国传统小说采用的是零聚焦的叙事视角(即没有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视角)模式,郁达夫的小说主要采用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包括内聚焦的叙事视角下的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方式).郁达夫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模式的革新,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6.期刊论文隋爱国郁达夫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价值意识-文教资料2008,""(33)

郁达夫小说在如何汲取古代小说营养方面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开辟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本文以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郁达夫小说与中国古代小说在价值意识上的复杂关系,本文作者认为,郁达夫小说无疑有选择地传承了中国古代小说中言情小说之以个人价值为导向的价值观念支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以家国等社会集群为导向的价值观念主潮的影响,但是,郁达夫以现代的眼光,对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积极的价值因素给予了新的审视、改造,并将之融合到其以自我为导向却又富有开放性的现代性价值观念结构中,使之具有了新的面貌与风采.

7.学位论文俞超苦闷的书写——郁达夫感伤体小说研究2006

郁达夫是新文学开创期对抒情小说样式作出巨大贡献的作家,而目前对其小说的文体,研究尚不充分,本文试图对此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探讨。论文结合郁达夫小说文本的特点,分别从郁达夫小说的语言样式、叙事结构和时空体式三方面对郁达夫小说文体进行总体的归纳,并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对郁达夫感伤体小说的历史生成进行的说明。论文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

绪论部分总结此前郁达夫小说研究的几种主要模式,突显论文选题的意义,结合郁达夫创作中的文体转变的实际情况来说明进行郁达夫小说文体研究的现实合理性,并对本文郁达夫小说文体研究的具体方式作出了说明。

论文的第一章集中分析了郁达夫小说中具有抒情功能的语言样式。郁达夫小说中的直陈式抒情语言和修辞性抒情语言都具有极强的表情功能,多种样式的抒情语言以不同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郁达夫抒情体小说的表层结构。

第二章则对郁达夫小说的叙事结构进行了描述。郁达夫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叙事的琐事化”和“琐事的情意化”。小说在叙事上呈现琐事化的特点,琐事通过情感的内在贯穿获得表情效果,从而形成具有抒情功能的琐事型叙事结构。

第三、四章探讨了郁达夫小说中的时空型,郁达夫小说注重人物内心时空的开掘,这是人物疏离外部世界的表现。在具体的时空形式设置上,秋与夜的时间型具有引发人物内心悲伤回忆的功能,而一些边缘型的社会空间也将人物置于孤独苦闷的境地。总的看来,郁达夫小说的时空型体现出危机型的特征。

论文第五章总结了前面几章的形式分析,对郁达夫的感伤体小说作出了总体的描述,并把郁达夫小说放置到新小说发生期的二十年代进行描述,来说明其典型性。另一方面,本章还探讨了郁达夫小说所受中西文化的影响,以及郁达夫小说和其所处的社会语境的关系。

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简要地说明了感伤体小说形式上的总体特征,并提出结论,说明感伤体小说是郁达夫用来书写内心苦闷的文体,它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8.期刊论文姚皓华论郁达夫小说散文化叙事风格-东岳论丛2006,27(3)

运用小说叙事学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现代重要小说家郁达夫的小说叙事风格进行研究,可以看出郁达夫小说在叙事风格方面与中国传统小说有着本质区别,郁达夫小说呈现出散文化而非史传化的叙事风格,对中国小说现代转型作出了独特贡献.

9.期刊论文俞超.YU Chao郁达夫小说的情感化叙事-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26(3)

郁达夫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特征,这种抒情性功能是通过郁达夫小说叙事的样式来实现的.郁达夫小说在叙事上具有"叙事的琐事化"和"琐事的情意化"的特征.他的小说不追求完整的情节叙事,而是以日记式的"琐事"展开,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征.情感的表达在这些个人琐事的表述中得以展开,"琐事"型的叙事单元由作者情感的内在贯穿而获得了新的统一性,从而形成具有抒情功能的琐事型叙事样式,这是郁达夫对现代小说叙事的抒情化变革作出的贡献.

10.期刊论文陈延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真实观之比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9)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接受了日本私小说的真实观,不仅强调取材的真实,更注重作家心境的真实表现.但同时,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学传统、社会背景与作家艺术观的不同,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对艺术虚构采取了更为宽容的态度.可以说,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对艺术真实的执著追求,从一个侧面实现了对日本私小说的艺术跨越.

引证文献(1条)

1.王雅涵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叙事性建构——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空间为例[期刊论文]-中外建筑 2008(1)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bf5243121.html,/Periodical_xsjl200509039.aspx

授权使用:华南师范大学(hnsfdx),授权号:fae26fb0-a0cf-429e-85d8-9df800d8aacd

下载时间:2010年9月21日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学号 专业 层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正文 (一) (1) 正文 (一) (2) 正文 (二) (2) 正文 (二) (3) 正文 (二) (4) 正文 (三) (4) 正文 (三) (5) 正文 (三) (6) 结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一、绪论 现代小说散文出现了“五四”后的现代小说中,从鲁迅始露端倪;经郁达夫、郭沫若、废名等人之首,到沈从文已成为一种美学追求。萧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创作的,她继承了鲁迅等前辈开辟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写出了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人民的生活和憧憬,在艺术上独具一格的散文化小说为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萧红的把散文的抒情、议论、叙事、写景的功能引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散文化、抒情化、绘画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和至今仍然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在她短促而丰富的一生中留下了《生死场》、《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马伯乐》等脍炙人口的文字。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有学者甚至把它与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并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传”。在2000年6月香港《亚洲周刊》所评选的20

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呼兰河传》名列第九。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下,萧红的文学成就已经和沈从文、老舍、张爱玲、钱钟书、茅盾、巴金等人相提并论。由此可见,萧红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学个性和突出的文学史地位,对她的阐释至今仍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二)在某种程度上,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已经成为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稍有了解者的一个程度深浅不一的情结,特别是小说中呼兰以及哈尔滨地方风情的再现以及方言土语的使用,刺激了太多外地读者对于黑龙江地方人情风俗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萧红和她的众多作品已经成为黑龙江地域文化的独特徽记。萧红研究特别是对萧红小说研究的深入展开,毫无疑问对我省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彰显我省作为边疆文化大省的地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结论 语言的独特性,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这位女作家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 是对鲁迅诗化小说的再现。她注重打开小说和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样式。因而她的小说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也没有事件上的完整性。从这点上说萧红是“反小说”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家乡人的情感,捕捉家乡 人的情调,展示东北土地上野性的力量。 萧红是独特的,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描写故乡,表现自我。萧红是说不完的,只要有人想走近她,认识她,就要熟悉她的语言,她的语言正是读者解读作者及其小说的钥匙 参考文献 1、李重华曹桂珍《呼兰学人说萧红》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6月 2、钟汝霖《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月 3、陈世澄《龙江社会科学》1994年1月 4、铁峰《萧红研究》第三辑哈尔滨出版社1993年9月 5、萧红《萧红全集》哈尔滨出版社1991年版 6、黄人影编《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书店印行1985年版 7、皇甫晓涛《萧红现象》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西蒙·波娃《第二性——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9、《别林斯基选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10、茅盾《<呼兰河传>序》见《茅盾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萧红《呼兰河传》《孤独的生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12、骆宾基《萧红小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论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由于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促悲凉,她的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萧红思想敏锐,敢于揭示新矛盾新问题,反映人民的心声和时代的最强音,她的小说富含爱国主义激情。萧红正是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深沉的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我国现代文坛上独占一隅,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萧红小说的艺术特色作简要论述。 关键字:萧红,文体,爱国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山西大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级别: 专业: 汉语言文学 函授站点: 运城 姓名:樊俊燕 指导老师: 年月日

目录 正文 (3) 摘要 (3) (一)真实的荒诞与神秘的象征 (5) (二)逼真的细节 (8) (三)独特的叙述视角 (11) 参考文献 (15)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摘要: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关键字:卡夫卡;表达艺术;真实;荒诞

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把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密切结合于一体的少数作家中的一个。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把文学当作文学来做,而是把它当作自己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表达方式。这是卡夫卡小说独特的魅力,与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密切相关。卡夫卡文学成就主要是通过自己不断探索的创作实践取得的。他没有,也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于连一篇像样的有关论文也没有写过。但从他的日记、书信、札记和谈话中可零零散散地见到他的一些想法,虽不系统,但其基本倾向是明显的。那就是弃摹写,重表现。他反对传统的艺术法则,摒弃写实主义的方法,主张通过自我来再造世界。他把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部转向内心,把创作当作内在的需要。他觉得心中有个“庞大的世界”急欲“撕裂”,只有创作才能使他一吐为快。他在日记中谈到写作《诉讼》的时候说“一切出

郁达夫文学作品特点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特点创作风格 文学创作阶段特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20—1933);中期(1933—1938);晚期(1938—1945)。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

大胆暴露自己地小说家郁达夫

大胆暴露自己的小说家郁达夫 大胆披露自己的小说家文/妮妮 郁达夫(1896-1945) ,名文,字达夫,幼名萌生,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郁达夫的祖上相传为宋朝太医院尹。宋都南迁时,随宫廷来到杭州,后定居富阳。父亲早逝,他性格内向忧郁,自幼好学。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1913年随长兄东渡日本,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19年人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1922年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1922年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

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陈子善(著名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曾说:“如果说在二次大战的漫天战火中,德国失去了本雅明(20世纪前半期德国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奥地利失去了茨威格(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英国失去了伍尔芙(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法国失去了圣埃克苏佩里(作家,代表作《小王子》),是二十世纪全人类的共同损失,是人类优秀文化的浩劫,那么,中国失去了郁达夫,同样应做如是观。在中国八年抗战期间陨落的文化星辰中,郁达夫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 郁达夫的小说心理描写细微,抒情性强,故事里的男主人公多是孤独、贫穷、性压抑甚至变态的书生文人。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由《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组成。该书一面世,就引起文坛哗然,当时被很多人指责为淫秽书籍。这三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在日本留学的青年男子,他们孤独寂寞、敏感脆弱、自卑自怜又愤世嫉俗,渴望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论萧红的创作风格 石伟 内容提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女作家,她自己波折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独特的认识,她的很多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在其中,使她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关键字:萧红创作风格 正文: 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或清新淡雅,或慷慨激昂,在一个个文字的构建中,自然流露出自己独有的气质,成为作家在茫茫文海中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标志。 关于创作风格的形成,不能否认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更应该看到作家生存的外部环境与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一方面,作家先天的心理、个性因素,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调,使作家表现出一种都有的才情与气质;另一方面,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为作家提供了可供写作的素材,让作家有了进行文学创作的欲望,使其文学天赋得到完善并发展。在不断的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下面就以萧红为例,论述其文学创作的风格。

萧红,这个生长于动荡年代的作家,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1-1929与1930-1942,在前一个阶段,可以说是她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她生活在呼兰这个小县城内一个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开始感受周围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这就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大背景。在后一个阶段,萧红开始了流浪与痛苦的生涯,生活非常艰难,爱情的变更,疾病的困扰,一直伴随着她。但就是在时期,萧红开始了最初的文学创作,发表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现当代文学创作史上的地位。 (一)寂寞凄凉的风格 她始终是寂寞的,从她出生到她最后病死香港,她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寂寞的情绪。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只有祖父这一个亲人疼爱她,“等我生来了,第一次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疼爱我。使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而祖母留给她的,只是用针扎她手指的事。她的父亲母亲似乎没有给她留下多少印象,父亲的两次出场,也都伴随着暴力,一次揣她,一次打有二伯。她是寂寞的,亲人对她的冷漠给她的是一个并不快乐的童年,大多数时候,她只是自娱自乐的一个人,她“常常在蒿草里做着梦”,也看着“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显得更荒凉寂寞”。缺乏父母亲的疼爱,缺少可以一起玩的伙伴,使得她的这种寂寞的情绪,一直伴随了她一生。 自她19岁逃离家庭,她就开始了另一种寂寞的生活,漂泊不定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

异化的人群绝望的生存 ——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分析 [内容摘要]:卡夫卡在小说中以怪诞的笔法为人们展开了一个离奇诡异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对现代人的异化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探讨,本文依据其文本探讨了卡夫卡小说世界中人的生存异化现象的种种形态,通过危机四伏的生存、物质对人的异化、社会对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异化、个人自我异化等方面的分析努力对卡夫卡笔下的异化主题做出较系统的探析。 [关键词]:卡夫卡;生存;异化 卡夫卡生活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从物质上毁灭了欧洲而且从精神上动摇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大厦。对理性的怀疑,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失落,对大规模战争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对现代生产中人的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荡涤着昔日的一切,倾斜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和焦虑。”[1]现代人的焦虑感、孤独感、隔离感、恐惧感,是社会科学家们包括作家们思考的主题和源泉。“上帝死了”“打倒偶像”“一切价值重估”等口号影响了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现代主义作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改变了“人是以理性为主的生物”等传统观念,其对潜意识、本能的肯定对现代主义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处于这一文化转型期的现代主义作家而言,文化批判、对人的异化的表现、对人的心灵的探索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卡夫卡(1883——1924)一生时间基本上都居住在布拉格,当时的布拉格属于

奥匈帝国(19l8年瓦解),奥匈帝国生产方式上已经资本主义化了,但政治上却实行君主立宪。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如一只硕大无比的怪兽,既使人兴奋激动又吞噬着无辜的一切,物质极大的丰盛了,人的自由度却降低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异化则加深了。而君主立宪的国家政权对外侵略扩张,对内奉行高压统治。奥匈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者,在大战中无数的生命殒落,人们的生命前所未有的脆弱,这使人们的精神受到巨大冲击,生命的稳定感和安全感被破坏了。内部的强权高压统治,与所有专制制度一样强调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已经觉醒的个体的人在强大的政权机器面前感到渺小无比,生命的尊严遭到践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束缚,精神和肉体遭到摧残。卡夫卡的家庭生活对他的个人性格及写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贫寒中白手起家的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坚强、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言善辩、高人一筹、坚忍不拔、沉着镇定、通晓人情世故,有某种豪爽的气度”,[2]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父亲,对子女极为严厉,常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子女,粗暴地干涉子女的生活,从不肯设身处地为子女着想,他对卡夫卡的行为总是满腹狐疑、冷嘲热讽。与强壮自信的父亲相比,卡夫卡则更多地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神经过敏、多愁善感的性格,从小就是个“听话、顺从,文静、内向”[3]的乖孩子,父亲粗线条的教育方式想将卡夫卡培养成一个强壮、勇敢的年轻人,事实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卡夫卡在父亲的训斥下形成了优柔寡断、自暴自弃的性格,他的个性遭到了扼杀,他的自信被彻底地粉碎了,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扼杀我的个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从来不能从我的个性中得到某些好处,也就是说我从来没有持久的自信心。”[4]作为对父亲的反抗,从中学开始,便开始断绝与外界的一切来往,游离于社交圈子之外,转而专注于人的心灵和灵魂。在社会与个人生活中, 卡夫卡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也可以说是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异化的世界),并对这种异化有切肤之痛,这使异化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他在小说中所敞开的异化世界是一个令人恐慌、不安而绝望的世界。他通过令人窒息的富于力度的语言,触及到了新的真实,把人类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他的小说与现实相差甚远,是虚拟的,极端的,他把平和的现实撕开,展示出它狰狞的一面。人类的生存

永远的门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永远的门记叙文阅读原文和答案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来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 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暂,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 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 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 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 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 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 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 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 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 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第10讲-中国现当代文学-郁达夫与《沉沦》

第10讲中国现代文学 ——郁达夫与《沉沦》一、“五四”之后小说成为文学主潮 “问题小说”、“人生派写实小说”和“自叙传抒情小说”等小说流派。 (一)问题小说 1.概念:问题小说是以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题材的一种小说。 2.时间:始于19世纪中期,英国盖斯凯尔夫人的《露丝》(1853)是较 早的问题小说。中国的问题小说是指出现在“五四”时期。 3.代表人物、作品: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以冰心的《两个家 庭》《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春雨之夜》、王统照的《沉思》《湖 畔儿语》等为代表作品的小说题材类型。 4.艺术手法:这类小说在艺术上采取“写实”手法,多用口语。 5.思想诉求:在思想内容上不同程度地暴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种种黑暗 6.影响: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自叙传抒情小说 1.概念: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2.代表人物、作品: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以郁达夫和倪贻德为代表。 郁达夫1921年出版的《沉沦》小说集使自叙传小说成为一种潮流。 3.特色:作品中以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最常用的手法是 直抒胸臆,即在表现自我主人公所经历的日常生活情景时,以充满 激烈情绪的笔调去描写,在事件的叙述中作坦率的自我解剖。 二、郁达夫及其艺术成就 其作品艺术特色——“自叙传”抒情性 (一)郁达夫小说注重抒情,不追求情节和周密精致的构思。 1.郁达夫的作品总是用第一人称写“我”,即叙述者自己,如《茑萝行》、 《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迷羊》等,或者采用第三 人称写自己,如《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采 石矶》等。 (二)善于用抒情的方式塑造真实感人的主人公形象。 往往以“我”的心理意识和变化呈现、情绪表达进行小说创作。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浅论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摘要:“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鲁迅眼中最优秀的女作家-----萧红,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相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作品通过自己对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的风土人情和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厚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关键字:散文化诗意回环复沓儿童视角 前言:《呼兰河传》绝非高屋建瓴,接地气的真实感至深至切。无论是萧红笔下的呼兰河畔,还是呼兰河畔的萧红,都以其特有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灵魂使读者尾随萧红回望童年的寂寞,重奏时代的悲歌。她以自己的女性之躯跋涉过漫长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了悟。 一、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而代之以一种便于传达情感体验的主观、随意、散漫的叙述模式,使叙事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抒情服务。【2】我们眼里的《呼兰河传》虽然是自传体小说,但作者所写的却是对故乡呼兰城的种种印象。 全书采用信马由缰的巡礼式抒写方法,从街头巷尾的情景写到喜庆病灾的种种盛典,从祖父的后花园写到童年生活的寂寞,从家中的庭院厢房写到形形色色属于下层人民的住客;既没有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安排头绪纷繁的线索,也没有编造曲折紧张的情节,塑造众多的人物典型,甚至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故事和人物。 全书七章可分可合,似断实联——分之则每章皆可独立成篇,自成单元;合之方成小城整体,每一章都是小城不可或缺的枝节。作家运用散文化的手法来刻画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画面,就因为她不是在为某个人作传,而是在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俗作传,呼兰河小城就是作品的主角——这是一部以背景为主角的小说,写的就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普遍生活,是整个社会的风俗。 散文化的语言和结构,就决定了小说的基调是娓娓道来而非紧张急迫,是忧郁低沉而非活泼轻快。萧红有意淡化情节,淡化故事性,“没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3】小说由三大板块组成,前两章介绍呼兰城的风土人物,自然风光等概貌并重点描绘了几

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

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转变与个人经历 车丽丽汉(一)中文与传媒系 摘要:郁达夫小说创造经历了由自传体小说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复杂过程.从处女作《沉沦》,到《薄奠》、《春分沉醉的晚上》,再到最后一篇小说《出奔》基本可以反映郁达夫小说主题思想及风格的转变。其小说思想渐显深刻化以及反映现实的客观性日益加强,与他个人经历不无关系。社会现实的变化、人生阅历的积淀成为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人生经历主题思想艺术风格 正文:一、留学日本。1913年9月,郁达夫随长兄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近10年的留学生活。早起接触西洋的文学和 日本的私小说,他的文学创造深受其影响。他曾回忆说:“在高等学校住了的四年,共计所读的俄德英日的小说,总有一千部内外。”【1】也曾记得:“葛西善藏小说二短篇,仍然是好作品,感佩得了不得。”【2】另一方面,他受到日本社会对弱国子民的歧视。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读的是西洋的书,收的是东阳的气”【3】加上郁达夫个人在当时对于纯洁爱情的极高期望和现实中受到的屈辱的矛盾,、民族尊严、个人屈辱唤起的的内心复杂情愫。这就产生了浪漫主义小说的风格和小说主题。 《沉沦》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主人公“他”是一个“病态”的留学生。一方面,他渴望拥有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对爱情和别人的尊重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因“弱国子民”身份而受到歧视,让本来性格胆怯懦弱的“他”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空虚,导致性情更为内敛、自闭。“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心理上的打击,而这种打击在“他”过于敏感的内心影射后更加的浓重,从而形成严重的心理“忧郁症”。但是,“他”却只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弱小祖国造成的悲剧,苦闷的时候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外在因素。当因胆怯得不敢与日本女学生讲话而懊恼,妓女问“他”来自哪里的时候,“他惭愧不已,全身发起热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4】心里呐喊“中国啊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他”完全忽视了自身的性格悲剧,在“他”发出呐喊时,实际上反映出在现实的打击和内心受挫的双重作用下,寻找到的出路和生活的光明就是依靠祖国的强大和命运的垂青。对于外部因素的过分期望,对于自身性格缺陷不作任何的反思和剖析,这是“他”这个人物性格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他”走向“沉沦”的根本原因。小说暴露了“五四”一代青年的通病,他们孤独、敏感、自闭,虽然有愤世嫉俗的豪情,对现实的不满,但又缺乏坚强的意志和行动的力量,只能沉迷酒色、自怨自艾、忧郁感伤,最终“恨恨而死”。 二、回国。1922年,郁达夫回国,1923年在北京任教,1925年入武昌示范大学当文科教授,接触到城市里劳苦大众,看到了社会的乌烟瘴气,阴谋与残酷,倍感心情沉重,对现实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此时的作品要沉重和凝练的多,视角也转向被压迫的劳动人民。这一时期,郁达夫在小说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他的笔伐转向国内劳苦大众。《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是较为典型的两篇,小说描绘出下层女工、车夫的悲惨生活及其坚韧的意志和淳朴的人格,表现出对下层劳动者生活的遭遇的同情,流露出对现实不满的情绪。《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陈二妹”是孤苦伶仃、处境凄苦的烟厂女工;《薄奠》里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计苦苦挣扎的车夫。另有《茑萝行》反映中国贫苦夫妻的凄惨遭遇。《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陈二妹”虽然在工厂里被资本家残酷压榨,但他不仅请我吃面包和香蕉,还劝我戒掉香烟;这一形象是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沉重控诉.相较于《沉沦》

古井

文本细读: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课文先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接着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文章的后半部分写村里的人对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的帮助以及古井带给“我”的启发。文章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受到启迪,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独立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品读文本,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懂得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从中受到启迪。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记下来。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激趣导入 师:太阳奉献给我们温暖,大树奉献给我们清凉。 小草奉献给我们绿色……自然界的万物呀无时无刻在奉献着自己。我们村东头的那口古井又奉献给我们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古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交流初读感受 课文按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https://www.doczj.com/doc/bf5243121.html,]人每天都到古井取水——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古井给人的启示来叙述的。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哺”“酬”“络绎”的读音。 2、在小组内合作记忆字形。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采用比较形近字的方式加强记忆,注意“暮”与“幕”“治”与“冶”的区别。 3、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哺育、熹徽、络绎不绝、六旬、报酬、陶冶。

郁达夫先生的作品

早期:1920—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郁达夫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郁达夫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军阀混战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淘宝定制I D磐石文化传播公司 论萧红《呼兰河传》的艺术特色 摘要 著名女作家萧红于1940年在香港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在思想上继承了鲁迅对中国人民性质的剖析与批判,使之富有批判文学的特色;在题材上,开创了介于散文、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样式,让读者在阅读之中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语言上,文字娓娓道来,朴实清新,沉郁感伤,为读者再现了一幅明亮而又不失暗淡的多彩画面。该小说经出版后获得好评如潮,并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本文通过对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进行分析,重点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成就与社会影响进行论述,从而更全面地总结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助于这部作品的更深入研究。 关键词: 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Abstract The famous writer Xiao Hong in Hongkong in 1940 created the novel "Hulan River", this work, in the thought inherited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the Chinese people's character of Lu Xun, the critical literature characteristic; in the subject, a prose, poetry is a genre with small said between style, let the reader can identify with the author in reading; in language, Weiweidaolai, plain and refreshing, sad and gloomy, reproducing a bright and does not lose the dim colorful appearance for the reader.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after received rave reviews, and Hongkong "Asian Literature" in twentieth Century as the top Ninth Chinese novels. Based on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alyzes how to walk road of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ocuses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main content,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more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work, the convenience of the reader to better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works, more in-depth study of help this work. Key word: Xiao Hong; biography of Hulan River;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论卡夫卡小说的表达艺术

论卡夫卡小说的表达艺术 【摘要】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的出人意料的情节铺展与荒诞离奇的场景描写以及冷峻而滑稽的文字,常常流露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才能。卡夫卡的叙事具有耐人寻味的两面性,本文对其小说中的叙事风格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方面他描绘出黯淡、残酷、荒诞的世界景观,辐射出痛苦、惶恐、焦虑、绝望的情绪;另一方面他的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冷嘲、怪诞和滑稽的情绪。 【关键词】卡夫卡;表达艺术;真实;荒诞 【正文】卡夫卡作为奥地利作家是现代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卡夫卡的犹太血统、不幸的童年、狭窄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影响着他的作品,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风格,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卡夫卡的作品不从属于任何主义,但他的超前性和预见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可找到他的作品的影子,同时他的作品又具有不确定性,延展性很强,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夫卡。”卡夫卡写作是把他的哲学意蕴渗入到了作品,而他独特的叙事风格正好完美的体现了他的意图,独特的叙事风格也加重了作品的深邃,两者相得益彰。 在现代西方文学中卡夫卡小说艺术始终有着谜一般难解的魅力。他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把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密切结合于一体的少数作家中的一个。可以说,他从来没有把文学当作文学来做,而是把它当作自己体验人生、思考人生的表达方式。这是卡夫卡小说独特的魅力,与卡夫卡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密切相关。卡夫卡文学成就主要是通过自己不断探索的创作实践取得的。他没有,也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甚至于连一篇像样的有关论文也没有写过。但从他的日记、书信、札记和谈话中可零零散散地见到他的一些想法,虽不系统,但其基本倾向是明显的。那就是弃摹写,重表现。他反对传统的艺术法则,摒弃写实主义的方法,主张通过自我来再造世界。他把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部转向内心,把创作当作内在的需要。他觉得心中有个“庞大的世界”急欲“撕裂”,只有创作才能使他一吐为快。他在日记中谈到写作《诉讼》的时候说“一切出于我表达个人内心生活的愿望”。他的许多作品也确实都是出自内心,一气呵成的他的作品之所以感人,显然与他“发自内心”有很大关系。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李海龙 20102410314 10级汉语言文学3班我们都知道,郁达夫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以自我抒情小说为主,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在1921年10月于创作社成立后出版的小说《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也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大胆的抒发了“性的苦闷”,抒写出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苦痛,借此抨击了封建的陈腐的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本篇小说采用自叙传的形式,作者在此着重抒发自己的情感,整篇小说充满着感伤的抒情格调,开掘了人的灵魂深层的感情。那么郁达夫的抒情小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的影响和意义又何在呢?我们且先来看看他的抒情小说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采用自叙传的写法,大胆的进行自我暴露,思想真诚,言语坦承,内容透明。 如在《沉沦》中,作者毫不掩饰的书写着人的性欲,情欲,用酣畅的笔调表现出人的本能,用这样的方式追求人的性欲的解放,用感伤的语言抨击封建道德的伪善性,将人的自然本能和心理透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文章结构不以情节变化为线索,而以情感变化为依托。 郁达夫大部分小说为抒情小说,这就决定了其小说的结构依据人的情感变化来安排,通过情感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凄凉和人的悲哀。郁达夫在《沉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具体,但却通过抒情的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内心的所悟所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三、语言的感情色彩浓烈。 郁达夫在小说的写作中使用大量的感叹词放纵感情的流淌,在语言上不讲究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只要能抒发情感,任何语言都是其小说创作所必需的,如《沉沦》最后主人公自杀前的话语“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哪里受苦呢!”集中体现了郁

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 一、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从初期的《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迟桂花》……不论是作品中"他"、"伊人"还是"我"、"老郁"或是"李白时",甚至古代的"黄仲则",没有一个没有作家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已的情怀,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也能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而只有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又最真切、最可靠。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二、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献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而这些郁达夫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以及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来达到。《沉沦》、《南迁》中"他"、"伊人"的纤敏自卑,《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中"我"与于质夫的自伤沦落等,"有病的呻吟"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举出其中一例即可) 三、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如《沉沦》中以主人公"我"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来贯穿前后,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一-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正是这样在他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确立的。 四、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郁达大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出"清、细、真"的特色。淡远和清愁配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词,摹写着主人公心灵的某种律动,真有呼之欲出的情韵。有时着墨绮丽,甚至纤稼,却也不掩一腔真情,更多时是以朴素、质白取胜,随兴而至,平淡无奇的文字间,显出跌宕多姿的笔意,如《迟桂花》等佳作,语言的色彩与其独特的风格高度一致,进入了老到的圆熟境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