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黄宇光(负责人)高卉(执笔人)郭向阳郭政王国林王国

年马正良徐世元郑宏

围术期手术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同时,禁食水、肠道准备以及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可使手术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控制的可靠指标。糖尿病患者除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之外,推荐术前检测 HbA1C,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应当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 HbA1C 测量的准确性。

2、糖尿病患者中约 1/3 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术期风险更高。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 岁或体重指数BMI≥2 5kg/m2 ,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 HbA1C。HbA1C≥6.5%诊断糖尿病;HbA1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筛查引起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准备

1、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术前最好停用 24 小时;肾功能不全或使用静脉造影剂的患者术前停用二甲双胍 24~48 小时;停药期间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无需禁食水的短小局麻手术可保留口服降糖药。

2、入院前已使用胰岛素者,多为控制基础血糖的中长效胰岛素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的联合方案。手术安排当日第一台,停用早餐前短效胰岛素,继续使用中效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具体剂量调整见表 1。使用皮下埋置胰岛素泵的患

者由专业人员进行调节,保留胰岛素基础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过长时间禁食,减 少对常规血糖控制方案的干扰。 表[1. 术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调整

胰岛素剂 型[1] 常规给药 药频率

术前一日 手术日 长效胰岛素

Qd 不变 早晨常规剂量的 50-100%

不变

中效胰岛素 Bid

如晚间用药,给予常

规剂量的 75% 早晨常规剂量的 50-75%

中效/短效混

合胰岛素 Bid 不变 更换为中效胰岛素,予早晨中 效成分剂量的 50-75%

胰岛素泵 不变 泵速调整为睡眠基础速率

[2] 3、以下情况考虑手术当日彻底停用胰岛素原用方案,监测血糖水平,需要 时使用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控制术前血糖:1)手术时间长、术后当日仍无法进 食的大手术,2)术前完全依赖皮下短效胰岛素治疗,3)医院缺少管理皮下胰岛 素泵的专业人员。术前已长时间禁食或行肠道准备的患者按手术日方案管理。

(三)手术时机

1、合并糖尿病高血糖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综合症)的患者 推迟择期手术。高血糖危象的诊断和治疗参见附录 1。

2、长期血糖控制良好,应激性血糖升高的患者可以行择期手术。血糖长期控制 欠佳的患者,应当根据伤口愈合不良和伤口感染等潜在风险的大小,有无心血管 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综合评估,选择最佳手术时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5% 者建议考虑推迟择期手术。术前空腹血糖≤180mg/dl (10mmol/L ),随机或餐后2 小时≤216mg/dl(12mmol/L )为宜。

二、围术期血糖监测和控制目标

围术期血糖管理的重点在于控制高血糖的同时避免出现低血糖。严密的血糖监 测,避免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短效或速效胰 Tid (三餐 岛素 前) 不变 停用

(一)血糖监测

1、测量方法床旁快速血糖仪测量指血(毛细血管血)血糖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代谢稳定的患者。严重低血糖时血糖仪所测得的数值可能偏高,应与中心实验室测量结果进行对照。血糖仪需定期校准。

动脉或静脉血气分析是围术期血糖监测的金标准。在低血压、组织低灌注、贫血以及高血脂、高胆红素血症、高尿酸等代谢异常的情况下,指血血糖准确性下降,应使用动脉血气监测血糖。生理情况下,动脉血糖较毛细血血糖高

0.3mmol/L。

2、监测频率正常饮食的患者监测空腹、三餐后和睡前血糖。禁食患者每 4~6 小时监测一次血糖。术中 1~2小时监测一次。重危患者、大手术或静脉输注胰岛素的患者,每 30~60 分钟测一次血糖。

体外循环手术中,心脏停搏、降温复温期间血糖波动大,每 15分钟监测一次。血糖≤70 mg/dl(3.9mmol/L)时每 5~15 分钟监测一次直至低血糖得到纠正。术后静脉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至少 1小时监测一次。病情稳定的门诊手术患者,如

手术时间≤2 小时,在入院后和离院前分别监测一次血糖。

(二)围术期血糖控制目标

1、推荐正常饮食的患者控制餐前血糖≤140mg/dl(7.8mmol/L),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180mg/dl(10.0mmol/L)。禁食期间血糖≤180mg/dl(10.0mmol/L)。不建议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术中和术后血糖控制在

140mg/dl(7.8mmol/L)~180mg/dl(10.0mmol/L)较为合适。在 PACU 过渡期间血糖达到 72mg/dl(4.0mmol/L)~216mg/dl(12.0mmol/L)范围可转回病房。

2、术后 ICU住院时间≥3 日的危重患者,推荐血糖目标值

≤150mg/dl(8.4mmol/L)。

3、血糖长期升高者围术期不宜下降过快。与高血糖相比,血糖波动时围术期死亡的风险更高。围绕术前基础水平,建立个体化目标。整形手术对伤口愈合要求高,器官移植手术术后可能出现糖耐量递减,除这两类之外的其他手术血糖目标可放宽至≤214mg/dl(12.0mmol/L)。脑血管疾病患者对低血糖耐受差,目标值可放宽至≤214mg/dl(12.0mmol/L)。血糖最高不超过 250 mg/dl(13.9mmol/L)。

4、整形手术建议血糖目标适当降低至

108mg/dl(6.0mmol/L)~144mg/dl(8.0mmol/L)以减少术后伤口感染。

三、血糖控制方案

(一)高血糖

1、围术期多数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增高,术中除了低血糖发作之外一般输注无糖液体。糖尿病患者围术期需要输注含糖液体者,建议液体中按糖(g): 胰岛素(U)=4:1 的比例加用胰岛素。

2、胰岛素是控制围术期高血糖的唯一药物。血糖>180mg/dl(10.0mmol/L)开始胰岛素治疗。

3、胰岛素静脉使用起效快,方便滴定剂量。术中和术后 ICU首选静脉用药。糖尿病患者和术前已经给予静脉胰岛素的患者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可选择单次或间断给药,如血糖仍持续升高,给予持续输注。胰岛素持续输注有利于降低血糖波动性。

表 2. 围术期静脉胰岛素剂量参考方案

初始血糖负荷静持续静脉输血糖不降

2h 血糖降低>50%

mg/dl) 推量(U) 注速度(U/h) 或升高

181-220 2~4 1.5~3

泵速增加

25%-50%

泵速减

少 50%

221-300 4~6 2~4 同上同上

> 300 6~8 3~5

泵速增加

50%-100% 同上

5、皮下注射胰岛素用于病情稳定的非重症患者,注意避免短时间内反复给药造成降糖药效叠加。门诊短小手术的患者首选速效胰岛素。

6、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基础胰岛素用量、手术应激大小等因素确定胰岛素用量。个体化用药,小量微调,密切监测,避免发生低血糖。

7、优化循环容量,监测并维持电解质在正常范围内。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的患者可考虑同时给予 0.45%NaCl+5%GS+0.15%(或 0.3%)KCl 的液体,有利于提供胰岛素作用的底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二)低血糖

1、低血糖可能引起生命危险,危害很大,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必须积极防治低血糖。血糖≤50mg/dl(2.8mm ol/L)时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长时间

≤40mg/dl(2.2mmol/L)的严重低血糖可造成脑死亡。脑损伤患者难以耐受

100mg/dl(5.6mmol/L)以下的血糖水平。发生一次低血糖即可增加围术期死亡率。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在正常的血糖水平即发生低血糖反应。全麻镇静患者低血糖症状被掩盖,风险尤其高。

2、静脉输注胰岛素的患者血糖≤100mg/dl(5.6mmol/L)应重新评估,调整药物方案。血糖≤70mg/dl(3.9mmol/L)立即停用胰岛素,开始升血糖处理。可进食的清醒患者立即口服 10~25g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含糖饮料);不能口服的静脉推注 50%葡萄糖20-50ml;没有静脉通路者肌注 1mg胰高血糖素。之后持续静脉点滴 5%或10%葡萄糖维持血糖,每 5~15分钟监测一次直至血糖

≥100mg/dl(5.6mmol/L)。详细记录低血糖事件,筛查低血糖的可能原因。

四、术后管理

(一)术后早期管理

1、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者建议继续使用到术后 24小时以上。机械辅助通气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 ICU患者容易出现血糖波动,应继续静脉输注胰岛素。

2、病情稳定后过渡到胰岛素皮下注射,用量调整方案见附录 2。停用静脉胰岛素前 1~2小时加用短效皮下胰岛素,或停用前2~3 小时加用中/长效皮下胰岛

素。尚未进食者单纯给予基础的中长效胰岛素,正常进食者给予基础联合餐前短/速效胰岛素方案。积极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尽早恢复进食,有利于尽快恢复术期常规治疗方案。

(二)出院前准备

1、入院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出院前 1~2天恢复原有方案。

2、饮食正常规律、器官功能稳定后恢复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在肾功能稳定后

加用,并且不早于术后 48 小时。

3、对于新发现糖尿病和调整了治疗方案的患者,应进行出院前宣教,安排内分

泌科随诊。

4、门诊手术术后监测直至除外低血糖风险可能回家。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 1.5 小时内、常规胰岛素 3~4小时内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离院途中携带含糖饮料。恢复正常饮食前,常规降糖治疗应推迟。

参考文献

1. Joshi GP,Chung F, Vann MA, et al; Society for Ambulatory Anesthesia. Society forAmbulatory Anesthesia consensus statement on perioperative blood glucosemanagement in diabetic patients undergoing ambulatory surgery. Anesth Analg.2010 Dec;111(6):1378-87.

2. Vann MA.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dications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Ambulatory Surgery.Anesthesiol Clin. 2014 Jun;32(2):329-339

https://www.doczj.com/doc/bf3634478.html,zar HL,McDonnell M, Chipkin SR, et al;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Blood GlucoseGuideline Task Force. The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practice guidelineseries: Blood glucose management during adult cardiac surgery. Ann Thorac Surg.2009 Feb;87(2):663-9.

4.Sebranek JJ,Lugli AK, Coursin DB. Glycaemic control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Br JAnaesth. 2013 Dec;111 Suppl 1:i18-34.

5.Wei NJ, WexlerDJ. Perioperative Glucose Management. Hosp Med Clin. 2012 Oct 1;1(4):e508-e519.

6.Jacobi J,Bircher N, Krinsley J,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 insulin infusion forthe management of hyperglycemia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rit Care Med. 2012Dec; 40(12):3251-76.

7.Umpierrez GE,Hellman R, Korytkowski MT, et al; Endocrine Society. Management ofhyperglycemia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non-critical care setting: an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2 Jan;97(1):16-38.

8.Dhatariya K,Levy N, Kilvert A, et al; Joint British Diabetes

Societies. NHS Diabetesguideline for th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the adult patient with diabetes.Diabet Med. 2012 Apr;29(4):420-33.

9.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3):189-195。

10.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2012 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5(8):449-461。

附录1 高血糖危象的诊断和治疗糖尿病高血糖危象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渗性综合征(HHS) ,是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

一、对于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脱水、休克、意识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呼吸有烂苹果味、血压低而尿量多者,不论有无糖尿病病史,均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

早期诊断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应立即检测:血糖、尿素氮/肌酐、血清酮体或尿酮体、电解质、血气分析。

二、当血酮≥3mmol/L 或尿酮体阳性,血糖>13.9mmol/L 或已知为糖尿病患者,血清 HCO3->18mmol/L和/或动脉血 PH>7.3时可诊断为糖尿病酮症,而血清HCO3-<18mmol/L 和/或动脉血 pH<7.3 即可诊断为 DKA。血糖>33.3mmol/L,血浆渗透压>320mmol/L,无酮症酸中毒,诊断 HHS。血浆有效渗透压

=2×([Na+]+[K+])(mmol/L)+血糖(mmol/L)。

三、DKA 和HHS 的治疗原则: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每小时监测一次血糖,每 2小时监测一次电解质。具体方案引用自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高血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 版:

1.大量补液:在第 1个 24h内补足预先估计的液体丢失量。第1h 输入生理盐水 (0.9%NaCl),速度为 15~20ml/kg/h (一般成人 1~1.5L,视脱水程度可酌情增加至 2000ml)。随后补液速度取决于脱水的程度、电解质水平、尿量等,一般第2 小时 1000ml ,第 3~5 小时 500~1000ml/h ,第 6~12 小时 250~500ml/h 。根据血流动力学、出入量、实验室指标及临床表现判断补液效果。对于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补液的过程中要检测血浆渗透压,警惕补液过多。 2.维持正常血钠:如果纠正后的血钠浓度正常或升高,则最初以 250~500ml/h 的速度补充0.45%NaCl,同时输入 0.9%NaCl。如果纠正后的血钠浓度低于正常,仅输入

0.9%NaCl。纠正的[Na+]=测得的[Na+](mg/dl)+1.6×[血糖值

(mg/dl)-100]/100

3.胰岛素:连续静脉输注胰岛素0.1U/kg/h,重度DKA患者则以0.1U/kg静注

后以0.1U/kg/h输注。若第1h内血糖下降不到10%,则以0.14U/kg静注后继续先前的速度输注。当DKA患者血酮值的降低速度<0.5mmol/l/h,则需增加胰岛素的剂量1U/h。

当DKA患者的血糖≤11.1mmol/L,HHS患者的血糖≤16.7mmol/L时,可以减少胰岛素输入量至0.02~0.05U/kg/h,同时静脉给予5%葡萄糖,并继续胰岛素治疗,维持血糖值在8.3~11.1mmol/L(DKA)或13.9~16.7mmol/L(HHS)之间,DKA患者血酮<0.3mmol/L。

4.补钾:为防止发生低钾血症,在血钾<5.2 mmol/L时,并有足够尿量(>

40ml/h)的前提下,应开始补钾。一般在每1L输入溶液中加KCl 1.5~3.0g。血钾 4.0~5.2mmol/L时补KCl 0.8g/l/h,血钾3.3~4.0mmol/L时补KCl

1.5g/l/h,发现血钾<3.3mmol/L时应优先进行补钾治疗。

5.纠酸:pH<6.9的成年患者进行补碱治疗,方法为NaHCO38.4g及

KCl0.8g

配于400ml无菌用水(等渗等张液)中,以200ml/h速度滴注至少2小时,直至pH>7.0。此后每2小时测定一次静脉血pH,如果需要,治疗应该每2h重复进

行一次。

6.补磷:大多数DKA患者无磷酸盐治疗的指征。对心衰、贫血、呼吸抑制以及血浆磷酸盐浓度<0.3mmol/L者可以补充磷酸盐以避免低磷相关的心肌、骨骼肌麻痹及呼吸抑制。可以将磷酸钾4.2~6.4g 加入输液中,同时监测血钙。建议给予KCl: K3PO4=2:1的配比方案治疗。

四、DKA缓解的标准包括血糖<11.1mmol/L,血酮<0.3mmol/L,血清

HCO3-≥15mmol/L ,静脉血pH>7.3,阴离子间隙≤12mmol/L。HHS缓解的标准还包括渗透压及精神神经状态恢复正常,由于容易发生脑水肿,HHS空腹血糖和渗透压的纠正应在12h~24h内逐步进行。

附录2 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参考方案

1、起始胰岛素全天总量0.4~0.5U/kg,年龄≥70岁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 者减量至0.2~0.3U/kg。其中1/2为基础量,选择长效胰岛素iH qd或中效胰岛素iH bid;1/2量用于餐前,选择速效或短效胰岛素,均分至三餐前。

持续肠内营养的患者,每4小时给予一次速效胰岛素或每6小时给予一次短效胰岛素。

2、临时纠正高血糖的胰岛素用量:血糖未达标者,如正常进食,根据附表1中“常规”一列在餐前和睡前加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如未能进食,根据下表中“胰岛素敏感”一列每4小时加用一次速效胰岛素或每6小时加用一次短效胰岛素。如果血糖持续

≥140mg/dl(7.8mmol/L),胰岛素加用量由“胰岛素敏感”一列转到“常规”一列,或由“常规”一列转到“胰岛素抵抗”一列。反之,如血糖

≤70mg/dl(3.9mmol/L),胰岛素加用量由“胰岛素抵抗”一列转到“常规”一列,或由“常规”一列转到“胰岛素敏感”一列。

附表1. 补充胰岛素剂量(U)表

围手术期糖尿病的管理

围手术期糖尿病的管理 术前检查与评估 据统计,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虽患糖尿病但未经诊断者的死亡率是非糖尿病者的18倍,是已确诊糖尿病患者的3倍。故糖尿病被漏诊、漏治会大大增加患者的手术风险,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术前检查与评估实属必要。通过术前全面检查(包括血糖、电解质、肾功、二氧化碳结合力、尿酮体、心电图等项目),可以全面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糖代谢异常及水电解质紊乱、有无并发症及/或合并症以及心肾等主要脏器的功能状态,准确评估患者对麻醉及手术的耐受性及风险大小,提前做好各项术前准备,以确保手术安全顺利。 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空腹血糖>13.9mmol/L、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肾病、手术时间>90分钟及全身麻醉等等。合并上述危险因素越多,术中或术后代谢紊乱对患者预后的不利影响越大,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和死亡率越高。 术前血糖管理 若糖尿病患者术前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则手术危险性增加,且容易并发感染、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渗昏迷。血糖高于11.1mmol/L,可影响伤口愈合。为了把手术及术后的危险性降到最低,应在术前把患者的血糖尽可能控制得理想一些,但也要防止矫枉过正,因为低血糖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其危害性丝毫不逊于高血糖,因此,控糖目标应当个体化。 择期手术者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L(140mg/d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11.1mmol/L(200mg/dl)以下。

急诊手术者随机血糖应控制在13.9mmol/L(250mg/dl)以下。 眼科手术等一些精细手术对血糖要求更加严格,应控制在5.8~6.7mmol/L (105~120mg/dl)。 如空腹血糖>10mmol/L(180mg/dl)、随机血糖>13.9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9%,应推迟非急诊手术。 糖尿病患者择期手术控糖方案 倘若患者要做的是小手术(指手术时间不超过1小时,局部麻醉且术后无须禁食),而且之前血糖控制良好,则术前无须调整患者原治疗方案,只是手术当天早晨需暂停降糖药,术后则可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不变。 倘若患者要做是大、中型手术(手术时间>1小时,椎管麻醉或全身麻醉且须禁食),不管患者之前采用什么治疗方案,均应在术前3~4天一律改为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即三餐前短效胰岛素+睡前中长效胰岛素,根据对全天空腹、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水平的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尽量使血糖在术前达到手术要求。 由于手术当日禁食,故术前一般不再注射短效胰岛素。但若手术当日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可临时将餐前短效胰岛素用量减少1/3~1/2后于术前给患者皮下注射。 糖尿病患者急诊手术控糖方案 首先应立即检测血糖、血电解质及尿酮体,以确定患者有无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综合征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患者血糖很高,同时合并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应该首先控制血糖,纠正酮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可予生理盐水+小剂量胰岛素0.1~0.15U/(kg·h)持续静滴,密切监测血糖(1次/小时),使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 麻醉MedicalGroup前天 来源:中华麻醉在线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 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 验。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 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 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 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 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 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术后痛 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

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有效的手术后镇痛,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短期不利影响 (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5)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马正良,王国年,王国林,郑宏,徐世元,高卉(执笔人),郭向阳, 郭政,黄宇光(负责人) 围术期手术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同时,禁食水、肠道准备以及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 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可使手术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 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HbA 1 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 控制的可靠指标。糖尿病患者除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之外, 推荐术前检测HbA 1 C,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应当注意贫血、 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HbA 1 C测量的准确性。 2. 糖尿病患者中约1/3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 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术期风险更高。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 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 1C。HbA 1 C≥6.5%诊断糖尿 病;HbA 1 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 筛查引起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准备 1. 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术前最好停用24小时;肾功能不全或使用静脉造影剂的患者术前停用二甲双胍24~48小时;停药期间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无需禁食水的短小局麻手术可保留口服降糖药。 2. 入院前已使用胰岛素者,多为控制基础血糖的中长效胰岛素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的联合方案。手术安排当日第一台,停用早餐前短效胰岛素,继续使用中效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具体剂量调整见表1。使用皮下埋置胰岛素泵的患者由专业人员进行调节,保留胰岛素基础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过长时间禁食,减少对常规血糖控制方案的干扰。 表1. 术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调整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年快捷版

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快捷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异常增高是围术期的常见问题。一方面,手术创伤应激诱发机体分泌儿茶酚胺、皮质醇和炎性介质等拮抗因子,促使增高。另一方面,合并、等抵抗或分泌障碍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高。另外,围术期经常使用的激素、含糖营养液等进一步增加了高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禁食和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有引起患者低和剧烈波动的可能。 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异常(包括高、低和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感染、伤口不愈合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和调控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重视。据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14 年组织专家组起草和制订了《》,本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的2015 年快捷版本。 围术期管理的基本原则 识别围术期异常的高危人群围术期异常以高为主,可分为合并的高和应激性高两类(stress-induced hyperglycemia)。一般手术围术期高以合并者居多。目前我国患病率逐年增高,合并的外科手术患者也日趋增多,其中相当比例的患者术前并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控制。有国外研究报道,择期手术中10%以上的患者合并隐匿性。与普通人群相比,合并尤其是未发现、未治疗的患者升高更加显着,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应当在术前加以识别。而单纯由于应激导致显着增高者往往提示手术应激很强,或合并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可能为危重患者。

合理的控制目标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控制有利于减少外科重症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控制过于严格(如降至“正常”范围)则增加低风险,对降低总死亡率并无益处。尽管目前的结论主要来源于对ICU 重症患者以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研究,对一般外科手术患者的理想值尚缺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但采用适当宽松的控制目标已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围术期管理的要点围术期管理的要点在于控制高,同时避免发生低,维持平稳。因禁食、降糖方案未及时调整或降糖治疗中断等因素造成的围术期波动比稳定的高危害更大。严密的、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是保持围术期平稳的关键。应根据患者术前水平、治疗方案、有无并发症、手术类型等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 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1.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平均水平,可用于术前筛查和评价控制效果。对既往无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25kg/m2,同时合并、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创伤外科、器官移植等高危手术者,推荐术前筛查?;?≥6.5%即可诊断。既往已有明确病史的患者,?≤7%提示控制满意,围术期风险较低;?>8.5%者建议考虑推迟择期手术。单纯应激性高者?正常。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测量的准确性。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新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 糖尿病病人在疾病、麻醉、手术创伤等应激情况下由于内分泌调节的异常、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以及胰岛素抵抗的增加都会使血糖大幅度的波动,围手术期血糖的控制对术后病死率以及感染等并发症有着重要影响。 目前关于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水平仍存在争议,但均强调术前强化控制血糖,及时监测血糖变化,选择积极的降血糖治疗模式(提倡胰岛素治疗):择期手术空腹血糖6~8 mmol/L(7.8mmol/L以下),大、中型手术中血糖5mmol/L~11mmol/L,术后血糖5mmol/L~l0mmol/L,机械通气患者血糖7.8mmol/L~10mmol/L。 一、术前评估和处理: 评估:(1)避免临床上显著的高血糖或低血糖事件的发生;(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预防酮症酸中毒;(4)达到较理想血糖水平,术前血糖应控制在6.0~8.O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mmol/L。 处理: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术前1~2d停用长效胰岛素,改为预混胰岛素,一日2次,或三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以稳定血糖,需进行一日多次的血糖监测;对于非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术前2d~3d停用长效磺脲类药物,短效磺脲类、其他胰岛素促泌剂及二甲双胍可使用至手术前夜或手术当日。手术当日禁食,使用中效或长效胰岛素者起床时给予半量注射,一般不使用短效胰岛素。如果患者FBG超过11mmol/L,可给予1/3~1/2量的短效胰岛素。等待手术期间,应每2小时测一次血糖。 二、术中血糖控制: 最近的研究表明:强化血糖控制组(血糖81mg/dl~108mg/d1)病死率明显高于传统控制组(血糖<180mg/d1),死于心血管病因的比例更高;因此,一般建议,术中患者血糖应控制在5.0~11.0mmol/L,对于手术时间预计大于2h、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可选用胰岛素持续静脉输注或极化液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的用量为2U~4U/h,术中可输注5%葡萄糖液100-125ml/h,以防止低血糖,需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例。 手术中至少每小时监测1次血糖。术前血糖较大波动的病人,可半小时测1次,便于保持血糖相对平稳,尤其有利于及时发现低血糖的情况。 三、术后血糖监测及处理: 术后早期通常处于禁食阶段,术后血糖波动大。需继续监测,一般2h 1次,血糖较平稳者,可4h~6h 1次,力争把血糖控制在6~lOmmol/L。在患者恢复正常饮食以前仍予胰岛素静脉输注,恢复正常饮食后可予胰岛素皮下注射。建议基础胰岛素在静脉输注停止前12h~24h开始启动。基础胰岛素用量可按照术前用量的一半或持续静脉注射用量的5O%~80%,再根据血糖监测变化情况逐渐调整。另外,对于完全肠外营养的患者,可以每lO~15g 碳水化合物加入1U普通胰岛素;对于肠内营养的患者,可以每6h皮下注射一次普通胰岛素或每4h注射一次快速胰岛素类似物,同样是每摄入10~15g碳水化合物对应1U胰岛素。一旦患者进食量达到术前的1/2,则恢复原先的糖尿病治疗方案。中、小手术术后一般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7.8mmol/L,随机血糖<10.0mmol/L。在既往血糖控制良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 一、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神经外科从理念和设备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尽管如此,在神经外科各个领域,尤其在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别,诊疗规范各地仍存差异。近30年来,重症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挽救了很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多系统、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借鉴重症医学发展的经验和理念做好神经外科重症方面的工作是未来发展的目标。为普及相关知识和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汇集学科内多名专家讨论了相关研讨,并同时邀请了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等专业的国内专家作为顾问和指导,共同制定了《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简称共识)。神经外科重症既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神经内科、急诊医学、重症护理等多个专业的交叉学科,又是重症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专科化、精确化、目标化、多学科协作的治疗单元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本共识主要适用成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针对涉及的相关内容,本共识在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合作及指导下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标准和推荐标准进行分级(见表1)。

表1 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循证医学标准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 1.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 神经外科重症单元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和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利用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和监测技术、依托先进的设备、仪器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的集中治疗和护理的单元。 2.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 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12分以下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颅脑损伤患者及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重症神经系统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等神经系统急重症患者。 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 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的规范标准[1],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单元做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医护人员应该接受过神经科学和重症医学的相关训练,有副高级以上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建议有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1 年5 月发表了《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要求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使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该共识所提出的按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适用。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这些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2011 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甚一致,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往往为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实际上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 (一)证据等级 参照ADA 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 (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 患者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E级)。 (三)高血糖管理总体原则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情况下不必快速降糖和快速达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达标;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尽量避免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不能因采用宽松血糖管理而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四)血糖控制目标分层 1. 一般控制: 空腹血糖(FBG)或餐前血糖(PMBG):6~8mmol/L;餐后2h血糖(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 2. 宽松控制:FBG或PMBG:8~1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特殊情况可放宽至1 3.9mmol/L。 3. 严格控制:FBG或PMBG: 4.4~6.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6~8mmol/L。 (五)不同病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建议 1. 非手术住院患者:

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2018版)

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 (2018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近十余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其路径在我国有了较为迅速的普及和应用。ERAS 的临床实践表明,其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学科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加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必要性。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和麻醉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情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多学科合作为模式,以具体术式为内涵制定本共识及路径管理指南,以期在围手术期医学层面进一步推动ERAS在我国临床实践中更为规范、有序地开展,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1总论 1.1 本共识及指南制订方法、过程、证据及推荐等级由腹部外科、麻醉科部分专家组成制定本共识及指南工作组,参与专家分工提出相应章节的核心临床问题及撰写提纲并提交工作组讨论通过。工作组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国内外数据库检索1997年以来相关文献,阅读并根据

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系统评价相关结论的证据级别,结合临床实际起草针对前述问题的推荐意见,评述研究现状。推荐等级“强”一般指基于高级别证据的建议,临床行为与预期结果间存在一致性;推荐等级“弱”一般指基于低级别证据,临床行为与预期结果间存在不确定性。工作组完成本共识及指南初稿,所有工作组专家通过函审及会审方式予以修改并最终审定。 本共识及指南包括总论及各论两部分,前者评述ERAS的共性问题,后者分别针对肝胆外科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胃手术、结直肠手术中ERAS相关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总论部分已有涉及的共性问题,各论部分从简。 1.2 ERAS定义ERAS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以减少手术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为目的,通过外科、麻醉、护理、营养等多学科协作,对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路径予以优化,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病人康复。这一优化的临床路径贯穿于住院前、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出院后的完整治疗过程,其核心是强调以服务病人为中心的诊疗理念。 有研究显示,ERAS相关路径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病人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满意度,可减少30%的术后住院时间,从而减少医疗支出,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住院率。ERAS还有助于提高结直肠癌病人的术后5年存活率。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1年5 月发表了《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要求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使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该共识所提出的按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适用。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这些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2011 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甚一致,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往往为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实际上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

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 (一)证据等级 参照ADA 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 患者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E级)。(三)高血糖管理总体原则 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情况下不必快速降糖和快速达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达标;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尽量避免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不能因采用宽松血糖管理而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四)血糖控制目标分层 1. 一般控制: 空腹血糖(FBG)或餐前血糖(PMBG):6~8mmol/L;餐后2h血糖(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mmol/L。 2. 宽松控制:FBG或PMBG:8~1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mmol/L,特殊情况可放宽至1 3.9mmol/L。 3. 严格控制:FBG或PMBG: 4.4~6.0mmol/L;2hPBG或不能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6~8mmol/L。 (五)不同病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建议 1. 非手术住院患者: (1)新诊断、病程较短、无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岁)糖尿病患者:若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超重和肥胖患者)等不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黄宇光(负责人)高卉(执笔人)郭向阳郭政王国林王国 年马正良徐世元郑宏 围术期手术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同时,禁食水、肠道准备以及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可使手术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控制的可靠指标。糖尿病患者除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之外,推荐术前检测HbA1C,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应当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HbA1C 测量的准确性。 2、糖尿病患者中约1/3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术期风险更高。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1C。HbA1C≥6.5%诊断糖尿病;HbA1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筛查引起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准备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

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围术期血糖管理

大量证据表明,围手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都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控制的可靠指标。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 2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1C。HbA1C≥6.5%诊断糖尿病;HbA1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 (二)术前准备 1、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术前最好停用24小时;肾功能不全或使用静

脉造影剂的患者术前停用二甲双胍24~48小时;停药期间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 2、入院前已使用胰岛素者,多为控制基础血糖的中长效胰岛素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的联合方案。手术安排当日第一台,停用早餐前短效胰岛素,继续使用中效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具体剂量调整见表1。使用皮下埋置胰岛素泵的患者由专业人员进行调节,保留胰岛素基础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过长时间禁食,减少对常规血糖控制方案的干扰。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效胰岛素Bid 不变 如晚间用药,给予 常规剂量的75% 早晨常规剂量的50%~75%

中效/短效混合胰岛素Bid 不变 更换为中效胰岛素,予早晨 中效成分剂量的50%~75% 短效或速效Tid(三餐 不变停用

25%~50% 50%

1.?术中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者建议继续使用到术后24小时以上。机械辅助通气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ICU患者容易出现血糖波动,应继续静脉输注胰岛素。 2.?病情稳定后过渡到胰岛素皮下注射,用量调整方案见附录2。停用静脉胰岛素前1~2小时加用短效皮下胰岛素,或停用前2~3小时加用中/长效皮下胰岛素。尚未进食者单纯给予基础的中长效胰岛素,正常进食者给予基础联合餐前短/速效胰岛素方案。积极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尽早恢复进食,有利于尽快恢复术期常规治疗方案。 (二)出院前准备 1.?入院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在出院前1~2天恢复原有方案。 2.?饮食正常规律、器官功能稳定后恢复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在肾功能稳定后加用,并且不早于术后48小时。 3.?对于新发现糖尿病和调整了治疗方案的患者,应进行出院前宣教,安排内分泌科随诊。 4.?门诊手术术后监测直至除外低血糖风险可能回家。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小时内、常规胰岛素3~4小时内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离院途中携带含糖饮料。恢复正常饮食前,常规降糖治疗应推迟。 附录1???高血糖危象的诊断和治疗 糖尿病高血糖危象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渗性综合征(HHS),是可能危及生命的急性并发症。 一、对于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脱水、休克、意识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尤其是呼吸有烂苹果味、血压低而尿量多者,不论有无糖尿病病史,均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 早期诊断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应立即检测:血糖、尿素氮/肌酐、血清酮体或尿酮体、电解质、血气分析 二、当血酮≥3mmol/L或尿酮体阳性,血糖>L或已知为糖尿病患者, ~>18mmol/L和/或动脉血PH>时可诊断为糖尿病酮症,而血清 血清HCO 3 ~<18mmol/L和/或动脉血pH<即可诊断为DKA。 HCO 3 血糖>L,血浆渗透压>320mmol/L,无酮症酸中毒,诊断HHS。血浆有效渗透压=2×([Na+]+[K+])(mmol/L)+血糖(mmol/L)。 三、DKA和HHS的治疗原则: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每小时监测一次血糖,每2小时监测一次电解质。具体方案引用自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高血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版:1.大量补液:在第1个24h内补足预先估计的液体丢失量。第1h输入生理盐水(%NaCl),速度为15~20ml/kg/h (一般成人1~,视脱水程度可酌情增加至2000ml)。随后补液速度取决于脱水的程度、电解质水平、尿量等,一般第2小时1000ml,第3~5小时500~1000ml/h,第6~12小时250~500ml/h。根据血流动力学、出入量、实验室指标及临床表现判断补液效果。对于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补液的过程中要检测血浆渗透压,警惕补液过多。 2.维持正常血钠:如果纠正后的血钠浓度正常或升高,则最初以250~500ml/h的速度补充%NaCl,同时输入%NaCl。如果纠正后的血钠浓度低于正常,仅输入%NaCl。纠正的[Na+]=测得的[Na+](mg/dl)+×[血糖值(mg/dl)~100]/100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手术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同时,禁食水、肠道准备以及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可使手术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控制的可靠指标。糖尿病患者除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之外,推荐术前检测HbA1C,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应当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HbA1C 测量的准确性。 2、糖尿病患者中约1/3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术期风险更高。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1C。HbA1C≥6.5%诊断糖尿病;HbA1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筛查引起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准备 1、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术前最好停用24小时;肾功能不全或使用静脉造影剂的患者术前停用二甲双胍24~48小时;停药期间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无需禁食水的短小局麻手术可保留口服降糖药。 2、入院前已使用胰岛素者,多为控制基础血糖的中长效胰岛素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的联合方案。手术安排当日第一台,停用早餐前短效胰岛素,继续使用中效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具体剂量调整见表1。使用皮下埋置胰岛素泵的患者由专业人员进行调节,保留胰岛素基础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过长时间禁食,减少对常规血糖控制方案的干扰。

2019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 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 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验。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术后痛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6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专家共识 (2016) 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专家组 一、前言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指为使患者快速康复,在围手术期采用一系列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有效的优化处理措施,以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同时降低医疗费用。 近年来,ERAS理念在全球的应用已逐步拓展至骨科、心胸外科、妇产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等领域,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ERAS理念在国内尚处于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ERAS路径。在此背景下,普通外科、麻醉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等领域的专家结合文献及ERAS在国内开展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此共识,以进一步规范并促进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下ERAS理念在国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二、术前准备

完善的术前准备可使患者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生理条件,包括术前宣教、营养筛查、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及抗血栓治疗、个体化的血压和血糖控制及相应的管理方案等。 (一)术前宣教 多数患者在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慌与焦虑情绪,担心手术的成功与安全,害怕术中术后的疼痛及并发症,个别患者还会产生严重的紧张、恐惧、悲观等负面情绪,均会造成不良的应激反应,妨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的康复。个体化的宣教是ERAS成功与否的独立预后因素[1],医护人员应在术前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围手术期治疗的相关知识及促进康复的各种建议,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以使患者理解与配合,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二)营养不良的筛查和治疗 营养不良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预后因素[2],筛查与治疗营养不良是术前评估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快速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欧洲营养与代谢协会建议采用以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重度营养风险:(1)6个月内体重下降10%~15%或更高;(2)患者进食量低于推荐摄入量的60%,持续>10 d;(3)体重指数<18.5 kg/m2;(4)清蛋白<30 g/L(无肝肾功能不全)。术前营养支持的方式优先选择经口营养或肠内营养,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设定每日营养目标[3]。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结果显示,对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评分≥5分)进行术前营养支持,可将术后并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时隔七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版共识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修订,形成《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关于神经外科重症并发症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1)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后,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期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3)建议使用说明书允许的最大药物剂量静脉途径用药以及可能的长疗程治疗。 (4)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72 h无疗效不佳者,考虑调整治疗方案。(5)脑室内或腰穿鞘内注射抗菌药物为治疗途径之一,建议审慎使用。 (6)明确颅内感染后,要对有关联的病灶进行必要的外科干预控制。原则上要彻底清除伤口等感染灶以及污染的人工植入物,并采取必要的脑脊液引流措施。

脑损伤继发性癫痫的预防和治疗 (1)颅脑创伤后抽搐发作(PTS)的处理 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AED)对于晚期癫痫的发生率无任何预防作用,不建议常规采用AED预防晚期癫痫。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尽早静脉途径预防性AED治疗可减少伤后早期痫性发作(7 d内)的风险。 (2)颅脑创伤后癫痫(PTE)的处理 ①药物治疗:PTE的患者(包括非惊厥性癫痫),应该采用规范化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巴比妥、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等。根据癫痫发作的次数和性质,选择单一药物治疗、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苯二氮?类药物是立即控制任何类型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如果二线药物无效,则通常将治疗升级为麻醉药物。治疗持续时间通常为2年。应定期监测患者血清AED的浓度,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毒性。

指南《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快捷版)》

指南《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快捷版)》 血糖异常增高是围术期的常见问题。一方面,手术创伤应激诱发机体分泌儿茶酚胺、皮质醇和炎性介质等胰岛素拮抗因子,促使血糖增高。另一方面,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障碍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高血糖。另外,围术期经常使用的激素、含糖营养液等进一步增加了高血糖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禁食和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有引起患者低血糖和血糖剧烈波动的可能。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感染、伤口不愈合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血糖监测和调控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重视。 1 围术期血糖管理的基本原则识别围术期血糖异常的高危人群围术期血糖异常以高血糖为主,可分为合并糖尿病的高血糖和应激性高血糖两类。一般手术围术期高血糖以合并糖尿病者居多。与普通人群相比,合并糖尿病尤其是未发现、未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更加显著,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应当在术前加以识别。而单纯由于应激导致血糖显著增高者往往提示手术应激很强,或合并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可能为危重患者。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据表大量循证医学证

明,血糖控制有利于减少外科重症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控制过于严格(如降至“正常”范围)则增加低血糖风险,对降低总死亡率并无益处。围术期血糖管理的要点围术期血糖管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的要点在于控制高血糖,同时避免发生低血糖,维持血糖平稳。因禁食、降糖方案未及时调整或降糖治疗中断等因素造成的围术期血糖波动比稳定的高血糖危害更大。严密的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是保持围术期血糖平稳的关键。应根据患者术前血糖水平、治疗方案、有无并发症、手术类型等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 2 血糖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 糖化血红蛋白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 > 25kg/m2 , 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创伤外科、器官移植等高危手术者,推荐术前筛查HbAlc ; HbAlc > 6.5%即可诊断糖尿病。既往已有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HbAlc < 7% 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围术期风险较低;HbAlc >8.5%者建议 考虑推迟择期手术。 2. 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前还应了解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低血糖发作情况,特别是有无糖尿病并发症。 3. 手术类型与围术期高血糖风险相关。手术越大、应激越强,血糖增高越明显。与区域麻醉比较,全身麻醉特别是吸入性麻醉药刺激血糖升高的作用更显著,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糖尿病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