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文言文在语文考试中有重要地位,接下来为你带来《愚人食盐》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昔有愚人,适友人家(▲)⑵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20.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22.这则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参考答案:

19.⑴到⑵靠近(2分,每空1分)

20.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2分,断对一处给1分)

21.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美味的盐)反而变成他的祸害。(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2分,意思符合即可)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

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

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有很少就很美味了,更何况多呢?”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道理启示:

1.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2.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训练

(一)崔枢 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蓄异宝?”伺无人,置於柩中,瘗於阡陌。後一年,崔游丐毫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於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於毫来追捕。崔曰:“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沛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人得疾既笃笃:沉重 B.脱殁,君能终始之否脱:假如 C.巡州邑以自给巡:巡视 D.并勘珠所在,陈於公府勘:寻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海贾同止同止:同住 B.今疾势不起不起:不能起床 C.实至宝也至宝:最好的宝贝 D.汴帅王彦谟奇其节奇其节:对他的节操感到惊奇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 2)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 (二)淳于髡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史记·滑稽列传》 1、解释下列括号中的词。 1)道飞其鹄(道:) 2)多相类者(类:) 3)是不信而欺吾王也(不信:) 4)叩头受罪大王(受罪:)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水上 B.齐王使臣来献鹄 故来服过痛吾两主使不通 C.去我飞亡 D.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欲赴他国奔亡故来服过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 2)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 3)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

语文文言文译文及答案

文言文主题复习译文及答案 《中考指南》P170—P174 ·《后汉书.班超列传》 ①.原文翻译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可是他孝顺恭谨,居家操持勤苦,不以劳苦受辱为耻。他广阅书传,很有口才。 永平五年(63),他的哥哥班固被征召任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一同到洛阳。他家里很贫困,常为官家雇用抄书,以其所得来供养母亲。因此长时间工作劳苦,曾放下工作投笔叹道:“大丈夫没有其他壮志大略,还应该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于异域来取得封侯,怎么能长久从事笔砚的工作呢?”同事们都取笑他。班超说:“小子们怎么知道壮士的志气呢?”后来,他到看相的那里去看相,看相的说“:先生,您不过是布衣之士罢了,可是将来必定封侯于万里之外。”班超询问他的形状,看相的说:“你额头如燕,颈脖如虎,飞翔食肉,这是万里侯的相貌啊。”过了很久,显宗问班固:“你的弟弟在哪儿?”班固对显宗说:“他在给官府抄书,得点钱来供养老母。”显宗就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 永平十六年,便派遣他随幕僚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到了鄯善国,国王广接待他们礼节非常恭敬周到,但不久突然变得疏忽怠慢起来。班超对他的随从人员说:“你们难道没觉察鄯善王广的态度变得淡漠了么?这一定是北匈奴有使者来到这里,使他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服从谁好的缘故。头脑清醒的人能够预见到还未发生的事情,何况现在已明摆著呢?!”于是班超找来一个服侍汉使的鄯善人,诳骗他说:“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来了好些天了,现在住在哪里?”侍者吓不过,就吐露了全部情况。班超便把侍者关起来,把他的部属三十六人都召集起来一同喝酒。喝得高兴的时候,班超便用语言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都处在极偏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了才几天,而鄯善王广便取消礼敬,如果他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那我们的骸骨就会永远喂豺狼了。你们看怎么办呢?”部属都说“:现在处在危急存亡的地方,死活都听从司马的吩咐。”班超说“:不到老虎洞里,就抓不到小老虎。现在的上策,只有趁夜晚天黑,用火攻击匈奴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会大为惊恐,我们便可全部消灭他们。消灭了匈奴人,鄯善王会因此吓破了胆,我们便大功告成,事情办好。”部属们说:“应当跟从事商量一下。”班超怒曰:“是吉是凶,决定在于今日。从事是庸俗的文官,听了我们的计划必定会因害怕而泄露机密。死了不为人所称道,不是一个豪壮而勇敢的人。”大家说:“好!”初更时分,班超便率领部属奔向匈奴使者营地。这时,正刮着大风。班超叫十个人拿着鼓躲在匈奴使者驻地后边,约定说:“你们看到火攻起来了,就都击鼓大声呐喊。”其余的人都拿着弓箭武器,埋伏在匈奴使者驻地的门前两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 第二课时强化语境意识,提升翻译精准度 任务情境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考生在这方面一直很困惑、很苦恼,训练 了这么长时间,也做了很多文言语句翻译的题目,但就是拿不了高分。这其中固然有积累不 够、不厚的因素,但更与考生在翻译时不好的习惯或者意识有关:总是把目光集中在题上, 别的内容一概不看。这样做很不好,因为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前后内容有 一定的联系。这就要求考生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 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才能保证翻译得心应手,从而提高翻译的精准度。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 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有删改) (1)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杜纮字君章,起进士,为永年令。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 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或请大索城中, 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徙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杜纮传》,有删改) (1)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阅读与翻译答题技巧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 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 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

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实词的意义。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 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 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 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 "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练基础 1、【18 届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母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 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 B. 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C.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通“邀”,邀请 D. 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就:完成 【答案】B (2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B.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C.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D.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与翻译(练) 练基础 1、【18届广东省东莞市实验中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母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 如:到……去 B. 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枉:白白地 C.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 要:通邀,邀请 D. 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就:完成 【答案】B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B.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C.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 D. 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

文言文小阅读翻译及练习答案

25.★和尚敬茶 【原文】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 【参考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 【阅读训练】 1.解释: (1)以:凭借,因为;(2)及:以及;(3)进:进献;(4)待:等待 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然所蓄茶有数等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恭: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热:热情

答案:C (A储蓄;B恭敬;D水的温度高,与“冷”相对。) 3.翻译: (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僧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 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4.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 A.愉快、满意B.厌恶、不满 C.失望、沮丧D.仇恨、恼怒 答:C 31.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 (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文言文阅读——翻译

高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语文组安彦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强化文言翻译知识的记忆,使学生能够科学思维,规范翻译,切实提高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文言翻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教师现场指导、分析、点评,再进行强化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做到对文言翻译的知识心中有数,对翻译不惧怕,能把知道的词句译出来。 教学重难点: 强化文言翻译知识记忆与方法运用,训练翻译思维,规范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能力。教学措施: 知识回顾、实践运用、指导点评、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那些因文言翻译错误而闹出的笑话。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让你忍俊不禁的答案: 1.驴子比赛不能取胜,非常愤怒,埋怨这双蹄子 2.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儿子,如今急着要一个儿子,这是我的过错。 解析:其实,第一句话中,“胜”是“忍受”之意,读第一声,“怒”可以理解为“发怒”,“蹄”是词类活用,可理解为“用蹄子踢”,“之”代“老虎”,正确的翻译应为“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去踢老虎”。第二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代词,应该翻译成“你”,整句的意思是“我不能早一点重用你,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请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以上的翻译出现了什么问题?大家还记得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吗? 二、知识回顾:(此部分让学生自己回顾,详细内容参见第一轮总复习P123-124) (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课内文言文翻译参考答案(新)

《苏武传译文》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 趁机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报答他的好意。 2.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 恰逢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 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3.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 以状语(yù)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被)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4.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判处虞常(的罪),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6.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 7.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8.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 大地穴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9.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师说》译文: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_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2分,各1分)(1)慢;(2)看。1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1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2分)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4、(1)有人(2)凭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椎鼓径进…… 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译文: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答: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 【原文】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④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译文:那横木就像秤杆秤锤称东西的样子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于是船浮起来,铁牛也被钩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 答:怀丙和尚先用两只船装满土,把铁牛系于两船之间的横木上,然后去掉船上的土,铁牛就浮出来了。 四、勉谕儿辈 【原文】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注释】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翻译】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等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3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译文: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 答:要求我们要节俭,千万不能浪费。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返回困难。所以要培养要坚持。 4.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商品供应充足,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还有必要提倡节俭吗? 答:有必要。因为一有利于美德的培养。二节约物质资源,利国利已。过多的奢侈和浪费会使我们有限的资源越来越少,而最终导致整个社会走向灭亡。 五、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原文】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雨(y 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②陛:宫殿的台阶。③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2

文言文翻译题练习 参考答案

文言文翻译题练习参考答案 1.解析:第(1)句:关键实词有“数”“走”“教授”;关键虚词有“以”。第(2)句:关键实词有“附”“谒”;关键虚词有“因”“为”;文言句式有“为……所……”,被动句。 答案:(1)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 (2)樊陵后来凭借奉承亲附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 【参考译文】 李膺字元礼,颍川郡襄城县人。禀性孤傲清高,不大与人交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寔当成师友。 (李膺)最初被举荐为孝廉,后被司徒胡广征召,又升任青州刺史。郡守县令害怕他的威严清明,听说后大都弃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调任渔阳太守。不久转为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迈请求不赴任。转为护乌桓校尉。鲜卑多次侵犯边塞,李膺常常冒着飞箭流石,每次都击退来敌,敌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职,回纶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阳的樊陵请求做他的门徒,李膺辞谢没有接受。樊陵后来凭借奉承亲附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职位,被有节操的人所鄙弃。荀爽曾去拜谒李膺,趁便替李膺驾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竟能够给李君驾车。” 2.解析:第(1)句:关键实词有“辟”“见”“礼遇”;关键虚词有“为”;文言句式有以“见”为标志的被动句。第(2)句:关键实词有“垢秽”“方便”“楚”;关键虚词有“乃”;文言句式为省略句。 答案:(1)(王思远)被宋建平王刘景素征召为南徐州主簿,很被以礼相待(看重)。 (2)(如果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想办法不上前接近;(如果来人)仪表整洁新鲜,他才愿意促膝相谈。 【参考译文】 王思远,琅邪临沂人。尚书令王晏的堂弟。(王思远)被宋建平王刘景素征召

文言文翻译及参考答案

文言文翻译及参考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郑人买履 有欲买履足,至之市,而忘之。已得,乃曰“吾。”反归取之。及反,市罢,不得。人曰:“何不试 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6.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 7.置:放,搁在。(动词)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 10.坐:“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前往。(动词) 13.操:拿、携带。(动词) 14.已:已经。(时间副词)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革履。(名词) 17.乃:于是(就) 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19.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名词) 20.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 21.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22.及:等到。 23.反:通“返”,返回。 24.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25.遂:于是。 26.曰:说。 27.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28.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1)

一、楚人学舟 【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国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其始折旋疾徐.(慢)(2)乃四顾.胆落(看)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译文: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2)椎鼓径进……译文: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或.谓之曰(有人)(2)以.子之长(凭)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译文: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打捞铁牛 【原文】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铁牛八维②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③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⑤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注释】①浮梁:浮桥。②维:系,连结。③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④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⑤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一牛且.数万斤(将近)(2)募能出.之者(使…出)(3)徐.去其土(慢慢地)(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填满,充实)

初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带翻译)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 ..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⒌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朝服.衣冠:②孰.视之: ③皆以.美于徐公:④期年 ..之后: ⒍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②能谤讥于市朝。 译文:。 ⒎邹忌见了徐公后,又“窥镜而1刍视”“暮寝而思之”的行为反映了邹忌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⒏阅读全文,说说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4分) 答:。 【参考答案】 5.①朝服.衣冠:穿戴②孰.视之:通“熟”。缜密,仔细,周详 ③皆以.美于徐公:认为④期年 ..之后:一年 ⒍(4分) ①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厉害了 ②译文: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⒎(4分)头脑清醒、善于思考、精明能干、深谋远虑。 ⒏(4分)是因为邹忌以自己的实际例子,来告诫威王要虚心纳谏,对臣下友好,要赏罚分明,要亲近向自己提建议的人,远离光奉承自己的人,所以数月来提建议的人,宫中像集市一样。一年之后想提也提不出了。威王的虚心纳谏,是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关键。 (一)(12分)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曰:“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 ⒎下列句中的“之”与“楚闻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至之.市 C.亲戚畔之. D.怅恨久之. ⒏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 B.“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 C.伍子胥攻打楚国,既为吴国灭了楚国,又报了杀父之仇,称得上是忠孝两全。

高中文言文阅读翻译题及标准译文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测试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擢进士第,调为修武尉,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天宝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三科,以张爽为第一。爽,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爽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安禄山因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爽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康太守。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晋卿曰:“公门当下,况父母邦乎?”郡太守迎犒,使所属令行酒,酒至,必立饮白酹,侍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安禄山反,窦廷芝弃陕郡不守,杨国忠本忌其有望,即奏“东道贼冲,非大臣不可镇遏”,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见帝,以老辞,忤旨,听致仕于家。车驾入蜀,搢绅多陷贼,晋卿间道走金州。 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平京师,封韩国公,食五百户,改侍中。玄宗崩,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因让曰:“矢行遣诏,皇帝三日听政,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遣诏则宜听朝。惟陛下顺变以幸万国。”帝不听。后数日,代宗立,复诏摄冢宰,固辞乃免。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阁不趋,为御小延英召对。宰相对小延英,自晋卿始。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赠太师,京兆少尹护丧,谥曰懿献,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载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新唐书?苗晋卿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B.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C.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D.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