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调数据库建设技术规程

二调数据库建设技术规程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技术规范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

前言

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及要求,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促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以下简称《规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其中,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金土工程试行)、《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016-2007),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依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并须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地调查办”)备案。

本规范的附录A、附录B、附录C………. 附录R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全国土地调查办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温明炬、韩永顺、张炳智、孙毅、曾珏、高莉、李琪、吴明辉、辛丽璇

参加编写人员:杨祝晖、戴建旺、胡小华、陈红兵、梁耘、曾巍、陈金、王莉、王永俊、刘凤君

目录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第一部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2)

4 总体设计 (2)

4.1 建设任务 (2)

4.2 数据库体系结构 (2)

4.3 数据库逻辑结构 (3)

4.4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4)

4.5 数据字典 (5)

4.6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5)

4.7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5)

4.8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6)

5 准备工作 (8)

5.1 方案制定 (8)

5.2 人员准备 (8)

5.3 软硬件准备 (8)

5.4 管理制度建立 (9)

5.5 数据源准备 (9)

6 数据采集与处理 (12)

6.1 数据采集原则 (12)

6.2 数据采集方法 (12)

6.3 各要素数据采集 (22)

7 数据入库 (26)

7.1 数据入库流程 (26)

7.2 数据检查 (27)

7.3 数据库参数设置 (28)

7.4 矢量数据入库 (28)

7.5 DEM数据入库 (29)

7.6 正射影像数据入库 (29)

7.7 元数据入库 (29)

7.8 系统运行测试 (29)

8 质量控制 (30)

8.1 质量控制原则 (30)

8.2 数据源质量控制 (30)

8.3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30)

8.4 接边拓扑处理质量控制 (30)

8.5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31)

8.6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31)

9 数据库成果要求 (31)

9.1 成果内容及要求 (31)

9.2 成果质量评价 (33)

10 数据库更新 (36)

10.1 更新目的与原则 (36)

10.2 更新方法及要求 (36)

11 数据库管理功能 (36)

11.1 数据处理功能 (36)

11.2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37)

第二部分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38)

12 总体设计 (38)

12.1 建设任务 (38)

12.2 数据库逻辑结构 (38)

12.3 数据库内容 (39)

12.4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40)

12.5 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40)

12.6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40)

13 准备工作 (41)

13.1 方案制定 (41)

13.2 人员准备 (41)

13.3 软硬件准备 (41)

13.4 管理制度建立 (42)

13.5 数据源准备 (42)

14 数据建库 (44)

14.1 数据建库过程 (44)

14.2 数据采集方法 (45)

14.3 数据采集方式选择 (48)

14.4 各要素数据采集 (49)

14.5 数据检查 (49)

14.6 数据入库 (50)

14.7 成果输出 (51)

15 质量控制 (51)

15.1 质量控制原则 (51)

15.2 数据源质量控制 (51)

15.3 数据采集质量控制 (51)

15.4 数据入库质量控制 (52)

15.5 数据建库信息管理 (52)

16 数据库成果 (52)

16.1 成果内容及要求 (52)

16.2 成果质量评价 (54)

17 数据库更新 (55)

17.1 数据库更新目的与依据 (55)

17.2 数据更新方法及要求 (55)

18 数据库管理功能 (55)

18.1 数据采集与处理功能 (55)

18.2 数据管理与应用功能 (56)

第三部分: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

19 土地调查数据库安全管理与维护 (57)

19.1 基本要求 (57)

19.2 管理制度 (57)

19.3 数据库安全 (58)

19.4 数据库维护 (60)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作业情况记录表 (61)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处理情况记录表 (62)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图历簿 (63)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 数据源说明表 (64)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 数字形式数据源说明表 (65)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检查内容表 (66)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数据源质量检查表 (68)

附录H (规范性附录) 质量控制检查及处理表 (69)

附录I (规范性附录) 交接检查卡 (70)

附录J (规范性附录) 数据入库前质量检查表 (71)

附录K (规范性附录) 数据入库后质量检查表 (72)

附录L (规范性附录) 数据库安全运行检查表 (73)

附录M (规范性附录) 文字报告编写参考提纲 (74)

附录N (规范性附录)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 (76)

附录O (规范性附录)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缺陷分类表 (77)

附录P (规范性附录)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质量评价指标表 (78)

附录Q (规范性附录) 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扣分标准表 (79)

附录R (规范性附录) 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员日志登记表 (81)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内容、程序、方法、成果质量要求、成果质量评价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要求等,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城镇土地调查(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更新与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规范性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本规范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规范性文件均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规范性文件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941.1 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

GB/T 18315 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GB/T 18316-2001 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7929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 5791-93 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TD 1001-1993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5-2007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

CH/T 1008-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 1010-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栅格地图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3术语和定义

本规范采用下列术语及定义。

3.1

调查底图surveying base map

以航空、航天标准分幅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为基础,添加图廓、行政

境界等要素,形成标准分幅调查底图。[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

定 4.7 调查底图]

3.2

拓扑关系 topological relation

指满足拓扑几何学原理的各空间数据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即用结点、弧

段和多边形所表示的实体之间的邻接、关联和包含等关系。

3.3

位置精度 positional accuracy

空间点位获取坐标值与真实坐标值的符合程度。

3.4

属性精度attribute accuracy

指获取的属性值(编码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

3.5

逻辑一致性logical consistency

空间数据在逻辑关系上的一致性。

3.6

完备性 self-contained

数据内容完备地表达了需要表达的信息。

3.7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为达到规范或规定对数据质量要求而采取的作业技术或措施。

第一部分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4总体设计

4.1建设任务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任务是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内容,集影像、图形、属性、文档等数据于一体,互联共享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4.2数据库体系结构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涵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数据库。其中县级农村土地调查

数据库是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体系的基础,通过外业调查、数据加工处理、数据库建设而成;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以县级数据库为基础集成整合而成。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体系结构见图1。

图1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体系结构图

4.3数据库逻辑结构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由主体数据库和元数据组成。主体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组成;元数据由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元数据等组成。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见图2。

图2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逻辑结构图

4.4数据库内容及分层

4.4.1数据库内容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栅格数据、表格、文本等其他数据,具体内容如下:

a)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测量控制点、行政区、行政区界线、等高线、高程注记点、

坡度图等;

b)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可选)、地类界线等;

c)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

d)基本农田数据:包括基本农田保护片、基本农田保护块等;

e)栅格数据:包括DOM、DEM、DRG和其他栅格数据;

f)元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DEM元数据等;

g)其他数据:包括开发园区数据等。

建库单位应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进行数据库结构设计,对属性数据结构表等内容可进行扩充。

4.4.2数据分层

空间要素采用分层的方法进行组织管理。根据数据库内容和空间要素的逻辑一致性进行空间要素数据分层,各层要素的命名及定义参见《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中5.1空间要素分层部分的相关内容。

4.5数据字典

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定义的相关属性字段名、值域以及数据描述等建立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运行所必需的数据字典。主要包括地类编码、行政区和权属单位等数据字典。

4.6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包括总体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系统外部接口设计、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等内容,系统设计要按照先进性、高效运行、建库与更新有机结合等原则进行。

4.7基本要求及技术指标

4.7.1数学基础

a)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

b)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c)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d)分带方式:1:2 000标准分幅图按1.5°分带(可任意选择中央子午线),1:5 000、

1:10 000标准分幅图按3°分带,1:50 000标准分幅图按6°分带。

4.7.2分幅和编号

采用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具体参见《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4.7.3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按《规程》中的规定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05、06、07、08、09一级类和103、121二级类进行归并。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全国统一的二级地类基础上,根据从属关系续分三级类,并进

行编码排列,但不能打乱全国统一的编码排序及其所代表的地类及含义。

4.7.4数据交换格式

数据库交换格式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规定的数据格式。

4.7.5数据组织

在横向上,数据要组织成逻辑上无缝的一个整体。在纵向上,各种数据要在空间坐标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相互叠加和套合。在物理存储上可以把连续的实体分离到不同的存储空间和存储单元中进行存储。

4.8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包括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和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集成整合。市(地)、省、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是通过对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集成整合而成(具体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整合技术规范》)。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主要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建库准备:主要包括建库方案制定、人员准备、数据源准备、软硬件准备、管理制度建立等;

第二阶段为数据采集与处理:主要包括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栅格等各要素的采集、编辑、处理和检查等;

第三阶段为数据入库:主要包括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属性数据以及各元数据等的检查和入库;

第四阶段为成果汇交:主要包括数据成果、文字成果、图件成果和表格成果的汇交。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步骤见图3。

图3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步骤

5准备工作

5.1方案制定

各级调查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数据库建设方案,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的目标任务、方法、技术路线、组织管理、进度安排等内容,但其相关内容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

各地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方案应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5.2人员准备

人员准备主要包括人员分工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建库人员主要包括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专业质量检查员和作业员等。项目负责人负责数据库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技术负责人负责数据库建设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专业质量检查员主要负责实施质量管理制度,对审核内容进行质量检查;作业员负责具体的建库工作。

各级调查机构应组织对建库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5.3软硬件准备

5.3.1软件准备

软件主要包括操作系统、GIS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等,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软件的适应性与完备性:所选软件应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采集与管理的需

要,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针对性;

b)与硬件的兼容性:所选软件应能够适应当前各种主流的计算机类型和外部设备;

c)与其他软件的接口能力:所选软件应能够与当前各种主流的计算机软件和工具软件

相互连接、相互支持;

d)模型化能力:主要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要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以便制

定土地管理方面的辅助决策模型;

e)二次开发能力:主要指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软件要具备二次开发的能力,以满

足土地管理等各方面应用的需要;

f)数据交换能力:能够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规定的交换格式交换数据,同时

能够和主流的GIS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g)用户界面的友好性:所选软件应界面简单,操作灵活、方便。

5.3.2硬件准备

当数据库在局域网中运行时,硬件平台应包括网络设备(如服务器、机柜、交换机、网络集线器、调制解调器、光纤线路、网络线路、UPS电源等)、计算机、数据输入输出设备(如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仪、打印机等)、数据储存设备(如磁盘、光盘等)等。

当数据库在单机环境下运行时,硬件平台应包括计算机、数据输入输出设备(如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仪、打印机等)、数据储存设备(如磁盘、光盘等)等。

硬件选择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a)硬件的性能:能够满足图形数据的编辑与显示;

b)与其他硬件的兼容性:各种硬件设备可以协同工作;

c)与软件的兼容性:要兼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

5.4管理制度建立

建库单位应建立培训、记录、报告、协商、安全、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数据库成果质量。

a)培训制度

建库单位对具体建库人员进行建库内容、流程、方法和质量要求等方面的技术培训。

b)作业记录制度

对建库过程各环节的作业情况进行记录,记录表见附录A。

c)作业问题报告制度

对作业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实行报告制度,及时向技术负责人报告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d)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制度

对建库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及时与相应土地调查机构协商解决,重大问题协商解决处理情况记录表见附录B。

e)数据安全制度

对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重要的过程数据和质量控制记录必须保存,以保证数据可追溯查询。同时建立数据安全保密制度,设立专门的安全保密机构,制定相应的安全保密技术措施,确保数据安全。

f)质量控制制度

对建库过程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方案质量控制、数据源质量控制、数据采集质量控制、数据入库质量控制、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和验收等。

5.5数据源准备

5.5.1数据源内容

5.5.1.1调查底图及调查界线资料

a)调查底图

采用统一下发的调查底图。

b)调查界线

采用统一下发的国界、省界、市界、县界等行政区界线和沿海滩涂界线及海岛界线等。

c)控制面积

采用统一下发的各行政辖区控制面积。

5.5.1.2已有的土地调查成果资料

a)土地权属资料

1)以往调查编制的权属界线图;

2)以往调查签订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等;

3)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国有土地、集体土地的登记资料;

4)政府最新划定、调整、处理争议权属界线的图件、说明及有关文件等确权材料;

5)集体土地登记发证资料;

6)土地的征用、划拨、出让、转让等相关资料;

7)建设用地审批文件等资料。

b)土地利用资料

已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图、调查手簿、外业调查底图、田坎系数测算原始资料等资料。

c)基本农田资料

根据数据库建设的有关要求,向有关部门收集确认后的基本农田区块(地块)的图件、数据等资料,同时收集基本农田规划、划定、调整与补划的相关文件或资料等。

d)专项调查资料

主要包括行业分类、开发园区、工业用地、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资料。

e)DEM资料

主要包括覆盖调查区域的DEM数据。

f)其他资料

除以上资料以外的其它相关数据和资料。

5.5.1.3外业调查资料

a)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b)外业调查工作底图;

c)田坎系数测算表;

d)变更调查外业记录表;

e)控制点数据;

f)土地权属调查表等。

5.5.2数据源要求

5.5.2.1统一性要求

对上级统一下发的数据资料,各相关单位不得更改,必须与其保持一致,如有问题确需要修改,应及时报上级单位批准。

5.5.2.2合法性要求

a)数据源必须采用审查验收合格的资料和数据;

b)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有关资料须保证其合法性;

c)对每一标准分幅图建立图历簿,见附录C;

d)填写数据源说明表,见附录D,当数据源为数字形式时,还要填写数字形式数据源

数据说明表,见附录E;

e)对其他数据源的来源须作说明,并提交相应证明文件。

5.5.3质量要求

a)采集图件质量要求

采用国家统一下发的DOM作为数据采集的基础数据源,其成果要求及检查内容参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其他采集图件质量要求如下:

1)数学基础、覆盖范围等符合《规程》要求;

2)精度满足《规程》和本规范的规定;

3)相邻图幅自然接边,图斑界线闭合,各种注记标注清楚;

4)行政区划要素和定位基础要素位置准确,各种标注齐全。

b)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1)调查手簿内容须符合填说明;

2)调查手簿的逻辑一致性检查正确;

3)其记录项能与对应图形要素信息正确关联;

4)要求资料完整,且具有法律效应。

c)其他数据源

1)其他数据源资料格式符合《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且满足建库要求;

2)数据精度符合要求。

5.5.4数据源处理原则

a)合法性原则:在数据源处理检查的过程中,要求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

DOM、DEM等数据必须具有法律依据或通过检查验收合格;

b)真实性原则:在数据和资料合法的前提下,对数据源数据和资料的处理和检查必须

有充分可靠的依据;

c)严格检查的原则:在数据源数据和资料处理检查的过程中,指派专人对数据源数据

和资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并按照数据质量要求做好详细记录备案,以备查阅;

d)优先选择电子数据的原则:根据数据源数据和资料处理的难易程度,在保证其合法

性、现势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优先选择易处理的电子数据,以提高数据采集效率。6数据采集与处理

6.1数据采集原则

6.1.1现势性原则

在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根据数据源的类型、时点、介质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优先选择符合《规程》及《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要求、具有较强现势性的数据和资料作为采集数据源。

6.1.2合理继承的原则

为了充分利用第一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等调查成果,对已有的数据和资料,经过合法性、真实性、精度、现势性等方面的核实和认定后,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合理继承可用数据和资料。

6.1.3简便易行的原则

在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中,各地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择简单易行的技术流程和处理方法,提高数据采集的工作效率。

6.2数据采集方法

本规范列出了数据采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各环节的先后次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规范对数据采集流程的设计不作具体规定,在满足数据建库各项工作内容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由建库单位自行设计。

6.2.1矢量数据采集

6.2.1.1矢量数据采集方法

根据不同的数据源可有以下几种采集方法:

a)基于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提取

当数据源为DOM时,依据影像特征,参照已有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等数据或资料进行内业解译。具体工艺流程见图4。

图4 基于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提取工艺流程图

b)扫描矢量化

当数据源是纸介质图件时,可对其进行预处理、扫描、纠正、矢量化等处理。具体工艺流程见图5。

图5 扫描矢量化工艺流程图

c)矢量数据转换

当数据源为矢量数据时,应先进行数据格式、数学基础、数据精度、现势性等方面的检查,然后进行数据转换和相应处理。具体工艺流程见图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