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呈现在动物园示意图上确定各场馆位置的情景,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如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

2.其次是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3.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难点是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具体实物图形抽象为直观的点子图、方格图,是本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是设计本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五年级学生与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面能力更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一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_教案教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让学生说说自学成果。 1.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呢?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将自己自学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能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二)自学探究新知。 第一步:学生自学用列、行,以及数对确定位置 1.先让学生根据自学目标 (1)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2)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3)用数对怎样表示第几列第几行? 在学生小组完成后,请学生自主交流,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对知识进行补充、规范和整理。例如学生讲到列是竖排,行是横排时,教师可以马上出示课件,并请学生上台指一指列在哪,行又在哪儿?在确定第几列第几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要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规范从哪个方向数列与行,并以教师的观察角度,让学生依次按对应的列数或行数站起来。 2.有了列与行的概念后,并在这时强调在数学中一般先说列,再说行。并让学生对比这种描述方法和他们自己的描述,谈感受。老师再让学生说出小兰、小强的位置,教师进行板书。 3.教学写法。 设计意图:整个第一步主要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式进

五年级上数学竖式计算、脱式计算、

一. 竖式计算 68.8÷4=85.44÷16= 67.5÷15=289.9÷18= 二.脱式计算 6.9+4.8+3.10.456+6.22+3.78 三.应用题 粮店运来两车面粉,每车装80袋,每袋25千克。这个粮店运来多少千克面粉?(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年级同学到菜园收白菜,分成4组,每组11人,平均每人收45千克。一共收白菜多少千克? 一.竖式计算 101.7÷9=243.2÷64= 16.8÷28=15.6÷24= 二.脱式计算 15.89+(6.75-5.89)4.02+5.4+0.98 三.应用题 化肥厂计划生产7200吨化肥,已经生产了4个月,平均每月生产化肥1200吨,余下的每月生产800吨,还要生产多少个月才能完成?塑料厂计划生产1300件塑料模件,6天生产了780件。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生产多少天才能完成? 一.竖式计算

0.138÷15=1.35÷27= 0.416÷32=3.64÷52= 二.脱式计算 5.17-1.8-3.2 三.应用题 李师傅上午4小时生产了252个零件,照这样的速度下午又工作3小时。李师傅这一天共生产零件多少件? 水泥厂计划生产水泥3600吨,用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20吨,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13.75-(3.75+6.48) 一.竖式计算 91.2÷3.8=0.756÷0.18= 51.3÷0.27=26÷0.13= 二.脱式计算 3.68+7.56-2.687.85+2.34-0.85+ 4.66 三.应用题 一堆煤3.6吨,计划可以烧10天,改进炉灶后,每天比原计划节约 0.06吨,这堆煤现在可以烧多少天? 小红身高是156厘米,小芳身高是1.52米,小红比小芳高多少? 一.竖式计算 210÷1.4=2.688÷0.56= 10.625÷25=126÷45=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Use pairs to determine posi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5例1、“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材、学情分析】 例1教学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已经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的方法,教材分三个层次教学:一、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产生用数对表示位置的需要;二、教学列和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行与第几列的规则;三、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这句话表明了三点: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它和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先写出x轴上的数量,再写出y轴上的数量的次序是一致的,不会和中学里的数学知识发生矛盾。三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练一练”在例题的情境中进行。以数对知识为重点,设计了“列、行位置→数对表示→列、行位置”的线索,把例1教学的各个知识组成系统的结构。第1题先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巩固列与行的知识;再用数对表示第2列第4行,进一步明确在数对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巩固数对的知识。第2题通过在图中寻找(6,5)的位置,具体解释这个数对的含义,加强对数对的理解,体会它能清楚、简要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例1的情境图中,每个学生的座位都可以用数对表示,确定各个人位置的数对都不相同。图中有6列、5行,任何一个列数不超过6、行数不超过5的数对都有一个学生的座位相对应。可以利用情境图的这些内涵,组织学生充分地“练一练”。 练习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巩固列、行的知识,以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第2题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有同列不同行,不同列同行,列、行都不同三种情况,隐含了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些比较中,深入地体会数对。第3题花色地砖的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地砖的位置都在奇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地砖的排列是对称的,第7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地砖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7,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展开。 【教学目标】

四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

四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 稿 四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P98——100的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本课安排的是用从生活中的电影院中位置的确定来引入数对的方法。教材呈现的例题是小军在教室的位置的问题情境,“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了上下、前后、左右以及第几排第几个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段学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坐标”打下重要基础。 3.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抽象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课的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并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时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辅以“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学中,从生活中常见的电影院导入新课,借助找位置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步形成如何去确定位置,再让他们小组交流,从中巩固新知,学会写数对,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技能。 2.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在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题西林壁》这首诗学过吗?为什么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指出:观察物体角度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告诉我们要以旁观者、局外人的视角观察人、事、物,才能更准确。 (出示电影院的座位图)提问:同学们,你们去看过电影吗?这是电影院一个厅的平面图,竖着的一排叫什么?横着的一排呢?(板书: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老师想要观察这个厅所有的观众,应该站在什么位置?(银幕的位置)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doc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 数对"确定位置。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过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一)让学生说说自学成果。1.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呢?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将自己自学的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并能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二)自学探究新知。第一步:学生自学用列、行,以及数对确定位置1.先让

学生根据自学目标(1)什么是列,什么是行?(2)怎样确定第几列第几行?(3)用数对怎样表示第几列第几行?在学生小组完成后,请学生自主交流,交流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对知识进行补充、规范和整理。例如学生讲到列是竖排,行是横排时,教师可以马上出示课件,并请学生上台指一指列在哪,行又在哪儿?在确定第几列第几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要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规范从哪个方向数列与行,并以教师的观察角度,让学生依次按对应的列数或行数站起来。2.有了列与行的概念后,并在这时强调在数学中一般先说列,再说行。并让学生对比这种描述方法和他们自己的描述,谈感受。老师再让学生说出小兰、小强的位置,教师进行板书。3. 教学写法。设计意图:整个第一步主要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方式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激发他们观察生活,探究数学的热情。第二步:用数对表示我们班同学的位置让他们及时将知识应用到生活情 境中,说一说,写一写,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是为了巩固教学重点。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两个数字组成顺序不一样,表示的位置就不一样,从而再次强调列在前,行在后。(二)联系生活实际。第三个环节是联系生活,灵活应用。本着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设计了两个练习: 1.用数对表示装饰瓷砖的位置(1)谈话: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用到了数对的知识。(出示练习三第2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除法竖式练习题100道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除法竖式练习题100道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练习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练习日期:_________ 小数除法竖式计算题 25.2÷6=.÷1.5=5.6÷0.04=1.8÷12= 1.8÷ = .08÷0.÷0. ÷0.14= ÷15= 14.21÷7= ÷ 1.26÷18=43.5÷29= 18.9÷0.27= 1.35÷15= 28.6÷11=20.4÷24=3.64÷52= 156÷0.12= 328÷1.6= 1.35÷27=.65÷0.85= 12.6÷0.28= 62.4÷54. 1.44÷÷2.6= ÷12= 0.23= 19.76÷5.2=5= 21÷1.4= .84÷1.7=2.1÷0.03= 1.89÷54= 0.51÷2.2=.1÷2.5= 1.998÷0.54= 1.28÷16= 2.1÷0.4= .56÷32=0.18÷38.6=4.68÷75= 14.7÷5.415=124.8÷3.4÷585= ÷ 4÷15=2= 25.2÷6= ÷1.5=.6÷ 4.08÷0.8= 14.21÷7= 1.8÷1.2=7.83÷9= 0.54÷0.6= .3÷0.14=2÷15= 4÷1.5= 1.26÷18=43.5÷29=1.35÷15= 18.9÷0.27=

3.64÷52=7.65÷0.85=28.6÷11=20.4÷24= 31.35÷0.28= 156 62.4÷ 11.7÷2.6= 19.4÷12=59.8÷0.23= 10.8÷45=19.76÷5.2= 21÷1.4=.84÷1.7= 1.89÷54=2.1÷0.03= 0.51÷2.2=7.1÷2.5=1.28÷16=62.1÷0.03= 1.998.6= 124.8÷0.24= 2.56÷32= ÷14.7÷0.07= ÷15= 203.5÷11= 113.5÷11=3.5÷18=223.5÷16= 39.4÷12=4.8÷0.23= 12.8÷44=14.76÷5.1= 小数乘除法列竖式计算练习题 8.32÷4=5.92÷1.6= 0.63÷0.15= 140.4÷18= 9.18÷9=43.2÷6.4=7÷0.28=15.6÷2= 0.138÷0.15= 16÷2.7= .4÷32= 104÷0.52= 72÷3.8=75.6÷1.8=.91÷0.27=.6÷0.13= 0.21÷1.4=1.12÷0.56=.35÷2.1=19.8÷45=1÷0.025= 2.5×103= 0.702×15= .15×0.14=12.4×0.17= 2.3×11.2= 3.9×0.3= .3×6.2=8×0.009= 6.7×0.3=0.68 6.15×0.4=56 0.8×7= .5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案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写有数对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有很多老师到我们班来听课,看!有的老师坐在教室后面,有的老师坐在走廊中间,而我则站在教室的前面。这描述了老师们在我们这间教室的什么?(位置) (师板书:位置)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列和行 师:那么就以刚才回答问题的这位同学为例,谁来描述一下他的位置。 生:。。。。第几排第几行。。。。 师:你讲的“排”、“行”指的是什么? 对,像这样竖着排列就叫竖排。(用手势比划)(板书:竖排)一竖排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称作一列(板书:列) 师:竖着排列叫竖排,那如果横着排列呢? 生:叫横排(板书:横排) 师:每一横排在数学上我们都叫做行,(板书:行) 小结:在数学上,我们一般把竖排叫做列,把横排叫做行。 这位同学的位置是一定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生解释)

但是这样一一解释很不方便,所以确定位置时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通常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以观察者的角度看)(师板书:从左往右、从前往后) 2、列和行的巩固 师:那么同学们来说一说,我们班的座位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 确定列,通常以站在讲台上,面向全体学生,左边第一竖排为第一列。 现在请第2列的同学起立,再请第4行的同学起立,哪个同学站了两次?为什么?(因为他既站在第2列,又站在第4行。)师:按这样的列、行排列规则,第一位回答问题的同学的位置应该怎样描述?3、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师出示课本19页情境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某个班级的座位图,谁来说一说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 师:谁来描述一下小强的位置? 生:小强坐在第2列第3行。 4、抽象位置图,认识数对 (1)师出示点子图:如果用一个圆圈代表一个同学,刚才的座位图就可以用这样的点子图表示。这样看着更简单清楚,一眼就能找到第几列第几行。 师:你能描述一下小英的位置吗?你能很快说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师作想记录却跟不上状) (2)数对的表示方法 师:我们能不能把表示位置的方法标的简练些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强的位置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2和3之间用逗号隔开,并用小括号括起来,写成(2,3)读作:二三。数学上把这两个数称为数对,请观察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 (3)导出课题 师:小强的位置可以用两个数,也就是数对表示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补充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测试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第一单元测试 一、口算 0.4×5 1.2×4 4×1.5 1×0.5 1.8×0.01 0.25×40 0.01×0.1 1.25×0.4 0.36×0.2 0.8×0.9 12.5×0.8 0×0.365 二、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运算的要简便运算 7.06×2.4-5.7 2.33×0.5×4 0.65×105 3.76×0.25+25.8 4.8×0.25 1.2×2.5+0.8×2.5 0.34×2.5 1.5×1.7 0.28×0.39 4.2×2.4 6.52×27 0.32×1.25 0.008×0.425 10.9×0.38 1.2×0.25+2.8×0.25 0.65×104 3.2×1.25×2.5 1.25×8.08

三、比较大小 1.01×1.01○1.01 36.7×0.99 ○ 36.7 0.09×1 ○ 0.09 2.4×3.5 ○ 24×0.35 7.3○1.2×7.3 0.8×0.8○0.95 5.43×0○5.43 4.9○49×0.01 四、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使等式成立。 2.5×0.4=100 0.44×98=4312 0.35×42=1470 1.05×2.7=2835 五、判断 1、两个小数相乘的积一定大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因数。() 2、4.67乘一个小数,积一定小于4.67。() 3、两个小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其中的一个因数。() 4、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就比原来的数大。() 5、38×0.26与3.8×2.6的积一定相等。() 六、我会运用 1、每千克鸡蛋6.5元,奶奶买了5.6千克,一共多少钱?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评析(参考文本)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评析(参考文本)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 评析(参考文本)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师让生介绍自己是哪个班的学生 生1:五年(6)班 生2:五(6)班 师:这两种介绍相比,有什么好处?就说6班行吗?

师:既简洁、又要准确是数学上很好的思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书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 出示情境图——班级的队列图 师:谁能介绍我们班班长的位置 生1:第2排右边数第2个 生2:第4组第2个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2:我是从左往右、从前往后数的 师:怎样才能准确的说出班长卓玲的位置,数学上有特定的规定 教师介绍列与行,以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是列,从前往后数是行,让生上台试指出各列和各行 师:现在谁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说卓玲的位置 生:第4列第2行(教师板书)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

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列与行。 2.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正整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体验数学交流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会正确用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数学方法确定生活情境中的位置,理解列、行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描述位置。 教师:今天上课前,老师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击鼓传花”。 教师:(游戏)停!现在花在哪位同学手里,(学生回答),那大家能不能用学习过的知识描述一下这位同学的位置呢? 学生:我的前面、后面;左边、后边;第几组,第几排;第几行,第几列等。 (二)尝试探索,初步理解列和行的含义。 1.理解列和行的意义。 教师:大家都表现的很踊跃,很好!老师刚刚发现有的同学用了行和列,那什么是列? 学生:列是竖着的,一竖条。 教师:那你给大家指一指。我们把这一竖排称之为一列,拿花的同学在第几列?(学生答)确定是第几列是从观察者的左边往右边数,现在谁是观察者? 学生:老师。 教师:请同学们指一指谁是第一列同学。(单独请一位同学指出第一列)请第一列同学起立!(学生起立)对吗?请坐。那知道自己在第几列吗?(学生答),那老师考考你们,(指定学生)你在第几列啊?(问3位同学)。 教师:知道竖排是列之后,那什么是行呢? 学生:横着…(一横条) 教师:横是什么意思啊?大家一起比一比。(用手势比横排)我们把这样的一横排称之为一行,确定第几行,要从观察者的前面往后面数,现在谁是观察者? 学生:老师 教师:离老师最近的一行是第几行?(学生答:第一行)后面的依此类推。 下面,老师说指令大家做动作,好吗?(学生答。)第二行点点头;第五行拍拍手,停!大家都知道自己在第几行了吗?(学生答)那老师要问问了。 (指定4位学生回答自己在第几行)

说课比赛《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讲课稿

说课比赛《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石河子第十九中学胡丽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将分三部分进行阐述。 1.教学背景 首先是教材分析: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坐标”打下重要基础。其次是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定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如:教室的座位、课间操站队、放学路队等。但是用数对表示位置顺序,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基于以上认识,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2)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及读写法,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能力目标: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3.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要求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难点是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具体实物图形抽象为直观的点子图、方格图,是本节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是设计本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五年级学生与中低年级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面能力更强。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对学习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数形结合法:把抽象的知识与具体的图形联系起来,使图形更加直观,从而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和认识。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为每位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围绕这3个基本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竖式计算练习题

一、用竖式计算 0.86×7 3.3×16 12.8×42 0.19×40 6.7×0.3 2.4×6.2 5.7×1.07 0.45×0.60.56×0.04 3.7×4.6 0.29×0.07 0.056×0.15

1.8×23 0.37×0.14 1.06×25 0.082×0.14 0.18×8.45 4.5×0.002 0.72×0.15 3.7×200 72÷15 14.21÷7 86÷16 1.26÷28

用竖式计算 0.416÷32 6.6÷4 43.5÷29 18.9÷27 37.5÷6 28.6÷11 20.4÷24 3.64÷52 15.6÷12 328÷16 2.19÷0.3 5.58÷3.1

0.84÷0.35 51.3÷0.27 25.6÷0.032 5.88÷0.56 5.98÷0.23 19.76÷5.2 6.21÷0.03 0.76÷0.038 19.2÷12 4.05÷0.005 46.8 ÷ 0.52 74.4÷0.93

二、按要求计算 1、保留一位小数 1.2×1.4 0.37×8.4 3.14×3.9 4.8÷23 1.55÷3.6 7.09÷0.52 2、保留二位小数 3.18÷7 246.4÷13 5.63÷6.1 40÷7.5 0.86×1.2 2.34×0.15

1.05 ×0.26 0.34×0.54 0.012×0.25 3、保留三位小数 1.29029… 0.018383…… .275275…… 4、除不尽的用循环节表示 2.29÷1.1 153 ÷7.2 23÷ 3.3 三、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4.8×0.25 0.78× 978 0.5× 2.33× 8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解决问题专项练习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解决问题专项练习 一、一般类型解决问题 1、一个修路队第一天修路35.2米,第二天修路的长度是第一天的1.2倍。 (1)两天一共修路多少米?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6.35米,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3、每千克苹果5.6元,每千克香蕉6.4元,这两种水果妈妈各买了2千克,妈妈应付多少元? 4、新年快到了,商店进了一批贺年卡,每套12张,每张1.6元,今天共卖了25套,一共卖了多少元? 5、今年冬天土豆的价格是每千克1.4元,某学校食堂采购员带了500元买了240千克土豆,还剩多少元? 6、一个长方形会议室,宽是15米,长是宽的2.4倍,这个会议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周长是多少? 7、同学们上山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6.5千克,比五年级少采集2.6千克,六年级采集的是五年级的1.2倍。六年级采集多少千克? 8、给一块长2.6米,高0.9米的木板刷漆,如果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8千克,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9、王老师为参加文艺演出的16名小演员定做服装,已知每套服装用布1.65米,做这些服装至少需要多少米布料?(保留整数) 10、张佳房间的地面是长方形的,长是3.9米,宽是3.11米。现在要给地面铺上边长为0.4米的正方形地砖,100块够吗? 11.一只梅花鹿高1.46米,一只长颈鹿的高度是梅花鹿的3.5倍. (1)长颈鹿有多高? (2)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 12.回收1吨废纸,可以保护16棵树,回收54.5吨废纸可以保护多少棵树? 13.土豆每千克2.60元,食堂一天要用36.7千克,买这些土豆需要多少元?(得数保留整数) 14.一幢大楼有21层,每层高2.84米,这幢大楼约高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二、综合类解决问题 1、五年级二班42名同学合影,定价是24.5元,给4张照片,另加一张收1.5元,现在全班每个学生需要2张,一共要付多少钱?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案(优质课)

方向与位置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列与行,理解数对的含义,能用数对表示位置。2使学生亲身经历由具体的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渗透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是学生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认识数对。 教学难点:理解抽象的“数对’,并能用数对准确地表示出方格图中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练习卡、课件。 教学过程: 1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出示课件图片) 师:同学们,这幅图片是某少年军校进行军训时拍摄的照片,在训练过程中大家都表现的非常积极,其中啊小强同学表现的最棒。仔细观察,小强在什么位置?想一想怎样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小强的位置描述出来? (教师巡视,并搜集学生的记录并展示) 师:你们觉得这几位同学描述的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评价

师:确实,1号和2号描述的比较简练,但不够准确,3号的比较准确,但不够简练,怎样能描述的又准确又简练呢?这就需要统一标准。2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师:其实像这样确定位置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列”与“行”来表示。那什么事列?什么是行? 生:我知道,竖排就是列。横排就是行。 师:说得非常好。确定第几列要从观察者的左边往右数。现在我们都是观察者,指一指,哪是第一列的同学,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指一指,哪是第一行的同学? (学生上台指,教师演示课件,充分认识什么是列、什么是行。) (2)用列和行来描述位置。 师:现在你能用列和行来描述一下小强的位置吗? 生:他在第3列第2行。 师:对!第3列第2行形成一个交叉点,小强的位置就在这。(让学生说出另两个同学的位置各是第几列第几行。) 师:对比这种描述方法和你们自己的描述,有什么感受? 生1:非常简练。 生2: 非常准确。 师:的确,这种方法既准确又简练。 3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有实物图抽象到点子图,初步认识数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竖式计算试卷

计算练习(竖式练习) 姓名班级 2.7+ 3.13 78.92+115.8 3—2.08 141.2-48.98(验算) 16.32÷5125÷0.38(精确到百分位)4÷1.20.56÷1.4 30÷74(保留两位小数) 96÷159÷3640.4÷8 1.7÷11(精确到十分位) 4.7×0.2313÷2.458.89÷13 0.448÷0.28(验算) 4.4÷50 7.2×6.25 3.25×8 7.2÷0.487.218÷36 5.93×0.76(保留三位小数)7.2÷5 40.5÷18(验算) 0.945÷0.03532÷0.0167.45÷3.8

18-5.29 0.73+12 8.9×0.36(验算) 179.2÷64 1.21×18(验算) 9.6÷1.6 2.1÷0.25 5.85÷0.015 5.06×13 3.52÷5.50.957÷4.6575.6÷18 50.34÷140.832÷0.2628×2.050.43÷8.6 3.85×0.01496÷0.648.68÷6.2 3.952÷0.76 50÷0.2564.8÷24 6.5×0.48 7.4+12.86 0.465÷159.72÷0.02750.4÷48 4.95÷3.3

18.27÷2.1 3.54×130.69×8.497.2÷0.18 20-5.674 90-16.75 3.56+7.5 15.3-6.09 64.8÷19179.2÷64 5.84÷0.1640÷0.32 7.04÷4.07 3.52÷55 1.872÷2.4179.2÷64 2.03×4.70.36×0.24 1.9×2.080.26÷4.5 4.32÷3.6 6.48÷0.8 5.4÷0.036 2.4×1.02 4.75÷0.058.32×2.5 3.27×0.640.282÷4.7 32.9÷9.431.28×1.68.62÷0.4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与教学 反思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师事先在黑板上写上位置,然后:XXX,请你描述一下你现在的位置,XXX,也请你说说你的位置; 师:他们介绍自己的座位,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说,师小结:他们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既提到了自己所在的横排,也提到了自己所在的竖排,提一个行不行?生:不行。师:所以在教室平面内确定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条件。 2.师: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确定位置的例子,你能举例吗?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一般情况下我们把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以站在讲台上,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出示课件平面图,展示,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在平面图上看就是从下往上数。 3.师:你能用第()列第()行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吗? 生自由说 二、新授 (一)认识数对

1、师:除了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位置,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地表示位置。你们想知道吗?生(想);那就用你们的火眼金睛去寻找答案吧!请自学数学书19页自,并思考。 (1)数学上用()表示物体位置 (2)()由()个数组成,第一个数表示(),第二个数表示(),两个数要放到()里,并用()隔开。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并揭示课题。在位置前加上用数对确定。 (3)你现在在教室的位置是第()列第()行,用数对表示是() 此处多抽一些学生说说自己的位置,用数对表示的意思, 师:在平面图上你能确定同学的位置吗?出示例1主题图,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师板书,问:王艳和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时都有4和3,为什么他们不在同一个位置上呢?生:虽然他们数对是都有4和3,可表示的意思并不同,既不在同一列上,也不在同一行上,所以他们肯定不在同一个位置上。师:你真是一个爱观察的孩子。 (二)介绍数对的数学史 向这样把两个有顺序的数组成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充分体现了数学表达的简约之美。这么伟大的发明你们知道是谁发明的吗? 数对是由17世纪欧洲数学家笛卡尔发明的,有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发现墙角有一只蜘蛛,笛卡尔便把蜘蛛的位置作为开始,标为(0,0),然后使用数对表示出了蜘蛛网上所有的交叉点。再后来又通过数对发明了直角坐标系,为近代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祝老师建议同学们仔细观察,留心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笛卡尔哦! (三)教学在同一列或同一行的两个数对的特点 1、师:请同学们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师板书: (3,1)(3,2)(3,3)(3,4)(3,5)(3,6)(3,7)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自由说:他们的位置用数对表示的第一个数是相同的; 师:说明什么?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教案资料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 稿

《用数对确定位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位置》,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节及总结反思这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首先,我来谈谈教材的编排和我对本课的理解 二、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首先,教材呈现的是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通过让学生找出张亮的位置,明确了“列”和“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接着,教材给出了用数对表示张亮同学位置的方法。结合学生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用上、下、左、右、前、后确定位置,东、西、南、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并且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基于上述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落实“四基”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知道确定列与行的规则,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3、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掌握在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数学方法,理解起始列、行的含义。这样的目标设计,使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发展各种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五年级上册竖式计算

1、竖式计算。 170×2.05=8.84÷1.7=21÷1.4= 12.5+0.25= 2、竖式计算。(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42.3×0.78 1.43×0.67 5.87÷1.97.9÷0.35 3、解方程。 5X+7=42 16+8X=40 4X—3×9=29 2(X—2.6)=8 5(X+1.5)=17.5 (X—3)÷2=7.5 5.4X+X=12.8 X—0.36X=16 3.6X—X=3.25 4、简算。 https://www.doczj.com/doc/bf17743078.html, 3.8+ 4.29+2.71+6.2 12.5—0.78—3.22 12.8×99+12.8 1.25×3.2×2.512.6×101—12.6 38.5÷2.5÷0.4 6.7×10.1 6.5×101 4.85×98 1.2× 2.5+0.8×2.528×17.5—28×7.5 4.8×12.5 5、递等式计算。 7.8+3.2÷2.5 5.83×2+4.27 0.75×18÷0.15 9.2-1.2÷0.6(2.4×5.5+17.3)÷6.1 3.64÷0.35+0.65

七,解决问题(30分,每小题5分) 1、王老师买了36支铅笔,48本练习本奖励给一些进步的学生,刚刚派完, 没有剩余,一个有多少个进步的学生? 2、一个正方体玻璃鱼缸,从里面量,2 dm,,高15cm,倒入5.5升的水, 水溢出了多少立方分米? 3、一个正方体玻璃杯,棱长8cm,在里面装入320毫升水,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 (苹果被水完全浸没)。水面上升的2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立厘米? 5、一个长方体鱼缸,长1.2米,宽0.4米,高0.8米。 (1)这个鱼缸能装水多少升?(2)制作这个鱼缸至少要多少玻璃?(无盖) 6、一篮桃子,每袋装6个刚好装完,每袋装8个也刚好装完。这一篮桃子至少有多少个? 7、将三个棱长都是4分米的正方体粘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除法应用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应用题 1、一本故事书12.4元,五年级某班有52人,如果没人买一本,一共需要多少钱? 2、一本数学书大约厚1.2厘米,一本美术书大约厚0.9厘米,小明把36本数学书和24本美术书摞在一起,大约厚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它的长时4.35米,宽式2米,那么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 4、装修用的防火板每平方米12元,买0.5平方米和0.94平方米防火板各需多少钱? 5、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0.85米,那么,它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 6、一本故事书17.5元,李老师买了3本,王老师买了7本,她们一共应付多少钱? 7、妈妈带东东去称体重,东东体重25.6千克,妈妈的体重越是东东体重的1.7倍,妈妈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8、学校操场长102.7米,宽98.3米,学校操场的面积是多少? 9、一本大字典23.8元,李老师买了5本,他还想用剩下的钱买8本4.5元的日记本,他一共带了150元钱,够吗? 10、芳芳有500元钱,买了2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160.5元,还剩多少钱? 11、一头猪的体重是0.21吨,一头牛的体重是一头猪的4.6倍,一头猪比一头牛轻多少吨? 12、运输队第一天运货64.5吨,第二天运的是第一天的3倍,两天一共运货多少吨? 13、一辆汽车从长春开往吉林,平均每小时行84.5千米,1.4小时到达,长春与吉林相距多少千米?

14、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1.24千米,第二天修的是第一天的1.4倍,第二天修路多少千米? 15、一块长方形菜地,长5.6米,宽3.4米,这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16、买2支钢笔比买5支圆珠笔多花0.9元,每支圆珠笔的价钱是1.6元,每支钢笔多少钱? 17、一列火车从甲站到乙站要用23.4小时,这列火车每小时行142.8千米,甲站到乙站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得数保留整数) 18、水果店有42箱苹果,每箱26.48千克,这些苹果约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9、一个长方形水池,长86.56米,宽42.32米,请你计算这个长方形水池的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0、一种长方形地板块,长0.8米,宽0.65米,现在有这样的地板块102块,一共能铺地多少平方米? 21、若1美元大约折合人民币6.83元,那么5.4美元约折合人民币多少元?(保留一位小数) 22、一代方便面1.8元,超市为了促销,八五折(百分之八十五)销售,那么促销期间方便面多少钱一袋?用10元钱买6袋,还剩多少钱? 23、一本新华字典29.8元,一本故事书的价钱是一本新华字典价钱的百分之五十,一本故事书和一本新华字典一共多少钱? 24、有两块长方形菜地,一块面积是47.8平方米,另一块面积是它的2.7倍,这两块地一共多少平方米? 25、同学们为希望工程捐款,五年一班有54人,平均每人捐5.36元,五年二班有52人,平均每人捐5.18元,五年一班比五年二班多捐多少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