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今译问题

古汉语今译问题

古汉语今译问题
古汉语今译问题

《古汉语今译问题》学习提示

壹、古文今译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帮助别人阅读古文;二是作为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一种综合性训练。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做到一方面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准确细致地体会原文的意义和语言风格,另一方面要用确切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出来。

貮、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直译是将句子中的每个字词都在译文中加以落实,力求做到一句对一句,一字对一字地翻译,从而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原貌,忠实地反映原文的语言特点。意译是在对原文的意思融汇贯通的基础上,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述。作为一种古汉语学习的训练手段,我们提倡古文今译应以直译为主,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意译。具体地在什么情况下采用意译,涉及的因素比较复杂,我们试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论语·宪问》)

弑:古人对子杀父、臣杀君的专称,现代汉语没有专门的词汇与之对应,所以只能用“杀死”、“杀害”一类的词翻译。沐浴:照字面直译是“洗干凈头发和身子”,而孔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表示虔诚庄重,所以如果直译无法表现原文所含的深意和内在的思想内容,而结合意译将此句译为“孔子听说后就洗干凈头发和身体(虔诚庄重地)去上朝。”效果更好一些。

2、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这是孔子听说他的弟子冉求帮助鲁国的季孙氏采用新的田赋制度后很生气地说的一句话。“鸣鼓”即敲着鼓,但这样直译并没有准确地表达出原意,如果采用意译译成“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声讨他”,则较概括而明确。

3、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造于朝。(《孟子·公孙丑下》)“采薪之忧”是古人托病辞谢的委婉说法,如果直译为“有不能去砍柴的忧虑”则辞不达意,不如意译为“有病”。

古汉语中对死有种种委婉说法,如“山陵崩”、“宫车晏驾”、“不可为讳”、“填沟壑”等,对此应根据不同的对象、身份和原文的语气用大体相应的词去意译,如“山陵崩”可译为“百年之后”,“不可为讳”译为“不幸辞世”等。

总之,如果直译无法把原文的意思概括、明确、准确地表达出来,甚至出现辞不达意的现象,这时就应当考虑采用意译的办法灵活处理;同时,意译时又要注意不能随意发挥,应尽量扣紧原文,表现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具体的内容。

“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转载] 古汉语中,“是”很少作判断动词用,大部分情况下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当然它也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它还可以是助词。作判断动词用,是后来才有的东西。例释如下: 一、作代词和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 和thisis 1.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3.是非贿得之。《记王忠肃公翱事》 4.必死是间。《崤之战》 5.晋于是始墨。《崤之战》 6.是何可否之谓也?《柳毅传》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8.是吾剑之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9.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治平篇》 10、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在以上十个句子中,前面的七个句子中的“是”都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与英语的this相当;后三句的“是”是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is。 二、助词,用来标志宾语前置,不能翻译成“是”,也不能翻译成“这”,应不译。 1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问说》 12.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13.鬼神无亲,唯德是依。《左传》 三、作为判断动词,是后来才有的用法,意义与英语的be动词相当。 14.巨是凡人。《赤壁之站》 15.皆是水凿之穴。《雁荡山》 16.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雁荡山》 17.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 四、作为形容词及在形容词上活用的动词,意义是“正确的”或“以……为正确的 ”。

18.虽不谓吾言为是《与妻书》 19.是己而非人。《问说》 五、名词,意义为“国家大事”,但不能等同于“事”。 19.定国是之诏既下。《谭嗣同》 20、共商国是 总之,古汉语中“是”的用法和意义极其丰富复杂,词性也以代词和形容词及名词为主,切不可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来翻译它。

十九古代汉语古书的标点问题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 ●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 ●4、与古时的崇古之风有关 ●二、古人分析句读的方法 1.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破句)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 ●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 ●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用语有“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 读”、“断某为句”等。 ●《左传·昭公三年》:“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

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音义:“吾弗知,绝句。”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 在下妾不得下郊吊。”孔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礼记》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暗示法指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 ●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胡三省注:“颜师古曰:‘方卖不 售,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 三、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 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句读符号 ●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也。”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 四、怎样标点古文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

以字的用法(古汉语)

以(yǐ,)yǐ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

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

古汉语“然”的用法

古汉语“然”的用法 (一)“然”的动词用法 “然”是“燃”的古字,其本义是“燃烧”的意思。《说文解字》:“然,烧也。”“然”作为实词,除动词用法之外,还可以用作形容词和代词。 (二)“然”的形容词用法 “然”作为形容词,常用于对话之中,意思是“是的”、“对的”。此外,也可用在一般句子中作谓语,一般译为“对”。例如: ①太后曰:“然.。”(《战国策·赵策四》) ②雍之言然.。(《论语·雍也》) 例①中的“然”用于对话,是“是的”的意思。例②中的“然”在句中作谓语,是“对”的意思。 注意:文言文中,形容词“然”还可以活用作动词,表示赞成或同意,有“以……为然”的意思,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①沛公然.其计,从之。(《史记·高祖本纪》) ②成然.之。(《聊斋志异·促织》) (三)“然”的代词用法 “然”作为代词,主要是个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如此”等。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记·项羽本纪》)(四)“然”的连词用法1、表示转折关系 “然”作连词,由指示代词用法虚化而来,主要表示转折关系。一般用于复句中后一分句的开头,可译为“可是”、“但是”等。例如:

①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左传·成公二年》) ②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史记·高祖本纪》)2、表示承接关系 “然”表示承接关系,一般可译为“那么就”、“就”等。例如: ①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庄子·外物》) (五)“然”的助词用法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形容词词尾,表示“……样子”,一般可译为“……地”。例如: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柳宗元《捕蛇者说》) ②杂然.相许。(《列子·汤问》)2、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魏学 《核舟记》) ②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孟子·公孙丑下》) ③闵子侍侧,訚訚(yin)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注意: 能用作形容词词尾的,除“然”之外,文言文中还有“尔”、“焉”、“若”、“如”等。例如: ①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②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孟子·万章上》) ③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④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论语·乡党》) (六)然而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十八)古书的注解 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 2.阅读673页上半《十三经注疏》的书影,了解其中的内容和体例。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4.宋代著名的注解家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5.名词解释:衍文、脱文。(P676) 6.古书注解的术语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1)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语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三个词语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指”、“是说”的意思。 (3)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4)犹,犹言“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 (5)之言,之为言,之犹言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声训也是古人寻求同源词的一种方法。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读若、读如”主要作用是注音。 7.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 1.句读是古人读书时候断句用的符号。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画一个勾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这叫“读(dòu)。”合起来就叫“句读”。 2.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3.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1)必须符合原文文意;(2)必须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3)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活(包括典章制度)的实际。 4.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的标准有哪些? 答:(1)字句必须能讲通;(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3)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5.古书标点中常见的错误: 答:(1)点破了句子;(2)用错了标点符号。 6.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古汉语今译问题 1.关于古文翻译,近代翻译家严复曾提出“信”、“达”、“雅”三点要求。 2.所谓“信”,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所谓“达”,是指译文要通畅明白;所谓“雅”,是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3.本节通论部分所举的例子都要看懂。 (二十一)古代的文体 1.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的一个人,他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

2021年古汉语“以”的用法

古汉语“以”的用法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动词“以”意义有二: 1、意为“用”、“依据”。例如: 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例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 齐策一》) 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记·晋世家》) (二)“以”的介词用法 “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例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汤问》) ③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慎大览》)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例如: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例如: ①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史记·滑稽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古代汉语注解重点

古代汉语(下)注解重点 ·汉代的注解工作主要限于儒家著作 ·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注疏义疏 ·传:阐明经义 ·笺:补充和订正毛传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作用是注音,有时也可用来说明假借字 ·毛诗正义包括诗经的注和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汉唐人注解古书,一般着重在训释字句,加注读音方面。训释字句最常用的办法是释字和串讲 ·章旨:对全章大意的概述

·宋代注解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朱熹,著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 集注 ·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脱文:简称脱,也叫字,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句读是古人读书时断句用的标点符号。在一句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叫句;在一句话没有完,但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下面加一 个点,这叫读,合起来就叫句读 ·刻书有句读是从宋朝开始的 ·衡量古文标点正确与否的标准: 字句必须能讲通 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在外文翻译方面曾提出过信 达雅

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指译文要通 畅明白雅指译文要典雅优美 ·古汉语今译注意的问题 准确的理解原文基础,并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为了忠实于原文,能对译时尽量可能对译 遇到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基本要求),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追求的目标) ·曹丕是最早研究文体特点的一个人,在典论论文里把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种 ·诗词歌赋是从语言形式来分的,史传行状是按内容来分的,书信赠序是按应用范围来分的 ·中国的文体按语言形式分为①散文②韵文③骈文·古典散文分为: 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编年体最早的作品有春秋左传

古汉语“为”的用法

古汉语“为”的用法 (一)“为”本是动词,读作wéi。有“做”、“制造”、“作为”、“当作”、“认为”“是”等义。例如: ①譬如为.山,未成一篑。(《论语·子罕》) ②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墨子·公输》)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音伊《核舟记》) (二)“为”的介词用法 “为”的介词用法由动词虚化而来。“为”作介词,用法大致有四种: 1、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一般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①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墨子·公输》) ②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 2、2、引进动作、行

为所涉及的对象。一般可译为“向”、“跟”、“对”等。例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或目的。一般可译为“因为”、“由于”、“为了”等。例如: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 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凶凶也辍行。 (《荀子·天论》)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 利往。(《史货殖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读作wéi,可译为“被”。例如: ①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韩非子·五蠹》)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三)“为”的连词用法 “为”的连词用法,是从介词用法演变而来的,读作wéi。 1、用在假设复句中,一般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 ①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见王,必掩口。(《韩非子·内储说下》) ②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四》) 2、用在因果复句中,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孟子·梁惠王上》) ②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史记·留侯世家》) (四)“为”的语气词用法 “为”用作语气词,读作wéi,放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前面往往有疑问代词

古汉语以”的用法

古汉语“以”的用法 (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动词“以”意义有二:1、意为“用”、“依据”。例如: 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例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一》) 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记·晋世家》)(二)“以”的介词用法 “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例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汤问》) ③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慎大览》)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 “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例如: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例如: ①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史记·滑稽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般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汉语中的因果关系,既可以用复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单句来表达。用复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在揭示两件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用单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却只是在说明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原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 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作助词 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 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 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 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 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 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 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 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古汉语“之”的用法

古汉语“之”的用法 (一)之,本为动词。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二)“之”代词用法。 1、“之”的指示代词用法 ①之.子于归。(《诗经·周南·桃夭》)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之”的人称代词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②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⑥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请子继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三)“之”结构助词用法。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表修饰关系,表领属关系,译成“的”译为“的”;表同一关系,译为“这样的”。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 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①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②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子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 4、结构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间。 (1)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变为词组。 ①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②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孰计之也。《战国策·燕策》 ③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2)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愚公移山》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 1、汉代的注释传笺 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 3、宋代的注释朱熹 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 二、旧注的常用术语 1、曰为谓之 2、谓 3、貌之貌 4、犹 5、之言之为言 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 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P672)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疏”是对注的解释。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 ?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 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三国志注,南朝宋,裴松之。 ?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南宋,朱熹。 ?论语正义,清,刘寳楠。

古汉语“者 所”的用法

古汉语“者所”的用法 一、者者 “者”字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虚词。它出现的较晚,一般学者认为“者”字的使用应是有了文献之后的事情,甲骨文、金文中“者”字并未出现。但“者”字诞生以后,显得非常活跃使用频率很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把握“者”字,我们从“者”字的语用环境和“者”字词性类别两个方面介绍如下。 (一)“者”字的语用环境 “者”字的语用环境,一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1、“者”字附着在动词、形容词等非名词及其短语之后,共同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者”字结构。 “者”字结构又叫“者”字短语,其构成情况大约有以下几类: (1)动词+者 ①夫学者 ..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答吴充秀才书》) ②行者 ..甚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形容词+者 ①近者 ..来。《(论语·子路)》 ..悦,远者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 ..笼养之。(《促织》) (3)数词+者 ①此五者 ..,知胜之道也。(《谋攻》) ②此数者 ..,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4)方位词+者

①前者 ..应。(《醉翁亭记》) ..呼,后者 ②高者 ..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时间词+者 ①古者 ..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韩非子·五蠹》) ②今者 ..将军令臣等反背水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6)短语+者 ①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②将能而君不御者 ....胜。(《谋攻》) 2、附着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共同组成一个“者”字结构。 ①及至孝景,不任儒者 ..。(《儒林列传序》) ②有蒋氏者 ....,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3、用于句中或句末。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虏。(《鸿门宴》) ③言之,貌似甚戚者.。(《捕蛇者说》) ④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汉书》) 4、与其它语气词连用,用于句中或句末。 ①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人间世》) ②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论语·先进》) (二)“者”字的词类 “者”字的词类问题,历来有着较多的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代词,有人认为它是助词,也有人认为它兼有代词、助词两类词性,令人莫知所从。分析如下:1、关于“者”字结构”中的“者”字的词类问题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古汉语的今译,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同时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译出来。 准确地理解原文是进行今译的基础。原文理解错了,译文当然就不能准确。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这句中的“生”是使动用法,若不能理解它的用法,翻译时肯定会出问题。 还有,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这句中的“或”是个无定代词,意思是“有的”,若译成“或者”就错了。 还有一点,古汉语的一些词,有常见意义,也有特指意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要弄清楚它究竟是什么意义。 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中的“进”和“退”,是特指在朝做官和免官下野,但是若不能正确理解“进、退”的特指意义,那么翻译就会不正确。 对古汉语有了正确理解之后,还要能用现代汉语把它译出来。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所以不少句子是可以一个字对一个字地翻译出来的。这类句子如果在翻译时增加了不必要的词语,或变动了词序,就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但是古今汉语相比较,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不同的是词语有所不同,词语的搭配有所不同,句子结构有所不同,碰到这些不同的地方,今译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遇到古今汉语有所不同,不能逐字逐句地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没有适当的词和它对应。如,琢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这句说陈列的宝物很多,有的东西现代没有,如,瓯、檠、卮等都是古代的器物名,翻译时就不用译。 还有,古汉语中对于不同地位的人的死亡,有不同的委婉的说法。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称自己的死是“填沟壑”,称赵太后的死是“山陵崩”,在现代汉语中就没有这样的等级区分,在翻译时只能用大体相应的词语来对译,把“填沟壑”译成“死去”,把“山陵崩”译成“百年之后”。还应注意的是不要随意把古代的一些名词改成现代名称。如,令佩刀巡警,出入帐中。若随便改成“让他挂着刀巡逻警卫,自由出入司令部”那就错了。太过于现代化了,反而失去原文的意义。 再有词语的搭配,古今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桃花源记》中的两句话:芳草鲜美,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含义和用法 汉语言文化丰富多彩,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即使是同一个字,含义也各不相同。所以理解词义时必须根据古汉语语言习惯,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才不至于歪曲了原文的意思。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古汉语“以”的用法

古汉语“以”的用法 (一)“以”,本是动词,《说文解字》:“以,用也。”《经传释词》:“《广雅》曰:以,与也。”动词“以”意义有二: 1、意为“用”、“依据”。例如: ①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 例①、②中的“以”译作“用”,“虽不吾以”即“虽然不用我”。例③中的“以”译作“依据”。 2、意为“认为”、“以为”。例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②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 齐策一》) 3、率领。 ①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②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记·晋世家》)(二)“以”的介词用法 “以”作介词由动词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条件、身份、依据、标准等,一般可译为“用”、“拿”、“凭”、“按照”、“凭……身份”等。例如: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汤问》) ③余船以.次俱进。(《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⑤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慎大览》)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以”的这种用法同“于”,一般可译为“在”、“从”等。例如:

①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②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3、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一般可译为“把”。这里所说的“对象”,就是指一般句子中的“宾语”。由于介词“以”的出现,把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而形成一种状中关系。例如: ①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史记·滑稽列传》)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进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般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汉语中的因果关系,既可以用复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单句来表达。用复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在揭示两件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而用单句形式表达的因果关系,却只是在说明一件事情之所以发生的原

(十九)古代汉语古书的标点问题 3

(十九) 古书的标点问题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①简略 ②和口语一致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①口头流传成书 《易经》 ②口耳相授流传 《诗经》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①对称性 ②多虚词 ③节奏鲜明 ④押韵 4、与古时的崇古之风有关 二、古人分析句读的方法 1. 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破句)就是看不懂的分明 的标记。” 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 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用语有“句”、“绝 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读”、“断某为 句”等。 《左传·昭公三年》:“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 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杜 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音义:“吾弗知,绝 句。”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 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下郊吊。”孔 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礼记》 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暗示法指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

得。”胡三省注:“颜师古曰:‘方卖不售,官收取之;无而 欲得者,官出与之。” 三、句读 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 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 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 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句读符号 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说文》:“有所 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说文》:“钩识 也。”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四、怎样标点古文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 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 也。(《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 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 似虎是也。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师 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古文辞类撰》卷二)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 者。(《三国志·华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记·曲礼上》,中华书局1954年《古文句读释例》)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古汉语“于”地用法(20201127233848)

古汉语“于”的用法 “于”、“於”本是两个字。作为介词,甲骨文、金文都只用 “于”字,而不用“於”字。“於”在甲骨文、金文之中和“乌”是同一个字。《说文解字》:“於,象古文乌省。”后来虽分化成了“於”、 “乌”二字,但仍读“於”如“乌”,是个叹词。“於”作介词,是春秋战国之际才出现在东南沿海一带的方言用法。(《诗经》中“于” 字出现335次,作介词259次,占77.3 %,作助词65例,作叹词11 例。而“於”字共出现48例,只有4例作介词,其余全作叹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后世的文言文中,“于”、“於”并用。汉字简化以后,“於”并入“于”。 “于”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介词。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是首先要与其它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然后再和其它词发生关系。用“于”字构成的介宾结构,多数情况下,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作补语。只有在表示时间、表示范围等情况下,才可以前置作状语。“于” 的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等。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等是介词“于”最基 本的用法,可视情况译为“在”、“从”、“到”、“在,,中”、“在,,方面”等。例如: ①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②遂置姜氏于.城颖。(《左传?隐公元年》) ③青取之于.蓝。(《荀子?劝学》) ④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⑤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 例①中的“于”引进时间,可译为“在”。例②中的“于”,引进处所,可译为“在”。例③中的“于”,引进处所,可译为“从”。例④中的“于”,引进行为趋向的地点,可译为“到”。例⑤中的“于”,引进范围,可译为“在,,方面”。 (二)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方面,可视情况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例如: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论语?颜渊》) ②余将告于.莅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例①中的“于”,可译为“向”。例②中的“于”,可译为“给”。例③中的“于”,可译为“跟”。例④中的“于”,可译为“对于”。 (三)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于”的这种用法,是用在被动句中。有时,动词前还可有“见”、“受”等字与之照应,可译为“被”。例如: ①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代汉语

一,古书注解 注解的体例: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1、传(zhuàn) 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稱爲經,而給經作注的書,便稱爲傳。 如:《春秋》爲經,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爲之作注,便稱爲《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詩》爲經,毛亨給它作注,稱《毛詩詁訓傳》。 2、注。 本义为灌注,引申为传注、注释,用的是比喻义。《说文·水部》:“注,灌也。” 如郑玄的《周礼注》、高诱的《战国策注》等。后来还有对旧注进行补充订正的称为补注。如洪兴祖《楚辞补注》,是补王逸《楚辞章句》的。 3、笺 是标记的意思,始于郑玄的《毛诗笺》。郑玄读《毛诗故训传》时,把自己对《诗经》的解释标记于其旁,使人可以识别。《毛诗正义·关睢》“郑氏笺”孔颖达疏:“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4、义疏、正义 又称疏、注疏、义注、讲疏等。是一种既解释经文又解释注文的注解形式。疏,是疏通,义疏,即疏通经文和注释的意义。南北朝时讲经的稿本就叫“义疏”,如皇侃的《论语义疏》。唐代奉诏官修的义疏又称为“正义”,意即“正前人疏义”,如孔颖达的《毛诗正义》等。5、集注、集传、集解、集释 顾名思义,这几个名称都是指汇集各家解释为一书的注解形式。它“集诸家之说,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何晏《论语集解·序》)如朱熹《孟子集注》、《诗集传》、王先谦《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6、音义、释文 它是对古书字词注音和释义。有为一书注音释义的,如何超《晋书音义》、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等。也有为群书注音释义的,如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等。7、章句 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它偏重于逐句逐章串讲文章大意,与传、注体以释词为重点的注释形式有所不同。汉代著名的章句体注释有: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注解的术语 1、曰、为、谓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2、谓 与“谓之”的差别:①使用的位置不同 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