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快浙江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一、浙江开发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浙江从1984年10月设立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目前共有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省级以上开发区118个(数量居全国第三),其中:各类国家级开发区1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5个、工业(高新)园区45个,形成了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区域开放格局。

浙江开发区设立26年来,在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进程中,探索了有益经验,发挥了重大作用;全省73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不含园区)以不到全省5%的土地,引进了占全省近1/2的实到外资,完成了占全省1/3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实现了占全省1/5的财政收入,为加快浙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发区已成为浙江对外开放最有活力、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重要平台,成为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但同时,开发区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解决发展困境:一是规划起点不高。不少开发区早期对规划重视不够,空间布局“小、散、乱”,资源利用率不高;二是发展空间受限。浙江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经国家核准面积平均8.17平方公里,最小开发区只有1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多数开发区原批准规划面积已基本完成;三是产业层次偏低。不少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仍为传统产业和一般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功能配套不全。开发区原先定位偏重工业化,功能比较单一,吸引高端产业和高级人才的软硬环境欠佳;五是体制优势弱化。开发区曾经享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特殊优惠政策取消或受限,办事难度加大、管理成本增加、服务效率降低。

二、省内外正在转型升级开发区的趋势特征

经过26年的建设与发展,开发区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依据形势变化对外资、产业、土地、税收、环境、劳工等政策做了重大调整,这些政策与开发区关联十分密切;开发区的职能已从上世纪80年代单一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功能,向综合性建设、综合性发展、综合性管理等多功能转变。目前,省内外一些正在转型升级的先进开发区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模式、发展形态都在发生变化。有专家学者分别用“大开发区时代”、“后开发区时代”和“泛开发区时代”三个词汇,对转型升级中的开发区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做了新的诠释和描述。

所谓“大开发区时代”,是指开发区实际管辖的范围已经不是当初设立核准的几平方、十几平方公里的范围,而是通过体制创新、授权管理扩展到几百平方公里的区域。据了解,外省国家级的苏州工业区280平方公里,天津开发区300平方公里,广州开发区390平方公里,大连、青岛开发区都是400平方公里,沈阳开发区480平方公里。浙江省国家级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200平方公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管辖面积180平方公里。几百平方公里的大开发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业园区,而是按照统筹二、三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的理念进行建设的复合开发区或综合经济区,已经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和促进转型升级的新高地。

所谓“后开发区时代”,是指国内先进开发区在功能定位上,已经由单一加工制造业,向先

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转型;在经济结构上由单纯工业经济向城市综合经济转型;在管理职能上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型。如同我国大庆、鞍钢等城市早期所经历过的发展轨迹,一些开发区已呈现出“工业区——新城区——行政区”的发展走向。在商务部每年发布的全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报告中,连续多年排名第一的天津开发区在2004年写了一本名叫《走出孤岛》的书,其核心思想就是开发区要走出工业孤岛,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融入城市经济,依托城市更加完善的功能和更加优质的品位,吸纳高端人才,集聚高端产业。目前浙江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十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确立“城市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品质化”的目标定位,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加快推进从“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

所谓“泛开发区时代”,是指开发区走出“围墙经济”,放大溢出效应,着眼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以体制创新为切入点,探索形成开发区与所在区域资源整合、功能叠加、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新格局。开发区利用自身多年积累形成的品牌优势、产业优势、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等,辐射带动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平方公里;实现经济园区与周边地区的良性互动,促进内外联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浙江省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当初批准设立于市中心的文三路电子一条街,跳跃到钱塘江南岸发展,实行高新区与滨江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不但突破了高新开发区自身发展的空间局限,而且推动了杭州城市由“依湖发展”到“跨江发展”。短短几年,一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化滨江新区已矗立在钱塘江南岸。

三、浙江省开发区已具备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

1、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已形成了共识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实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开发区已普遍认识到原有的低水平、低产出、低效益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在实际工作中,开发区更加注重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促进产业升级,更加注重集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

2、开发区多年积累的综合实力为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浙江省开发区已集聚规模以上企业18805家,外商投资企业860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902家。2009年,全省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出口、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49.1%、33.14%、37.29%、20.3%。截止2009年底,浙江省开发区已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6.5亿美元,设立各类研发、技术中心785个,持有各类省级以上著名品牌(商标)1985个,拥有各类专利授权5.5万件,大专以上学历员工87.9万人。可以说,开发区作为发展要素高度集聚的重要平台,已经具备了转型升级的经济条件、物质条件、技术条件和人才条件。

3、开发区整合提升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平台支撑和体制保障

根据省政府部署安排,近两年全省各地分批组织实施了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已开展整合提升的第一、二批52个开发区辐射带动的区域达到5872平方公里,其中超过100平方公里

的开发区26家,共整合各类园区198个。有近20家开发区纳入浙江省正在加紧规划的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块,未纳入的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发展空间明显扩大,已成为县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大平台。随着开发区行政托管区域的扩大,倒逼开发区进行管理体制创新。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区实现了领导职务高配,增强了开发区统一协调、配置资源的能力。

四、加快浙江省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1、坚持用科学发展理念引领开发区转型升级

浙江省开发区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六个方面的转型:一是加快从注重发展工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转型,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是加快从偏重资金输入向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创新转型,促进吸引外资与自主创新结合,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三是加快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效益提升转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资源转化率和经济贡献率;四是加快从依靠政策驱动向提升综合服务功能转型,优化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五是加快由粗放型消耗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再生型发展方式转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开发区;六是加快由建设单一工业园区向工业区与新城区联动转型,同步推进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和现代化、生态型新城区建设。

2、科学编制全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

开发区整合提升后,区域面积拓展到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也不再是单一工业和单纯经济,而是一个统筹发展、综合经济的区域。因此,提高规划水平,加强规划引领,发挥规划作用,显得更加重要。省发改委已牵头编制浙江省“十二五”时期开发区(园区)发展规划,并会同省商务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开发区(园区)结合各地正在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立足更大范围、站在更高起点、着眼更长时限,谋划更好发展;明确开发区(园区)在浙江省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目标定位、功能布局、产业方向、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在浙江省优势区位和重点区域,确定一批重点开发区(园区)先行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作为浙江省“十二五”时期重点打造的开放载体和产业平台。

3、精心打造一批国别园区和产业集聚高地

在浙江省绝大多数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完成空间拓展、做大平台之后,下一步要重点引导开发区向“精、特、高、强”方向发展。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山东开发区建立国别(地区)园区和江苏开发区设立特色产业园区的经验;另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等地办好新加坡科技园、新加坡低碳产业园、北欧工业园、欧洲工业园、日本光电产业园、台湾电子产业园的做法。重点培育一批国别(地区)园区,发挥以外引外的集聚集群效应;着力打造一批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使产业高端化、高新化、高质化、高产化。通过一批特色园区和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努力把浙江省开发区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产业特色明、集聚效应好、生态环境优的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创造经验,提供样本。

4、顺应生态文明趋势建设绿色生态开发区

按照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的任务和要求鼓励支持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限制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积极引导开发区科学生态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和浅海滩涂,切实保护生态资源、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着力抓好省批复的开发区生态化改造和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完成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开发区环境整治任务;重视发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钱江经济开发区新加坡低碳产业园区建设,探索创建一批生态绿色开发区和低碳经济示范基地。

5、发挥考评导向作用助推开发区转型升级

省商务厅从2006年开始这方面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初步建立一套被省内开发区广泛认可,在国内别具特色的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一是坚持规模、质量、效益、增速相统一原则,反映质量和效益的权重合计占50%,反映规模和增速的权重分别占30%和20%,在权重分配上体现了好字当头、质量优先;二是在发展质量10个指标中,反映高新产业、科技投入、研发创新、品牌专利、质量认证、员工素质等指标就占8个,有利于引导开发区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转型升级;三是在综合效益10个指标中,反映工业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产出效益、节能减排、环境管理等指标也有8个,有利于促进开发区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各地开发区主管部门可以参照省里办法,加强对开发区的综合考评工作,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

6、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

开发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的“封闭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曾经创造了体制先发优势,赢得了发展先机。但当时开发区管辖的区域面积都不大,人口也不多。现在浙江省开发区通过整合提升实际管辖区域已扩大几倍、十几倍,管理对象涉及到区内不同的行政组织和诸多的经济实体。虽然在空间上整合了,但更多还是形式上的“凑合”。实现从“貌合”到“神合”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最终建立起统分结合的领导管理体制、公平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和高效便捷的工作运行机制。省商务厅拟于下半年召开全省开发区体制创新研讨会,交流浙江省部分开发区通过充分授权、开展先行先试的做法和经验,探讨全省开发区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的思路和举措。新形势下开发区最大的优势就是体制优势,最好的环境就是体制环境。各地党委政府和开发区要切实抓好体制创新这个关键环节,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营造开发区发展新优势。

加快转型升级,破解发展瓶颈

加快转型升级破解发展瓶颈 --关于上方镇工业功能区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工业功能区是借力发展的平台,是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培育小企业成长的摇篮,是实现我镇工业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推动上方镇区域块状特色经济的优化、提升,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抓手,因而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加快工业功能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方镇工业功能区作为我区三个乡镇功能区之一,镇党委、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功能区的提升和发展,将功能区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拉高发展目标,保障发展要素,破解发展难题,扎实有效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功能区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汇报如下: 一、目前现状 工业功能区现有工业企业89家,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7家,已拥有衢州金牛碳酸钙有限公司、衢州银河钙业有限公司、衢州五星钙业有限公司、衢州徐氏钙业有限公司、衢州雪源碳酸钙有限公司、衢江区仙峰钙业有限公司等规模较大、经营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2011年工业功能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10亿元,同比增长13.08%,实现利润1757万元,同比增长8.32%,实交税金626万元,同比增长28.81%。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096万元,同比增长20.00%,实现利润380万元,同比增长38.18%,实交税金320万元。上方镇工业功能区主要划分为三个区块畏坑、豪龙以及塘源口,集镇总体规划2008年作了修改调整,确定上方镇工业功能区规划总面积1900亩,其中畏坑320亩,豪龙公司380亩,塘源口1200亩。工业功能区控制性详规2008年7月3日已通过专家论

证,并已编制结束。上方镇工业功能区二期(塘源口)规划总面积1200亩,其中符合两规的土地面积只有250亩左右(原十里丰转让的国有土地50亩,鹿角堰村土地200亩)。上方镇工业功能区已成镇内企业的集群、集聚地,占据全镇工业的大头,它的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全镇经济的兴衰成败,因此发展提升工业功能区时不我待、势在必行。 二、存在问题 1、布局规划不够合理。一是部分规划缺乏科学性。有些规划科学,缺乏土地承载可能,空间有限;有些规划布局不合理,规划区内存在不少农保田,调整难度大。二是部分规划与实际开发脱节。只是简单划地开工,没有科学编制开发建设规划。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发展规划。三是部分规划之间不协调。有的规划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相衔接,部门配套设施建设缺乏共构意识和共建行动。 2、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根据工业功能区总体规划,以及工业功能区近、中、远期的发展目标,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计划安排,以全镇之力,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和基础设施高度,投入一定的资金完成前期的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资金的紧缺迟迟不能到位,许多基础设施项目都实施不了,严重影响工业功能区的招商引资和投资环境。畏坑工业功能区,4公里主干道,破损严重,影响货物运输,缺少跨河大桥,企业拉运原材料的车辆都要绕道6公里,极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塘源口功能区,园内大桥垮塌,至今没有重建,还有防洪坝、水、路等设施都没到位。此外,工业功能区内企业废水排放管理配置,用电网线的改造,废渣堆放场地等基础设施都急需资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试卷及答案(六)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 转型升级试卷及答案(六)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60 分钟 正确答案以红色字体标注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30题) 1.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答案正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旧动能转换 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上均不对 2.我国创业活动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导向有待提高。与(二十国)集团相比,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比例为25.80%,在效率驱动型经济体中排在前列,与创新驱动型经济体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答案正确 十八国 二十国 二十一国 二十三国 3.(2008)年以后,中国企业法人单位数有较大增长,明显的新开企业法人单位数增长较快,2015年新增企业法人单位数达218162个,而2006年新增的企业法人数仅有70353个,2015年是2006年

的3倍多,创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引擎。答案正确 2006 2007 2008 2009 4.我国传统政府监管主要是依据(行业特征)设立,但“互联网+”经济下产业边界模糊,导致原有监管模式出现“要么多头监管,要么不知道谁来监管”。答案正确 行业特征 群众观点 政府通知 现有模式 5.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发布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在“一带一路”贸易中,(民营企业)也是主力军,出口额占比始终保持最高且逐年上升。答案正确 个体户 国企 事业单位 民营企业 6.根据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新设立企业27900家,比上年增长5.0%。答案错误

关于灌南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

关于灌南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企业管理论文 关于灌南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思考 中共灌南县委党校调研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021-02 一、灌南经济开发区转型的背景分析 (一)国际产业转移。21世纪以来,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经济活力的地区,对外贸易活动发展迅猛。但是,随着中国劳动力、原材料、物流等成本不断上涨,一些世界知名企业正在加速撤离中国。例如优衣库、耐克、船井电机等则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 (二)国家政策转移。国家对开发区的扶持政策使得各地开发区在初期积累了一定的资本,走上了持续增长的上升通道。但随着开发区顺利完成了创业阶段的任务以及国际经济局势的转变,国家区域倾斜政策的对象和政策扶持重心已经转变为“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地区-内地”的全方位梯度开放格局,开发区普遍面临“政策上失宠”的尴尬局面。 (三)区域竞争加剧。抢占新一轮对外开放领先优势已成为地区之间竞争的核心和焦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型经济的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对高端国际产业资本和要素的争夺将是下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灌南经济开发区受到了市内外经济开发区的双重挤压。例如连云港内的赣榆开发区、东海开发区、灌云开发区的产业定位与灌南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定位具有很大的同质性,区域竞争比较激烈。

二、灌南经济开发区产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开发区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灌南开发区经过12年的发展,正在向多功能的新城区转型。但是,灌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发挥的主要功能还是制造和生产,而生活性服务功能发展缓慢,从而造成功能结构的单一。当工业生产达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相配套的城市化功能,开发区工业化功能的再开发和再续发展就很难保持下去,也就导致经济发展没有新的增长点。 (二)开发区发展要素瓶颈制约严重。一是土地约束趋紧。由于国家从严从紧控制工业用地,使得开发区用地指标趋于紧张,对农民征地的难度也越来越突出。二是融资难度较大。国家大力压减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规模的金融政策,严重地制约了开发区不断增大的基础设施规模建设。三是环保压力重。开发区化工、机械等企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环保安全压力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凸显。(三)主导产业不明晰,企业层次较低。灌南经济开发区产业比重依次为:机械类企业占总数的17.65%、不锈钢企业占总数的15.69%、有色金属加工占企业总数的14.70%、板材家具为10.78%、酿酒食品占企业总数的6.82%、电子占企业总数的5.88%、服装占企业总数的3.92%、皮革占企业总数的3.92%。由此可见,灌南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不明晰,没有形成自身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移水平低。经济开发区内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缺乏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投入,这是因为开发区内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普遍在研发上投入不足,导致经济开发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不高。此外,开发区企业将科技成果转移到生产实践中的水平比较低,能力较差。

度浙江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报告附件

2009年度浙江省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报告 2009年度我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评工作是在对考评体系作出重大修订和考评区域作了重大调整的情况下进行的,对已完成整合提升的开发区,按整合后实际管辖的区域范围采集数据。本次综合考评执行新修订的《浙江省开发区综合考评办法》(浙商务开发发〔2009〕186号),依然采用层级考评体系,主要由总指数、4个二级分类指标及38个三级单项指标组成(见附表1)。新修订指标体系采用新的计分公式,权数配置向可验性强、促动性好的指标倾斜,并首次引入“进口额”、“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和“节能减排降幅”等指标。本次综合考评共有64家开发区参加考评,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开发区57家。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在各自的平台上计分,所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之间的分值没有可比性。总指数(考评总分)前3位国家级开发区和总指数前10位省级经济开发区,拟为2009年度开发区工作优秀单位,已上报省政府予以通报表彰。现将2009年度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情况通报如下: 一、7个国家级开发区考评结果 (一)总指数。2009年国家级开发区总指数分值从高到

低排序为(以下简称):杭州、杭高新、宁波、大榭、萧山、甬保税和温州开发区。与2008比较,国家级开发区除了宁波和大榭开发区位次变化较大,其他开发区都较为平稳。杭州、杭高新、大榭由第2、3、7位上升到第1、2、4位,萧山依然保持在第5,宁波、甬保税和温州由1、4、6位下降到第3、6、7位。宁波开发区位次滑落主要是“经济规模”和“增量增速”分值下降,2009年宁波开发区“新增内资注册资本金”分值较低,新增指标“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取代原指标“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使其失去了以往依托制造业保持领先的原有优势,导致类指标“经济规模”与位居其后的开发区的分值差距较前几年大幅缩小。此外宁波开发区2009年类指标“增量增速”从2008年的第2跌至第6,其内外资增长、税收收入增长和投入增长分值都比较低。大榭开发区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主要经济指标前几年基数小,2009在石化行业整体复苏的情况下,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和增长分值都有较大增加,特别是“增量增速”分值从2008年的第6上升到第1。 表1 全省国家级开发区总指数分值及位次

关于加快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关于加快我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大力发展优势传统产业,初步建立了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家具制造、家用电器、金属制品、轻工造纸及中成药制造等8个行业为支柱的优势产业体系,为推动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省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提升我省优势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以企业为主体,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为载体,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研发设计、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走上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发展道路,加快做大、做优、做强。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我省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实现以下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8%,开展技术改造企业达到90%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 9%,省级以上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等)达到600家,产品技术含量国内领先,技术出口占产品出口比例进一步提高;形成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建成10个左右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打造一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2-3家,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5万元/人以上;信息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节能技术进一步应用,“十二五”优势传统产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 到2020年,我省优势传统产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2%,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达5家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8万元/人以上。广东成为引领全国传统产业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和全球传统产业研发、设计、制造、采购和营销的中心之一。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鼓励优势传统产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抓好核心技术产业化、先进装备更新、信息技术应用、品质提升、工业设计等主要环节的升级突破。制定发布《广东省鼓励进口产品和技术目录》,鼓励传统产业企业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等产品进口,落实《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内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关税,以

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区)发展调研报告 省科技厅沈广尧、陈龙根、董克军、孟小军 九十年代特别是“九五”期间,我省按照“适当集中、形成规模、体现特色”的要求,创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着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近两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会议、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争一流、创优势”的总体目标,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加快引进,强化孵化,营造环境,高新园区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发展势头日益趋好,已成为我省最具有活力、最具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极。 一、我省高新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年杭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亿元,比上年增长;利税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出口创汇总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比全社会外贸出口总额增幅高个百分点。 (一)杭州国家级高新区综合实力跨入了全国先进行列 自年建区以来,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杭州高新区从小到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均创利连续年位居全国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前位,软件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先后成为国家级的特色园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相继跨入了国家级的行列。年,技工贸总收入亿元,利税总额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分别比建区初期的年增长倍、倍和倍,年均分别增长、和。目前,区内企业已达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家。 (二)省级高新园区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我省自年下半年开始创建,省级高新园区迅速发展到目前的家,总规划面积平方公里,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余杭、上虞、新昌等高新园区相继通过了创建验收。年技工贸总收入亿元,利税总额亿元,出口创汇总额亿美元,分别比年增长、和,年均增长、和。 二、我省高新园区建设与发展的特点

广德县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之路

广德县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之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今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要减少2%。要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加强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采与应用。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实施建筑能效提升、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强化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 我国的工业园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代园区内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型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第二代园区内的企业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征。两代园区有一个共同缺点,即园区内的企业彼此独立经营、缺乏资源和能源在企业之间的有效流动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机制,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而且环境污染严重。第三代园区则是生态工业园,其基本功能是解决经济、环境和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问题。我国自1999年开始启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贵港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之后生态工业园的推进工作加速,并且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后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省级港口生态工业园区简介 省级港口生态工业园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与黄山九华山旅游区的结合部。南距宁国市主城区16公里,东临长江一级支流水阳江,皖赣铁路、芜屯公路穿境而过,园区距宁宣杭高速仅10公里。2010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港口生态工业园区筹建为省级开发区。 2009年以来,宁国市委、市政府按照“城市副中心新城区、工业主战场新园区”定位,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港口生态工业园,使之成为构筑宁国“一核三聚”承接产业转移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园区总体规划由美国易道设计公司、美国斯慧明设计事务所等国际知名公司负责设计,整体方案融入当今世界一流的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相结合的理念,是宁国融入全球化大开放战略和生态立市战略的充分结合,体现了全球性视野和前瞻性眼光,将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现代理念贯穿于方案之中。园区远期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首期启动10平方公里。 园区所有基础设施均按高标准规划与建设。目前,宽48.5米的市北外环(汪港公路)港口园区段、日供水超过3万吨的自来水供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工程建设步伐正加速推进。伴随着“园区一纵四横道路和全国一流的绿色能源生态安置区”建设框架的拉开,将为入园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皖赣铁路港口货运站和市北外环(汪港公路)等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将为港口生态工业园区赢得极佳的发展机遇和区位优势,结合铁路货运站的配

加快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加快三大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 自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海南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渐趋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但竞争力还有待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有效供给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些“成长中的烦恼”困扰着海南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海南拥有全国最丰富的海洋渔业、海洋植物资源,但海南省海洋渔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很低;海南省发展羊牛畜牧业潜力巨大,但总体发展水平离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海南畜牧业”的目标还很远;海南在热带经济作物、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生产和南繁育种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但各自为战、分散经营、耕作技术落后、信息渠道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 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短板,尚未形成一条具有紧密联系、门类齐全的主导产业链。第三产业根基薄弱,关键性的金融、保险、文化、教育、科研、咨询、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领域发展相对滞后。 海南省产业转型路径 海南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应将工作重点放到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上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

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低耗低排的绿色发展道路。 农业转型路径:做大做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应从推进技术进步、加快土地流转以及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考虑。要加快产业融合,以第一产业为主体,将第二、第三产业附着其上,使原本单一的农业变成集种植、加工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热带特色产业。这对促进产业集聚融合,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有着积极作用。工业转型路径: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和以海洋油气和深海生物资源的深加工工业和海洋生物制药业。服务业转型路径: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转型发展互联网、康体、会展、休闲养生医疗旅游、保险、教育、现代金融服务业等高端产业。 海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促进海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需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海南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热带果蔬、热带花卉、南

对转型时期开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

调研报告 对转型时期开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 农业科技示范园办公室 ***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对转型时期开发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 岳市长在经济开发区专题会议上反复强调:“要按照构建云南新经济平台和桥头堡建设的经济平台这“两个平台”来确定目标”“要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发展、赶超发展、跨越发展”。这不仅是对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提出的整体设想,更是对开发区下一步发展提出的方向性要求,是把开发区放到省委、省政府发展新兴产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战略全局中提出的新要求。曲靖经济开发区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总体实力明显增强、配套功能日趋完善,有效发挥了示范效应。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开发区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要求、新的路径,“逼迫”着开发区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迅速开始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本文拟结合本人近年来在开发区一线的工作实践和走访调研,联系自己对政策理论的解读,就曲靖经济开发区如何实现转型发展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开发区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从宏观来看 当前世界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总体来看,国内外主要经济指标表明经济正在平稳回升,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还不

强,基础还不十分稳固。再工业化和低碳经济既给我省、我市发展新兴产业、承接产业转移、引进技术和人才带来了机遇,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经济开发区要充分利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格局和产业布局大洗牌,抢抓机遇、抢得先机、抢占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制高点,努力整合优势资源为开发区发展创造条件,形成新的竞合态势。世情、国情、省情的悄然巨变,都对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机制”,开发区转型创新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我们曲靖经济开发区从创立到现在,大多已走过十八年的历程,可以说目前进入了后开发区时代。所谓“后开发区时代”,并不是说开发区要消亡,而是进入了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大园区”时代。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家为开发区创造实验环境的温室效应不再有延续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开发区的功能呈现出单一工业化的经济功能区向多功能城区发展的趋势,凸显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以园区形式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眼下,真正意义上的“大园区”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首先,金融危机加速了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产业转移的进程,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趋向开发区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其次,开发区建设只有融入城市化进程,逐步摆脱单一生产功能的局限,增强自我持续发展能力,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随着开发区经济实力的壮大,开发区作为城市地区空间发展中的增长极,将先

浙江省所有开发区名单

浙江省国家级开发区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波大榭经济技术开发区 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 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 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 杭州市国家级开发区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杭州出口加工(保税)区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省级开发区 浙江省富阳富春江经济开发区 浙江省临安经济开发区 浙江省桐庐经济开发区 浙江省余杭经济开发区 浙江省建德经济技术开发区 杭州淳安经济开发区 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 杭州临江工业园区 杭州江东工业园区 绍兴经济开发区余杭经济开发区 嘉兴经济开发区富阳富春江经济开发区嘉善经济开发区桐庐经济开发区 平湖经济开发区淳安千岛湖经济开发区长兴经济开发区临安经济开发区 奉化经济开发区余姚经济开发区 慈溪经济开发区宁海经济开发区 象山经济开发区镇海经济开发区 乐清经济开发区平阳经济开发区 瑞安经济开发区瓯海经济开发区 台州经济开发区临海经济开发区

黄岩经济开发区温岭经济开发区 玉环大麦屿经济开发区乍浦经济开发区 桐乡经济开发区海盐经济开发区 海宁经济开发区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莫干山经济开发区安吉经济开发区 南浔经济开发区绍兴经济开发区 绍兴柯桥经济开发区上虞经济开发区 诸暨经济开发区嵊州经济开发区 金华经济开发区兰溪经济开发区 武义经济开发区义乌经济开发区 东阳经济开发区浦江经济开发区 衢州经济开发区衢县沈家经济开发区 江山经济开发区舟山经济开发区 普陀东港经济开发区丽水经济开发区 青田经济开发区岱山经济开发区 杭州余杭经济开发区 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 杭州江东工业园区浙江富阳经济开发区浙江临安经济开发区 浙江淳安经济开发区浙江桐庐经济开发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宁波镇海化学工业园区浙江镇海经济开发区宁波鄞州工业园区 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浙江奉化经济开发区 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浙江象山经济开发区浙江宁海经济开发区浙江温州鹿城轻工产业园浙江温州滨海工业园区浙江温州工业园区浙江瓯海经济开发区浙江乐清经济开发区浙江乐清工业园区 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浙江平阳经济开发区浙江永嘉工业园区 浙江苍南工业园区浙江嘉兴秀洲工业园区浙江平湖经济开发区 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浙江海宁经济开发区 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

关于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通知

关于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晋发〔2016〕50号)和《关于建设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实施方案》(晋发〔2016〕51号)工作部署,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现就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积极做好开发区用地服务保障工作 土地是开发区建设的重要基础支撑要素。各级人民政府在开发区规划布局中,要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紧紧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契机,统筹安排开发区用地规划。 (一)科学合理安排开发区用地空间布局。 全省总体按2%左右的国土面积规划开发区空间布局。根据整合、改制、扩区、调规的思路,按照“一次规划到位、分步滚动开发”的要求,实现“十三五”期间“一市一国家级、一县一省级”开发区空间布局基本安排到位。各市、县人民政府在安排开发区布局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严格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开发区布局要合理避让基本农田集中区,尽量占用低丘缓坡、重度盐碱地等未利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特别是尽量不占等级较高的耕地。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实事求是,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优先考虑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坚持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倡导立体开发、一区多园。 2.坚持土地规划托底、多规协调。严格落实《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晋政发〔2014〕9号)要求,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避让禁止开发区、生态红线和生态敏感目标;避开采空区、沉陷区等地质灾害严重地区。尽量在规划的全省重点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城镇布局工业类开发区;在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内,原则上不设立工业类开发区,可适当布局生态文化旅游类开发区或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区。开发区用地布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充分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进行衔接,要统筹做好开发区内“多规合一”工作,确保各个规划的相互协调、衔接、统一,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3.坚持整合优先、规模适度。开发区布局要优先整合原有市、县、乡三级各类园区、产业集聚区,在整合现有园区的基础上,适度进行扩展。开发区设置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与所在地中心城区规模、建设用地规模、人口规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适度布局开发区规模,不搞平均主义、不摊大饼。发挥重点城市和经济带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在重点城市(镇)进行重点布局。

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更好发展——佛山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转型发展纪实 郭唐勇张双华 摘要:创新治理机制,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企业内在的活力:创新人事、用工、劳资制度,提升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适时推进企业经营转型,在改革中隶发展,使佛汽集团面临诸多调整而完成华丽转身。 关键词:适应市场变化转型升级促进发展 佛山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佛汽集团”),是由原佛山市汽车运输总公司1999年改制成立的民营企业,是佛山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道路运输企业,是中国道路客(货)运输二级企业和“AAAA”物流企业。2012年企业营收1亿元、总资产10亿元、上缴税金5419万元,与2008年相比分别年递增14蹦、l{1%、l2“;连续11年为佛山市纳税超千万元大户:连续九年评选为中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2012年列第32位:2010年跻身广东省服务业54强。 “适应变化,超前转型”,是佛汽集团的一贯作风,也是佛汽集团赢取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法宝”。客运主业是佛汽集团的支柱产业,公路客运是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大

“引擎”。近年来,随着广东实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珠三角城轨网络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公路客运面临巨大的危机。2009年9月,佛汽集团成立10周年之际,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陈汉忠便提出进一步转型发展的思路:“我们要坚持改革发展的道路,在下阶段的发展中,要坚持把自己的主业做大做强,围绕公路客运、货运物流和城巴、镇巴这个中心,做好工作,有计划的扩张,有计划的发展。”根据这一思路,佛汽集团未雨绸缪,顺应时势发展和市场变化,深化改革与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一、坚持管理创新,永葆企业发展活力 企业如何发展、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核心是管理创新的问题。长期以来,佛汽集团坚持改革发展道路,注重管理机制建设与创新。特别是近年来,以管理创新,增强了企业内在动力,激发了企业活力,推动了企业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为企业有效应对各种挑战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创新治理机制,确保科学发展的前进方向 着眼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持续发展,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佛汽集团1999转制成立之初,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合并运行管理模式,大大激发丁企业发展活力。至2009年,企业营收由改制当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是提升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形式,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紧紧抓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战略重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坚持走规模带动、集聚发展、集约发展之路,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达244.77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达87.9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达69.83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达70.31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达65.02亿元,五大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37.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79.6%。

沿江一带区域正在加快建设船舶、金属、建材、粮食、能源五大临港产业,着力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业基地。靖江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造船年生产能力超过500万吨。拥有具有较强实力的新世纪造船、新时代造船、新扬子造船、东方造船、长博造船、南洋船舶等造船主体企业,其中三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手持船舶订单50强企业,生产任务排至2012年。总投资12.8亿元的万林木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万林木业本身年吞吐量600万立方的的木材物流基地,而且投资方会引来几十家木材制品加工企业落户,很快销售及加工产值就会不少于100亿元。沿江建材产业以万林木业为依托,会跃然而起。粮食产业园工地港堤上,从南到北布局3个5万吨级长江泊位及作业区,内河码头作业区,公共仓储区,粮油饲初级加工区,市场交易区,生物级能源生产区,粮油、食品深加工区,粮食机械设备制造区等。通过现代粮食物流中心项目,将带动一系列的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沿江金属产业主要有投资超亿美元的江苏锡钢集团搬迁项目、扬子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废钢加工项目等沿江重大项目。沿江的能源产业目前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项目有总投资150亿元的国信靖江电厂、总投资9440万美元的德桥仓储有限公司化工储运及码头工程项目等,加上已经投产的江苏中石油储运项目、计划投资的中海油成品油库项目,能源产业前景看好。金属、能源等这些产业也属于产

关于我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汇报

关于我市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汇报 一、我市开发区转型升级取得的成效 (一)社会贡献逐步加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开发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011亿元,业务总收入2043.87亿元,进出口总额23.2亿美元,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859亿元,实际到账外资5.27亿美元,期末从业人员138.15万人。2010年,全市开发区业务总收入797.09亿元,同比增长57.3%;工业增加值156.34亿元,同比增长44.9%;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333.9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61.41亿元,同比增长28.9%;实际到账外资15022万美元,同比增长20.3%;进出口总额10.7亿美元,同比增长76.4%;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5个。在全市不到3.2%的国土面积上,创造了55.6%的工业增加值,97.5%的实际到账外资,93.5%的进出口总额,44.5%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人均GDP是全市水平的近10倍。社会综合功能不断增强。开发区内征地补偿款及时到位、失地农民得到妥善安置、教育及医疗等社会功能得到改善,不仅成为工业突破的主战场,而且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 (二)产业定位日趋明晰

全市开发区已经由建区之初的重项目轻规划、重招商轻服务、重项目数量轻项目质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工业集中区”逐步向规划引领、产业配套、功能齐全的“经济开发区”转变,各开发区的主导产业逐渐明晰。宿迁经济开发区已形成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玻璃建材、机械电子、生物科技、软件和服务外包、商贸物流等产业集群,轻工食品、软件和服务外包成为其主导产业;宿城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纺织服装、环保新能源、机械电子、新能源汽车、物流、民营工业配套产业园,纺织服装和五金机电成为主导产业;宿豫经济开发区逐步形成食品加工、钢铁机械、橡塑制品、光伏玻璃等产业基础,金属压延和玻璃建材是其主导产业,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正在崛起;沭阳经济开发区以高新电池、轻纺服装、电子机械、林木深加工作为主导产业;泗阳经济开发区以“3+4”模式进行产业布局,即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大功率节能灯产业、木材深加工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机械电子、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其新能源产业已初具规模;泗洪经济开发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食品加工产业、机械零部件产业、电子电器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三)特色园区快速发展 近年来,围绕开发区的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形成了集聚效应。截止目前,全市共有7个专业园区被省商务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分别是宿迁经济开发区的林浆纸产业园和特色食品产业园,沭阳经

浙江省所有开发区名单

xx国家级开发区xx经济技术开发区 xx经济技术开发区 xx经济技术开发区xx xx经济技术开发区 xx大榭经济技术开发区 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 xx经济技术开发区 xx经济技术开发区 xx袍xx经济技术开发区 xx经济技术开发区 xx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xx经济技术开发区 xx国家级开发区 xx经济技术开发区 xx经济技术开发区 xx出口加工(保税)区 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省级开发区 xxxxxx经济开发区 xxxx经济开发区

xxxx经济开发区 xxxx经济开发区 xx建德经济技术开发区 xx淳安经济开发区 xxxx经济开发区 xxxx工业园区 xxxx工业园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xx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淳安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奉化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慈溪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大麦屿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海盐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技术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金华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武义经济开发区义乌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xx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普陀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经济开发区xx经济开发区 xxxx经济开发区 xxxx经济开发区xxxxxx工业园区 杭州江东工业园区浙江富阳经济开发区浙江临安经济开发区浙江淳安经济开发区浙江桐庐经济开发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宁波镇海化学工业园区浙江镇海经济开发区宁波鄞州工业园区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浙江慈溪经济开发区浙江奉化经济开发区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浙江象山经济开发区浙江宁海经济开发区浙江温州鹿城轻工产业园浙江温州滨海工业园区浙江温州工业园区浙江瓯海经济开发区浙江乐清工业园区浙江瑞安经济开发区浙江平阳经济开发区浙江永嘉工业园区浙江苍南工业园区浙江嘉兴秀洲工业园区浙江平湖经济开发区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浙江海宁经济开发区 xxxx经编产业园区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 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经济技术开发区119 【发文字号】晋政办发[2015]35号 【发布部门】山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5.04.27 【实施日期】2015.04.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晋政办发〔2015〕3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4号),促进我省国家级及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新形势下的发展定位 (一)明确发展定位。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努力把开发区建设

成为促进“六大发展”和实施板块经济的重要载体,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的示范区。 (二)转变发展方式。 开发区应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改变依靠资源要素粗放投入带动的发展模式,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和企业主体,加快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等核心竞争力。开发区管委会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章立制、加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逐步将园区开发、建设、招商、运营、管理和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给市场主体,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市场活力。坚持规划引领,促进开发区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各开发区之间功能互补、区域平衡、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鼓励开发区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 (三)实施分类指导。 按照整合、撤并、共建、一区多园等模式,整合规范和统筹规划布局开发区建设。指导国家级开发区按照产业低碳、生态、循环发展的要求加快建设品牌示范园区;促进省级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引进新型产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园区规范整合升级为省级开发区。提升存量,培育增量,放大总量,逐步推动我省开发区从数量上达到一个合理的规模,从质量上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四)探索动态管理。 建立开发区动态管理机制,制定《山西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升级扩区和退出管理办法》,规范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升级、扩区和退出的审批条件和程序,指导

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发展

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发展 ——南通扬子设备安装有限公司近年来转型升级的几点做法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高标准要求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企业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我公司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近年来在转型升级方面做了有效尝试,促进了企业不断发展,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公司按照现代企业运营要求,着力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建立健全现代管理制度。从破除传统分段式、经验型或家长制管理模式,深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大胆选用懂经营、会管理、专业精的复合型职业经理人。通过企业管理流程,压缩管理过程,提高决策效率。加强总部对项目部的管理,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工程受理的能力。近年来创下两项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和一项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多项工程获“省优质工程扬子杯”奖,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 二、推行精细化模式,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我们把项目经营效率作为企业经营效率的基础与支撑,以项目为利润中心,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提高施工组织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工程承接后认真履行合同条款,把质量和安全工作作为第一手抓,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加强成本核算,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制定和完善项目经理责任制,完善现场项目管理人员职责,将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利益和风险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责任格局。 三、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

我公司具备6个一级资质,凭借这一优势,近年来承接了大量的安装工程项目。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多元化发展,也使企业在发展中加大了不可控因素和决策经营的风险。对此,我们公司在承接工程时,首先分析风险点和风险环节,在合同谈判中充分考虑转移和规避风险。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强管控风险的能力,尽一切可能转移和管理风险。我们把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功能进行建设,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方法,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加强资金风险控制,杜绝资金流失,严防发生工程款拖欠,真正做到把生产资金评估管理、工程竣工结算、拖欠资金追讨等责任落到实处。 我们把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人才是科技和知识的合成体,人才资源是决策资源。为此,我们把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就业人员素质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人才管理与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实现企业转型,必须加强“人才兴业”的意识,加强项目经理和现场其他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管理能力。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的教育,提高他们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崇高思想,在工作中激发他们的热情,不断为企业创造效益,实现企业个人双赢。2008年,公司与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签约,开设了定向培养与公司安装专业相匹配的专业人才,一是帮助解决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二是为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平台,扩充企业技术后备力量,推进企业快速发展。至目前为止,已有53人在公司“安家落户”,他们在施工一线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