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宇宙航行练习题.doc

完整版宇宙航行练习题.doc

完整版宇宙航行练习题.doc
完整版宇宙航行练习题.doc

宇宙航行

1.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速度是下列的()

A.一定等于 7.9 km/s B .等于或小于 7.9 km/s

C.一定大于 7.9 km/s D .介于 7.9 ~ 11.2 km/s 之间

2. 人造卫星以地心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半径越大,速度越小,周期越小

B. 半径越大,速度越小,周期越大

C.所有卫星的速度均是相同的,与半径无关

D.所有卫星的角速度均是相同的,与半径无关

3. 关于第一宇宙的速度,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最小速度

B.它是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圆轨道上的运行速度

C.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近地圆形轨道的最小发射速度

D.它是卫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时近地点的速度

4. 人造卫星由于受大气阻力,轨道半径逐渐减小,则线速度和周期变化情况为()A.线速度增大,周期增大 B .线速度增大,周期减小

C.线速度减小,周期增大 D .线速度减小,周期减小

5.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宇宙飞船中有一质量为10 千克的物体挂在弹簧秤上,这时弹簧秤的示数()

A. 等于 98N

B. 小于 98N

C. 大于 98N

D. 等于 0

6. 地球半径为R,地球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g0,则在离地面高度为h 处的重力加速度是()

A.

h2 g0 R2 g0

C.

Rg0

D.

g 0 R h 2

B.

2

R h 2 R h 2

R h

7.两颗人造卫星 A 、 B 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周期之比为T A : T B 1 : 8 ,则轨道半径之比和运动速率之比分别为()

A .R A: R

B 4 : 1, v A : v B 1 : 2 B .R A: R B 4 :1 , v A : v B 2 : 1 C.R A: R B 1: 4 , v A : v B 1 : 2 D .R A: R B 1: 4 , v A : v B 2 : 1

8. 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设地球的半径为R,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则人造卫星:( )

A .绕行的最大线速度为Rg B.绕行的最小周期为2

π R

g

C.在距地面高为 R处的绕行速度为Rg

D.在距地面高为 R处的周期为2π2R

2 g

9.如图 4 所示,天文观测中发现宇宙中存在着“双星”。所谓双星,是两颗质量分别为M 1 和M2的星球,它们的距离为 r,而 r 远远小于它们跟其它天体之间的距离,这样的双星将绕

着它们的连线上的某点 O 作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现假定有一双星座,其质量分别

为 M1 和 M2,且 M1> M2,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断定这两颗星

A. M1对 M2引力比 M 2 对M1 的引力大

B. M 1 运动周期比 M2 运动周期长0

C. M 1运动半径比 M2 运动半径小

D. M 1 运动速率比 M2运动速率大

图4

10.一艘宇宙飞船绕一个不知名的行星表面飞行A .运行周期T B.环绕半径r

,要测定该行星的密度

C.行星的体积V

,仅仅需要测定

D .运行速度v

11.两颗人造卫星 A 和 B的质量之比为 1∶ 2,它们的轨道半径之比为 3∶1,某时刻它们恰好与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可知两颗卫星的

A .线速度之比 v A∶ v B=1∶3 B.向心加速度之比 a A∶ a B=1∶ 3

C.向心力之比 F A∶F B=1 ∶ 18 D .周期之比 T A∶ T B=3 ∶ 1

12. 高空遥感探测卫星在距地球表面高为h 处绕地球转动,如果地球质量为M,地球半径为R,人造卫星质量为 m,万有引力常量为G,试求:

(1)人造卫星的线速度多大?

(2)人造卫星绕地球转动的周期是多少?

(3)人造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多大?

13.一颗人造卫星在离地面高度等于地球半径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已知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

是 v1= 7.9km/s ,求:

(1)这颗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多大?

(2)它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多大?

(3)质量为 1kg 的仪器放在卫星内的平台上,仪器的重力多大?它对平台的压力有多大?

14、

m 的砝码的重为F

,乘宇宙飞船在靠近该星

在某星球上,宇航员用弹簧称称得质量为

球表面空间飞行,测得其环绕周期是T 。根据上述数据,试求该星球的质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宇宙航行同步练习(2)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 宇宙航行 同步练习 1.可以发射这样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其圆轨道 ( ) A .与地球表面上某一纬度线(非赤道)是共面同心圆 B .与地球表面上某一经度线所决定的圆是共面同心圆 C .与地球表面上的赤道线是共面同心圆,且卫星相对地球表面是静止的 D .与地球表面上的赤道线是共面同心圆,但卫星相对地球表面是运动的 2.同步通信卫星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犹如悬在高空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各国的同步通信卫星都在同一圆周上运行 B. 同步通信卫星的速率是唯一的 C. 同步通信卫星处于平衡状态 D. 同步通信卫星加速度大小是唯一的 3. 对于人造地球卫星,可以判断 ( ) A .根据gR v =,环绕速度随R 的增大而增大 B .根据 r v = ω,当R 增大到原来的两倍时,卫星的角速度减小为原来的一半 C .根据 2R GMm F =,当R 增大到原来的两倍时,卫星需要的向心力减小为原来的41 D .根据 R mv F 2 =,当R 增大到原来的两倍时,卫星需要的向心力减小为原来的21 4.地球上有两位相距非常远的观察者,都发现自己的正上方有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相对自己静止不动,则这两位观察者的位置以及两颗人造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能是( ) A .一人在南极,一人在北极,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一定相等 B .一人在南极,一人在北极,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以不等,但应成整数倍 C .两人都在赤道上,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一定相等 D .两人都在赤道上,两卫星到地球中心的距离可以不等,但应成整数倍 5.火星有两颗卫星,分别是火卫一和火卫二,他们的轨道近似为圆。已知火卫一的周期为7小时39分,火卫二的周期为30小时18分,则两颗卫星相比( ) A .火卫一距火星表面较近 B .火卫二的角速度较大 C .火卫一的运动速度较大 D .火卫二的加向心速度较大 6.关于人造卫星,下列说法中可能的是( ) A .人造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速率是7.9 km/s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二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拔高训练题 (14)

必修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拔高训练题 (14)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 1.如图甲所示,河外星系中两黑洞A,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它们以两者连线上的某一点为圆 心做匀速圆周运动.为研究方便可简化为如图乙所示示意图,黑洞A和黑洞B均可看成匀质球体,天文学家测得OA>OB,且黑洞A的半径大于黑洞B的半径.根据你所学的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黑洞质量之间的关系为M1>M2 B. 黑洞A的第一宇宙速度大于黑洞B的第一宇宙速度 C. 若两黑洞间距离不变,设法将黑洞A上的一部分物质移到黑洞B上,则它们间的万有引力将 变大 D. 人类要将宇航器发射到距离黑洞A或黑洞B较近的区域进行探索,发射速度一定大于 16.7km/s 2.随着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球上人们登陆其它星球成为可能.假设未来的某一天,宇航员登 上某一星球后,测得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k倍,而该星球的平均密度与地球的差不多,则该星球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 A. 1 倍 B. k倍 C. k2倍 D. k3倍 k 3.我国月球探测活动的第一步“绕月”工程和第二步“落月”工程已按计划 顺利完成。假设月球半径为R,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0,飞船沿距月球 表面高度为3R的圆形轨道Ⅰ运动,到达轨道上的A点时点火变轨进入椭圆 轨道Ⅱ,到达轨道的近月点B时再次点火进入月球近月轨道Ⅲ绕月球做圆 周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飞船在轨道Ⅰ上的运行速率v=√g0R 2 B. 飞船在A点处点火变轨时,动能增大

C. 飞船沿椭圆轨道Ⅱ从A到B运行的过程中机械能增大 D. 飞船在近月轨道Ⅲ绕月球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T=π√R g0 4.我国高分系列卫星的高分辨对地观察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5月9日发射的“高分五号”轨道 高度约为705km,之前已运行的“高分四号”轨道高度约为36000km,它们都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与“高分四号”相比,下列物理量中“高分五号”较小的是() A. 线速度 B. 向心加速度 C. 周期 D. 角速度 5.北京时间2019年7月19日21时06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完成各项空间实验室阶段 任务及后续拓展试验后受控离轨并进入地球大气层烧毁,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在受控坠落前,“天宫二号”在离地面393km的圆轨道上飞行。地球可视为均匀球体,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轨运行时,“天宫二号”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B. 在脱离圆轨道时,“天宫二号”上的小火箭发动机朝运行的后方喷火 C. “天宫二号”离轨后在进入大气层前,其动能不断减小 D. 若测得“天宫二号”在近地轨道环绕地球的运行周期,则可求出地球的密度 6.如图所示,拉格朗日点L1位于地球和月球连线上,处在该点的物体在地球和月球引力的共同作 用下,可与月球一起以相同的周期绕地球运动。据此,科学家设想在拉格朗日点L1建立空间站,使其与月球同周期绕地球运动。a1、a2分别表示该空间站与月球向心加速度的大小,ω1、ω2为空间站与月球的公转角速度;a3、ω3为地球同步卫星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其公转的角速度;a4、ω4为地球的近地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与公转角速度。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ω2=ω1>ω3=ω4 B. ω2=ω1>ω4>ω3 C. a2

物理宇宙公式、宇环论、量形几何、物数学 之 大道至简 由简至繁

物理宇宙公式、宇环论、量形几何、物数学之大道至简由 简至繁 摘要:爱因斯坦:“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基 础上具有统一性”。历经多年的猜想难题须拓展创新叉形质变认识理论来诠释,则无理数W未知性登场。此文以宇环图形⊙之实数线段格(格始点♂→格内点d→ 格末点1)(数理:格环1=1=Pd)与其包围的点♂或面Φ来诠释猜想难题,得出 结论是四色猜想在基础理论上得到简洁证明,而费马猜想与哥德猜想都是不可明 确证明的命题。 关键词:人字叉,数源1234567890→ 格二整分X+Y=R→哥德猜<勾股圆<费 马猜<勾股椭圆→比尔猜,四色猜想 此文续《物理宇宙公式、宇环论、量形几何、物数学之本质分叉突变生灭》 为第36篇。内容庞大碍于篇幅只作纲要、结果描述,相关内容在链接文章中可 找到,不便之处函请读者谅解。请结合34、35两篇阅读此篇。 【学术框架】: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未学。爱因斯坦:“令人惊奇的是因果形式逻辑体系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他认为佛道 儒哲是统一论述本质概念间关系的源头学问(本质→数量→形状),A善待B,B 回报A。宇宙自然思想:物理宇宙公式△EL =△E○K〧1〧⊙〧◎〧○是融形象、直观、形式、逻辑合一体的大道至简公式,具有最小二乘法统一性。其中空间量统 一反应其它物理量,故○K用“空-Kong”的声母“K”,前面加上一个直观符号“○”表达 一份空间量、2π圆环波粒或一个量比系数,四色定理源基“○”。“E”与“EL”用L作“大小量”本质区分或“格的两端”区分。“△”含有“点源扩展、量体收缩、扇形分割、叉形质变、绝对相对、…”的变化之意。 【物理四大基础本质】;【物数理学】;【理论三要素(本质→数量→形状)】;【数轴三要素】;【物数轴:♂-1-000】: 〖0无与0点〗:“0无→♂点→1格”。“0无”是给“圆圈0符号”付予“无”本质 概念。“0无”在多本质共存合论中可证伪某本质,如格测度论中,测度为0表示 没有格本质(但不能表明没有点本质)。“0点”含意有多种,一是“圆圈0符号” 付予“点”本质概念即平时常说的0点,但这一作法与前面的“0无”出现无有双本 质重叠一个0符号悖论;二是“圆圈0符号”付予“无格”本质概念,与点并排表达“无格有点”,与小格并排表达“无大格有小格”即格内点小数d产生;三是“0点起始”是用“0无、♂有”双本质论述现象起始,其中经过“无”质变为“有”过程。 〖P→∞→000〗:000空间○包容P物质●形成宇环⊙,宇为环则场为环,站 在环内论弯曲,站在环外论波粒。直线包容线段,未知000包围已知P须事先择 定是普遍源理,并不是微观独有。000-P≠0空间大物质小也是宇宙自然择定,给 予P以活力∞实现运动变化或探索追求。活力∞似卡尺游标可将未知000质变为 已知P,也可将已知P失忆为未知000。 〖直与曲〗:非欧几何硬把曲说成直真让人纠结。直线质变为圆环曲线伴生 半径生灭,若用质量来张冠李戴则得出质量生灭起源论述。欧氏直线与非欧曲线 已不适宜点或⊙点源场、中空◎扩散或能量形式转换→寻求新的几何理论那是必 然(量形几何)→格由点生成,曲由直推知则曲格环⊙具有弧曲ω径直λ波粒二 象性(多本质共存与质变逻辑架构)。 【质变架构逻辑分析】:引子:求证“点不是线”。证:假设点是线,线有直、曲、开弦、闭弦,可做数轴,极坐标、直角坐标、柱坐标、球坐标、曲线坐标、

部编版初中语文《太空一日》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太空一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一、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炽热(chì)抖动(dǒu )轮廓(lún kuò)俯瞰(fǔ kàn) 确凿(què záo)遨游(áo yóu)瞬间(shùn jiān)呼啸(hū xiào) 2、解释词语 本末倒置(běn mò dào zhì):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耐人寻味(nài rén xún wèi):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 一目了然(yī mù liǎo rán):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屏息凝神(bǐng xī níng shén):聚精会神,屏住呼吸。 3、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4、文本链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5、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点拨: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6、初读课文,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谈谈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示例: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航空航天热防护材料-事故原因及材料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开课资料)

航空航天热防护材料-事故原因及材料分析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表面泡沫材料安装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是造成整起事故的祸首。“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调查委员会去年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外部燃料箱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击中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名为“增强碳碳”(即增强碳-碳隔热板)的材料。当航天飞机返回时,经过大气层,产生剧烈摩擦使温度高达摄氏1400度的空气在冲入左机翼后融化了内部结构,致使机翼和机体融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事故发生后,由于无法迅速找回事发时的泡沫材料和燃料箱进行检验,宇航局和事故调查委员会一直没对事故原因作出最终定论。目前,“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约50万块碎片已被找到并重新拼在一起。宇航局负责“哥伦比亚”号外部燃料箱工程的首席工程师尼尔·奥特说,宇航局经多次试验确定,泡沫材料安装过程有缺陷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美国航天史上曾发生过3起巨大灾难。第一起是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号飞船升空时爆炸,3名宇航员遇难;第二起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1986年1月28日升空时爆炸,包括1名女教师在内的宇航员全部遇难;第三起是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16天的太空研究任务后,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空难发生后,由美国宇航局(NASA) 支持组成了由材料和工艺工程师及科学家组成的调查组[1]。调查组对飞机残骸进行了原位重组、残骸材料的冶金分析以及模拟试验,分析了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爆炸,震惊了世人,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材料的关注,从材料分析揭开了“哥伦比亚”空难之谜。 1“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残骸材料的冶金分析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日首次发射升空,是美国资格最老的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m,舱内能装运36t重的货物,外形像一架大三角翼飞机; 机尾装有3个主发动机和1个巨大的推进剂外贮箱,里面装有几百t重的液氧、液氢燃料,它 附在机身腹部,供给航天飞机燃料进入太空轨道;外贮箱两边各有1枚巨型固体燃料助推火箭。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000t。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完成为期16天的科学实验任务后,在返航途中解体,7名宇航员丧生。灾难发生后,为了查清原因,首先由NASA支持组成了调查组,目的是对从得克萨斯州 和路易斯安纳州收集来的8.4万片大约38%飞机残骸重新按原位组装(如图l所示),提供实际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和再现的模拟试验来证实事故产生的原因[l]。调查组根据以下的检查分析结果以期作出判断:残骸的清洗和评估、热分析,以寻找航天飞机爆炸的起源;对各种材料的冶金分析,如Inconel、Al合金、不锈钢、C,C复合材料的X一射线和断口分析;机翼上的传感器和录音机的结果。在检查残骸时发现,连接上下翼展面板的钢紧固件表现出沿晶断裂的脆性断口,如图2所示。图3为中间体面板舷内上端的弹坑小半球冲蚀花样,表明该处发生很高的局部过热和大量的沉积物。在机翼前缘3个部分,重点研究了子系统面板隔热瓦、碳/碳复合材料(RCC)面板和机翼构件。在这个区域主要分析左机翼前的8号和9号面板附近沉积物成分和观察X射线显示的花样。分析结果指出,高 温离子流是从RCC面板内侧缝隙穿过上下面板进入,如图4所示。

高中物理必备公式

高中物理必备公式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表 一、《力》 1.重力:mg G =(2r GM g ∝,↓↑g r ,,在地球两极g 最大,在赤道g 最小) 2.合力:2121F F F F F +≤≤-合 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直线运动》 1.位移:t v s ?=;2021at t v s +=(匀变速) 2.平均速度:t s v =(适于任何运动);t v v v t +=0(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3.加速度:t v t v v a t ??=-=0(速度变化率) 4.速度:at v v t +=0;t s v v v v t t =+= =20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速度) 5.速度位移公式:as v v t 2202=- 6.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T s =? 7.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特点:00=v ,只受重力,a=g 且方向竖直向下) (1)速度公式:gt v t =(2)位移公式:221gt s = (3)速度位移公式:gh v t 22= (4)位移与平均速度关系式:t v s t ?= 2 三、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ma F =合 2.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解题思路:(加速度是解题关键) 四、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特点: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物理只受重力,加速度a=g 恒定不变,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水平方向:00 ,v v t v x x == 竖直方向:22 1gt y =,gt v y = 经时间t 的速度:22022)(gt v v v vt y x +=+= 平抛运动时间:g h t 2= (取决下落高度,与初速度无关)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T r t s v π2== (2)角速度:T t πφω2== (3)r v ?=ω (4)固定在同一轴上转动的物体,各点角速度相等。用皮带(无滑)传动的皮带轮、相互咬合的齿轮,轮缘上各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5)向心力:r T m r m r v m F 22 224πω===(向心力为各力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效果力非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6)向心加速度:v r r v a ?===ωω22 (7)周期:f T 1= 3.万有引力定律 (1) 表达式:2 21r m m G F = (2) 应用:把天体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 1) 主要公式:r T m r m r v m r Mm G 222224πω===;mg r Mm G =2(应分清M 与m ,g 指物体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 2) 天体质量M 的估算:r T m r Mm G 2224π=2 3 24GT r M π=?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小小航天科学家(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小小航天科学家(三篇)目录: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小小航天科学家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我是小小的杂技演员二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神奇的调料三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小小航天科学家一 活动名称:小小航天科学家 目标: 1、进一步了解火箭的基本构造,并尝试用多种材料自制火箭。 2、发展幼儿的动手及想象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航空知识的兴趣。 准备: 1、孩子对火箭的兴趣及初步的了解。 2、范例,幼儿收集的各种瓶子,色纸、铅画纸、蜡笔、即时贴、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重点:能积极尝试自制火箭。 难点:火箭头的制作和各部分的粘贴。 过程: 一、引入主题 1、出示“神六”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2、航天科学家真了不起,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航天科学家,自己动手来做一个火箭。 二、观察讨论 1、说说火箭的主要结构。 2、重点介绍火箭头的制作方法。 三、探索操作 1、幼儿按意愿选择材料制作。 2、指导幼儿进行粘贴组合,制作火箭头。

3、对有创意的幼儿及时表扬,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四、展现交流 1、幼儿展示自制火箭,共同参观并请个别幼儿介绍。 2、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航空知识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我是小小的杂技演 员二 活动内容:我是小小杂技演员 活动目的: 1、对如何顶起纸板感兴趣,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 能手眼协调地顶起纸板,感知纸板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并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2、能在游戏中感受与同伴合作游戏的愉快心情。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支铅笔,一个酸奶瓶。每组两套试验板,一套为在纸板重心处点上各色小点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规则图形的纸板;另一套为剪成鱼、树、鸟、蘑菇、云等不规则图形的纸板,纸板上不画点。 2、棍子、酸奶瓶、塑料小碗、小碟子等 3、有关《顶碗》或《顶缸》的杂技表演节目碟片 活动指导: 1、播放多媒体碟片《顶碗》,欣赏杂技表演,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能平稳地顶起这些东西。由此引发幼儿对尝试的欲望 2、鼓励幼儿大胆地玩纸板,想办法顶起纸板。引导幼儿尝试在规则纸板和不规则纸板,感知纸板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通过不断的尝试,思考交流能顶起纸板的点。 3、玩一玩,比一比:用提供的细木棍、铅笔、和酸奶瓶来顶纸板,比一比哪种东西更容易将纸板顶起。思一思,议一议,这是为什么?教师间接地丰富幼儿有关的重心和平衡的知识。

高中物理(新人教必修二)65《宇宙航行》知识点训练

训练5宇宙航行 [基础题] 1.在现实生活中,下列关于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的运动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等于7.9 km/s B.一定小于7.9 km/s C.大于或等于7.9 km/s,而小于11.2 km/s D.只需大于7.9 km/s 2.假设地球的质量不变,而地球的半径增大到原来半径的2倍,那么从地球发射人造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的大小应为原来的() A. 2 倍B.1/ 2 倍C.1/2倍D.2倍 3.下列关于通讯卫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避免通讯卫星在轨道上相撞,应使它们运行在不同的轨道上 B.通讯卫星定点在地球赤道上空某处,所有通讯卫星的周期都是24 h C.不同国家发射通讯卫星的地点不同,这些卫星的轨道不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D.不同通讯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小是相同的,加速度的大小也是相同的 4.探测器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变轨后在周期较小的轨道上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与变轨前相比() A.轨道半径变小 B.向心加速度变小 C.线速度变小 D.角速度变小 5.火星有两颗卫星,分别是火卫一和火卫二,它们的轨道近似为圆.已知火卫一的周期为7小时39分,火卫二的周期为30小时18分,则两颗卫星相比() A.火卫一距离火星表面较近 B.火卫二的角速度较大 C.火卫一的运动速度较大 D.火卫二的向心加速度较大 6. 如图1所示,卫星A、B、C在相隔不远的不同轨道上,以地心为中心 做匀速圆周运动,且运动方向相同,若某时刻三颗卫星恰好在同一直 线上,则当卫星B经过一个周期时,下列关于三颗卫星的位置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 () A.三颗卫星的位置仍然在同一条直线上 B.卫星A位置超前于B,卫星C位置滞后于B C.卫星A位置滞后于B,卫星C位置超前于B D.由于缺少条件,无法确定它们的位置关系 7.关于近地卫星、同步卫星、赤道上的物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B.赤道上的物体和同步卫星的周期、线速度、角速度都相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宇宙航行每课一练

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5宇宙航行 1.下列关于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的运动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等于7.9 km/s B.一定小于7.9 km/s C.大于或等于7.9 km/s,而小于11.2 km/s D.只需大于7.9 km/s 解析实际上,卫星在绕地球运行时,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由此可得v= GM ,所以轨道半径r越大,卫星的环绕速度越小,实际的卫星轨道半径 r 大于地球半径R,所以环绕速度一定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即v<7.9 km/s.而C 选项是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速度范围. 答案 B 2.关于人造地球卫星及其中物体的超重、失重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发射过程中向上加速时,产生超重现象 B.在降落过程中向下减速时,产生超重现象 C.进入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产生失重现象 D.失重是由于地球对卫星内物体的作用力减小而引起的 解析超重、失重是从重力和弹力的大小关系而定义的,当向上加速时超重,向下减速时(加速度方向向上)也超重,故A、B正确;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时,万有引力(或重力)完全提供向心力,使卫星及卫星内的物体产生向心加速度,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故C正确,D错误.

答案 ABC 3.关于我国发射的“亚洲一号”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其质量加倍,则轨道半径也要加倍 B .它在北京上空运行,故可用于我国的电视广播 C .它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 D .它运行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 解析 由G Mm r 2=m v 2r 得r =GM v 2,可知轨道半径与卫星质量无关,A 错.同步 卫星的轨道平面必须与赤道平面重合,即在赤道上空运行,不能在北京上空运行,B 错.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在最低圆轨道上运行的速度,而同步卫星在高轨道上运行,其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C 错.所谓“同步”就是卫星保持与地面赤道上某一点相对静止,所以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D 对. 答案 D 4.一同学通过电视直播得知“神舟九号”在圆轨道上运转一圈的时间小于24小时,由此他将其与同步卫星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 .“神舟九号”在圆轨道上运行时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 B .“神舟九号”在圆轨道上运行的速率小于同步卫星的速率 C .“神舟九号”在圆轨道上运行的角速度小于同步卫星的角速度 D .“神舟九号”在圆轨道上运行时离地的高度小于同步卫星离地的高度 解析 根据G Mm r 2=mr 4π2 T 2,r =3GMT 24π2 ,可见周期越小,其轨道半径越小,运转的向心加速度a =GM r 2越大,A 错、D 对.由v = GM r 知,B 错.由ω =2πT 知,C 错. 答案 D 5.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k 倍,则 ( ).

大学物理公式大全

物理公式大全 基本解释 用符号表示物理量,用式子表示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物理规律的简洁反映。也是物理解题的关键 编辑本段英语翻译 Physics formula 编辑本段电磁辐射 介绍:微波辐射电磁能量,向空间传播,在任意距离r处的功率密度为:s=P/(4πr)^2, w/m^2,电视直播卫星的EIRP大约在15dBw左右,通常地面卫星电视的频率为4千兆或12千兆,接收天线口径分别为4千兆:1~3米,12千兆,0.5米就可以满足肉眼能够接受的图像(信噪比较好)。这是弱信号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微波炉也是电磁波能量加热食物,是大功率微波,与普通烧烤的区别是微波直接对内部加热,所以短时间就可以做熟,因此微波辐射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家要小心,远离微波辐射源,包括手机要少用,住处远离有卫星上行发射功率的地球站,通常保持至少1000米距离,必要时窗户加装类似纱窗的金属屏蔽网。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x/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x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 4.末速度Vt=V o+at 5.中间位置速度Vx/2=[(V o^2+Vt^2)/2]^1/2 6.位移x=V平t=Vot+1/2at^2=Vo*t+(Vt-Vo)/2*t x=(Vt^2-Vo^2)/2a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 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x):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 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 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方/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方;=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x=Vot-(gt方2;)/2 2.末速度Vt=V o-gt (g=9.8m/s方≈10m/s方) 3.有用推论Vt方;-Vo方;=-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ax=V o 方/2g(从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 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4)竖直下抛运动设初速度(即抛出速度)为Vo,因为a=g,取竖直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则Vt=V o+gt S=V ot+0.5gt方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 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 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方/2 5.

高中物理基本公式

高中物理基本公式表 静力学: 1.重力 G=mg 2.弹簧力 胡克定律及其变形式 F=kx ,x k F ?=? 3.物体受共点力平衡条件 合力为零(∑F X =0,∑F Y =0) 4.滑动摩擦力 N f μ= 静摩擦力 N f f m 0μ=≤静 5.浮力 gV F ρ=浮 6.密度 m V ρ= ,V m ρ=,ρm V = 7.力矩 FL M = 8.两个力的合力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 2121F F F F F +≤≤-合 运动学: 1.匀速直线运动 vt S =,t S v =,v S t = 2.匀变速直线运动 ( (2)初速为零,时间等分: nT 时的即时速度 v 1:v 2:v 3=1:2:3 nT 时的总位移 S 1:S 2:S 3 =1:4:9 第nT 的位移 S 第1:S 第2:S 第3=1:3:5 加速度求法 2 12T S S a -=, 即 S 2-S 1=aT 2 (3)初速为零,位移等分: 运动nS 时的时刻 t 1:t 2:t 3=1:2:3 运动nS 时的即时速度 V 1:V 2:V 3=1:2:3 通过第n 个S 的时间 ( )()23: 12:1::321--=???t t t (4)平均速度 T S S V V V t S V t 2221212 += +===

(5)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 2 2 2 212 2t s v v v v ≥+= 2.自由落体: gt v =,2 2 1gt h =,gh v 22= 下落时间,落地速度 g h t 2= ,gh V t 2= 3.上抛运动 gt v v t -=0,202 1gt t v h - =,gh v v t 22 2-=- 上升时间,飞行时间 t 上=t 下= V g ,g V t 02= 上升最大高度: g V H 22 0= 4.平抛运动 水平方向: 0v v x = , X=V 0t 竖直方向: y v gt =, h= 12 gt 2 , g h t 2= 合运动: 2220t g v v t +=,22h x s += 运动定律 1.牛顿运动定律 t p ma F ??= =合,动力-阻力=ma 2.系统法 动力-阻力=总质量×加速度 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 1.V? ω? T? f? T f 1=,R t s v ω== f T ππ ω22== ,f T 12==ωπ 2.向心加速度公式: 222 22244v a R R f R R T πωπ==== 3.向心力公式 222 22244mv F m R m R m f R R T πωπ==== 4.万有引力定律 F=G m m r 122 G=6.67×10-112 2 kg m N ? 5.涉及引力的计算模式: 引力==向心力 6.人造卫星的线速度和周期 r GM v =,GM r T 3 2π=

高中物理《万有引力与航天(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与航天》高三复习教学设计 ( 一) 设计思想 本讲主要内容就是《万有引力》部分一轮复习。通过教学,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和模型,使学生在面对高考试题时能高效入题,高效做题,高效得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 并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其次就是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激发学 生对航空、航天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 二 )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与航天》在高考试题中是一个必出的内容。几乎每年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 现。 本专题的知识是以所学物理规律解决“天地”问题的典范。所以深刻理解万有引力定 律及应用的条件、范围和思路,是这个单元教学的中心。 在万有引力的应用上,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地表面附近的应用, G Mm =mg, R 2 和 G Mm =Fn+mg (矢量相加),前者是在不考虑自转影响时用(因为在地面上的物 R 2 体随,后者是在考虑地球自转影响时用。二是在天上的应用(以圆周运动为主),依据 是 G Mm =F n。三是卫星的发射与变轨的问题。 r 2 ( 三) 学情分析 经过高二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时间较 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所遗忘,更重要的是规律的生疏和方法经验的缺失、遗忘,致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又成陌路。所以在一轮复习时,回顾知识,用一些做过的问题作为引子,唤醒学生记忆,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强经验、方法、模型的小结(针对考试),可更有效地提升做题的效率。 (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复习回顾《万有引力》。

(2))小结回顾归纳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典型模型,指出各类问题解决的 方法思路。提高学生做题的技巧和能力。 (3))通过适量练习,小结方法经验,指出需要注意的事项。提高解题技巧和估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掌握计算天体质量与密度方法。 (3))掌握天体运动规律与宇宙速度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航空与航天,是多少优秀中华儿女的梦想,通过学习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促使学生热爱航空航天事业,激发学生的深厚兴趣,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2))通过本单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唯 物史观和探索宇宙兴趣和爱好。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教 学难点: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应用 (六)教学方法 1、小结归纳、难点透析; 2、例题归类、方法点拨; 3、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七)教学手段 1、多媒体呈现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 2、板书内容要点和演练过程。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基本知识 【知识储备】 1、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一定律:. 第二定律:. 第三定律:. 2 、有两个质量均匀分布的小球,质量分别为M 和m,半径为r,两球间距离也为 r,则两球之间的万有引力为。 3、向心力计算公式F = F = F=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演讲与口才笔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演讲与口才笔记 篇一:演讲与口才》大学公开课笔记 《演讲与口才》大学公开课笔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小玲教授 导语: 成功= 15%专业技能+ 85%人际关系——戴尔·卡耐基(附: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能力高低而在于他融入社会 的速度和程度) 人际关系= 善良(真诚)+ 沟通 沟通= 听+ 说(成败是说出来的,机遇是听出来的)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干什么吆喝什么” 说-口才,“口才”是用艺术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话不在多,达意则灵” ------------------------------------ 第一讲,口才概述: 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1.成功与口才 德,是口才的灵魂;才,是口才的核心;学,是口才的基础;识,是口才的方向; 胆,是口才的条件;情,是口才的保证;体,是口才的前提。能说话+会说话=说好话。 2.口才的类型及构成要素 ★口才类型:应用上——日常谈话、竞选演讲、调查访谈等; 形式上——朗诵、解说、演讲、辩论、主持等;★口才的构成要素:(1)口语表达能力:口才的基础,口 才的主要内容。 (2)听话的能力:会听话的耳朵。“机

遇是听出来的” (3)体态表达语言:人的情感表达由三部分构成:7%语气词+38%声调+55%体态。行为语言要坚持三原则:①准确性原则;②适度原则;③自然原则。 (4)心理素质:对自己情绪情感的控 制和对听众心理的把握。 (5)认知思维:观察力、记忆力、想 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人际交往意识:交往要以对方为 中心。 (7)人格魅力:学会做人,以理服人, 以德服人。 (8)知识面、阅历和智慧:话题就会多?? 多看,多听,多问,多写,多记,多思,多学,多练 附:口才构成的三要素(四要素):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宇宙航行——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必修二 6.5宇宙航行 ——地球同步卫星教案 一、教案背景 本节前已经讲过卫星的发射,环绕的有关知识,对卫星环绕地球飞行的速率、周期等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阶段主要研究的有极地卫星和地球同步卫星,其中地球同步卫星用于通讯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用途,并且其轨道、运动有着其自己的特点。因此设立了本教案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同步卫星的特点及用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课题 地球同步卫星 三、教材分析 本节为第六章第五节中的一个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知道卫星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是万有引力所充当的。并且在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就一课中,对天体的运动规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一些实际应用。 2、了解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特点。 3、地球同步卫星和其他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4、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地球同步卫星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意义和作用。使学生对航天知识产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特点和运行规律。 难点: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位置的确定。 六、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并自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并结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通过分析找到地球表面物体万有引力与两个分力——重力和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与同步卫星若在北半球受到的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进行对比与比较。得到地球同步卫星轨道位置的结论,并由万有引力定律及同步卫星周期,从而推导地球同步卫星的速度、高度等。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地球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卫星,有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等等。其中有一种很特别的卫星它总是相对于地球的一个固定位置保持相对静止,这种卫星就是地球同步卫星。 播放同步卫星视频:https://www.doczj.com/doc/bf1732237.html,/flash/html/4/2012/0217/3512.html 同步卫星1_在线视频观看 (二)新课教学 1、简单介绍地球同步卫星 卫星环绕地球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相对于地面静止,因此从地球上看它总在某地的正上方,因此叫做地球同步卫星。 学生活动:根据地球同步卫星的定义讨论、归纳、总结其特点: (教师引导并总结) ●与地球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和周期,地球同步卫星的周期T=24h。 ●相对于地球的某地保持相对静止。

宇宙航行教学反思

宇宙航行教学反思 延吉市第三高级中学教师:付丽丽 设计意图:本节属于航天部分的重要知识,介绍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要求 学生知道万有引力理论使人类实现“飞天梦想”; 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1.了解 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初构想;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和数值,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3.理解卫星的环绕速度和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建立起关于各种卫星的运行状况的正确图景;4.感受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究的精神和情感 教师在过程与方法方面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养学生科学探索、推理能力;2.通过对卫星绕行星运动的研究,养成用万有引力是天体运动的向心力这一基本方法研究问题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3.通过学生总结课堂内容,比较多媒体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和推导及合理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重点是1.研究天体运动的基本思路与方法;2.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导;难点是1.第一宇宙速度是卫星 发射的最小速度,是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2.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周期的比较。核心是牛顿运动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在圆周运动条件下的综合应用。 达成情况:教学内容基本完成,但是对于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的区别可能还不 是很到位。 经验: 1.本次出课我觉得自己成熟了许多,原来讲公开课设计好的内容就一定要按部就班的讲完,是教师和学生的表演,虽然讲完之后学生也学会了我想要教给他们的内容,但是整个课的主角却是两个,没有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师应该把主角的位子让出来,让学生充分的展示、发挥,教师只要适当的讲解、引导,给孩子们指出方向就行,让孩子们出现问题、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如果不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二 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拔高训练题 (47)

必修二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拔高训练题 (47)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0.0分) 1.“人造月亮”的亮度是月球的8倍,中国计划2020年发射第一 颗“人造月亮”。如图,假设月亮P和“人造月亮”Q在同一平 面内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绕行方向相同。已知P的轨道半径 为r p,P的绕行周期为T,O为地球球心,某时刻∠QPO=θ,其 最大值为θm,且sinθm=k,则“人造月亮”Q: A. 周期为√kT B. 轨道半径为p √1?k2 C. 线速度为2πr p T √1 k3 D. 从θm位置到第一次与月亮P相距最近的时间可能为m)√k3 4π(1?√k3) T 2.宇航员在探测某星球时有如下发现:①该星球带负电,而且带电均匀;②该星球表面没有大气 ;③在一次实验中,宇航员将一个带电小球(其电荷量远远小于星球电荷量)置于离星球表面某一高度处无初速释放,小球恰好处于悬浮状态.如果选距星球表面无穷远处的电势为零点,则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断() A. 小球一定带正电 B. 小球的电势能一定小于零 C. 改变小球离星球表面的高度并无初速释放后,小球仍然处于悬浮状态 D. 改变小球的电荷量后再在原高度处无初速释放,小球仍然处于悬浮状态 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三颗组网卫星(简称“三号卫星”)的工作轨道为地球同步轨道,设地球半 径为R,“三号卫星”的离地高度为h,则关于地球赤道上静止的物体、地球近地环绕卫星和“三 号卫星”的有关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 赤道上物体与“三号卫星”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a1 a2=R (R+?) B. 赤道上物体与近地卫星的角速度之比为w1 w2=√R3 (R+?)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