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直接面对的是纯洁无瑕的学生。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怎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本文探讨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途径。

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教师为什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造成教师心理问题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教师负担过重,导致职业倦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风的蔚然兴起,给教师的心理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这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因素。1996年9月《教师杂志》曾刊登有关教师健康的问卷,从9000多份回答问卷中发现,84%的教师相信教学工作有危及健康的风险,75%的教师认为负担过重是影响他们健康的主因。美国教育协会(NEA)在1938年的研究中指出,5150位教师中,37.5%有严重的焦虑和精神紧张的情形,至少有6%~8%的教师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

人在生理上有一定的限制,负担过重,长期过多消耗体力与脑力,甚至超过人的生理负荷,就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目前,教师“超负荷”运转情况比较严重。去年据温州市教育局对我区八所学校106名教师的调查,发现人日均工作时间达10.37小时,中年教师负担更重。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原因,除有些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之外,较为普遍的原因是由于管理不善,作业多、测验多、开会多、课外辅导多,甚至双休日不休息。教师常常夜间备课,加上家务劳动,侵占了晚上休息与睡眠时间,一天工作后甚感疲劳。再加上教师平时还要参加各类考试及学历培训等,这样严重地加重了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心灵负担、经济负担(普通话等级考试费300元、计算机等级考试费300元、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费380元、职称评审费450元,各类学历培训费就无法统计了)。

另据我区教研室去年对511名中学教师、613名小学教师的调查,86.1%的中学教师,90.2%的小学教师工作一天之后,感到非常疲劳或疲劳;感到有点疲劳或不疲劳的只占13.9%与0.74%。这还是平均统计,许多学校的情况更为突出。目前,不少教师由于工作负担过重,导致缺乏职业满意感。其原因是,教师工资少、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学生不好教等。缺乏职业满意感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工作倦怠与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的行为有关,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亦有消极影响。

不合理的物质激励,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现在教师工作投入与收入不成比例,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许多学校为了刺激教师的干劲,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物质刺激。比如中高考奖、月工作量工资等。但是,在发放办法上存在极大的缺陷,比如拉大奖励的差距,使部分教师工作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回报。笔者认为用拉大教师之间物质奖励的差距,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做法,不但“重奖之下没有出现勇夫”,反而导致奖励的效应是“不奖没有意见,少奖意见少,多奖意见多”。

教师的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师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必须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使教师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关系长期恶化,教师心情沉重,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身心健康。

在学校,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感情,进而也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感情。同时,师生的关系状况,对教师也有十分明显的影响。首先,它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师生关系紧张、对立甚至冲突,教师的情感必然是怨恨、痛苦的,进而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影响教师的言行表现。不良的关系容易引起教师的不友好、拒绝和惩罚等行为。再次,也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长期的人际关系不良是心理健康的大敌,不良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经常处于痛苦压抑、恼怒焦虑的状态。

在人际关系中,学校领导是学校重要社会资源的掌握者,对教师的评优、晋级、升迁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有很大的影响力,故与领导的关系通常为教师所看重。同领导关系的恶化,通常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会因此担心自己的前途受到影响,担心“穿小鞋”,并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有时,由于某种原因,教师对领导心怀不满,产生敌意,但这种敌意又不能公开流露,从而导致压抑,产生焦虑。导致教师对领导产生这种隐而不露的敌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由于领导对教师缺乏尊重,不是平等待人,而是颐指气使;或在举手投足之间处处表现得高人一等,伤害教师自尊心;或是领导办事不公正,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这使有能力而不肯钻营取巧的教师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助感,并对领导产生敌意。有时,上下级关系紧张的原因也出在教师身上,如有的教师不尊重领导,不服从工作安排,领导未能满足他的要求便心怀不满。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教师与同事之间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每位教师的劳动都有明确的分工,比如有的教物理,有的教化学;有的在高年级任教,有的在低年级任教;有的任专职教师,有的还兼任班主任及其它职务等。这些分工是由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决定的。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专门的任务,在部分教师中就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教育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某个教师个人的努力。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性,而忽视教师间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进而导致与同事间的矛盾和对立。长期以来学校各类评先评优、提级、加薪等不公平以及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和工资奖励的制度,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引起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利益矛盾,产生相互排斥、对立的心理状态。

现在,教师普遍反映人际关系难处理,据调查,我校65名教师,88.9%的教师认为最困难的是人际关系。而教育工作容易使教师养成指导与命令的沟通模式,在讲求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与人交往必须互相尊重,平等、坦诚相待,而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或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去适应环境的需求,容易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教师是育人的专业工作者,常与人接触,需投入大量的心力和情感,但其成就无法获得立即的反馈,容易导致教师对职业的不满意,导致人格障碍。

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教师都想尽心尽力地工作,并希望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但实际情况如何呢?由于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教师在学期初接受工作安排时就已经决定了他的考核分数。有的学校在教师的工作量化中竟然引入了“学科权重系数”“工作量计算公式”“民主评议”等,以体现其量化的科学性。成立了督导室、考评办之类的部门,专门有庞大的机构负责对教师考核。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会知道,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无法去准确计量的。在学科教学的差别上,张三的一节语文课和李四的一节地理课,到底存在多大差别?如何去衡量他们之间的差别?我看,不仅现在没有方法计量,就是将来也不会有哪个科学家发明出什么好的“教师工作计量方法”。如我校的几位班主任天天起早贪黑,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的好评,在期末“教师民主评议”中,却排在全校教师的倒数行列。所以,那些用“学科权重系数”“工作量计算公式”和“民主评议”来量化教师工作量,评价教师的好坏,人为地制造学科间的差别,必然

导致部分学科教师心理不平衡。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他们直接面对的是纯洁无瑕的学生。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怎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本文探讨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途径。

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教师为什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造成教师心理问题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教师负担过重,导致职业倦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风的蔚然兴起,给教师的心理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这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因素。1996年9月《教师杂志》曾刊登有关教师健康的问卷,从9000多份回答问卷中发现,84%的教师相信教学工作有危及健康的风险,75%的教师认为负担过重是影响他们健康的主因。美国教育协会(NEA)在1938年的研究中指出,5150位教师中,37.5%有严重的焦虑和精神紧张的情形,至少有6%~8%的教师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

人在生理上有一定的限制,负担过重,长期过多消耗体力与脑力,甚至超过人的生理负荷,就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目前,教师“超负荷”运转情况比较严重。去年据温州市教育局对我区八所学校106名教师的调查,发现人日均工作时间达10.37小时,中年教师负担更重。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原因,除有些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之外,较为普遍的原因是由于管理不善,作业多、测验多、开会多、课外辅导多,甚至双休日不休息。教师常常夜间备课,加上家务劳动,侵占了晚上休息与睡眠时间,一天工作后甚感疲劳。再加上教师平时还要参加各类考试及学历培训等,这样严重地加重了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心灵负担、经济负担(普通话等级考试费300元、计算机等级考试费300元、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费380元、职称评审费450元,各类学历培训费就无法统计了)。

另据我区教研室去年对511名中学教师、613名小学教师的调查,86.1%的中学教师,90.2%的小学教师工作一天之后,感到非常疲劳或疲劳;感到有点疲劳或不疲劳的只占13.9%与0.74%。这还是平均统计,许多学校的情况更为突出。目前,不少教师由于工作负担过重,导致缺乏职业满意感。其原因是,教师工资少、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学生不好教等。缺乏职业满意感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工作倦怠与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的行为有关,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亦有消极影响。

不合理的物质激励,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现在教师工作投入与收入不成比例,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许多学校为了刺激教师的干劲,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物质刺激。比如中高考奖、月工作量工资等。但是,在发放办法上存在极大的缺陷,比如拉大奖励的差距,使部分教师工作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回报。笔者认为用拉大教师之间物质奖励的差距,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做法,不但“重奖之下没有出现勇夫”,反而导致奖励的效应是“不奖没有意见,少奖意见少,多奖意见多”。

教师的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师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必须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使教师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关系长期恶化,教师心情沉重,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身心健康。

在学校,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感情,进而也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感情。同时,师生的关系状况,对教师也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首先,它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师生关系紧张、对立甚至冲突,教师的情感必然是怨恨、痛苦的,进而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影响教师的言行表现。不良的关系容易引起教师的不友好、拒绝和惩罚等行为。再次,也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长期的人际关系不良是心理健康的大敌,不良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经常处于痛苦压抑、恼怒焦虑的状态。

在人际关系中,学校领导是学校重要社会资源的掌握者,对教师的评优、晋级、升迁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有很大的影响力,故与领导的关系通常为教师所看重。同领导关系的恶化,通常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会因此担心自己的前途受到影响,担心“穿小鞋”,并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有时,由于某种原因,教师对领导心怀不满,产生敌意,但这种敌意又不能公开流露,从而导致压抑,产生焦虑。导致教师对领导产生这种隐而不露的敌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由于领导对教师缺乏尊重,不是平等待人,而是颐指气使;或在举手投足之间处处表现得高人一等,伤害教师自尊心;或是领导办事不公正,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这使有能力而不肯钻营取巧的教师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助感,并对领导产生敌意。有时,上下级关系紧张的原因也出在教师身上,如有的教师不尊重领导,不服从工作安排,领导未能满足他的要求便心怀不满。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教师与同事之间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每位教师的劳动都有明确的分工,比如有的教物理,有的教化学;有的在高年级任教,有的在低年级任教;有的任专职教师,有的还兼任班主任及其它职务等。这些分工是由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决定的。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专门的任务,在部分教师中就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教育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某个教师个人的努力。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性,而忽视教师间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进而导致与同事间的矛盾和对立。长期以来学校各类评先评优、提级、加薪等不公平以及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和工资奖励的制度,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引起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利益矛盾,产生相互排斥、对立的心理状态。

现在,教师普遍反映人际关系难处理,据调查,我校65名教师,88.9%的教师认为最困难的是人际关系。而教育工作容易使教师养成指导与命令的沟通模式,在讲求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与人交往必须互相尊重,平等、坦诚相待,而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或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去适应环境的需求,容易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教师是育人的专业工作者,常与人接触,需投入大量的心力和情感,但其成就无法获得立即的反馈,容易导致教师对职业的不满意,导致人格障碍。

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教师都想尽心尽力地工作,并希望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但实际情况如何呢?由于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教师在学期初接受工作安排时就已经决定了他的考核分数。有的学校在教师的工作量化中竟然引入了“学科权重系数”“工作量计算公式”“民主评议”等,以体现其量化的科学性。成立了督导室、考评办之类的部门,专门有庞大的机构负责对教师考核。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会知道,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无法去准确计量的。在学科教学的差别上,张三的一节语文课和李四的一节地理课,到底存在多大差别?如何去衡量他们之间的差别?我看,不仅现在没有方法计量,就是将来也不会有哪个科学家发明出什么好的“教师工作计量方法”。如我校的几位班主任天天起早贪黑,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的好评,在期末“教师民主评议”中,却排在全校教师的倒数行列。所以,那些用“学科权重系数”“工作量计算公式”和“民主评议”来量化教师工作量,评价教师的好坏,人为地制造学科间的差别,必然导致部分学科教师心理不平衡。

(1)发扬民主,改善干群关系。学校干群关系如何,通过教师在烦恼时是否愿意找领导谈心可以表现出来。我区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多数教师在烦恼时不愿意找领导谈心,这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相当数量的领导者与教师之间关系冷淡,不融洽。有的学校干群关系更差。我校65人,71%的教师在烦恼时不愿找领导,没有一人填写在挫折时能得到领导的关心,88.9%的教师填写遇挫折时只是受领导的批评指责。可见,改进领导作风,创造一种民主、团结、宽松、和谐的干群关系,是学校管理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2)重视人际间的互助关系,提高弹性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人际互助论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朝着高酬赏和低代价的方向发展。这种互助有功利的、经济和现实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心理和超现实的因素。所以在人际互助过程中,每个人难免都附带有酬赏和代价的比较标准。一般而言,功利的互助较为现实,不能持久;而心理的互助较能满足人的基本要求,较能持久。因此,教师若想增强人际关系,除了多用心思去了解别人的需求外,不妨坦诚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要吝啬对别人表示欣赏,同时能把感激的心情及时传达给对方。学校领导者应协调教师的各种人际关系,创设条件促进各种人际交往,消除误会,增进了解,联络感情,让教师懂得每一件事都可能有多方面的看法与不同的做法,遇事应设法以弹性处理问题的角度来发现较好的处理方式,使事件得到更圆满的解决。

(3)保持乐观,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科学研究也表明,笑一分钟,人全身会放松47分钟。面对工作的不顺、家庭的不和、人际关系的紧张、领导或同事的误解等问题,教师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学会用微笑面对,以真诚对待,尽量控制情绪,避免正面冲突,改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

许多人在不愉快时,情绪上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而将它发泄在不适宜的人、事、物上面,这就是所谓的“迁怒”,迁怒最容易破坏人际关系。美国最近一项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抑制愤怒对人有益,这就要求教师应善于自我调节,控制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要学会放弃,要知道放弃有时也是一种美。古人说过,“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实际上你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你偏偏不愿正视现实,于是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像先进呀、模范呀、优秀呀、评职呀等等,有时不一定会全满足你的心意。即使你真正付出了也不一定会全满足你,为什么你提不起放不下呢?原因就是你不会放弃,还没有体会到放弃也是一种美!

换个角度思考,做到宽容待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件不好的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就会觉得并没有那么糟糕,这也是排解烦恼的一剂良方。如:丢了东西的人说:“破财消灾。”侥幸逃过一劫的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卸任官员说:“无官一身轻。”有了这些自我安慰的理由,人们的生活就多了些弹性和韧性,凡事也就不必钻牛角尖了,由此减轻了生活的压力。

宽容待人,忍让当先。忍让有“三分”,健康得“七分”。吃点亏显风格,不生气就是福。作为教师特别要注重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同龄人”,放下架子,理解学生的难处,宽容学生的失误,甚至容忍学生的“无礼”,始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还应敢于自嘲,敢于解剖自己,使自己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在对待其他事情上也一样,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用斤斤计较,用尊重与宽容去赢得快乐、赢得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种严重影响师生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要正视弱点,面对选择、学会生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要能够承受挫折、坚忍不拔;要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争取发展机会;要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个性的健全发展。

师源性心理伤害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师源性心理伤害”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其表现形式有:教师打骂学生;侮辱性的批评或嘲讽;讲课死板,教学水平低下;教学方法简单粗暴,不讲道理等。引发学生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恐惧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这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伤害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指教师做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

有关研究发现,教师心理问题是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根源,如果不及时调整,则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乃至教育教学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效仿的榜样,并在其心灵深处打上深刻的烙印。

教师心理健康更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讲远远超过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的影响,这类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近年来,关于师生关系紧张,体罚、侮辱学生及伤亡致残,甚至强迫学生相互打耳光等恶劣的事件屡见报端。这些教师的劣行已不能简单地用“个别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低,知识修养差或学校管理不严”等来解释,实质上是一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外在表现。因此,关注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教师自身和学生身心健康,还是教育的整体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师心理问题与“师源性心理伤害” 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它是内外压力和个体身心素质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据有关调查显示,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六方面:自卑,嫉妒,虚荣,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和逆反心理较强。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和不健康的行为,往往是因为面对多种内外压力时,自身无法应对和调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施加给学生。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主客观因素有:

(一)客观因素

⒈教师职业压力较大

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变革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家长、学生对教师的高要求,岗位竞争以及多种角色的担当等等,给教师造成了较大的职业压力,使他们心理焦虑、情绪不稳、缺乏安全感等,难免做出一些有违师德、给学生造成较大心理伤害的行为。

⒉教师社会经济地位不高

近几年来,教师的经济地位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和态度以及教师当前的经济地位,使一些教师的自尊需求不能满足,引发严重的内心冲突。一些教师极易在教育教学中寻找自尊和心理平衡,如盲目维护自身的职业权威,妄自尊大,苛求学生百依百顺,导致工作粗暴简单,并表现出过分的“统治欲”,引发学生的反感和厌恶。

⒊学校对教师的不完全评价

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模式较片面,忽视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只重显性指标,大多数评价还停留在“评比、评优”上。简单地鉴定教师的工作,让教师感到被贴上了标签。为此,教师认为工作业绩与学生相关,对学生产生过高的期望,甚至强迫和压制学生,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倾向和恐惧心理。

(二)主观原因

1.较强的自我中心和独立意识,阻碍了教师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造成心理失衡

教师职业的特征导致教师独立意识较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参与社会活动较少和交往范围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与其他领域的接触,使教师无法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影响了人格的健全发展,造成心理失衡,从而出现心理问题,导致简单、粗暴对待学生,随意训斥、甚至变相体罚学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不良的职业性格,导致情绪烦躁,容易猜疑逆反

部分教师的社会角色意识过强,为人师表,平时过于克制自己,不能适时宣泄和释放不良情绪;娱乐活动较少。这些均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

有关研究发现: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以及偏执倾向等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在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由于找不到合理的宣泄途径,为此极易把学生当作宣泄不良情绪的最直接对象,导致“师源性心理伤害”。

3.部分教师自我心理管理意识较差,缺乏调控自己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能力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问题,一些教师根本没有自我心理管理意识,更缺乏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调控自己不良心态和行为的能力。这也是导致“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原因。

三、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从源头把握教师素质,增设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师范教育应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因此,应为师范生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求师范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原则和心理卫生工作方法;学会把握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进行调控;对师范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档案,掌握其心理发展倾向。由此,为师范生打下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心理素质基础,把心理健康作为未来教师任职资格之一,坚持持证上岗,严防心理不健康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二)加强在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培养教师良好心理素质

1.帮助教师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形成、完善和发展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价值观。

2.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适应各种变化,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帮助教师提高交往能力,培养积极开放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情感,建立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

4.帮助教师学会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使其拥有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合理适度地安排好工作和休闲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5.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我心理保健策略,分析压力源,减轻压力感,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增强心理调适和自控能力。

(三)设立教师心理疏导系统,缓解教师心理压力,促进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职业对教师日常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很高,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需要适当缓解和及时宣泄心理压力。为此,学校和社会有必要为教师专门设立相应的机构和场所,如教工之家、联谊会、教师俱乐部和教师成长培训班以及教师心理门诊、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和网上心理咨询等教师心理疏导系统,帮助教师及时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为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实行动态观察,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措施,引导他们寻求合理适度的途径缓解压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