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0届中考语文打靶卷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0届中考语文打靶卷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0届中考语文打靶卷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0届中考语文打靶卷试题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2020 届中考语文打靶卷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6 分)

1、古诗文默写。(10 分)

(1)我寄愁心与明月,。

(2),江春入旧年。

(3)士不可以不弘毅,。

(4)关关雎鸠,。

(5)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6)晏殊《浣溪沙》中表达惋惜和欣慰交织的情感并深蕴着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迤逦

(y í)

揉造作

(ji ?o)

寒喧一筹莫展

B.缜

密(zh

ěn)汗流浃.背

(ji á)迁徙手屈一指

C.提

.防(dī)

扣人心弦

(xi

án)

脏款断壁残垣

D.挑剔

(t ī)

而不舍(qi

è)

震撼所向披靡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

题(

6 分)

小时候,父亲说,只有钓鱼是最君子的行为,钓的不是鱼,钓鱼是钓一种心境。可我一直不甚了然。如今,自己也随着世人忙碌着,毫无目的地

)着,当自己觉得身心俱疲的时候,看见江边钓鱼者()地面对钓起来的水

草,看见他们坐在阳光下,一丝不苟凝视着鱼钩,而并没有充满

期待钓起鱼来的时候,我才明白,钓鱼者需要怎样的闲淡才能如此从容。如果没有

不计得失的心,又怎么不懂得垂钓的乐趣?那一瞬间,我相信,。

(1)请为文中的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2 分)

备选词语:追赶追逐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2)选文中划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 分)

(3)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语句通顺(2 分,

不超过20 个字)

4.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水浒》精心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反抗压迫的英雄形象。宋江因长得黑,有孝名,被人称为“孝义黑三郎”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美满家庭被高俅毁灭, 本人也屡遭暗算,终于忍无可忍,百般无奈下,投奔梁山;鲁智深疾恶如仇,拳打镇关西, 大闹野猪林, 大闹五台山。

B.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1936年, 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它为我们真实地描述了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命运, 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异化成鬼的罪恶。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著作通过记叙主人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

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

士。D.《名人传》中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 对音乐孜孜不倦地追求, 在双耳失聪、疾病缠身的情况下, 创作了音乐史上辉煌的篇章。

(2)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写出对应的作品及主人公的名字。(2 分)①主人公私自染了桌布,遭到暴打

②母亲去世后,主人公不得不出外谋生

作品:《》主人公5.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2 分)【材料一】成语是浓缩的文化。它言简意赅,深刻隽永,滴水藏海,折射历史的千姿百态。它以语言为承载,方寸之间传达着丰富的含义,是汉语词汇中的璀璨明珠。它深具历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

【材料二】

许多成语出自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一鼓作气”出自经典文献《左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曲径通幽”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材料三】从“丝丝入扣”与古代纺织方法,到“登堂入室”与古代建筑格局;从“土崩瓦解”与古代制瓦技术,到“如法炮制”与古代中药制法;从“见风使舵” 与古代航海技术,到“以管窥天”与古代天文观测技术:一些成语的出现是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我们从中可以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古诗文阅读(17 分)

【乙】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 ①啄其

肉,蚌合而箝 ②其喙 ③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 燕,燕、赵久相攻,以敝 .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

之也。 ”惠王曰:

善。”乃止。(选自《战国策》) A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C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D .于是见.公输盘 胡不见.我于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 注释 ] ①鹬( y ù):一种水鸟 ②箝(

qi án ):夹住。③喙( huì):嘴。 6.解释加点的词语。 4 分)

1)请说.之(

2) 不可 谓知.类.( 3)赵且.伐燕(

4) 以敝.大众( 7.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B .将以.攻宋

以.敝大众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9.下面对甲、乙两段文言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墨子“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宋 国,体现了墨子的反对不义战争的主张。

B. 公输盘问墨子有何见教,墨子直接明了地说出了来意,他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 意在一下子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 ,然后 再予以批驳。

C. 战国说客们大量运用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生动形象、直白明了。寓言不仅增强 了辩词的说服力,而且使行文别出心裁、独具摇曳生姿意蕴无穷的美感。

D. 乙文中的这个故事说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 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 彼此都遭受灾难。

(二)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 ,完成第 10题。(3 分)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 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B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 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面貌,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C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 “浮云”这一意象用

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三现代文阅读(32 分)

(一)阅读下面的议论文语段,完成11——12题。(6 分)

①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 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②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③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④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 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那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⑤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⑥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1.分析上述文字,下面观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是()(3 分)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12.读了以上语段后,你认为自己有创造力吗?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理由。( 3 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说明文,完成13——16 题。(12分)

蛇的文化解读邸永君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 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 余种,毒蛇约40 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 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

蛇,身长可达10 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中已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 ,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 个,可谓琳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

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

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

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

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生生不息,顽强坚忍;不畏强敌,以柔克刚;逶迤前行,勇者无惧,皆可激励着我

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之途锐意进取!

13.研读第(6)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3 分)

14.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 分)

最小的蛇是盲蛇, 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 体重只有数克。

1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试加以分析。(3 分)

70 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

..

1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 分)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 世界各地均分布着大量的蛇。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 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 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 与人和谐相处。

(三)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7——20题(14 分)炒米胡同里面看夕阳迟子建

当我把一篇文章的最后一行字写完时,长舒了一口气。掷笔抬头的一瞬,方觉得满室生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见无限的黄昏把远处的瓦灰色楼房和近处

的几排高大的杨树,装点得那么辉煌和潇洒,往日在青白的日头下所见的那黯淡,那单调,竟残雪般地散尽了。

坐在桌前,就这么把全身心浸在酽酽的黄昏里,转目镜中,见满头披垂的乌发,竟也染上了黄昏的一片幽情,无数根发丝犹如满月朗照下的一片草地,柔和而安详。

就在这时,我猛然发现了自己的发间有一根白丝,像一线雪从山崖上飞旋而下,动人心魄地飘垂着。

哦,白发!我不由在心底深深地叹息了一声。我有了第二根白发了,在我

23 岁的这个春天的傍晚。

第一次见着白发是在初中,14 岁,被同学拔下来后,我就像扔冰棍纸一样随便地把它扔掉了,因为青春好长好长呢。

这次见着白发,是在9 年之后的黄昏的天光中,我的心底里叹息复叹息,不知青春是否已驶到尽头,泪水忍不住地往外涌了。

我把白发拈在手中,想到户外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消磨一下静寂得让人忧愁的时光。

走出瓦灰色的楼房,踏过一片方形的石板地,便到了炒米胡同了。这条胡同很长,胡同两侧是土灰色或深褐色的四合院。没有炒米的香味,倒有洋槐的气

息沁人心脾。我把步子放得轻轻的、慢慢的。夕阳在要沉沦的一刻,爆发着如火的金光,整个胡同都盛满了黄昏,恍若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的长廊。一群鸽子不知听到了什么哨声,忽地从一处暗淡中飞起,或灰或白,一律都徐徐地向着天空飞去。我手上的那根白发,竟被辉映得这么光华灿烂。

我的步子放得更轻,更慢。因为我看到了在炒米胡同两侧的每一家的院门口,几乎都坐着一位老人。他们一样的表情,一样的姿势,在悄然领略、享用着迷人的夕阳

他们的头发全都斑白了,满面的皱纹里横溢的金光,使他们的脸显得更为祥和。他们的脸上,唯有嘴角在微微抽动,大概是在咀嚼黄昏吧。

他们那表情,真是人世间少有的平和,实在是柔和得不能再柔和,安详得不能再安详了。

我的泪水在他们的面前竟然悄然收敛了。手中拈着的白发,也不知不觉地飘到地上,就像一片零落了的秋叶,随风而逝了。

炒米胡同很长很长,黄昏在这里却很短很短。夕阳从地平线上消失后,那浓浓的光就变成了淡淡的,最后淡得融进天色,瓦灰色的楼房依旧瓦灰,洋槐的叶子恢复了浅绿。我也渐渐地融入了这一片宁静的黄昏中。

胡同两侧的老人,吃过了夕阳这个大大的金饽饽里的几丝香甜,那满头的白发似乎都能变成年青人琴上的几根柔和的弦了。

我第一次意识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而我那根雪样的白丝,跟老人们满面的黄昏比起来,不知要淡多少呢。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7.选文中,“我”的心情有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请把这个过程填补完整(每处

不得超过四个字)。(2 分)

愉悦⑴ 感动⑵

18.阅读下列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 分)⑴我猛然发现了自己的发间有一根白丝,像一线雪从山崖上飞旋而下,动人心魄地飘垂着。(“一线雪”和“动人心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⑵他们的脸上,唯有嘴角在微微抽动,大概是在咀嚼黄昏吧。(“咀嚼黄昏”怎么理解?)

19.有人这样评价本文:对于“时光” “生命”这样永恒的话题,作者没有从宏观世

界去寻找大素材,而是从微观世界中捕捉小细节来加以表现。请结合文章,举例

分析。(4 分)

20.文章结尾的画线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四作文(63 分)

21. 在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其一作文。

题目(一): 一路走来一路歌

题目(二): 梦想是的花朵

要求:(1)如果选择题目(二),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字数不少于600字。(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2020 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10 分)

(1)随风直到夜郎西(2)海日生残夜(3)任重而道远

(4)在河之洲(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3 分)D

3.(1)(2 分)追逐从容不迫

(2)(2 分)如果没有不计得失的心,又怎么懂得垂钓的乐趣?

(3)(2 分)垂钓者,钓的是安静平和的心境。(大意对即可,若答“人生需要安静平和的心境”之类的也可)

4.(1)(3 分)C(主人公是保尔)

(2)(2 分)《童年》阿廖沙

5.(2 分)成语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或成语和文化关系密切。

6.(4 分)(1)解释(2)明白事理(3)将要

(4)通“弊”,使??受到弊害(答出通假字或使动用法的一个方面即得一分)

7.(3 分)C(表并列)

8.(1)(2 分)牺牲(或“损失” “杀害”)不足的百姓(或民众)而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说是聪明。

(2)(2 分)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9.(3 分)B (并未直接明了地说明来意)

10.(3 分)C

11.(3 分)D

12.(3 分)(观点是相信自己有创造力,联系实际,理由充分即可。)

13.(3 分)①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 ②蛇在文学领域中亦

不乏身影③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每点1 分, 意近即可。)

14.(3 分)作比较(1 分)。通过与蜓蚓的比较,具体说明了盲蛇体形之小, 体重之轻。(2 分)(意近即可)

15.(3 分)不能删掉(1分)。"不下"是"不少于"的意思,说明与蛇相关的成语数量不少于70个,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果本掉, 与实际情况不符, 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6.(3 分)C(A 蛇大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B蟒蛇重量在70 公斤以上、D无毒蛇对人毫无威胁)

17.(2 分,每空1 分)(1)伤感(难过、忧愁、悲伤)(2)平和(平静、宁静、释然)

18.(4 分,每小题2 分)

(1)“一线雪”和“动人心魄”生动地写出了那根白发白得很耀眼、很刺目(

1 分),表达了“我”发现白发时吃惊难过的心情(1 分)。(意思符合即可——)(2)“咀嚼黄昏”指老人们在领略、享用迷人的夕阳美景(1 分),又指老人们在

回味往昔,品味人生(1 分)。(意思符合即可)

19.(4 分)示例一:“我” 14 岁发现第一根白头发时毫不在意,9 年后发现第二根白发时却是相当吃惊,文章以此细节来表现青春的流逝及其带给自己的伤感。示例二:通过写老人的白发表现他们的历经沧桑;通过写老人表情、姿态的祥和来表现经历沧桑后的宁静与平和。示例三:通过写夕阳爆发着如火的金光衬托老人饱经风霜后生命仍然灿烂美丽,让“我”感悟到炒米胡同有太强太旺的生命在天地间存息。

20.(4 分)A.青春年少的“我”的一根白发和老人们的满头斑白相比,不算

什么。B. “我”虽青春年少,却为一根白发而忧愁伤感。饱经沧桑的老人们让

“我”有所感悟,也让“我” 的心境渐渐平和,觉得那根小小的白发根本不算什么,不值得伤感,因而感觉淡了很多。C.夕阳中的老人们历经风霜却仍然安详

从容,他们教会了“我”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时光,让“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外貌等外在的东西,而在于精神等内在的东西。因此那根白发不再白得刺目,“我”的心也释然了。

(按层级给分,只答到A层意思得1 分,答到B层意思得3分,答到C层意思得4 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