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修辞学中的修辞格

修辞学中的修辞格

修辞学中的修辞格
修辞学中的修辞格

修辞学中的修辞格

摘要:修辞格是修辞学中组织话语的一种特殊方法,在言语行为中对语言规则或语用规则进行有效偏离而形成的具有特定表达价值的固定模式。

关键词:辞格;形式化修辞;语义化修辞

引言:辞格,在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是提高表达效果,增强话语艺术性的有效手段,可以说:没有辞格就没有动人的诗歌,就没有优美的散文,言语交际就会显得枯燥无味。

很喜欢书里面的一句话:修辞即生活,生活即修辞。如果说,人生是一段旅程,那么,修辞肯定是旅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实语言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只是我们每天生活在这艺术中,便渐渐忘了艺术的存在;其实语言终究只是语言,而人类这个特殊的载体,才让它不仅仅只是语言;其实语言原本是苍白无力的,只是作为交流和记录的工具,但在修辞的光环下,它有了自己的灵魂。

汉语中的辞格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侧重形式的或侧重语义的。

侧重话语形式的,包括听觉方面的语音或音响形式,也包括以视觉为主的文字形式,如:对偶,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等。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纪念白求恩》)

这段排比句,逻辑性强,语义层层深入,形成连贯畅达的气势,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这就是排比的作用,使感情来得迅速而澎湃。再如:

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

这是典型的顶真句,用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前后顶接,蝉联而下,促使语气衔接,又称联珠、蝉联、连环。

而侧重深化语义的修辞方法,在表达上故意偏离一般语言规则,造成语义内容的超常表达,如: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和移就等等。

…友谊的不可传递性,决定了它是一本孤独的书…友谊是一条越掘越深的巷道,没有回头的路可以走…(毕淑敏《友情:这棵树上只有一个果子,叫做信任》)这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友谊比作孤独的书,比作深深的巷道,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变得形象而具体,仿佛触手可得一样。再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和比喻的完美结合,把古人的愁思别绪体现得淋漓

一:形式化修辞

1:两两相对法——对偶

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并举,以获得表达形式上的对称效果,这种辞格叫对偶。如果用在节庆中又称为对联,对子,如果出现在楼台亭阁的楹柱上,则被成为楹联。

对偶按照上下联之间的格律,句法结构,语义等的不同要求,区分为工对(严式对偶)和宽对;按照上下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类。

严宽式对偶不难理解,下面讲讲关于正反串的对偶。

(1)正对。正对是上下联各从一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理,两者相互补充。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两个方面来突显鄱阳湖的美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则是从读书和关心国家大事两个方面表现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2)反对。反对的上下联是从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揭示事理。“浪费好似河决口,节约犹如燕衔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两例都是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话,从相反相成的两个侧面,说明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联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目的等关系。串对对词性,句法的要求往往不那么严格。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具有顺承关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有因果关系。

2:一贯而下法——排比

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强调和突出某种意思,或增强话语的气势,使感情抒发地充分,强烈,常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义相关的一组句子或句子成分,这就是排比。

介于排比比较简单,只想讲一下有关的主意点:排比要切合所适应的语境;数量要适当(并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要注意与其他修辞格的兼用。

3:一唱三叹法——反复

故意使用同一词语或句子等语言单位两次以上,以强调突出相关内容,加强语气,增加表达感染力,这种辞格叫反复。

反复有两种划分的方法,根据反复的成分,可分为词语反复,句子反复和语段反复;根据反复成分出现的位置,又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我国的国歌中的连续的“起来”就是反复的一个典型例子,还有那首《雨巷》,“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是如此。

反复作为一种主要旨在提高话语韵律效果的修辞方法,多运用于文艺语体,比如诗词歌赋,戏剧等等,不过生活中表达强烈感情时也是经常使用的。

4:首尾蝉联法——顶真

用前一个句子的结尾部分作后一个句子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句子头尾蝉联,以取得环环相扣、表意紧凑的效果,这种辞格叫顶真。也称顶针、联珠。根据顶真的材料,可以分为词语顶真和句子顶真。

(1)词语顶真:“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2)句子顶真:“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

顶真使话语首尾蝉联,一方面,能揭示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可使语气连贯,语音和谐流畅。

5:回环往返法——回文

将前一个句子或句子的一部分的组成成分次序颠倒,形成第二个句子,使前后两个句子结构循环往复,以体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辞格叫回环,亦为回文。与对偶一样,回文也分宽式和严式。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这两句是严式的回文,也可以说是回文的完美形式。

“雪映梅花梅映雪,莺宜柳絮柳宜莺”

“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黄山落叶松叶落黄山”

这两句则是比较宽松的回文,兼用回文和对偶。回文出现在句内,别有艺

术韵味。

二:意义化修辞

1:形象生动法——比喻

用与本体(甲)本质不同但又相似性的喻体(乙)来描写或说明本体,从而更形象、生动地表现本体的特征或作用,这种辞格叫比喻。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比喻是人类语言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我们通常把比喻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1)明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多用“像”“如”“仿佛”“似”“犹如”等等,强调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

月光为三人涂上一层灿烂庄严的银光,宛如三尊古老而又不朽的石像。(亚东《黑牯子》),这句话强调的是月光下三个人和石像之间的相似性。

(2)暗喻: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多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等,突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历史岂是任人随意打扮的女孩子!(姜鸣,刘申宁《<甲午海将方伯谦>是一部伪劣作品》),句中用否定形式作比,喻指历史不能任人随意篡改。

(3)借喻:所谓借喻,就是本体不出现,而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

“上海对交通拥堵下‘猛药’,今冬明春将会明显改善”这里的“猛药”指的是“得力的措施”,可是作者并没有在话语层面上展示本体,而是省略了整个比喻的过程,只把喻体呈现在话语层面。

“异类相喻,同类不喻”是比喻的基本原则,关于比喻,可以延伸的内容实在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讲述了。人类在再现自身生活的过程中,都想极力使思想形象具有灵性,使意象在受众心灵中获得延伸,并成为对方的一部分,这靠平实话语难以实现,比喻就成为了人类达此目的的一种方法。

2:简洁幽默法——借代

用与所描写的对象有直接关联的事物来指称描写对象,以突出对象的区别性特征,从而使表达简练并富于变化,这种辞格叫借代。

言语交际中的借代多种多样,有如下几类:

(1)用事物的某特征代替事物本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指的是不拿群众的私人财产。

(2)用专名代替一般:“真正的智慧来自于群众,人民群众中有千万个诸葛亮”,“诸葛亮”代指足智多谋的人。

(3)以具体代抽象:“我们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这里的“小米加步枪”代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落后的武器装备。

(4)以产地,品牌代品名,具体商品或相关人员。比如说“茅台”酒,“桑塔纳”……

3:生动活泼法——比拟

比拟,就是改变词语的习惯性适用对象和语境,把通常用于描写人的词语用于描写物,或用通常描写物的词语来描写人,人,物互换的修辞手法。

比拟一般分为两类:拟人和拟物。拟人很简单,气势拟物也是如此,只是顺序颠倒了一下而已,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4:虚张声势法——夸张

故意超出事物或行为等在范围、数量、程度等方面的逻辑极限,从而表达出强烈的喜悦、悲伤、惊愕等情感,这种辞格叫夸张。

根据对事实的违反情态分为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

(1)扩大夸张是往大,多,快等程度高处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缩小夸张是故意往小,细等程度低处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

栓缩小了一半。”

夸张的运用中应注意一下五个方面:注意夸张所适用的语体;夸张要适度;夸张的程度要适合人们的心理要求和习惯;夸张还要考虑要感情色彩;夸张要有新意,给人以新奇的感受。

5:含蓄委婉法——双关

在特定的语境中,利用相应的语言条件,故意使一个语言单位具有“表层”和“深层”两层意义,表层意义是通过词或句直接表达的,而深层意义即实际要表达的意义,则是通过特定语境因素间接实现的,这种辞格叫双关。

双关一般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如果分得细点的话,也可从中再分出一种对象双关。

(1)谐音双关。谐音双关是利用语音相同或者是相近的词语来构成的双关,人们可以通过语音上的相似性,借助联想以理解真正的话语动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方尽”谐音“思方尽”。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红楼梦》),“雪”指“薛宝钗”,“林”指“林黛玉”。

(2)语义双关。语义双关是联系语境因素,尤其是会话场景中人物之间的多重角色关系和前后语义关系构成的。

…北大荒使他联想到了开拓初期的美国西域。一下吉普车,在迎接他的人们面前,专家滑了一跤,爬起来后,他情不自禁地扬臂大呼:“朋友们,我是为你们的北大荒而倾倒的。”…很明显,这里的“倾倒”既指“摔倒”这个事实,又指“为某物所迷”这种激动的心情。

(3)对象双关。对象双关,即利用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借特殊的话题并使其关涉两层意义。多用于讽刺、揶揄甚至谩骂。因此,对象双关即平时所说的“指桑骂槐”。

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修已知道你,你却不知修”,这两句用的就是对象双关,第二个“修”字表面意思是欧阳修,实则是“羞耻”之意,讽刺对方不学无术。

与双关的构建一样,双关的理解同样需要注意语境,文化背景以及具体语境中的人物角色关系和时间的前因后果,听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准确把握说话人的动机,目的,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6:新异感受法——移就

把属于描摹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用来修饰,描写乙事物的方法,就叫移就。“移就”并不是一个十分严格的学术范畴,其定义切入的角度是词语修饰关系的变换,即通常情况下没有修饰和描写关系的词语进行搭配,造成一种常规的错位,用时髦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混搭”。

移就也可分为两类:移情和移色。移情就是是把描写人的感情的词语用来修饰其他事物:“寂寞的时光”,“痛苦的眼泪”……移色就是把描写色彩的词语用来修饰没有色彩的事物:“绿色的回忆”,“苍白的法律”……

其实很多移就现象中包含有比喻和比拟的影子,与比喻和比拟不同的是,移就在语言层面上的表现形态是一种修饰关系的有意错位,一般只限于短语层

面。

汉语修辞学复习题 - 副本 (2)

一、填空题 1、我国修辞学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先秦两汉,古人就已经注意到了修辞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西晋陆机的《文赋》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对修辞的方法、技巧也有较多的论述。 3、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 4、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修辞和语言的三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5、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具有制约作用。 6、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简洁有力、新鲜活泼、生动形象。 7、句子的格式简称句式。 8、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 9、严格的对偶上下两联要具备以下条件:意义相关,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类相当,没有重字,平仄,协调。 10、叠用和一般句子比较有以下修辞特点:整齐一致、集中突出、清晰醒目。 11、反问句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比一般句式具有更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12、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 13、比喻就是人们平时说的“打比方”。 14、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15、四个音节的语音段落也称“四字格”,它两字一顿,整齐匀称,是人们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格式。 16、同样的意思既可以用肯定句也可以用否定句。一般说来,肯定句的语气比较直率明确,否定句的语气比较委婉灵活。 17、顶真就是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递下接。南朝文学家沈约称之谓连珠。 18、1951年《人民日报》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名著《语法修辞讲话》。 19、现代汉语中,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 20. 宋代陈骙的《文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修辞的著作。 22.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而完备的修辞学体系。 23.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 24. 语言环境包括社会时代、题旨情景、对象、场合、时间和话语的具体环境。 25. 长句化短的方法主要有:抽出修饰语、运用叠用句、合叙改分述。 26. 修辞主体的修养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生活积累和知识素养。 27. “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议对》。 28. 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 惟陈言之务去”,即强调词语的新鲜活泼,这是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之一。 29. 词语锤炼与运用的基本方法有:精心挑选、修饰点染、巧妙配合。 30. 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凝固性的特点。 31. 借用成语原形,但感情色彩不一样,这种成语活用的方式叫易色。 32. 成语活用的修辞作用有:意蕴深厚、文字精炼、生动具体、风趣诙谐、新鲜别致、。 33. 对偶从意义看,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 34. 现代汉语的主要节奏倾向是双音节化。 35. 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语音段落是“七音节”式。 36. 四句一组的诗,第一句、第四句一韵,第二句、第三句一韵,中间两句被其他两句所环抱,这种押韵方式叫抱韵。 37.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这句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句式。 38. 大体上说来,平声长而扬,仄声短而抑。 39. 韵文中的韵类似音乐中的再现,同一类的乐音在句中重复,可使语流具有一种回环美;平仄安排得当,声调平衡交替,声音显得错落有致,节奏分明,具有抑扬美。 40. 运用比喻的要求是贴切、新颖、巧妙。 41. 把物当作人来描述的修辞格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者把某种物当作其他物来描述的修辞格叫拟物。

汉语修辞学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得分:34 1. “刚才仿佛有人探了一下头似的”属于 。 A. 明喻 B. 暗喻 C. 表比较 D. 表不确定 满分:2 分 2. “他的眼光iE 像一把刀,刺得老王缩小了一半。”使用的修辞方式是( ) A. 夸张 B. 比拟 C. 借代 D. 反语 满分:2 分 3. “姑娘忍不住咬了一下嘴唇,把一个苦笑吞了下去。”使用了拟物手法。 A. 比喻 B. 拟物 C. 夸张 D. 对偶 满分:2 分

4.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这是什么句式? A. 长句 B. 短句 C. 整句 D. 散句 满分:2 分 5. 我国最早把“修”和“辞”连用(“修辞立其诚”)的著作是。 A. 《论语》 B. 《孟子》 C. 《易经》 D. 《老子》 满分:2 分 6.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是形容词活用,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游目骋怀的气度。( ) A. 形容词活用 B. 动词活用 C. 名词虚指 D. 数词泛用 满分:2 分 7. 属于事务语体的是( ) A. 广告 B. 新闻

C. 论文 D. 诗歌 满分:2 分 8. 我和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什么句式? A. 顺装句 B. 倒装句 C. 长句 D. 短句 满分:2 分 9. 下列句子中代词的运用,恰当的是( ) A.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我。 B.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我。” C. 弟弟发来短信说:“他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他。” D. 弟弟发来短信说,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惦记他。 满分:2 分 10. “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属于比拟中的( )。 A. 无生命事物拟人化 B. 有生命事物拟人化 C. .把人拟作物 D. 把一物拟作另一物 满分:2 分 11. 《修辞学发凡》一书把修辞格分为____. A. 二十种 B. 三十种

修辞格的运用(上)

第四章修辞格的运用(上) 【教学目的】 了解什么是修辞格;认识修辞格的构成特点;理解修辞格在表达中的不同作用,修辞格的运用要求;正确运用修辞格表情达意,进一步提高言语水平。【教学要求】 本章的理论性比较强,要注意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修辞格理论评析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作品,深入体会修辞格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殊作用,提高修辞格的运用水平。 一、什么是修辞格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唐钺。1923年他在《修辞格》一书中说:“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要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又称语格)。”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是富有体验性,具体性的;(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的。……这种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具体性相结合,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在修辞上有这种魅力的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同内容贴切的,其魅力比较地深厚的,叫做辞格,也称辞藻;一种是比较同内容疏远的,其魅力也比较地淡浅的,叫做辞趣。两种之中,辞藻尤为讲究修辞手法的所注重。”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指出:“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根据民族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创造的具体的、一定的手法(语言艺术化的手段如对偶、对照、回环、反复、比喻、拟人、夸张、同语、幽默、讽刺、双关等式。)” 关于修辞格的定义,除以上三位先生的见解外,其他还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材是这样定义的:修辞格,一般也称之为辞格、修辞方式,它是在语音、语汇、语法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特殊表达格式。 现代汉语中究竟有多少修辞格?这一点尚无定论,我们只需了解一下各家的分类。如唐钺先生1923年出版的《修辞格》一书把汉语修辞格分为5类27格,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把修辞格分为4类38格;张弓先生196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格分为3类24式;黄民裕1984年出版的《辞格汇编》一书,分为4大类78格;1989年出版的唐松波等主编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共收辞格156个,是目前修辞格分类最多的著作。 二、修辞格的特点 (一)特定的结构形式 每种修辞格都有自身特定的结构方式,如比喻,是用一事物给另一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或道理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明喻常见比喻词有“象”、“如”、“似”、“犹”、“若”

“现代汉语修辞学”试卷(A)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5小题,30分) 1 A.按照上级布署,他们认真组织了一系列观摩课,师生们反应热烈。 B.别看他俩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其实是貌和神离。 C.我们都迫不急待地想知道,究竟是谁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D.这哥儿俩,一个标新立异,一个循规蹈矩,差别太大了!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3.对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适逢其会.(时机)言必信,行必果.(有结果) B.独当.(掌管)一面举措失当.(适合) C.革故鼎.(更新)新投机倒.(转换)把 D.洞.(透彻)若观火铤.(快走的样子)而走险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狂风一起,飞.砂走石。 ②一片树叶在水面上漂.着。 ③这篇文章语言晦涩,理论肤浅 ..,不值一读。 ④深山有猛虎出没 ..。 ⑤他是共产党人肝胆相照 ....的朋友。 ⑥进攻的时候,首先要炸掉敌人修在桥头的堡垒 ..。 ⑦这部书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 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A.①②③④⑥⑤⑦ B.①②⑥④⑦③⑤ C.②⑥①④③⑤⑦ D.②④①③⑥⑤⑦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线是: ①鲸和海豚的四脚也逐渐成鳍状。 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的,但仍属于虚构的形象。 ③《教育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为目的开办学校及其他教 育机构。 A.退化原形营利 B.退化原型营利 C.蜕化原型盈利 D.蜕化原形盈利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 ....,结果落选了。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 也趋之若鹜 ....。 D.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 ....,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7.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I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理的文章更加生动引人。 8.对下列语句中的修辞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一篇新闻的正题是“先‘拾柴’后‘烧火’”(副题是“某集团军新班子通过调查研究取得工作主动权”)——正题综合运用了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寓意深远。 B.“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艾青《吹号角》)——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太阳跳出地平线时给人的那种震惊感、辉煌感表现得动人可感。 C.在我们走向胜利的路上,不仅荆棘丛生,而且路旁随时有扒手在窥视着,想乘我们不备,窥取我们奋斗的果实而去。——其中一连串的比喻都是借喻。 D.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丑恶的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其中的“笔”“鬼脸”“高等的画家”用的是借代修辞。 9.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

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2)“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感情及其背后的意图。”(《中国语用学思想·序》) 2、对象和内容 就语用学研究对象而言,大致出现三大主要趋势: 一是认为语用学研究说话者意义(speaker meaning),如G Leech(1983),强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精)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如: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设问能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 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反问能强调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8、拟人: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修辞学(教学考一体化)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每个小题1分,共60分(总分60.00) 1. 下面句中的“东西、人家、报告、地道”需要读轻声的是(B ) (1.00分) A. 这村儿住有几乎人家 B. 你的发音很地道 C. 下午听报告 D. 这间屋子东西宽三米、南北长五米 2. “很、挺、十分”是(D ) (1.00分) A. 语气副词 B. 情态副词 C. 范围副词 D. 程度副词 3. “我去还是不去?”是( B ) (1.00分) A. 是非问 B. 选择问 C. 正反问 D. 特指问 4.用叠音的虚词语素构成的形容词,如“热腾腾”,重叠的音节非阴平的,要变为(B )(1.00分) A. 上声 B. 阴平 C. 阳平 D. 去声 5. 下列句子中,礼貌用语“惠顾、光临、家父、赏光”使用正确的一句是(D ) (1.00分) A. 8月12日是贵校七十年校庆,作为市长我一定光临指导。 B. 听说你新买了房子,改天我一定赏光拜访.

C. 我前几天登门拜访,你的家父已经把你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D. 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6. 下列词语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D ) (1.00分) A. 恫(tòng)吓 B. 菲(fēi)薄 C. 胴(tóng)体 D. 氛(fēn)围 7.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1.00分) A. 纲举目张正本清源开源节流众目睽睽 B. 违莫如深开诚布公风餐露宿未雨绸缪 C. 弄巧成拙集腑成裘死心蹋地赴汤蹈火 D. 事过境迁肢离破碎风毛麟角漠不关心 8. 一位大学毕业生报考了公务员。在面试中,面试官问他:“请你回答1+1=?”这位毕业生稍加思索便十分自信地说:“你需要等于几,就能等于几。”结果他被淘汰了。 请问,上例中这个大学毕业生应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B ) (1.00分) A. 违反了谦逊的准则 B. 回答内容与所报考职位的要求不一致 C. 忽视了交际的场合 D. 没有遵守数量准则 9. 下列词语中“不”的发音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D ) (1.00分) A. 不怕 B. 不要 C. 不去 D. 不好

语言学参考书籍总汇汇总

语言学参考书籍总汇 总结了包括语言学、语用学、翻译、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测试、教学法等方向的参考书籍 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教王德春2000 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外教许余龙2000 语义学上海外教李瑞华2000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外教王寅2001 国俗语义研究上海外教吴友富1999 当代西方语法理论上海外教俞如珍2000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上海外教胡曙中1999 美国新修辞学研究上海外教胡曙中1999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教李瑞华2000 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教李自俭1999 现代修辞学上海外教王德春2001 辞格与词汇上海外教李国南2001 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 上海外教张美芳2001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教黄国文2001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上海外教朱永生2001

现代语言学丛书上海外教 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教桂诗春2000 心理语言学上海外教桂诗春2000 语言问题探索上海外教王宗炎2000 生成语法理论上海外教徐烈炯2000 美国语言学简史上海外教赵世开1999 汉语的语义结构和补语形式上海外教缪锦安2000 应用语言学上海外教刘涌泉2000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教胡壮麟2000 神经语言学上海外教王德春2000 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上海外教冯志伟1996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教戚雨村2000 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上海外教王宗炎2000 语言系统及其运作上海外教程雨民1998 模糊语言学上海外教伍铁平2000 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外教赵世开2000 语言共性论上海外教程工2000 语义学教程上海外教李福印2000 教学篇章语言学上海外教刘辰诞2000 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外教丁言仁2001 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上海外教徐强2000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上海外教朱永生2001

修辞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修辞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1.修辞学与语言学 语言学(linguistics)是研究语言的学科,语言的三要素分别是语音学(phonetic),词汇学(lexicology)和语法学(grammar)研究的对象。修辞学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学的一个学科。 修辞学是研究如何利用语音条件和规律构成各种不同的表达手段,进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头韵(),元韵(),拟声()等语音修辞手法,使得语音和谐悦耳,语意突出,增添韵律感和节奏感。 修辞学是利用词汇,词义的条件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比如,怎样选用词语,怎样使同一概念的表现多样化。 修辞学在语法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调整安排句子的结构形式来充分地表达情意,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2.修辞学与逻辑学 逻辑学(logic)是一门专门研究思维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就是总结人的正确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学与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了一定的逻辑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进行思维,思想条理清晰了,这就为语言的完美表达奠定了基础。 例如, 3.修辞学与美学 美学(aesthetics)是研究审美规律的学科。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审美对象,语言里面客观存在着美。修辞作为语言的艺术,更是追求较高的审美价值,达到美的境界,以悦人耳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比如: 均衡美—— Work has a bitter root but sweet fruit. 整齐美—— I was born an American; I live an American; I shall die an American. 变化美—— The Big Bull Market was dead. Billion of dollar`s worth of profits and paper profit had disappeared.

修辞格的运用(上)

修辞格的运用(上)

第四章修辞格的运用(上) 【教学目的】 了解什么是修辞格;认识修辞格的构成特点;理解修辞格在表达中的不同作用,修辞格的运用要求;正确运用修辞格表情达意,进 一步提高言语水平。 【教学要求】 本章的理论性比较强,要注意加深理解;注意运用修辞格理论评析现实生活中的言语作品,深入体会修辞格在言语交际中的特殊作 用,提高修辞格的运用水平。 一、什么是修辞格 修辞格也称辞格,是修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唐钺。1923年他在《修辞格》一书中说:“凡语文中 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要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 法,这种地方叫做修辞格(又称语格)。”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 中说:“所谓积极手法,约略含有两种要素:(1)内容是富有体验性, 具体性的;(2)形式是在利用字义之外,还利用字音、字形的。…… 这种形式方面的字义、字音、字形的利用,同那内容方面的体验性 具体性相结合,把语辞运用的可能性发扬张大了,往往可以造成超 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的新形式,而使语辞呈现出一 种动人的魅力。在修辞上有这种魅力的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同内容 贴切的,其魅力比较地深厚的,叫做辞格,也称辞藻;一种是比较 同内容疏远的,其魅力也比较地淡浅的,叫做辞趣。两种之中,辞 藻尤为讲究修辞手法的所注重。”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中指出: “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根据民族语言 的内部发展规律创造的具体的、一定的手法(语言艺术化的手段如 对偶、对照、回环、反复、比喻、拟人、夸张、同语、幽默、讽刺、 双关等式。)” 关于修辞格的定义,除以上三位先生的见解外,其他还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材是这样定义的:修辞格,一般也称之为辞格、修辞方式,它是在语音、语汇、语法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特殊表达格式。 现代汉语中究竟有多少修辞格?这一点尚无定论,我们只需了解一下各家的分类。如唐钺先生1923年出版的《修辞格》一书把汉 语修辞格分为5类27格,陈望道先生在1932年出版的《修辞学发凡》 一书中,把修辞格分为4类38格;张弓先生1963年出版的《现代汉 语修辞学》一书中,将修辞格分为3类24式;黄民裕1984年出版的 《辞格汇编》一书,分为4大类78格;1989年出版的唐松波等主编 的《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共收辞格156个,是目前修辞格分类最多 的著作。 二、修辞格的特点 (一)特定的结构形式

(完整版)修辞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汉语修辞学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修辞与逻辑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看,两者既有()的一面,又有()的一面。 2、同义的语言形式是指一些基本()相仿而在()上各有差别的语言形式。 3、语言里的专用词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词汇和()词汇。 4、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句式,跟文章的()、文体风格和句子的()有密切关系。 5、修辞既然是一门研究()的方法和技巧的学科,就必然应以()为主要研究对象。 6、同义词用法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构词能力和()上。 7、在汉语里,时态助词、表示时态的语气词、()和()都可以表示跟时间相关的概念。 8、长句的特点是()、()和容量大。 9、汉语的句式从结构的角度,可以分成独词句、()、()等句式。 10、比喻的运用原则是:第一要();第二要()。 二、综合分析题(每题5分,共30分) 1、分析下列句子中辞格运用的情况及表达效果。 (1)、“一九七六年,十月初的一个夜晚,已经有了秋凉萧条的意思。蟋蟀在一个角隅悲伤地啼哭!”。 (2)、“玉秀一看到他那装腔作势的酸溜溜的样子,就感到恶心。”(徐迟:《地质之光》) 2、将下列句子调整句式 (1)、战士们把敌人的碉堡炸毁了。(改成被动句) (2)、“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在财东马房里睡觉的少年,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改成整句) 3、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1)、“黑云堆成了一整片,象一块黑铁,渐渐地往地面上沉:似乎已经盖到了屋脊上,再过一会儿就得把屋子压扁。”(2)、“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散,意见分歧。”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传统的修辞方式包括哪两大类? 2、构成警策性语句的方式常见的有哪三类? 3、简述什么是短句和长句及其各自的特点。 四、论述题(20分) 试结合实例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修辞和语言要素的关系的。 汉语修辞学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语言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每种语言都有它自身的内部规律,即它的语音、()、()的系统和规则。 2、修辞与逻辑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看,两者既有()的一面,又有()的一面。 3、汉语的句式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可以分成长和()、整和()等句式。 4、()、()是选词炼字的基本要求。 5、普通话的声调有阴平、()、上声、()四声,又可归成平、仄两类。 6、语言里的专用词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词汇和()词汇。 7、修辞的变异形式大致可分为三个范畴,即逻辑范畴、()和()。 8、丰富词汇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一是()。 9、书面语体可粗分为事务语体、()语体、科技语体、()语体四种类型。 10、比拟就是()和()两种表达方式在修辞学上的统称。 二、综合分析题(每题5分,共30分) 1、分析下列句子中辞格运用的情况,并分其修辞效果。 (1)、“从寒冷的波罗的海上吹来了白色的风,冬来了,我们离开欧洲,回到亲爱的祖国。”(5分) (2)、“一伙人,一天拥到他家里,赖着不走,胡说了一个下午,逼迫他。他们抽了不知多少包香烟,熏得那客厅的上半层云雾缭绕,乌云密布,好像随时都可以发出闪电和雷霆一样。(徐迟:《在湍流的蜗旋中》)”(5分)

最新汉语修辞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汉语修辞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他主张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 2、在我国修辞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先秦两汉时期) 3、“修‘和”辞“的连用,最早见于:”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 4、西晋陆机的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对修辞的方法、技巧也有较多的论述。(《文赋》) 5、唐代刘知几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学书中谈论修辞的地方很多。(《史通》) 6、宋代陈騤的是我国第一部论述修辞的著作,它的出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则》) 7、1932年陈望道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修辞学发凡》) 8、1951年《人民日报》连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该书紧密联系语言运用的实际,因而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字工作者的欢迎,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群众性的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语法修辞讲话》) 9、语言环境对语言表达具有作用。(制约) 10、语言环境包括、、、、和话语的具体环境。(社会时代。题旨情境。对象。场合。时间) 三、应用分析 1、请从修辞的角度对下面的标题(揭露生产厂家在“生产日期”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的两种说法加以评析。 (1)喝“明天”的牛奶吃“明天”的面包 生产日期,你和谁逗着玩 (2)厂家弄虚作假今天出厂的牛奶、面包上竟然标上明天的日期 答:(1)的说法比较委婉,比较活泼,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的说法比较直白,直率地指出厂家弄虚作假的行为。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请举例说明。

答: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不像选择题那样,只是在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法、手段中择优取其中的一种,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表现在词语的运用上,某些有关概念、思想的表述,不一定能找到常用的恰当词语,这时往往需要采用新鲜的说法。 词语运用的创造性有的还表现在巧妙灵活上,仿照现成词语临时新造一个词语就是如此。 在句子的表达上,句式的选择是和内容、创意紧密地联系着的。 在句式的表达上,还可以采用某种具有表现力的特殊手段,提高表达的效果。 修辞活动的创造性方法多种多样,常给人以丰富多采,美不胜收之感,上面所说仅仅是其中几种情况。(举例略) 2、为什么说“修辞的基本原则是适应语境”? 修辞的基本原则是适应语境变化,注重交际效果。具体地说,修辞的基本原则可 以概括为以下三条。 第一,修辞要切合题旨,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为特定的思想内容服务。 修辞不能不顾思想内容的需要,专门挑选华丽的词藻,或尽量多地堆砌一些修辞格,千方百计地把词句打扮得“美丽”“漂亮”,弄得个浓妆艳抹,忸怩作态,哗众取宠,其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修辞不是可以脱离思想内容的单纯的语言技巧,它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服从表达思想内容为先决条件的。词语、句子、辞格本身是没有好坏、美丑之分的,用得不恰当,就是不好的、不美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内容决定了修辞形式。 当然这不是说语言运用不需要修辞、润色和加工,更不是提倡满篇“大白话”、语言无味、不要文采,而是说语言的运用必须适应和切合表达内容的需要,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思想内容这一根本,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二,修辞要切合语体的需要,同一定的语体相适应。语体是由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语言特点的风格类型,不同的交际需要形成不同的语体,如口语语体、书面语体、文艺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各种语体都有自己典型的、公认的表达手段和方式,一定的语体要求一定的词语、句式、辞格、语言手段等与之相适应,这些表达手段和方式对于其他语体往往是相排斥的。例如公文语体排斥文艺语体中的夸张、双关等辞格,文艺语体排斥政论语体中结构复杂的长句,也排斥科技语体中的科技术语等。语体对语言材料的选择、修辞方式的选用等都具

语言学重要论文和着作-山西大学初民学院

汉语言文字学重要论文和著作 现代汉语部分: 著作类: 理论语言学: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德]威廉·冯·洪堡特,商务印书馆,1997年。 《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费尔德南·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2001。 《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1933/1980 ,商务印书馆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Ullman,S ,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62. Principles of semantics, Ullman,S.,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Words and their Use, Ullman,S., N.Y Oxford Oxford:Blackwell, 1951, 《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A·梅耶(法),岑麒祥译,科学出版社,1957。《语言学概论》,L.R.帕尔默,李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 Language and Mind, Chomsky,N.,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 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 Chomsky,N. , London Fontana ,1977 .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Chomsky,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Halliday,M.A.K ,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Lakoff,G.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Historical Linguistics, R.L.Trask, 周流溪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爱德华·阿诺德出版社,2000。 《历史语言学》,徐通锵,商务印书馆北京,1990。 《语言论》,徐通锵,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 《不对称和标记论》,沈家煊,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1999。 《语言问题》,赵元任,商务印书馆,1980。 《语言哲学》,陈嘉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认知语言学概论》,赵艳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1。 《周祖谟语言文字论集》,周祖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语用学与英语修辞格

2009.12(中旬刊 ) 摘要修辞与语用学是紧密联系的,都是研究人类的交际行为。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G rice 的合作原则和L eech 的礼貌原则,对反语、夸张、委婉语和隐喻等英语修辞格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用学 英语 修辞格 我们讲话或写文章,都是为了社会交际的需要。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就要考虑怎样说、怎样写,要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对方易于理解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语用学就是对语言的使用进行研究的学科。语用学家提出的许多理论都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如何达到完满交际效果提出了理论依据,并对语言学其他领域的一些语言现象从语用角度对它们作了新的考虑和研究。修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修辞学研究的是如何有效地使用语言,如何在语言多种同义表达形式中作出最佳选择,它要解决的是在使用语言过程中言语表达效果是否优美、是否最佳。Leech 认为语用学本身就是一种修辞研究。修辞与语用关系密切,修辞可以丰富人类的语言表达,使人类的言语交际变得生动多彩。 英语的修辞格,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使用语音手段的修辞格,主要有头韵、谐音、半谐音、拟声;二是使用词汇手段的修辞格,主要有明喻、隐喻、典故、拟人、类比、夸张、矛盾修辞法、反语、双关、提喻、借代等;三是使用句法手段的修辞格,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省略、倒装、反问等。本文拟从语用角度对反语、夸张、委婉语和隐喻等修辞格进行简要分析。 1反语(Irony ) 反语带有较强烈的感情色彩,常常是说出的话与说话人要表达的本意完全相反,其隐义通常是贬义的。其特点或幽默或俏皮,故意使用同本意相反的说法,必须靠其语调或笔调表示真意。人们在会话中使用反语是出于礼貌。例如格赖斯的语例“X is a fine friend ”,说话人是在下面的语境下说这句话的:X 向发话人A 的对手泄露了A 的商业机密,即X 做了好朋友所不应做之事,A 却说X 是一个 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其意思正好相反。说话人为了维护礼貌原则,故意违反了会话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即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故意说了这句不符合事实的话,让听话人自己推导出语用含义(implicature )———“X is a bad friend ”(x 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坏朋友)。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Leech )指出:反语的使用是恪守礼貌 原则而不惜违反合作原则中的 “质量准则”,让听话人自己推导出句子的真正含义,从而避免了正面触犯别人。为了表达说话人的“不满、厌恶”等有个人情感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又不想直接触犯别人,可以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讥讽口吻。如: A:Who ’s made this supper?B:Dan. A :Oh,I see.It ’s terrific,isn ’t it? 这里说话人A 用terrific (妙极了)代替terrible (糟透了),是个反语,它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 “质量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2夸张(Hyperbole ) 使用夸张是为了强调故意夸大事实,用来抒发说话人的强烈感情和深刻感受,可谓“言之过甚”。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夸张语明显地违反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Leech 是从人际修辞的角度来解释夸张的语用功能。 他把话语的语用功能看作是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和修辞效力(rhetoric force)的整合。修辞效力指由于说话人遵守人际修辞原则的不同程度而产生的话语意义,即说话人表述的真实程度、礼貌程度等。Leech 的人际修辞原则除包含Grice 的合作原则之外,还包含礼貌原则、兴趣原则、乐观原则等。运用夸张虽然违反合作原则,但却是为了遵守人际修辞中的其他原则。夸张的运用可以引起人们的交际兴趣,或产生幽默效果,或表示礼貌。例如: 1.Thank you. Thanks a million 2.I ’m hungry.I can eat an ox. 3.I haven ’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I haven ’t seen you for ages. 4.The two sisters are different in many ways . The two sisters are 语用学与英语修辞格 刘建怀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河北·沧州061001)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09)35-262-02 语言文字 262

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

小学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 夸张,排比, 反问,设问,对比,反语,对偶。 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定义: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好像、似乎、好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如:这是花的海洋。 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2.鸟儿在树枝上唱歌。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3.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夸张的用法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