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申报模板 1718-在乡镇小学开设楹联课成效的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 1718-在乡镇小学开设楹联课成效的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 1718-在乡镇小学开设楹联课成效的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 1718-在乡镇小学开设楹联课成效的研究

在乡镇小学开设楹联课成效的研究

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被誉为“诗中之诗”。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为了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学校先后创建了县、市、省楹联文化教育基地,以“弘扬国粹,提升师生文化素养”为主题,营造楹联校园文化,打造出了楹联文化长廊,把楹联文化引进课堂。本课题希望通过对在乡镇小学开设楹联教学的成效的研究来探索楹联的特点、楹联的创作方法,根据学生兴趣需要,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流程,探求楹联教学模式,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总结楹联教学方法、经验及教训,探究楹联教学的成效,让老师们在行动研究中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专业水平、课程开发能力。

课题界定:

本课题研究楹联的特征、创作方法,以及在小学阶段,适合学习和创作什么类型的楹联,总结楹联教学方法、经验及教训,探究楹联教学的成效。

1.楹联:楹联(对子、对联、楹帖)是我国具有民族特征的汉语文学样式之一。它起源于宋初,流行于全国,至今不衰。凡是宫殿庙宇、楼台亭馆,乃至私人的客室书斋,很少有不悬挂对联的。历代许多由著名作家所撰、著名书家所写的对联,已经由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定为珍贵文物,妥善保护或收藏。这种文艺作品以短小的形式,包括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突出地表现了汉语特有的对仗工巧、音调和谐之美。

2.楹联课教学:将楹联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把楹联文化引进课堂,引导小学生喜欢、积累楹联,了解楹联特点,掌握楹联创作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激励学生展示个性,发展个性,丰厚语文素养。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世界各国对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扬、教育都不遗余力。比如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尤其是意大利,政府设立了“文化遗产及文化活动部”,通过统一管理,全力繁衍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提高全民族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文化素养。

楹联教学方面,国内已经有了几百所楹联特色学校,如山西省银杏小学、常州市龙虎堂小学、沭阳怀文中学等学校都是在楹联教学上很有特色的学校。省内有不少楹联特色学校,如襄樊市襄城实验小学,洪湖市峰口镇明德小学等。楹联创作的总体水平得到了一个明显的提升,省市楹联协会对联理论研究和传统对联史料的整理工作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但是,楹联教学究竟怎么进行,还是困难重重。究其原因,师生的楹联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对于楹联教学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因此,进行对在乡镇小学开设楹联课成效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我校从2015年10月开始先后创建了县、市、省楹联文化教育基地,以“弘扬国粹,提升师生文化素养”为主题,营造楹联校园文化,打造出了楹联文化长廊,把楹联文化引进课堂。借助楹联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丰厚博大,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修养。通过自主锤炼文字、体验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课题研究,能促进学校自主特色发展,将楹联与文化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楹联文化走进师生心灵,让他们在欣赏、学习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创编、诵读中成长,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将民族文化内化为师生的精神素质。

课题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与情景的交互作用,使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建构意义。 2.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师生主体论,把师生看作教育活动的主体并作为主体来培养,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各项教育活动。研究目标:

1.让全校学生了解楹联的基础知识,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楹联教育,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学校校园文化并被全校师生广泛认同与内化,打造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师生队伍。2.制定楹联教学计划,开设楹联课程,让楹联教学与语文课、书法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有机融合,在中高年级每周开设一节楹联课,掌握楹联创作的基本方法。

3.通过课题研究,形成楹联教学模式,编写楹联教学校本教材,树立富有特色的学校形象,不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办学声誉。

研究内容:

⑴创建楹联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在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中渗透楹联教育,营造楹联文化氛围,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图书、网络、远程教育资源、民间征集对联,整理选编楹联文化相关的课程,把楹联课作为校本特色课程,在中高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一节楹联课,并根据学生兴趣需要,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了解楹联的基础知识和创作方法。

⑵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对对子”、“《对韵歌》诵读比赛”、“对联人物故事会”、“对联文化博览会”、“书海拾贝”、“札记评比”等活动。以此激励学生快乐阅读,快乐积累,掌握楹联创作方法,共享传统文化的乐趣,激励学生展示个性,发展个性,丰厚学生文化素养。

⑶通过对优秀楹联作品的品读和楹联知识的学习,总结出楹联作品的特征和创作方法,探索出楹联教学方法,形成楹联教学模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楹联教学方法、经验及教训,探究楹联教学的成效,让老师们在行动研究中养成课程开发的意识、反思课程开发的能力,厚实教师文化底蕴,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和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1、通过楹联教学的研究,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楹联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楹联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整理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通过实践与探索,提高教师的楹联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和道德修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4、开展丰富多彩的楹联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校楹联文化的氛围,探索楹联的特点、楹联的创作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楹联教学,探求楹联教学模式,开发校本教材,搭建平台,提高师生吟写能力,促进学校自主特色发展。

研究思路:

1.将楹联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充分发挥文化墙、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的作用,营造楹联进校园的文化氛围。努力实现楹联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营造出浓厚的、立体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

2.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楹联的特征,将楹联文化与日常积累相结合。晨读前十分钟楹联诵读时间,每日一联、课前一诵,拓展阅读量,让渊博精深的楹联文化发挥其教化的魅力,。3.通过文献查找、行动研究,探讨楹联的基本创作方法。

4.开展系列活动,进行楹联诵读和写作指导,让“古诗词楹联”诵读等诸多活动成为学校

常态活动,培养师生的文化素养。

5. 通过个案研究,研讨出“楹联教学”的基本模式。

6.归纳整理研究资料,编写楹联校本教材。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QQ微信聊天、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楹联知识的了解程度、学习兴趣,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研究应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资料法:

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楹联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以及可借鉴的优秀经验。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行动研究法:

对楹联教学的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方案,通过一系列课内外的实践活动,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对比研究法:

根据实验对象个体情况进行实验前后纵向比较,并判断实验效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实施步骤:

1. 准备阶段:(2015.11~2015.12)建立课题组。课题前期论证,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教育现状,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根据对师生楹联知识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 实施阶段:(2016.1~2016.12)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积累资料,有的放矢,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3. 总结阶段:(2017.1月~2月)对本研究形成性资料进行处理、加工。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做好成果汇编;写出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研究论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