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物过敏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食物过敏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食物过敏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食物过敏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食物过敏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过敏性疾病主要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过敏性皮炎等,近20年来过敏性疾病持续增加,食物过敏患者愈来愈多。食物过敏和过敏性皮炎极易触发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及其他系统的过敏性疾病。全球数据显示食物过敏发生率在增加,尤其在儿科人群,食物过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五大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2]。近年来,在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诊断、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进展做综述。

1 食物过敏概述

食物过敏一般被定义为暴露于某一特定食物由特异性免疫反应引起的可反复发生的对健康的不良反应。食物过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的免疫反应,即:I型(IgE介导型),II型(细胞毒素型),III型(免疫复合物型)和IV 型(T细胞型)。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是经典的食物过敏,大部分食物过敏是IgE介导的。非IgE 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研究的比较少,IgG,IgM,IgA,T细胞及其他的免疫活性细胞、细胞因子、补体等均可参与食物过敏的发病,涉及II型、III型或IV 型过敏反应[3-5]。IgE介导的表现为速发性食物过敏,非IgE介导的为迟发性食物过敏。

2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

食物过敏的发生是由于机体未能形成口服耐受性或是由于已有耐受性的破坏所引起。食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的起因是在环境变化背景下遗传易感性和表观遗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几十年环境变化迅速,但机体没有时间进行微调,从而引起食物过敏发生率快速上升[6-7]。

2.1 免疫学机制

近年来食物过敏免疫学机制的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尤其第2组先天淋巴细胞(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ILC2s)介导的固有炎性通路、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s)以及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antigen specific regulatory T cells,aiTregs)、抗原特异性调节性B细胞(antigen specific regulatory B cells,aiBregs)、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在食物过敏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由于过敏原种类繁多,过敏机制复杂,目前国际上尚未建立统一的食物过敏模型,在幼年动物过敏模型中常采用牛奶、鸡蛋、花生等婴幼儿常见的三种食物作为过敏原来进行食物过敏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的研究[8]。对食物致敏机制的认识大部分来自小鼠的实验模型系统,大致分为两类:由口腔致敏引起和由局部或表皮致敏引起。通过口服途径接触抗原可引起耐受应答,机制涉及CD103+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CD103+DCs迁移到肠系膜淋巴结诱导Tregs细胞。相反,通过湿疹皮肤(包括损伤或细菌毒素)接触抗原导致致敏,上皮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引导皮肤DC将抗原运送到产生Th2和辅助性滤泡T细胞的引流淋巴结。这两种途径(耐受和致敏)可通过抑制性肥大细胞/Tregs细胞的相互作用相互调节[9]。

在食物过敏中,Tregs 的发展被抑制,驱动IgE类别转换和变应性效应细胞增殖的Th2 细胞占优势。目前,关于这种免疫偏离的影响因素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虽然已在过敏者全血中检测到固有炎性通路被激活,然而,在过敏原暴露期间中参与激活固有炎性通路的受体仍需进一步研究。TNFa,LPS 和TLR信号通路被鉴定为富含与过敏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触发固有免疫应答的因素,如损伤或佐剂活性,通过促进上皮细胞因子的产生而作用于ILC2s、DCs 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DCs上调OX40L表达,可引发T细胞向Th2细胞免疫应答偏离;通过产生Th2细胞因子,ILC2s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了Th2细胞免疫应答的放大环路;Th2细胞通过产生IL-4促使B细胞合成IgE,实现类别转换;IL-9对肥大细胞的扩增至关重要,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IgE与抗原发生交叉反应后,导致食物过敏临床症状的发生;肥大细胞和ILC2s通过产生IL-4抑制免疫耐受反应[9-11]。此外,嗜碱性粒细胞和血小板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血小板活化因子导致食物过敏反应严重程度的另一新机制[9,12]。新近研究提示Notch信号通路在食物过敏中起重要作用,通过钝化Notch信号可抑制Th2极化,增强小鼠Th1细胞分化,进而通过促进Th1/Th2平衡改善小鼠的食物过敏症状[13]。

Tregs包括CD4调节性T细胞、CD8调节性T细胞、NKT细胞和双阴性T 细胞,在维持自身稳定、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抑制排异反应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几年对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研究较多,目前根据其来源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调节性T细胞(naturally occurring Tregs,nTregs)或胸腺来源的T细胞(thymus-derived Treg,tTregs),另一类是诱导调节性T细胞(induced regulatory T cells,iTregs)或外周诱导的调节性T细胞(peripherally induced regulatory T cells,pTregs)。这两类Tregs可通过细胞接触或释放IL-10、TGF-β等抑制性细胞因子而抑制效应性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新近研究显示抗原特异性T细胞对食物过敏反应的发生和维持发挥重要作用,食物过敏背景下的过敏原特异性T细胞主要是Th2型,该细胞在不同类型的食物过敏中具有稍有差异的表面标志物[14]。来自OV A敏感和耐受的基因缺陷模型小鼠实验的研究资料显示,肠道IL-4通过调节OV A抗原特异nTregs在OV A食物过敏的炎症反应、脱敏或耐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5]。

Bregs是近年发现的B细胞亚群,可通过产生IL-10或TGF-β等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并可介导免疫耐受,在某些慢性炎性疾病(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感染、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产生IL-10的Bregs (Br1)和产生TGF-β的Bregs(Br3),在特应性皮炎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耐受诱导中发挥重要作用[16]。Br1和Br3可能分别通过产生IL-10和TGF-β来诱导食物过敏病人的免疫耐受[17]。Noh J等体外用过敏原(酪蛋白)刺激牛奶蛋白过敏(milk protein allergy,CMA)患者和牛奶蛋白耐受的受试者的血液单核细胞,CMA患者显示外周Br1水平降低;用酪蛋白刺激后,CMA组中Br1降低,在牛奶蛋白耐受组中显着增加。该研究表明在耐受牛奶的受试者中过敏原刺激诱导了Br1的增殖,提示这些细胞对变应原耐受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牛奶过敏组中,通过酪蛋白变应原刺激,凋亡的非产生IL-10的Breg细胞增加[17]。Br3细胞在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中表现出类似的反应,并且在牛奶耐受的受试者中受过敏原刺激后增殖。Br1和Br3细胞可能是非特异性皮炎相关的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中诱导免疫耐受的关键细胞[17-18]。IFN-γ是代表性的Th1细胞因子,Th1 / Th2失衡是过敏性疾病(包括食物过敏)的关键免疫机制;IFN-γ可能作为具有致耐受作用的免疫调节剂起作用,可增加过敏原特异性Br1细胞[19]。特定的Bregs 细胞群,即致耐受性B细胞(CD5+CD19+CX3CR1+),能够诱导Tregs细胞并抑制食物过敏相关的Th2介导的小鼠肠道炎症[20]。

在食物过敏反应中较重要的细胞因子,除IL-4、IL-9外,IL-33、IL-25也是

儿童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永骏 (石河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新疆,832000)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美国临床学家Kanner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自闭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和分析了自闭症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 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他将一组行为特异的儿童命名为“early infantile autism”(早期婴儿自闭症)。他发现这些儿童有着极度的孤立,强烈的要求保持同一性,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对刺激的过度敏感,自发性活动类型的局限性。但是却有着超常的记忆水平,良好的认知能力。[2]但是仅凭对11个儿童的临床观察就得出自闭症的特点是不科学的。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自闭症诊断标准列为如下4项:1.在各种情景下持续存在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不能用一般的发育迟缓解释。2.行为方式、兴

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3.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4.所有症状共同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3]对自闭症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但是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依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自闭症的病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多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诸多早期研究聚焦于社会认知来寻找自闭症的病因[4],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1生物学因素 2.1.1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通过MRI,ERP和HC(超声)的技术检验发现2到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5]Courchesne等人通过研究推测自闭症儿童脑区的过度增长可能与脑神经元数目过多有关,而过多的神经元可能会阻碍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脑区之间的所构成的网络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基础,自闭症儿童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与此相关。[6] 1.1.2遗传因素 自从Folstein等(1991)认为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 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7],一些学者也随之做了相似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自闭症可能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因素。 2.2营养因素

中国孤独症儿童的发展与现状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

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 (三)自闭症的发病率 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 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男孩患病率为1/54。 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2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该症状也是一类以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孤独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孤独症儿童康复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做好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工作,探索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模式和方法,对近年来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研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常用临床治疗方法、康复训练干预手段、疗效等研究现况进行综述,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属于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症候群。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病率约为儿童人口的0.2%~0.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亦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综合治疗。目前公认有效的治方法是特殊教育及行为矫治。应用的原理是行为分析法(ABA 法),综合治疗段主要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行为矫治、感觉统合疗法、听觉统合疗法、语训练、认知训练、综合主题教学、音乐疗法等。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将特殊教育与康复融为一体的康复方法被广泛应用。 1 孤独症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环境改变,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康复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又称为“Kanner三联症”。同时伴有智力异常、感知觉异常、兴趣单调、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自伤行为及情绪方面等特征。正因如此,他们不能和周围的社会群体建立正常的关系,缺乏交流沟通的兴趣和动机,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冷漠。语言交流是沟通的工具,言语和语言障碍使孤独症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雪上加霜。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这一大的环境而独立生存。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提供了新的残疾分类标准,为我们认识残疾、发展康复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能力障碍用活动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活动局限表示;社会性利用用参与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参与局限表示。孤独症即为参与局限。其中的环境因素及支持系统的引入、交互作用模式、重视个人体验为我们认识孤独症,对残疾儿童的评价、康复提供理论支持。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有完善的康复医疗设备及康复资源。2病因 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 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2.围产期因素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迟雅 一、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 我国自闭症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中国公益研究院2014年4月1日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疾患首位。 2016年3月9日,《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约为1%,自闭症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人。0~14岁儿童患病者达到200万。 二、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情况 目前,我国的统计数字显示:65%以上的社会群体不能正确认识自闭症,75%以上自闭症儿童在6岁以前未能被及时确诊,9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常教育。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呢?因为他们在患上自闭症以后,精神发育就跟不上了,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再加上他们有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流障碍,所以,无法适应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 现在,全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还很少,这方面知识的普及程度还很低。最先发现孩子问题的多数是家长,家长发现孩子不正常以后,他们心理上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周围的人也不了解自闭症及其危害之大,也有些人虽然知道孩子不正常,但是为了不让孩子家长伤心,便挑好听的说,经常会说:孩子有早长也有晚长的,你们的孩子就属于晚长的那种,属于大器晚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念正确,还会举出一些例子来,比如爱因斯坦当年是四五岁才会说话之类。反正这样说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而且家长听得也顺耳。于是家长也认为似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甚至很可能像爱因斯坦,自然也就无意于孩子的诊断与治疗。等到孩子该上学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接受正规的教育了。于是,城市的自闭症患儿只能去特殊教育学校了,而农村的自闭者患儿一般都在家里散养。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自闭症孩子,一般只招收8周岁以上的。自闭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是3~6岁,8周岁自闭症儿童已经错过了治疗与训练的最佳时期。这部分人将成为家庭和社会永久性的严重负担。 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行为训练、干预及个性教育,约有10%的自闭症儿童能够完全康复,约20%虽然达不到完全康复水平,但是可以完全自理,还有近25%的儿童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水平。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就是55%。如果能够实施“医教结合”,早发现,早实施心理干预,实行医教结合,将“开窍疗法+四环节行为训练”全面应用到自闭症的治疗当中去,前景会更好。尤其是那些属于“五软”、“五迟”的儿童,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我们曾经干预过一名小男孩,在28个月的时候被诊断为自闭倾向,30个月的时候再次复查,仍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在30个月的时候开始实施开窍疗法,从解决身体的一些不良症状入手,包括治疗肾积水、尿频尿急等症状,很快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大大提高,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逐渐得到改善乃至最终消失。 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比如全国妇联及其所属家庭教育学会,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通过各级组织,大力实施自闭症患儿普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实施开窍疗法和四环节心理训练,必将为自闭症问题的解决开创美好的前景。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实施情况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学习环境、课程、教学策略、技术。 1、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环境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18页)DOC.doc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试行)》编制说明 本量表的编制以认知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生理学、生态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发展理论等为依据,参照协康会编制的《儿童发展评估量表》和《自闭症儿童训练指南》等,将心理评估、生态评估及功能性评估等评估方式方法进行整合,采用观察、测试、访谈等方法,凭借一系列的评估材料对0-6岁的孤独症儿童及其它广泛发育障碍儿童的发展现状及需要进行评估,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它广泛发育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供依据。 一、评估表编制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对孤独症及其它广泛发育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需求的认识、了解,将评估与教育康复训练相结合,在充分分析他们的发展水平、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并对训练的效果进行动态的评估,以便及时调整训练的目标和计划,以保证孤独症及其它广泛发育障碍儿童教育康复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评估表的结构 本评估表由感知觉(55)、粗大动作(72)、精细动作(66)、语言与沟通(79)、认知(55)、社会交往(47)、生活自理(67)以及情绪与行为(52)八个评估领域493个项目组成,每一个评估领域都是一个评估的独立体,评估时不受其它评估领域的影响。 1.感知觉领域评估的围是五个方面,评估项目共55项。主要评估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个围在注意、反应、辨别和记忆等方面的能力现状、优劣与需求。 2.粗大动作领域评估的围在于姿势与移动两大块,评估项目共有72项。主要集中评估儿童坐姿、站姿以及爬、坐、站立、行走、跑、跳、推、端、抛、接、踢、击、拍等动作的平衡性、协调性等。 3.精细动作领域的评估围是六个方面,评估项目共有66项。主要评估儿童摆弄物品、基本操作能力、双手配合、手眼协调、握笔写画以及工具使用的能力现状和需求。

儿童自闭症研究现状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儿童自闭症研究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摘要:这样一群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表达,他们终日沉默,他们形影单只,他们是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患了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又被称为儿童自闭症,作为一种婴幼儿发育障碍,自闭症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它严重危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且极易造成他们的终身残疾。当前孤独症儿童的康复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本文旨在概述国内外近年来相关领域对于儿童自闭症研究的基本现状,并提供社会工作者如何将专业技巧运用到自闭症儿童康复过程中的相关工作模式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研究现状社会工作介入 一儿童自闭症研究现状 1,自闭症的临床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是儿童自闭症主要的临床表现,又称为“Kanner 三联症”同时伴有智力异常、感知觉异常、兴趣单调、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自伤行为及情绪方面等特征。(1) 2,诊断 孤独症是以行为特征来诊断的一组症候群,儿童孤独症的诊断因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指标,行为观察和量表评定尤为重要,量表评定对临床诊断和评估有辅助和指导价值。李建华等(2对临床常用的ABC量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筛查量表(MCHA T)对18个月以内可疑儿童进行筛查。由美国斯普勒等编制的心理教育量表( PEP),对孤独症儿童在模仿、感知、大小肌肉能力、手眼协调、认知理解、语言表现及行为病态可以直观地指导个别化训练方案的制定和行为矫正,比较适合于个体差异极大、能力发展高度不均衡的孤独症儿童的评估。但目前尚未推广使用。 3,治疗 ①行为矫正治疗 行为矫正治疗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治疗的重点是促进患儿的社会适应和言语发育。依据发展正常行为、个别化、个体治疗和集体治疗相结合、父母亲参与等主要治疗原则。不同家庭精神环境对学龄期儿童行为的影响不同,在进行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必须重视家庭精神环境的作用和干预。家庭心理治疗目的在于满足患儿心理需要,掌握正确的科学教育方法,给予患儿鼓励、解释、纠正异常行为,耐心配合语言训练,避免对患儿冷淡、打骂、责罚或厌弃(19)我国目前现有的孤独症机构康复资源现状还不能满足孤独症患者的康复需要,要让更多的孤独症患儿得到有效的康复,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患儿家长的积极参与,进行家庭治疗的患儿家长,应定期到孤独症康复机构进行家庭治疗的询问和评估,以保障家庭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②特殊教育训练 国内外的经验,金字塔式的教育组织即主任医师1人、主管培训师1}2人、培训师若干名是比较好的方式。有研究表明,随着对孤独症的全面深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专业人事和家长正逐步接受“全方位教育干预”的理念,综合使用各种有益的教育干预方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特殊教育训练。结构化教学法是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精神学系首创提出的,是以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自立为目标,综合诊断、评量、早期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等发展出的一套教育治疗方法。在孤独症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是引导和维持孤独症进行书本知识的自我学习的有效方法。 ③综合干预治疗 有研究显示采用由医生、治疗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的因人而异的心理行为干预及药物治疗等综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的报告 (2012-04-12 09:23:37) 自闭症简介:儿童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儿童广泛性地发育障碍性疾病。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地闪着微弱的光芒,因此被称作星星的孩子!往往在3岁以前起病,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社会互动、沟通交流以及兴趣行为等多方面的缺陷。在4到5岁时症状最为明显,男女发病比例约为5:1。大约3/4的患儿合并有精神发育迟滞,半数左右的患儿在青春期可能合并癫痫发作。由于患儿在社会交往、沟通,尤其是行为方面存在严重的障碍,父母往往只能在手足无措之余,添加对孩子未来命运的担忧。 我国对自闭症儿童关注现状: 2006年我国将自闭症列为精神残疾,自闭症者被纳入相关的保障体系。目前我国自闭症人数保守估计已经超过150万。 现状1:起步晚。我国对儿童孤独症的认识比先进国家晚了将近40年。1938年,Leo Kanner 教授(美国)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儿童孤独症概念并做出系统研究,我国直到1982年才由南京的陶国泰教授首次报告提出。国外早在60年代就已经对“行为与教育途径的干预(以下称‘干预’)”这一措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持科学研究的态度做出系统性报告;而我国仅仅在90年代中期以来才开始经验式地摸索与模仿。认识的落后,绝不仅仅限于对其医学知识方面的知之甚少,而是对整个体系性质的认识模糊,也就是说对孤独症的干预缺乏深度的理论理解与循证层面上的操作经验。 现状2:患病率上升,对干预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大。不管是相关的专业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亦或是媒体,孤独症越来越成为一个公共的话题。其患病率由最初的极为罕见,到万分之几,到而今的千分之几,虽然从来没有一个比较稳定而公信的数据,但是患病率的一路走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多数结论认为,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在新生儿中的比例达3/1000,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1000,以此推算,国内ASD(孤独症普系障碍)将不低于400万,典型孤独症不低于100万。虽然良莠不齐的训练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现状3:患儿回归主流社会困难大。治疗自闭症的黄金阶段是1-3岁,错过了这个阶段,恢复健康的困难就很大,病情还极有可能反弹,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康复训练,一旦他们失去父母的依靠,将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那些攻击意识强烈的患者,还可能造成社会危害。自闭症被国内绝大多数医生定义为不治之症。自闭症儿童家长十分希望孩子实现生活自理,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 【摘要】儿童孤独症是指发病于婴幼儿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儿童孤独症主要特征为语言与言语障碍、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及其他如多动或注意力分散 与情绪不稳定等行为。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心理干预治疗、行为矫正治疗、感觉统 合训练、特殊教育训练及药物治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孤独症等神经精神障 碍的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越来越高。提供更多儿童活动交往的机会,促进社会各界对孤独症 的了解、关怀与包容对儿童孤独症的生存与发展极为重要。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神经精神障碍;康复治疗 儿童孤独症是指发病于婴幼儿期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由于患儿与外界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言行刻板,沟通困难,如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故又称自闭症[1]。儿童孤独症患病率近年 来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国内目前已有约100~400万孤独症儿童[2]。患儿 多起病于30个月以前,偶见4~5岁儿童,且男孩明显多于女孩,比例约为4:1[3]。目前儿 童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指出,孤独症可能是由于多种易感基因组合与环境因 素相互作用而发生的遗传学障碍[4]。本文就儿童孤独症的特征与康复现状做一综述,现总结 如下: 1 临床特征 1.1 语言与言语障碍 孤独症患儿首诊主诉以言语障碍为主,约占4/5以上[5]。就诊时,大多数患儿言语发育延迟、不会讲话、咬字不清、自语不知所云、模仿或重复语言多见,该类表现最容易引起父母的重视。 1.1.1 鹦鹉学舌现象 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问题较为复杂,且每一个患儿都有不同的语言障碍。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 育明显迟缓于正常同龄儿童,同时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其言语形式与运用表现异常[6]。 正常儿童多偏好言语性声音,而儿童孤独症患者则常表现为不会自己组织语言,机械重复别 人的话语或自说自话,部分患儿表现为语言过度,但缺乏交流性质,无法正常与之沟通。而 部分患儿言语沟通异常则与听觉反应异常有关[7]。因此,孤独症患儿既存在言语障碍,又有 语言障碍,严重影响孤独症患儿与外界建立情感联系。 1.1.2 语音异常 孤独症儿童易出现超音段音位的异常,即无法由非音质因素确定语调、语气、速度或节律等。例如,一些孤独症儿童可背诵整段文章或哼唱整首歌曲,但说话时却缺乏音调、抑扬顿挫的 变化,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通过改变语调或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情感,同时,其语 言流畅度与节律与正常儿童也有显著性差异,无法在不同情境中使用不同语境[8]。其可能为 脑部的发育不全导致,因大脑中左右脑分别控制语言符号部分与非语言部分,大脑发育障碍 很好的结石了孤独症患儿的言语障碍等表现[9]。 1.1.3 语言倒退 部分孤独症儿童会出现语言倒退,研究表明,倒退型孤独症儿童较非倒退型孤独症儿童语言 障碍更严重,但其运动技能一般无明显倒退,引起语言倒退的原因尚不明确[10]。有报道指出,可能与该类儿童发病前的生活事件诱发相关。也有研究显示,幼年期体弱多病,常接受 抗生素治疗也是引起语言倒退的可能原因之一[11]。 1.2 社会交往障碍

儿童孤独症的研究进展_何瑜玢

[6]于曼,邵勇,张建华.妊娠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筛查及诊断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外科学,2012,6(2):127-130. [7]顾金萍,宋梦帆.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结局和子代的影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6):374-378. [8]GartnerR.Thyroid diseases in Pregnancy[J].Curr Opin Obstet Gynecol,2009,21(6):501-507. [9]毛玲玲.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药物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6):142-144.[10]郭秋琼,周晓莉.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筛查及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25(12):1744-1746.[11]王承缙,张月香.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症的研究现状及实验室检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212-213. [12]Davis LE,Leveno KJ,Cunningham FG.Hypothyroidism complicating pregnancy[J].Obstet Gyneco,1988,72(1):108-112. [13]解裕谷,高云.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研究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12,25(1):93-96. [14]朱海莹,李晓慧.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67例临床分析 [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61-162. [15]Pop VJ,Vulsma T.Maternal hypothyroxinemia during(early)ges-tation[J].The Lancet,2005,365:1604. [16]郑莹,徐春.北京地区妊娠早期血清促甲状腺素筛查的临床意义[J].中华医师临床杂志(电子版),2013,7(7): 3198-3199. [17]连小兰,白耀,孙梅励,等.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抗TgAb和TPOAb的临床诊断价值[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4, 24(4):452-456. [18]杨丽芬,陈会欣.2009年吉林省农村地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碘营养状况与甲状腺功能的调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11,30(2):162-163. [19]范晶慧,王洁,韩淑芬,等.吉林地区105例产妇甲状腺B超检查结果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7(3): 160-161. 收稿日期:2015-12-09责任编校:徐强 儿童孤独症的研究进展 何瑜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医学部,湖北武汉430070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中国图书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411(2016)06-1343-04;doi:10.7620/zgfybj.j.issn.1001-4411.2016.06.88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科医生Kanner于1943年首次提出并报道,其发病率最早报道在5/万以下。近年来,儿童孤独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下面我们将主要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这4个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发病机制 儿童孤独症自1943年美国学者报道后至今仍没有研究清楚其发病机制,近年来学者们主要在遗传学、孕产期及围生期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寻找线索。 1.1遗传因素国外关于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同患孤独症的发生率为30% 90%,而异卵双生子同患孤独症的发生率为0% 5%[1]。流行病学调查表现,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5% 10%[2]。均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该病存在遗传学基础。但目前有研究显示,只有大概10%的孤独症患者可用遗传综合征和已知染色体异常来解释其病因[3]。 流行病学提示孤独症在男性中多见,约为女性的4倍,有学者推测其异常方式与性染色体有关,但仍未研究出性染色体的异常表现[4]。另有研究表明[6],儿童孤独症与22q13.3[5]、SLC25A12基因多态性、OXTR基因[7]、FMRI基因[8]、NRXNI基因[9]等有关。 1.2孕产期及围生期生物学因素有研究表明,孕产期及围生期危险因素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密切相关[10]。有报道称,高达44%的患儿母亲孕期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推测可能与母体血液激素分泌增加有关,如肾上腺素可引起胎盘血管收缩,影响胎儿脑部血流量或者通过直接影响胎儿激素水平,对胎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其中还提到,母亲孕期二手烟暴露可引起胎儿脑部缺氧缺血,从而影响胎儿大脑发育[11]。熊超等[12]对近11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显示,母亲孕期疾病史、孕期阴道出血、早产、过期产、剖宫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缺氧缺血或窒息、新生儿黄疸等危险因素与孤独症可能存在关联。但是,这些孕产期及围生期危险因素很可能是导致孤独症发生的辅助因素,而非独立致病因素[13]。 1.3环境因素有学者提出遗传、免疫和环境的协调作用可能是自闭症发生的重要原因[14],其中环境因素日趋重要。其自闭症环境即与自闭症发生、发展和转归有关的一切外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社会环境因素。有学者认为,环境因素对自闭症的发生可能有直接、间接或激发作用,对自闭症症状有加重作用。环境因素对自闭症发生、发展的机制非常复杂,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其与基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交互作用机制可能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15]。 2诊断 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中最严重的类

我国自闭症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我国自闭症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摘要]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国家在这方面的立法保障缺失,教育及康复培训资源匮乏。而对于成年自闭症患者,其生活保障完全由家庭承担。以上海地区为例,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向社会群众调查了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看法。得出结论:目前普通大众对于自闭症儿童了解较少,甚至对自闭症儿童产生了误解。有关部门相关政策设立不到位,自闭症儿童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帮助支持。 [关键词] 自闭症儿童;现状;调查研究 一、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现状及研究意义 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发病于儿童早期,所以又称儿童孤独症。目前认为,自闭症的病因机制可能和遗传、感染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有关。三大基本特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行为刻板。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出现“孤独症才能”,如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表现,被称为“白痴学者”。 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我国自闭症儿童的人数约为336.3万,已居我国精神残疾首位,约占60.66%,且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男女患病比例约为6-9:1。 (一)现行的政策 1.经济补助。在我国,对于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没有专项的经济补助,目前有十几个省市区域性的发放经济补助,且发放的水平也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定的。例如,江苏省规定,对0到6岁的自闭症儿童发放财政补助,2007年起,上海规定,本市户籍0-7岁的自闭症患儿,每年可获得3000元康复补贴。 2.教育政策。目前,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只有8所,每年毕业的本专科学生不超过1000人,从事特殊教育行业的专家不超过100人,开设孤独症研究的机构就更少,且多数与实践严重脱节。 我国现存的自闭症儿童康复学校主要是民间机构,收费较高,缺乏专业支持、社会资助及外部监管。目前,很多大中城市推广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政策,给自闭症患者回归主流提供了机会。但是,普通学校并没有针对于自闭症患者的各种资源,因此无法针对自闭症患者进行康复培训。 3.成年后的生活保障。自闭症的最佳干预时间为3-7岁。当自闭症儿童成年后,康复培训就没有意义。但我国没有专门的针对大龄自闭症者的福利体系。如果监护人去世或无力抚养自闭症患者,没有专门的机构能收留他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