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君之死

子君之死

子君之死
子君之死

“子君之死”探源

——读鲁迅《伤逝》有感

马素梅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小说写五四时期的一对恋人涓生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是不久,涓生因为被免职,生活无以为继,爱情也在繁杂的生活中逐渐消退。最后,子君回到她当初与之决裂的家庭,以致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而涓生则陷入无尽的悔恨与迷茫。小说引发人们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思考也经久不息。“子君的死因”历来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我在拜读了鲁迅先生的这部作品后也抛砖引玉,来谈一些我的思考和看法。子君为何而死?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子君为了爱情而迷失自我。

在子君和涓生相爱之初,涓生正是以他的滔滔雄辩之才把许多反封建的新思想灌输给子君,而子君也终于被他打动。子君热切的宣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可以说是子君的独立宣言。子君决定和涓生一起生活,他们四处寻找房子,而遇到的尽是讥笑、轻蔑的眼光。然而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坦然如入无人之境”。此刻的子君是多么的勇敢而顽强,在她心目中,只要有爱,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同居后,子君便将所有的心思和精力放在饲鸡、喂狗、做饭以及和邻居官太太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所引发的暗斗上。“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此时的子君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只为洗衣、做饭而忙碌的庸常的家庭主妇了。作为妻子,不能说她不尽忠职守;而作为女人,似乎往日的年轻朝气都已荡然无存了。夫妻之间的交流也只是对坐灯下,追怀往事。

或许,正因为在涓生看来,子君只能做一个把“全部功业”建立在“做饭”中的平庸女人,所以当涓生突然遭遇失业的打击时,他就萌生了抛弃子君,自己去开创一条新的生路的打算。最终,这对曾经的有情人渐渐疏离,直到子君被其父接回,死于“无爱的人间”。

子君,你不该为了爱情,为了家庭,而放弃自己独立的人生。你可以读书、看报,掌握时代的脉搏;你可以教读、译稿,过自食其力的生活;你还可以像邓颖超、蔡和森那些革命志士一样,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谱写无悔的青春。你把自己关在家庭的牢笼里,退化了飞翔的翅膀,隔绝了外面的世界,最后,当你失去了这个庇护你的笼子时,你的生命之花也随之凋谢了。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女人呀,婚姻和家庭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你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生!

二、涓生的性格缺陷。

相爱之初,涓生是一个反封建的勇敢的斗士。在他的大力宣传下,子君不顾亲友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和涓生走到了一起。在吉兆胡同的小家庭里,涓生享受到了子君无微不至的照顾。然而,当他失业之际,他却想要抛弃子君。他认为“向着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倘使只知道拽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虽战士也难以战斗,只得一同灭亡。”这时的涓生把子君当做

他奔向新生活的“包袱”,而他作为战士,则要解下这“包袱”,奋身孤往了。

涓生为了逃避难以为继的窘迫生活,为了逃避子君的冰冷神色,终日躲在图书馆里不愿回家。这时的涓生和那个曾经在会馆里高谈阔论,满口革新思想的涓生判若两人。作为一个有家庭的男人,当家庭的生存遭遇危机时,更应该表现出处惊不变,指挥若定的风度;更应该和家庭成员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而涓生却想在此时抛弃子君。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自私、怯懦的男人。也正是他的这种“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卑怯心理才把子君逼上了死亡的绝境。

三、经济的窘迫。

鲁迅先生说得好:“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当涓生有一份比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时,这个小家庭也曾拥有过一段安宁和幸福的生活。虽然子君每天只是忙于饲鸡、喂狗、做饭,也没有时间读书和散步;虽然涓生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由局到家的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但是,这种平淡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可是当涓生接到被解雇的信函时,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碎了,他们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顿。涓生四处寻访,也未找到适合的工作;而他想译点书,也需假以时日和安静的环境。而最为紧迫的是,眼下的生活都成了问题,饭和菜都不够吃了,更无力饲鸡养狗,所以不得已油鸡成了肴馔,阿随(家里的狗,子君很喜欢)也只得扔掉。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困生活;再加上子君所心爱的油鸡,狗儿都不在了:子君的神情变得更加凄惨和冰冷,涓生也远远地躲进了免费的图书馆里。

当吃饭都成问题时,还怎么能奢谈爱情和幸福?这窘迫的生活也是促使子君涓生最终劳燕分飞的原因之一。

四、爱情的褪色。

当子君微笑着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好奇的光泽在倾听涓生的滔滔宏论时,子君带着近乎崇拜的心情爱着涓生;而涓生也同样纯真而热烈的爱着子君。是爱,让他们不惧世人的冷嘲热讽勇敢地走到一起。

而同居后,不过三星期,涓生却觉得,在他“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之后,才发现两人之间是有隔膜的,“即所谓真的隔膜了”。爱情或许就是如此,当你未得到之际,你把她想象为世间最美;然而,当你真正拥有时,或许会大失所望。

子君当起了全职太太,承揽了全部的家务。生活变得平淡、琐屑、安宁而幸福。但是,“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可我们心爱的子君的形象却定格成“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的家庭妇女,而涓生也过着回家——办公——回家的钟摆一样的生活。这样的日子如同复印机复印出来的一样,平淡的生活磨灭了爱情的火花。就在此时,又遭逢涓生失业的沉重打击,生活的困顿更加速了爱情的死灭、家庭的破碎。

不能不说子君和涓生是不善于经营爱情和婚姻的。如果他们能在婚姻生活中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如两人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夫妻两人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共创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那又怎么会让曾经炽烈的爱情演变成一场悲剧!

五、心灵沟通的缺乏。

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而小说中的子君和涓生从力排众议,走到一起;一直到各奔西东,子君逝去,是否有过心心相印的默契呢?

起初,涓生是一位传道者,他在会馆的破屋里大谈家庭专制、男女平等······破屋里充满了他的语声,而子君只是微笑点头,满眼稚气和好奇。他们真的互相了解吗?他们是否真能包容对方所有的缺点,并打算往后不管面对怎样的人生风雨,都能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行文中没有交代。难怪人们说:爱情是盲目的。

当生活沉浸在安宁和幸福中时,涓生有没有和子君推心置腹的交流,并为她提议一个除了家庭主妇之外的社会角色呢?没有。所有的只是对坐灯下的怀旧。当生活只剩下回忆时,生活也便如泛黄的书页失去了吸引人的魅力。

当涓生失业之际,他开始谋划新的生路,而涓生觉得此时的子君变得怯弱了。涓生不禁怀念起过去单身的日子,甚至想到子君的死。涓生,你在埋怨子君的怯弱时,你就真的是一个坚强的勇士吗?你竟然有如此冷酷无情的想法——子君的死!如果你是真的勇士,就应直面惨淡的人生。当家庭这艘大船,面临狂风巨浪的侵袭时,你,作为一个男子汉,就应当勇敢的担当起船长的责任,站在风口浪尖,紧握手中的罗盘,把船驶向平静的港湾。又怎能在此刻,丢下同船的亲人独自逃亡?你竟然如此无情而又决绝的对子君说:“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的做事······”而子君,直到离开之际还惦记着涓生的生活,“盐和辣椒,面粉,半株白菜······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圆”,这是子君留给涓生的,她希望涓生可以借此维持较久的生活。子君有情涓生无义呀!为什么不用心灵的交流来打破情感的隔膜?为什么要让一份爱走到尽头,覆水难收?

六、社会温情的缺失。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开化,对于一些年轻人未婚同居的现象,虽然有悖于大众的道德规范,但不少人也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可在封建思想还禁锢很深的五四时期,这却是一种离经叛道,有伤风化,为人所不齿的行为。子君、涓生的爱情在当时是不被祝福的,因为门第观念、等级观念都十分森严,而他们只有漠视这一切,才能走到一起。当他们在寻找住所时,所遇到的都是“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而在他们分手之后,子君被父亲接回娘家,子君所面临的也将是“父亲烈日一般的威严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我们可以想象,当子君从街上走过时,长舌妇人在身后指指点点,说长道短。当初是爱的力量,让子君可以傲然的面对世人的冷眼;而此时,爱已成往事,子君没有了精神的支撑,最终她年轻的生命在“无爱的人间”画上了句号,一个凄冷的孤寂的句号!

如果涓生能对子君有多一点的理解和关爱,那么,子君就不会黯然离去;如果子君的父亲能对女儿有更多的包容和爱护,那么,亲情的力量也可使子君重新站起来;如果世人能给子君更多的宽容和同情,那么,子君也不会最终在无爱的人间“窒息”而死。

一朵花的凋零,让我们感叹春天的逝去;一个生命的枯萎,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残酷;一段爱情的死灭,让我们更懂得去珍惜所拥有的真情。鲁迅先生的这部力作《伤逝》给了我们关于婚姻爱情的无尽思考。

浅谈子君的悲剧

浅谈子君的悲剧 【内容摘要】:本文所讲述的是两个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积极争取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然而最后还是失败了,可以说是一个悲剧。女性应该为自己而活,要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为什么而追求,不要盲目的随波逐流或是一味的追逐意识形态的东西,而忘了实际上需要什么。女性不是什么附属品,而是个性独立的存在。 【关键词】:悲剧;原因;附丽:独立女性 《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优秀小说。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是接受了“五四”新思潮影响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在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过程中,他们是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的勇敢叛逆者,然而他们的相爱和反抗是建立在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爱情至上的思想基础上的,并没有远大的理想,爱情也失去了附丽。在内心、经济和社会的打击下,子君死去了,涓生抱着悔恨的心情迁回原住的会馆。尽管他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中的“我”一样,由一个奉行"民主"、"博爱"的人道主义者,蜕变成一个对世人冷漠悲观的消极的个性主义者。在小说的结尾奋力挣扎:“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但和子君相爱的悲剧依然罩在他头上,以至他竟要“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本文重点探讨造成子君悲剧的成因,我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加剧了悲剧的发生。 子君的悲剧源于自身,她依附于涓生,依附于爱情,失去了自我。自从子君喊出那一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似乎就被人们看做了女性解放的觉醒者,是一名新时代的新女性。但是细读文章后,不难发现,与其说她是初期的觉醒者,不如说她是一个伪觉醒者,一个女性解放的伪觉醒者。纵然她喊出那样的宣言,做出了和家长决裂的事,但是她的骨子里并没有作为一个女性解放者的自觉性,一切不过是爱情的附属品,一切依然摆脱不了对涓生的爱情和崇拜。这两个当时的文艺青年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于是子君一出场便被打上了新女性的烙印。

孔子背景资料简历简介

孔子简介 (一)基本信息 (二)经 历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30岁时,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 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 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 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 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 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 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鲁、齐夹谷之会, 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 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 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个人概况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国籍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 民族 汉 族 出生地 曲阜尼山(今山东济宁曲阜) 出生 日期 前551年9月28日 (农历八月廿七) 逝世 日期 前479年4月11日 (农历二月十一) 个人背景 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他信息 信 仰 儒学 祖 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 主要著作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性格特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直道而行; 5.与人为善; 弟 子 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与孔子有关的成语 1、鸣鼓而攻: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2、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3、不舍昼夜:舍:放弃。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4、从井救人:跳到井里去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5、呆若木鸡: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6、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7、金人三缄: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8、孚尹旁达: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9、成仁取义: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10、夏虫不可以语冰: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11、表里如一: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12、彻上彻下:彻:贯通。贯通上下。 13、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

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 14、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相差很远,很不一致。 1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喻目光短浅,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 16、唇亡齿寒:比喻利害密要相关。 17、盗亦有道:即使是当贼的,也有他们的所谓“行为规范”。 18、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19、浸润之谮: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20、大而无当:原意为“东西很大但没有什么用处或者用处不大不适合”,后引申为“夸大而不合实际,‘形容不着边际’”。 21、名正言顺: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22、披发左衽: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23、鼓盆而歌:后以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 24、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25、出何典记:诘问见于何书,有何根据。借指无稽之谈。 26、蜗角之争:成语释义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唐.陈子昂.拼音版

春ch ūn 夜y è别bi é友y ǒu 人r én 二èr 首sh ǒu ·其q í一y ī 【唐t án ɡ】陈ch én 子z ǐ昂án ɡ 银y ín 烛zh ú吐t ǔ青q īn ɡ烟y ān ,金j īn 樽z ūn 对du ì绮q ǐ筵y án 。 离l í堂t án ɡ思s ī琴q ín 瑟s è,别bi é路l ù绕r ào 山sh ān 川chu ān 。 明m ín ɡ月yu è隐y ǐn 高ɡāo 树sh ù,长ch án ɡ河h é没m éi 晓xi ǎo 天ti ān 。 悠y ōu 悠y ōu 洛lu ò阳y án ɡ道d ào ,此c ǐ会hu ì在z ài 何h é年ni án 。 【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注 释】 琴瑟:比喻友情。

长河:指银河。 注解:首联采用对偶句形式,“青”与“绮”相对。【白话译文】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鉴赏】 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是第一首。约作于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旋即写成这首离别之作。

浅析子君的悲剧人物形象

文学与对汉语学院 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浅析子君的悲剧形象 专业对外汉语 学号 0901030129 姓名 指导教师讲师 分数

浅析子君的悲剧形象 学生: 指导老师: 摘要:《伤逝》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在其所有作品中独特耀眼,意义深远。其中子君的结局最为引人深思,本文就潜含着的子君形象,出走失败的原因,悲剧形象所有的典型意义展开讨论。首先,作品一开始就为子君之后的悲剧打好伏笔,她的出走注定失败,无论是恋爱之前还是同居之后,子君就注定是一个悲剧。而造成子君悲剧的原因便是:第一,由其自身思想的解放不彻底造成的,对于涓生的不爱,大可置之不顾,独善其身,择取良木另寻高枝。第二,爱情火焰的渐弱渐熄亦是她走向死亡的催化剂,涓生的爱是她出走并存活下来的唯一支撑,而今却分崩离析,渐行渐远。第三,作为思想导师和精神恋人的涓生无法克制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不能指引子君从梦境走向现实,认识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越过思想的隘口,好好生活。最后,在他们所居住的特殊环境下无法获得充裕的物质条件,满足生活所需,子君别无选择的死在了众人的讥笑和猥亵之中。然而,无论子君是处于恋爱之时的鲜活还是同居之后的守旧,她这一典型悲剧形象皆拥有着深刻的意义内涵。 关键词:子君;悲剧;形象;原因;意义

An Analysis of Tragic Image of Zijun Undergraduate: Xu Hong Supervisor: He Wenshan Abstract:The sad past as Lu Hsün’s only love novel was the most unique,outstanding and meaningful one among all his works. In the novel, the ending of ZiJun quite calls people’s thought. This novel mainly discusses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iJun,the reason for the failing elopement and the typical meaning of the tragical chracteristics. First of all,the author paved the way for the tragedy of ZiJun at the very beginning. Her elopement or even herself was destined to be a failure no matter before their loving or after their cohabiting. The couses of zijun’s tragedy were firstl y the liberation of her thought was not thoroughly. She could just ignore the love of Juansheng and get herself out of the troubles or even found a better man. Secondly, the wane of their passion for love quicken the death of ZiJun. The only support of her elopement and the reason for living on was the love of Juansheng which had already disappeared and collapsed. Thirdly, as the ideological tutor and spiritual lover, juansheng couldn’t restain his own character defects. He was unable to guide zijun from he r dream to reality. He also couldn’t realize the special conditions they were experiencing. All these things could just help them surpass their spiritual obstacles and bring them a happy lives but he failed to gaspe one of them. Finally, they were unable to get enough material conditions to meet their basic living expenses in their special living circumstance. Zijun had no other choice but kill herself under people’s mock and scorn. However, no matter ZiJun was active in her love processing or conservative in her cohabiting days,her tragedy life story was making people think deeply. Key words: Zijun; Tragedy; I mage; Reason; Significance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公元前497年,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这本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孔子却不得不离开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在众弟子的簇拥下,疲马凋车,孔子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对鲁国,他一往情深,对它也充满希望,他曾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道”指“天下有道”的西周时代。他认为鲁国比齐国好,只要稍事变革,就可以上拟于太平盛世的西周。在数年为政生涯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忱,希望在鲁国重致太平,复兴周公之业。 即使不能为政,在鲁国隐居也是一件乐事。那沂水的清波,舞零台的清风,还有二三同道,都深深地令他流连忘返。当他离开时,却行道迟迟,一步三回头。在鲁国的边境上还住了三天,以示对父母之邦的眷念。 孔子一行出境的第一站是卫国。卫国是周公弟弟卫康叔的封国,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也具有“一变至道”的优点。历史上卫国曾是拥有“带甲之士八万”的强国,但进入春秋,也是每况愈下。卫灵公在位时,由于用人得当,政局稳定,民物殷阜,倒还有点太平景象。孔子一踏入卫国领土,便被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往了,就此阐发了一番“庶、富、教”的政治理论。来到帝丘,卫灵公给孔子很高的礼遇,让他享受上卿之禄。但是卫灵公并不是大有作为之 1 君,他优待孔子不过出于“爱贤”美名,并不真是对孔子的学说感兴趣。孔子重礼轻刑,他却问战阵之事;孔子轻视女人,他那妖冶淫荡的南后却招见孔子;特别让孔子难受的是灵公与南后和太监坐首车,让孔子乘次车,招摇过市。孔子对他也只有失望,于是再申“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之叹。但相比之下,在孔子访问的大小国君中,卫灵公对孔子最优惠,因此,当孔子在别国不利时,总是回到卫国,卫国算是给孔子温暖最多的国家,他在那里几进几出,呆的时间也最长。

和孔子有关的成语

■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 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 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 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不舍昼夜: 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 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 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道不拾遗: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 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登堂入室: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 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无聊!" 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两个启示:在别人家里最好安份些; 对于头儿,要懂得投其所好才是啊! ■道听途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 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 是要不得的. 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发愤忘食: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楚国某县尹问孔子弟子,请他谈谈对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 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好学者啊!弟子一听马上明白,愧道:"老师,是我糊涂啊,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 问我,我必遵师嘱答之." 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吹一把,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 ■鸣鼓而攻:形容声讨犯罪的人.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干活,准备试行新法,向孔子请教,孔子刚好是站在保守一边,于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简介 参考资料一: 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朝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陈子昂冤死狱中。其存古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代表作品: 《登幽州台歌》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感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古诗全文如下: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燕昭王》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诗文如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春夜别友人》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其诗文如下: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译文】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应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向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

参考资料二: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垂拱二年,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硕果真累累 唐代初期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资料,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陈子昂死后,其友人卢藏用为之编次遗文10卷。今存《陈伯玉文集》是经后人重编的。刻本中以明弘治间杨澄校刻杨春本《陈伯玉文集》10卷收辑作品比较多,并附录《新唐书》本传等有关材料。《四部丛刊》本即据此本影印。《世界文库》本,曾据明、清各本作过若干校订。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全唐诗》、《全唐文》、《文苑英华》等书,补入诗文10余篇,成为较完备的本子,后附今人罗庸《陈子昂年谱》。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后附其所编《陈子昂年谱》及“诸家评论”。岑仲勉有《陈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迹》一文(载《辅仁学志》第14卷第一、二合期)。 有诗文《庆云章》、《感遇诗三十八首》、《观荆玉篇》、《鸳鸯篇》、《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赠赵六贞固二首》、《答韩使同在边》、《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答洛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谈并现代婚姻启示

子君涓生婚恋悲剧浅析并现代婚姻启示 宋欣泽 2012年3月 摘要: 子君涓生是鲁迅先生《伤逝》里的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他们顶着各方压力组成家庭但最终以悲剧结局。他们的爱情悲剧是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的悲剧引人深思,不仅启发当时盲目追求个性解放、不顾后果的年轻人理智思考“解放”后的现实生活问题,也对当代的爱情婚姻生活有一定的教育指导意义。 关键字:环境;子君;涓生;现实;婚姻生活; 导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伤逝》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作为践行新的婚姻观念的先驱,子君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论对当时还是在当世都有着发人深省的现实教育意义。下面我将从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方面分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并论说这出悲剧对现代婚姻的启示。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1、社会环境因素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始,封建道德礼教是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政治手段备受历代统治阶级推崇的,它披着礼教的外衣控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使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在一定的规则范围之内。本是统治阶级用以愚民驭民的方法,但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与完善,它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社会标准,一种自

然习惯,是比写在纸上的律法更深入人心的溶入骨血的存在。虽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启发和鼓舞了很多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努力争取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但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绝大多数人仍按着封建道德礼教自觉约束自己的生活,并自发监督别人的生活。就封建婚姻观而言是听从“父母之命”,儿女的婚事由家长作主,由于封建礼教是男本位的礼教,女性更被约束以“三从四德”,一生中根本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子君追求自由婚姻的举动是相当离经叛道的。社会环境的严峻使子君与涓生在交往的过程中被监视、窥测,涓生的好友纷纷替他胆怯而规劝,他们两人租住房子被房东多次委婉拒绝,终于涓生被他的单位领导除名。种种遭遇都表明了当时封建道德礼教对市井人心仍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因为涓生子君结合的非礼教性使的他们成为众矢之的备受冷落,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并直接导致了涓生的失业从而面临现实的生存压力。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遵循执行封建制度的基础单位,家国一体封建秩序的根基正是通过家庭这个单位来维系和稳固的。子君作为组成家庭的个体也不能例外,就家庭环境而言,封建家长对子女的婚姻必然按照礼教认可的方式进行且只承认礼教允许的方式。只因为子君自主选择了婚姻就让她的族叔不再认她做侄女,这充分显示了封建道德对人性人情的扭曲、异化,只有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礼教才能大于亲情,骨肉亲情才会被完全泯灭。就子君个人而言家庭不是包容她自由选择婚姻的所在,要想自由结合只有自绝于家庭一途。就子君的家庭而言,不再承认个体是家庭的一员,是封建家长撇清与不守礼法的家人的关系的最佳途径,是丢卒保车的家庭整体利益策略,通过舍弃“异类”而让整个家庭仍处于社会规范内不受牵连才是最重要的。子君的出走首先在婚姻关系中是孤注一掷,没有退路的:她的婚姻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将无以自处,这种背水一战在精神上是存在压力的。其次,她在以后的婚姻生活

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

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 孔子思想是中国人民的道德标准,它形成于人的善良本性,表现为人的处事行仁,无论是读过书还是没读过书的人,都会用孔子思想衡量一切人,衡量一切事;要求一切人,要求一切事。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处:论语 2. 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处:论语 3.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4. 故君子居易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作者:孔子 5.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处:论语 6.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处:论语 7.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出处:论语 8.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9.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0.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作者:孔子 11.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3.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出处:论语 15.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出处:论语 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热门篇】1.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出处:论语作者:孔子 2.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5. 未知生,焉知死? 6.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7.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作者:孔子 8.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9.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出处:论语 11.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2.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3.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作者:孔子 1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处:论语 15.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出处:孔子家语 有关孔子的经典名言【经典篇】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出处:论语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登幽州台歌》由陈子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向前看。 (3)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 (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然:悲伤的样子。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涕下:流眼泪。 【韵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讲解】:

这就是陈子昂登《幽洲台歌》的原文。这首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子昂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的这四句诗从语言、文字上没什么障碍。大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人,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人。天地宇宙茫茫无垠,遼阔无边,自己孑然一身、无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不过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但这首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而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心情和丰富的余蕴的。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子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 陈子昂生活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年代,他出生于富豪之家,受家庭影响,“始以豪家子,驰使侠气”(卢藏用:《陈氏别传》)。他年青时向往着那仗义勇为,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伸张正气,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在家研读经史。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治家,由于他在政治上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多次上书皇帝指问政事,指陈时弊;因而屡遭排斥打击,曾两次从军出塞。才华不得施展,最后终于被酷吏诬陷死在狱中,时年四十二岁。 陈子昂不仅诗歌创作丰富,在诗歌理论上也很有建树。他在初唐诗坛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走上了健康的道路,他以自己的诗歌理论主张和创作的实践,相当准确地反映了唐诗发展的趋势。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全面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提倡“汉魏风骨”、“兴寄”,反对齐梁间那种“采丽竟繁”、“兴寄都

子君

子君——一个“为爱痴狂”女子的悲剧 ——读鲁迅小说《伤逝》摘要:《伤逝》作为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恋爱生活题材的作品,按照鲁迅关于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出走—回来—出走”的写作思路,讲述了一对原本对生活怀有极大热忱的青年男女,在遭遇黑暗社会的残酷压榨后,再次回归“封建”。其中,作为文中的第一女主角,子君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进步女性,然而她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涓生的“爱情”作为基础。因此,当涓生许诺给她的“爱情生活”破灭之后,子君也在痛苦中走向“死亡”。本文就此谈谈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伤逝;爱情;悲剧 鲁迅《呐喊》、《彷徨》中有大量描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比如:描写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孔乙己》、《白光》,描写丑陋封建卫道士形象的《高老夫子》、《肥皂》等。但鲁迅真正倾注心力描写的知识分子,却是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彷徨无助,而又渴望光明的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受过较好的教育,生活于民主、自由等口号狂飙突起的时代,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是封建“铁屋子”里首先觉醒,而后又困顿于反抗之路,活生生被封建势力压迫致死的先行者,带着浓厚的悲剧色彩。这其中,就包括《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 作为鲁迅小说中唯一描写恋爱生活题材的作品,《伤逝》讲述了两个怀抱理想,积极向上的青年涓生、子君被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社会的钱权势力所戕害,破没希望、理想的故事。虽然鲁迅对男女主人公的都寄予了深深地同情,但在我看来,较之于涓生,作为中国妇女中难得一见的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子君,这个将“自由恋爱”当做解放自己的唯一钥匙,“为爱痴狂”的女子,其“自由婚姻”的憧憬土崩瓦解之后的死亡所展现出来的悲剧形象更加刻骨铭心,引人深思。 我们知道,中国数千年来的道德教育,把“女子无才便是德”奉为圭臬,用“裹脚”的形式将女子束缚在家庭生活之,迫使女子成为无知无欲无求的“男权社会”附庸品。但《伤逝》中的子君不同,她在城市里读书,喜欢听涓生谈论“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甚至在谈起自己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坚定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掷地有

与孔子有关的常见成语

与孔子有关的常见成语 1、色厉内荏sa lì nai rěn 〖释义〗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 〖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2、言不及义yán bù jí yì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杀身成仁shā shēn ch?ng r?n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后生可畏h?u shēng kě wai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任重道远、死而后已:ran zh?ng dào yuǎn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任重道远 6、举一反三jǔ yī fǎn sān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见贤思齐jiàn xián sī qí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zhī zhǐ w?i zhī zhī,bù zhī w?i bù zhǐ 〖解释〗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出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唐诗三百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欣赏

【唐诗三百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欣赏 【作品简介】《登幽州台歌》由陈子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书法作品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注解】:(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2)前:向前看。(3)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指:燕昭王(4)念:想到。(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6)怆然:悲伤的样子。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子。(7)涕:古时指眼泪,此

指流泪。涕下:流眼泪。【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讲解】:这就是陈子昂登《幽洲台歌》的原文。这首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子昂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的这四句诗从语言、文字上没什么障碍。大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人,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人。天地宇宙茫茫无垠,遼阔无边,自己孑然一身、无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不过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但这首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而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心情和丰富的余蕴的。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子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陈子昂生活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年代,他出生于富豪之家,受家庭影响,“始以豪家子,驰使侠气”(卢藏用:《陈氏别传》)。他年青时向往着那仗义勇为,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伸张正气,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在家研读经史。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治家,由于他在政治上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多次上书皇帝指问政事,指陈时弊;因而屡遭排斥打击,曾两次从军出塞。才华不得施展,最后终于被酷吏诬陷死在狱中,时年四十二岁。陈子昂不仅诗歌创作丰富,在诗歌理论上也很有建树。他在初唐诗坛的出现,

人教版三年级上孔子拜师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孔子拜师》课文 孔子拜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孔子拜师》知识点 一、多音字: 1、差ch a 差错;ch a i出差;chà 差不多;c i 参差

2、行há;ng 各行各业银行; xí;ng 日行千里行不通 3、露lù;风餐露宿; lò;u 露脸,露马脚 4、闷mèn 纳闷;m en闷热闷气 二、近义词: 闻名—著名、有名渊博—广博拜访—拜见纳闷—疑惑特地—特意 传授—教授佩服—敬佩敬重—尊重迎候—等候大概—大约、可能 请教—讨教 三、反义词: 闻名—无名渊博—贫乏长进—退步敬重—轻视风餐露宿 —养尊处优 四、词语解释: 1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2、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3、日夜兼程:形容不分白天和黑夜地赶路。 4、风尘仆仆:比喻旅途的劳累。 5、纳闷:疑惑不解。 6、佩服:感到可敬而心服。 7、相距:相互间距离。 8、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风餐,在风里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浅析《伤逝》中子君的形象 摘要:“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一个新女性姿态的子君却未能逃脱封建社会的枷锁,争取个性解放,但却在斗争中个性被毁灭,个性解放的理想同爱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子君的悲惨结局。 关键词:新女性女权封建 在一个很深很深的夜晚,听着鲁迅先生《伤逝》的朗读,一个多小时,默默的听着,感叹主人公爱情的忠贞和伟大,同时也为他们悲惨的结局感到伤感。在全文中子君形象的几次转变让我的感触颇深。 《伤逝》写的是知识分子的茫然,鲁迅先生用一个扇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来说明妇女解放和个性解放,很具有创造性,而且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用了一个倒叙的手法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同时,在那个时代,子君能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可以看出,在子君是一个敢于向强大势力宣战,在他们结婚前,子君是一个新时期、新女性的形象。涓生也说“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的多。”

在两人度蜜月期间,他们寻找住所的时候,涓生遇到很多讥笑、轻蔑和嘲讽,涓生会全身瑟缩,而子君却是大无畏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两个人寻到住所的时候,子君也并没有立刻什么都依附涓生,她“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为开始经营这个家也做出了经济上的付出。这些都证明了她的“新女性”形象。而子君为了和涓生在一起,她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这是众叛亲离的代价。在那个时代,能做出这一系列事情的人整个中国说不定只有子君一个人,很好的表现了新时代的女性形象。 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子君还是没能完全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后来的子君只知道恭顺地伺候涓生,自觉地扮演起封建式的贤妻良母的角色。她也不再去工作了,而是像其他已婚妇女一样,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而在鲁迅先生还以子君养小油鸡和叭儿狗以及和官太太的攀比来暗示她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观念。现在子君慢慢的从一个新女权的形象慢慢的转变成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主妇的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子君此时还缺乏高远的目光,她的悲剧命运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第一,子君争取个性解放,但却在斗争中个性被毁灭。她出生于农村封建家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割断了亲情关系,这不是一般的任性,而是一种追求。然而,当她与涓生结合后,我们看到她很快地失去这种个性,她无法摆脱几千年来的封建意识形态为中国妇女所安排的家庭地位。

孔子的资料50字

孔子的资料50字 孔子是个伟人,如何快速地记住他?下面由为大家带来孔子的短篇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简介50字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家世渊源 孔子的先世出自王家,为子姓殷商遗民。在商朝,孔氏长支被封为宋公负责商朝历代君王的祭祀。商朝灭亡后,孔氏远祖微子启(商纣王的哥哥、殷末“三仁”之一)受封于宋,都商丘,奉殷商祀。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即宋厉公),自为宋国上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之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生宋父周(名周,字宋父),周生世父胜(名胜,字世父),胜生正考父(名正,字考父)。正考父接连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他熟悉商代文献,曾校“商之名颂”。他受君委命,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不

争于人。正考父生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嘉子木金父(名木,字金父)避难奔鲁,定居陬邑(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世为鲁大夫。根据古代宗法制度“五世亲尽,别为公族”,自弗父何让位至孔父嘉已有五代,子孙以嘉字为氏,遂为孔氏。木金父生夷父睪(名睪,字夷父又作祈父),睪生防叔(名失考,为防邑大夫,因号防叔),防叔生伯夏(其字,名失考),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叔梁纥为鲁国陬邑大夫,颇以勇武闻名于时。《左传;襄公十年》载:公元前563年,叔梁纥随诸侯军讨伐伯阳。伯阳虽是个附庸小国,却长于诡计。当诸侯军兵临城下四面楚歌之时,伯阳人大开城门,妄称受降。诸侯军不知其诈而争入,军人方半, 伯阳人猛然放下高悬的城门,诸侯军有被拦腰截断、各个歼灭的危险。叔梁纥见势不妙,双手托住千斤城门,呼令诸侯军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场重大灾难。七年后,叔梁纥与大夫臧孙纪同守防邑,被齐军团团围困,众寡悬殊,动弹不得。一天夜里,叔梁纥侦察好敌情,挑选精壮三百,披坚执锐,乘间突围。将臧孙纪送出重围,然后重返防邑坚守。一往一来,如入无人之境(《左传;襄公十七年》)。由于他有谋有勇,遂以武功知名诸侯。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九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病足,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复娶颜徵在,时叔梁纥已六十六岁,而颜徵在还不到二十岁,遂生孔子。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