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科民间偏方-中风

内科民间偏方-中风

内科民间偏方-中风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中医内科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1.哮病与喘证,支饮的鉴别 2.实喘与虚喘如何鉴别 3.肺胀与咳嗽的鉴别 4.肺胀与喘证,哮病的区别和联系 5.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6.肺痨的临床特点 7.肺痿与肺痈肺痨的关系 8.眩晕与中风,厥证的鉴别 9.试述你对无痰不作眩的理解 10.简述内经对眩晕病机的认识 11.试述脾胃损伤而致眩晕的主要机理 12.中风与痫病,厥证,痉病的鉴别 13.如何辨别中风闭,脱证 14.中风中经络与中脏腑有何不同 15.请用六个字概括中风的病机特点 16.简述中风的临床特征 17.不寐:为什么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18.简述痫病与中风的鉴别 19.癫证与狂病,痫病的区别(癫,狂,痫) 20.癫证与痴呆的区别 21.胸痹与悬饮,真心痛如何鉴别 22.如何辨别寒邪犯胃与脾胃虚寒 23.怎样理解胃痛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24.胃痛和胃痞如何鉴别 25.痞满与鼓胀如何鉴别 26.如何判断胃痛虚实 27.如何辨别外邪犯胃和脾胃阳虚之呕吐 28.临床上怎样通过辨别病人的呕吐物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29.如何辨别呃逆虚实 30.如何辨别噎膈与梅核气 31.如何判断腹痛的虚实 32.如何辨别腹痛与胃痛 33.怎样鉴别腹痛的寒热虚是,在气在血以及脏腑病位 34.如何辨别泄泻与痢疾 35.如何判断泄泻的寒热虚实 36.痛泻要方适用于何种泄泻,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37.为什么说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 38.感受外邪导致便秘的病机是什么 39.泄泻与痢疾有何不同 40.泄泻与霍乱有何区别 41.临床怎样辨别痢疾的虚实 42.试述痢疾为何以湿热痢为本 43.黄疸和黄胖如何鉴别

44.如何辨别阴黄与阳黄 45.阳黄,急黄,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如何相互转化(区别) 46.胁痛如何辨虚实 47.胁痛与悬饮如何鉴别 48.头痛与真头痛如何鉴别 49.头痛如何辨别外感与内伤 50.如何辨积与聚的不同 51.如何辨别积聚之虚实 52.鼓胀与水肿如何鉴别 53.为什么说鼓胀的病机重点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54.如何辨别疟疾与内伤发热 55.阳水与阴水如何鉴别 56.临床辨证如何判断水肿的病位 57.水肿常用的五种治疗方法 58.血淋与尿血有何区别 59.如何鉴别淋证与癃闭 60.为什么说六气之中以气郁为先 6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如何鉴别 62.郁证脏躁与癫证如何鉴别 63.何为血证 64.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 65.血证的预后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66.如何鉴别尿血与血淋 67.何为脱汗,战汗,黄汗 68.简述消渴与瘿病的区别 69.消渴病的诊断依据 70.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如何鉴别 71.简述虚劳与肺痨的联系与区别 72.简述气虚与阳虚的区别于联系 73.在治疗虚劳血虚时,除用补血方法外,常配伍补气药,为什么 74.肥胖与黄疸,水肿病鉴别 75.简述厥证与中风的鉴别要点 76.血虚厥证的病机是什么 77.何谓痰饮,广义痰饮包括哪几种 78.悬饮与胸痹均以胸痛为必见之证,如何鉴别 79.溢饮的辨证论治 80.如何将悬饮与胸痹相区别 81.如何将溢饮与风水证相互区别 82.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和痰瘀痹阻的临床特征如何 83.痹症与痿证的鉴别 84.痉证与痫证如何鉴别 85.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86.肺热津伤为什么可以导致痿证 87.颤震与瘛瘲如何鉴别

脑中风患者如何进行性生活

脑中风患者如何进行性生活 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是与冠心病一起成为目前发病率和死亡原因最高的疾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这类病人的生存率明显增加,但致残率也随之加大。中风不仅造成病人偏瘫、语言障碍,还可因脑部受损部位的不同导致性功能障碍和性行为异常。除器质性因素外,成为中风病人性生活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偏身运动功能障碍。肌肉无力、痉挛;运动不协调、动作受限等妨碍性生活的进行。 2、偏身感觉障碍。表现为感觉迟钝、消失或过敏,即感觉不到触摸或触摸时感到疼痛与不适,影响了性刺激信号的输入。 3、失语。左大脑半球受损造成病人失语,性语言交往能力受损,性感受的交流减少,性兴奋形成一定困难。 4、心理障碍。中风后一段时期内常不能接受偏瘫的现实,易产生抑郁、焦虑而致心理性阳萎。同时由于自理能力的下降加之经常发生的大小便失禁,唯恐其配偶产生厌烦性绪,加重了思想负担。此外,担心性生活会加重病情或使中风复发,从而抑制了性欲和性功能。 其实,中风对病人的性欲影响不大。研究者发现,病人较清醒时,已通过自我刺激生殖器开始表现出对性交的兴趣,以助性功能的恢复。性学家曾对82名平均56.3岁中风后存活的男性进行调查,发现他们虽然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站立不稳和行走不便等,但仍有性欲者占84.1%,其中至少半数的人仍有正常的勃起能力。但不少人常有一种误解,认为中风后能保住性命已是万幸,千万不能再有其他的奢望,尤其是性生活,那更是健康人的享受,与中风者无缘。然而,性行为是人的本能,在健康条件允许下,人人都有权利实现这种本能,以改善生活的质量和享受人生的乐趣。 一般来说,中风恢复后(中风发生后半年左右)即可以逐渐恢复性生活,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性交次数不宜过多,每周或每两周一次。 2、性交时间不宜过长。 3、动作不宜过猛,不宜过度兴奋。 4、不宜在疲劳、饱餐后进行。 5、性交体位应舒适,病人是男性则采取女上位为好。 6、性生活中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即停止。 1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中西医病名诊断: 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 (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 (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同时注意预防肿胀、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受限等并发症。 ①功能训练 运动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应及早指导病人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

脑中风患者如何进行性生活

1 脑中风患者如何进行性生活 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是与冠心病一起成为目前发病率和死亡原因最高的疾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这类病人的生存率明显增加,但致残率也随之加大。中风不仅造成病人偏瘫、语言障碍,还可因脑部受损部位的不同导 致性功能障碍和性行为异常。除器质性因素外,成为中风病人性生活障碍的原 1、偏身运动功能障碍。肌肉无力、痉挛;运动不协调、动作受限等妨碍性生活的进行。 2 、偏身感觉障碍。表现为感觉迟钝、消失或过敏,即感觉不到触摸或触摸 3 、失语。左大脑半球受损造成病人失语,性语言交往能力受损,性感受 4、心理障碍。中风后一段时期内常不能接受偏瘫的现实,易产生抑郁、焦虑而致心理性阳萎。同时由于自理能力的下降加之经常发生的大小便失禁,唯恐其配偶产生厌烦性绪,加重了思想负担。此外,担心性生活会加重病情或使中风复发,从而抑制了性欲和性功能。 其实,中风对病人的性欲影响不大。研究者发现,病人较清醒时,已通过自我刺激生殖器开始表现出对性交的兴趣,以助性功能的恢复。性学家曾对82名平均56.3岁中风后存活的男性进行调查,发现他们虽然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站立不稳和行走不便等,但仍有性欲者占84.1%,其中至少半数的人仍有正常的勃起能力。但不少人常有一种误解,认为中风后能保住性命已是万幸,千万不能再有其他的奢望,尤其是性生活,那更是健康人的享受,与中风者无缘。然而,性行为是人的本能,在健康条件允许下,人人都有权利实现这种本能,以改善生活的质量和享受人生的乐趣。 一般来说,中风恢复后(中风发生后半年左右)即可以逐渐恢复性生活, 1 、性交次数不宜过多,每周或每两周一次。 2、 3、 4、 5、 6、

(完整版)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经络 (1)肝阳暴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 (1)风火蔽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面色晦垢,痰涎涌盛,四肢逆冷。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治则:醒脑开窍针法为主,根据中风的不同症状,使用不同穴位配伍。 (1)中经络: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2)中脏腑(闭证):开窍启闭。 (3)中脏腑(脱证):回阳固脱、醒神开窍。 (4)中风并发症:疏通经络、通关利窍。 2.配方 (1)中经络 主穴I:内关、水沟、三阴交 主穴II:内关、印堂、上星、百会、三阴交

脑中风后的注意事项及家庭护理

脑中风后的注意事项及家庭护理 脑卒中老百姓俗称为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死于脑卒中者150万人,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危险因素,存活的中风患者约有600万人,其中大部分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水平,给其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造成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因此脑中风的二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得了中风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下面将简要论述一下。一、其一是对本次脑梗塞所遗留功能障碍的处理,如果遗留有后遗症,比如偏瘫、失语等功能障碍,这些问题吃药是没有用的,要去做康复治疗,在医院时要做,出院后要在社区做康复治疗,尽最大努力改善功能障碍;二、预防下一次发作,主要包括对危险因素的去除、饮食及锻炼等。 家庭养护 过度紧张的工作、沉重的生活压力、无规律的生活起居、天气因素以及突发事件等都可能成为诱发中风的因素。预防中风,就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一旦罹患脑中风,日常的饮食、起居与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饮食调养 医学专家的长期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经常选择性地食用一些含钙、钾、镁、维生素E、鞣酸的食物,可以大大降低中风的发病率。 [饮食原则] 1 .饮食注意“三低、二不、一多”,即饮食要低脂、低盐、低糖,不要吃得过饱、不要多饮酒,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高血压的产生与过量食盐摄入有关,而高血压又是中风的主要诱因之一。所以,盐量以满足生理需要为标准,一般成年人每天不超过6 克即可。 2 . 适当食用豆类和菌藻类食物。豆类及其制品含蛋白质较多,有降胆固醇的作用。菌类食品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藻类内含的一些物质有抵制红细胞凝集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 3 .根据研究,每天多补充400毫克的钙,大约只是一两颗钙片,或两杯牛奶的量,就能够降低中风发生的机会。 4 .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且最好生吃,以避免破坏维生素。 5 . 发生褥疮的病人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特别是维生素C 和鱼肝油、葡萄糖酸锌的补充。 [有益的食物] 1. 富含镁的食物有小米、豆类、干辣椒、干蘑菇、冬菇、番茄、海带、紫菜、苹果、杨桃、桂圆、花生、核桃仁、芝麻酱等。其中,紫菜含镁量高居食物榜首,堪称预防中风的上乘佳品。 2. 香蕉、柑橙、橘子、杏、桃及粗粮、豆类、蔬菜等均富含钾,经常食用这些食物自然可以预防中风。 3. 常饮绿茶可以预防中风。 [应避免的食物] 1. 避免含有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脂肪,牛、羊、猪肉,无鳞鱼,奶油,煎炸食物和快餐食品。 2.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和茶;少吃糖、加工精制的食品、白面粉产品;勿食甘草植物;少饮用软饮料。 3. 限制维生素K 含量丰富的食物,如苜蓿、西兰花、蛋黄、动物肝脏、菠菜及深绿色蔬菜。 运动锻炼 脑中风是发病率高且后遗症率高的疾病。脑中风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降低后遗症残留率和后遗症程度;中风发病后,可通过被动运动来预防或减轻脑体痉挛及后遗症的发生。患者家属或医生为患者进行关节被动运动,可预防患者关节活动挛缩,还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输入的作用。待病情稳定后,可开始主动训练。 [主动训练]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 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心脑病科 (2014年) 脑梗死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1.应急措施 脑梗死急性期出现神识昏蒙或严重并发症时,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救治。 (1)痰热内闭清窍者可灌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2)痰湿蒙塞清窍者可灌服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3)出现脱症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4)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急用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或鼻饲。 (5)呕血、便血者,予云南白药0.5~1g,或加用大黄粉3g,每日3次,冲服或鼻饲。 (6)高热不退者,予紫雪散口服或鼻饲,每次1.5g~3g,每日2次。 (7)呃逆频繁,腑气不通者,予大承气汤煎服。也可配合针刺或耳针治疗。 2.辨证论治 (1)中经络 ①风痰阻络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9g,生白术9g,天麻12g,胆南星6g,丹参15g,香附9g,酒大黄6g等。 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30g、浙贝母9g、天竺黄6g以清化痰热;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9g、红花9g、赤芍15g以活血通络;头晕、头痛,加菊花9g、夏枯草9g以清利头目。 中成药: 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丹参注射液(或丹参粉针)、川芎嗪注射液、苦蝶子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 疗效评估:该类证候为脑梗死急性期的常见证候,据证候学研究资料统计,约占脑梗死患者的60%。化痰通络方在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的研究中作为“中风病系列方药”之一进行了临床疗效的观察,并开展了相关的基础实验研究,探讨其疗效机制。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其中,化痰通络方在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中使用频率最高。该研究成果获得200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②痰热腑实证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全瓜蒌30g,胆南星6g,生大黄后下9g,芒硝冲服9g。 大黄、芒硝的用量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泻为度,不宜过量,腑气通后改用清热化痰等法治疗。若用药后大便已通,但舌苔剥脱,舌质红或红绛,改用清热养阴法;若采用星蒌承气汤治疗而仍腑气不通时,可改用大柴胡汤,或加入行气之品;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者,加黄连6g、山栀9g以清心除烦。 中成药: 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0.9%生理盐水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点,每日1次。疗效评估:痰热腑实证是中风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在脑梗死中,多见于急性期病情较重的患

1-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往往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缺血性中风的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h以上; (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5)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有责任缺血病灶。 (二)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三)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

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3)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4)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中脏腑 (1)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石决明先煎、夏枯草、菊花、龟板先煎、生地、丹皮、白芍、天竺黄、胆南星等。或选用羚角钩藤汤和温胆汤加减。羚羊角粉冲、生地、钩藤后下、菊花、茯苓、白芍、赤芍、竹茹、川牛膝、川芎、丹皮、半夏、陈皮、栀子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制半夏、制南星、陈皮、枳实、茯苓、人参、石菖蒲、竹茹、甘草、生姜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方药为人参另煎兑服、附子先煎半小时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中经络 (1)风痰阻络证 治法:熄风化痰通络 ①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加减。法半夏、生白术、天麻、紫丹参、香附、酒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

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

中风病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

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后遗症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因此,恢复期以益气活血、育阴通络为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诊疗方案 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 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中医辨证施治 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 (1)肝阳上亢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 (先煎),黄芩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芩。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镇脑平肝丸(本院制剂,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僵蚕、半夏、全蝎、红花、白附子等),每次6g,每日三次 (2)风痰阻络 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教案

滨州医学院教案 (理论课用)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 授课教师 李史清 职称 主治医师 授课对象 专业:中医内科学2007年级中医班(组) 授课时间 2013 年11月18 日4-6 节 计划学时 3 授课课题:中风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掌握中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中风病的辨证分型、治则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中风病的诊断、辨证以及中风病的治疗 教学法: 课堂讲述和讲解为主,结合图片演示 教学手段、用具:幻灯 教学内容提要、步骤及时间分配: 一、定义和概念(5分钟) 指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相当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病相似。二、病因病机(10分钟) 其病因病机与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五志所伤、气滞血瘀、劳倦伤脾、痰浊化生、血脉凝滞等因素相关。本病其位在脑,与心、肾、肝、脾有关,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 三、临床表现(5分钟)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多急性起病,

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四、辅助检查(10分钟) 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 五、诊断(5分钟)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一般可确立诊断。 五、鉴别诊断(5分钟) 中风病与口僻 中风病与痫病 中风病与厥病 五、辨证论治(25分钟) 治则:急则治其标,治疗以祛邪为主。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固阳。 各型中风病的辨证特点及治疗。熟记各型的代表方药。 六、西医治疗(5分钟) 及早治疗,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急救处理,治疗重点是防止梗死扩大,急性期的治疗首先应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使脑血流达到缺血阈值以上,阻止缺血性损害的发展;三项基本原则即管理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 七、病例分析(5分钟) 1、本病中医诊断和辨证治疗是什么? 2、需要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现代医学诊断与治疗是什么? 八、小结(5分钟) 课堂教学内容简要小结。 思考题:一、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病机及其证候特征是什么? 二、临床上如何正确运用化痰通腑法?

中风诊疗规范

xx(恢复期)诊疗规范 一、概述 xx: 是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轻者,可无昏扑,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xx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相似。包括: 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辨证论治。 xx恢复期: 一般是指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清,生命体征平稳,但仍遗有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患肢强痉而屈伸不利,语言不清,口舌不正等,渐进入中风恢复期,一般在脑血管病发病两周至6个月。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为本科重点收治疾病,提倡早期康复和积极康复治疗。 二、诊断标准 1.病史: 脑血管急性发病病史2周后,或中风后遗症期。 2.临床主证: 半身不遂,口舌喎斜,言语不利,偏身感觉异常 3.兼次症: 肢体麻木,饮水发呛,共济失调,眩晕或头痛 4.CT或MRI检查,可发现梗塞病灶或出血病灶以明确诊断。 三、分型诊治

1、风痰瘀阻证 主症: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喎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病机: 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治法: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方药: 解语丹加减。本方祛风化痰活络,治风痰阻于廉泉,舌强不语 等。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息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远志、菖蒲化痰宣窍,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息风潜阳;烟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2、气虚络瘀证 主症: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 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病机: 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

中风诊疗方案

中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进行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治疗方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康复重点专科中风病诊疗方案拟订。 1.诊断明确; 2.生命体征平稳; 3.征得患者和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TCD编码为:BNG080;ICD10编码为:I61、I63); 2、康复科住院患者,病情稳定; 3、除外急性期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并发心肌梗塞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的糖尿病等患者; 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6、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急性期 1.康复评定 选择的量表包括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berg 平衡功能评定,Brunnstrom偏瘫效价评定等。如果发现存在抑郁以及运动、感觉、认知、交流和吞咽功能缺损,应由来自康复治疗小组的相应医师进行正规的评定。 2.治疗 脑卒中急性期在内科治疗,以确保并发症风险的降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介入康复治疗。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被动运动、早期床上活动(包括翻身、床上移动、床边坐起、桥式运动)等等康复训练。避免患侧肢体输液。 (二)中经络 〔软瘫期〕 1.康复评定 运动功能评定首选Brunnstrom评价法、Fugl-Meyer量表运动功能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首选Barthel指数量表、Berg平衡功能评定。此外,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选择相关评定内容,如认知功能的评定包括失认症、失用症评定等;在康复训练中还应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避免过度疲劳,必要时可进行心肺功能评定。此期可以进行肌力评定,但须注意防止评定的姿势和方法引发痉挛的出现。 (1)Fugl-Meyer量表运动功能评定标准: 运动总积分分级临床意义 <50分Ⅰ患肢严重运动障碍,几乎无运动

中医内科学(中风)模拟试卷4

中医内科学(中风)模拟试卷4 (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 1.和中风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分数:2.00) A.心、肝、肾√ B.心、脾、肝 C.脾、胃、肝 D.脾、肾、肝 E.心、肺、脾 解析: 2.中风偏枯不用,肢软乏力,面色萎黄,或肢体麻木,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或虚弱,治疗何方最佳 (分数:2.00) A.桃仁红花煎 B.天麻钩藤饮 C.当归四逆汤 D.黄芪桂枝五物汤 E.补阳还五汤√ 解析: 3.平素头晕头疼,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喁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其治疗宜选用 (分数:2.00) A.镇肝熄风汤 B.菖蒲郁金汤 C.苏合香丸 D.牵正散加味 E.天麻钩藤饮√ 解析: 4.室外劳作,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身热面赤,舌苔黄腻,脉弦滑者,应首先灌服 (分数:2.00) A.紫雪丹 B.玉枢丹 C.安宫牛黄丸√ D.牛黄清心丸 E.苏合香丸 解析: 5.从病因学角度归类,对中风提出“真中”、“类中”的医家是 (分数:2.00) A.张仲景 B.李东垣 C.刘河间 D.王清任 E.王履√ 解析:

6.下列哪项不是辨别中风闭证与脱证的依据 (分数:2.00) A.口开目合与口噤不开 B.手撒肢冷与两手握固 C.二便自遗与大小便闭 D.躁动不安与静而不烦√ E.肢体软瘫与肢体强痉 解析: 7.中风脱证的治疗方法是 (分数:2.00) A.益气回阳,开窍豁痰 B.养阴熄风,通络开窍 C.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D.益气养阴,化痰熄风 E.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解析: 8.平素头晕耳鸣,寐少梦多,与他人争吵后突发口眼喁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滑。治疗选用 (分数:2.00) A.天麻钩藤饮 B.镇肝熄风汤√ C.牛黄清心丸 D.安宫牛黄丸 E.局方至宝丹 解析: 9.平素头晕耳鸣,腰酸,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角喁斜,言语不利,手指动,半身不遂,舌质红好,脉弦细数。其病机是 (分数:2.00) A.脉络空虚,风邪人中 B.肝火偏旺,阳亢化风 C.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D.痰热阻滞,风痰上扰 E.以上均错误 解析: 10.中风的病理性质是 (分数:2.00) A.正虚邪实 B.阴损及阳 C.阴盛阳衰 D.本虚标实√ E.气血亏虚 解析: 11.阳闭的病因是 (分数:2.00) A.痰湿中阻 B.痰热壅盛 C.心火炽盛 D.肝火上炎 E.痰火瘀热√

中风病诊疗常规)

2013年优化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 一.诊断 ㈠.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起病形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项主症以上,或1项主症2项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失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㈡.疾病分期 ⑴.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⑵.恢复期:发病2周至六个月。 ⑶.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㈢.病类诊断

⑴.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⑵.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㈣.证候诊断 1.中脏腑: ⑴.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⑵.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⑶.元气败脱证:昏馈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⑴.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⑵.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⑶.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⑷.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偏瘫概述

偏瘫概述 脑卒中—是指发展迅速,具有血管源性脑功能局灶性障碍,并且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的临床征候群,又称脑血管意外(CVA)。 由于临床对本病诊断,抢救和治疗水平的提高,使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死亡率有了大幅度下降(国内<30%),伴随着急性期死亡率下降人群中的总患病率和致残率则大大上升。 在中风(Stroke)的急性期后(通常指2~3周内)约2/3患者残留某些大脑功能障碍,如认知和知觉功能障碍(congnitive disorders)交流和言语功能障碍(Communi cation disorder),心理或情感障碍等,***常见的还是运动的(常伴随感觉的)功能障碍—偏瘫。 迄今为止,无论是生物还是医学的研究,都没有证据证明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具有再生能力,然而无论是实验动物还是临床医学现象,都会发现脑卒中后丧失的脑功能(如运动功能),可以有某种程度的恢复,这说明在大脑损伤的恢复过程中,存在着不同于再生的其它恢复机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大量应用性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医学在脑卒中的现代评价和治疗方向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体系,继B.bobath和S.Brunstrom等创立的偏瘫治疗的神经生理学的临床试验中,这些方法有效性及可靠性得到了肯定的证明,有关理论的研究也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承认。 现在有关功能重组和促通技术的理论已经成为现代偏瘫康复医疗的指导思想,并且仍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今天,早期进行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在发达国家已经厉为临床工作的常规。 然而我国有关偏瘫康复与现代医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国内多以肌力量的增加(上肢的拉力,下肢直腿抬高的力量)作为偏瘫运动功能恢复评价依据,而现代康复则认为用肌力来评价是十分不可靠的,应以运动质量(肢体运动模式)和日常活动力(ADL)做为偏瘫时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 因此国内训练出现的肌力训练不主,增加上肢的拉力、握力;早期架着患者“行走”以图增加下肢的肌力,这样患者会出现偏瘫步态“行走”等误用综合征,妨碍患者实用功能的恢复。 一、心理和情感障碍

中风病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躲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 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 1.中脏腑 (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千,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绎,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