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手机测试

浅谈手机测试

浅谈手机测试
浅谈手机测试

手机作为无线通讯设备,就是要能接收和发射无线信号,笔者前一段时间写了一篇《浅谈手机发射功率》后收到一些Email,鼓励笔者继续写,实在不好意思就再凑一篇《浅谈手机接收性能的测试》,算是把手机接收和发射这两部分都议了一议,当然还是浅谈,还是抛砖,希望同行能够斧正。

一、从收音机、电视机谈起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触的是收音机,后来是电视机,现在还能想起刚开始有电视机时,家家必加高高的电视天线(那时还没有普及有线),但电视接收效果还是有的家好,有的家不好,这时我们半大孩子一定会为了更好的看电视找原因、想办法。通常是说把天线架的更高,原因是说有楼房或别的什么高东西遮挡了电视信号,有从影就一点一点的左右旋转电视天线,还不行就煞有介事的说你家的电视灵敏度太低,当然家旁边有汽车通过或天气不好,电视上会有雪花,有时还偶尔能听到串进来其它台的弱小声音,这些我们都知道,这是电视信号被干扰了。

其实手机作为无线通讯设备与收音机、电视机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它同样在通信信号被遮挡或接收到几条路径的无线信号时,通信质量较差;被干扰后,通信质量较差;手机灵敏度太低,在有些场合也会影响通信质量;这些其实完全可以与收音机、电视机类比的,但手机作为可移动的无线通讯产品,它所遇到的无线电环境远比收音机、电视机(这里指以前的,不是指现在车载收音机、电视机)要恶劣,比如你在高速运动的汽车上通话——会遇到多普勒效应,在一个小区内多个用户同时通话——会受到系统内部之间的互相干扰等等。其实本文开始罗嗦半天,无非就是想说明一点,考察手机的接收性能,就是要先了解手机都会在什么样的无线电环境下工作。

1、当手机在小区边缘,或无线信号被建筑物或其他东西遮挡、或在一个屏蔽的空间里(如电梯间),手机只能收到弱小信号;

2、手机接收到多条无线路径的射频信号,这主要是同一个无线信号被城市建筑物或其他东西折射、反射过来,当这些多径信号相位相反时,会造成合成信号的幅度快速变化,且由于这些多径信号传播路径不同,会产生时延散布,这样就形成了多径衰落,类比电视的从影,但要比从影恶劣的多,多径衰落对手机的通信质量影响很大,这是由于手机是移动设备,在密集的高楼大厦之间使用的几率很大,而手机无法象电视机那样使用定向天线来回避这个问题,当然现在cdma2000已经启用了RAKE接收机的技术;其思想是如果不同路径信号的延迟超过一个伪码的码片的时延,则在接收端可将不同的波束区别开来。将这些不同波束分别经过不同的延迟线,对齐以及合并在一起,则可达到变害为利,把原来是干扰的多径信号变成有用信号组合在一起。这就是RAKE接收机的基本原理。

3、在运动的汽车或火车上通话,由于是在高速运动中通话,会形成的多普勒效应;

4、手机会受到同小区其他通话用户,或其他邻近小区通话用户的干扰;

5、会受到附近频段其他正在使用的无线设备的干扰;

6、会受到其他突发性干扰,如打雷、大电机的瞬时启停等;

其实这些情况都可以用一张很好的图画形象表示,感兴趣的可以在一些相关书籍或资料中找到。

二、如何衡量手机的接收性能

还是让我们继续从收音机、电视机谈起,衡量收音机、电视机接收性能有一个简单办法,那就是把收音机、电视机放在恶劣电磁环境中去听、去看接收效果,是否有杂音,是否有雪花,是否画面清晰,当然这个办法很直接,但评价有时却很主观,并不能很客观的、量化的去评价收音机、电视机接收性能。为了客观的、量化的去评价收音机、电视机的接收性能,人们把发送的模拟信号与接收端复制的模拟信号之间进行比对,用均方误差的方法计算二者误差程度。这个误差其实主要是由于信号在传输时叠加上的噪声所造成的(有些时候将它称之为加性干扰或加性噪声),后来人们研究发现这个加性干扰所造成的均方误差,在模拟通信中最终将完全取决于接收端输出的信号平均功率与噪声平均功率之比(即信噪比)。因此信噪比就成为人们衡量无线模拟通信设备接收性能的主要指标。也就是,信噪比真实的反映了模拟无线接收设备对接收到的无线模拟信号的复制的程度。

拉拉杂杂罗嗦半天,说白了衡量模拟无线设备(收音机、电视机)的接收性能就是把发送的模拟信号与接收端复制的模拟信号之间进行比对,计算二指的均方误差,仅仅是在实际测试测量中,这种方法不易实现,人们才“转到”了信噪比上,而手机是数字通信,没有必要这么麻烦,直接把发送的数据流和手机接收到的、解码后的数据流进行比较,计算出误码率,ok,手机的接收性能就直观准确的表述出来了。

本文到此基本上把要铺垫的东西都啰嗦的铺垫完了,下面将着重的把GSM手机和cdma2000手机在接收方面的性能测试对比的谈一下,这种对比其目的是要突出两种体制的异同,PHS、CDMA95、WCDMA 其实在根本上与GSM和cdma2000是类似的,这里不谈的原因有二,一是篇幅所限,二是笔者偷懒。

三、手机误码率的测试方法

在谈测试方法之前,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GSM和cdma2000。GSM是时分、频分多址系统,它属于窄带调制,带宽200kHz。GSM的传输信道是物理信道,其他逻辑信道是共用一个物理信道。GSM采用RPE-LTP对语音进行编码,把语音数据分成了三类,非常重要的语音数据(T ype Ia),重要的语音数据(Type Ib)和其他的语音数据(Type II),其中非常重要的语音数据和重要的语音数据都加了校验码,而其他语音数据没有加任何校验码。GSM是第二代无线通讯的标准,后来发展到2.5代GPRS系统,数据通信能力有所提高。

cdma2000是码分、频分多址系统,因此也是一个自干扰系统,同时码分技术的基础是扩频技术,其重要应用就是解决在出现有强烈干扰下的可靠通信问题。它是宽带调制,带宽1.25MHz,能有效抑制一些窄带干扰,采用了RAKE接收机技术,能把部分多径干扰变成有益的,它是第三代无线通讯的标准,其不仅可以进行语音通讯,而且很重视数据通讯,它比GSM标准有更多的逻辑信道。

从前文中我们知道,衡量数字通信的方法就是把发出的和收到的数据流进行比对,计算误码率,那么在具体测试过程中是如何实现这个过程哪?GSM标准规定GSM手机要有“环回模式(loop-back mode)”,其思想是手机要把接收到的数据流再调制后发回来,以便仪表比对数据流,计算误码率。GSM手机只要安转了测试SIM卡,GSM手机的“环回模式”就会被激活,测试设备可以通过下行的SACCH给手机发出命令,使之进入“环回模式”。

cdma2000的标准也规定手机要有“环回模式”,但不是所有误码率都是用环回模式来测量,测试SCH 的TDSO(Test Data Service Option)就不是用的环回模式,标准规定在这种模式下,测试仪表要发出已知格式和内容的数据流,手机将这些数据解调后也不再调制发出,而是直接对这些数据进行比对,计算误祯

率,另外对F-BCCH、F-CCCH等信道测试也不是采用环回模式,而是用cdma2000中一祯数据中的CR 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位来确定误祯率,cdma2000为什么采用这么多方法来测试误祯率,这点主要是不同逻辑信道的特点决定的,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再展开讨论。

GSM标准在表述手机接收质量,也就是误码率BER(Bit error ratio)时,除了用误码率这个概念外,还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引入了残余比特误码率RBER(Residual Bit Error Rate)和误祯率FER (Frame Erro r Rate)两个概念,其中又把误码率和残余比特误码率根据语音数据的性质分成了II类误码率、Ib类残余比特误码率和II类残余比特误码率,而cdma2000没有象GSM那样搞的这么复杂,它就是用误祯率FER (F rame Error Rate)来说事。大家都看出来了GSM和cdma2000规定的不同,本文篇幅有限不做进一步讨论,但这个问题值得深究。

在开始下面的讨论之强,还需声明一句,下文为了能把问题说清楚,引用了标准中的一些规定,但规定是发展的,笔者引用的标准可能与读者接触的标准有些出入,幸好本文不是标准解释,有些出入和不同,大家也都还认可。另外大家也都知道,不论GSM还是cdma2000都规定了很多不同的band,频段的不同这就意味其指标,甚至测试方法都可能不同,下文除特别声明外,GSM的测试都是指EGSM的测试和指标,cdma2000的测试都是指US Cellular的测试和指标。

四、灵敏度与动态范围

接收机灵敏度的定义:误码率或误祯率不超过某个指定的值时的最小接收功率。这个指标用来表征一个接收机能正确解调接收到的信号时,所需的最小功率,或者换句话说,接收到多么小的一个弱信号,手机仍能正常通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始终是说弱小信号,它的含义是这种测试主要是针对手机的射频路径性能的测试,这点其实不难理解,当手机射频路径的噪声足以“掩盖”接收到的弱小信号时,手机是无法正确的解调、解码的。

由于这种测试是理想成没有任何干扰情况下的测试,因此有些地方将这种灵敏度称之为静态灵敏度。接收机的灵敏度越好,就意味基站发出的功率可以越小,对于码分多址系统就意味着系统的容量越大。当然,接收机的灵敏度越好,也就意味着在相同条件下,小区基站所覆盖的区域可以越大。当然,不能无限制的要求手机的灵敏度,这会加大手机的制造成本。

*GSM的灵敏度是:接收到信号为-102dBm时,II RBER要小于等于2.44%。

*Cdma2000灵敏度是:接收到信号为-104dBm时,FER要小于等于0.5%。

动态范围的定义:误码率或误祯率不超过某个指定的值时接收功率的范围,通常范围是指大于一个最小值,小于一个最大值。由于人们习惯把最小的接收功率称之为灵敏度,故这里动态范围一般仅指最大的接收功率。它是衡量手机接收过载信号的能力,换个说法,当接收到的信号足够大,在手机的射频路径中就被截波,这个信号也是无法被正确的解调、解码,因此这个测试也是针对手机的射频路径性能的测试。灵敏度反映了手机在远离基站时的表现,与此相对,动态范围反映了手机在基站附近时的表现。在此还要一提的是,GSM标准中对此测试的准确说法是静态输入电平范围(receiver input level range)。

*GSM的动态范围是:

*接收到信号为-40dBm时,II RBER要小于等于0.012%。

*接收到信号为-15dBm时,II RBER要小于等于0.122%。

*Cdma2000动态范围是:接收到信号为-25 dBm时,FER要小于等于0.5%。

灵敏度和动态范围是衡量所有无线接收设备的两个最基本的指标。

五、模拟真实的自然环境——在多径快衰落条件下的测试

本文在第一部分就简单介绍了多径衰落和多普勒效应,作为在有很多高楼大厦的城市里使用的移动通讯工具——手机,多径衰落和多普勒效应是无法避免的,那么这种测试也是无法回避的,它能更真实的反映出手机在真实的环境里的使用情况。当然笔者也知道这种测试需要更多的仪表,除手机综合测试仪外,还要加信道模拟器,将多径衰落和多普勒效应模拟出来。GSM标准规定的多径快衰落的测试较为细致,它根据统计结果,把手机工作环境分成了以下几种:

*乡村地区(rural area (RA))RA250——运动速度250km/h;

*丘陵地区(hilly terrain (HT))HT100——运动速度100km/h;

*城市环境(urban area (TU))TU50——运动速度50km/h和TU3——运动速度3km/h两种情况;

*均衡测试(equalization test (EQ))EQ50——运动速度 50km/h

GSM标准中规定,在以上这些环境中,无线信号有6条或12条,当接收到的信号为-102dBm时,II R BER为 7.50%到9.33%。这个要求比静态灵敏度的要求低很多,这点是好理解的。

GSM标准中把这部分测试也称之为参考灵敏度(Reference sensitivity)测试,这点是很有道理的。这是因为虽然接收信号同为-102dBm,但参考灵敏度的测试把自然环境考虑进来,模拟了一个较为真实的、较为全面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无线环境,在这些恶劣环境下手机的接收质量下降再所难免,但也要达到标准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手机质量,这些指标表征出手机在这些参考环境下,正确接收弱小信号的能力,是对手机射频路径和基带芯片处理能力的一个综合考察。

从前文不难看出,GSM标准规定了一个静态灵敏度和静态输入电平范围,以及参考灵敏度,那么有没有参考输入电平范围哪?有的,不过没有象参考灵敏度那样测很多情况,只是在EQ模式下测试,具体的规定是在EQ模式下,输入电平分别在-82dBm,-40dBm时,II RBER要小于等于3.250%。

前面提到了GSM的静态灵敏度与动态范围,参考灵敏度与动态范围,分别考察了没有和有多径快衰落和多普勒效应时手机接收弱小信号和过载信号的能力,cdma2000的测试在此确改变了一些方向,首先让我们看看Cdma2000的标准规定。

Cdma2000标准规定的多径快衰落的测试是在有1、2、3条路径的无线信号,运动速度在8-100 km/h 等6种情况下,且有加性高斯白噪声下(Ioc大约在负五十几到负六十几dBm之间),Ior/Ioc在几个到十几个dB之间,各种通讯速率下的测试,各种情况不同,误祯率的要求也不同,从0.2%到30%,详情可查标准,不再赘述。

两相对比我们可以看出GSM与Cdma2000测试的不同,GSM侧重的是没有和有多径快衰落和多普勒效应时手机接收弱小信号和过载信号的能力,而Cdma2000在此的测试是强调在多径快衰落和多普勒效应时,且有很多同一小区内的用户也在通话时,手机的接收性能,这里Cdma2000强调的是另外一种真实的环境——有多径干扰、有多普勒效应、有同小区其他用户的干扰,且接收到的信号不大也不小,可以看出这个测试主要是针对手机参考灵敏度或参考动态范围的测试。

Cdma2000为什么安排这么个测试,而不安排一个类似GSM一样参考灵敏度和输入电平范围的测试,而且多径信号的数量也远远小于GSM,对于此Cdma2000,都是一个自干扰系统,在一个小区内有没有其他用户同时通话,对手机接收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而且Cdma2000使用了RAKE接收技术,多径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是要根据多径时延的具体情况来定。Cdma2000在此安排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物理环境,

有同小区的其他用户的干扰,有多径衰落,有多普勒效应,这部分可讨论的东西实在太多,移动通信主要敌人之一就是多径衰落和多普勒效应,笔者到此打住,不再就此话题继续讨论,说实话不完全是因为篇幅原因,实在也是能力所限。

六、模拟系统内部的干扰——同信道抑制、邻信道抑制与加性高斯白噪声下的测试

在谈本节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一是同频干扰,同频干扰是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另一是邻频干扰,邻频是指两个相邻的信道之间的干扰,这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入弱信号中,且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这两种干扰是蜂窝式移动通信所特有的干扰,是由频道重复利用所造成。

正如前文所述,GSM是时分多址和频分多址系统,在同一个小区内会有多人分时段同时通话,在附近小区也会有用户同时通话,这样他们就会受到同频干扰和邻频干扰,在这样的情况下GSM手机在接收方面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性能哪?GSM规定了同信道抑制(抑制同频干扰)测试和邻信道抑制测试(抑制邻频干扰)测试。

GSM标准规定测试同信道抑制(Co-channel rejection)的方法是:在TU3的城市环境下(意味有多径快衰落,但运动速度不快),在同信道里存在一个载波/干扰比为9dB的GSM干扰信号,有用的接收信号为-82dBm时,II RBER不超过4.3%,Ib RBER不超过2.091%,FER不超过24.0%。

GSM标准规定测试邻信道抑制(Adjacent rejection)的方法是:在TU3的城市环境下(意味有多径快衰落,但运动速度不快),分别在200kHz邻频存在高于有用信号 9dB的GSM干扰信号,400kHz邻频存在高于有用信号 41dB的GSM干扰信号,本小区有用的接收信号为-82dBm时,200kHz邻频干扰:II RBE R不超过8.333%,Ib RBER不超过0.420%,FER不超过6.742%。400kHz邻频干扰:II RBER不超过9. 167%,Ib RBER不超过0.756%,FER不超过11.461%。

以上测试在有些地方也被称为选择性(selective)测试。

cdma2000会受到同频干扰和邻频干扰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都知道cdma2000是码分多址,同一小区其它用户发出的信号类似加性高斯白噪声的干扰,相邻小区使用的也是同一频率(虽然cdma2000也是频分多址,但在一个地区同一网络是不会使用两个频率的),它们发出的信号也类似加性高斯白噪声的干扰,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再分同频干扰和邻频干扰了,直接测试手机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下的接收质量就可以了。即对理想调制信号施加加性高斯白噪声,测量接收机的误帧率,作为对同信道抑制、邻信道抑制的测试,或者是接收机的选择性测试。这实际上是模拟接收机在实际系统中使用时所遇到的真实干扰环境。

cdma2000标准中对加性高斯白噪声下的接收质量的测量规定是:施加加性高斯白噪声(Ioc)为-54dB m,Ior/Ioc为-1dB,在此情况下前向业务信道在各种通信速率下的误祯率分别不超过0.3%到5%之间。

从以上可以看出,由于多址方式的不同,同信道抑制、邻信道抑制的测试方法也是不同的,而且cdma2 000也不再提同信道抑制、邻信道抑制了。cdma2000在组网时每个小区内都使用同一个频率,因此“邻频干扰”被同频干扰同化,或者说没有邻频干扰,但cdma2000的标准中却规定了一个邻信道选择性测试(Adjacent Channel Selectivity),其实这个测试只针对band class 6 (IMT-2000 band),其标准规定的出发点是,是否能与wcdma系统兼容,因此它虽叫邻信道选择性测试(当然这么叫有意义,也贴近事实),但笔者仍把他放到下一部分去讨论。

七、模拟系统外的其他通信系统的干扰——AM抑制、单音干扰、阻塞、邻信道选择性下的测试

正如第一部分所说,手机会受到系统内和系统外的干扰,本部分的测试主要是针对手机系统

外干扰的测试。

GSM标准首先规定了一个阻塞(Blocking)的测试,其具体规定是GSM手机接收电平为-98dBm,其

接收信道外的频带存在连续单音强干扰的情况下,II RBER不大于2.440%。这里GSM根据干扰源所处频带,把阻塞分成了带内阻塞(Block-Inband)和带外阻塞,且把带外阻塞形象的叫成阻塞扫描(Block Swe ep)。带内阻塞干扰源从接收信号的中心频率正负偏移0.6MHz开始,以0.2MHz为步长,直到正负偏移3MHz为止,功率从-43dBm(靠近中心频率,比较小)起到-23dBm(远离中心频率,比较大)。阻塞扫描的干扰源则是从2MHz开始,以0.2MHz为步长,直到835MHz为止,功率为-23dBm。

从以上的规定不难看出,它和手机发送、接收杂散是相对应的,换句话说手机发送、接收时会有杂散,会干扰别的频段的通信设备,要加以抑制。别的无线通信设备发送、接收时也会有杂散,它也会干扰GS

M的通信,本测试就是模拟在接收信道外的频带上有一个较强的窄带通信信号,它的杂散会对手机产生干扰,GSM手机对此干扰的抵抗能力。

GSM标准另外规定了一个AM抑制(AM Suppression)的测试,其具体规定是GSM手机接收电平为-98dBm,在手机工作的信道中心频点偏移6MHz至8MHz的频带上存在一个-31dBm的AM干扰信号(G SM调制信号)时,II RBER不大于2.440%。

以上两个测试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仅是测试方法和侧重点略有不同和差异。阻塞(Blocking)测试把系统外的各种干扰(包括各种其他窄带通信信号)用一个单音来模拟,AM抑制则把这种系统外的干扰具

体化为AM干扰信号(GSM调制信号)。

Cdma2000对系统外的干扰是根据各个band的实际情况,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测试。Cdma2000 band c lass 6附近的频率被规划为同样是宽带码分多址的wcdma使用,而其他band附近的频率都被规划为窄带通信系统在使用,因此band class 6以外的所有band的测试都作单音干扰(Single Tone Desensitization)的测试,不作邻信道选择性测试和阻塞测试,而band class 6不作单音干扰测试,而要做邻信道选择性测试和阻塞测试

首先让我们来看Cdma2000标准对单音干扰测试的规定,其具体规定是Cdma2000手机接收电平为-10 1dBm,在手机工作的信道中心频点分别正负偏移900kHz的频点上,存在一个-30dBm的单音干扰信号时,FER不大于1%。这部分测试是针对band class 6以外的所有band的测试,它模拟了在cdma2000的信道外有一个较强的窄带干扰信号。

下面让我们来看针对band class 6设计的邻信道选择性测试和阻塞测试,Cdma2000对邻信道选择性测试的规定是,手机接收电平为-101dBm,在手机工作的信道中心频点分别正负偏移2.5MHz的频点上存在一个-37 dBm/1.23 MHz,且含有导频信号、同步信号、寻呼信号和6个业务信号的一个cdma调制信号时,FER不大于1%。

正如前文讲的邻信道选择性测试只针对band class 6,其标准规定的出发点是,是否能与wcdma系统兼容,其实它与单音干扰的测试很象,仅是把干扰信号从单音信号换成了一个cdma调制信号,当然这么一换,这个测试再叫单音干扰显然不合适。

Cdma2000对阻塞(Blocking)的测试也分为带内(In-Band)阻塞和带外(Out-Of-Band)阻塞两种,带内阻塞的具体规定是:手机接收电平为-101dBm,在手机工作的接收信道中心频点分别正负偏移2.5MHz 上存在一个-56dBm的单音连续干扰源时,和分别正负偏移7.5MHz的频点上存在一个-44dBm的单音连续干扰源时,FER不大于10%。

带外阻塞的具体规定是:手机接收电平为-101dBm,从1MHz开始,以1MHz为步长,直到12.75GHz 为止,存在一个从-15dBm到-44dBm单音连续干扰源时,FER不大于10%。为什么cdma2000只对ban d class 6作阻塞测试,尤其还做带外阻塞测试,而对别的band不要求哪?如果说带外窄带信号(单音)对宽带调制信号干扰小,别的band不用作此测试,那么band class 6为什么要做那?还是band class 6所处频带无线环境比较恶劣的原因哪?笔者对此也有疑惑。

从上面不难看出,这部分的测试主要模拟了当手机在远离基站,或接收信号被严重遮挡(接收到的信号很弱),且有个很强的干扰信号时,此时手机接收部分所应具有的能力。

八、再谈系统外的其他通信系统的干扰——在互调杂散干扰下的测试

作为系统外的干扰,笔者把互调杂散干扰单独拿出来讨论,主要是互调干扰是系统设备中的非线性引起的,如混频选择不好,使非有用信号混入,而造成的干扰,其表现就如同收音机,电视机的串台,它和通信体制、多址方式无关,完全是无线设备的射频线路的质量决定的。有些地方也把它称为三次谐波互调干扰(TOI--Third Order Intermod)或者双单音测试(Two Tone Te st),从这两个名字我们就不难看出其涵义。

GSM对此测试的规定是:手机接收电平为-98dBm,在手机工作的信道中心频点偏移ARFCN 4的信道上存在-49dBm的GSM调制干扰信号、偏移ARFCN 8的信道上存在-50dBm的连续单音干扰信号时,II R BER不大于2.440%。

让我们分析一下干扰产生的过程,假定手机工作的信道中心频点为X,GSM信号带宽200kHz,偏移A RFCN 4的信道上GSM调制信号的频率为X+4*200kHz,偏移ARFCN 8的信道上的连续单音干扰信号的频率为X+8*200kHz,偏移ARFCN 4的信道上GSM调制信号的二次谐波的频点为(X+4*200kHz)*2,它与连续单音干扰信号互调,会产生频点为(X+4*200kHz)*2-X+8*200kHz=2*X+2*4*200kHz- X+8*200 kHz=X的一个干扰,这个频率正好是手机工作的信道中心频点。这种情况严重并巧合时,你就可以“同时”接到两个人的话音了。

Cdma2000对此的规定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它用了两个单音,模拟基站附件有两个窄带无线发射设备,即就是用两个单音模拟两个比较大的窄带信号,其互调信号落入Cdma2000通信带内,所造成的对Cdma 2000的干扰。由于落入Cdma2000带内的是一个窄带干扰信号,而且不可能是个Cdma2000的调制信号,因此,从这点可以看出,即便互调干扰较严重,用Cdma2000手机你也不大可能听到两个人的话音了。

Cdma2000对此测试的规定是:在手机工作的信道中心频点偏移正负900kHz和正负1700kHz处存在两个连续单音干扰信号,当手机接收电平为-101dBm,干扰信号强度为-43 dBm;当手机接收电平为-90dBm,干扰信号强度为-32dBm;当手机接收电平为-79dBm,干扰信号强度为-21dBm,此时FER不大于1%。

此处落入带内的干扰信号的过程与GSM相同,略去推倒,值得一说的是,该干扰虽落在带内,却不是落在Cdma2000的中心频点上,而是中心频点正负100kHz处,Cdma2000为什么这么规定,笔者也不清楚。

九、结束语

不管是模拟手机、还是数字手机的GSM、cdma95、cdma2000、还是wcdma,在接收信号合适(不大也不小),没有干扰(包括系统本身的用户和其他系统的用户以及自然界的干扰),没有多径,不在运动中,接收质量都会很好(除非这个设备很烂),且声音清晰,误码率、误祯率基本为零,这反映不出手机质量的好坏,那如何来衡量手机质量的好坏?正如前文中提到的测试,就是把把手机放到各种恶劣的环境中去。具体总结如下:

*模拟接收到较大或较小的信号——灵敏度与动态范围

*模拟真实的自然环境——在多径快衰落条件下的测试

*模拟系统内部的干扰——同信道抑制、邻信道抑制与加性高斯白噪声下的测试

*模拟系统外的其他通信系统的干扰——AM抑制、单音干扰、阻塞、邻信道选择性下的测试

以上介绍的测试仅是GSM、cdma2000接收测试中的一部分,挂一漏万,但足见GSM和cdma2000测试的异同,GSM测试更侧重在弱小信号、在多径条件下的对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干扰抑制的测试,而cdma 2000的测试从标准的标题中就不难看出其测试重点。

*、3.3 Forward Common Channel Demodulation Performance

*、3.4 Forward Traffic Channel Demodulation Performance

*、3.5 Receiver Performance

3.3和3.4强调的是基带芯片对前向信道解调能力的测试,即考查基带芯片在多用户下,在各种多径下,对各种前向信道的不同速率下,不同模式下得解调能力的测试。而3.5考察手机在弱小信号下、在单音、互调干扰下的解调能力的测试。

由于系统的不同,多址方式的不同,系统的测试也不同,但笔者认为这些测试都仅仅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其实质是一样的,虽异曲,但同工。

文秘知识测试试题及标准答案(一)

文秘知识测试试题及答案(一)

————————————————————————————————作者:————————————————————————————————日期: 2

文秘知识测试试题及答案(一).txt同志们:别炒股,风险太大了,还是做豆腐最安全!做硬了是豆腐干,做稀了是豆腐脑,做薄了是豆腐皮,做没了是豆浆,放臭了是臭豆腐!稳赚不亏呀!一、单选题: 1、秘书工作的作用有5条,其中“负责承上启下、文件吞吐、信息集散、决策下达、内外联系”说的是以下哪一条? A、助手作用。 B、参谋作用。 C、协调作用。 D、枢纽作用。 E、耳目作用。 2、“守口如瓶,滴水不漏,提高警惕,严肃纪律,切忌麻痹大意,掉以轻心。”体现的是秘书工作的哪一条原则? A、准确。 B、迅速。 C、保密。 D、求实。 3、秘书工作的职业道德第一条是: A、忠诚老实,实事求是。 B、克己为公,不谋私利。 C、谦虚谨慎,埋头苦干。 D、严格遵守纪律,勇于自我批评。 4、调查研究的注意事项,其中是重要的一项,即首要的一项是: A、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B、谦虚谨慎,模范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C、调查研究要深入。 D、坚持实事求是。 5、秘书工作利用信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熟悉情况,提高办事效率。 B、便于宣传,为搞好秘书工作服务。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6、文件在传阅过程中,后边阅批人的批示意见,需要向前边已经作过批示的领导同志通报,这个“倒流”传阅的过程称为: A、分传 B、直传 C、横传 D、回传 7、秘书部门在将收文中的办件请有关部门办理后,对承办部门应适时催询,使用事情及时得到办理。这一个过程叫: A、查办 B、请办 C、催办 D、督办 8、催办文件一般分为电话催办、信函催办和上门催办三种方式。目前最方便的一种催办方式是: A、电子邮件催办 B、信函快件催办 C、电话催办 D、驱车前往催办 9、两个及两个以上机关联名行文,须经各联名机关的领导同志联名签署,联名签署文件的过程称作: A、签发 B、送审 C、签名 D、会签 10、有时密级,是重要的国家秘密,即国家秘密的核心部分,一旦泄露,就会使国家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我们把这种密级称为: A、神密 B、机密 C、奥密 D、秘密 E、绝密 11、接听电话时,如果一个电话未完又来一个电话,你应选择哪种处理方式: A、把先接的这个电话接完了,再去接听另一个电话 B、接起另一个电话,视电话内容的紧急情况,让紧急的一方先讲,同时礼貌地请另一方稍等或让他过一会再打过来,或主动给他打过去 C、把后打来的电话拿起,告诉他(她)你正在接电话,叫他(她)选等一会儿 D、 12、在接听电话时,如果对方喋喋不休,废话连篇,你怎样处理? A、立即把电话挂断 B、“您烦不烦,啰啰嗦嗦……”,先教训他,再把电话挂断

基于智能数控系统的工业APP平台测试床介绍

工业互联网案例 基于智能数控系统的工业 APP 平台测试床介绍

引言/导读 沈机(上海)智能系统研发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称“沈机智能”),由沈阳机床集团于2015 年投资创建,致力于面向机床行业的运动控制技术及云制造技术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储备。沈机智能前身为沈阳机床(集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以下称“沈阳机床上海研究院”),历时7 年完成了i5 数控系统的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并推出自主品牌伺服驱动器(HSHA 系列产品)和智能工厂管理软件(WIS 系统软件)。 沈机智能在完成i5 运动控制核心技术的研发与i5 数控系统的产业化之后,进一步提出社会化的开发思路,将i5 运动控制核心技术进行模块化封装,以平台形式向数控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方(包括大中小型制造企业、装备供应商、个体开发者、创客等)开放,为数控技术在各个垂直领域的应用与推广打造通用的工业APP 开发、应用与分享的平台。该平台于2017 年11 月向全世界发布,即被业界所熟知i5OS 工业操作系统(简称为 “i5OS”)。 一、关键词 i5OS、运动控制、工业APP 平台、安全 二、发起公司和主要联系人联系方式 沈机(上海)智能系统研发设计有限公司 — 2 —

三、合作公司 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四、测试床项目目标和概述 基于i5 智能数控系统的工业APP 平台测试床项目是围绕数控行业各个垂直领域对于智能化数控技术的需求而提出的云端协同解决方案。沈机智能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i5 智能数控系统,向数控行业的装备制造商、大中小型制造企业、个体开发者、创客等提供运动控制底层技术支撑,以开放的接口和APP 开发平台,为其提供工业APP 的开发、测试及应用环境,使其能够基于i5 运动控制核心技术,快速开发各自领域内的工业APP;同时,测试床项目为成熟的工业APP 提供软件托管服务和交易商城,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工业 APP 的交易、授权、应用与产权保护提供保障服务,促进工业APP 在行业内分享与复用。本测试床项目的目标是以i5 运动控制技术为基础,打造数控行业各个垂直领域通用 的工业APP 开发与应用平台,帮助行业知识与诀窍以工业APP 的形式沉淀,形成各个细分行业(如激光雕刻、激光打标、锂电池加工、机械手控制等等,见图1:i5OS 相关行业)丰富的工业APP 库,并提供可靠的工业APP 交易服务,使行业知识和诀窍可在其相关的行业领域得到快速复用。 图 1 i5OS 相关行业 — 3 —

(完整word版)设备测试报告.docx

设备测试报告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承建单位: 监理单位:广州赛宝联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型号: 设备参数和配置配置: 序列号: 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及步骤测试合格标准测试结果 机器启动测试系统加电、按启动按钮, 正常启动 □通过目测机器启动情况□不通过 主机各功能按钮手工检验主机各功能按钮 按钮使用符合产品使用说明书□通过 测试的使用情况□不通过 键盘操作,鼠标操手工操作键盘和鼠标,检键盘和鼠标使用符合产品使用说□通过作测试验键盘和鼠标的使用功能明书□不通过 网络功能测试使用 PING 命令,PING 网能够 PING 通网关及局域网中的□通过关及局域网中的其它机器其它机器□不通过 软件安装功能、演示光驱安装操作系统及 能够正常安装或刻录操作系统及□通过DVD刻录光驱功能刻录操作系统等其它软件 其它软件□不通过测试的过程 主机各系统设备进入网络配置界面,打开 主机各系统设备参数符合合同文□通过服务器的系统属性菜单, 参数测试件要求□不通过目测主机各系统设备参数 目测在各种状态下指示灯 在各种状态下指示灯的指示符合□通过状态指示灯测试的指示,与产品说明书对 产品说明书的说明□不通过照检查

显示器各功能按 手工检验主机各功能按钮 □通过 钮测试 的使用情况 按钮使用符合产品使用说明书 □不通过 显示器显示屏测 显示各种测试图案,目测 □通过 试 显示屏是否存在显示缺陷 符合显示器产品标准 □不通过 测试标准依据 合同,招、投标文件、产品说明书 测 试 结 论 □合格 □不合格 建设单位(盖章) 监理单位(盖章) 承建单位(盖章) 项目代表: 项目代表: 项目代表: 日 期: 日 期: 日 期: 备 注 填表说明:本表一式三份(签字、盖章、日期以外的内容可复印) ,各执一份。

软件测试练习题(网络课程平台)

1.软件测试的目的是( ). A)试验性运行软件 B)发现软件错误 C)证明软件正确 D)找出软件中全部错误 2.软件测试中白盒法是通过分析程序的( )来设计测试用例的. A)应用范围 B)内部逻辑 C)功能 D)输入数据 3.黑盒法是根据程序的( )来设计测试用例的. A)应用范围 B)内部逻辑 C)功能 D)输入数据 4.为了提高软件测试的效率,应该( ). A)随机地选取测试数据 B)取一切可能的输入数据作为测试数据 C)在完成编码以后制定软件的测试计划 D)选择发现错误可能性最大的数据作为测试用例 5.与设计测试用例无关的文档是( ). A)项目开发计划 B)需求规格说明书 C)设计说明书 D)源程序 6.测试的关键问题是( ). A)如何组织软件评审 B)如何选择测试用例 C)如何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D)如何采用综合策略 7.软件测试用例主要由输入数据和( )两部分组成. A)测试计划 B)测试规则 C)预期输出结果 D)以往测试记录分析 8.成功的测试是指运行测试用例后( ). A)未发现程序错误 B)发现了程序错误 C)证明程序正确性 D)改正了程序错误 9.下列几种逻辑覆盖标准中,查错能力最强的是( ). A)语句覆盖 B)判定覆盖 C)条件覆盖 D)条件组合覆盖 10.在黑盒测试中,着重检查输入条件组合的方法是( ). A)等价类划分法 B)边界值分析法 C)错误推测法 D)因果图法 11.单元测试主要针对模块的几个基本特征进行测试,该阶段不能完成的测试是( ). A)系统功能 B)局部数据结构 C)重要的执行路径 D)错误处理 12.软件测试过程中的集成测试主要是为了发现( )阶段的错误. A)需求分析 B)概要设计 C)详细设计 D)编码 13.不属于白盒测试的技术是( ). A)路径覆盖 B)判定覆盖 C)循环覆盖 D)边界值分析 14.集成测试时,能较早发现高层模块接口错误的测试方法为( ). A)自顶向下渐增式测试 B)自底向上渐增式测试 C)非渐增式测试 D)系统测试 15.确认测试以( )文档作为测试的基础. A)需求规格说明书 B)设计说明书 C)源程序 D)开发计划 16.使用白盒测试方法时,确定测试数据应根据( )和指定的覆盖标准. A)程序内部逻辑 B)程序的复杂度 C)使用说明书 D)程序的功能 17.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是( ). A)过程子,程序,分程序 B)顺序,选择,循环 C)递归,堆栈,队列 D)调用,返回,转移 18.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一种基本方法是( ) A)筛选法 B)递归法 C)归纳法 D)逐步求精法 19.软件调试的目的是( ) A)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之 B)排除存在错误的可能性 C)对错误性质进行分类 D)统计出错的次数

集成测试

实验三集成测试 1实验类型:设计性要求:必做学时:6 2实验内容: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装成为子系统或系统,进行集成测试。 3实验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桩模块和驱动模块的开发。 2、发现并排除在单元模块连接中可能发生的问题。 4 实验主要方法 1 定义:集成测试,也叫组装测试或联合测试。在单元测试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照设计要求(如根据结构图)组装成为子系统或系统,进行集成测试。 实践表明,一些模块虽然能够单独地工作,但并不能保证连接起来也能正常的工作。一些局部反映不出来的问题,在全局上很可能暴露出来。 子系统:子系统是一种模型元素,它具有包(其中可包含其他模型元素)和类(其具有行为)的语义。子系统的行为由它所包含的类或其他子系统提供。子系统实现一个或多个接口,这些接口定义子系统可以执行的行为。 使用 可以通过多种互补的方法来使用子系统,将系统分为若干个单元,这些单元: 可以独立预定、配置或交付可以独立开发(只要接口保持不变)可以在一组分布式计 算节点上独立部署可以在不破坏系统其他部分的情况下独立地进行更改此外,子系统还可以:将系统分为若干单元,以提供对关键资源的有限安全保护在设计中代表现有产品或外 部系统 从类协作中确定子系统 如果某个协作中的各个类只是在相互之间进行交互,并且可生成一组定义明确的结果,就应将该协作和它的类封装在一个子系统中。 这一规则同样适用于协作的子集。可以对协作的任何部分或全部进行封装和简化,这 将会使设计更易于理解。

桩模块和驱动模块:软件测试技术的一种,主要用在单元测试阶段。由于对已开发的单元模块功能和行为测试会涉及到仿真对象的概念,比如说驱动模块和桩模块。 驱动模块是用来模拟被测试模块的上一级模块,相当于被测模块的主程序。它接收数据,将相关数据传送给被测模块,启用被测模块,并打印出相应的结果。 桩模块(Stub)是指模拟被测试的模块所调用的模块,而不是软件产品的组成的部分。主模块作为驱动模块,与之直接相连的模块用桩模块代替。在集成测试前要为被测模块编制一些模拟其下级模块功能的“替身”模块,以代替被测模块的接口,接受或传递被测模块的数据,这些专供测试用的“假”模块称为被测模块的桩模块。 如果被测试的单元模块需要调用其他模块中的功能或者函数(method),我们就应该设计一个和被调用模块名称相同的桩模块(Stub)来模拟被调用模块。这个桩模块本身不执行任何功能仅在被调用时返回静态值来模拟被调用模块的行为。举例说明:如果被测试单元中需要调用另一个模块customer的函数getCustomerAddress(customerID: Integer),这个函数应该查询数据库后返回某一个客户的地址。我们设计的同名桩模块(Stub)中的同名函数并没有真正对数据库进行查询而仅模拟了这个行为,直接返回了一个静态的地址例如"123 Newton Street"。桩模块(Stub)的设置使得单元测试的进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且简单的过程。 模块连接:传统的单元测试包括了驱动模块(driver)和桩模块(stub)。驱动模块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访问类库的属性和方法,来检测类库的功能是否正确; Normal 0 0 2 false false EN-US KO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如果被测试模块中的函数是提供给其他函数调用的,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就应该设计驱动模块(Driver)。 举例来说:驱动模块(Driver)可以通过模拟一系列用户操作行为,比如选择用户界面上的某一个选项或者按下某个按钮等,自动调用被测试模块中的函数。驱动模块(Driver)设置,使对模块的测试不必与用户界面真正交互。

智能检测系统

1.智能检测装置:主要形式: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虚拟仪器和智能检测系统; 2.非电量检测:温度检测(热电式传感器,光纤温度传感器,红外测温仪,微波测温仪)压力检测(应变式压力计,压电式压力计,电容式压力计,霍尔式压力计)流量检测(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传感器,光纤漩涡流量传感器)物位检测(电容式液位传感器,超声波物位传感器,微波界位计)成分检测(红外线气体分析仪,半导体式气敏传感器) 3.流量检测:流量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某一截面的体积或质量,因此,流量分为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分为: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传感器,光纤漩涡流量传感器;流量检测包括:○1.电磁流量计:电磁流量计是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的。它能检测具有一定电导率的酸碱盐溶液,腐蚀性液体以及含有固体颗粒(泥浆,矿浆)的液体流量。○2.超声波流量传感器:超声波流量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在流体中传输时,在静止流体和流动流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特点,从而求得流体的流速和流量。○3.光纤漩涡流量传感器:光纤漩涡流量传感器是将一根多模光纤垂直的装入管道,当液体或气体流与其垂直的光纤时,光纤受到流体涡流的作用而振动,振动的频率域流速有关,测出该频率就可确定液体的流速。 4.智能仪器:就是一种以微处理器为核心单元,兼有检测、判断和信息处理功能的智能化测量仪器;按实现方式划分,智能仪器有非集成智能仪器和集成智能仪器两种形式;构成:(1).硬件:传感器、主机电路、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人机接口电路、标准通信接口;(2).软件:监控程序、接口管理程序、数据处理程序;功能:具有逻辑判断、决策和统计处理功能;具有自诊断、自校正功能;具有自适应、自调整功能;具有组态功能;具有记忆、存储功能;具有数据通信功能;特点:高精度、多功能、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友好的人机对话能力、良好的网络通信能力、自适应性强、高性价比;发展趋势:多功能化、智能化、微型化、网络化; 5. 非集成智能仪器:也称为微机嵌入式智能仪器,即将传统的传感器、单片机或微型计算机、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标准数据通信接口、人机界面和外设接口等分离部件封装在一起,组合为一个整体而构成;特点:一般为专用或多功能产品,具有小型化、便携式、低功耗、易于密封、适应恶劣环境、低成本; 6.虚拟仪器:以通用的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为依托,增加必要的硬件设备,通过计算机软件使其具备各种仪器的功能;由信号采集与控制单元、数据分析与处理单元、数据表达与输出单元等三大部分组成。特点:增强了传统仪器的功能、软件就是仪器、自由定义仪器,仪器开放灵活、开发费用更低,技术更新更快; 7.虚拟仪器总线:VXI总线将传统的消息基仪器和寄存器基仪器统一在同一环境下,不仅为各个仪器模块提供了定时和同步的能力,而且还提供了开放的,标准化的高速处理器总线。使用户开发虚拟仪器更为灵活,效率更高,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性能。 8.现场总线:一种安装在制造和过程区域的现场设备/仪器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系统之间的一种串行、数字式、双向传输和多种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综合与集成。含义表现在六个方面:(1)现场通信网络与信息传输的数字化(2)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互连(3)互操作性(4)分散功能块(5)通信线供电(6)开放式互连环境;现场控制总线的特点和优势:特点:(1)1对N结构减少传输电缆、节约硬件设备(2)可靠性高(3)可控性好(4)互换性好(5)互操作性好(6)分散控制(7)统一组态;优势:(1)增强了现场级信息集成能力(2)开放式、互操作性、互换性、可集成性(3)系统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好(4)降低了系统及工程成本;现场总线通信协议一般由底层到上层可分为现场设备层、过程监控层和企业管理层三个层次。现场总线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三种:(1)星状结构(2)树状结构(3)环状结构;现场总线的数据通信模式有三种:对等式、主从式、客户/服务器式。典型的现场总线:(1)CAN(控制局域网)(2)Lon Works(局域操作网)(3)Profibus(过程现场总线)(4)HART(5)FF(6)Ethernet(工业以太网)

f7流控设备测试方案

F7Networks OptimalQoS 网络资源优化系统 (带宽管理/流量控制设备) 测试方案 F7 NETWORKS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目录 一. 测试背景 (3) 二. 需求分析 (3) 三. 网络拓扑图 (4) 网络情况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 测试步骤 (4) 五. 测试准备 (5) 5.1测试说明 (5) 5.2测试时间 (5) 5.3网络割接工作 (5) 5.4设备上线步骤 (5) 5.5网络出口带宽管理设备部署图 (6) 5.6风险预估及解决方案 (7) 5.6.1环境风险 (7) 5.6.2.设备本身风险 (7) 5.6.3人为风险 (7) 5.6.4测试完成后网络恢复 (7) 六. 主要测试项目 (8) 6.1测试项目提纲 (8) 6.2实时监视功能的测试 (8) 6.3长期监测功能 (9) 6.4应用服务的session和流量的设置 (9) 6.5 IP地址段session和带宽流量的设置 (10) 6.6 关键用户和应用的带宽保证能力 (10) 6.7流量监控阀值的设定和报警功能 (11) 6.8报表分析 (11) 6.9管理功能 (11) A、设备管理方式 (12) B、操作界面 (12) C、多级别用户管理 (12) D、数据备份功能 (12) 七. 方案总结 (13) 八. 附录 (13)

一.测试背景 需求方:安徽省工商系统 随着网络应用的越来越多,工商系统的网络环境也变得复杂,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尤其是自数据大集中工程在全国范围推广以来,工商系统的网络压力更是与日俱增。因此,全面监控这复杂聚合的网络系统,确保网络和应用之性能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参测方:F7 Networks (OptimalQoS网络资源优化系统) 飞旗网络(F7 Networks Inc.)是注册在上海的一家网络产品供应商,全部技术来自于美国的F7 系统研究室,产品自问世至今有5年的时间,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在网络4-7层的流量控制与应用优化领域处于业界绝对领先地位;多项专利技术已在国内申请,并成功的转化成为国内自主的知识产权,F7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登记号:软著登字第080762号(2007SR14767),软著登字第080763号(2007SR14768)。 F7 OptimalQoS的技术亮点是:基于EPI?的精确数据包检测技术,配以TCP/UDP的速率整形实现动态带宽控制,配合以GDFA?(全域自动分类引擎)技术、PAE?(加速式确认引擎)技术,实现高效能的网络流量辨识、控制、管理。 二.需求分析 安徽省工商系统总局使用专线网络连接各分局及分支办公机构。该链路中存在大量的业务数据的同时,逐渐也将有更多的业务数据及语音、图象数据在其中进行传递,而单纯的带宽扩展缺乏充足的参考模型,同时也无法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网络应用交付风险及带宽拥塞等网络现象。保障网络的正常应用和各应用交付的顺利进行是第一要务。

软件测试中的43个功能测试点

软件测试中的43个功能测试点 功能测试就是对产品的各功能进行验证,根据功能测试用例,逐项测试,检查产品是否达到用户要求的功能,针对web系统我们有哪些常用测试方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1. 页面链接检查 每一个链接是否都有对应的页面,并且页面之间切换正确。可以使用一些工具,如:LinkBotPro、File-AIDCS、HTMLLink Validater、xenu等工具。LinkBotPro不支持中文,中文字符显示为乱码;HTMLLink Validater只能测试以Html或者htm结尾的网页链接;xenu无需安装,支持asp、do、jsp等结尾的网页,xenu测试链接包括内部链接和外部链接,在使用的时候应该注意,同时能够生成html格式的测试报告。 2.相关性检查 功能相关性:删除/增加一项会不会对其它项产生影响,如果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否都正确,常见的情况是,增加某个数据记录以后,如果该数据记录某个字段内容较长,可能会在查询的时候让数据列表变形。 3.检查按钮的功能是否正确 如新建、编辑、删除、关闭、返回、保存、导入、上一页、下一页、页面跳转、重置等功能是否都正确。常见的错误会出现在重置按钮上,表现为功能失效。 4.字符串长度检查 输入超出需求所说明的字符串长度的内容,看系统是否检查字符串长度。还要检查需求规定的字符串长度是否都正确,有时候会出现,需求规定的字符串长度太短而无法输入业务数据。 5.字符类型检查 在应该输入指定类型的内容的地方输入其他类型的内容(如在应该输入整型的地方输入其他字符类型)看系统是否检查字符类型。 6.标点符号检查 输入内容包括各种标点符号,特别是空格,各种引号,回车键。看系统处理是否正确。常见的错误是系统对空格的处理,可能添加的时候,将空格当作一个字符,而在查询的时候空格被屏蔽,导致无法查询到添加的内容。

综合电子系统集成测试解决方案

综合电子系统集成测试解决方案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综合电子系统(如航空电子系统)已经成为交通工具上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对提高整体的性能和安全性、降低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电子系统是由众多电子设备相互交联组成的高度模块化、综合化的系统,需要采用先进的试验流程和手段对其进行分步的集成和测试。系统集成过程通常采用增量式、逐一替换的方式,不断改变系统构型。为了便于真件和仿真件之间的灵活替换,试验系统通过程控的综合配线系统,实现便捷的构型配置和管理功能。 ?特性和优势支持从全数字仿真开始,逐步过渡到半实物仿真及全系统联试的完整系统试验流程;提供激励-响应测试和动态综合测试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信号交联关系的程控切换配置和管理,不再需要手动改变系统的接线关系即可改变系统构型;采用中间件技术构建试验网络,保证了系统架构的稳定性和开放性,使系统内部互联关系清晰,接口规范,且易于维护和扩展;提供设备健康监控功能,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对故障进行定位;仿真系统的模型采用统一接口规范,便于集成各类仿真模型(如Simulink,C),模型可以根据需要方便独立的扩充;提供自动化测试功能,通过编写测试序列实现对所有试验资源的调用和管理,并结合流控、表达式和对话框等基础测试步骤,实现测试过程的持久化和规范化管理。总体方案综合电子系统集成测试试验平台的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 ?试验平台主要由以下几大部分组成: ?设备真件及激励系统设备真件及激励系统包含所有的参试的分系统或设备真件及其运行所必须的激励环境。其中: ♦ 试验驾驶舱中安放真实的显示器、仪表和操控面板,驾驶舱与其他

自动化测试平台解决方案V0

Smart Robot自动化测试解决方案

目录

1.面临的问题 1.1.智能移动设备的软件系统和硬件方案的复杂组合,导致APP 实现多机型兼容难度大,投入大。 1.2.敏捷开发、迭代开发,产品追求快速上线,导致回归测 试、可靠性测试等任务重,无法有效应对测试工作量波 峰。 1.3.A PP开发框架多、开发人员能力不足导致安全漏洞突出 1.4.软件硬件设计交叉影响,性能优化难度加大。 2.自动化测试平台整体解决方案 为解决移动应用开发商面临的以问题,结局方案设计如下。可全面解决移动应用开发面临的兼容性问题、安全性问题、测试工作量波峰、用户体验问题,并全程为移动应用的开发保驾护航。 整体解决方案 兼容性测试系统:智能源码扫描,即通过解析APK文件,将源码与问题特征库自动比对,查找兼容性问题,并自动生成测试报告。 SMART平台,实现被测设备管理+测试用例制作、管理、自动化执行、并生成测试报告。可实现APP的定制用例的多机自动化运行、适配性测试、功能及UI测试; 安全监控系统:监测系统文件变化、监测数据流量、耗电情况、监控非法用户行为等。

性能测试系统:通过专业的自动化测试设备(硬件工具),测量流畅度卡顿数据、量化响应时间指标,为研发人员提供毫秒级数据,助力改善用户体验。 3.解决方案的实现 3.1.兼容性测试系统 3.1.1.SMART 平台 SMART兼容性测试平台,提供自动化测试的解决方案,提供用例制作、管理、自动化运行、测试结果自动校验。无需人员干预即可实现各类APP自动化用例的运行,并自动生成测试报告。 3.1.1.1.测试步骤 测试步骤 a)自动化测试脚本开发 b)真机运行脚本 c)输出测试报告 3.1.1.2.测试框架 测试框架 通过手机usb接口实现对手机的控制,完成测试工具及app的下发,运行及测试结果的拉取和展示。测试工具采用lua脚本编写测试case,通过进程注入技术获取屏幕显示信息,结合Touch事件模拟,可以实现基于控件级别的复杂测试case,测试结果以Log、屏幕截图等形式输出。 3.1.1.3.SMART平台可实现的功能

系统仿真测试平台

仿真测试系统 系统概述 FireBlade系统仿真测试平台基于用户实用角度,能够辅助进行系统方案验证、调试环境构建、子系统联调联试、设计验证及测试,推进了半实物仿真的理论应用,并提出了虚拟设备这一具有优秀实践性的设计思想,在航电领域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由于仿真技术本身具备一定的验证功能,因此与现有的测试技术有相当的可交融性。在航电设备的研制和测试过程中,都必须有仿真技术的支持:利用仿真技术,可根据系统设计方案快速构建系统原型,进行设计方案的验证;利用仿真验证成果,可在系统开发阶段进行产品调试;通过仿真功能,还可对与系统开发进度不一致的子系统进行模拟测试等。 针对航电设备产品结构和研制周期的特殊性,需要建立可以兼顾系统方案验证、调试环境构建、子系统联调联试、设计验证及测试的系统仿真平台。即以半实物仿真为基础,综合系统验证、系统测试、设备调试和快速原型等多种功能的硬件平台和软件环境。 目前,众多研发单位都在思索着如何应对航电设备研制工作日益复杂的情况。如何采取高效的工程技术手段,来保证系统验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是航电设备系统工程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FireBlade 系统仿真测试平台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在航电设备研制工程中的定位设备可被认为是航电设备研制工程中的终端输出,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航电设备系统工程目标能否实现。在传统的系统验证过程中,地面综合测试是主要的验证手段,然而,它首先要求必须完成所有分系统的研制总装,才能进行综合测试。如果能够结合面向设备的仿真手段,则可以解决因部分设备未赶上研发进度导致综合测试时间延长的问题。在以往的开发周期中,面向设备的仿真技术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 (1)仿真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单个测试对象上,并且缺乏对对象共性的重用; (2)仿真技术缺乏对复杂环境与测试对象的模拟; (3)仿真技术的应用缺乏系统性,比如各个阶段中仿真应用成果没有实现共享,

系统集成测试验收方案

太原市治超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集成测试验收方案 版本:0.1 日期:2012年07月 修订记录

太原市治超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项目集成测试验收方案

太原项目系统集成测试验收方案 目录 1.文档说明 (4) 1.1.文档目的 (4) 1.2.适用范围 (4) 1.3.参考资料 (4) 2.项目概述 (5) 2.1.背景 (5) 2.2.项目工作范围 (5) 2.3.项目目标 (5) 2.4.阶段划分 (6) 2.5.项目部署情况 (7) 2.5.1.系统拓扑结构 (7) 3.验收概述 (8) 3.1.验收条件 (8) 3.2.验收总体内容 (8) 3.3.验收方法概述 (8) 4.验收计划 (9) 4.1.人员及角色 (9) 4.2.验收流程 (9) 4.3.任务安排 (9)

5.验收内容 (10) 5.1.集成验收 (10) 5.1.1.设备测试 (10) 5.1.2.网络测试 (13) 5.1.3.操作系统的测试 (14) 5.1.4.其他测试 (14) 5.2.相关文档验收 (15) 6.系统集成测试报告 (16) 7.系统测试表格 (17) 7.1计算机网络系统 (18) 7.1.1核心交换机测试 (18) 7.1.2接入交换机测试 (19) 7.1.3路由器测试 (20) 7.1.4防火墙测试 (21) 7.1.5防病毒网关检测 (23) 7.1.6 服务器测试 (24) 7.1.7操作主机测试 (25) 7.1.8存储设备测试 (26) 7.1.9扫描仪、传真机、打印机测试 (27) 7.1.10机柜测试 (28) 7.2大屏及视频会议系统 (29) 7.2.1DLP屏幕测试 (29) 7.2.2RGB矩阵测试 (31) 7.2.3视频矩阵测试 (32) 7.2.4扩声系统测试 (33) 7.2.5视频会议系统测试 (35)

基本知识测试题与答案

党的基本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20分) 1、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23日。 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以“一个中 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请问“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 革开放。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和政务院(国务院)总理分别 是毛泽东和周恩来 4、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党的组织原则是_民主集中制。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民主集中制是(C)。 A.民主基础上的集中B.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C.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2.党员的党龄,从(C)之日算起。 A.从递交入党志愿书B.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 C.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 3.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C)之间的矛盾仍 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生产力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 4.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A)原则。

A、少数服从多数; B、成员服从领导; C、下级服从上级; D、 个人服从集体 5.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B)不交纳党费,就被认为是 自行脱党。 A、三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两年 三、判断题(在括号里填“√”或“×”,每小题4分,共20分) 1.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仍然是工人阶级 先锋队,工人阶级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直接的、主要的阶级基础, 因此,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不能变也不会变。 (√) 2.主要是从非公有制经济中发展起来的新的社会阶层,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就是说只要是工人阶级的 一分子都可以入党。(×) 4、开除党籍是党内的最高处分。(√) 5、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二年。(×) 四、问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通用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平台的设计

2007,43(15) 1引言 目前,软件测试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普通个人计算机和大型机中已经非常成熟,这主要得益于它们的硬件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内部结构和外部接口高度统一,并且有强大的操作系统支持。相对而言,嵌入式系统由于受自身内存不丰富,外设资源少,体系标准不统一,没有操作系统,或者难以获得操作系统足够支持等因素的制约,嵌入式软件的测试必须高度依赖于自身的调试平台,而往往这样的调试平台不足以进行全面的软件测试。 通用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平台(以下简称通用测试平台)通过仿真的手段,在PC机上模拟各种嵌入式系统,让嵌入式系统软件在模拟的环境中运行,并且在通用测试平台的控制下进行各种测试,从而能将成熟的软件测试方法应用于嵌入式系统软件中,有效地提高嵌入式系统软件的可靠性和开发效率、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 本文讨论的通用测试平台仅针对基于32位ARMCPU内核的各种嵌入式系统。通用测试平台必须高度可配置,可由用户根据实际的嵌入式系统,配置不同的模拟目标,并且真实反映实际的硬件外设资源;更为重要的是,通用测试平台必须提供完善的平台与被测软件交互的接口,通过这些接口,用户能方便地实现和使用各种软件测试方法;而且具备可靠的记录手段,将测试结果保存下来进行后续分析;同时还应该具有良好的结构和人机界面,方便扩充模拟目标和二次开发。 本文将围绕上述要求阐述通用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平台的整体框架设计,并介绍与之配合使用的工具链。 2通用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模拟环境 2.1嵌入式系统软件模拟测试方法 本文介绍的通用测试平台运用了全数字仿真技术,在PC机上模拟整个嵌入式硬件系统,不但包括核心CPU,而且将外围各种器件,如串口、定时器、实时时钟、通用I/O等,进行数字化仿真。嵌入式软件无需,或者稍加改动就能在这个仿真环境下运行。在这个封闭的黑盒子中,嵌入式软件如同在真正硬件上被执行,通过仿真模型内建的测试接口导出或发送测试数据,驱动被测软件运行,进而验证软件测试结构,从而实现对嵌入式系统软件动态的封闭测试。 2.2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环境与功能 通用测试平台为嵌入式软件测试的自动化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这些支持分别体现在测试过程的两个阶段:编译插装和测试运行。在测试开始前,使用通用测试平台专用的工具链,将被测软件和测试用例、测试方法进行整体插装和编译。在测试运行过程中,要求通用测试平台能够对测试脚本中的测试任务进行管理和实时的调度,组织被测系统运行所需要的输入条件,并提供人工干预界面,实现测试中人机模型之间以及与被测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并实时地收集从被测系统返回的结果数据用于实时显示和事后的数据分析等。 通用嵌入式系统软件测试平台的设计 沈永清,徐中伟 SHENYong-qing,XUZhong-wei 同济大学通信工程系,上海200331 DepartmentofCommunicationEngineer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331,China SHENYong-qing,XUZhong-wei.Designofgeneralsimulationtestplatformforembeddedsystemsoftware.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2007,43(15):83-85. Abstract:Simulationtestisavaluablewaythatcanimprovethequalityandreliabilityofsoftware;generalsimulationtestplatformisasetofsoftwaresystemrunningonpersonalcomputer,viausingmodulesofARMCPUbehaviorandperipheralhardwaresimulatorandatestingcontroller,whichsupporttestingdifferentembeddedsoftwarewithoutanychanginginsource.Thispaperfocusesonthearchitectureofageneralsimulationtestplatformandthedesignofsimulator,testingmanagerandspecialtoolsforthisplatform,thenputsforwardanimplementationmoduleforthetestingmanagerindetail. Keywords:embeddedsoftware;softwaretest;embeddedsystemsimulation;testingenvironment;testmanagement 摘要:仿真测试是嵌入式软件系统测试阶段的一种有效测试方法,探讨了通过在PC机上仿真模拟ARM嵌入式系统,对嵌入式系统软件进行仿真测试的通用测试平台的设计。该平台可以在不做大幅度修改的情况下对不同的嵌入式系统软件进行各种测试。重点介绍了仿真模拟器、测试管理器和测试平台专用工具链的设计,提出了一种测试管理器的实现模型,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关键词:嵌入式软件;软件测试;嵌入式系统仿真;测试环境;测试管理 文章编号:1002-8331(2007)15-0083-03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TP311 作者简介:沈永清(1978-),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铁路软件安全测试,计算机通信网;徐中伟(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铁路软件安全测试与安全评估,测试自动化。 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83

系统集成测试(SIT)报告

系统集成测试(SIT)报告 1.功能性测试报告.......................................................................................................................... 1.1网络监管功能测试 ................................................................................................................... 1.2主机监管功能测试 ................................................................................................................... 1.3存储设备监管功能测试 ........................................................................................................... 1.4通用软件监管功能测试 ........................................................................................................... 1.5应用响应监测 ........................................................................................................................... 1.6虚拟化环境的监测 ................................................................................................................... 1.7集中事件处理 ........................................................................................................................... 1.8业务关联分析 ........................................................................................................................... 1.9综合展现 ................................................................................................................................... 1.10IT合署监管系统与第三方系统集成功能测试........................................................................ 1.11系统授权认证 ........................................................................................................................... 2.性能测试报告.............................................................................................................................. 2.1网络设备管理页面加载效率.................................................................................................... 2.2主机系统管理页面加载效率.................................................................................................... 2.3业务服务管理页面加载效率.................................................................................................... 2.4存储管理页面加载效率 ........................................................................................................... 2.5虚拟化环境管理页面加载效率................................................................................................ 2.6事件管理页面加载效率 ........................................................................................................... 2.7资源基础信息管理页面加载效率............................................................................................ 2.8知识库调用及维护页面加载效率............................................................................................ 2.9报表生成效率 ........................................................................................................................... 2.10报表导出效率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