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现状与展望2011-1-4

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现状与展望2011-1-4

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现状与展望2011-1-4
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现状与展望2011-1-4

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现状与展望

上海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杨治平

21世纪前十年,世界各国教育取得了新的发展,在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各级各类教育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改革方向。本文拟结合对2010年莫斯科世界幼儿早期保育与教育大会和2009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以及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监测报告和经合组织职业教育研究报告等相关要点的梳理,对目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状况进行简要分析,并对世界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加以展望。

一、学前教育:筑建国家财富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近20年来努力推动的全民教育中,首要目标之一就是推广幼儿保育和早期教育;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也提出了关于儿童健康、营养和教育有关的要求。2010年9月27-29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与俄罗斯联合在莫斯科举办了主题为“筑建国家财富”的世界幼儿早期保育与教育大会,各国政府官员、学者、民间组织代表近千人出席大会,其中有65个国家派部长级官员与会。会议强调各国财富不再以物质的多寡来定义,而取决于人力资本潜力;强调旨在通过提高成员国对幼儿早期保育和教育投资及收益的关注,促进幼儿早期保育和教育实现公平、普惠和广泛的发展。

莫斯科会议,作为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重要里程碑,达成了诸多共识。如:学前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石,有助于联合国千年发展会议关于消除贫困、教育、医疗等国际目标与共识的实现;学前教育可以改善儿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儿童的生活质量,可以通过消除贫富之间的不平等力图促进公平,从而对打破代际贫穷怪圈起到关键作用;学前教育符合成本效益,通过早期干预可以塑造儿童的优良品质,有利于改善小学及以后阶段的入学和表现情况,等等。

回顾近年来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到如下四方面的特点和趋势:

1、各地区学前教育普及率持续上升,发展中国家差距仍较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学前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人数比30年前增加了两倍。1999-2005年期间,全球学前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从33%提高到40%,全球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人数增加了2000万,总数接近1.32亿人。

其中,发达国家大多都已普及学前教育。其中,欧洲是世界学前教育普及率

最高的地区,当前全欧洲的毛在园率为90.8%。1999年以来,欧洲适龄幼儿毛在园率持续上升,从1999年的76.3%上升到了2006年的91.7%。其中,西欧适龄幼儿的毛在园率从1999年的92.8%上升到了2006年的101.6%,提高了8.8个百分点;东欧适龄幼儿的毛在园率则从 1999年的61.4%上升到了2006年的81.3%,提高了19.9个百分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学前三年入园率也已达到80%以上。

发展中国家的学前教育普及水平也不断提高。1999-2005年间,南亚和西亚能够享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人数增加了76%,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增加了61%。但很显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入园率仍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发达国家学前教育阶段入学率平均为79%,而发展中国家仅为36%。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分化是贫富分化的结果,不少发展中国家仍普遍存在入园难的问题,如波兰只有40%的儿童有机会入园。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园率,仍是诸多发展中国家今后幼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2、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财政责任得到不断强化和提高

政府财政投入学前教育的经费不断增长,学前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1996年,欧盟委员会保育协作组织建议欧洲各国至少把GDP的1%投入早期教育和保育事业。目前,匈牙利、法国和捷克等国早期教育公共经费都超过教育总经费的10%,丹麦、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爱尔兰、英国和瑞典等早期教育公共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占比在8-10%之间。

在欧洲,学前教育总体格局仍然以公办为基本形式。1999年以来,在世界教育私营化浪潮席卷之下,欧洲私立学前教育机构的儿童所占的比重虽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却很小,8年时间里仅增长了1.5个百分点。2006年,东欧14国共有在园幼儿855.3万人,其中就学于私立幼儿园的只有24.5万人,仅占2.9%;西欧20国共有在园幼儿1173.3 万人,其中就学于私立幼儿园的有403.0万人,占34.3%。可见,东欧国家的学前教育几乎全部是公办;西欧国家的学前教育也以公办为主,约66%的幼儿就读于公办学前教育机构。

日本政府2008年颁布的《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提出,把免费学前教育作为努力方向,并计划到2013年把儿童入园率提高5个百分点。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学前教育经费占到国家教育总经费预算的比例为9.7%,在1983年开

始实施学前一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自2009年开始实施学前三年义务教育。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学前教育经费占到国家教育总经费预算的比例为8%。在古巴,儿童从出生45天到6岁,均可入幼儿中心,费用由国家承担。目前,古巴能够为超过70%的0-6岁儿童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

3、面向处境不利幼儿、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国家早期教育行动普遍实施

学前教育阶段入学率的贫富分化现象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各国家内部不同群体之间。为此,世界各国大力推进面向处境不利幼儿、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国家早期教育行动。如美国的“早期启蒙计划”、“提前开端”计划,英国的“确保开端”项目,荷兰的“能力奠基”计划,瑞典的“育儿保障计划”,澳大利亚的“新方向”计划等,都是在世界上相当有影响的向贫困家庭幼儿提供综合性早期教育服务的国家行动。如澳大利亚提出,将在2014年之前建设至少35所儿童和家长中心,其中20所建在边远地区,15所建在城市地区,尤其集中在0-4岁儿童和残障人士人口比例高的地区。约旦近年来着手推行知识经济教育改革计划,提出发展公共幼儿园来增加穷人子女的入学机会,目标是在2013年将全国4岁儿童的入园率提高到50%,将5岁儿童的入园率提高到70%。

4、加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相关标准,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

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国正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提高质量上。在建立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控、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着手通过制定学前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确保学前教育的执行。英国制定了《幼儿看护标准条例》,学前教育机构的班级规模受到严格控制,保证师生比不低于1∶8。整个欧洲各国教师配臵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2001年以来,欧洲学前教育师生比基本保持在11左右,大多数国家(22国)在10-15之间。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对本地区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实行每5年一次的考核制度,考核合格后方可继续办学。巴西创立了“学前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待遇基金”,规定基金的60%用于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工资。

二、基础教育:普及与提高并重

从上个世纪末到新世纪的十几年以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均被列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议事日程之内,普及和提高成为各国基础教育过去

十年的两大重要任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已经成为世界基础教育的普遍事实。全世界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限为8年,北美、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年限为10-12年,非洲的平均年限已达7.2年。多数国家开始义务教育的年龄为5-6岁,完成年龄在14-18岁之间。尽管世界各国的小学和中学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仍然继续上升,教育机会在进一步扩大。但是,教育机会在国家、地区及男女之间存在的差异依然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巨大差异。

1、基础教育在边缘化群体中的普及仍面临重大挑战

2010年,联合国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主题是“普及到边缘化群体”,该报告回顾了过去十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进步,对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诺实施全民教育六大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估。其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进展表现在:撒哈拉南部非洲地区的入学率增加了5倍;西亚与南亚地区由于实施了有助于女童入学的政策,失学儿童人数减少了一半;性别差距在缩小,女童占失学儿童的比例从58%下降至54%。

报告认为,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的挑战:距离2015年实现全民教育六大目标的期限还有不到5年时间,仍然有许多国家可能难以达到2000年所承诺的目标。如果不采取措施,2015年仍将有56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入学;在撒哈拉南部非洲地区,约1200万名女童仍从未进过校门;如果要在2015年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世界范围内还需要新增109万名教师。

为此,2010年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提出了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的三项政策建议:一是扩大入学和可支付能力,建议政府应减免学费,为边缘化儿童提供特别经济支持以提高入学水平,鼓励处境不利儿童接受教育。二是改善学习环境,政府应改革教师招聘和分配方式,保证边缘化儿童能够得到高水平教师的指导,鼓励有经验的教师到边远农村地区、城市贫困社区任教,增加招收少数民族和特殊教育教师等。三是建议将教育战略纳入更为广泛的相关政策中一并考虑,采取相应的社会保护政策,如经费转移支付、法律赋权和政治支持,以及公平地配臵公共财政经费等。

2、旨在适应新的社会需求的课程和教学改革继续深化

新世纪十年以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迫使作为基础教

育内涵发展重载体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重心不断向教会学生探索知识、判断知识的价值转向,但即便如此,课程与教学改革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处理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的科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如何在保持人类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的长远目标的前提下,应对人口、环境等新的社会问题;如何加强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相关性;如何处理知识体系内容连贯性与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需求的矛盾,等等。

各国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积极应对新挑战,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的举措如: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强化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强化科学教育;围绕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开设实用性和知识性课程;针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问题,开设环境教育、生态保护课程等。

三、职业教育与培训:为职业而学

早在1999年,联合国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就通过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21世纪展望——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书》,呼吁各国改革职业教育,以终生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动和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全纳性职业教育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与高一级教育相衔接沟通的有效机制,建立开放的、灵活的和面向学习者的新型职业教育制度。

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更加受到了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2005年,OECD各国教育部长在哥本哈根召开会议,将职业教育列入OECD国家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目标;继而启动了“职业教育政策评价研究”项目,旨在对OECD 成员国的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实证调研分析,同时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进行预测,并开发政策评价工具,研究职业教育系统如何创新。2010年9月,经合组织发了题为《为职业而学: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比较研究报告,提出了诸多政策建议,如:在政府、企业与个人之间根据收益合理分担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职业教育应培养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技能组合,培养学生可迁移的能力与专门技能,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确保职业教育教师与技能指导教师具有充分的行业企业的经历;建设机制体制促进相关利益者的参与;开发信息服务工具,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透明。

对照经合组织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呈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过去的十年,各国采取措施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美国劳动者队伍扩大了15%,其中需要各种相关的专门培训的岗位数量占总就业岗位的七成以上,联邦政府通过《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和《由学校到就业法案》等法案加大了对职业教育专项拨款力度。美国联邦劳工部制定了“21世纪劳动力计划”,加强对新生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德国把职业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社会的“秘密武器”,大力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定了“职业教育改革计划”,不断修改和完善职业培训条例,开发新的职业培训领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增强了职教吸引力。澳大利亚制定了《通向未来的桥梁——1998-2003年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战略》,强调加强产教结合,建立为终身技能培训打基础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2002年,英国未进入大学学习的19岁年龄阶段人口中,有85%的达到具有二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水平,61%的21岁年轻人达到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水平。

2、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建立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使中等职业教育与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沟通

世界各国普遍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明确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

荷兰形成了职业高中、普通高中与高职、大学相互衔接与沟通的局面。过去三十年来,荷兰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人数出现了巨大增长,占16-19岁年龄组学生的一半左右,学生升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比例亦接近一半。芬兰实施初中后和高中后两级分流,注重职高和高职的相互衔接。综合学校毕业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进入职业教育机构。高中后再进行分流,职业高中学生可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芬兰称AMK机构),个别的职高学生也可报考大学,普通高中学生既可升入大学也可进入高职院校。韩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约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40%。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具有高中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历的学生可报考初级职业学院。每年为对口专业的职高毕业生保留30-50%入学配额。韩国允许初级职业学院毕业生报考大学。

各国还制定了一些措施,给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资格同等地位,为职业高

中学生提供受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英国承认高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和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与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考试具有同等地位,使三类学生都有资格报考大学,促进了横向和垂直流动。法国设立新的学制,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法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再学习两年,可以获得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同时取得了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的资格。德国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承认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毕业生具有报考大学的同等学历和资格。

3、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拓宽专业面,培养创业能力,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创业能力是普通教育和技术职业教育应培养的核心能力之一。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就业指导纲要》指出,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特别是要大力培养就业能力,鼓励自主就业,为青年创办企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开设有关的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培养创业意识和精神。各国还拓宽专业面向,增强适应性,密切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把能力培养摆在突出位臵。波兰、匈牙利调整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大幅削减专业数,对电力、冶金、建筑、金融、保险、商业等专业设臵进行调整增删调整,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发展现代学徒制度

各国在借鉴传统学徒制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地发展现代化学徒制,不断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欧洲委员会1996年发表了《教与学:迈向学习化社会》白皮书,强调大力加强企校结合,发展各种形式的学徒制培训,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欧盟各成员国建立学徒制培训网络中心。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制定了《学徒制与产业培训法》规范举办学徒制培训,成立了学徒制与产业培训委员会,省各行业还成立了学徒制培训委员会,大多数行业还成立了地方学徒制培训委员会。英国政府通过工业培训组织发展现代学徒制项目。澳大利亚在完善现有学徒制的基础上,实施了“新学徒制”,政府向接受学徒的企业提供补助,企业在学徒培训的内容、方法及时间方面具有相当的自主权。韩国从1999年起在技术高中推广“2+1制”,学生在头两年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第三年则在企业接受为期一年的现场实习培训。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中,企业培训

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学校起配合与服务的作用。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组织三重负责。德国四分之三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

四、高等教育:多元、公平、合作与创新

在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成功举办十年之后,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第二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会议主题为“高等教育新动力、社会变革和发展研究”。大会回顾高等教育在消除贫困、维持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包括“人类千年发展目标”和“全民教育”在内的国际发展目标方面的重要贡献。会议重申了高等教育在应对贫困、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挑战方面的作用,突出强调了高等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分别讨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入学机会、公平和质量”、“国际化、区域化和全球化”、“学习、研究和创新”等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公报呼吁各国政府应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鼓励多元发展、加强区域间合作,以促进全纳、多元知识社会的建立。

1、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强,体现政府责任

过去十年以来,各国更加强调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逐渐加大了政府的投入。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公共教育经费增加了近一倍,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教育投入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但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出现了全球高等教育经费的相对短缺,以及高等教育公共开支的紧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内部不同社会阶层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高等教育机遇和高等教育质量之间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使得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面临新压力。OECD 国家家庭和个人用于高等教育支出的比例有所增加,其中澳大利亚、意大利、墨西哥、葡萄牙、斯洛伐克、英国和智利等国家增长幅度较大。

2、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充,促进教育公平

近30年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增长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8.1%。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次之,为7.2%。南亚和西亚地区为6.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为5.1%;中欧和东欧地区为5.0%;北美和西欧地区低于1.9%。中国大陆、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波兰、乌克兰等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

高校学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北美和西欧地区从1991年的52%上升到2004年的70%,中欧和东欧从33%上升到54%,拉丁美洲从17%上升到28%,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从7%上升到23%。从1995年到2004年,经合组织国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和希腊的高校学生数增长了一倍多,智利、斯洛伐克、墨西哥和韩国增幅在50-100%之间。

随着中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高中毕业后获得了入读大学的基本资格。2006年,在25-34岁的人群中,OECD成员国中高中完成率超过80%的国家有18个,最高的达到97%。

尽管在过去十年中,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扩大入学机会、确保教育公平方面,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女性参与率,再如教育公平中的入学机会公平与成功参与并完成学业,以及确保学生的福利,又如政府必须为贫困人群和边缘化人群提供适当的经济资助和教育支持,等。为此,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建议:建立更为灵活的入学机制,认可职前学习或工作经验;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鼓励高等教育供给和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远程学习技术,以满足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

3、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不断加深,地区参与不断加强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是国际社会的建设者和人类和平发展的推动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利于为世界劳动力市场提供人力资源。

当前,国际学生流动日趋频繁,学生构成逐步多元化,各国国内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攀升,国际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由于学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动,逐渐改变了世界各国生源的传统结构,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际多元文化沟通与融合的桥梁。在2005 年,全世界留学生有305 万人,预计到 2025 年,全世界留学生规模将达到 800 万人,世界大学生总量的 2.5%将在国外大学注册。中国、印度和东南亚成为输出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和地区。一个立足本国、拓展海外的高等教育网络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应加强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及人员交流,加强多边和多元文化合作,确保优秀研究人员来源的多元

化,确保知识来源的多元化高等教育全球化应该让所有的人受益,要确保入学机会的平等,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上,世界各国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要求高校在履行教学与研究的基本职能基础之外,更要积极与地区合作,为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世界高等教育公报呼吁各国应加深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建立并加强区域性的高等教育和研究领域;帮助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国家和国际双重层次多方面的行动。比如,韩国政府于2004年启动了“新地区创新大学”计划,要求地方高校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动开展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校企合作科研和劳动力再培训等项目,该计划至今共耗资近1.3万亿韩元,先后有84个地方政府、77所大学、25所学院、863家企业和等2373家机构参与其中。

4、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促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确保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不断扩大的规模给高等教育的质量带来了严峻挑战,各国均努力建立本国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估方式,不断加强国际间的联系与合作并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大力建设,同时加强了质量文化的推广与传播。2009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呼吁各国要关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建立并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规章架构。各国应建立并持续改进质量标准,全方位反映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继续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设臵功能,推动高等教育国际质量保证和认证体系的建立,创造条件加强国家间学位相互承认、学历与文凭的双边协议,促进国际人才流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建立并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2000(6).

[2] 郭晓平.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J].教育研究,2000,(10).

[3] 周满生.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趋向[J].教育研究,2007,(11).

[4] 许青云.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4).

[5] 滕珺.解读2009年UNESC0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公报[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

[6] 世界学前教育的现状、热点、经验及共识[N].中国教育报,2010-11-16.

[7] OECD. Highlights from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09. Paris: OECD,2009.

[8] OECD.Learning for Job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Z].Paris: OECD,2010.

[9] https://www.doczj.com/doc/bf10053072.html,cation at a Glance (2008-2010): OECD Indicators. Paris: OECD,2008-2010.

[10]UNESCO.GLOBAL EDUCATION DIGEST(2003-2009)[Z].Canada:UNESCO,2003-2009.

[11]UNESCO.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2010)[z].Paris:UNESCO,2010.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清醒地看到,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离当前学校发展对自身能力的要求以及上级领导对自己的殷切期盼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为了真正实现在五年的培养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教学领导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校长,真正把学校办成让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实现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更好地引领区域教育的发展。现制定以下发展规划: 一、自我现状分析: (一)自身优势: 1、具有较为丰富的基层管理经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本人先后当过小学教师、教导主任、小学校长,自2005年9月份开始,进入到小学校长行列。应当说,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自己都经历过。从干部队伍建设到教师专业发展,从教育教学管理到课堂教学改革,从学校德育工作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自己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培养了自己驾驭全局的能力,坚定了自己依靠科研和创新引领学校发展的信心。十几年的教育实践,既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也培养了自己处惊不乱、攻坚克难的能力,这为自己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顺利地创造性开展好各方面工作奠定了基础。十几年来,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自己都能够以诚待人,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真心实意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言行举止注意做广大师生的表率,努力做让广大师生永远值得信赖的伙伴和朋友,不断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2、善于学习,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十几年来,可以说自己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自己不仅喜欢阅读反映古今中外教育名家及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方面的书籍,也非常喜欢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专著,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升华自己的办学理念。同时还特别注意学习反映全国各地名校成功的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各种权威报刊,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十几年来,自己特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二)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一) 1-1 1-2 1、哪个表明中国的教育水平处于中等收入的国家平均水平之上。ABC A全民的教育检测报告 B世行的评估 C 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 2、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A正确 3、2020年之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混搭将成为常态。A正确 1-3 1、未来的学校会往个性化、定制化、弹性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A正确 2、未来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混合学习和合作学习。A正确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二) 1、基础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眼界的国际化,理念的国际化。 A 正确2\提高教师国际化素养并不是成功办学国际化的关键。B错 1-2 1、教育的本质是学习知识和技能。B错 2、在亚洲,教育理念以及家长并不鼓励孩子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多样性的发展。A对 1-3 1、国际化课堂是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的。A对 2、听说是判断母语和非母语的一个很重要标志。B错 1-4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是ABDE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2、在中国IB课程授权的学校有多少所。 A 119所 1-5 1、国际学校处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A对 2、君华国际学校提出的新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A对 1-6 1、素质教育体现在学习者、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B错 2、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和教育需求的矛盾。A对 3、国外大学对学生的全面考察包括ABC A成绩B专业研究和探索C社会责任 1-7 1、孔子十四年携弟子周游列国,是国际教育的先行者。 A 对 2、御在过去指驾车能力,现在指领导力,自信力,自律性。A对 1-8 1、产品发布会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发现能力和展示能力。A对 2、 1-9 1、未来我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唯一能够持续增长的是经济创新。A对 2、浙江地区,老师是全科教学,由一个老师教多门学科。A正确 1-10 1、CAS教育每一个课题都是围绕着一种思维模式进行训练。A对 2、CAS课程初中阶段要避免进入绘画写实误区。A对 1-11 1、TOEFL家族测评考试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测试的语境基于学术场景。A对 2、TOEFL考试后30天会出纸质成绩证书,并寄送学校。A对 1-12 1、

灌浆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模板

灌浆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灌浆工法作为防渗补强加固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灌浆材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灌浆材料的种类及其使用性能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今后浆材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灌浆灌浆材料 注浆法出现于19世纪初,注浆工法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多称灌浆法。采用灌浆技术以解决土建工程的有关技术难题,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浆液注入到地层中去的方式是该工法的关键。随着注浆技术的广泛应用,注浆材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注浆材料从最早的石灰和黏土、水泥,发展到今天的水泥--水玻璃浆液、各种化学浆液。而注浆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又反过来推动了注浆工法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的应用。通常说的注浆材料是指浆液中的主剂。注浆材料必须是能固化的材料。习惯上把注浆原材料分为粒状材料和化学材料两个系统。而浆液是同主剂、固化剂,以及溶剂、助剂经混合后所配成的液体,分为溶液型和悬浊液型两大类。 1 灌浆材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1.1 溶液型浆材 溶液型浆材又叫化学浆材,可分为水玻璃类、木质素类灌浆材料、丙烯酰胺类灌浆材料、丙烯酸盐类灌浆材料、聚氨酯类灌浆材料、环氧树脂灌浆材料、甲基丙烯酸酯类灌浆材料、脲醛树脂类、其它类化学灌浆材料。1.1.1 水玻璃类灌浆材料 水玻璃(硅酸钠)是化学灌浆中最早使用的一种材料,水玻璃类浆液是由水玻璃溶液和相应的胶凝剂组成。其无机胶凝剂有氯化钙、铝酸钠、氟硅酸、磷酸、草酸、硫酸铝、混合钠剂等,有机胶凝剂有醋酸、酸性有机盐、有机酸酯、醛类(乙二醛类)、聚乙烯醇等。二氧化碳亦可与水玻璃溶液在被灌体内生成硅酸凝胶。 灌浆用水玻璃模数在2.4~3.4之间为宜,水玻璃溶液的浓度在35~45°Be'为宜。 水玻璃类浆材主要特点及性能: (1) 胶凝时间从瞬间~24小时不等; (2) 固砂体强度可达6MPa; (3) 粘度从1.2~200×10-3Pa·s; (4) 可灌性好,渗透系数可达10-5~10-6cm/s,可灌入 0.1mm以上的土层。 (5) 毒副作用小,造价低。 1.1.2 木质素类浆液 木质素类浆液由纸浆废液、胶凝剂和促凝剂等组成。木质素类浆液包括铬木素和硫木素浆液两种。铬木素浆液的固化剂是重铬酸钠。但重铬酸钠毒性大,难以大规模使用。硫木素浆液是在铬木素浆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采用过硫酸铵完全代替重铬酸钠,使之成为低毒、无毒木质素浆液,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注浆材料。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感想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感想 通过对本章教材的阅读,我首先懂得了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创新是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教育的发展又要求保持相对稳定。 现代教育到现在一共进行了三次改革 1.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2.“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 3.面前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下面我就具体分析及感悟三个阶段的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的曙光 第一阶段的大背景是工业革命大浪潮的兴起,这个阶段的教育是大工业生产所孕育的产物。工业的发展要求所有劳动者不仅要有读写算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同时需求大量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为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和变革规定了方向。 这阶段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延长普及教育年限、发展初等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等。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在19世纪的下半叶展开,但与世界改革的潮流不同,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在科举制的废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扬弃,对西方教育经验的吸收与接纳中推进。 这阶段的教育改革适应了社会发展同时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时代进步的推动力,不仅促进了世界的近代化的进程,并且也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脚步。 “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 第二阶段的教育改革的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术工作者的更大需求,强烈刺激了教育的发展。美苏两大阵营的国际竞争也成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动力。 这个阶段特征有: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以及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在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自我封闭,因此我们没有及时跟上这一改革步伐。 这个阶段教育改革目标大致是为美苏两大阵营培养新生力量,不断充实各自阵营的实力,为争霸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 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 这个阶段的大背景时代处于大变动,全球范围内各种矛盾的加剧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改变了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孕育着世界格局的根本转折。为应对全球内的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很多国家纷纷制定了教育发展战略。 这个阶段教育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向21世纪进行教育规划,教育不再是被动追随时代,而主动适应时代。除此,这个阶段的教育改革的特征是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重视提高师资水平、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 这个教育改革具有持续性、整体性的特点。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教育公平在中国也备受关注;这次改革是全面的和整体性的,涉及多层次教育,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保障机制相联系。把这三次教育改革连起来看,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做出的改革,这一改革不仅为社会提供了高技术人才同时也促进教育本身的发展。 创新教育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适度超前,建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理论已经成为政府、学界和民众的共识。但小学教育改革的体制应如何构建?仍需认真研讨。面对2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新型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新型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功能材料是一大类具有特殊电、磁、光、声、热、力、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同时也对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如农业、化工、建材等起着重要作用。功能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功能材料按使用性能分,可分为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传感器材料、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能源材料和机敏(智能)材料。由于我们已把电子信息材料单独作为一类新材料领域,所以这里所指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除电子信息材料以外的主要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核心,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全球新材料研究领域中,功能材料约占 85 %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特种功能材料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是二十一世纪信息、生物、能源、环保、空间等高技术领域的关键材料,成为世界各国新材料领域研究发展的重点,也是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中战略竞争的热点。 鉴于功能材料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功能材料技术的研究。 1989年美国200多位科学家撰写了《90年代的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报告,建议政府支持的6类材料中有5类属于功能材料。从1995年至2001年每两年更新一次的《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特种功能材料和制品技术占了很大的比例。2001年日本文部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发布的第七次技术预测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影响未来的100项重要课题,一半以上的课题为新材料或依赖于新材料发展的课题,而其中绝大部分均为功能材料。欧盟的第六框架计划和韩国的国家计划等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展望(1)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展望(1) 摘要:磁性材料是各种电子产品主要的配套产品,无论是消费家电产品和工业类如计算机、通讯设备、汽车,以及国防工业均离不开磁性材料。当前,中国各种磁性材料的产量基本上世界第一,成为磁性材料生产大国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中国磁性材料的中长期市场前景十分光明,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在全球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产品档次,使中国磁性材料从大国走向强国。本文着重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中国磁体产业整体情况,介绍了稀土永磁材料特别是中国钕铁硼烧结和粘结产业现状,以及中国新型的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开发情况,同时对我国磁体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1 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历程 目前,全球的经济已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作为一种功能材料,磁性材料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主要的商品磁体共有4类: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铝-镍-钴永磁;50年代初期开发的铁氧体磁体;60年代末开发的钐-钴磁体,包括第一代稀土永磁-SmCo5和第二代稀土永磁-Sm2Co17;80年代初开发的稀土永磁钕铁硼。而稀土永磁,特别是钕铁硼是磁性材料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永磁材料中发展最快,平

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磁体产业在中国的出现远较西方发达国家晚,起始期是1969年到1987年之间。因为当时的稀土永磁钐钴磁体的高成本、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少,所以到八十年代初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磁体工业。1987~1996的十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开始发展的第一阶段,其特点是起点低:由于投资小,设备简陋,生产设备基本完全是国产的,经营理念落后,仍局限于小生产的模式。 1997~20XX的五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起点远高于前一阶段:投资强度大,引进一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能够按先进的工艺路线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一般属中低档。 20XX年起,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将进入第三阶段。企业建立的特点将是“三高”,即高起点、高投入、高回报:1)产品瞄准特定用途所需的高档磁体;投资规模巨大,引进整条先进生产线;2)按现代化管理的理念,组织集约式分段联营的大生产:磁体生产分为两段—母合金/粉料的生产和磁体制备,投资显著降低,效益则大为提高;3)按资本运作的规律运营,从而保证磁体产业较高的回报率。特别是有可能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或采用国产先进生产线,生产高档的磁体产品。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的磁体生产由于成本过高,已难以为继,世界磁性材料行业纷纷向中国或第三世界地区转移,中国作为首选的国家。世界一些著名的磁性材料制造企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特别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动员令,是高等教育最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规模到质量,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加科学合理。但是,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构不够合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进教育领域改革,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和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更趋完备,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综合改革纵深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规模、结构、质量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 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体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国高校数量已达2914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规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已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确定的40%的目标。 高等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博士培养规模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总数中占比不断攀升,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材料】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功能材料发展趋势 功能材料是一大类具有特殊电、磁、光、声、热、力、化学以及生物功能的新型材料,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同时也对改造某些传统产业,如农业、化工、建材等起着重要作用。功能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功能材料按使用性能分,可分为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传感器材料、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能源材料和机敏(智能)材料。由于我们已把电子信息材料单独作为一类新材料领域,所以这里所指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除电子信息材料以外的主要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核心,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在全球新材料研究领域中,功能材料约占85%。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特种功能材料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是二十一世纪信息、生物、能源、环保、空间等高技术领域的关键材料,成为世界各国新材料领域研究发展的重点,也是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中战略竞争的热点。 鉴于功能材料的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功能材料技术的研究。1989年美国200多位科学家撰写了《90年代的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报告,建议政府支持的6类材料中有5类属于功能材料。从1995年至2001年每两年更新一次的《美国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特种功能材料和制品技术占了很大的比例。2001年日本文部省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发布的第七次技术预测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影响未来的100项重要课题,一半以上的课题为新材料或依赖于新材料发展的课题,而其中绝大部分均为功能材料。欧盟的第六框架计划和韩国的国家计划等在他们的最新科技发展计划中,都把功能材料技术列为关键技术之一加以重点支持。各国都非常强调功能材料对发展本国国民经济、保卫国家安全、增进人民健康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1、新型功能材料国外发展现状 当前国际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正面临新的突破,诸如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光子材料、信息材料、能源转换及储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及材料的分子、原子设计等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海全,秦佳佳,赵王林,付海燕,杨海韵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药;化学药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由于相应的骨量减少、骨质量的降低及老年人对创伤的易感性等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59.89%,而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者约为9.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骨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痿论》中亦有关于“骨痿”的论述。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骨痿》中进一步指出了“骨痿”与“骨痹”间的差异,认为“骨痹”是“骨痿”的进一步发展,其后张从正则从临床症状角度谈到了两者的不同,他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无说》中指出两者应分而论治。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当属于“骨痿”。 2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即以肾虚为主,同时伴有脾虚、肝虚、血淤之候的多虚多淤的疾病。《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不居集》中:“诸般腰痛皆属肾虚,……腰肢痿弱,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脉或大或细,痛亦隐隐而不甚,是其候也”均说明肾虚精亏,不能主骨生髓,骨失濡养而致腰脊酸痛,因其为虚痛,故痛势隐隐,绵延不绝;精舍神,精衰则神弱而致神疲乏力;精虚则不能化气,鼓动血脉无力,气血不行,痹阻经络而致腰背疼痛。现代研究亦证实[1],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为肾精不足,骨髓、脑髓失养,表现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控失常,包括下丘脑组织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充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消瘦、肢体痿弱不用,久痿必致骨无所用,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体虚气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气机不利,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中,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老年人脾肾俱虚的同时,往往伴随血淤的存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虚为主的病因病机,血淤与淤血也是其重要病因,而淤血更为重要病理[2]。肝虚与骨质疏松症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肝藏血,肾藏精。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 3 辨证分型研究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系统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医证型的划分是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及其发展、转归、预后等特点进行分辨和概括的结果。江湧等[3]根据本病临床特征,把原发骨质疏松症按痿、痹、淤痉辨病分类。以无痛为痿,疼痛为痹,外伤为淤,抽搐为痉,再根据病因病机、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刘庆思[4]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对原发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归纳总结为4型,即肾阳虚衰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淤型。苏培基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淤血阻络6型进行辨证论治[5]。徐祖健等[6]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其临床调查对象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肾阴虚型占47.25%,肾阴虚型占16.48%,肾阳虚型占10.99%,脾肾阳虚型占9.89 %,脾胃虚弱型占5.49%,其他类型占9.89%。除上述几种辨证分型以外,国内学者根据对骨痿病因病机的认识,对本病尚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辨证分型。虽然这些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其总体均以肾虚为主,并与脾虚、肝虚、血淤相关。 4 辨证论治研究中医药采用整体调整的疗法,多以补肾、健脾、活血为主要治则,辨证加减治疗本病,临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李茵等[7]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得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104首中药复方中,共使用106种药物1 204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10

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与展望

——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 课程名称:金属基复合材料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日期:2010/12/26

——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 摘要:镁基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比强度、比刚度以及优良的阻尼减震性能,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理想材料之一。本文综述了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概况,镁基复合材料常用的基体合金和常用的增强相。着重介绍了其制备方法、力学以及阻尼性能,并对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镁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基体镁合金;颗粒增强体;性能 1.前言 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比刚度、耐高温、耐磨损耐疲劳、热膨胀系数小、化学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好等优异性能。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主要有长纤维、短纤维、颗粒和晶须等,其中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制备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微观组织均匀、材料性能各向同性且可以采用传统的金属加工工艺进行二次加工等优点,已经成为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正在向工业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发展。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基体有铝、镁钛、铜和铁等,其中铝基复合材料发展最快;由于镁的密度更低(1.74 g/cm3),仅为铝的2/3,具有更高的比强度、比刚度,而且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和电磁屏蔽等性能,镁基复合材料正成为继铝基之后的又一具有竞争力的轻金属基复合材料。镁基复合材料因其密度小,且比镁合金具有更高的比强度、比刚度、耐磨性和耐高温性能,受到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及电子等高技术领域的重视.自20世纪8O年代至现在,镁基复合材料已成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与连续纤维增强、非连续(短纤维、晶须等)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相比,具有力学性能呈各向同性、制备工艺简单、增强体价格低廉、易近终成型、易机械加工等特点,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低成本、规模化商业生产的镁基复合材料。 2.制备方法 2.1粉末冶金法 粉末冶金法是把微细纯净的镁合金粉末和增颗粒均匀混合后在模具中冷压,然后在真空中将合体加热至合金两相区进行热压,最后加工成型得复合材料的方法。粉末冶金的特点:可控制增颗粒的体积分数,增强体在基体中分布均匀;制备温度较低,一般不会发生过量的界面反应。该法工艺设备较复杂,成本较高,不易制备形状复杂的零件。 2.2熔体浸渗法 包括压力浸渗、无压浸渗和负压浸渗。压力浸渗是先将增强颗粒做成预制件,加入液态镁合金后加压使熔融的镁合金浸渗到预制件中,制成复合材料采用高压浸渗,可克服增强颗粒与基体的不润湿情况,气孔、疏松等铸造缺陷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弥补。无压浸渗是指熔的镁合金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不施加任何压力对增强颗粒预制件进行浸渗。该工艺设备简单、成本低,但预制件的制备费用较高,因此不利于大规模生产。增强颗粒与基体的润湿性是无压浸渗技术的关键。负压浸渗是通过预制件造成真空的负压环境使熔融的镁合金渗入到预制件中。由负压浸渗制备的SiC/Mg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纲要》指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能力为重。就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善于思考、实践和创造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须要走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就必须依靠人才资源建设。教育的进步,将源源不断的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和无数专家学者等专门人才。“行行出状元”,只要是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敬业奉献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有所贡献,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纲要》五十一条中对今后教师队伍提出的要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战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我知识内涵,不断提升和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也要做一只辛勤的蜜蜂,在当今知识爆炸的花园中,勤奋地耕耘,汲取知识的花粉,酿出新时代的蜂蜜。为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做好知识上的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思想道德上,教师也应走在时代的前头,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时刻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做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知识渊博、专业过硬的合格教师!

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十五”期间,在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十五”期间发布的《国家计委关于组织实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公告》,通过100多个产业化专项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电池材料、磁性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商性能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高技术新材料核心产业。“十一五”期间又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按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趋势预计,新材料需求增长速度将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按10%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10年我国新材料市场可达6500亿元。新材料产业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的新材料产业在国际产业布局中正处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和与全球业界的广泛交流合作,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状态,在一些重点、关键新材料的制备技术、工艺技术、新产品开发及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一批新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1.新一代钢铁结构材料 迄今为止,钢铁结构材料依然是国民经济各支柱产业和国防工业的重要支撑材料和应用范围最宽、使用量最大的材料,其生产和应用过程对全球资源、能源和人类生存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去年为例: 2007年生产钢材46719.3万吨,比去年增长16.2%。同时,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品种钢材产量大幅度增长。全年生产冷轧薄宽钢带1740.27万吨,同比增长31.8%;冷轧薄板1563.83万吨,同比增长25.2%;镀层板(带)1754.58万吨,同比增长37.9%;涂层板(带)317.21万吨,同比增长36.1%;电工钢板(带)415.57万吨。同比增长23.5%。以上5个品种钢材合计生产5791.487吨,比上年增长31.28%,高于钢材生产总量增幅8.59个百分点。全年生产不锈钢720.6万吨,比上年增加190.6万吨,增长35.96%,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世界一流工艺装备的生产量达到7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全行业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体系,形成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投入增加的良好格局。全行业在高效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新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装备技术集成、节能节水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果和进步。 2007年宝钢试制成功X120管线钢,实现电镀锌机组全面无铬化生产,年产150万吨生铁的COREX3000熔融还原工艺装置投产;鞍钢继续完善冷连轧自主集成成套工艺技术,开发成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在相关企业投入使用;武钢新一代取向硅钢、高效电机硅钢的研发和装备技术集成,高强度桥梁钢生产技术提高;太钢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不锈钢生产基地;攀钢转炉铁水提钒和半钢炼钢连续工业性试生产成品钒渣等均取得了工艺技术的新突破。 2007年在研发和扩大生产市场需求的短缺产品方面,船用高强度宽厚板、高强度海洋结构用钢板、高档汽车用板和汽车零部件用钢、工程机械和高层建筑用高强度厚钢板、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百米在线热处理钢轨和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钢轨、高速动车组用钢、高端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日志 [转] 2011年招考《教育规划纲要》模拟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_。 3.《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_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_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4.教育优先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优先”,即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__教育投入_,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5.《教育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_学生健康成长_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实现途径是“三个坚持”,即:_坚持德育为先_、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_。 7.《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_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_,重点是_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_,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8.《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_促进人的全面发展_、_适应社会需要_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9.《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_大力发展职业教育_、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10.《教育规划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教育改革的六项任务是:_人才培养体制改革__、考试招生制度改革、_建设现代学校制度_、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1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大保障措施是:_加强教师队伍建设_、保

学习笔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学习笔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 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主要原则 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 (三)改革目标 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一)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 1.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

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 2.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 3.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二)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2.完善幼儿园评价。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 3.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4.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推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5.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改进学科评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评价标准,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改进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探索开展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 1.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

工程材料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工程材料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1 工程材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 材料:人类用以制作有用物件的物质 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发展起来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特殊功能和效用的材料。 人类先后经历了:石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高分子时代半导体时代先进陶瓷时代复合材料时代),这说明以学一种类材料为主导的时代已经一不复返了。材料的发展已进入丰富多采的时代,而以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为目的的材料设计思想已形成新的潮流,即“生态环境材料”。 材料分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一、金属材料 1、特点:由于其主要通过金属键结合而成,因此金属有比高分子材料高得多的模量,有比陶瓷高得多的韧性、可加工性、磁性和导电性。 2、近年来金属材料的纵深发展: 1)高纯材料 2)高强度及超高强度金属材料 3)超易切削钢和超高易切削钢 4)硬质合金和金属陶瓷 5)高温合金与难熔合金 6)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7)共晶合金定向凝固材料 8)快速冷凝金属非晶及微晶材料 9)有序金属间化合物 10)超细纳米颗粒金属材料 11)形状记忆合金 12)贮氢合金 3、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 二、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ceramic)的特点 陶瓷是泛指一切经高温处理而获得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除先进(特种)陶瓷外,还包括玻璃、搪瓷、水泥和耐火材料等。从狭义上讲,用无机非金属化合物粉体,经高温烧结而成,以多晶聚积体为主的固态物均称为陶瓷,即先进的陶瓷。 先进陶瓷的化学键是由共价键与离子键组成,具有优良的耐高温、耐磨、耐腐蚀的特点。 三、复合材料的特点 复合材料,是指由不同材料组合而成,在新制成的材料中,原来各材料的特性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而且复合后可望获得单一材料得不到的新功能材料。 近代复合材料包括: 1、软质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质量的特点。如橡胶与纺织材料结合在一起,人造丝、尼龙、金属纤维 2、硬质复合材料,“玻璃钢”代表(又增强纤维与合成树脂制成的复合材料。 §2 制造(工艺)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第十章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章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