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考博真题

马克思主义考博真题

马克思主义考博真题
马克思主义考博真题

07年

马哲原理

1、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40分)

2、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30分)

3、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30分)

原著

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的历史……”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2、“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的……”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3、“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关于现象和本质的那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4、“认识和实践……”(关于实践和认识无限反复循环的一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5、试论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分)

6、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的思想。(区别和联系)(20分)

08年

马哲原理:

1. 试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

2.阐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并谈谈其现实意义。

3.试论述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马哲史:

1.“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2.“我们不能得意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3.“考察的客观性。”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4.“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04年

马哲原理

1、如何从哲学角度理解社会发展。

2、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超越意义。

原著

1、《提纲》的伟大变革。

2、列宁三者统一思想。

3、《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在联系。

05年

马哲原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主要经验及其意义。

2、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3、人与社会矛盾的当代特点及出路。

原著

1、《提纲》第二条。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两个“不会”“必然”。

3、《终结》“过程集合体”。

4、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最后一段“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5、文本研究对发展马哲的意义。

06年:

马哲原理:

1、试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2、简述真理是一个过程的思想及其意义。

3、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论和选择论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原著:

1.引文为马克思《1857-1858手稿》中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理论一段话,要求指出出处,解释文本并说明意义。

2、引文为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必然改变自己的形式......”一段话,要求指出出处,解释文本并说明意义。

3、引文为列宁“两个归结于”一段论述,要求指出出处,解释文本并说明意义。

4、简述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对马哲中国化的贡献。

07年

马哲原理

1、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40分)

2、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30分)

3、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30分)

原著

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的历史……”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2、“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的……”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3、“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关于现象和本质的那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4、“认识和实践……”(关于实践和认识无限反复循环的一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5、试论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分)

6、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的思想。(区别和联系)(20分)

08年

马哲原理:

1. 试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

2.阐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并谈谈其现实意义。

3.试论述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马哲史:

1.“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2.“我们不能得意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3.“考察的客观性。”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4.“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历年考博试题

2000年:

西哲:

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说的批判与继承。

2、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3、休谟因果说评述。

4、斯宾诺莎唯理论的认识。

5、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批评和继承。

中哲;

1、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坛经》的心性论综述。

3、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述评。

4、章太炎儒学观的演变。

5、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2001年

西哲

1、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2、康德的感性。

3、经验论的。

4、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5、黑格尔的矛盾。

中哲:

1、离间白和合同异的异同。

2、郭象的独化论述评。

3、王阳明的“四句教”的哲学意义。

4、谭嗣同的仁学。

5、以德治国的现实意义。

2002年

西哲:

1、柏拉图的理念论。

2、培根的四假象说。

3、休谟的习惯性联想。

4、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5、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

中哲:

1、先天道观的区别。

2、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

3、法藏华严宗的判教理论。

4、严复的中西观。

5、中西哲学的比较。

2003年

西哲:

1、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的异同。

3、贝克莱的“存在即是感知和被感知”。

4、黑格尔的辩证法述评。

中哲:

1、老子的“道”的思想和现代意义。

2、洪对道家思想的改造。

3、二程学说的异同。

4、的进化论思想。

5、中国哲学同现代化的关系。

2004年

西哲:

1、柏拉图理念论。

2、斯宾诺莎实体学说。

3、康德“哥白尼革命”。

4、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中哲:

1、荀子对孔子“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南北朝时佛性与人性之辨。

3、王廷相的道体论及其在气学中的地位。

4、维新派知行观的特点。

5、儒佛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

2005年

西哲:

1、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与孔子中庸思想比较。

2、笛卡儿是在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下提出他的形而上学基础的?他是如何构建他的形而上

学基础的?

3、贝克莱的“存在即感知与被感知”。

4、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

中哲:

1、先法家的道论。

2、董仲舒对先儒家的改造。

3、朱熹的“无极太极之辩”

4、康有为哲学创新中的中国特色。

5、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现代意义。

2007年

中哲:

1.《易传》的哲学思想

2.洪的哲学思想

3.《四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

4.龚自珍、源的哲学思想

5.“和”的中国哲学资源

西哲:

1.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2.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思想与庄子人生哲学的异同

3.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4.举例说明西方哲学概念在诠释中国哲学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2009年(凭记忆,可能有误差,请谅解)

中哲:

1,儒家的仁爱和墨家兼爱之间的异同

2,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3,宋明理学中天理的含义

4,评述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

5,评述中国儒学与现代化的兼容性

西哲:

1,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并用柏拉图的理念论加以评析

2,中世纪两大派

3,康德是怎样完成他的批判的

4,逻各斯和中国哲学中“道”的异同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博士初试题目

中国哲学:

道家哲学的现实意义

近代国学争论

宋明理学分系

《易传》中的天人思想

华严宗一与多关系

综合:

1. 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2. 唯物史观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3.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 庄子的齐物论

2. 道教的一个什么思想

3. 朱熹的“理一分殊”

4. 科学规律的合理性与可错性,并举例说明

1. 柏拉图为什么把世界二重化,分为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从知识论和存在论的角度回答

2. 笛卡尔为什么坚持身心二元论?它的形而上学意义及缺陷

3. 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4. 论可能世界

专业课:2011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关系下,黑人才是奴隶;纺纱机就是纺织棉花的工具,只有在一定关系下,纺纱机才是资本。”这段话的出处、含义以及意义。

“考察的客观性(不是枝节,是自在之物本身)”,这句话的出处、含义以及意义。

哲学综合:

马哲原理(三选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西哲(四选二)

什么是怀疑主义?怀疑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一段关于存在论的话),谈谈这种科学的特征以及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演变

上帝本体论证明以及康德对证明的批判

逻辑是什么,它的哲学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招收博士生4人,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专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下设六个方向,韦正翔和王峰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艾四林、刘敬东和李捷(兼)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于当代;肖贵清和解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韩冬雪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蔡乐苏、王宪明和欧阳军喜的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吴潜涛和王雯姝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社会思潮。 本学院一共有13位博导,6个专业方向。综合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 二、考试的科目 马克思主义理论:①101英语或102俄语或103日语或104德语②660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发展史③501综合考试。综合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 三、导师介绍 韦正翔,出生于1963年12月。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共家学派的倡立者,清华大学第十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曾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生和博士。英文曾达同传水平,已录制了英语、德语、法语、日语、古希伯来语、梵语、阿拉伯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10门外语语法的部分录音(可在土豆网收听)。正在义务开设和主持一个共家学派论坛,题目为《追求完美:自由人的联合体论坛》。 王峰明:现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当代社会发展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其中集中研究哲学本体论和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教学与研究》、《社会科学》、《学术界》、《高校理论战线》、《北京日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 艾四林,男,1965年生,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5月起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西方哲学的教学研究。近些年主持完成“哈贝马斯伦理思想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德国哲学”(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基金项目)、“当代欧洲人权观念”(欧盟——中国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和“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出版《哈贝马斯》、《民主、正义与全球化》等著作、《伦理学与价值论的基本问题》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

作业 1.第4题 空间是()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2.第5题 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一切运动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的灭亡 D.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3.第6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4.第7题 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B.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C.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 D.有阶级性的意识与无阶级性的意识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5.第8题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6.第9题 规律是()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 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7.第10题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A.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经济斗争 B.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激烈的政治斗争 D.各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武装斗争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8.第16题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9.第17题 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 A.概念 B.表象 C.知觉 D.感觉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0.第18题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A.唯条件论观点 B.外因论观点 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 11.第19题 社会改革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考博真题

马克思主义考博真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07年 马哲原理 1、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40分) 2、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30分) 3、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30分) 原著 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的历史……”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2、“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的……”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3、“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关于现象和本质的那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4、“认识和实践……”(关于实践和认识无限反复循环的一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5、试论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分) 6、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的思想。(区别和联系)(20分)08年 马哲原理: 1. 试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 2.阐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并谈谈其现实意义。 3.试论述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马哲史: 1.“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2.“我们不能得意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3.“考察的客观性。”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4.“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04年 马哲原理 1、如何从哲学角度理解社会发展。 2、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超越意义。 原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e9860727.htm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者:李理哈刚 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1期 摘要: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它也是构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符合客观规律性,同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最后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208-02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务实性、崇尚统一、伦理道德至上的特征,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作出了科学阐述的。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同时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运用和传承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机械移植,也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消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广袤的土壤中滋生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必须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碰撞、对立及融合,所以作为外来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相异之处。但马克思主义既然可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萌芽、结果也正说明了二者在本质上除了相异性也存在相通性。如

考试批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201803考试批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 学生姓名马玉龙学习中心安徽淮南毛集电大奥鹏 学号120905211000153考号120905211000153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层次高起专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试卷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大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一、凡是大作业的课程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指定网址提交电子版作业: 1、提交网址:http://202.152.187.8:8081/schoolwork/login.aspx 2、提交起止时间:2018年2月11日-3月18日23:00; 二、电子版大作业提交须知: 1、输入的用户名为学院学生平台用户名; 2、课程考试号可以登陆学生平台,在页面右上角的“个人中心”中查询,为7位的数字; 3、提交的文档格式必须为word文档,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 4、严格按照课程名称提交相应课程大作业,提交错误的大作业,按0分处理; 三、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的答题要求完成作业,不得拖延,逾期不交者,按0分处理; 四、没有按照学院要求来做的大作业,将酌情扣分。 请认真阅读以下材料,并按照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一、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1]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材料2]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材料3]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答:陆久渊、王守仁是中国古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答:朱熹是宋明理学的著名代表。他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第小题 1 分,共30 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c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 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 —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学东承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得到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坚持自身基本思想和根本性质的前提下,采取该民族或地区人民所认同的方式,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7-09-01 10:11:22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反映论的观点 ? B. 可知论的观点 ? C. 实践的观点 ? D. 辩证法的观点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1.1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 A.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B.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 C.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D.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物质手段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1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 B.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C.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2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展开解析

解析 4. (5分) ? A.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B. 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 C.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 D. 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1.3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5. (5分) ?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 B. 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 C. 对人们有用的观点或者理论 ? D.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真理是()。

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1个博士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1个博士点 单位代码单位名称主管部门所在地区 10001 北大(马院) 教育部北京市 10002 人大(马院)教育部北京市10003 清华大学(马院)教育部北京市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哲与社学院)教育部北京市 10055南开大学(马教院) 教育部天津市10183 吉林大学(马院)教育部吉林省10200东北师范大学(马院) 教育部吉林省10246 复旦大学(社科部)教育部上海市10269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 教育部上海市 10284 南京大学(思政院教研部)教育部江苏省 10319南京师范大学(公管院) 江苏省江苏省10335 浙江大学(思政教系) 教育部浙江省10422 山东大学教育部山东省10486 武汉大学(政管院) 教育部湖北省 10511华中师范大学(政法院) 教育部湖北省10558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教育部广东省10574华南师范大学(政行院)广东省广东省10698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院)教育部陕西省10718 陕西师范大学(政经院) 教育部陕西省(325) 80000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校北京市90021 南京政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江苏省 全国各省市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名单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天津市天津师范大学马基理、科社(412) 河北省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理 山西省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内蒙古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23) 辽宁省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0 9)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514)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326) 黑龙江省黑龙江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上海市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12)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上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江苏省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12—316)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15、112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09、11 27)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12多)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325—329)

马克思原理阅读作业

20 钱佳麟经济与管理学院 1.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及其继承者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马克思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社会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恩格斯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列宁 这几天我翻阅了一下苏汉诺夫的革命轧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我国所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也和第二国际全体英雄们一样迂腐。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对过去的盲目模仿,至于他们非常怯懦,甚至于其中的优秀人物一听说要稍微离开一下德国这个榜样,也要持保留态度,至于所有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在整个革命中充分表现出来的这种特性,就更不用说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哲学 (2)世界观 (3)唯物主义 (4)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 (6)方法论 (7)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 (二)自我测试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答案 (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物质 (2)意识 (3)运动 (4)静止 (5)时间 (6)空间

马克思主义考博真题

07年 马哲原理 1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40分) 2、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30分) 3、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30分) 原者 1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的历史……”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2、“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的……”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3、“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关于现象和本质的那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4、“认识和实践……” (关于实践和认识无限反复循环的一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5、试论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分) 6、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的思想。(区别和联系)(20分) 08年 马哲原理: 1. 试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 2. 阐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并谈谈其现实意义。 3 ?试论述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马哲史: 1. “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 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2. “我们不能得意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3?“考察的客观性。”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4?“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04年 马哲原理 1、如何从哲学角度理解社会发展。 2、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超越意义。 原者 1、《提纲》的伟大变革。 2、列宁三者统一思想。 3、毛泽东《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内在联系。 05年 马哲原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主要经验及其意义。 2、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3、人与社会矛盾的当代特点及出路。 原者 1、《提纲》第二条。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两个“不会”“必然”。 3、《终结》“过程集合体”。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区别联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根本性的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目标总方向。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制约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条件,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总目标总方向的应有之义、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失去了本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是它们的灵魂和精髓。当然,其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原因,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和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伟大事业和实际运动,是需要不断推动、推进和实现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成果,是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特指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泛指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观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党的七大才首次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使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要突出它的中国属性,强调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3

作业一 第1题(4分)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 A、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世界万物是“感觉的复合” C、上帝创造世界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第2题(4分)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C)。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 第3题(4分)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第4题(4分)劳动对象是指(C)。 A、生产资料 B、各种产品 C、引入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改造的物质对象 D、各种生产工具 第5题(4分)辩证的否定是(A)。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绝对的否定 C、外力强加给事物的否定 D、对事物主观的任意的否定 第6题(4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是说(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第7题(4分)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A)。 A、经济基础 B、阶级斗争状况 C、生产力 D、科学技术 第8题(4分)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的含义是(D)。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 D、对立面双方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第9题(4分)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C)。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第10题(4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D)。B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 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 论述: 第1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其身。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由它的理论本性决定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常说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取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法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 第2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或者简要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导作用,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时代特点和本国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体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3题(15分)答题要求:对本题目的回答不能低于100字。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结合实际说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八大原理

八大原理 一、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和统一。斗争性体现了对立属性,同一性体现了统一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体静止的相对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二、同一性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三、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二、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