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公共政策评估方式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评估方式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评估方式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评估方式分析

收稿日期:2003-08-15

基金项目: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与喜马拉雅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魏淑艳(1965-),女,辽宁北宁人,东北大学副教授,历史学硕士。

第5卷第6期2003年11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Vol 15,No.6No v.2003

文章编号:1008-3758(2003)06-0426-03

我国公共政策评估方式分析

魏淑艳1,刘振军2

(1.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 110004; 2.东北大学出版社,辽宁沈阳 110004)

摘 要:阐述了目前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三种主要方式,党的总政策和基本政策以非正式评

估为主流的评估方式,政府一般公共政策和具体政策实行内部评估方式;此外,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作为一种新的评估方式也开始在中国产生和发展。分析了这几种评估方式的利弊,指出必须寻求合理化的评估方式,大力发展评估性中介组织,逐渐使中介组织评估成为我国政策评估的主导力量,推动我国政策评估科学化。关 键 词:公共政策;政策评估;非正式评估;内部评估中图分类号:D 6931091 文献标识码:A

公共政策评估是由一定的评估主体,依据一

定的标准和程序,采用某些研究方法,对事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公共政策的效果及价值进行评价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我国的政策评估作为政策过程的一个环节既有其合理性,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评估的科学性。这里仅就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方式及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方式

我国的公共政策根据层次分类,可以分为总

政策、基本政策、一般政策、具体政策。我国的公共政策评估由于政策类型与政策主体的不同,评估方式也不同。通常需要进行评估的政策主要是由党政两大方面制定的各类政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的评估非正式评估为主流的评估方式。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台了大量的公共政策,其中党中央制定的总政策和基本政策基本上是经由非正式评估方式决定政策的更替。这两种政策的评估实际上的负责机构为中共中央办公厅。所谓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程序、评估形式、评估内容等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估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评估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自由进行的评估。在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的评估上,非正式评估是主流。

我国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的非正式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由我国地方党和政府主要官员,根据对中央政策推行情况的了解和调查,向中央有关部门和国务院反映情况,或者通过中央召集的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向上反映情况。②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主要领导同志到地方调研,亲自体验政策的效果与影响,对政策作出评估。③大众传播媒介的公开报道和内参反映政策效果。④群众的来信来访反映政策效果或问题。直到今天,非正式评估手段仍是中共中央评估和了解政策实施及效果的基本手段。

(2)一般公共政策与具体政策的评估方式内部评估。我国政府的政策,包括一般公共政策和具体政策,如科技、教育、产业政策,普遍实行内部评估方式。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般都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政策评估,如中央政府的法制局、地方政府的法规处,专门负责政府政策与部门政策的评估。同时政府各部门也都在每年年底对自己的政策进行评估。但地方党组织制定的政策很少评估。内部评估是由行政机关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的评估。

(3)新兴的评估方式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的外部评估。这是指由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外的人员进行的正式评估。外部评估在国外通常是由受行政机构委托的研究机构及专家进行的评估,由投资或立法机构、中介组织进行的评估。在

我国外部评估主要是由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通过研究项目的形式进行,集中体现在工程项目领域。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外部评估方式的应用及效果不太明显,在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领域应用方面还存在相当的局限性,还没有上升为主流的评估模式,但随着政府决策科学化需要的增长,已呈逐渐升温的趋势。

二、我国公共政策评估方式的

利弊及原因分析

(1)非正式评估方式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不足。非正式评估作为中国总政策与基本政策评估的主流方式,使用的评估方法属于定性方法,它是评估者不经意中使用的方法。定性研究侧重于用语言文字描述、阐述及探索事件、现象和问题。这种方法实际运用手段往往是具体的,如访问法、观察法、案例研究等不需要涉及数字的技术及方法。其所依据的原始资料包括场地笔记、访谈记录、对话、照片、录音和备忘录,等等,目的在于描述和解释事物、事件、现象、人物并更好地理解所研究的问题[1]。定性方法具有速度快、方便和直接的优点,能够使党和政府迅速掌握政策实施的情况,但受政治气候和政府官员素质影响较大,科学性、客观性难有保障。事实证明,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许多错误政策的制定就来源于对先前政策的不准确或歪曲的评估,因此,单纯依靠非正式评估容易出现偏颇。

(2)内部评估体制不顺。自己制定政策、自己评估政策不可避免地造成政策评估结果的失真,对此,美国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威尔逊的两条法则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威尔逊的第一条法则:如果研究是由那些执行政策的人主持或者由他们的朋友主持,那么结论是:对社会问题的所有政策干预都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威尔逊的第二条法则:如果研究是由独立的第三方主持,尤其是由那些对政策持怀疑态度的人主持时,那么结论就会是:对社会问题的政策干预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2]。威尔逊的观点说明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存在明显差异。我国政府进行的政策评估是自己制定政策,自己评估政策,政策评估存在体制性问题,难以保证政策评估的客观性。

(3)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的外部评估方式在中国也存在发展的障碍。这种评估大多是由政府之外的行业协会或专家学者进行,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定量研究侧重于用数字来描述、阐述及揭示事件、现象和问题。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西方许多国家是主流的评估方式。一般来说具有客观性、准确性的优点,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影响评估的科学性与客观性。①“公共政策固有的特点”如目标的不确定性、因果关系不确定、政策效果不确定等使政策评估具有“多重不确定性”,因而政策评估难度较大。②政策评估存在的资金与信息缺乏问题制约评估的发展。

③公共政策评估存在人为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来自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不愿评估者进入被决策者所独享的政策过程,担心评估影响他们的前途和利益。④评估者的理论素养与能力存在局限性,影响评估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评估者不能超脱私利而搞形式评估也是造成政策评估产生问题的原因。⑤由专家学者和行业协会进行的评估也存在因资金和项目利益、行业利益导致的评估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不足的问题。⑥由于中介组织不发达,由中介组织进行的政策评估目前存在制约性因素。总之,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的政策评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非正式评估和内部评估之所以成为我国政策评估惯用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①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对政策评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②不愿政策实施的真实情况被社会公众所了解,以免降低政府威信。但随着政策科学引进中国,随着党和政府对决策科学化重要意义认识的深化,政策评估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即由非正式评估、内部评估方式发展为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的外部评估方式及多种方式的并用。

三、解决各种评估方式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应使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相结合

由公共政策的特点所决定,宏观公共政策评估不可能仅仅依靠非正式评估方式对政策执行情况及其效果作出恰当的分析与评价,因为任何一种评估方式都有局限性,因此应该倡导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的结合,使评估结论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反映客观实际。所谓正式评估指事先制定出完整的评估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鉴于我国宏观政策评估偏重非正式评估这种特点,应大力倡导正式评估,使党的决策核心既能从官员和社会那里了解实践中的情况,又能通过正式评估做出严谨的评估结论,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对政策的合理性作出恰当的评价。

2.培育评估的中介组织

目前,我国的政策评估主要由政府自行评估,

724

第6期 魏淑艳等:我国公共政策评估方式分析

少部分由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承担。为改变我国政策评估的体制性弊病,我国应该培育政策评估类的社会中介组织,并逐渐使政策评估由政府外的中介组织和科研机构承担。这也是国外政策评估的基本方式。例如在美国,大量的政策评估事务都是由政府外的社会中介组织和科研机构承担,科研机构集中了大量高智商的专家学者,有利于政策评估的科学化。中介组织的评估是独立于政府的外部评估,能保证评估的客观性。随着评估类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要逐渐减少行业协会进行的政策评估,以避免由行业利益导致的行业协会评估的非客观性问题。

3.为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创造条件

(1)建立评估的物质基础。评估的物质基础主要涉及资金和信息两方面的问题。在现阶段评估性中介组织尚不发达的时候,政策评估仍需要政府解决评估资金的来源问题。政府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设立政策评估基金会,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注入。关于信息问题,首先政府政策执行部门应建立政策执行档案,由专人负责,实行电脑化管理,一旦需要,能够做到有案可查。其次,政策制定与执行部门必须更新观念,树立责任意识,及时向评估者提供评估所需的信息。

(2)培养和选择高水平的评估者。政策评估是一项集实践观察和理论研究活动于一体的高难度的政策活动,评估的结论直接关系到政策的存废,也直接关系到千百万人的利益,因而需要有高水平的政策评估者。如果说非正式评估不需要对评估者有某种特别要求(因为这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正式评估的评估者应该是经过慎重选择的、有较高技术能力和理论素养的专家,否则,难以完成艰巨的任务。目前我国比较缺乏政策评估方面的专门人才。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经验,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设立了评估专业,培养了许多评估博士,并借助社会上的政策评估组织使评估活动职业化[3]。为此,我国应该在公共政策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开设专门的评估课程,培养评估人才,以保证公共政策评估领域的社会需要。

4.逐渐使政策评估活动法制化

由于政策评估是一种政治活动,它关系到政策制定与执行者的利益,也关系到政策标的人口的利害,因此政策评估必须做到严肃性、科学性;而政策评估中各种影响因素众多,有人为因素,有客观因素,众多因素影响政策评估的科学性。要保证多样化的政策评估方式落到实处,保证政策评估不失真,必须确立政策评估的法律地位。政府应该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规范政策评估主客体的权力与责任,规范政策评估主客体的相关行为,使政策评估真正能够落到实处,促进政策的科学化。

综上所述,政策评估有其特定的内容,政策评估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我国的政策评估应突破内部评估方式,特别要倡导和推动由中介组织评估的外部评估方式的发展,以保证政策评估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张梦中,马克?霍哲.定性研究方法总论[J].中国行政管

理,2001,(11):39.

[2]托马斯?戴伊.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M].鞠方安,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58.

[3]丘昌泰.公共政策当代政策科学理论之研究[M].台

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167-168.

Analysis of M odes of Chinaπs Public P olicy Evaluation

WEI Shu2yan1,LIU Zhen2Jun2

(1.School of Humanities&Law,N 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2.School of Press,N 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110004,China)

Abstract:The three m odes of Chinaπs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are stated,i.e.,the unofficial but mainstream evaluation to CPCπs basic policies,the restricted evaluation to g overnmentπs general and practical public policies and the independent evaluation that was to be done by a third party,which has been coming into prevalence.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analysed with the intention to find reas onable m odes to evaluate public policies.It is recommended to step up effort to develop independent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nd allow them t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evalu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s o as to make policy evaluation m ore objective and reas onable.

K ey w ords:public policy;policy evaluation;unofficial evaluation;restricted evaluation

824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5卷

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评估主体单一,缺乏独立性的政策评估组织。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以官方为主,缺乏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参与,使得大多数政府在公共政策评估实践过程中,只是根据总体安排或以部门为单位,或以系统为一体,通过自下而上的总结报告等形式对本部门或本系统工作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由行政机关对公共政策作出评估和评价,致使在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只重视自身评价,忽视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评价,导致进行意愿表达以及利益诉求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单一化。 (二)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目前从事官方评估工作的人士绝大部分都非“内行人”,因此,他们在进行政策评估时不可避免地倾向于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规范分析。这样的政策评估与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和传统政治文化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和道德建设的纯洁性密不 可分[3]。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观念较之过去有所淡化,道德是非标准也会发生一定转变,更为突出的是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 从而必然引起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和评价方法的改变。 二完善政策评估的几个措施构想。 (一)建立多元评估主体。 针对目前评估主体单一化的现状,公共政策评估可以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目前官方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实行政府、党的组织、权力机关(人大)、专业评估组织(包括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特别是“受到影响的相关利益群体代表”参与等多元评估主体的结合,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其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和公众代表参与以及专业评估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和公众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他们参与公共政策评估,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更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结论的公信力。专业评估组织(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聚集了大批专门从事公共政策分析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人士,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专业评估组织成员作为“非官方人士”,

浅谈中国政府绩效评估

浅谈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摘要:中国加入WTO,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增强。但政府所面临许多的机遇与挑战,使得政府对绩效评估及其方法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工具,在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绩效评估随着政府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完善。它承载着加强政府责任、提高政府效率的重任,政府绩效评估具有监督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绩效和改善政府形象等作用,受到各方的重视。但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对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规范化程度不足,绩效指标体制权重设置不合理等等问题。为了加强和改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我们应该做到将政府绩效评估和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多重政府绩效评估体制;要使用科学和合理的评估技术和方法等等。对政府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估可以是合规评估、效果评估、经济性评估、成本—效益评估、配置效率评估以及公平性评估。因此,中国政府更加关注策略执行的有效实施。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后果以及围绕政府在绩效评估中是如何运用各种有效策略的。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考核体制;行政效能 一、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 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自身或社会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行为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短期和长远的影响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测量。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是

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有效方法。 二、我国政府绩效考核体制建设的前提 1、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发展目标贯彻落实为总目标。 2、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运行机制为灵魂。 3、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循序渐进。 4、根据地区差异、政府层级差异,共性与个性统一,规范性和可行性相结合。 三、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的优点与缺点 (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的优点 1.绩效评估框架体制构成系统化 2.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模式多元化 (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的缺点 1.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设定不科学,阻碍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2.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法制不健全,减弱绩效评估机制的作用 3.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流程不完整,阻碍政府绩效的提高 4.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单一,难以提高人民对政府绩效的满意度 四、政府实施绩效评估的原则 (一)坚持实事求的原则 (二)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 (三)坚持注重实绩的原则

公共政策分析(已上交)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分析》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政策法律化: 答:是政策向法律转化,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和进行政策科学研究即政策。 2.政策执行: 答: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环节. 3.政策方案的评估和论证: 答:是指在政策出台前,对各种备选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各个方案的优劣。 4.评估主体: 答:政策评估主体是指对政策效果、效益、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的组织或个人。 5.政策效果: 答:有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6.非正式评估: 答: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的评估。 二、简答题(每空10分,共50分) 1.什么是损益分析? 答:1.是指对影响企业盈亏的重大因素的分析. 2.损益分析就是对损益表(也称利润表)内的相关项目逐个进行分析对比。 一般先从净利润开始分析净利润与预算相比、与去年同期相比、或与公司历史最高值相比增加或减少多少,百分比增加或减少多少。然后,

再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及营业外收支净额等项目逐个对比分析,最后得出损益变动的原因。 2.什么是线性规划? 答: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运筹学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研究线性约束条件下线性目标函数的极值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军事作战、经济分析、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 3.政策监控的目的在于哪两个方面? 答:在于保证政策的合法化及贯彻实施、实现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促使政策终结。 4.政策监控由哪几个功能活动组成? 答:由政策监督、政策控制、政策调整组成。 5.公共政策的一般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政治环境。第二,经济环境。第三,自然环境。第四,国际环境。 三、论述题(共20分) 1. 请你论述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的主要内容。 答:一、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序: (一)端正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是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评估过程要实事求是;建立奖惩制度,实现权、责、利相统一;评估的目的是实现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策效果。 (二)促进政策评估的制度化:建立评估工作制度,设立政策评估基金,强化评估反馈机制。 (三)保持政策评估的独立性:建立独立评估机构,评估者的地位要有周全的职业保障,评估者要有独到的方法。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是指在政策评估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它是政策评估赖以实现的手段,是政策评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过程对比法 过程对比法指的是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它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评估的对象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效果,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浅谈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论文

浅谈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完善 论文摘要: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对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规范化程度不足,绩效指标体系权重设置不合理等等问题。为了加强和改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我们应该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的规范化程度,逐步建立多重政府绩效评估体制,要使用科学和合理的评估技术和方法等。 当今对于公共部门绩效问题并未有太多的关注,公共部门管理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需对其绩效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一、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内涵 美国国家绩效管理小组在《美国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最佳实践》中指出,绩效评估是测量达到既定目标的情况——包括将资源转化为公共物品及服务(产出)的效率、产出的质量(他们向顾客提供服务的质量和顾客的满意度)、结果(行为的实际效果与其预期目标相比较)、及其在达成计划目标的过程中政府运作的效率——的一个过程。

1997年,美国公共生产力研究中心出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简要指南》一书中,概括性地提出了政府绩效评估的生产力、效果、质量和及时性等四大主题标准。根据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标准,我们也可以这样定义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对广义的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公共企业等特定的社会组织在履行公共责任过程中,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时间与效益、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的基础上,获得的公共产出进行评审。 二、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行政体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后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具有自身的特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很难在短期内消失,各经济体的自由环境相对狭窄;企业与政府受利益驱动,经济失控现象大量存在。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也决定了许多问题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不明晰,导致政府行为价值选择的扭曲 2、公平与效率难以统一,导致政府部门在具体管理操作上产生困境

浅谈政府支出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及基本原则

浅谈政府支出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及基本原则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绩效评价的普遍重视,我国财政部门在公共财政支出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现实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它反映了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重点研究政府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按照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估,使财政资金得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多方面的控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贯穿于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是对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投入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发挥财政调控功能、提高财政资金安排科学性、促进财政支持社会经济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规范财政支出,依法理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增加公共支出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二是有利于重点项目建设,对项目的运行及效率情况提供及时、有价值的信息,促进项目管理,增强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的责任感; 三是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形成有效的财政执法和监督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获取有效的信息,使政府决策者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及短期行为,节约财政资金,缓解供求矛盾,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因此,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随着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拥有了现实可行的条件。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同于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益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仅要分析计算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投入和产出,而且还要计算分析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投入与产出,支出绩效既反映为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又反映为大量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财政支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这表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远比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益评价复杂。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财政支出类别多,内容繁琐,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安全、外交事务、行政司法、科教文卫等众多领域。支出对象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其绩效的表现具有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略,百度很强大,国人很牛A(不要抄一样了哦) 形成性考核(二)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五至第七章之后。 题型:与期末考试一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 2.德尔菲法: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Delphi)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A)”。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不闻不问 D.退避三舍 2.(B)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B.史密斯 C.西蒙D.拉斯韦尔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D)。A.响应B.深入 C.反映D.内化 4.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C)判断。 A.利益 B.事实 C.价值 D.可行性 5.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C)。 A.形象思维 B.立体思维 C.灵感思维 D.直觉思维 6.政策评估是对政策(C)所做的分析。 A.问题 B.结论 C.方案 D.目标 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C)。A.反映B.深入C.内化D.响应 8.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A)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B.三C.二D.五

浅谈中国政府绩效评估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2) 一、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 (3) 二、我国政府绩效考核体制建设的前提 (4) 三、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体制的优点与缺点 (5) 四、政府实施绩效评估的原则 (8) 五、政府绩效评估的后果 (9) 六、我国政府在绩效评估体制中运用的策略 (11)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5)

浅谈中国政府绩效评估 摘要:中国加入WTO,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得到增强。但政府所面临许多的机遇与挑战,使得政府对绩效评估及其方法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国政府更加关注策略执行的有效实施。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后果以及围绕政府在绩效评估中是如何运用各种有效策略的。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考核体制;行政效能 前言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政府管理工具,在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政府绩效评估随着政府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完善。它承载着加强政府责任、提高政府效率的重任,政府绩效评估具有监督政府行为、提高政府绩效和改善政府形象等作用,受到各方的重视。但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对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规范化程度不足,绩效指标体制权重设置不合理等等问题。为了加强和改善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我们应该做到将政府绩效评估和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多重政府绩效评估体制;要使用科学和合理的评估技术和方法等等。 对政府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估可以是合规评估、效果评估、经济性评估、成本—效益评估、配置效率评估以及公平性评估。

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雪城大学的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以下简称马院)所作的评估。这类评估的优点是,它的评判目标主要是制度建设,可以较好地避免各地区之间因收入水平差距、自然条件的不同等客观因素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影响。而且目前此类评估多为政府外部评估。对于政府绩效评估来说,外部评估是最关键的。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大致分为普适性的政府绩效评估、具体行业的组织绩效评估和专项绩效评估三种类型。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探索公民社会参与政府绩效考核评价的方式,不断拓宽公民和服务对象考评政府部门和公务员的渠道。但是,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和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路径,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根据2006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绩效评估是引导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 当代我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但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抓紧研究政府绩效评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探讨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政府绩效评估的内涵 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自身或社会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行为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短期和长远的影响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测量。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是

政府采购统计分析

政府采购统计分析 上半年,全区政府采购工作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市采购办的具体指导下,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稳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创新思路,深化改革,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现将政府采购工作分析如下: 上半年,全区共完成政府采购22次,采购金额376.74万元,其中:政府集中采购136.74万元,部门采购240万元。采购规模同比增长16%,节约资金31万元,资金节约率达到9.8%。 一、上半年采购情况基础数据分析 1、按品目类别分析:主要是货物类的采购,货物类采购金额为316.74万元,工程类采购为60万元,沼气建设项目的工程施工,没有服务类方面的采购。 2、按采购组织形式分析:由政府采购中心组织采购和进行资金结算的集中采购金额为136.74万元,由采购中心组织,部门进行资金结算的分散采购金额为240万元(沼气项目)。 3、按采购方式分析:公开招标采购金额为240万元,询价采购金额为136.74万元。其中:公开招标是政府采购中心成立以来首次举行的招标活动。 4、按采购主体分析:国家机关采购金额为277.24万元,事业单位采购金额为99.5万元 二、政府采购自查自纠情况数据分析 根据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关于认真组织开展全国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我们对全区各乡镇、街道,区直各部门52家单位2006年、2007年政府采购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通过调查,同期,全区共采购324次,采购金额3751.9万元。其中:委托政府采购中心集中采购金额为78次,采购金额为831万元,仅占22.15%。 1、从06、07两年政府采购规模看,由政府采购中心集中采购的数量非常小,仅占全区总采购规模的22.15%,绝大部分为各单位、部门自行组织的采购,采购非常分散,政府采购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第七章政策评估 第三节公共政策评估内容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对比分析 法 儿和弓为执扮“周一的儿为实於对勒豹悄况比为控制对魚的II况 A产政fit效果 成本效益分析法 原则:一是当两种政策方案的效果相等时,政策成本越小的政策方案越优。 二是当两种政策方案的成本相同时,政策效益越大的政策方案越优(如下图 所示)。 前一后”对比分析 人为有政琏?M为无玻国 (心)- “控制对象一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二是政策效益与政策成本的比率越大越好(如下图所示) 统计抽样分析法 这是根据抽样调查的资料进行统计推断的一种方法。 政策评估中常将95%与99%为置信度标准,其中使用最多的置信度为95%。 模糊综合分析法 在政策评估中,通常遇到设置的评定指标无法做精确描述的情况,这就给其他方法的评估带来困难。此时可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在使用这种评估方法时,先确定评估内容因子。 女口,对某个城市管理的政策加以评估时,确定下列四方面: 为评估内容因子:交通政策,环保政策、卫生政策、治安政策。再确定每个内容因子的评定等级,很好(90—100分);较好(75—90); 一般(60—70分);不好(59分以下)。 由此可知对城市管理政策的评价,认为较好的为37%认为一般的为27%认为不好的为17%认为很 好的为9% 在公共政策的评估中,为了使评估更为精细,也可以提岀一些次要的评估标准,例如输入、人员、结构、过程、输岀等方面的标准(见表7 —1)。

J17- L企霍讦牯申的疣暑黠冷① 人师武Sifi.价悄观、齬■*、技术.收人和峯务 知S水平, 而頑m诚:*机甬机,席用件PL和5?破「百 人处认巒iff才P 社那人陌丸臣的!HX经曇和攻?Ik训氐伦理迅?.咎龄性炳、条St 中协带人才的分布 1:要的组統:枸幣式t*a?.水平的*矩阵式怕欢苦理合武的八规農: 戟权崎裁权的擬疽:地疾好布;(tesisftB.控制、长期和短期理 划、冊兗与xn.?wwws进设1L 口風在组却内都収力的比嗾和营布 軟配 M*MEt左要31辺靜骨之屈的左就(in^w理」卩泾呼厘鼎商拔行劭班于之间h M&Xt 产&1di?£肩和JSMiiRi攪凤SfflW到前佰息进行学习“目标;他机廿理方武】 廿理过程:以attf^as El I ■」A . '■- a * ,?■? h ■ i ■—■■—?■■■■ a ‘ ?- 勞动生产率:頤富足否測Sh JWW;?K; S*;市场占前粉喻出商匚工作人 摊頼圳址,严血 w#;勞功安 1)计划与准备 1. 建立评估机构 2. 挑选评估人员 3. 确定评估对象 4. 制定评估方案(描述评估对象、阐述评估目的、建立评估标旺、选择评估方法、确定评估目标) 5. 落实评估条件 2)组织与实施。 这是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分解并下达评估任务,做好人、财、物方面的资源配置,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从具体实施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然后运用具体的评估技术和方法,对政策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3)总结与报告。 这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的阶段。

政府绩效评估论文

近几年,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开始尝试进行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活动,如目标责任制、万人评议政府、效能建设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政府绩效评估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制度化及规范化程度不够、考核的技术方法不科学、评估主体缺位与错位等。其中绩效评估主体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评估主体将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估结果。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主要以官方评估为主,而且评估主体单一、评估方式单向、评估过程封闭,这些特征束缚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因此完善评估主体对于我国政府绩效建设意义重大。 一、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理论概述 (一)政府绩效及其评估的含义 绩效(performance)一词包含有成绩和效益的意思。当绩效用于对政府行为效果进行衡量,反映的就是政府绩效,西方国家又称“公共生产力”、“国家生产力”、“公共组织绩效”、“政府业绩”、“政府作为”等。 一般认为政府绩效指的是政府成本扣除后的透支或盈余状况的集中反映。它是指“四E”——经济、效率、效益和公平,涉及政府管理活动的四个方面:成本、投入、产出、效果。①从框架上而言,政府绩效主要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这几方面绩效的大小反映的正是政府能力的大小与强弱。②有学着指出真正意义的政府绩效所指的不单纯是一个政绩层面的概念,还包括政府成本、政府效率、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发展预期等含义在内。③政府绩效评估是指行为主体为提高绩效依据绩效指标而采取的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中投人、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的衡量机制,是由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程序等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此外,有学者认为事实上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从微观层面来说,绩效评估是对个人工作业绩、贡献的认定;从中观层面来说,是对政府各分支机构、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履行被授权职能成效的一种考核,亦可理解为对某项公共政策或公共项目的评估;从宏观层面来说,是对整个公共部门(如政府)绩效的测评。对于宏观层面上的政府绩效评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效率方面和公共责任方面。④ (二)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含义与特征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参与政府绩效评估过程的组织、团体或个人;是政府绩效的评估者,是指对政府绩效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体或组织。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一般分为两类: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在我国评估主体中,内部分为三种:纵向评估主体、横向评估主体、自我评估主体。外部包括权力机关、政协、司法机关、审计部门、公众和企业、中立的第三方评估组织和大众媒体。纵观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发展状况,本文将从政府自身、公众以及专业评估组织方面进行论述。 在选择政府绩效的评估者时,最佳的评估主体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独立性:评估主体在评估活动中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独立地、客观地做出判断。包含身份的独立和财政的独立。2.专业性:评估主体要具有特定领域的知识,能对各领域的信息进行理论和现实的分 ①沈群芳:《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推进效能建设的关键》,《世纪桥》2008年第4期。 ②张玉学:《基于政府信息化的政府绩效提升研究》2007年第5期。 ③臧乃康:《论政府绩效》,《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11期。 ④王爱冬:《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及其在中国的构建》,《河北学刊》2006年第26卷第6期。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的方法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的方法 公共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科学的政策评价,人们才能判定一项政策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目标,并由此决定这项政策应该是延续、调整,还是终止。同时,只有通过政策评价,人们才能对公共政策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总结得失与教训,为以后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 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过程,除了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执行外,还需要对政策实施以后的效果进行判断,以确定政策的价值,并及时反馈。这种活动就是公共政策评价。它由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所组成:1、规范,即确定公共政策评价得以进行的标准;2、信息,即收集有关评价对象的各种信息;3、分析,即评价者运用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政策的价值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分析是公共政策评价最基本的活动;4、建议,即对未来的公共政策实践提出建议,以决定现有的公共政策是否继续实行、修改或是终结,是否要采取新的公共政策。 关于公共政策评价的含义,基本上有三种观点:公共政策评价主要是对公共政策方案的评价;对公共政策全过程的评价;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评价的着眼点应是政策效果,即“政策评价就是对政策的效果进行的研究”。由此,可以把公共政策评价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公共政策效果评价 二公共政策效果评价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動有着重要的区别: 首先,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其次,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再次,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公共政策及其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公共政策一开始就有评价活动的进行,但是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回顾与前瞻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回顾与前瞻改革开放以来,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我国进行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持续改革。在变革观念、转变职能、调整组织结构、改革行为方式的同时,也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机制、管理技术和工具,努力提高政府的效能。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实践,绩效评估由于在帮助政府部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加强工作落实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于上世纪80年代起逐渐走上了中国政府管理的舞台。在各级政府的持续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在政府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纵观三十年来的探索与努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走过了一条持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之路,并在各个阶段探索出一系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应用模式。 20世纪80年代的政府绩效评估注重行政效率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面临着“文革”时期留下的“规模臃肿、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等弊病。这些弊病严重制约着我国行政机构的效率和治理水平。为此,我国于1982年进行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通过大幅度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等具体措施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也开始起步,受当时社会背景和宏观政策的影响,政府绩效评估主要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导向展开。(价值取向) 为了配合机构改革进程、巩固改革成果,1982年劳动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的通知》,1984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与劳动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逐步推行机关工作岗位责任制的通知》。两个通知的出台与贯彻实施,使岗位责任制在我国的政府机关中开始逐步建立。随后,在当时国际上十分流行的“目标管理思想”的影响下,我国政府部门的岗位责任制逐渐发展为目标责任制,并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到1998年,据不完全统

公共政策学00318学习笔记第九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

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是现行政策在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任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但政策稳定是相对的,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时间上看,政策稳定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从空间上看,政策稳定是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 ※政策稳定的意义:(1)政策稳定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稳定。(2)政策稳定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进而取得预期的成效。(3)政策稳定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效果。(4)政策稳定有利于降低政府成本。(5)过分注重稳定的政策可能使其趋于保守,甚至导致政策僵化。 ※影响公共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一)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二)政策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三)政策本身的稳定:(四)政策环境的稳定 ※政策变动:政策变动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 ※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①决策者的变动②政策环境的变化③政策资源的现值④政策的失效或低效⑤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 ※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1)按照变动的强度:①断裂型②渐变型(2)按照变动的程度:①部分变动、②重大变动③完全变动(3)按照变动的内容:①目标变动②计划或项目变动③资源变动④机构或人员变动⑤政策本身的变动(4)按照变动的形式:①替代②合并③分解④废止⑤创新(5)按照变动的规律性:①周期性变动②不规则变动(6)按照变动的动力:①主动变动②被动变动 ※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①周期型②Z字形③学习型。 ※公共政策创新的内涵:是公共政策主体根据政策环境变化的需求,主动改变现存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或功能,创造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即可能发生在政策过程的所有环节,又可能仅发生在某一环节中。

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全标准答案

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全答案

————————————————————————————————作者:————————————————————————————————日期: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题目:请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题目:请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 2.个人的讨论提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完整准确地指出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一.案例 1992 年 6 月 1 日,《广州市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实施,引发了全国的“禁放”潮。 1993 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规定自当年 12 月 1 日起,北京市城八区为禁放烟花爆竹区。在禁放区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准生产、运输、携带、储存、销售烟花爆竹。此后,全国 280 多个城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类似的法规。禁放烟花爆竹法规出台后,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类问题,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面临的一项挑战。近些年春节期间的实际情况表明,违反禁放法规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城市政府在不同的程度上放宽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允许居民在规定的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5 年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即要修订。据北京市法制办周继东主任介绍,修订的原因是社会各界解禁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过以上这个事例说明公共政策制定很重要,要讲究四个原则,既民主化原则,规范化原则、合法化原则,公开化原则。如果当初制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遵守这个原则可能就不用 12 年后再次修订,这样对公共立法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二.个人提纲:个人提纲:公共政策具体内容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环节或阶段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一)公共政策制定 (1)民主化原则。 (2)规范化原则。 (3)合法化原则。 (4)公开化原则。(二)公共政策执行共政策执行的手段 (1)行政手段 (2)经济手段 (3)法律手段 (4)思想教育手段(三)公共政策评估科学的政策评估包括哪三个阶段:①评估准备阶段。②评估实施阶段。③评估总结阶段。(四)公共政策终结:主要是对行政执行情况的全面检查,实事求是地对行政执行的情况进行评定,对行政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三.小组讨论提纲:小组讨论提纲:(一)公共政策制定 (1)民主化原则。 决策的民主化是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要体现公共利益,每一个利益主体都能够参与进去,让自己的利益需求都能够得到体现,这样制定的政策才能符合绝大多数的利益,它追求社会公正,强调公民参与。 (2)规范化原则。制定一个公共政策必须具有严格的规范,不是随意的,也不是任意的。只有规范的程序,一些负面的、现实中很难操作的公共政策,可能就不会出台或者会被取消。 (3)合法化原则。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宪法、法律和相关的法规。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能违反国家的根本大法,所以公共政策的制定之前我们一定要分析是否符合宪法,符合我们相关的法规。 (4)公开化原则。这个公开化原则要求我们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当中,要透明、公开。这也是民主化的具体要求。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化,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避免“黑箱”操作。(二)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一定的机构或人员,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如发布命令、拨付款项、订立契约、收集资料、传递信息、委派人员、创设机构等。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三)公共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持续,考察整个政策过程,对政策的效率、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科学的政策评估包括哪三个阶段和主要任务①政策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准备评估条件。②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政策作出评估。③评估总结阶段的任务: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四)公共政策终结:主要是对行政执行情况的全面检查,实事求是地对行政执行的情况进行评定,对行政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

浅谈新公共管理与政府绩效评估

浅谈新公共管理与政府绩效评估 摘要:政府绩效评估是一种以结果为本的控制,是一种服务和顾客至上的管理机制。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深化改革政府绩效评估为主要内容,大大缓和了长期以来存在于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本文在描述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现状的基础上前要分析了新公共管理对政府绩效考评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政府新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现状影响启示 一、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 1.政府绩效评估工作不规范 研究我国目前的政府绩效评估,可以看到,政府绩效评估大多是在延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绩效评估,搞形象、装点门面、玩弄数字。从评估内容到评估程序等,都不规范,随意性很强。 2.评估主体的确定不合理 政府绩效评估由谁来做,直接影响到政府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权威性。长期的封建文化,使得大多数人相信,只要“包青天”出面,一切包“太平”。这种“人治”的观念也长期以来被政府官员所接受,因为接受这个观念对他们有好处。因此,我们往往可以看到,上级政府要考察下级政府的政绩,就会派一位“专员”下去,这样会导致政府自己对自己进行绩效评估,因此地方政府的工作导向变成了为满足“专员”满意而不是公众满意。下级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千方百计取悦“专员”,而不是用为人民作多少事情作为自己的成绩。自然地,评估中出现不正之风也就在所难免了。 3.政府绩效评估的导向不正确 翻政府绩效评估本应是通过评估发现存在的不足,以提高管理水平,而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却是作为消极防御的手段。这样一来,只要某一方面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政府才会采取诸如大检查、专项调查、大评比等方式谋求改正,而对某些隐忧却没有积极地看待处理。 二、新公共管理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影响 1.新公共管理运动为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对二者关系进行了重新调整 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关系转变成为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政府被界定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相应的也就更加重视服务提供的效率与质量,并在实践中引入竞争机制,使得成本效益观念、绩效管理与评估的做法得到广泛认可。新公共管

PPP模式下政府采购方式分析

PPP模式下政府采购方式分析 作者:江苏现代咨询丁伯康 【摘要】2014年以来,PPP模式热度直线上升,其已被政府视作打破政府垄断和地方债务坚冰的子弹。国家也相应出台了各项配套政策来规范其运作。了解其包括社会资本选择在内的整个实施流程,是做好PPP模式推广的基础和前提。丁伯康博士认为,目前各地PPP项目运作多集中在前期工作阶段,梳理PPP项目的识别、准备、采购等前期工作流程对当前推进PPP项目具有更现实的促进意义,也是当前PPP实务工作的重点。 (一)PPP模式下政府采购法律环境 丁博士指出,目前PPP项目采购相关政策支持的主要有两套法律体系:一套是招标投标法及其配套制度;另一套是政府采购法及其配套制度。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及随后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发改委令第25号)与财政部的《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之间由于具体理念、角度的不同,包括对PPP 的定性、具体实施程序等内容,因此存在着一些不一致的地方。丁博士认为,发改委重视项目的审批和程序的规范,所有程序强调简要、规范,而财政部当年大力推广PPP模式就是为了解决地方的存量债务,所以操作时会优先考虑存量项目的转型,认为在PPP模式下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仍然是采购合同关系。丁博士强调道,在具体实操中,建议可依据财政部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结合发改委相关制度的要求实施。

在财政部的推动下,政府采购法与PPP模式相配套的制度体系也呈加快推出之势。丁博士总结到道,目前相关配套法规制度包括: ●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658号); ●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18号); ●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4号); ●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财综[2014]96号); ●政府采购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财库[2014]214号); ●财政部关于政府采购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管理暂行办法有关问题的补充 通知(财库〔2015〕124号);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财库[2014]215号)。 上述法规规章及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及其配套制度基本构成了PPP项目政府采购的法律环境。 (二)PPP模式政府采购方式 丁博士表示,项目采购是PPP项目的第三阶段,主要是通过合适的采购方式选择社会资本合作方。丁博士继续介绍道,项目采购阶段的主要环节包括:项目前期技术交流、编制资格预审文件、发布资格预审公告、资格预审不足3家的采购方式调整、资格预审结果、编制项目采购文件、采购文件的澄清或修改、社会资本准备投标文件、缴纳保证金、现场考察和标前会、项目审查、项目合同谈判以及签署谈判备忘录和公示。 根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113号文)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PPP项目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和单一来源采购五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丁博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e9042286.html,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佳敏朱政 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1期 政府绩效评估制度作为“政府之箭”,一直备受学术界和政界的关注,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改进,带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显示出了“中国方案”的强大优势。但作为一种舶来制度,虽然其在方法技术等基础方面进步显著,但政府绩效评估制度作为一个系统,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存在的零散化、经验化、局部化、复杂化等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甚至某些政府绩效评估制度仍被束之高阁,无法实施。尤其随着目前反贪腐新形的俞渐发展,原有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评估体系、评估方法、评估过程、评估结果以及结果应用方面存在过时问题,抑或新制定的政策只是“嵌入式”地存在于整个政策系统中,并没有与实际情况和其他制度有效融合发挥整体作用。 一、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方法实践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获得了长足进步。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双管齐下的推动下,我国政府管理的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地方政府较为健全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为使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有效性得到有效提高,了解现状、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由此,研究之初有必要了解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现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使本次研究具有现实性意义。 (1)从评估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绩效评估方法有三种存在形式:自上而下评估、自下而上评估、第三方评估。第一种方法较为典型的例子是青岛市委市政府将战略目标分解,通过考级与评人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地方政府在制定绩效考评制度体系时要相机行事;第二种方法的典型事例是南京从2001年实施至今的“万人评议政府”活动;第三种方法的典型实例则是甘肃省当局开创性地委托兰州大学评价地方政府绩效。 (2)从评估客体上看。目前我国的绩效评估方法有两种存在形式:组织评估、个人评估。较为典型的组织型评估方法当属2000年杭州市施行的打分评选“满意不满意政府单位”活动,被连续两年评为“不满意单位”者,将面临被撤换的危机。个人层面的绩效评估目前有二:一种是对领导干部的绩效评估。典型事例是浙江省湖州市以责任承包制为基础,把最终评估结果界定为领导干部工作目标定量评估、干部群众联合评议和上级组织定性定量评估此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估。另一种是对普通公职人员日常工作的绩效评估。主要形式是同级人事部门和上级部门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和办法等对普通政务人员的评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