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

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

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
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

附件1

2014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项目立项指南

说明:本立项指南围绕全省职业教育工作推进会的要求和我省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列出了若干研究范围。立项申请者要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行课题设计。项目申请可以在本指南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区、行业、学校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细化出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自选课题研究。

一、重大项目立项指南

1.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

2.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相关问题研究

二、其他项目立项指南

(一)综合类

本类选题侧重于从全省的角度研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为实施职教强省战略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

1.职业教育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途径及策略研究

2.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 1 —

4.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5.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建设研究

6.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建设研究

7.河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8.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

9.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0.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11.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证研究

(二)专业与课程建设类

本类选题侧重于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围绕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及我省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专业建设,注重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和整合实践,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12.服务全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13.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区产业布局需要的特色专业建设

14.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的研究

15.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研究

— 2 —

16.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17.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信息化研究

18.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相关问题研究

19.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

20.构建中职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21.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22.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

23.职业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类

本类选题侧重于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如何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研究,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25.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

26.深化教学领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研究

27.“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8.建立或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研究

29.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研究

30.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作用的研究

31.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作用的研究

32.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机制的研究

— 3 —

33.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研究

(五)实践教学改革类

本类选题侧重于改革和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4.健全技能大赛制度和相关政策的研究

35.技能大赛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36.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研究

37.职业教育实训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38.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39.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40.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研究

41.创业教育的研究

42.完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

43.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

(六)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改革类

本类选题侧重于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44.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研究

45.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

46.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研究

47.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研究— 4 —

48.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发展“立交桥”的研究

49.中高职衔接的实现形式研究

50.职业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51.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5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开发研究

(七)职业院校师资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类

本类选题侧重于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进行综合研究与实践,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作用,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53.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54.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基本能力素质研究

55.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研究

56.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对策研究

57.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研究

58.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八)教育教学管理类

本类选题侧重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控机制,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59.职业教育多元投资办学机制研究

60.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61.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62.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

— 5 —

63.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研究

64.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改革创新研究65.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

66.职业教育弹性学制的试验与探索

67.职业教育教科研及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 6 —

附件2

A表

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

申请评审书

项目名称:

申请人:

所在单位:(盖章)

申报日期:

河南省教育厅

— 7 —

— 8 —

B表(自此往下不得出现申请人及参加人个人身份信息,否则申请书无效!)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关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关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内容摘要]作为职教的老师都知道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适应目前的新形势和新的要求。然而,怎样对课堂教学改革、度和量又是多少;怎样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为人处事的影响,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待我们及时加以解决。为此,教师除具备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一定的基本素养外,还应该增加自我素质的培养,学生老师关系的再思考以及教学的及时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为人处事、误区、反思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应该说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几乎每个教师都能脱口而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等等。但实施到具体的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和这些理念相矛盾实际情况,这时不禁有些茫然;有些困惑;有些误解;是不是还是应该沿用以前的传统教育模式?我们在积极实践的同时必须进行课堂教学上的反思,及时小结,及时调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相信终究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学院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走出误区,走向成功。 一、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误区一:课堂上只要有了“问题讨论”、“小组合作”就是改革了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知识传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学生只是作为纯粹的而且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为此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起能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发挥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但如果在具体操作中不顾教学实际,专为讨论而讨论,并试图以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形式来渲染“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气氛的话,这就会容易走入误区,歪曲新课程的理念。记得我在上《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时,就犯过类似的错误。首先我把一个班级划分成四个小组,然后让学生回家预习下一次课要上的内容,等上课的时候,我从每个小组中抽一个学生上台说课十分钟,另外小组打分,最后一节课,我对学生刚才说课时出现的问题和差错进行讲解。本想这样的话,对于同一知识点,学生可以学五至六遍。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以及演讲水平。没想到的是学生在说课的时候,只是照着课本上的黑体字念了一遍。而且还为分数的高低争执。

2018年教改项目立项选题指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年教学改革项目立项选题指南 一、选题说明 1.申报指南中所列条目均为该类选题的最大涵义,不是具体的项目名称,申请者可参考本申报指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立项申请。 2.立项指南之外的选题,若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可进行申报。 二、重大项目选题 1.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1-1优势工科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1-2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1-3理科衍生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1-4工科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实践 1-5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 1-6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1-7新型工程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 1-8新工科专业评价制度研究和探索 1-9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 1-10面向新工科建设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激励机制探索 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 2-1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 2-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的研究与实践 2-3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 2-4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3.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 结合学科发展变化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系统梳理对培养学生核心知识和能力起关键作用、具有鲜明专业属性的核心课程,按照“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要求,整合和更新教学内容,做好课程间的衔接和融通,积极改革教学方法,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4.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4-1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4-2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5.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5-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研究与实践 5-2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5-3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 三、重点和一般项目选题 1.新工科相关项目研究 1-1新工科基础课程体系(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1-2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1-3新经济对工科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 1-4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2.专业建设与改革 本类选题侧重于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着眼于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结合“双一流”、“新工科”建设要求,明确专业发展定位,促进专业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1专业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1-2以重点学科为依托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1-3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1-4新办专业建设与改革 1-5专业认证与评估体系的研究 2.课程建设与改革 本类选题侧重于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师生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提高课程整体建设水平。 2-1 OBE理念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2-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 2-3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与研究 2-4新生研讨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观点与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实践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它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型人才的使命。在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经济建设对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不长,理论体系尚待健全与完善,教学经验也存在不足,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 1.重理论知识轻技能教育倾向依然存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办学目标,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初露端倪。在课程开发方面,先后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即从普高学科体系到能力本位体系,再到工作过程体系。但是,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对课程体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至今仍停留在对学科体系的改良上面。学科本位的思想在高职院校中依然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更

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体现出来。总之,“三段式”课程体系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整体的课程模式未能实现根本的变革,因而导致了人才培养存在系统性偏差的问题:重知识理论,轻能力和工作过程,学生毕业后不少所学的知识无法在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运用,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学校却没有学。因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转变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观念,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应该说,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课题,但影响这一项攻坚课程推进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我们应该认真总结高职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深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构建基于工学结合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思路。 2.培养实践型、适用型、发展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明显增强 只要留意目前的新闻即可发现,目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社会要求高职院校提供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又有较高的实际技能的职业型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具有一定的书本知识,而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社会所需要的并不是仅具有一个方面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是具有多方面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较广的适应面,又要有突出的特色、专长。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知识技能到数量等方面都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发展的。高职院校必须洞察和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二、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

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会昌珠兰示范学校职高部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方案(初稿)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职业教育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正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为把我校的职业高中办好、办精、办强,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创建省级示范学校的要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有效推进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此实施方案。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上,要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的结果如何?教师如何指导?充分的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发展空间留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生活质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倡导自主学

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突出思维开发和能力培养;面向全体,分层实施。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模式(操作流程) 此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四阶段八步骤”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四个阶段:“课前预习——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巩固训练(培养能力)”。具体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下: (一)布置预习任务 至少提前一天给学生划定各组预习任务,全组学生先各自完成任务,然后集体讨论交流得出最佳答案,完成老师指定预习任务。 (二)课堂教学流程 (1)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导入(1—2分钟)。 (2)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3)指导学生自学:布置本课任务,教师巡视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自学; (4)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3—5分钟)。 (5)检测自学效果:学生(或小组)上台展示,每组展示完成要让其它组点评和补充(25—30分钟,根据各学科情况,时间可适当浮动); (6)教师精讲点拨(3—5分钟); (7)课堂巩固训练(3—5分钟,根据各学科情况,时间可适当浮动); (8)教学小结提升; (三)注意事项 1、教师备课。备课做到四问: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附件1: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 一、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及保障机制研究 1—1、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1—2、建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研究; 1—3、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研究; 1—4、加强高校内涵建设,改善教学条件的实践和研究; 1—5、以高校教学工作评估为契机,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保障制度的实践和研究; 1—6、建立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机制实践和研究; 1—7、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践和研究; 1—8、加强高校教学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1—9、高校教学督导和分级教学管理的研究; 1—10、加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和研究; 二、高校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2—11、产学研合作、双赢双惠、吸纳社会资源、加强内涵建设实践和研究; 2—12、高校校际间教学条件保障和教学资源共享实践和研究; 2—13、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的实践和研究; 2—14、区域高校学分互认机制研究; 2—15、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 2—16、以集团化模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三、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3—17、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3—18、中外合作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研究; 3—19、校企合作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研究; 3—20、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研究;

3—21、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研究; 3—22、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研究; 3—23、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研究; 3—24、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和研究; 四、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研究 4—25、高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一体化研究; 4—26、高校专业设置、专业规范标准、专业管理及专业评估研究; 4—27、高校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实践和研究; 4—28、高校新专业建设和管理及评估研究; 4—29、高校课程建设标准和评估研究; 4—30、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和研究 4—31、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实践和研究; 4—32、高校精品教材建设研究; 五、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5—33、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5—34、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及方法研究; 5—35、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36、理工科类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5—37、文科类大学生加强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 5—38、加强大学生学科知识竞赛的实践和研究; 六、加强实践教学研究 6—39、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和研究; 6—40、强化实践,加强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和研究; 6—41、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评估研究; 6—42、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6—43、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实践和研究; 6—44、加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实践和研究; 七、高等教育信息化和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对我国整体教育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文化课程的重要性以及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进行简述,并提出几项改革措施,以期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改革机制;理论研究;师资队伍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教育改革步伐也随之加快。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现今职业教育学校中,大部分只注重专业课教学,忽视了文化课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重专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 一、职业教育文化课程的重要性文化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学生全面发展有三方面意义:(1)完善知识结构,文化课和专业课都是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专业课以专业知识为主,而文化课以多样的素质教育为主;(2)培养能力,文化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3)丰富学习底蕴,文化课有将各种学习经验融合成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作用,丰富学生底蕴,形成文化知识。

二、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一)职业学校发展 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格,职业学校办学实力迎来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文化课是职业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学校的发展前景,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成为职业学校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课程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职业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越来越重视,这也意味着教学课程也要跟上时代的要求。教学课程的内容是学生接受的知识,因此,学生素质培养的方向及结果来自教学课程的内容,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这两点才是教学课程内容的关注重点。所以,教学课程发展是文化课程改革的原因之一。 三、职业教育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文化课程改革的统筹者 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和指导,而教育行政部门在管理和指导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遵循我国文化课程管理政策,实行课程改革督导检查和课程成果申报评审两项机制,对教学方案、学习标准等及时评估审查;第二,为引导职业学校工作者亲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并针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性教学管理课堂要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是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没有多少实质上的变化。 一、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高职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是什么原因导致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1];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好坏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高职学院管理者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有的高职学院鼓励教师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常常是“虎头蛇尾”,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明显。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 由此看来,没有管理层的推动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二、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2]。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但对高职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所以对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高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示范

附件二 xx医药学校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规范化管理,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按照《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财政违法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主要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地方财政专项资金、行业企业投入专项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等。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药物制剂专业建设、中药制药专业建设、药品营销专业建设、信息化建设和具有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等方面,不准用于基本建设及大型设备采购(即不准采购单位设备资金总值超过20万元的设备),并且用于硬件支出的比例不超过中央财政资金投入项目资金总额的20%。 第三条学校成立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领导、实施、监督、指导等机构。专项资金管理遵循“经费一次确定、分步到位,逐年考核、适时调整、绩效考核”的原则,并实行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规范实施。不得挪用、挤占、截留,严禁用于其它与国家示范校建设无关的项目。第二章预算管理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预算必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的文件精神,制定学校整体预算方案,各项目建设要根据总预算方案,制定建设项目预算方案,并签订《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实行专款专用,确保收支平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 意见 【法规类别】中等教育 【发文字号】京教职成[2009]2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发布日期】2009.03.12 【实施日期】2009.03.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京教职成[2009]2号) 各区县教委,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京政发〔2006〕11号),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整体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意见。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 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学校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职业特色、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 (二)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在人才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上与普通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也应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职业教育应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具有真正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改革是学校特色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特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育人环境上,更应体现在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学校吸引生源要靠硬件设施、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专业,更要靠优秀的师资队伍和适应性、针对性强的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课程。 (四)课程改革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模板】

2019年XX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课题立项指南 《XX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指南》分成十大类。各大类所列选题均为方向性标题,而非具体课题名称。申请者应在选题指导下,结合我省教育教学发展重点和学校、个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申报课题题目。课题题目必须简明、规范并突出研究主题,不宜照抄课题指南的名称。 本文公布的课题指南并未囊括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所有领域和问题,申请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条件,自拟课题题目,但必须充分体现省教改课题研究的应用性、实践性特征。 一、高校转型发展机制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中关键问题及对策研究 2.高职教育与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衔接机制研究 3.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机制研究 4.现代职业院校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水平建设与研究 5.国际化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6.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10.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的全日制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2.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3.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4.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5.“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6.(校政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17.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8.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9.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研究 22.基于“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登记证书”制度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3.军民融合育人模式研究 24.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建设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5.“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6.学分互认背景下高校本科教育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跨校、跨行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 革 戴士弘著

2007.4.

本书从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标准入手,育)的先进观念和微观改革的实践经验。单元教学设计,职教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与测评。 本书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战线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全面论述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全书主要阐述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观念,职教课程的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改革与教师职教能力的培训

苏志刚 本书内容根据作者的系列讲座整理。 近年来,作者在国内多所高职院校做过多次关于这个题目的讲座,全国各地听众反映热烈,纷纷要求文字资料。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机会成文,遗憾地未能满足多数听众的要求,现编写出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方便。 讲座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听众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应,说明了该问题的普遍性和紧迫性。当前,以高职院校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正面临新的突破性发展。截至2006 年末,全国已有高职院校1145所,从人数和规模上看,早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的教学改革已经从宏观(全国、省市地区的布局等)发展到中观(学院、专业、教师队伍整体)和微观(每门课程与每位教师)。教改的中观和微观问题已经成为高职业教育改的最紧迫问题。本书全部内容就是针对高职业教育改的中观和微观实际问题的。 书中所举的课程教学实例,都是实际课程,不是为说明某种观点而杜撰的。书中阐述的观点也不是单纯的理论探索,或凭空发发议论,而是经过实践证实有明显效果的。2005年起,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在全院以极大的力度,推行了本书所

说的“课程教学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 以及“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及测评”工作(以下简称“培训及测评” )。宁职院苏志刚院长说:“这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以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影响最深、效果最明显的一次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活动” 。2006 年末,就在培训及测评工作的尾声中,宁职院迎来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评选工作。有了“培训及测评”工作的基础,两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院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和成果得到专家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评价。 2002 年末开始,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培训及测评工作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在深圳技师学院(深圳高级技工学校)全面推行两年,取得了教改的明显效果。最早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培训测评工作的试验也取得成功,至今仍是该院新员工培训的保留项目之一。 随着宁职院教改成功经验的广泛传播,关于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系列观念和做法,引起越来越多同行的高度关注。本书的内容,就是以近十年来上述实践经验为背景展开的。 本书内容的主线,是当前教学第一线大家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对涉及到的观念和理论只做了简单提示。事实上,书中介绍的所有工作,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熟悉当代教育理论、认知心理理论的人都可以看出,书中的所有重要观点都是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性学习理论、行动引导教学理论等等为基础的。 全书分成上下两篇,分别对应“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和“职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劲松职高《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实训课教学模式》阶段汇报(弱化课题,强化教学改革;弱化我个人的作用,强化内涵发展需要)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来宾们: 大家上午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这所有着34年建校历史的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我非常荣幸能代表学校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的中职实训课教学模式》这一课题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一、研究背景 我校1983年建校,是北京市第一所独立设校的职业高中。2014年通过三部委验收,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对课堂教学的关注不够.随着中职生源质量的持续滑坡,我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家长学历层次较低,对学生期望不高,很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部分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信息技术水平整体不高。(此场合不宜这样表述)但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仅有一技之长的员工已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现代企业员工的核心职业素养,也是决定其职业生涯层次的关键因素。这两方面的能力恰是中职技能型人才的短板,导致他们发展的后劲儿不足,学校的教育培养与企业的用人标准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育人质量,适应学校及专业转型升级发展要求,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2015年9月,郭延峰校长将普通中学“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带到劲松职高。寒假里,他组织教师自主学习了99页的关于“翻转课堂"的理论文章。开学后,先后组织了15次关于“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学习、建课培训,利用周二大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全校116名老师全部完成学校规定的建课任务,共推出30节“翻转课堂”组内研究课。 从理论学习到培训研讨,再到教学实践,这些都是在教与学方式上进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职业学校的实训课教学与文化课教学有着显著的差异,

戴士弘教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导读

戴士弘教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导读戴士弘教授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专家,在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课程的评价标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如何改造传统课程教学、如何进行课程的单元设计和整体设计等方面都有重大的理论建树,并且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一、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篇) 目前,职业院校对课程进行评价,通常要靠督导或同行听课打分。听课打分表上的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专业内容熟练正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语言流利富有感染力、逻辑思路流畅、教态自然、板书精心设计。教学符合计划进度、教学文件齐全、多媒体使用得当。课堂管理效果好、能够教书育人等等。这种常规的评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方式不合理,二是评价内容不合理。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应设立新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课程效果的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不是以教师为主体;第二条,是职业教育课程应当突出“能力目标”;第三条,是能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能力训练。 传统大学课程教学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可以开出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但职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出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职业教育课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种做法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中,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出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当前职业教育院校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知识的盲目传授和盲目积累。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知识目标仅仅是第二位的目标。今天职业教育院校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企业人,而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所以,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就有以下几项: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高职院校所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发表时间:2010-07-13T17:04:18.62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3月第3期作者:朱新力 [导读] 本论文分析了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并针对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对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成人中专教师,河南商丘 476005) 中图分类号: F71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 03-027-02 摘要: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中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论文分析了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并针对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对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教育;有效性;教学管理;课堂要素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教师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没有多少实质的变化。 一、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中职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 只注意“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人或事;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好坏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中职学校管理者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有的中职学校鼓励教师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常常是“虎头蛇尾”,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明显。 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由此看来,没有管理层的推动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二、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 对中职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即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所以对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中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再次,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换而言之,中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中职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 三、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 (一)从深入手,全面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 有位职教人士曾经感慨:“其实最有条件去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这在某程度上道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就目前中职学校教师的组成结构来说,非师范类的教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他们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师范训练,对专业业务熟悉但对教育涉猎不深,大部分教师对专业方面留意较多,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较少;还有一部分教师过分强调了职教与普教的区别,但忘记了中职教育本身也是教育,很多与普教存在着的共性之处没有很好地加以借鉴。现在看来,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惟有这个的新起点,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请进来”和“走出去”才是理所当然;惟有这样的新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能的结合,职业能力才可能是结构性而非点式、线性

教改项目立项指南

附件1 2017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 项指南 (2017—2019年) 一、总体要求 为做好2017年度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指南列出的内容供各高校参考,其研究内容涉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非具体的项目名称。申请人根据本指南,结合学校和个人实际,确定项目名称和研究内容。 本次设专项项目,各高校积极组织申报工作。 二、立项指南目录 1.“四个一流”建设计划路径研究 1.1“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2“一流学院”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3 “一流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4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1.5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1.6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与实践 1.7大学精神的研究与实践

1.8大学核心文化价值体系研究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1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体制机制研究 2.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2.3高校创新创业试点学院(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践体系研究 2.5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研究 2.6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下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2.7“互联网+”与高校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8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 2.9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10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 2.11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管理研究 2.12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重点支持各类试点学院和试点单位在改革项目上的教学研究 3、应用型大学转型研究与实践 3.1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价标准研究与实践 3.2转型发展示范性学校(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 3.3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

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面对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数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加强数学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和经济实用型人才。数学教学要求“多模式,多层次”互动式教学,培养各类专职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服务。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教学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培养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也势必将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数量的逐年扩大,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更趋于实用、更贴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科学、更合理、更灵活,这对基础课程中最重要的数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课程教学要能及时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但现实的情况是: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人数的扩大致使教师数量不足,现有教师高负荷工作,很少有时间研究教法。教学内容与各专业体系脱节,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教材中数学经典内容较多,现代内容较少;连续型内容较多,离散型内容较少。各高职院校重科研、重成果、轻教学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不但会制约各专业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会对数学基础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成为数学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现代教育观念新动向 现代教育观念的改变可以从美国高校教育看出一些动向。美国一些大学开设诸如商业管理、人际交往和生物医学等方面的跨学科课程,激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多才多艺的工程师、园艺师、精算师、高级金融理财专家等。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必须改变。数学课程是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21世纪的大学生应具备如下的数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数学教学的改革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与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靠近,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师、园艺师、精算师和金融理财专家。 二、紧密联系数学教育实际,努力追踪现代数学教育新动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