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生理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9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生理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9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生理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9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生理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09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生理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概念题

1.高原服习

答:高原服习是指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后,机体通过对低氧环境产生各种适应性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缺氧的出现症状明显减轻的现象。不同个体的适应能力不一样,且与海拔高度、个体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

2.反应时

答:反应时是指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反应时主要反映人体神经与肌肉系统的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3.通气阈

答:通气阈是指渐增负荷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简称VT)。在递增负荷运动中,气体代谢的各种指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当血乳酸浓度急剧增加时,通气量、二氧化碳排出量等指标发生非线性的上升,可用这种变化的特点来判断乳酸阈的发生。因此,通气阈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常用的指标,一般多采用肺通气量急剧上升的开始点来确定。

4.肺泡通气量

答:肺泡通气量是指静息状态下单位时间内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考虑,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的计算

公式为: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min)。

5.等动收缩

答:等动收缩是指肌肉在进行缩短收缩时,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都以恒定速度进行收缩。采用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可使肌肉在关节整个运动范围都得到最大锻炼。

二、简答题

1.简述学生体质测定常用生理指标及其意义。

答:(1)学生体质测定的生理指标

①运动系统测试指标

肌力(肌力评定主要包括最大肌力、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肌电图;关节的伸展度。

②心血管系统测试指标

心率监测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有基础心率、安静时心率、运动时心率和运动后心率);血压监测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心电图监测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③呼吸系统测试指标

主要肺活量、连续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

④能量代谢系统测试指标

有氧代谢能力的评定(最大摄氧量、PWC170、乳酸阈);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评定;糖酵解代谢能力测定。

⑤神经系统及感觉机能测试指标

两点辨别阈;闪光融合频率;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脑电图检测。

⑥身体形态学指标的测定

体重测试;身体成分测试(如水下称重法、皮褶厚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法、体重指数法、超声测定法、核磁共振测定法、双光子x射线扫描法等);其他形态指标测试(身高、坐高、胸围、腰围、臀围等)。

⑦其他机能评定指标

如血乳酸、尿蛋白、血红蛋白、血尿素、睾酮等相关激素水平及与代谢有关的酶类活性。

(2)学生体质测定的意义

学生体质测定有利于进行运动员选材。教练员以此为依据,通过系统训练充分挖掘学生的遗传潜力。

2.简述赛前状态。

答:赛前状态是指在比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分为四种:赛前过分激动、赛前淡漠、赛前盲目自信和赛前战斗准备状态。

(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

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过程加强,体温升高,内脏器官的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是自然形成的条件反射。

(2)赛前状态对人体工作能力的影响

①良好的赛前状态

良好的赛前状态可以使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以前,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克服神经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对提高运动成绩有利。

②不好的赛前状态

如果运动员在比赛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则常表现为过度紧张,如急躁、食欲不振、睡眠不好、肌肉僵硬、咽喉发堵等;若运动员在比赛前兴奋性过低,则表现为运动员对比赛淡漠、全身无力。上述这两种变化都会降低运动成绩。

(3)克服不良的赛前状态

①运动员应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正确认识比赛意义,控制情绪,端正比赛态度。

②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适应各种比赛环境。

③根据运动员赛前状态安排适宜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过度紧张,可安排一些轻松缓和、节奏感强、强度小、能够转移注意力的活动或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低,情绪消沉,则可安排一些活跃、强度较大、时间较长、与比赛内容比较接近的活动或练习。

④按摩对消除精神紧张或提高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均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强度较大的扣击能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而强度小的揉、抚摩,则能降低其兴奋性。

⑤加强思想教育和管理,如合理安排赛前活动,要求运动员自觉遵守作息制度等。

3.简述翻正反射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答:(1)翻正反射是指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些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翻正反射比状态反射复杂,它有赖于中脑的协调。视觉在翻正反射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2)翻正反射的过程和发生机制

①由于头部位置不正,视觉和耳石器官受到刺激而兴奋,传入的冲动反射性地引起头部位置率先复正;

②由于头部复正引起颈肌扭曲,从而使颈肌内的感受器产生兴奋,继而导致躯干翻转,使动物恢复站立。

(3)翻正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动作就是在翻正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如跳水中的转体动作,都要先转头,再转上半身,然后再转下半身。

三、论述题

1.从生理学角度论述肌肉力量训练原则。

答: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包括:

(1)超负荷原则

力量训练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的频率。

(2)专门化原则

力量训练过程中的肌肉活动的性质和模式与所从事的运动专项特点不一致,对神经系统协调能力以及局部肌肉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发展肌肉力量的抗阻练习,应包括直接用来完成某一技术动作的全部肌群,并尽可能使肌肉活动的类型、能量代谢类型、肌肉收缩速度、力量练习的动作结构以及时间一动作关系与专项力量和专项技术的要求相一致。

(3)安排练习原则

①练习顺序

力量训练是由多种力量练习组成的,而练习的顺序可以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在一次力量训练课当中,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

②训练节奏

训练节奏是指力量训练的强度、运动量和训练频率应符合训练计划和比赛计划的要求。

在年度周期计划中,力量性运动项目准备期的力量训练量较大,训练强度较低,以刺激肌肉体积增加;而在随后的力量训练期和比赛期,力量训练量减小,训练强度增大,以提高肌肉力量或者爆发力。

2.论述高原训练利与弊。

答:高原训练是一种在低压、缺氧条件下的进行强化训练的方法。高原训练可以更好的锻炼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提高最大摄氧量和血色素浓度,增强耐受乳酸的能力。在大赛前进行高原训练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效果尤为显著。

(1)高原训练的利

①长期受高原应激会使瘦体重和脂肪明显下降,在高原上体重的丢失首先是脱水,其次是脂肪的丢失和骨骼肌质量的下降,同时还存在肌纤维变小的情况,这些都是对高原环境的有利适应。

②高原训练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及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水平,有利于氧的传送。同时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有利于氧的释放和弥散,从而导致机体的最大摄氧量增加。另外,高原训练可以使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升高,导致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及氧化磷酸化能力增加。这些都能使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得到提高。

(2)高原训练的弊

在高原的低压条件下,氧气运输和有氧代谢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决定有氧工作能力的最大摄氧量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身体的有氧运动能力,使得高原比赛时与有氧工作能力相关的竞技成绩会明显下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