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畜牧业发展模式

国外畜牧业发展模式

国外畜牧业发展模式
国外畜牧业发展模式

由国外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https://www.doczj.com/doc/be869902.html, 2008年06月19日08:59 网络

?发表评论共有条评论

?摘要:在总体分析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概况的基础上,通过解析美国、澳大利亚、荷兰3个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发展特点,深入探讨促进其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从而总结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利条件,提出目前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禽饲养量和肉蛋奶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畜禽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在全国范围内也初步形成了畜禽优势产业带,饲养模式也在向规模化方向发展。2004年,全国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达到4万多个,初步形成了几种畜禽的优势产业带,2004年,我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生猪产业带猪肉产量达3016.5万t,占全国总量的64.2%;集中在中原和东北8省区的肉牛产业带牛肉产量达414.1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61.3 %;分布在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18省(市、区)的肉羊产业带羊肉产量达到342.2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85.7 %,此外,还有肉鸡产业带和禽蛋产业带等。同时,我国的畜牧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经国家八部委认定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582家,这些企业在推动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总体来说,我国畜牧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生产方式也以散养为主,饲养规模较小,生产效率低,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与世界其他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饲养者承担的市场风险大、畜产品深加工业不发达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1 国外规模化养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规模化养殖的特点

现以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为例,分析其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特点,这3个国家都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如美国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澳大利亚是粗放型畜牧业;荷兰是精细型畜牧业。但这3个国家在以规模化养殖体现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上具有如下的共同特点。

1.1.1 饲养规模大

美国、澳大利亚和荷兰这3个国家的畜牧业都是以家庭农场为主,饲养规模一般较大。2005年美国 100~4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47万个,饲养全国3O%的奶牛,500~9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700个,饲养全国12.8%的奶牛,规模 1000头以上的奶牛场有1370个,饲养全国31.7%的奶牛。2004年,荷兰1~ 2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4155个,占总数的17.1 %,30~69头规模的奶牛

场有12073个,占总数的49.6 %,大于7O头规模的奶牛场有8104个,占总数的33.3%。2004年,澳大利亚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919个,100~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237个。

1.1.2 农场数量不断减少

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大型农场越来越多,农场的总数量随之减少,少数的大农场、养殖场饲养着全国大部分的畜禽。1974年美国有奶牛场和养猪场约4O万个和47万个,现在已减少到7.8万个和5.8万个,其中,规模在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饲养全国55%的猪。1960年,荷兰有奶牛场18.5万个,到2003年,减少到2.5万个年递减4.5%。1979年澳大利亚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9600个,下降了一半多。

1.1.3 单产水平提高

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虽然所需的劳动力减少,但在拥有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前提下,畜禽的单产水平没有下降,反而升高。1950年,美国奶牛平均单产约2.4t,2005年已达到8.9 t,在保证牛奶总产量稳步增加的前提下,奶牛的饲养量由1950年的2200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904万头。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 t,到2004年到5 t,饲养量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1960年,荷兰奶牛单产4 t,到2004年,达到7.4 t。

1.1.4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场所需劳动力数量减少

实现畜牧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国家,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科学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同时,其养殖场配备大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的减少。仅以澳大利亚为例,虽然它是粗放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比较低,但大规模放牧的饲养模式和生产专业化造就了高劳动生产率,2001年,澳大利亚每个劳动力人均饲养牛76头、羊270头。

1.2 国外实现规模化养殖的影响因素

1.2.1 国内消费能力的增长和消费习惯

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实现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从2O世纪6O年代以来,美、澳、荷3国的人均 GDP均呈上升趋势,1960年,美国人均GDP为1.5万美元,到2005年,已经达到4.2万美元;1960年,荷兰人均GDP约为1.1万美元,到 2005年,已经达到3.6万美元,1960澳大利亚的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到2005年已达到3.2万美元。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这些都潜在地刺激了本国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传统的饮食习惯也是影响畜产品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美、澳、荷3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以肉食为主,在人均 GDP增长的前提下对畜产品的需求也逐年上升。如1950年,美国人均消费鸡肉和火鸡肉分别为6.5和1.5 kg,到2004年,分别达到24.0和6.1kg。

1.2.2 现代化的生产管理

先进的管理技术不但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还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节省农场所需的劳动力,降低饲养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计算机和遥感新技术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畜牧业,参与农牧场管理决策,畜禽疫病控制模型及畜禽场经营监控等。

1.2.3 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

畜牧业养殖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以在各养殖场广泛推广。目前,在美国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美国养猪场的仔猪多为14~16 d断奶,结合全进全出的隔离制度,可减少母源性疾病的传染机会。早期断奶的母猪营养损失少,有利于下一胎生产性能的提高。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已在畜禽上广泛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繁殖率。现在约5O%~7O%的猪场采用了人工授精技术,它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种公猪的遗传优势,加快遗传进展,另一方面可节省昂贵的引种费用。

1.2.4 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美、澳、荷等国都十分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荷兰农业部每年向“科学和知识传播”的投入占全部预算的2/5,青年农民和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其他人员必须完成2~4年的中级职业教育。

1.2.5 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

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培育出高生产性能的品种,才能体现规模化养殖的优势。美、澳、荷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历来注重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国内建有数量众多的育种中心和种畜公司,培育出了很多优良、高生产力的畜禽品种。如美国的奶牛品种主要为荷斯坦奶牛和娟姗牛;肉牛品种为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猪品种有长白、大约克夏、杜洛克、汉普夏和皮特兰。此外,美国还有像PIC这样的世界著名的育种公司,为本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优秀的畜禽品种。

1.2.6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和成熟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合作社把分散的农场主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一系列专业化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为他们争取最大的利益。随着畜牧业养殖规模的扩大,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组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数量也产生由多到少的变化。1953年美国有农民合作社1万个左右,到2002年减少到3千多个,然而合作社的纯收入却由1953年的3.3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2.1亿美元。澳大利亚牛奶总产量中近75%由农场主拥有的合作社加工,最大的3家合作社加工所生产牛奶的6O%。荷兰奶制品行业的合作组织发展十分成熟,两家主要的合作社加工荷兰8O%的牛奶。农民合作社在生产、销售、加工服务、供应服务和信贷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把畜牧业生产的产、供、销紧密的连接起来,是畜牧业产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力条件

2.1 国内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379元,到2005年已达到13925元,年递增14.3 %,远高于美国同期的年递增速度。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43和134元,到2005年分别增加到 10493和3255元,年递增率达到13.5%

和12.5%。此外,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我国城镇和乡村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7.5%和67.7%,到2005年分别下降到36.7%和45.5%,分别下降了36.2 %和32.8%,已经达到富裕和小康水平。所有这些都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2 市场需求日益增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不断增加,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养殖业必须走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推动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197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分别只有 7.7、2.0和1 kg,到2004年,城镇居民的肉蛋类消费数量已分别达到31.3和1O.4 kg,农村居民的肉蛋消费量也分别达到17.9和4.8 kg。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客观上拉动了畜牧业的发展,这是畜牧业处于发展时期的显著特征,同美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相类似,美国的肉类消费增加主要是从2O世纪5O年代开始的,1950年人均消费肉类51.4 kg,刭2003年增加到82.9 kg。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将继续增加,国内市场仍有较大的消费潜力。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在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需要,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新的畜牧业生产形式的出现

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郊区畜牧业和农业专业户的发展对畜牧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城市郊区畜牧业是伴随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农区畜牧业分化出来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业,最初的目的是为解决城市畜产品供应问题,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2O世纪8O年代初,在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畜禽饲养专业户,把畜禽饲养从家庭副业转为专业饲养。畜禽饲养专业户的出现和增加成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目前,在农区建设养殖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已经成为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方式已经成为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现代化畜牧业的必然趋势。

2.4 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纵观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他们为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畜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1979~2000年,我国取得部级以上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1114项,其中国家奖193项。目前,我国的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49%,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和美国等国家的畜牧业发展具有共同的特点,既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畜牧业科学研究的进步和技术的推广、普及,为实现规模化养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生产奠定技术基础。

2.5 国家的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发展。改革开发以来,各级政府都增加了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从 1998年开始,农业部利用国债资金启动了畜禽良种工程,把繁育体系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先后投资18.53亿元,建设和完善畜禽良种场和测定中心,初步形成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为畜牧业发展解决了最根本的种的问题。为促进我国畜禽饲养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

化方向转变,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的需要,2004年农业部制定了《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指导意见》,以指导各省市采取相应措施,发展现代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动畜牧业样式方式的转变。全国目前已有养殖小区4万多个。

3 我国畜禽规模化养殖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转变起步良好,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人口众多,要达到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畜牧业的产业化、专业化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①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②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不高;③畜产品深加工产业还不够成熟;④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⑤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怎样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是我国畜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

4 发展规模化养殖采取的有效措施

4.1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养殖小区

通过制定养殖小区发展规划,加大对养殖小区建设的扶持力度,系统推进养殖小区的工程建设。推行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从饲养环节大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吸引现代大企业加入,大力提高整个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4.2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和实施“国家畜禽良种改良计划”,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加快建设种畜禽良种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畜禽良种繁育,不断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4.3 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

针对我国畜产品加工业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布局,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畜产品的转化和增值。同时,尽快制定统一规范的畜产品加工标准,构建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4.4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重点工程,对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

4.5 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

通过逐步建立政府对畜牧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逐步增加畜牧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畜牧业科技推广。

总之,要合理的发展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不能盲目的以为规模大即是现代化畜牧业。生产规模越大,需要的其他的配套措施,如科学管理水平、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养殖场污染治理等的要求也就越高。发展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要跳出规模越大就越好的误区,发展适度规模的畜牧

业养殖,以达到成本最低化和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

国际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

国际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 由于大多数国际工程都具有规模大、工期长、结构复杂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包括水文气象、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划以及设计的变更、所在国家或地方法律的变化及其他人为因素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工程项目的工期造成影响由于大多数国际工程都具有规模大、工期长、结构复杂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包括水文气象、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划以及设计的变更、所在国家或地方法律的变化及其他人为因素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工程项目的工期造成影响。 由于在工程项目的工期和费用方面都存在着不稳定、变化的因素,超出 合同条件规定的事项可能层出不穷,因此绝大部分国际工程的计划工期不能如期实现,工程项目只能是在实际条件下通过对进度计划的更新并根据新的进度计划进行运作。目前,人们利用各种项目管理软件,力图从实用的角度分析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从进度计划的编制、进度、费用控制、实际进度分析等方面完善项目管理。 但是,任何项目管理都有一定的思想和方法,而采用国家通用的、最切 合业主实际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管理软件才是有生命力的。以下是在国际上传统的和近年来发展应用较多的一些项目管理模式。传统的项目管理方式这种项目管理模式在国际上最为通用,世行、亚行贷款项目和采用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 )的合同条件的项目均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各方关

系如图1所示。 国际上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方式由业主委托建筑师和咨询工程师 进行前期的各项有关工作,待项目评估立项后再进行设计,在设计阶段进行 施工招标文件准备,随后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业主和承包商订立工程施工 合同,有关工程部位的分包和设备、材料的采购一般都由承包商与分包商和 供应商单独订立合同并组织实施。业主单位一般指派业主代表与咨询方和承 包商联系,负责有关的项目管理工作,但在国外大部分项目实施阶段有关管 理工作均授权建筑师/咨询工程师进行。 建筑师/咨询工程师和承包商没有合同关系,但承担业主委托的管理和 协调工作。 通用模式的优点是:由于长期地、广泛地在世界各地采用,因而 管理方法较成熟,各方都对有关程序熟悉;可自由选择咨询设计人员,对设 计要求可进行控制;可自由选择监理人员监理工程。 通用模式的缺点是:项目周期长,业主管理费较高,前期投入较高;变 错误!不能读取或显示文 图1

国内外畜牧业现状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讲课讲稿

加拿大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国家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来保护农业,并且有相应的机构负责实施。加拿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这种保护主要不是靠补贴或关税,而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的有关法律和法规来体现。例如,早在1912年,国会就通过了《谷物收购和质量检验法》,规定出口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13.6%,为保证和提高其小麦品质作出了贡献。1935年,政府制订了《草原农场复兴法》,改良大草原地区的土壤,兴修水利设施,提供技术援助,更进一步加强了大草原各省作为国家粮仓的地位。 2.执行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加拿大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备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例如,在首都渥太华设有种子生产者协会,各省都有分会,专门管理谷物的良种培育工作。凡是培育良种的农场都必须参加这个协会。同时,协会又与农业部所属的有关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农场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良种繁育程序,只许可繁育一个品种,并且要经过连续3年的试种示范,只有各方专家鉴定合格的优良品种才允许到农业部登记,由该协会发给证书。又如,政府规定,在马铃薯的种薯繁育场周围30公里内不许生产普通的食用马铃薯。在种薯生长季节,农业行政部门要对种薯生产地块作两到三次的现场检查。一旦发现某种病

害的侵染超过容许的范围,便立即宣布这块种薯地的马铃薯不得留种,只能供普通的食用。 3.发挥协会在生产中的管理和协调作用。加拿大政府畜牧业在产业政策、产品配额、市场价格、质量保证等方面实行宏观调控。具体业务管理通过由生产者共同联合组成的组织──协会来协调管理。如安大略省养牛协会就由各县推选农场主、专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共50名,共同组成协会管理委员会,抽调部分人员设置办公室。协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协会的主要职能有:为生产者传递市场信息(简报),协助政府决定产品配额、价格动态报告、协助政府争取外贸出口、抓产品质量安全等。协会按每头成年牛年收1.25加元作为经费。协会还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及时为生产(科研工作)者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研究生产发展什么。如加拿大培育的杜洛克猪,瘦肉率已达到63%,增加脂肪含量是市场的需求,他们通过育种将肌肉中的含脂率提高到2.3%,同比高1.0%。在奶牛生产方面,由于市场对奶油及其制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加拿大选育的瑞士褐牛牛奶中的含脂率达到5.0%以上。PICKSEED公司在牧草研究方面已培育出上百种抗杂、抗旱、抗踩踏、多色彩的牧草(草坪)种子,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 4.强化管理,培养高技能农畜业生产从业人员,是加拿大畜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加拿大农牧场一般由1~2

国外农产品物流系统

国外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建设与经验 谈到国外的农产品物流系统,主要有三种典型模式,日本模式代表了包括韩国在内的先进的亚洲农产品物流,美国模式代表了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先进的北美农产品物流,荷兰模式代表了先进的欧洲诸国模式。 这三种模式的形成各自有特殊的现实条件和经济背景,但都达到了安全高效的目的。研究并借鉴其发展的经验,对如何发展中国目前散乱初级的农产品物流或有帮助。 一、日本的农产品物流系统 日本的农业生产规模小、种植分散,农产品国内供给不足,必须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农产品需求。农业生产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日本的农产品物流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物流前端发挥着重要作用。农协是日本最主要的农业合作组织。批发市场中最主要的产地供货团体是农协,各大中小城市都有农协直接参加或组织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协利用自己的组织系统,以及拥有保鲜、加工、包装、运输、信息网络等现代化物流技术的优势,担当了农户与批发商之间的产地中介。 其次,销地批发市场发挥着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作用。日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中央批发市场、地方批发市场和其他批发市场三层等级。其中,中央批发市场由政府兴建,目的是确保大宗进口农产品的有效分货、紧缺农产品供给的区域平衡以及重要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鲜食品的合理流通。地方性市场和其他市场的设立目的则是保证小范围区域内农产品的均衡供应。 第三,日本拥有完善先进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和技术。 日本的批发市场信息化程度很高,可以全国乃至与世界主要批发市场联网,农产品交易时双方实行只看样品的信息交易,而实物则由产地直接向超级市场等集配中心运送。 日本在大中城市、港口、主要公路枢纽都对物流设施用地进行了合理规划,高速公路网、新干线铁路运输网、沿海港湾设施、航空枢纽港、流通聚集地等基础设施完善。日本还建立了一批加工厂、预冷库、冷藏库、运输中心等,大量投资和使用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和装备。日本已普遍采用鲜活农产品从预冷、整理、储藏、冷冻、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流通方式,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几乎达到100%。目前日本农产品加工比例在60%以上。 从日本建设农产品物流系统的经验来看,首先,农协在农产品物流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农协是由单个农户自愿联合组织起来的群众经济组织,是一个拥有强大经济力量的遍及全国的民办官助的农民经济团体。农协是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的关键环节,也是批发市场中最主要的产地供货组织。据了解,日本农产品生产总量的80%~90%是经由批发市场进入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

国外典型社区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区管理模式无外乎三种类型: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和混合模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与社区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正是由于这种结合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工作各具特色。在国外众多的社区管理模式中,较为突出的有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本文汇编了三国的社区建设模式,供大家参考。 美国:公民自治的典型 一、美国社区治理的模式 美国的社区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自治的典型形态,社区并不是作为政府的一个基层管理单元(行政区划) 而存在。联邦各州乃至各个市、镇,都有其独特的社区治理方式,但是社区发展和管理上,基本都采取了“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资金扶持,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他们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在社区的日常运作中,社区委员会、社区主任、专业社区工作者、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居民、志愿者均是社区治理的主体, 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负有职责和义务。 (一) 政府机构制定政策 美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政策影响社区的发展。例如,联邦、州地方政府一方面负责评估和修改社区的社会和经济政策,另一方面又采取措施消除在就业、信誉和住房等问题的种族、民族以及其他形式的歧视。联邦、州地方政府鼓励和支持社区组织的发展,并和慈善部门、社区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些活动,联邦、州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合作机制,探索社区发展的途径。联邦、州地方政府还通过扩展社区组织来执行有关政府社区开发项目,为了推动社区发展,政府还通过各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和法规,引导私营企业投入社区建设。 (二) 第三部门提供服务 国际上一般将非政府非企业的机构称为非政府组织(NGO),又称第三部门,它是美国社区治理的支柱力量。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政府的财政缩减,

国际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国际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工程项目管理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从内容上看,它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即从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分析、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管理。从性质上看,项目管理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微观基础,其性质属投资管理范畴。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是指将管理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确保其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工程公司如BECHTEL、FLOUR、FOSTER、WHEELER、KBR、AMEC、JGC、LUMMUS等为了适应项目建设大型化、一体化以及项目大规模融资和分散项目风险的需要,推出了一些成熟的项目管理方式。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DBB模式) 即设计-招标-建造(Design-Bid-Build)模式。该管理模式在国际上最为通用,世行、亚行贷款项目及以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合同条件为依据的项目均采用这种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工程项目的实施必须按照设计-招标-建造的顺序方式进行,只有一个阶段结束后另一个阶段才能开始。在DBB模式中,参与项目的主要三方是业主、建筑师/工程师、承包商。 优点:通用性强;可自由选择咨询、设计、监理方;各方均熟悉使用标准的合同文本,有利于合同管理、风险管理和减少投资。 缺点:工程项目要经过规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之后才移交给业主,项目周期长;业主管理费用较高,前期投入大;变更时容易引起较多索赔。 建筑工程管理方式(CM模式) 又称阶段发包方式,业主在项目开始阶段就雇用施工经验丰富的咨询人员即CM经理,参与到项目中来,负责对设计和施工整个过程的管理。它打破过去那种待设计图纸完成后,才进行招标建设的连续建设生产方式。其特点是:由业主和业主委托的工程项目经理与工程师组成一个联合小组共同负责组织和管理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完成一部分分项(单

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畜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畜牧业生产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一家一户“小作坊”式饲养已逐渐被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所取代,国内外消费市场对畜产品提出安全、优质、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新要求,日益突出的畜禽生产污染成为阻碍畜牧发展的瓶颈,如何保留畜牧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产品质、量上有新的飞跃,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循环发展?理性的思考告诉我们,标准化建设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标准化建设是畜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必然要求,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是促进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解决畜牧生产污染、保障生存空问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标准化发展 1前言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步伐,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畜牧业标准体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全面阐述了我国建设畜牧业标准体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了畜牧业标准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以及加强畜牧业标准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等方面[1]。 目前,我国畜牧业标准管理机构基本健全,管理体制逐步完善,畜牧业标准对于推动畜牧业技术进步、规范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标准化管理工作得到

加强。畜牧业标准管理体系基本建立[2]。畜牧业标准管理部门为农业部畜牧业司,全国畜牧总站为技术支撑机构,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畜牧业标准的技术归口管理。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牧业主管部门也都设立了相应的质量标准管理机构,有些省成立了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畜牧业标准管理逐步趋向规范化和科学化[3]。 2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禽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根本特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规划科学化、生产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企业化、防疫程序化、污物处理无害化”的要求,发展规模养殖,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现畜禽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生态化[4]。 2.1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生态平衡”的要求,支持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规模养殖场,使之符合畜禽生长、疫病防控、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要求[5]。抓改造,就是要对已经建起来的粗放型规模养殖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尽快改进和完善动物防疫和环保基础设施条件,确保符合疫病防控和标准化养殖要求。密度太大的规模养殖场,要下决心调减养殖规模,减少场内养殖数量,满足防疫工作需要[6]。 养殖小区是由传统分散饲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一种重要过渡形式,关键是要做到人畜分离、集中管理,切实解决好防疫配套和粪

关于国外农产品物流及其经验借鉴的文献综述

关于国外农产品物流及其经验借鉴的文献综述 摘要:农产品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物理性流通过程。农产品物流的起源、发展与成熟均在国外,我国引入这一概念相对较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均有很大差距。因此,本文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外农产品物流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分析了国外农产品物流的主要模式和经验,指出国外先进理论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启示,旨在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农产品;现代物流;国外 一、国外农产品物流的起源与发展 国外农产品物流研究的历史从物流的概念产生时就已经开始, 它起源于美国、发展在日本、成熟在欧洲。物流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至今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 从目前所能发现的文献看,关于农产品物流的描述,最早出现在1901年J.F.Growell 提交给美国政府的“工业委员会关于农产品配送的报告”中。1916年, L.H.Weld 在《农产品的市场营销》中正式对物流进行了定义: 物流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 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所包含的种种经济活动。组织上, 1946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农业输送物流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Traffic Logistics ),通过该组织, 对专业输送者进行资格认定, 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从事物流研究的主要国家,“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物流概念的初步认识上, 认为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 将其作为附属功能定位, 并未对物流概念进行系统化的延伸。”(韩一军 2007)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 各国纷纷开展对农产品物流的系统研究, 对农产品物流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美国的 E.Smykny 和 D.Bowersox(1961)第一次从系统的角度论述了农产品物流成本分析的概念。向欣(2004)则指出,农产品物流于1956年首次被引入日本,并在1970年成立了两个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学术团体“日本农产品物流管理协会”和“日本农产品运输促进交流会”。欧共体的农产品物流研究与日本同时起步, 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英、德、法等国家。“建立在美国物流理念基础上, 欧共体关于农产品物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很快。”(张宇萍 2009) “20世纪80年代是农产品物流飞速发展的阶段, 产生了物流管理的系统化思想, 一体化概念得到了广泛应用。”(黄勇 2010)1984年G.Sharman 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了“物流的再认识”一文, 指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物流在企业规划和战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其对农业领域内的大型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1985年,W.D.Harries 和 J.R.Stock 也发表了《市场营销与物流的重组——历史与未来的展望》, 从历史经验证明了市场营销与物流活动的相关性, 首次提出了营销与物流的一体化概念, 该文的发表推动了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研究与实践的开展。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农产品国际贸易量大大增加。一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远距离交易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贸易量的增加, 农产品物流开始了全球化运行的新阶段。物流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 EDI )技术, 即条形码、卫星定位系统( GPS )

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美、日、法、 德) 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不同的国家、行业、企业,甚至不同的时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都会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日本和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典型代表。美国模式无可置疑的是社会化大规模生产的典范,而日本模式则可以认为是灵活大规模生产的典范。而且,美国和日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截然不同,属于两个极端,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大多处于两者之间。比如英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比较接近美国的模式,而德国及欧洲大陆很多其他国家的模式与日本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模式极端的模式也产生了逐步交融的趋势。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

的,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美国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开始对传统的模式进行修改,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引进新的内容。尽管如此,历史上形成的美国模式的主要特点没有大的改变。 一、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美国已建立起了相当成熟、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而其市场经济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劳动力市场是美国人力资源配置的主体场所,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则是美国人力资源配置的最显著特征,美国政府除反对工资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宗教歧视等歧视行为外,对人力资源配置基本不加限制。 美国各类用人机构特别是企业通常采用向社会劳动力市场公布人员需求消息,进而以市场化的公开公平和完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各类员工的招聘和录用。各大企业或各州政府经常定期或不定期的向大学、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劳动力市场公布人员需求信息,以供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或拟转换工作的在职人员进行分析选择。而几乎所有的准劳动力从高中阶段起特别是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就十分重视分析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

韩国、波兰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与借鉴

韩国、波兰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与借鉴作者:李文明谢颜信息来源:《世界农业》发布时间:2015/05/11 浏览次数:25次 摘要:韩国和波兰两个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表明,家庭经营是农业经营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大农业扶持和补贴力度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培育农业后继力量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农民合作社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准确洞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始终把改革作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以解决好“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关键词:韩国;波兰;农业现代化;经验借鉴 一、韩国和波兰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一)韩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近几十年来,从“绿色革命”到“新村运动”,再到“汉江奇迹”,通过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生产,致力推动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扭转了工业化初期拉大的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逐步迈入农业现代化之路。韩国农村人口近几十年来呈现大幅减少的趋势。据统计,1970年韩国农村人口为1442.2万人,1990年减少至666.1万人,2011年继续下滑到296.5万人,与1970年相比,减少了近80%。与之相应,韩国城市化比例趋于提高,但近十多年来增速趋缓,逐步进入城市化稳定阶段,2013年韩国城市化率为91%,比2012年略有降低。 韩国人多地少且山地多,耕地资源短缺,近年来,耕地面积下降趋势得到遏制。韩国农地总面积173.7万hm2,占国土面积的不到1/5。稻谷是韩国农业生产政策的核心,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农地面积的50%,平均每户拥有稻田面积约为1.2hm2,大米供大于求,而玉米、小麦和大豆严重依赖进口,其中小麦自给率仅为0.5%,玉米自给率约为1%,大豆自给率在8%左右。韩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农业机械供应方案,目前水稻产业机械化接近100%。为调动农户水稻生产的积极性,韩国政府从2005年开始实施稻农收入补偿项目,将市场价格与设定的目标价格之间差额的85%补偿给农民。政府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和扶持力度,重视亲环境农业发展,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外部冲击,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韩国农业以小规模适度经营模式为主体,家庭农场是农业的重要基础形态。随着农业人口的转移和减少,家庭农场数量出现了下降趋势,由1970年的248.3万户下降到2010年的117.5万户,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总体上趋于提高,由1992年平均每户经营面积1.26hm2增加到2010年的1.58hm2。但是由于总体耕

国内外畜牧业现状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国内外畜牧业现状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加拿大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国家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来保护农业,并且有相应的机构负责实施。加拿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这种保护主要不是靠补贴或关税,而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的有关法律和法规来体现。例如,早在1912年,国会就通过了《谷物收购和质量检验法》,规定出口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13.6%,为保证和提高其小麦品质作出了贡献。1935年,政府制订了《草原农场复兴法》,改良大草原地区的土壤,兴修水利设施,提供技术援助,更进一步加强了大草原各省作为国家粮仓的地位。 2.执行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加拿大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备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例如,在首都渥太华设有种子生产者协会,各省都有分会,专门管理谷物的良种培育工作。凡是培育良种的农场都必须参加这个协会。同时,协会又与农业部所属的有关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农场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良种繁育程序,只许可繁育一个品种,并且要经过连续3年的试种示范,只有各方专家鉴定合格的优良品种才允许到农业部登记,由该协会发给证书。又如,政府规定,在马铃薯的种薯繁育场周围30公里内不许生产普通的食用马铃薯。在种薯生长季节,农业行政部门要对种薯生产地块作两到三次的现场检查。一旦发现某种病

害的侵染超过容许的范围,便立即宣布这块种薯地的马铃薯不得留种,只能供普通的食用。 3.发挥协会在生产中的管理和协调作用。加拿大政府畜牧业在产业政策、产品配额、市场价格、质量保证等方面实行宏观调控。具体业务管理通过由生产者共同联合组成的组织──协会来协调管理。如安大略省养牛协会就由各县推选农场主、专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共50名,共同组成协会管理委员会,抽调部分人员设置办公室。协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协会的主要职能有:为生产者传递市场信息(简报),协助政府决定产品配额、价格动态报告、协助政府争取外贸出口、抓产品质量安全等。协会按每头成年牛年收1.25加元作为经费。协会还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及时为生产(科研工作)者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研究生产发展什么。如加拿大培育的杜洛克猪,瘦肉率已达到63%,增加脂肪含量是市场的需求,他们通过育种将肌肉中的含脂率提高到2.3%,同比高1.0%。在奶牛生产方面,由于市场对奶油及其制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加拿大选育的瑞士褐牛牛奶中的含脂率达到5.0%以上。PICKSEED公司在牧草研究方面已培育出上百种抗杂、抗旱、抗踩踏、多色彩的牧草(草坪)种子,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 4.强化管理,培养高技能农畜业生产从业人员,是加拿大畜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加拿大农牧场一般由1~2

借鉴国外经验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借鉴国外经验,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摘要:针对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国外先进的质量标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应该做好明确建标主体及其任务、逐步完善各类标准、加强科学研究和加强生产全程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标准;标准体系 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国家和地区设置的技术壁垒,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创汇,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已迫在眉睫。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基础薄弱,现有标准不齐全,特别是缺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标准,涉及十大类主导农产品质量标准及其配套标准、规范等,综合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缺乏完整细致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意识淡薄,尤其是中小企业,没有把标准化工作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安全管

理不规范等都是当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国外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及其特点 ???1.1 与农产品相关的质量标准 ???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使用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系列标准,同时也有自己与国际接轨的完善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组织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7年和1996年先后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由于标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指导性,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这两套标准,以至于近年来全球掀起了ISO9000和ISO14000的热潮。继ISO9000和ISO14000标准的成功实施,世界上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自己在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表现和形象,并期望以一套系统化的标准来推行其管理活动,以满足法律和自身方面的要求,促进企业发展。1999年4月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13个组织联合制定了职业安全卫生评价系列(OHSAS)标准。与农产品密切相关的质量标准体系还有欧盟统一标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标准(HACCP)”,????英国“零售商共同组织技术标准(BRC)”、欧洲“零售商联合组织/优质农产品标准(EUREP/GAP)”。这些国际标准、国家

海外员工薪酬福利制度设计方法

海外员工薪酬福利制度设计方法 有很多的企业都会关注薪酬福利这一板块,然而有很多的企业都没有做好海外员工薪酬福利的管理。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海外员工薪酬福利设计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海外员工薪酬福利设计方法一、境外人员薪酬福利要分类管理 我国企业在境外的分子公司或项目公司往往既有本地人,也有总部外派人员,不同类别人员其原有的工资水准、生活成本、生活质量以及生活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在进行薪酬福利设计时,需进行区分,分类管理。 二、薪酬水平需要体现外部竞争性、内部公平性 (1)通过薪酬外部调研设计有竞争性的薪酬 本次项目外部薪酬调研不仅调查了行业内薪酬数据,还调查了行业内标杆企业海外项目公司相应职位的薪酬水平,结合项目公司目前正处于初创期,需要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鼓励创新。针对核心关键人才采取领先型薪酬策略,选取行业内50到70分位薪酬水平作为该项目公司薪酬设计依据。 (2)通过岗位评价,并与集团总部薪酬横向比对实现内部公平性 通过采用国际通用的美世“IPE”岗位评价工具从职责大小、职责范围、工作复杂程度三个方面,职位影响、监督

管理、工作责任、人际交往、知识技能、问题解决、工作环境七个因素对项目公司内部各岗位进行岗位评价,确定其岗位价值,根据岗位价值确定岗位薪级。 同时海外公司与国内母公司互为一体,有些集团公司也存在多家海外分支机构,其外派人员在集团内也存在横向调动情况,在薪酬设计时也要与集团内部薪酬进行横向比对,在符合集团总部薪酬管理制度的情况下体现内部公平性。 三、薪酬结构充分考虑海外工作特点 境外人员的薪酬结构与国内员工的既有共同点,又有其独特之处。主要考虑了海外人员长期在国外工作不同于国内员工能够工作和生活兼顾,在薪酬结构这块除了一般国内员工传统的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外,还有一部分津贴补贴,以本次项目公司为例其津贴补贴的主要构成有: (1)境外地区补贴:根据员工所派出国别和地区不同,享有不同的境外地区补贴。 (2)境外员工配偶补贴:对于已婚员工享有配偶补贴,按月发放。 (3)境外职务补贴:根据员工承担职务不同,享有不同的职务津贴。 四、建立有效地海外员工绩效评估系统 海外公司与母公司存在地域跨度大,过程监管困难,在

国外农业流通现代化及其经验借鉴

国外农业流通现代化及其经验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流通模式常被视为农业流通现代化发展的导向,其经验多有可借鉴之处。美国在地多人少、物产富饶、大规摸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凭借强大的工业支撑、发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资本密集型农业流通模式;日本在地少人多、资源短缺、农户小规模经营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凭借工业、政策引导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农业流通模式;国情介于美日之间的法国,通过发展农村超市和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实现了两者兼顾型农业流通模式。中国特色农业流通的发展方向不是对美日法三国模式的加减取合,而应充分考虑国情特色和国家实力,充分发挥自然、人文、社会和经济潜力。 关键词:农业流通;美日法模式;启示 农业现代化由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的组织方式(包括经济体制)现代化和流通现代化3个方面组成。从现有的文献看,从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方面入手研究农业现代化的比较多,较少有学者将农业流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部分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在探讨西方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农业流通现代化方面探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对于农业流通现代化,国内外普遍认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虽然有一些公认的标准和内容,但因各国的人文、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其所采取的步骤和措施亦有所差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流通现代化道路。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3种农业流通代表模式。 (1)资本(资源)密集型,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这些国家的基本国情是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劳动力不足、以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农业发展提供巨大的支持。其农业流通现代化的道路为农业投入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化程度高,农产品购销体系完善,流通环节较少,区域专业化的产地集中销售。 (2)劳动密集型,以日本、韩国等国为代表。其基本国情是地少人多、自然资源匮乏、耕地不足。因此,这些国家的农业流通现代化的道路为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适当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型农业协作组织,重视农业教育和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以及农民就业的兼业化。 (3)两者兼顾型,以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为代表。各国的基本国情是工业较为发达,劳动力和耕地资源都不太丰富,因此,其农业流通现代化的道路为两者并举,即:重视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共同提高,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推进农产品出口的规模化和集中化。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业流通现代化的发展,这其中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为更好地了解和借鉴已实现农业流通现代化的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选取美国、日本、法国3 种不同模式的典型代表国家作为参照,去粗存精,为我国的农业流通现代化建设道路选择提供参考。 1 美国模式 美国位于北美洲中部,面积约937万km2,人口约3亿。耕地占国土面积比例超过20%。农业人口约为800万,占全国总人口2.67%。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工农业生产规模、国内生产总值均居世界榜首。农牧业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高,主要生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水果以及多种肉、蛋、奶产品。粮食产量占世界的20%。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均出

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综述及各国项目管理特点分析

欢迎共阅 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综述及各国项目管理特点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政治格局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企业合作逐渐成一态势。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和加入WTO 以来经济的不断向外扩张,诸多工程企业面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因此,面对国际市场复杂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技术环境等,工程管理的模式也需不断的改进。熟练掌握目前项目管理模式,分析发达国家管理特点,借鉴各国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好的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字:国际项目管理 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特点 一、 工程项目管理及管理模式 理, 二、 1即设计 2、建造80年代,通在特许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政府通过发出特许经营权给项目管理公司,利用市场机构来筹集资金米建造并经营专业项目,从而实现分散资金的有效利用。对承建商来说,首先,该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准备基础设计,并与贷款方进行协商,进行融资;其次,与政府谈判,取得贷款方的承诺,从而使项目能够顺利实施。近年来,人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在采取该项目经营模式来加速发展包括高速公路和人掣桥梁在内的人批基础设施,并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 3、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 EPC) 模式 EPC 即设计、采购及施工全过程总承包, 是业主在完成项目要求或定义的基础上, 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总承包商, 由总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及施工管理和试运营等环节的全过程服务, 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采购、施工及安装调试等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均由总承包商协调解决。

4、设计- 建造模式( DB模式) 在国际上也称交钥匙模式、一揽子工程, 在中国称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 是指在项目的初始阶段, 业主邀请几家有资格的承包商进行议标, 根据项目确定的原则, 各承包商提出初步设计和成本概算, 中标承包商将负责项目的设计和施工。 5、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模式(PMC模式) 即由业主聘请管理承包商作为业主代表或业主的延伸,对项目进行集成化管理。PMC项目管理模式对国际上一些知名工程公司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东西,但就国内建设领域的实践而言还是一个新的管理方式。由于PMC 承包商在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阶段的参与程度和职责范围不同, 因此PMC 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6 益。 CM 用。 7 这些分 同关系, 8 在中国 但是, 三、 1、由生产企业自由组织力量建设 这种方式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比较多,那时项目建设主要是为恢复原有企业的生产,建设与生产相结合,同时各部门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设计施工机构.因此,当时采用的办法是各企业抽调人员自行设计,组织施工,小部分工程量较大且有旧中国留下私人营造商的地方,则采用部分发包,委托施工。 2、建设单位自行组织项目建设 这是很多单位进行项目建设较为普遍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他是由业主自己筹集资金,选择建设地点,编制计划任务书,组织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材料、设备的供应,并进行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但作为一个单位的基建部门,其专业技术人才的数量、人才结构、水平等往往

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一、国外农产品物流模式概况 世界级城市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大体可分为“市场流通”和“市场外流通”两部分。市场流通,即生产者直接或经过上市团体、货物收集者将农产品经各类批发市场集散、交易、形成价格后,经零售商、加工业者和大的消费团体将农产品最终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市场外流通,则指农产品不经过批发市场交易而是经过全国农协、商社的集配中心、果蔬超市、生协径直转移到零售机构、消费团体或出售给个体消费者或者说是生产者、上市团体与零售业者、消费者直接交易的流通形态。世界农产品流通交易体制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受各国社会体制、农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当前,世界农产品物流模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东亚模式。 日本、韩国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均以批发市场为主渠道,以拍卖为手段。以日本为例,目前,全日本共有88个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资的中央批发市场,年成交金额达6兆2000万日元,1513个多元化投资的地方批发市场,年成交金额达5兆1800万日元。经由日本批发市场流通的蔬菜占81%,果品占72%。在批发市场从事蔬菜果品交易的客户中,通过农协或其他任意组合组织的上货量各占上货总量的59%和66.5%,而其他商人等则占总上市量的17.8%和20.1%。交易方法以拍卖为主。在大阪中央批发市场通过拍卖成交的果蔬比率高达9O%以上;采用该模式的国家农产品流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流通渠道环节多,流通成本较高;其流通过程表现为“生产者-上市团体-批发商-中间批发商-零售店-消费者”,这样其利润也分配不均;②流通规范化、法制化、效率高。 第二种是西欧模式。 法国、德国、荷兰等国是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西欧模式的批发市场与东亚模式相比,批发市场流通比例较小,而且大多数大型批发市场仍然坚持公益性原则,如法国就指定了全法的23所批发市场为国家公益性批发市场。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形式也有所不同,农产品直销比例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如在法国巴黎郊外设立的一个批发市场-汉吉斯国际批发市场,由于鼓励发展产、加、销一体化,并将产前、产后相关企业建立在农村,巴黎的农产品直销比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另由于西欧国家市场信息网络发达,地域内、国家间的农产品贸易十分活跃,进出口产品在批发市场中也占据一定比率。其国家农产品流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鼓励发展产、加、销一体化,并将产前、产后相关企业建在农村;②建有完善的现代化大型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③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 第三种是北美模式。

外国人管理研究

目录 加强外国人聚居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1) 一、外国人管理现有情况和突出问题: (2) (一)绝大部分留宿外国人的居民都未到当地公安机关申报登记。 (2) (二)对私人业主出租屋涉外登记管理滞后。 (2) (三)外国人以出租屋为落脚点从事“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严重3 (五)出租屋管理服务模式陈旧,缺乏激励机制。 (3) (六)“外管”专职人员相对缺乏。 (3) 加强外国人聚居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来中国的外国人迅速增加,所来自的国家日趋多元化,大批外国人进入国内,带来了诸多商机,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穗外国人身份背景、职业构成等均比较复杂,良莠不齐。当前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2010年又将举办亚运会,从保障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角度考虑,改进加强对在穗居留外国人管理迫在眉睫。 近年来,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在外管工作上虽做出了努力,但是对于外国人尤其是“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住、非法经商)境外人士的管理,仍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涉及到的公安、工商、城管、街道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工作合力,管理难以到位。其中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市相当部分留宿外国人的居民都未按照相关规定,到当地公安机关申报登记;更有不少民房长期出租给外国人后,亦未依法办理申报登记手续,租赁合同也未至辖区房管所以及出租屋管理中心登记备案,

存在着不少治安隐患。笔者充分借鉴各地在外国人居留管理问题方面的好的经验和做法。在较全面了解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原因和影响,现将调研成果综合报告如下,供参考。 一、外国人管理现有情况和突出问题: (一)绝大部分留宿外国人的居民都未到当地公安机关申报登记。更有大量的民房在被长期出租给了外国人之后亦未按照上述程序办理申报登记手续,租赁合同也未至辖区房管所以及出租屋管理中心登记备案,造成了大量的治安隐患。 (二)对私人业主出租屋涉外登记管理滞后。出租屋管理机构在日常运作中,过多注重对出租屋主的管理和收税,忽视对出租屋主的服务,使得出租屋主常常与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处于对立的立场,逃避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甚至帮助承租人逃避检查。特别是“城中村”的私人业主出租屋,数量庞大、比较分散、依赖出租屋为生的人比较多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具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以广州为例,共有数十万间出租屋,如果单从出租屋居住人口来考量,已超过一个百万人口城市的发展规模,这在国内大城市中是少见的。近几年来许多来自非洲、印巴、中东、南美等地区的外籍人士,其中许多属“三非人员”以此类城乡结合部出租屋为居留点,外国人作为犯罪主体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如果管理不善,出租屋就可能沦为犯罪分子的“避风港”。2006年,查处的恶意非法拘留人员200多人,主要来自中东、非洲、西南亚地区,其中半数以上以私人业主出租屋为非法居留点。

国内项目管理的发展与国外项目管理模式比较

目录 1 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模式概述 (2) 1.1政府投资项目特征 (2) 1.1.1 投资主体单一 (2) 1.1.2政府投资项目比一般企业项目投资大、风险大、影响面大。 (2) 1.1.3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效果难以评价 (2) 1.1.4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程序严格,方式弊病较多 (2) 1.2 国外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模式概述 (3) 1.2.1 设计-招投标-建造(design-bid-build) (3) 1.2.2 可协商合同(negotiated contracts) (4) 1.2.3 设计-建造(design-build) (4) 1.2.4 工作指令合同(Job order contracts) (5) 1.2.5 建造风险管理(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t risk) (5) 1.2.6 最优价值采购(best value procurement) (6) 1.2.7 动机合同(incentive contracts) (6) 1.3 国内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模式发展 (7)

1 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模式概述 1.1政府投资项目特征 与一般的竞争建设项目实行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选项市场化、投资决策自主化的决策特征相比较,政府投资项目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资金来源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拨款,投资选项按计划,投资决策层次化等。 1.1.1 投资主体单一 由政府投资的项目大多数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非盈利性质的公益项目。由于项目具有公益性,致使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般经济组织不愿涉足;但是这往往又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是改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国防安全的必要配备,所以政府充当项目的唯一的投资主体。 1.1.2政府投资项目比一般企业项目投资大、风险大、影响面大。 对于这类项目,如果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任何其他的经济组织都不可能承受如此巨大的投资和风险。但是,倘若项目投入运行将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并影响着与该生产力相关的诸多产业,诸多部门。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1.1.3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效果难以评价 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是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由于科学的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项目的实施目标具有长期性、隐蔽性、交叉性等特点,其实施效果不能通过收入,税收等经济指标进行衡量,目标实现程度难以考核和评估。 1.1.4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程序严格,方式弊病较多 政府投资项目具有比一般项目更严格的管理程序,主要包括严格的立项审批制度、严格的政府采购制度,严格的项目评审制度和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 一般的对于传统的政府项目管理方式为:专业部门型、基建办公室型、临时机构型等方式。这些方式的主要特点是投资、建设、监管、使用多位一体,在职责功能上政企、政事不分等方面的弊病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 (1)建管主体混淆,市场程序混乱 许多的政府投资工程的业主既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又负责市场的监督管理,责任集勘察、设计、施工、验收、使用、管理于一体,建管合一。建设法规和市场规则对此类工程缺乏约束力,直接导致不讲节约、不讲效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