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防霉抗菌的概念

工业防霉抗菌的概念

工业防霉抗菌的概念
工业防霉抗菌的概念

防霉抗菌的基本概念

摘要:本文根据奥斯盾生物科学资料介绍细菌和霉菌的一些最基本的构造和特性,

对常见霉腐微生物的繁殖条件做了概括叙述,最后对防霉抗菌问题研究的状况做了分析,

希望能对我国的防霉抗菌涂料发展有些帮助。

关键词:微生物、细菌、霉菌、繁殖、防霉抗菌涂料、海洋防污涂料。

一、前言

人类与细菌的斗争己廷续相当长的历史了。文明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细菌的斗争史,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不被自然界中突然而来的巨大细菌灾难所毁灭,利用自己的智

慧和勤劳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过由于细菌所带来的灾祸。

在我们涂料界中,一代又一代涂料专家不顾困难重重,前赴后续,想研制出具有防霉抗菌的涂料。祈求利国利民、造福人类、净化环境。但是在涂料中要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还要花费大量的人才和物力,还要从基础科学入手。

二、常见霉腐微生物的基本构造和特性

这里主要介绍细菌、霉菌这两类引起霉腐变质的微生物,自然界中常常是十分复杂和混合出现各种微生物的,为了将最基本的概念弄清楚,有利于我们涂料配方设计时有很明确

的针对性,我们将根据文献和资料来对它们分别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细菌

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类微生物。食品的变质,食

物中毒,墨汁发臭,抹布发黏,化妆品产气发胀,某些传染病的发生,铁、铜、铝等金属

制品的腐蚀等,主要是细菌活动的结果。下面对细菌的构造繁殖方式以其菌藻形态分别做

介绍:

(1)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个体很小,它的大小通常以μm表示。细菌的形态多种多样,常随着菌龄和环境条

件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各种细菌在幼龄和生长条件适宜时,表现正常的形态。根据细菌的

外形不同,可将细菌分为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基本形态,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

旋菌。球菌的直径约为0. 5~2μm,杆菌约为(0. 5 ~1) μm×(1 ~5) μm,弧菌约为

(0. 3 ~O.5) μm×(1~5) μm,螺旋菌约为(0. 3~l) μm×(l~50) μm。

①球菌这类细菌单个存在时,呈圆球形或扁圆形。几个球菌联合在一起,其接触面常呈扁平状态。如尿素小球菌(Micrococcus ure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

②杆菌杆状的细菌,多数细菌为杆菌。杆菌的长短、形态差别很大。杆菌按其形态有短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棒状杆菌和芽孢杆菌等。如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痢疾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等。

③螺旋菌细胞呈弯曲、螺旋状的细菌。弯曲不足一圈的称为弧菌,如霍

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玫瑰色螺菌(Spirillum roseum)等。

(2)细菌的细胞结构

细菌的细胞结构可分为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两类。一般结构,这是任何细菌都具有的

共同构造,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体组成。鞭毛、荚膜和芽孢等,是某些

细菌所特有的结构。下面分别做介绍:

①细胞壁包在细胞表面的一层坚韧而具有弹性的结构,厚度一般在lO~

80nm,细菌的细胞壁约占菌体干重的10%~25%。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称黏质复合物)。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

N-乙酰胞壁酸(N-乙酰羧乙基氨基葡萄糖)以及短肽聚合而成的多层网状结构大分子化合物。其中的短肽一般由4~5个氨基酸组成,如L-丙氨酸-D-谷氨酸-L-赖氨酸-D-丙氨酸等,而

且短肽中常有D-氨基酸与二氨基庚二酸存在。不同种类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的结构与组

成不完全相同。肽聚糖是细菌、放线菌所特有的成分,它使细胞壁具有坚韧的特性。

细胞壁上有许多微细的小孔,可容许直径1nm 的可溶性物质通过,对大分

子物质有阻拦作用。

②细胞膜细胞膜也称细胞质膜或原生质膜,或简称为质膜,是紧靠在细

胞壁内侧,在细胞壁与细胞质之间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半渗透性薄膜。细胞膜厚度一

般为5~8nm,细菌细胞膜约占细胞干重的10 %。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60%~70%)和脂

质(主要是磷脂,含20% ~30%)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物质、固醇类物质以及核酸等,构成精细的膜结构。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是在液体的脂质双层中,镶嵌着可移动的球形蛋白质。脂质双层由

两排脂质分子排列构成膜的基本骨架,每个脂质分子是由一个可溶于水的“头部”(亲水部分)和两条脂肪酸链(疏水部分)组成。在脂质双层中,所有脂质分子的亲水端都朝向膜内外

两表面,疏水端则朝向膜中央。镶嵌在腊质双层内的膜蛋白,称嵌入蛋白质,对膜的通透

性起着重要作用。附着在脂质双层内表面的膜蛋白,称外在蛋白质,含有许多呼吸酶系、

三羧酸循环酶系和脱氢酶系。

③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细胞质是包于细胞膜内、除核质体之外的一种无色透明的胶状物。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核酸、脂类及少量的糖类和无机盐类。细菌细胞质中核

糖核酸的含量较高,可达固形物的15%~20%。

细胞质是细菌的内在环境,具有生命活动的所有特性,含有各种酶系统,是

细菌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通过细胞质使细菌细胞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

交换。

④核质体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一个结构完整的核,不具有核膜和核仁,因此没有固定的形状,只有一个核质体。细菌核质体的主要成分是DNA (脱氧核糖核酸),细

菌的核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连续的、环状双链DNA分子,长达lmm,比细菌本身长1000倍。

⑤鞭毛某些细菌的表面,长着一种从细胞内伸出的纤细而呈波状的丝状物称为鞭毛。鞭毛着生在接近细胞膜的细胞质中的基粒上,通过细胞膜和细胞壁而伸出体外。鞭毛的长

度常可超过菌体的若干倍,但直径很细,一般为10~2Onm 。

鞭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只含有少量的多糖,或可能有脂类。鞭毛蛋白类似于动物

肌肉中的肌球蛋白,能收缩。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鞭毛极其纤细易于脱落,细菌在幼龄时期运动活泼,衰老的细胞鞭毛脱落而不运动。

大多数球菌不生鞭毛。杆菌中有的生鞭毛,有的不生鞭毛。弧菌与螺旋菌都生有鞭毛。鞭毛着生的位置、数目与排列是细菌种的特征,有鉴定意义。

⑥荚膜有些细菌在其细胞壁表面覆盖一层疏松、透明的黏液性物质,称为荚膜。荚膜的厚度一般可达200nm。荚膜含有大量的水分,约占90 %以上。其化学成分随菌种的不

同而不同,通常是多糖,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荚膜是单一的多肽。

荚膜的形成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炭疽杆菌只是在被它所感染的动物体内才形成荚膜;而肠膜状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只有在含糖量高、含氮量低的培养

基中,才会产生大量的荚膜物质。

⑦芽孢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细胞内会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为芽孢。由于细菌芽孢的形成都在细胞内,故又称内生孢子。由于每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所以芽抱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2).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一般进行无性繁殖,主要以裂殖的方式,由1个细胞分裂为2个大小基本相等的

子细胞。

细菌细胞分裂可分为核与细胞质分裂、模隔壁形成和子细胞分离等过程。首先核分裂,同时在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从外向中心作环状推进,然后闭合而形成一个垂直于细胞长轴的细胞质隔膜,使细胞质分开,其次形成横隔壁。细胞壁向内生长,把细胞质隔膜分成两层,每一层分别形成子细胞的细胞质膜。随后横隔壁也分成两层,这样每一个子细胞就各具一完整的细胞壁,最后是子细胞的分离。

除无性繁殖外,细菌存在着有性结合(繁殖)。但细菌有性结合频率较低,主要以裂殖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3. 细菌的菌落形态

细菌的形态很小,肉眼看不见单个细菌细胞。但是,当单个或少数细菌(或其他微生

物的细胞、孢子)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后,如果条件适宜,它们就会迅速生长繁殖。由于大量子细胞不能像在液体培养基中那样自由弥散,势必会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一个较大的子细胞群体。这种由单个细菌细胞(或少数细菌细胞),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有时在内部)繁殖出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称为菌落。

不同种的细菌所形成的菌落形态不同。同一种细菌常因培养基成分、培养时间等不同,菌落形态也有变化。但是,各种细菌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落具有一定的特征。菌落的特征,对菌种的识别和鉴定有一定意义。

菌落形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圆形、假根状、不规则状等)、隆起形态(如扩散、台状、低凸、凸面、乳头状等)、边缘(如边缘整齐、波状、裂叶状、圆锯齿状等)、表面状态(如光滑、皱褶、颗粒状、龟裂状、同心环状等)、表面光泽(如闪光、不闪光、金属色泽等)、质地(油脂状、膜状、黏、脆等)、颜色以及透明程度(如不透明、半透明等)等项。

(二)什么叫霉菌

霉菌在自然界分布辗广,大量存在于土壤中,比其他微生物更能耐受较酸的环境,空气中也含有大量霉菌孢子。人们可以轻易地用肉眼看到这些生长在阴暗潮湿处,呈绒毛状、絮状或丝状的“霉”。霉菌是引起各种工业原料、农副产品、仪器设备、衣物、器材、工具和食品等发霉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1. 霉菌的形态和构造

霉菌的菌体由菌丝构成,菌丝可无限止伸长和产生分枝,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菌丝体。

霉菌的菌丝有两类:一类菌丝中无隔膜,整个菌丝体可看作是一个多核的单细胞,如低等种类的根霉、毛霉、犁头霉等霉菌的菌丝均无隔膜;另一类菌丝体有横隔膜,每一段就是一个细胞,整个菌丝体是由多细胞构成,多数霉菌都属这一类。

霉菌的菌丝细胞都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其他内含物组成。菌丝的宽度一般为2~lOμm,比细菌或放线菌宽几倍至几十倍。细胞壁的厚度为100~250nm,成分各有差异,大部分霉菌的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占干重的2%~26%)。

2. 霉菌的繁殖方式

(1)无性孢子繁殖无性孢子主要有孢子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等。

①孢子囊孢子是一种内生孢子,为毛霉、根霉、犁头霉等一些低等霉菌无性繁殖产生。

②分生孢子在菌丝顶端或分生孢子梗上,以类似于出芽的方式形成单个或成簇的孢子,称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是青霉、曲霉、木霉等大多数霉菌所具有的一种外生孢子,其形状、大小、结构以及着生的情况多种多样。

③节孢子亦称粉孢子,为白地霉等少数种类所产生的一种外生孢子。由菌丝中间形成许多隔膜,顺次断裂成许多竹节状的短圆柱形的无性孢子。

④厚垣孢子又称厚壁孢子,很多霉菌可形成这类孢子。它们形成的方式类似于细菌的芽孢。这种厚垣孢子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

⑤芽孢子由菌丝细胞如同发芽一般产生的小突起,经过细胞壁紧缩形成的一种耐受体,形似球状,如某些毛霉或根霉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被称为酵母型细胞的,亦属芽孢芋子。

(2)有性孢子繁殖有性孢子主要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等。霉菌的

有性孢子是经过不同性别的细胞配合而产生的。

①卵孢子菌丝分化成雄器和藏卵器。藏卵器内有一个或数个卵球。当雄器与藏卵器

相配时,雄器中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通过受精管而进入藏卵器,与卵球配合,配合后的卵球

生出外壁,即成为卵孢子。

②接合孢子接合孢子是由菌丝生出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配子囊接合而成。其形成

过程为两个相邻近的菌丝相遇,各自向对方伸出极短的侧枝,称原配子囊,原配子囊接触后,顶端各自膨大并形成配子囊,然后两者接触处溶解,隔膜消失,细胞质与细胞核相互

结合,形成一个深色、厚壁和较大的接合孢子。

③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是一种内生的有性孢子,各种子囊菌都能产生。子囊孢子产生

于子囊中,子囊是一种囊形结构,呈圆球状、棒状或圆筒状。同一或相邻的两个菌丝细胞

形成两个异形配子囊,即产囊器和雄器,两者进行配合,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质配和核配后,形成子囊。子囊中子囊孢子数目通常是2的倍数,一般为8个。大多数真菌子囊包在特殊的

子囊果中。子囊的形状、大小、颜色、形成方式等,均为子囊菌的菌种特征,常作为分类

的依据。

④担孢子为各种担子菌所特有的外生有性孢子,经过两性细胞核配合后产生,着生

在担子上,典型担子菌的担子都有4个担孢子。

此外,在液体培养基中,霉菌菌丝断裂的片段也可以生长成新的菌丝体而进

行繁殖。

3.霉菌的菌落形态

霉菌和放线菌一样,在固体培养基上有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的分化。气生菌丝较松散

地暴露在空气中,因而形成干燥、疏松和不易从培养基中挑出菌丝的菌落。

三、常见霉腐微生物的繁殖条件

研究环境因素与微生物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了解霉腐微生物在自然界、在涂料中以

及食品等中的分布及作用,使人们有可能采取有效措施来抑制甚至完全破坏霉腐微生物的

生命活动,从而防止疾病的传染以及在涂料、各种工业制品的腐败霉变。

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它们相互之间又密切联系。这里主

要介绍营养、空气、水分、温度、pH和渗透压对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一、营养物质

微生物具有一般生物所具有的生命活动规律,其需要从外界环境不断吸收营养物质并加以利用,从中获得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并合成新的细胞物质,同时排出废物。

从各类微生物细胞物质成分的分析中得知: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其他生物的化学组成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占全部于重的90%~97%)和矿质元素(占全部干重的3%~10%)。由这些元素组成细胞中的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类等各种有机物质,以及元机成分。

(1)碳源凡可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碳架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碳源。碳源(碳素化合物)是构成菌体成分的重要物质,又是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和细胞内贮藏物质的主要来源。微生物对碳素化合物的需要极其广泛,从简单的无机碳化物到复杂的天然有机碳化物都能被不同的微生物所利用。

(2)氮源凡构成微生物细胞物质或代谢产物中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称为氮源。氮源是构成微生物细胞蛋白质、核酸等重要物质的主要营养物质。氮源一般不提供能量,但硝化细菌能利用铵盐和亚硝酸盐作为氮源和能源。

氮源可分为无机氮和有机氮。就微生物的总体来说,从分子态氮到复杂的有机含氮化合物,包括硝酸盐、铵盐、尿素、酰胺、嘌吟碱、嘧啶碱、氨基酸、蛋白质等都能被微生物利用。

(3)无机盐类无机盐类也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其主要功能是:构成菌体的成分;作为辅酶或酶的组成部分或维持酶的活性;调节细胞渗透压、氢离子浓度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等。某些自养微生物可以利用无机盐作为能源。

无机元素包括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主要元素有磷、硫、镁、钾、钙等;微量元素如铁、铜、锌、锰、钼、钴、硼等。

(4)生长素凡能调节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微量有机物质,称生长素。广义的生长素包括氨基酸、瞟呤、嘧啶、维生素等;狭义来说生长素主要指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是构成辅酶的重要组成成分,或者本身就是辅酶。

生长素与碳源、氮源不同,它不是一切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要素,而仅为某些不能自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素的微生物的必要的营养物质。

二、空气

空气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有极大的影响。根据微生物对氧的要求,可将微生物分为以下三类。

(1)专性好气菌又称专性好氧菌。仅在空气或有氧的条件下才能生长,它们要求空气中的分子态氧作为呼吸过程中最终的电子(氢)受体。这类微生物包括全部霉菌、大部分放线菌及部分细菌。

(2)专性厌气茵又称专性厌氧菌。仅在没有空气或无氧条件下生长,它们不需要分子态氧,而需要其他物质作为生物氧化过程中的最终电子(氢)受体,分子态氧对它们往往有毒害作用。专性厌气菌包括部分细菌、放线菌,例如硫酸盐还原菌,生活在含有有机质及硫酸盐的厌氧环境中,产生大量H2S, 引起土壤中、水中金属构件腐蚀,造成危害。

(3)兼性好气菌或兼性厌气菌它们既能在有空气或氧气的条件下生长,又能在没有空气或氧气的条件下生长。在有分子态氧的条件下,它们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在缺乏分子态氧的条件下,则进行无氧呼吸或发酵,以获得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能量。这类竿物包括酵母菌、一些肠道菌和硝酸盐还原菌等。

三、水分

实际上不宜用作消毒剂。食品工业中常应用苯甲酸、丙酸、脱氢醋酸等作为防腐剂,来抑

制酵母、霉菌、细菌的生长。碱类物质由于毒性大,一般只用于仓库及棚舍等环境的消毒。

六、渗透压

渗透压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必须具有与其细胞大致

相等的渗透压,超过一定限度或突然改变渗透压,会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甚至会引起

微生物的死亡。在高渗透压溶液中微生物细胞脱水,原生质收缩,细胞质变稠,引起质壁

分离。在低渗透压溶液中,水分向细胞内渗透,细胞吸水膨胀,甚至破坏。在等渗溶液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最好,细胞既不收缩也不膨胀,保持原形不变。常用的生理盐水

(0.85%NaCl溶液)就是一种等渗溶液。

适宜于微生物生长的渗透压范围比较广,微生物对渗透压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逐渐改

变环境的渗透压,微生物能适应这种变化。在海水、盐湖、水果汁中生长的微生物,大部

分可以逐渐适应在低渗透压的培养基中生长。有些微生物专性嗜高渗透压,必须在高渗环

境中才能生长。中等嗜盐微生物可在2%盐溶液中生长,极端嗜盐微生物可在15%~30%盐溶液中生长。

综上所述,微生物的繁殖和生命活动需要一定的营养条件和生理条件,而且各种微生

物都有自己最适合的生长条件。防霉防腐的目的,就是有目的地控制这些条件,人为地破

坏霉腐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条件,抑制甚至杀死霉腐微生物,从而防止制品和物品被微生物

污染。

四、目前研究状况

微生物灾害的研究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近年来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欧美以及日本等就开始研究出口商品、军用品以及民用品等方面的微生物灾害及防治技术,主要对象是皮革制品、纺织品、木材及其制品、纸张、包装材料等。60年代以后,研究工作开始涉及塑料、橡胶、金属材料、光学仪器、精密仪器等范围。如“阿波罗”登月号所用的精密仪器都采用了有效的防霉措施。

国外许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产业部门都开展了微生物灾害的研究,其任务是调

查微生物灾害的实态,研究防止技术,确定综合性的防范措施等。在英国伯明翰阿斯顿大

学设立了“国际生物灾害情报中心”(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Information Center)。

日本于1973年成立了防菌防霉学会,同时出版《防霉防菌》杂志,定期举办讨论会,日本的大阪大学、筑波大学、近畿大学、东京农业大学、井上微生物灾害研究所、东京综合防

霉研究所等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美国的哈佛大学、马里兰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

利福尼亚大学、韦恩州立大学、通用电气公司研究所、宇航局研究所、道(Dow)化学公司、文特隆(Ventro)化工公司等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另外,前苏联、加拿大、法国、

德国、瑞典、波兰、澳大利亚、印度等国也都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有许多国家对工

业材料及其制品实行污染菌的控制和检验,规定污染菌的指标,制定霉菌抵抗性试验规范。

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重视微生物灾害或防霉方面的研究。于2003年筹建中的全国防霉防菌协会至今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召开了七届防霉防菌技术研讨及产品交流会。

在涂料行业中,国内外都有一批专业人员在辛勤地探索。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除了

少数公开外,目前还有相当部分是保密的,是有偿服务的,在国内市场上,也有不少“防

腐涂料”、“杀菌涂料”、“抗霉涂料”但是效果如何?如何鉴定?有无标准可查……一系列

问题,令人担心,令人无奈。

五、防霉抗菌工作如何进行

(1)防霉抗菌剂的种类

常见的主要抗菌药物有500种以上,包括有机和无机的,它们的理化性质,毒性及防霉抗菌效果各不相同。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限于篇幅无法全部列出。

①1,3-二羟甲基-5,5-二甲基海因(C7H12N204,分子量188.18)又称DMDMH 属低毒

化合物。是一种广谱防霉抗菌剂,主要针对细菌,对真菌效果一般,被广泛用于涂料,油墨,印刷等行业,主要都缓慢释放甲醛达到防霉抗菌的效果,正因为释放甲醛影响环境,

己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

②二硫代水杨酸(C14H10O4S2,分子量306.36)又称DSTA,DTDBA,属低毒化合物对常见霉菌,细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对出芽短梗霉、黑曲霉、蜡叶芽枝霉等有效,加入涂料和粘合剂中,可提高产品的耐霉性能。

③4,5-二氯-N-辛基-4-异噻唑啉-3-酮(C11H17Cl2NOS分子量282.22)又称ROZONE 2000、DCOIT。系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广泛杀菌活性和优异的杀藻性能,是一种理想的海洋防污剂,在现有环境中对海洋生物毒性最小,与三丁基锡(TBT)相比,本产品属环境

友好型,是有机锡的最佳替代品。

本品DCOIT和其它防污剂组合成不同的配方:DCOIT+氧化亚铜;DCOIT+氧化亚铜

+百菌清;DCOIT+硫氢酸亚铜;DCOIT+氧化亚铜+敌草隆;DCOIT+硫氢酸亚铜+敌草隆;DCOIT+2-甲硫基-4-叔丁氨基-6-环丙氨基三嗪的组合,可以实现长期高效、低毒、安全的

要求。由于DCOIT对硅藻、细菌、藻类植物和藤壶等动物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且通

过水解,光降解和生物降解很快分解,不产生累积效应。因此自1999年以来在北欧、瑞典、冰岛、挪威、丹麦等国联合开展了DCOIT代替TBT防污剂的研究。

④氧化亚铜(Cu2O,分子量143.1)为红棕色粉末,在潮湿大气中易被氧化,而转化

为碳酸铜。氧化亚铜属低毒化合物,它主要靠铜离子起杀菌作用,它可被萌发的孢子吸收,达到一定的浓度可杀死孢子细胞,从而起到杀菌作用。它被广泛用于海洋涂料的防污剂,

在海水中它分解产生的铜离子使海生物的主酶失去活性,使生物细胞蛋白质絮凝产生金属

蛋白质沉淀物,致使生物组织发生变化而死亡。当铜离子临界渗出率为10μg/(cm2.d )时对

藤壶有效,10~20μg/( cm2.d )时对水螅、水母有效,20~50μg/( cm2.d)时对藻类有效,

40μg/( cm2.d )对细菌黏膜有效。

(2)对霉腐微生物的调研

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习性各异。因此,生长在各种不同工业

材料或制品上的微生物种类亦不相同。换言之,各种工业材料或制品中的污染菌的品种不

一样。例如,在乳胶涂料中繁殖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包括假单胞杆菌、海生黄杆菌、黄

色八叠球菌、蕈状芽孢杆菌等,而在涂膜上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包括出芽短梗霉、

蜡叶芽枝霉、黑曲霉、集团茎点霉、交链孢霉等。尽管从发霉的皮革表面分离到几十种霉菌,但是引起皮革发霉的主要霉菌是青霉和曲霉。

由于不同品种的微生物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不一样,即某种药物对不同品种的微生物

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因此,依靠一种或几种药物来解决不同工业材料或制品的霉腐问题是

不可能的。了解某种工业材料或制品上霉腐微生物的种类,为筛选合适的防霉抗菌剂,解

决产品的霉腐问题提供了依据,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霉腐微生物调查的一般过程如下所述。

(1)采样使用灭菌的磨口玻璃试剂瓶或大试管或小三角烧瓶和采样工具,现场取样(最好取微生物数量多的霉腐样品),放入带冰块的保温瓶,带回实验室,置于冰箱内

待检。

(2)分离使用灭菌的细菌培养基或霉菌培养基,根据污染程度的大小,即霉腐菌的多少,用无菌水稀释若干次,于适宜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待污染菌菌落明显出现为止。在无菌室内,于火焰旁,用接种针(环)挑取各菌落于培养基斜面中再培养。最后将长好的斜面保存于冰箱备用。

(3)鉴定微生物种类的鉴定是一项繁琐和费时的工作,一般由专业机构完成,因为要借助显微镜做形态观察和进行各种生理生化试验。通常情况下,应用单位不必进行此项工作,只要将分离到的各种微生物编号保藏即可,同样可供防霉抗菌剂的筛选试验之用。而如果一定要确知某种污染菌的名称,则可委托专业机构来完成。

(3)实验室供试微生物

实验室中可供试验的微生物主要如下列四类,其中不少与涂料霉变相关

⑴霉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变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im)、宛氏拟青霉(Pacilomyces varioti)、蜡叶芽枝霉( Cladosporium herbar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球毛壳霉(Chaetomium globasum)。

(2)细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3)酵母酒精酵母(Klocckeria janke)、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uisiae)

(4)其他常见菌交链孢霉(Alternaria sp.)、毛霉(Aetinomucor elegans)、根霉(Rhizopus sp.)、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4)防霉抗菌剂的筛选

由于工业防霉抗菌剂种类繁多,性质各异,要选择某种或某几种药物来解决涂料工业材料或制品的霉腐问题,就必须对众多的防霉抗菌剂进行一系列筛选试验。

对防霉抗菌剂的要求为:作为一种理想的防霉抗菌剂,必须符合高效、广谱、低毒、长效、稳定、互溶性良好、价格适中、货源充足等要求。还要考虑到色泽、气味、腐蚀性、溶解性等因素。而要完全满足上述各种要求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复配技术,协同作用。

(1)初筛目前使用的工业防霉抗菌剂有几百种,首先要对各种防霉抗菌剂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基本了解,从中选取所需要的能解决工业材料或制品霉腐问题的药物。其次要对所选取的药物做防霉抗菌效果的试验。此项工作十分重要,否则就不能有针对性地寻找到具有良好防霉抗菌效果的药物。初筛一般采用平板抑菌圈法,初步考察药物对混合细菌、混合霉菌或混合酵母菌的抑杀能力的大小。进而选择抑菌圈较大的,也就是防霉抗菌能力强的药物进行进一步复筛试验。

(2)复筛在对混合细菌、霉菌或酵母初筛的基础上,用最低抑制浓度法(MIC法)对各种微生物做最低抑制浓度的检测试验,从而了解各种药物防霉抗菌效果,为防霉抗菌剂在某种工业材料或制品中的应用提供必要的依据。某种药物对各种微生物的MIC数据是不一样的,此即为某防霉抗菌剂对某种或某几种微生物处理效果。

①添加试验也叫互配试验,即将筛选到的防霉抗菌剂或复配物以一定比例添加到工业材料或制品中。试验者必须熟悉工业材料或制品的制造工艺(从涂料原料的选用、按配方投料、分散、研磨),以能恰当掌握添加到某一道工序。添加的防霉抗菌剂既要能够解决

霉腐问题,又不能影响材料或涂料的性能和质量,否则防霉抗菌剂效果再好,也不能使用。例如,当防霉抗菌剂添加到乳胶涂料中后,应关注是否影响涂料的白度;是否引起破乳、是否引起涂料分层、结块。当防霉抗菌剂添加到树脂塑料中时,是否能耐高温;是否会产生难闻的气味;是否影响树脂塑料的颜色;当防霉抗菌剂添加到金属加工液时,pH值是否恰当;是否对机械设备起腐蚀作用;当防霉抗菌剂用于木材防腐时,是否使木材颜色起变化等,这些均必须予以考虑。

②挑战试验就是在已添加防霉抗菌剂的工业材料或制品中加入一定量的供试微生物悬浮液,混合均匀后于适宜温度下考验一定的时间,定期观察样品中微生物的繁殖情况,从而判断所添加的防霉抗菌剂能否有效地解决产品的霉腐问题。作为供试微生物,如无特殊要求,则使用实验室常规试验菌(混合细菌或混合霉菌或混合酵母菌), 如有特殊要求,可使用从某种工业材料或制品中分离到的污染菌,也可以两组菌同时使用。每100g样品中加入1ml菌悬液,含菌量为108cfu/ml。考验时间为28天, 其间每7天检查一次,一般情况下,第7、14、

21天可使用平板划线培养法检菌,用“—、十、十十、十十十”表示菌的有无或

多少。第28天时,进行活菌计数。自然,经过艺28天考验后,样品中的菌越少越好,说明防霉抗菌剂发挥了作用;如果样品中的菌越来越多,则说明所加入的防霉抗菌剂及其配方效果不好或不起作用,应重新筛选。

本试验适合于乳胶涂料、化妆品、胶黏剂、金属加工液、造纸纸浆、墨水墨汁、循环水、油田注水等。

③培养皿试验就是将添加过防霉抗菌剂的样品裁剪成一定的大小,置于固体平板培养基的中央,然后喷洒霉菌孢子悬浮液(108 cfu/ml), 于(28土1)℃考验一定的时间,每7

天检查一次,28天结束试验。长霉程度可用“—、十、十十、十十十”来表示,28天后最好为“—”, 即未长霉。工业产品的耐霉要求,可参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本法适用于涂料、纺织品、皮革、塑料、橡胶等。

④应用试验将通过一系列筛选试验得到的防霉抗菌剂配方,添加到需要解决霉腐问题的工业材料或涂料中,进行生产化应用试验。同时定批次抽取样品,进行防霉抗菌效果及其他性能检测。一般情况下,三批次产品合格,即可视为工艺稳定。另外,跟踪服务也非常重要,因为工业产品在制造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加上环境条件的变化,有的会影响到产品的防霉抗菌效果。发现问题,需及时改进。因不同产品,有不同要求,也有不同试验方法,与涂料关系不大的方法在此省略了,请读者参阅其它文献。

六、结束语

涂料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纵观近代涂料发展的历史,可以认为涂料学中包含了有机、无机、物化、分析、高分子、电化学、生物学、电子学、光学、矿物学、环境、医学等学科的精华。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的要求,人类的进步,本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越来越明显,研究的范围一定会越来越广,课题将越来越深奥、复杂。因此,涂料行业的挑战也必定越来越深化,特别是在技术前沿方面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涂料科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要对科学试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人们常说在涂料界中工作经验非常重要,其实经验就是靠做出来的,靠到第一线,生产岗位,实验室仪器前,一天一天踏踏实实地做出来的,这里就要有耐心和毅力,也要甘心做一名普通的工人,或实验员,经过数十年的查文献做实验,在生产车间做产品,最后才能积累经验,做出与国际接轨的产品和研究成果。

涂料科学又是一种系统工程,要想使中国的涂料科学赶上甚至超越国际水平,没有

政府+企业+人才+资金+工程实例+大学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是很难实现的,我呼吁在重大课题上的全方位合作,我更希望以民族之心,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为开创中国涂料的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奥斯盾生物科技

抗菌药物的基本分类及抗菌要点

抗菌药物的基本分类及抗菌要点 热度20已有191 次阅读2012-7-14 09:23 |青霉素, 氨苄西林, 普鲁卡因, 头孢菌素 为了便于大家对抗菌药物的全貌建立概念性的认识,我对抗菌药物做了下面一些简略性表 述,希望能对大家学习抗菌药物有一点帮助。当然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及指正。 (一)β-内酰胺类: 1、青霉素类: (1)天然青霉素类特点:主要作用是用于敏感菌株的的G+菌感染,但不耐酶。 临床上主有:青霉素G钠(钾)、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钾等。 (2)耐酶青霉素类:本类药物耐酸、耐酶,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等G+菌感染。 临床上主有:苯唑青霉素、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等。 (3)半广谱青霉类: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及少部分阴性菌(如李斯特杆菌、流感杆菌和伤寒杆菌等)有杀菌作用,耐 酸可口服,但不耐酶。 临床上主有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4)抗铜绿假单胞广谱青霉素类:对G+菌作用不及青霉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等,但对包括铜绿假单胞及不动杆菌等 院内感染常见菌株在内的G-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临床上有: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替卡西林、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苄西林、阿帕西林等。 (5)抗G-窄谱青霉素类:氮卓脒青霉素(美西林)等。 2、头孢菌素类: (1)第一代头孢菌素特点:对G+(除肠球菌、MRSA外)有良好抗菌;对G-作用较差,仅对少数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 有活性;多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半衰期多较短、不易进入CSF;有一定肾毒性。本类药中头孢硫咪对肠球菌(如粪肠球 菌、屎肠球菌等)有良好活性,这是一个另外。 注射用: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硫脒、头孢噻吩钠、头孢替唑钠、头孢噻啶、头孢氨苄、头孢匹林、头孢乙氰钠等。 可口服用: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克罗等。 (2)第二代头孢菌素:对G+菌作用与第一代稍弱或相似,对多数肠杆菌科细菌有较好抗菌作用,对绿脓无活性;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头孢呋辛在CSF中有一定浓度;肾毒性较一代头孢要轻。头孢孟多等有明显的出血反应,应慎用。 注射用:头孢呋辛、头孢孟多酯、头孢替安等。 可口服用:头孢呋辛(酯)、头孢克洛、头孢丙烯、头孢尼西钠等。 附:头孢丙烯的结构特点决定其每天1~2次用药即可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要求用药时间间隔 满足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40%(即ζ>40%MIC)即可;此外,血浆半衰期(t1/2)(影响药物和细菌接触时间)、某些药物体内PAE(抗生素后效应)可能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 对于头孢丙烯药物来说,虽然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但其特殊的药物分子结构决定了一天1次或2次给药即可满足该药理活性,即一天1次或2次给药就可以满足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MIC至少40%这一原则。 头孢丙烯的分子结构:由于头孢丙烯在3位和7位两个侧链上的改造,使其具备了在药效学和药动学上的双重优势。具体体 现在: 第一,头孢丙烯的3位丙烯基侧链,具有与第三代口服非酯化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克肟和头孢地尼的乙烯基相似的丙烯基, 丙烯基比乙烯基延长了一个甲基,比拥有一个小烷基(甲基)的第一代头孢如头孢氨苄延长了2个碳原子侧链,由于引入 了丙烯基并延长了侧链使得头孢丙烯具备了如下特点: 在药动学上提高了脂溶性,增加了口服吸收和对组织的渗透性,同时还提高了其在体内的化学稳定性,从而也相对延长了

防霉抗菌的基本概念

防霉抗菌的基本概念 摘要:本文根据生物科学资料介绍细菌和霉菌的一些最基本的构造和特性,对常见霉腐微生物的繁殖条件做了概括叙述,最后对防霉抗菌问题研究的状况做了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的防霉抗菌涂料发展有些帮助。 关键词:微生物、细菌、霉菌、繁殖、防霉抗菌涂料、海洋防污涂料。 一、前言 人类与细菌的斗争己廷续相当长的历史了。文明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与细菌的斗争史,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不被自然界中突然而来的巨大细菌灾难所毁灭,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过由于细菌所带来的灾祸。 在我们涂料界中,一代又一代涂料专家不顾困难重重,前赴后续,想研制出具有防霉抗菌的涂料。祈求利国利民、造福人类、净化环境。但是在涂料中要真正能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还要花费大量的人才和物力,还要从基础科学入手。 二、常见霉腐微生物的基本构造和特性 这里主要介绍细菌、霉菌这两类引起霉腐变质的微生物,自然界中常常是十分复杂和混合出现各种微生物的,为了将最基本的概念弄清楚,有利于我们涂料配方设计时有很明确的针对性,我们将根据文献和资料来对它们分别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细菌 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类微生物。食品的变质,食物中毒,墨汁发臭,抹布发黏,化妆品产气发胀,某些传染病的发生,铁、铜、铝等金属制品的腐蚀等,主要是细菌活动的结果。下面对细菌的构造繁殖方式以其菌藻形态分别做介绍:(1)细胞的形态和构造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细菌的个体很小,它的大小通常以μm表示。细菌的形态多种多样,常随着菌龄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各种细菌在幼龄和生长条件适宜时,表现正常的形态。根据细菌的外形不同,可将细菌分为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种基本形态,分别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球菌的直径约为0. 5~2μm,杆菌约为(0. 5 ~1) μm×(1 ~5) μm,弧菌约为(0. 3 ~O.5) μm×(1~5) μm,螺旋菌约为(0. 3~l) μm×(l~50) μm。 ①球菌这类细菌单个存在时,呈圆球形或扁圆形。几个球菌联合在一起,其接触面常呈扁平状态。如尿素小球菌(Micrococcus ure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等。 ②杆菌杆状的细菌,多数细菌为杆菌。杆菌的长短、形态差别很大。杆菌按其形态有短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棒状杆菌和芽孢杆菌等。如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痢疾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等。 ③螺旋菌细胞呈弯曲、螺旋状的细菌。弯曲不足一圈的称为弧菌,如霍 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玫瑰色螺菌(Spirillum roseum)等。 (2)细菌的细胞结构 细菌的细胞结构可分为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两类。一般结构,这是任何细菌都具有的共同构造,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体组成。鞭毛、荚膜和芽孢等,是某些细菌所特有的结构。下面分别做介绍: ①细胞壁包在细胞表面的一层坚韧而具有弹性的结构,厚度一般在lO~ 80nm,细菌的细胞壁约占菌体干重的10%~25%。

工业大数据应用场景分析

工业大数据应用场景分析 2015-08-05 工业4点0 工业4点0 工业大数据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字面上理解,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信息化应用中所产生的大数据。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渗透到了工业企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条形码、二维码、RFID、工业传感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工业物联网、ERP、CAD/CAM/CAE/CAI等技术在工业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工业企业也进入了互联网工业的新的发展阶段,工业企业所拥有的数据也日益丰富。工业企业中生产线处于高速运转,由工业设备所产生、采集和处理的数据量远大于企业中计算机和人工产生的数据,从数据类型看也多是非结构化数据,生产线的高速运转则对数据的实时性要求也更高。因此,工业大数据应用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不比互联网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少,某些情况下甚至更为复杂。 工业大数据应用将带来工业企业创新和变革的新时代。通过互联网、移动物联网等带来的低成本感知、高速移动连接、分布式计算和高级分析,信息技术和全球工业系统正在深入融合,给全球工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创新企业的研发、生产、运营、营销和管理方式。这些创新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带来了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洞察力。工业大数据的典型应用包括产品创新、产品故障诊断与预测、工业生产线物联网分 析、工业企业供应链优化和产品精准营销等诸多方面。本文我们讲就工业大数据在制造企业的应用场景进行逐一梳理。 1、加速产品创新 客户与工业企业之间的交互和交易行为将产生大量数据,挖掘和分析这些客户动态数据,能够帮助客户参与到产品的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等创新活动中,为产品

一张图解读工业与互联网的关系

互联网新概念层出不穷,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火热之后,工业4.0在2014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15年成为热点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个新概念究竟是什么含义,它和其他互联网概念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提出“工业4.0”战略,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5] 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德国的工业4.0没有明确指出它与互联网有什么关系,但实质上工业4.0依然是互联网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俗的说,就是无数个行业被互联网浪潮冲击后,互联网开始改造工业制造业了。

我们在2007年发表的互联网进化论论文中提出“互联网将向着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神经系统,也会拥有自己的记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也就是是说,互联网正在形成一个互联网大脑”,并绘制了下列互联网未来结构图. 2014年我们曾经用这幅图分析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关系: 1.物联网是互联网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因为物联网重点突出了传感器感知的概念,同时它也具备网络线路传输,信息存储和处理,行业应用接口等功能。而且也往往与互联网共用服务器,网络线路和应用接口,使人与人(Human ti Human ,H2 H),人与物(Human to thing,H2T)、物与物(Thing to Thing,T2T)之间的交流变成可能,最终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人机物)融为一体

(医疗药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上海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吴菊芳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安全培训基本知识》word版

安全培训基本知识 一、安全基本概念 1、安全:是指生产系统中人员免遭不可承受危险的伤害。 2、本质安全:是指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含有内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 止发生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失误、故障。本质安全 是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为主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高境 界。 3、事故:造成人员的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 外事件。 4、事故隐患: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 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5、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6、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 的根源或状态。 7、危险 8、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 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二、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1、系统原理和原则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理论、观点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

原则有:(1)动态相关性原则(2)整分合原则(3)反馈原则(4)封闭原则 2、人本原理和原则 人本原理是指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为本的思想。 原则有:(1)动力原则(2)能级原则(3)激励原则 3、预防原理和原则 预防原理是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该做到预防为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原则有:(1)偶然损失原则(2)因果关系原则(3)3E原则(4)本质安全化原则 4、强制原理和原则 强制原理是指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为,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生产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原则是:安全第一原则(2)监督原则 三、事故致因理论 1、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是指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年的主 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2、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海因里希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 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事件的连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或者是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

工业互联网网络化指标体系

工业互联网网络化指标体系 2019年10月

前言 “工业互联网”概念自提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得到认可,并成为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进行新一代科技变革和业务创新的重要利器。过去两三年里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业互联网应用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展,企业不断加快工业互联网的探索和实践,使之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关键的生产要素、持续的价值源泉。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的重要窗口,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网络相关架构和应用情况研究,引导和推动工业互联网网络连接的技术创新和落地。为了进一步促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健康快速发展,科学评估工业企业的网络现状,量化工业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建设水平,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AII)于2019年初启动了工业互联网网络化评测指标体系的制定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初步形成《工业互联网网络化指标体系》(征集意见稿)。本体系遵循《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版本2.0)》的主体思想,制定了一套相对完整细致的评估模型和细则,旨在建立一个可采集、可监控、可评价、可提升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化指标体系。

本指标体系旨在为企业提供一套评价自身网络建设成果的标准参考依据,为企业找到工业互联网实施中的改进方向和建设路径;为联盟各项工作及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为科研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与此同时,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指导。 工业互联网是一个长期发展和演进的过程,毫无疑问,我们目前对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认知还是初步阶段,本指标体系(征集意见稿)会在不断持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各工业企业的试用过程中继续完善和修订更新。

医院感染基本概念

医院感染基本概念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 自有医院以来就存在着医院感染问题,但是,从科学上来认识医院感染以及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必要性,乃是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认识,逐步深入和解决的。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全院性的工作,包括临床各科、医技、药房、手术室、供应室、后勤等操作规范、消毒隔离工作、自我防护和医院医疗废物的规范处里,抗菌药物的应用等。 疾病分类 按感染部位分类 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等。 按病原体分类

可将医院感染分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支原体感染、衣原体感染及原虫感染等,其中细菌感染最常见。每一类感染又可根据病原体的具体名称分类,如柯萨奇病毒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按病原体来源分类 1.内源性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通常为寄居在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通常是不致病的,但当个体的免疫功能受损、健康状况不佳或抵抗力下降时则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发生感染。 2.外源性感染: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的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病原体来自患者身体以外的个体、环境等。包括从个体到个体的直接传播和通过物品、环境而引起的间接感染。 发病原因 医院内有各种疾病的病人,其免疫防御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和缺陷。同时,病人在住院期间,又由于接受各种诊断和治疗措施,如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内窥镜、大手术及放射治疗、化疗等,又不同程度的损伤并降低了病人的免疫功能。加之医院中人员密集,有各种感染疾病的病人随时可能将病原体排入医院环境中。于是医院内的空气受到严重污染,成为微生物聚集的场所。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在医院的空气、物体表面、用具、

(安全生产)安全基础知识

安全基础知识 安全管理科学理论与安全管理技术方法(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安全管理基础 1、什么是安全管理:是指以国家的法律、规定和技术标准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企业生产的安全状况, 实施有效制约的一切活动。(内容包括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工业卫生管理; 2、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的目的: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生产经营的重 要保证,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 3、安全生产保障的三大对策:工程技术的对策、安全教育的对策、安全管理的对策。工程技术对策就是要尽 量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从硬件上达到技术所要求的安全生产科学标准;教育对策就是对企业职工进行全员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从而防止人因事故;管理对策就是通过强制管理和科学管理使人员、技术、设备和工具、生产环境等各种安全生产要素得到有机的协调。 4、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则:①生产与安全统一的原则,即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要落实“管生产必须管理安全” 的原则;②三同时原则: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其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运营;③五同时原则:企业领导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同时,还应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④三同步原则,企业在考虑经济发展、进行机制改革、技术改造时,安全生产方面要与之同步规划、同步组织实施、同步运作投产;⑤三(四)不放过原则:发生事故后,要做到事故原因没查清,当事人和群众未受到教育,整改措施未落实三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严肃处理不放过 5、安全管理的对象:是安全生产系统(它包括的要素是:生产的人员、生产的设备和环境、生产的动力和能 量,以及管理的信息和资料)“人、机、料、法、环” 6、安全否决权原则:是指安全工作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好坏的一项基本内容,该原则要求,在对企业各 项指标考核、评选先进时,必须要首先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生产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二、安全管理原理(了解) 安全经济学原理:安全的效益可从两方面来评价:安全的“减损效益”(减少人员伤亡、职业病负担、事故经济损失、环境危害等),一般安全的减损价值占GNP(或企业产值)的2.5%(追求目标);第二是安全的增值效益,通过安全对生产的“贡献率”来评价,一般可达到GNP(或企业产值)的2~5%(直接的)。通常安全的投入产出比可达到1∶6。安全经济学原则有:安全生产投入与社会经济状况相统一的原则;发展安全与发展经济比例协调性原则;安全发展的超前性原则;宏观协调与微观协调辩证统一的原则;协调与不协调辩证统一的原则。 有三种基本性质:事故的因果性,事故的偶然性和事故 的再现性。事故展四阶段论:从事故时间特性的角度分 析,事故经历如下四个阶段:事故的孕育阶段——事故 的发展阶段——事故的发生阶段——事故损失阶段。事 故原因体系:如图。 三、安全管理模式与原则(了解) 1、事后型安全管理模式:在事故或灾难发生后进行整 改,以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的一种对策。这种对策模式遵循如下技术步骤:事故或灾难发生——调查原因——分析主要原因——提出整改对策——进行评价——新的对策。 2、预期型安全模式。是一种主动、积极地预防事故或灾难发生的对策。其基本的技术步骤:提出安全或减灾 目标——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主要问题——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方案——评价——新的目标。 3、安全管理对策的组织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效果性原则、单项解决的原则、等同原则、全

工业互联网九大核心技术

工业互联网的九大核心技术 工业互联网这个话题是由GE公司在2012年率先提出的。这个话题和后来2013年德国提出的工业4.0,可以说搅动了很多企业的神经。 但是这些新的理念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工业化国家在过去几十年强大的技术积累,以及和互联网结合以后产生的新战略,新的技术布局以及对未来的一种新的愿景。如果我们单从互联网角度去解读这些愿景和战略,我认为是不够的。事实上工业互联网有强大的技术支撑。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我们要想获得持续、稳健的发展,需要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下面这张图将正在出现的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要素用结构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大家对工业互联网所形成的技术和系统基础,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 在这个结构当中,最为基础是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和系统安全体系,不同于已经成熟的商业互联网和人际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相关的技术标准还远远没有成形,

可以讲不同技术阵营当中的博弈和争夺正在激烈展开。而且系统安全是比较薄弱的环节,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工业互联网的开放,和彼此数据的交换。在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到各个工业化的国家、组织乃至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将围绕标准的设立和系统安全的共识和创建,进行大量的工作。 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战略性的。因此我们中国的企业家群体要非常关注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要抛弃那些可能假想性的,以及希望快速弯道超车的简单愿望。没有这些基础工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互联,是不可能的。 在此之上还有三个非常关键的技术组件,一个称之为随处可及的超级计算终端。所谓随处可及的超级计算终端,是由传感器、强大的芯片以及因此产生的分布式强大计算能力所带来的,这个是因为芯片技术的普及和IPV6的寻址能力的扩张所带来的。 第二类的组件基础,我们称为软件定义机器。所谓软件定义机器就是强大的、无处不在的超级计算终端,以及我们所使用的工业时代的各种设备的整合以后所出现的一种新的前景。未来硬件虽然重要,但是软件更加重要。硬件作为技术组件,相对软件赋予不同的功能,软件定义硬件和定义机器,将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 由此产生的数据、模式、方法论和人工智能,将归结在知识工作的自动化领域,这个领域涉及大量新的技术。 在这三个技术组件之上,是关于新型的工业流程。未来的工业流程将突破流程化,或者是离散化的传统定义。随着机器人的深度介入,将使得工业流程和工业生产的过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工业生产将变成真正没有停息的全过程,因为机器人没有疲劳,而且机器人之间将进行深度的交流和自动化处理,使得生产效率突破人类介入方式的瓶颈,达到新的高峰。 在分布式生产领域,3D打印作为分布式生产的一个代表,将成为一个新的明星,而且它使得个体、组织成为大型生产中间的一个个节点,彻底改变过去大规模生产方式,这将重新定义未来的工业流程。

工业大数据白皮书2017版

一张图读懂工业大数据 1. 工业大数据 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中,围绕典型智能制造模式,从客户需求到销售、订单、计划、研发、设计、工艺、制造、采购、供应、库存、发货和交付、售后服务、运维、报废或回收再制造等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及相关技术和应用的总称。 工业大数据的主要来源有三类: 第一类是生产经营相关业务数据。主要来自传统企业信息化范围,被收集存储在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此类数据是工业领域传统的数据资产,正在逐步扩大范围。 第二类是设备物联数据。主要指工业生产设备和目标产品在物联网运行模式下,实时产生收集的涵盖操作和运行情况、工况状态、环境参数等体现设备和产品运行状态的数据。此类数据是工业大数据新的、增长最快的来源。 第三类是外部数据。指与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和产品相关的企业外部互联网来源数据。 2. 工业大数据的地位 2.1 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的定位 工业大数据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关键技术标准的左侧,属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五大关键技术之一。

2.2与大数据技术的关系 工业领域的数据累积到一定量级,超出了传统技术的处理能力,就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方法来提升处理能力和效率,大数据技术为工业大数据提供了技术和管理的支撑。 首先,工业大数据可以借鉴大数据的分析流程及技术,实现工业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可视化。其次,工业制造过程中需要高质量的工业大数据,可以借鉴大数据的治理机制对工业数据资产进行有效治理。 2.3与工业软件和工业云的关系 工业软件承载着工业大数据采集和处理的任务,是工业数据的重要产生来源,工业软件支撑实现工业大数据的系统集成和信息贯通。 工业大数据技术与工业软件结合,加强了工业软件分析与计算能力,提升场景可视化程度,实现对用户行为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和判断。 工业大数据与工业云结合,可实现物理设备与虚拟网络融合的数据采集、传输、协同处理和应用集成,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结合领域知识,形成包括个性化推荐、设备健康管理、物品

建筑施工安全基本知识

单元一建筑施工安全基础知识 一、安全生产的基本概念 1.安全的概念 1)安全 安全,顾名思义,“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即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 2)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就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进行保护,同时还要保护设备、设施的安全,保证生产进行。 3)事故 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背人们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2.安全生产的方针 施工安全生产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第一”是原则和目标,是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确立了生产与安全的关系,肯定了安全在建设工程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安全第一”的方针,就是要求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人员,包括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以及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人员都必须树立安全的观念,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牺牲安全。 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先解决安全问题,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从事生产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生产正常进行,才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 “预防为主”的手段和途径,是指在生产活动中,根据生产活动的特点,对不同的生产要素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展和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 对于施工活动而言,“预防为主”就是必须预先分析危险点、危险源、危险场地等,预测和评估危害程度,发现和掌握危险出现的规律,指定事故应急预 案,采取相应措施,将危险消灭在转化为事故之前。 总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体现了国家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过程中“以人为本”,保护劳动者权利、保护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指导思想,是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 二、安全生产的三级教育

医院感染基本概念

医院感染基本概念 一、有关基本概念 l、什么叫医院感染? 答: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既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在住院时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按获得病原体的来源分哪几类? 答:医院感染按获得病原体的来源分两类:(1)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通过日常诊疗活动、病人或病人间的接触或从污染的外环境中而接受的感染。(2)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感染,是指病人由于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在接受诊疗处理的过程中,体内正常菌群发生紊乱、激活机体潜在的病菌、患者体腔或体表原来存在的常驻微生物发生移位等而引起的感染。 3、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答:(1)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在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者则以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或常见)潜伏期的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脓毒血症迁徙灶除外),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经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4、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答:(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反应。(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 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5、某患者在住院第四天时出现了泌尿系统感染症状,该患者是否属于医院感染?为什么?答:属于医院感染。因为没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在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均属于医院感染。 6、某患者因腿部皮肤感染久治不愈而入住某科,入院后行创面分泌物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生长,经一周的治疗后再次做细菌培养又发现表皮葡萄菌生长,此次感染是否属于医院感染?为什么?答:该患者

工业互联网发展概述

工业互联网发展概述

把握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战略机遇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7 年 10 月 30 日,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促进实 体经济振兴,加快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通过构建连接机器、物料、人、信息系统的基础网络,实现工业数据的全面感知、动态传输、实时分析,形成科学决 策与智能控制,提高制造资源配置效率,正成为领军企业竞争的新赛道、全球产业布局的新方向、制造大国竞争的新焦点。作为工业互联网三大要素,工业互 联网平台是工业全要素链接的枢纽,是工业资源配置的核心,对于振兴我国实体经济、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的工业云平台。其本质是通过构建精准、实时、高效的数据采集互联体系, 建立面向工业大数据存储、集成、访问、分析、管理的开发环境,实现工业技术、经验、知识的模型化、标准化、软件化、复用化,不断优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资源配置效率,形成资源富集、多方参与、合作共赢、协同演进的制

造业新生态。关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四个定位: 第一,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传统工业云平台的迭代升级。 从工业云平台到工业互联网平台演进包括成本驱动导向、集成应用导向、能力交易导向、创新引领导向、生态构建导向五个阶段,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传统工业云平台的软件工具共享、业务系统集成基础上,叠加了制造能力开放、知识经验复用与开发者集聚的功能,大幅提升工业知识生产、传播、利用效率,形成海量开放 APP 应用与工业用户之间相互促进、双向迭代的生态体系。第二,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新工业体系的“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将打破原有封闭、隔离又固化的工业系统,扁平、灵活而高效的组织架构将成为新工业体系的基本形态。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高效的设备集成模块、强大的数据处理引擎、开放的开发环境工具、组件化的工业知识微服务,向下对接海量工业装备、仪器、产品,向上支撑工业智能化应用的快速开发与部署,发挥着类似于微软Windows、谷歌 Android 系统和苹果 iOS 系统的重要作用,支撑构建了基于软件定义的高度灵活与智能的工业体系。第三,工业互联网平台是资源集聚共享的有效载体。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信息流、资金流、人才创意、制造工具和制造能力在云端汇聚,将工业企业、信息通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第三方开发者等主体在云端集聚,将数据科学、工业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在云端融合,推动资源、主体、知识集聚共享,形成社会化的协同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

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 讲授学时 内容提要 1.1掌握①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②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③细菌耐药性。 1.2熟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2 重点难点 [TOP] 2.1 重点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 1. 抗菌药 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抗菌药包括人工 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 2. 抗生素 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 <5000), 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两类。 3?抗菌谱 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可用体内和体外两种方法测定。 5.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 是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 抗菌药物。 6.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 是指不但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而且具有杀 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苷类等。 7. 最低抑菌浓度(MIC ) 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 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3讲授学时 [TOP]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9.化疗指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LD 50/ED 50或LD 5/ED 95的比值表示。 10.抗菌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11.首次接触效应( first expose effect ) 是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第二节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化疗药物对病原体的作用,主要是与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病原体的结构与功能。 2.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主要作用的药物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 -内酰胺类抗生素。 (2)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多肽类抗生素中的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多烯类抗生素的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3)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①影响核糖体循环多个环节:氨基苷类抗生素;②抑制 核糖体30s 亚基功能:四环素类抗生素;③抑制核糖体50s 亚基功能:氯霉素、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4)影响细菌体内叶酸和核酸的代谢合成:①影响细菌的叶酸代谢:磺胺类药物;② 抑制细菌的核酸合成:喹诺酮类抗菌药,利福平。 第三节细菌的耐药性 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 (天然耐药性) 与获得耐药性两种。固有耐药性是指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内在的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指某种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不具有固有耐药性,其耐药基因是后天获得的。使用抗菌药是形成获得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1.获得耐药性的几种表现 (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3 -内酰胺酶使3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 2)产生合成酶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3)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改变导致对3 -内酰胺类抗生 素的亲和力下降。 (4)细菌胞浆膜通透性改变:多黏菌素类抗生素难通过革兰阳性球菌的细胞壁。

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半合成抗生素则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所获得的产品。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磺胺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影响胞浆膜通透性;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重点介绍抗细菌抗生素及人工合成抗菌药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工业大数据分析综述:模型与算法

摘要:随着条形码、二维码、RFID、工业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互联网、ERP、CAD/CAM/CAE等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量与工业生产活动相关的数据被实时采集并存储到企业的信息系统中。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实现智能制造奠定基础。因此,工业大数据分析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模型和算法是大数据分析理论和技术中的两个核心问题。介绍了工业大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综述了几种流行的工业大数据分析模型在工业大数据分析领域的应用情况以及相应求解算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探索了大数据分析模型和算法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工业大数据; 大数据分析; 模型; 算法; 智能制造 1 引言 当今时代,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中国制造2025》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工业大数据在两化融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务院颁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把发展工业大数据列为主要任务之一:“推动大数据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分析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打造智能工厂。建立面向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中产生的大数据。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渗透到了工业企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条形码、二维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工业传感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工业互联网、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工业互联网的相关知识

工业互联网的相关知识 工业互联网是未来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正在推动创新模式、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商业范式的深刻变革,推动工业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重塑再造。可以肯定地说,工业互联网必将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的变革,对社会生产力、人类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产物,已经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石。 对工业互联网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但是,工业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工业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制造业?中国在世界工业互联网格局中位列何处?针对这些重大问题,记者深入采访了业内专家,一起探寻其中的答案。 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工业互联网”一词高频率地出现在各种讨论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特别强调要“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已成为继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之后“火”起来的又一个热词。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型制造企业更是早早布局,谋求借助工业互联网重塑核心竞争力。 到底什么是工业互联网?“通俗地说,工业互联网是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形成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刘杰如此解释。智能制造的基础

谈起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区别,或许容易理解。因为,从字面上看,物联网更强调物与物的“连接”,而工业互联网则要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 事实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红利都离不开工业互联网这个载体。在数据专家、算法专家等专业人才的努力下,许多成熟的互联网公司已经能够将这些新技术移植到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自身就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背后蕴含着强大的推动跨界创新的力量。”刘杰说。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应用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后,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制造基地间进行任务协调和过程管控,用大数据技术对每月150万条数据进行采集、归档、分析。借助这个平台,万和新电气整体效率提升30%以上,产品交付周期缩短20%,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年销售收入由30亿元增长到40亿元,同比增长33%,原材料库存由6700万减少到5200万,同比下降22.3%,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工业互联网创下的“业绩”。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都是工业互联网的支撑手段,如果没有近几年这些新技术的飞跃发展,也就没有全球范围内工业互联网的布局热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软件所所长潘文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