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培训讲学

第四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培训讲学

第四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培训讲学
第四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原则培训讲学

第四节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原则

一、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原则的定义

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原则,是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和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的,反映了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是幼儿园教师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幼儿园教育教学原则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各方面,是幼儿园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二、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及运用

科学性原则是指向幼儿传授的知识、技能应该是正确的、可靠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切实可行的。也就是说要保证幼儿园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科学性。

思想性原则是指在幼儿园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向幼儿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贯彻完成幼儿园德育的任务。也就是说要寓德育于各项教育活动之中。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科学性和思想性是有机结合的,它们统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是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向幼儿传授粗浅的知识,有助于幼儿形成对事物的正确态度,为今后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科学性和思想性是紧密结合的。没有科学性,思想性就无从谈起;没有思想性科学性就难以保证。

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为了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和具有创造才能的人才打下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使幼儿学习简单的知识技能,还要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促进其个性的形成和身体的发展。又因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人一生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幼儿年龄小,经验少,判断能力差,模仿性强,容易接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外部刺激,而且这一时期形成的认识和道德品质,对其以后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在幼儿园教学中违背教育性和科学性原则,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教学,向幼儿灌输一些似是而非、不切实际、非科学性的知识,不仅影响幼儿现在的进步,也会给以后的发展造成障碍。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注意:

1.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时,不仅传授的知识应当符合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应合乎这条原则。

2.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自然地进行思想教育。既防止品德教育脱离教学内容,牵强附会地空洞说教,又防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品德教育的偏向。

3.教师的思想水平及业务能力是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中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教学态度、思想作风、科学文化知识的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

(二)直观性原则及运用

直观性原则是在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时,应当通过实物或教具材料,让幼儿获得直接具体的感知。

直观性原则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特殊意义,因为幼儿生活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他们是通过直接感知认识周围事物,形成表象并发展为概念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能使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加深幼儿的印象,有助于理解和形成具体概念,发展能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应注意:

1.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任务、内容及幼儿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幼儿园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指观察实物、标本、实地参观、小实验等)、模具直观(是

观察图片、图书、模型、贴绒教具、沙盘、玩具)电化教具直观(包括幻灯、录像、录音、唱片、电视、电影等)、语言直观(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描述)。

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不同年龄班、不同要求选择的直观手段也有所不同,以利于培养幼儿注意力、分析、比较、分类、归类及创造能力。比如常识教育活动常常运用实物、标本、模型。语言教育活动常常运用图片、玩具等。要了解事物内部结构及发展变化的过程则可运用小实验,放幻灯、录像等方法。小班幼儿选用直观教具应注意色彩鲜艳、能发音、会动、重点突出的教具;大班幼儿则更多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但不论采用哪种直观手段,都要符合教育教学要求,能有效地形成幼儿清晰的表象。

2.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官结合

教师运用直观手段时,应让幼儿有较多机会摆弄物体、看、听、模、闻、尝、做,供给的材料力求人手一份或小组一份,以训练幼儿感官和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要让幼儿由表及里,从多种角度去感知和摆弄,以及加深幼儿对事物及现象的较全面、正确而深刻的印象,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事物。

3.运用直观手段特别要注意与教师语言指导和动作示范相结合

教师要用简明、生动、形象、带有启发性的语言和准确的动作示范引导幼儿观察和操作,以强化直观教具的作用,获得正确的结论、表象、概念。同时要教会幼儿用语言表达观察到的现象,有意识地形成幼儿的概念,发展幼儿抽象思维。

4.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讲求实效,克服形式主义

直观教具要有典型性、代表性、实用性、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直观教具要紧扣教学要求,教具不宜过多,出示时机要适当,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妨碍智力的发展。

5.使生动形象的直观、抽象的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通过直观活动使幼儿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幼儿本身还要通过思维活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形成比较完整的正确的概念或观念。然后经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巩固概念,丰富知识,发展智力。

(三)发展性原则及运用

发展性原则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促进幼儿知识水平和体力、智力、情感、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幼儿从现在的发展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发展。现在发展区域是指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域是指幼儿经过努力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教学不仅要适应幼儿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向幼儿提出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要求,从而促进幼儿知识水平和能力不断向前发展。

发展性原则反映了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与学、教学与发展统一的规律,体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一般来说,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发展的潜力是很大的。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提出的要求与幼儿原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促进了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这一比喻形象地提出了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思想。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发展价值的教学,才能促进幼儿身心不断向前发展。教学不应当跟在发展的后面,不应当在已达到的发展水平上进行,而应当在没有完全成熟的,但是正在形成的心理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应当促进幼儿从现在发展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过渡。

贯彻发展性原则的要求:

1.深入调查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对于幼儿的学习能力作出科学的估计。

2.教育教学内容深浅难易要适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一般应有一定的难度,略高于现有的发展水平,又不超过发展的可能性,要求幼儿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掌握。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感知到理解、由已知到未知、从模仿到创造,按照知识的顺序和幼儿心理发展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要求幼儿不断努力,从

而促进幼儿不断地发展。

4.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不断加以改进,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幼儿认识能力在发展的最近区域进行教学,使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同时发展智力。

5.每个幼儿的发展基础、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要照顾幼儿的个别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量力而行,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由现有发展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过渡。

6.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和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以促进幼儿的智力的发展。教育教学内容不仅要科学还要有趣味性、启发性,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引起幼儿的联想和思考。教法上能启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的创造精神,让幼儿动手动脑,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增长才干。

7.幼儿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

(四)活动性原则及运用

活动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让幼儿在主动的活动中来学习并获得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幼儿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发展智力和社会性行为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在他们原有发展水平上,通过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操作活动,与教师和同伴的交互活动,建构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其智力,体验和理解自我与他人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为此,活动对幼儿的学习、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贯彻活动性原则应注意:

1.“活动”就包括外显的操作活动和内隐的心智活动。

2.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物质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活动时间,以及与同伴、教师充分交往的机会。

3. “活动”是目的,更是发展幼儿的手段。要注意“活动”的发展的实际价值,克服形式主义,不要为活动而活动。

4.要避免教师在幼儿活动中放弃指导,同时也要避免过多的、不恰当的指导而干扰幼儿思维的连续性,从而降低活动的发展价值。

5. 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及运用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幼儿,有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根据社会主义幼儿教育的目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必须使每个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幼儿,提出统一的要求。由于遗传、周围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的不同,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智力等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又必须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使每个幼儿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因材施教是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因材施教,既可以使集体中的幼儿在个性和能力上得到良好的发展,又可以把教育个别幼儿所取得的经验用来指导全体。

贯彻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原则应注意:

1.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由于幼儿先天遗传基因以及后天生活环境、教育条件不同,形成了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工作者要承认和尊重这些差异。

2. 深入了解幼儿的一般情况和个别特点

教师应通过调查研究,切实了解班上每一个幼儿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意志性格、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数。这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