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软实力究竟从何而来

中国软实力究竟从何而来

中国软实力究竟从何而来
中国软实力究竟从何而来

中国软实力究竟从何而来

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中欧学术连线”(CEAN)主任。出版专著《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等6部;译著《大国政治的悲剧》等3部;编著《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等3部;主编“中国北约研究丛书”(10卷本)。在《中国社会科学》等12个国家的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在《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媒体发表时评500余篇。

日前,“软实力”理论之父――约瑟夫?奈在中国山东曲阜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最重要的软实力。而中国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常常冠以“中国特色”,人们潜意识里并不认为这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些戴着有色眼镜的国家甚至引申出“中国威胁论”。无疑,这是对“中国特色”的误读,也是对中国软实力的误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并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如,中华传统文化也被韩国、越南、日本等继承并发扬。但,正如罗马文化不能自动带来今天意大利的软实力一样,中华传统文化并不能自动带来今天中国的软实力。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喜欢中国现代

文化,也不一定代表喜欢中国现代政治――毕竟,软实力的关键就是要对该国的价值观、政策表示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有何关联?如何借助中华传

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说,中国的软实力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先将目光转向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实行一党独大、“家族政治”,这与西方价值观格格不入。但西方人不仅不憎恶新加坡,反而很喜欢,这是为何?这不能用新加坡小而中国大就能解释得了。西方人对新加坡的认识和接受,也是有个过程的。最初,西方舆论批判新加坡不民主时,李光耀坚信,只要新加坡成功了,西方会接受的。他聘请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杜维明教授将新加坡体制描绘为“儒家资本主义”,很快获得了西方的认同――以文化上的儒家求特色,以体制上的资本主义求认同。

反观中国,同样,中国最大的软实力不能简单认为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优秀的中国,也曾有遭受西方入侵后被贬为“东亚病夫”以至出现“全盘西化”论调,直至中国的持续、快速崛起,一句话,中国成功了,才重拾新的自信。可见,成功是软实力的硬道理,正如胜利是战争的硬道理一样。因为中国成功了,才成为人们羡慕、学习、借鉴的对象,给世界带来利益、给各国带来启示,才有了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魅力等提法;因为中国成功了,才有实力提

出“中国梦”。

中国何以成功?中国成功的秘诀在于中国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于改革开放完善了社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换句话说,中国重要的软实力在于道路、理论、制度,开创了中国的时代文化,并使传统优秀文化因此而得以升华,这是“三个自信”的应有之义。

一句话,中国的道路和模式、中国的成就,以及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预期,都是中国的重要软实力,优秀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得以升华,释放出更多魅力。而中国梦与世界梦共生共荣的进程,就是中国软实力释放的过程。

(文章来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论文摘要】“软实力”思想源头,公认来自中国的先哲老子,作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理论,又被公认是当代西方思想的产物。这种历史吊诡恰好暗喻了中国面对的一种特殊困境:我们究竟是以传统文化为软实力呢,还是要以融入全球社会的价值和规则为软实力?所谓中国的崛起或者说中国的世界影响力,到底如何呈现?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软实力;挑战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就其本质而言,国际政治的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使其无形的力量变的更加重要”,全球权力的强制性因素在减少,软性因素在逐步增加。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去?奈。他认为软权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法使他者满足自己欲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一种对抗性权力,是建构在具体的物质资源之上的硬命令式权力,软实力是一种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它通过让他人做想做的事情而达到预期的结果,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软实力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文化吸引力,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念的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软实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的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人决定自身的偏好。 在软实力三个方面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奈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廉价和有用的软实力资源”,并以美国文化为例论证,认为美国文化虽非万能,但是“蕴藏在产品和交流中的美国流行文化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奈指出了文化在软实力中的重要地位,却没有明确界定文化软实力的边界,没有很好地解释什么样的文化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被转化为软实力。关于文化,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排除了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专注于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语言、电影、价值观念、传统习俗、文学作品等方面。“文化并不都是软实力,也并不是所有文化都已经成为或可以成为软实力”。本文认为,软实力中的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 年级2012级 学号21217059 姓名彭超 任课老师潘于旭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 年10 月31 日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彭超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 310000 摘要:当今中国的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主导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较强的普世性、后发性、开放融合性、和谐共赢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具有诸多的表现形式,我们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软实力体系。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国家综合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社会,文化慢慢成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及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整个综合国力相互竞争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让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越来越变成人们的热切愿望,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鼓励整个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综合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1]可见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还是整个国家快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要了解文化软实力,我们先要了解文化的内涵。 1 “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达500多种的定义。各学科对于文化都有不同的定义,现在只列举三个影响较为广泛的定义。 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比较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语言学家所给出的定义是:“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代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会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2] H. H. 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3]。 Hammerly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本族一般受教育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

浅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

浅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 作者:杨红涛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7期 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硬实力”,还包括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是一个总括了各种要素的、系统的综合国力。而且,和器物层面的硬实力相比,制度和文化所体现的软实力对于一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壮大具有更为深远、更为持久的意义。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按照我国学者王蒙的观点,软实力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它能提供越来越好的生活质量与生活乐趣,提供受这种文化熏陶的人众以幸福、满足、欣悦与尊严,它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使人们喜爱与尊敬这种文化。简单地说,它是以人为本的文化而不是以人为敌或为奴的文化。 第二,它有足够的凝聚力与亲和力,能够使受这种文化的覆盖与影响的人,聚拢起来,友好起来,而不是恶斗不已,仇视与分裂。 第三,它能坚持自身的特色,自己的性格,独树一帜而又友好立身,正确地处理与异质文化的关系,能够与外来影响切磋交通,也能撞出火花,取长补短,互利互补,既不会动辄失去自信,屈服于强势的文化压力,自我瓦解;也不会盲目排斥异端;不会在急剧的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陷入认同危机即失去自身的身份认定,陷入绝望与仇恨。 第四,它有足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有足够的自我调整、自我更新与抗逆抗压的能力,它能够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同时又有足够的对于自身的传统的珍爱与信心——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如果说“硬实力”是国力较量中具有强制力的刚性因素,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毋庸置疑,“软实力”要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硬实力”作为基础和保障。无法想象一个经济、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的国家

浅析中国软实力状况

浅析中国软实力状况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生产大分工的推进,各国之间的差异不再仅仅体现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这一个不能整体反映一个国家真正经济实力,文化底蕴,政治力量的代码上。国家的软实力如何,才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准。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硬实力主要是指国家的经济实力,设施设备等。软实力实则是指国家的文化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软实力具体所指的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国民的心态、国民的形象、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和来自文化传统持久的一种对国民的影响感,凝聚力。也包括中国的文化产品,比如说出版物、报纸电影、电视事业等这些东西的影响。甚至是语言,比如说语言表达的一种影响力。一种美感,一种魅力,都应该是包括其中。 从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2010年成功举办第16届亚运会第10届亚残运会,2010年成功承办世界博览会到2011年的利比亚大撤侨,索马里海盗案,2012年的南海问题争端以及近日被世界各国所普遍关注的中菲黄岩岛对峙。再到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再到世界各国人民兴起的汉语热,海外孔子学府的成立,成龙,姚明等中国巨星在国际宣传的中国形象等。简而言之,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无不显示着中国的国家软实力正与日俱增。虽然中国的成绩受世界各国人们所肯定,但是在中国发展中,在提升国家

软实力的进程中,中国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善的地方。 譬如(1)片面发展经济实力,忽视政治,文化的建设。近10年的中国,经济水平渐渐与世界大国接轨,但是国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与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不相称,国民参与政治管理仍然受到限制,所谓的民主,自由都只是浅层次的。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师资不足,设备不齐全,硬件设施明显落后等情况。文化建设投入相较与国际水平(即文化教育建设的投入必须达到国家财政支出的3%以上)仍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2)片面追求近期效益,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为经济的发展所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惨重的,以牺牲生态环境,国民健康换取短暂暴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各个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足,部分甚至为虎作伥,成为这些现象的始作俑者的庇护伞。从三聚氰胺奶粉到染色馒头,再到工业明胶毒胶囊,都无不体现着中国存在着目光短浅之嫌(3)中国文化软实力依旧不足。像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它的文化产品出口甚至已经超过了它的工业,农业产品,它在利用经济冲击世界各国经济的同时也在采用文化渗透他国文化。中国由于在文化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高,如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的暴留,对传统节日的尊重与继承,对外来文化的筛选不够谨慎,导致许多国人有崇洋媚外的思维,特别是做为中国未来新生代的年轻人,长期的精神空虚致使他们沉迷于韩剧,美国电影中,使得中国电影一度失音。致使中国的文化得不到很好的继承。对于官场腐败现象整治不力,人民民主自由程度不及他国,致使中国国民对自己国家不够自信反而把眼光放在国外。还有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力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定义,软实力与软权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基本内涵本文强调文化软实力,更多的强调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对于文化的界定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化,而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文化。首先对于文化的界定要明确、分析。奈指出,软力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现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o 1、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2、(大国崛起、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 一、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研究路径)从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 预设性和生成性问题 1、从国家层面 2、从地区层面 3、从国际层面,全球互动,全球文化 4、战略思维,大国社会性成长规律转变现实与理想两种思维。世界大国地位的 维持的四个方面。成长方式的哲学思维的转变 5、战略结构(权力结构的转变,权力以知识为基础和前提) 6、战略定位与决策(中国崛起应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 提高不是投资、援助等。) 二、战略和战术的结合提升策略 1、现实与理论的方面 2、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实践。 与现实意义(软实力的双重作用 选题意义 国际文化讲坛上流传着一句名言:19 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 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 世纪要靠文化改变世纪。“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人类关照世界的新视角、认识世界的新理念、改变世界的新方式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①当前,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世界核心概念已是不争事实,它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没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就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②。国际社会的竞争也反复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发展上占据了制高点,获得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该民族或国家也就能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和明显优势。在我国,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觉醒,文化软实力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图对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作点粗浅的探讨 国际视域下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性问题与路径依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本文主要强调在国际视域下,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如何转变为文化软实力。

浅谈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复习课程

浅谈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我国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为了增强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

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

浅析中国如何提高软实力

内容摘要:在“国际传播的现实逻辑”的讲座中,主讲人陈卫星深刻分析了国际传播的方式、技术,以及信息逻辑等内容,同时用较大篇幅讲述了软实力在国际传播、提高国际地位上的重要作用。笔者由此出发,从软实力的三个要来源——文化、政治、对外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中国在当今国际背景下如何提高软实力。关键词:软实力文化政治对外政策 浅析中国如何提高软实力 ——“国际传播的现实逻辑”讲座有感 “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针对国家间竞争,通过分析文化、价值观等软力量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力图构建理解国际竞争和分析国家综合实力的新的理论框架,从而超越传统的以军事和经济等硬实力为主的国家综合实力分析范式。此后,软实力理论风靡全球,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①。 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对,硬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本国的目标,从而使本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在约瑟夫?奈看来,国家软实力是一种同化性力量,“是一个国家造就一种情势、使其他国家仿效该国倾向并界定其利益的能力”,这里所强调的是“与人们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②。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学者开始涉足这一理论。随着中国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发展,中国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国外某些势力对中国迅速发展的猜疑、敌视程度也随之增加,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一度蔓延,严重影响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中国如何以非战争的软实力的方式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成为国内各届共同思考的重大问题。同时逐渐形成了国家软实力建设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的共识,国家软实力建设也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层面的重视。 2009年,约瑟夫?奈和王缉思合作撰文指出,国家软实力主要有三个来源:文 ①转引自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 ②转引自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

论中国软实力

论中国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围绕“软实力”的一系列研究,明示人们以一种新型、全面和平衡的发展路径,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 软实力虽然没有硬实力那样明显和直接,但拥有更持久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它能够帮助、促进硬实力,也能抑制、削弱硬实力。对于综合国力系统来说,只发展硬实力而忽视软实力,硬实力就会逐渐失去发展的动力而停滞或下降,最终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溃。正如冷战时期,社会主义苏联拥有强大的硬实力。由于其在国际社会和外交政策上对其硬实力的不恰当使用,加之其对国内软实力资源的严重透支,致使其在软实力上欠账太多,并最终在软实力上跌了跟头,惨遭亡党亡国的厄运。就这样,文化渗透,不费一兵一卒便可以摧毁一个过家。可见发展国家的软实力是多么的重要。同时,我国也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大力发展中国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文化放在了如此重要的位置。那在当今世界格局的中国,我国软实力的现状如何?怎样快速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软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多的理解和积极的评价;第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自身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模式逐步得到国际社会认同;第三,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其成功实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欣赏;第四,中国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独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五,在亚洲金融危机、朝核危机、联合国改革等重大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和影响,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第六,中国积极融入现存世界体系,积极参与多边国际机制,争取最大限度地参与和改造国际规则,使之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第七,通过在海外创办孔子学院,举办中国文化年、艺术节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中国文化,增加了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但是,在现有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不完全掌握主导权,在国际制度、国际规则的制定方面,中国的影响力还很有限。中国的文化产品的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这与我国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虽然国外媒体纷纷盛赞中国的崛起,或隐或现地认同了中国表现出来的软实力,但是不可沾沾自喜,要看的中国的软实力还是比较薄弱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提炼和宣传,还难敌西方“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我国虽然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却没有被广泛、深入地了解和认同。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内容提要」作者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的比较,就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在认知上由更多强调软实力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平衡的转变,并保持在不同软实力领域建设上的平衡等。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认知;经验;比较 「作者简介」方长平,196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北京邮编:100872)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以来,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风靡全球。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瑙尔和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而奈则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包括它的内涵、来源、功能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的来源一般存在于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及道德威信时)。应该说,奈的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代表的中国硬实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界的兴趣。西方关于中国的软实力研究最近几年明显升温。「2」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学者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即使承认中国软实力上升,但着眼点还是为提醒西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软实力上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西方政府的应对之策。中国学界的软实力研究早期以翻译、评介奈的软实力学说为主,「3」近年来,国内学者借助奈的软实力概念对中国自身的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的问题领域进行研究,如软实力和中国国际形象、国际责任的关系问题等。特别是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探讨软实力建设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研究增多。「4」国内学界的研究取向和重点是借助了这一概念对中国软实力自身建设进行独立研究。 目前,中外关于中国软实力研究相对不足的是没有把中国软实力研究放在国际背景下,特别是从一种国际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成败得失。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

题目: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分析姓名: 院系 班级: 学号: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我国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传播实力的增长,我国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世界上兴起了“汉语热”,人们热切的想以各种方式深入了解中国;“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成为西方学者和政要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意识在增强;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斡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号召力有所提高,这些都是我国软实力逐步提升的重要体现。 这些年,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的较大的发展。国家对发展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提供适当宽松的发展环境、财政支持、有效的知识产权政策等。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逐步得到认同。新时期下,我国文化价值观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这个观念从之前单纯的文化含义慢慢地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社会”、“和谐家园”成为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名片,是衡量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给世人的国际形象一直是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与我国文化之精髓“仁义之道”是分不开的。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长期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援助,获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好评;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坚持和平友好的对外政策,更是获得了全世界国家的赞扬和尊重。这些实实在在的形象工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落后封闭”的国际形象,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我国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首先,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也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其次,一些文化产品被注入其他因素,降低了其本身的质量。许多的文化产品在运行中被大量注入商业的因素,本身的优势资源流失,结果反而在竞争中处于被动。最后,文化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化。如文化产品盗版严重、低俗不健康的产品充斥市场等,要规范好我们的文化市场,才能为文化资源向文化竞争力的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浅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与发展

浅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与发展 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既取决于它的硬实力,也取决于它的软实力,其中,文化软实力则是制约整个软实力的经纬、维系整个软实力的灵魂。近年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区域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挖掘、对外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来看,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2月18日由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对我国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如何做大做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出了诸多思考。 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准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内在凝聚力,其核心就在于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程度。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内在精神,因此,要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做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和核心。有鉴于此,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等指出,文化软实力内涵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决定了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社会,具体就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培育中国文化魅力;要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创造中国文化价值;要倡导共赢、责任、和谐的理念,提高中国文化的贡献度;要发展良好的国际关系,加大文化传播力度,努力掌握国际话语权。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文化产业严重滞后。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存在着集约化程度低、文化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严重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大力发展文化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而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至于具体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专家学者建言,要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鼓励和孵化文化产业方面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要转变观念,大力培育和开拓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要让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商业渠道走出国门,扩大国际文化市场占有率;要研究市场,重视市场调研,摸清文化消费市场需求,充分考虑外国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做好市场营销,建立稳定的销售市场,扩大文化产品传播的渠道,加大市场宣传力度;要扩大“走出去”的渠道,充分利用通信、网络、软件、直播卫星、影视等技术和产品;要鼓励文化产品的输出,逐步缩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使我国从文化产品输入大国转变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让我们的文化产品

浅谈如何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浅谈如何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学习了时事政治,我逐渐了解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博弈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由于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日增,世界主要大国在注重硬件的建设之时,也十分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各种软实力间既相互竞争较量,又相互诱导吸引、融合。在现今社会,发达国家依旧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侵略,他们用的不是暴力,更多的是使用文化侵略。因此,对于提高中国的软实力是相当必要的。那么,什么是软实力呢?其实,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包括了硬实力和软实力。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简单来说,软实力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近代中国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注重国家硬件建设的同时,软实力的建设也慢慢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可是提高国家软实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它甚至比硬实力的提高难度更大。因为中国软实力的提高依赖于全民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也依赖于文化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创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如何去帮助为国家提高软实力出谋划策是我们的一个责任。因此,我觉得需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去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1、提高国家软实力,必须依赖、发展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势 有位伟人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继承历史优良传统文化,形成民族文化特色。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仅是世界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但是,由于近代我国受西化影响,一些民族的东西正在失去。因此近来来越来越多青年人都受到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的影响。外国的节日,快餐,电视剧一度在中国大路上受追捧。可以从这些看出我们的优良传统正在被淡化。因此,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提高国家软实力,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毋庸置疑,经济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对发展我国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水平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里,我很想对大家有争议的焦点问题:中国大陆本土培养的人才为什么没人获得诺贝尔奖。说一下我自己对教育和国家软实力关系的看法。提到诺贝尔奖,作为中国人可以说是有爱有恨,爱的是它代表世界最高科学荣誉,是国家软硬实力的体现;恨得是,它至今与我们本土无缘。于是,有人罪责高考,说是高考制度导致人们缺乏创新能力;有人怒斥教育体制,否定传统教学,主张全盘西化。是的,我们理解他们“爱之深,恨之切”的诺贝尔情节,但是,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 诺贝尔奖与我们无缘,我们应从下面几方面反思。 一、首先,诺贝尔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体现,只要国家经济水平和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就会由量变发展为质变。我们不必遗憾鲁迅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也不要把责任推到高考上。 二、获得诺贝尔奖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一个人创新精神的培养最需要的是文化氛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高度概括就是“中庸”,它对中华文化持续、发展有其独特的贡献,辟如中国没有阿拉伯国家的极端思想与宗教组织。创造性文化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教师,更需要家庭和社会一切人们的长期的共同努力。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健全的创新机制,创新机制的形成首先需要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目前,社会上一些人价值观严重扭曲,过分追求现实与功利。所以,对于基础研究工作他们不屑一顾,学术氛围浮躁,所以才出现假文凭、假论文、假新闻等等丑恶现象。这样的心态使做基础研究工作的不能安安心心做学问,搞技术的不能踏踏实实搞开发。所以我们必

中国_文化软实力_研究现状综述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现状综述* 杨浡伟 “文化”作为“软力量”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国际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近年来更是掀起了“软力量”和“文化软实力”研究的热浪。然而,国内学界对于“软力量”、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内涵的确定、研究路径的选择与逻辑指向的表述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表现出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何谓“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作为“软力量”的派生词,是国内学界对“软力量”一词内涵的延伸,故而要全面阐述“文化软实力”,必须清楚“软力量”内涵的机理构成。“软力量”英文写作“Soft Power”,学界一般认为约瑟夫·奈1990年在《政治学季刊》(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等杂志上发表的《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力量》等一系列论文中首先提出了“软力量”说;也有学者认为“Soft Power”第一次出现在1990年奈发表的《衰落隐喻的误导》一文中;而约瑟夫·奈本人则声称,“在1989年撰写的《注定领导:美国力量的转变》一书中,我率先提出了‘软力量’的概念”。①可知,“Soft Power”概念的提出大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尤为重要的是,这一观点一经问世,便引来国际学界的普遍关注,而我国学界长期存在着“软力量”、“软实力”、“软权力”、“软国力”等多种对于“Soft Power”的中文译介。李希光在主编的《软力量与全球传播》中就使用了“软力量”一词;庞中英、葛剑雄、胡键等学者也倾向于“软力量”的译法;而刘德斌的《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及门洪华翻译的约瑟夫·奈所著的《硬权力与软权力》中则使用了“软权力”一词;倪世雄、李少军、王逸舟在其各自研究国际关系的论著中均采用了“软权力”的翻译。与此不同,李宗桂、丁宁、王晓德、贾磊磊、严昭柱、陈少峰、何星亮、等一大批专家、学者还是普遍中意于“软实力”的译法。大多学者认为对于“Soft Power”一词译法的不同只是语言使用的差异,并没有根本性区别,而事实上是意义确指的模糊性导致了概念使用的随意性。 鉴于学界对“Soft Power”一词翻译的混乱,有学者尝试从探源的角度对中文译法的准确性进行界定,如李智发表题为《软实力的实现与中国对外传播战略》的文章,以约瑟夫 *该课题为2007年曹顺庆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的组成部分,项目编号为07AXW003。 ①[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看待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与挑战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之一,世界各国正抓紧利用这一战略机遇期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为如何进一步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对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队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4年奈在他的着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对“软实力”作出了进一步规范,他提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ZW(]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2). [ZW)]奈把文化看做是“软实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认为文化是一种可以和政治、军事相提并论的,可以对国家的政策和发展起巨大作用的因素,体现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特殊地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下面笔者将就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进行阐述。 1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取得的成绩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 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从无形向有形,从意识形态向经济形态的一种转化。在文化市场不断繁荣的前提下,文化产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不断追求,国民用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化部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费逐年增加,增长速度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十一五”前四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897.35亿元,年均增长21.6%。[ZW(]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官网年,中国国内电影票房(不含农村地区)总收入突破了100亿元大关,而《唐山大地震》更是创造了6.73亿元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的新纪录。在2010年中国有47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35.17亿元人民币。[ZW(]中国电影网)]打破了长久以来国外

浅谈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浅谈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中央提出的这个目标,是党和国家第一次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文化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对于拯救我国社会道德和信仰危机注入了强大动力。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维护自身安全和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力,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 关键字: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意义,提高途径 提升软实力,首先要明白何谓“软实力”。软实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国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这一概念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对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并及时改进,势必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采取必要措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水平势在必行。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两手抓”。 第一,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动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个大家庭中团结互助、融洽相处,共同孕育了我国独特的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把中华民族精神阐释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正是依靠这种民族精神,我国今天的文化事业才会取得好的发展前景,它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和倡导民族精神中优秀的、积极向上的优良传统,摒弃那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趣味低级、违反社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不良成分,这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二,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广大博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随着各国思想和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和竞争,好莱坞电影、韩剧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肯德基、NIKE、“日韩流”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国外文化的强大攻势,打造属于我们民族、我们国家的品牌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大力发掘我国文化当中的优秀因子,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结合自身日益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势推出民族品牌,努力减小文化逆差现象,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第三,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国民的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人们开始更多地寻求艺术上的、更深层次的交流,文化艺术教育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开设了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艺术院校培养专业文艺人才。在民间,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喜爱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这些都是我国文化的吸引力所在,也是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