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耳鼻喉科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耳鼻喉科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耳鼻喉科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耳鼻喉科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的门诊患者。

一、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鼻渊(TCD编码:BRB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ICD-10编码:J32.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鼻渊(慢性鼻-鼻窦炎)协作组制定的“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临床常见证候:

肺经风热证

胆腑郁热证

脾胃湿热证

肺脾气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鼻渊(慢性鼻-鼻窦炎)协作组制定的“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鼻渊(慢性鼻-鼻窦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鼻渊(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

2.如鼻腔鼻窦肿瘤、鼻息肉、霉菌性鼻窦炎等具有明显的窦口鼻道复合体异常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观察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鼻镜检查及鼻内窥镜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鼻窦冠状位CT扫描,纤维鼻咽喉镜等检查。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经风热型: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2)胆腑郁热型: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3)脾胃湿热型: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4)肺脾气虚证:健脾补肺,祛寒开窍。

2.外治法

(1)鼻窦置换疗法

(2)理疗

(3)熏蒸法

(4)鼻腔(盥洗)冲洗法

3.针灸治疗

4.健康指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

1.鼻塞、流脓涕、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改善。

2.鼻黏膜肿胀减轻。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变化,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2.合并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出现如眶内、颅内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由于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鼻渊(慢性鼻-鼻窦炎)(TCD编码: BRB060、ICD-10编码: J32.9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

慢性鼻窦炎临床路径汇总

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 (2015年版)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ICD-10:J32) 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 二.诊断依据 1.症状:鼻塞、黏性或脓性鼻涕、可伴有头痛、面部肿痛等 2.体征:鼻腔、中鼻道粘液或脓性分泌物、鼻腔、中鼻道充血肿胀或伴有鼻息肉 3.影像学检查:提示鼻腔、鼻窦粘膜慢性炎症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鼻内镜手术(1.中隔矫正术 2.中鼻甲、下鼻甲骨折移位固定术 3. 前或后筛窦开放术 4.上颌窦开放术 5.额窦开放术 6.蝶窦开放术 7.眶尖部手术 8.鼻息肉摘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不大于10天 五.进入临床路径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鼻-鼻窦炎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流程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不大于3天,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常规 3.感染性疾病筛查 4.胸片、心电图 5.鼻窦冠状位C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糖皮质激素:鼻内局部及全身应用 八.手术为入院3-4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2.术中用药全身止血药物及局部减充血剂 3.合理选择手术术式 4.术后鼻腔填塞止血 5.标本送检 九.术后住院治疗不大于8天 1.根据病情可选择复查部分检查项目 2.术后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止血药物全身应用,术后第二日起每日换药至出院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没有需要住院的并发症 十一.参考费用标准5500-6500元 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表单(A路径)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ICD-10:J32) 行鼻内镜手术(ICD-9-CM-3:21.31/22.2-22.6)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天

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发病、复发的影响因素,提出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即手术治疗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期间在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95例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年龄跨度较大,尤以20~60岁患者居多;(2)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同时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比率为62.1%(59/95) ;(3)在95例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变应原皮试均为阳性者共计38例,约占总数的40%;(4)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复发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占到总复发例数的32%。结论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其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比例较高,该疾病的复发与变应性鼻炎有关。 【关键词】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变应性鼻炎;鼻-鼻窦炎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factors possibly affecting the process or prognosis of chronic rin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Methods 95 cases with chronic rin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ingxia Med.Univ.,from July 2008 to July 2009.Results (1)Age span of chronic rin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was comparatively large and more patients distributed in

中医院临床路径管理附件

附件1、 满洲里市中蒙医院 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病种名称 内二科:中风(脑梗塞)心悸(室心早搏) 内一科:胃脘痛(慢性胃炎)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儿科)普外科:腹股沟疝(疝气)圆翳内障(白内障) 骨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 妇科:带下病(盆腔炎)正常分娩 针灸科:面瘫(面神经麻痹)项痹(颈椎病)

附件2 中医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评估表 路径名称科室名称医院名称 路径对应标准中医病名TCD代码 路径对应标准西医病名ICD代码(6位码) 入径例数填表人日期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入径病例,填表单位应尽量使用标准中医病名并配用TCD代码,如无标准中医病名 相对应的代码(无TCD代码)请在中医病名后标明病名出处(如诊疗常规版本、教材版本等等)。对应西医病名务必规范准确并配用ICD-10疾病编码,请使用标准6位码。 3.路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如认为不规范或不可操作请说明具体情况。

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表路径名称科室名称医院名称 路径对应标准中医病名 TCD代码 路径对应标准西医病名 ICD代码(6位码)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出径病例。本表治疗方法指本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如仅采用其中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单一治疗方法”一栏,注明中医治疗方法名称并进行疗效统计;如联合采用2种或2种以上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综合治疗方法”一栏,依据使用中医治疗方法的种类数量统计病例数量,并进行疗效统计。 3.治疗效果中三项指标依据各病种临床路径中出院标准/出路径标准进行具体填写。

鼻窦炎鼻息肉术后的治疗体会

鼻窦炎鼻息肉术后的治疗体会 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鼻窦炎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约占15%左右。它出现的头痛,鼻塞,嗅觉减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鼻窦炎这样的顽症,很难一次性根治,复发率60~70%,给患者增加痛苦的同时,也给了患者很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治疗相当困难,有的手术治疗后,如果不跟踪治疗和随访,很容易复发[1]。因此它的术后治疗是很重要的。本文阐述了它的术后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及治疗。 标签: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治疗 1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发病机理 多由急性鼻窦炎发展而成,粘膜贫血,血管扩张,上皮水肿,渗透性增加,纤毛运动迟缓,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分泌物为浆液性或粘液脓性,治疗不及时彻底,鼻粘膜水肿及血管扩张加重,鼻粘膜纤毛倒塌,粘膜上皮纤毛脱落,失去摆动能力不能将脓液排出,如此反复持续的水肿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粘膜肥厚,久之,可呈桑椹状或息肉样变,骨膜及骨组织增生,鼻甲肥大。出现鼻塞,头痛,嗅觉减退或消失等症状[2]。 2鼻窦炎鼻息肉的手术方法主要有 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鼻窦疾病的一种新技术,它彻底清除不可逆病变,尽可能保留鼻腔和鼻窦结构,通过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黏膜形态和生理功能。还有传统的鼻腔手术。以鼻内窥镜手术创伤小,视野广阔,操作精细准确多用[3]。 3手术并发症 有眶纸板及眶筋膜损伤,鼻腔粘连约3%,鼻中隔穿孔约1.3%,复视。还有高的复发率。因此术后治疗很重要[4]。 4鼻窦炎鼻息肉的术后治疗 4.1一般治疗术后注意休息,多饮水,预防感冒。宜吃清淡,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居室空气流通[5]。 4.2定期随访手术为治疗第一步,术后随访为第二步,两者紧密相连。随访主要是术后清理鼻腔,一般术后1~2w,多积聚粘性分泌物,粘在破损处形成结痂。同时滴复方薄荷油,3次/d,不但使结痂软化,还有防止鼻腔干燥的作用。注意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内复查1次/w,术后2~3个月每2~3w复查1次,3个月后再酌情定夺是不是需要复查,直至上皮化生[6]。上皮化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面愈合和病变再生的相互竞争过程。创面愈合成为主体

耳鼻喉科临床路径汇总情况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ICD-10:H66.1-H66.3/H71) 行手术治疗(ICD-9-CM-3:19.3-19.5/20.2/2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 1.症状:有间断性或持续性耳溢脓病史;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2.体征:具备下列项目之一者:(1)鼓膜穿孔,鼓室可见有脓性分泌物,黏膜可见肿胀、增厚、肉芽形成;(2)鼓膜陷,伴中耳胆脂瘤。

3.听力检查:传导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 4.颞骨CT扫描:提示炎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耳鼻喉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中耳炎的分类和分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4年) 手术: 1.鼓室探查+鼓室成形术; 2.开放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伴/不伴耳甲腔成形术); 3.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 4.酌情行二期听骨链重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66.1-H66.3/H7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临床听力学检查(酌情行咽鼓管功能检查); (6)颞骨CT。 2.视情况而定:中耳脓液细菌培养+药敏,面神经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4天。

探讨综合疗法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

探讨综合疗法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综合疗法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8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后,坚持两周给予一定的鼻腔微波和口服1~2个月的中药;对照组40例患者,只进行常规鼻内镜手术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观察组37例治愈,2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7.5%;对照组30例治愈,6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90.0%。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种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联合鼻腔微波及口服中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方法。 标签:综合疗法;鼻窦炎;鼻息肉;临床效果 鼻窦炎和鼻息肉是耳鼻喉科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被称为发生于鼻窦黏膜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或变态反应[1-3]。鼻窦的炎症多表现在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等,可单侧鼻窦发炎,也可累及整个鼻窦,鼻窦堵塞及不通畅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进而导致头痛、鼻塞,甚至流脓涕;鼻息肉是指发生于鼻腔黏膜或鼻窦黏膜上的赘生物,中医将其称之为鼻痣,慢性炎症或变态反应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持续性地鼻塞可使呼吸不流畅。目前临床上对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治疗主要以鼻内镜手术为主,从而有效彻底清除炎症和病变,使鼻内通气正常,恢复鼻子本身正常的生理功能。本文选取8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鼻内镜手术、鼻腔微波和口服中药的综合治疗疗法,对照组只进行常规鼻内镜手术治疗,经随访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10月在某院耳鼻喉科进行手术治疗的80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且所有患者的诊断标准均符合1997年海口会议制定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观察组40例患者,其中男18例,占45%,女22例,占55%,年龄30~69岁,平均(42.0±2.5)岁,病程5个月~4年,平均(9.0±2.3)个月,术前CT检查,10例患者累及上颌窦,占25%,6例患者累及蝶窦,占15%,14例患者累及筛窦,占35%,10例患者累及额窦,占25%。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男20例,占50%,女20例,占50%,年龄34~71岁,平均(44.0±2.5)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8.0±1.3)个月,术前CT检查,8例患者累及上颌窦,占20%,16例患者累及蝶窦,占40%,8例患者累及筛窦,占20%,8例患者累及额窦,占20%。两组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流脓鼻涕、持续性鼻塞、头晕、头痛等,且个别患者有嗅觉减退或消失,两组患者鼻腔内均有荔枝状赘生物,个别患者鼻道内有脓性分泌物。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及疾病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表单

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ICD-10:J32) 行鼻内镜手术(ICD-9-CM-3:21.31/22.2-22.6)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0天 时间住院第1天住院第1-3天 (术前日) 住院第2-4天 (手术日)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 □上级医师查房与术前评估 □初步确定手术方式和日期 □上级医师查房 □完成术前准备与术前评估 □根据检查结果等,进行术前 讨论,确定手术方案 □完成必要的相关科室会诊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自费 用品协议书、授权委托书 □手术 □术者完成手术记录 □住院医师完成术后病程 □上级医师查房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及 术后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 □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 □I I级护理 □普食 □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 2.5-5 ㎎ 1/日 □生理盐水250ml 头孢唑啉2.0(头孢甲肟1.0) 静点2/日 地塞米松3-5㎎入壶1/日 □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 鼻2喷/侧,1/每晚 □生理盐水100ml 盐酸氨溴索30㎎ 静点 2/日 □生理盐水100ml 肝素钠 5000u 封管 1/日 □鼻腔冲洗2/日 临时医嘱: □血常规+凝血常规 □尿常规 □生化全项 □免疫八项(乙肝、丙肝、梅 毒) □H IV抗体 □胸片、心电图 □鼻窦CT 长期医嘱: □耳鼻咽喉科护理常规 □I I级护理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明日全身麻醉下行经鼻内镜 鼻窦手术 □备皮(剪鼻毛) □术前禁食水 □阿托品0.5㎎术前30ˊ皮下 注射 □鲁米那钠0.2术前30ˊ肌注 □地西泮片 5-10㎎术前晚口 服 □生理盐水250ml 头孢唑啉2.0(头孢甲肟1.0) 入手术室前静点 □高分子止血材料4条 □病理申请单 长期医嘱: □全麻后常规护理 □鼻内镜手术术后护理常规 □I I级护理 □软食 □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 2.5-5㎎ 1/日 □生理盐水250ml 头孢唑啉 2.0(头孢甲肟 1.0)静点2/日 地塞米松3-5㎎入壶1/日 □生理盐水100ml 盐酸氨溴索30㎎ 静点 2/日 □生理盐水100ml 肝素钠 5000u 封管 1/日 □生理盐水100ml 氟美松2㎎ 细辛脑 8㎎ 雾化吸入1/日 临时医嘱: □标本送病理检查 □心电监护 □吸氧 □必要时给予止疼对症处理 (盐酸布桂嗪注射液100 ㎎肌注)

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病历书写模板

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病历书写模板 鼻中隔偏曲诊治要点 鼻中隔偏离中线或不规则的偏曲,并引起鼻堵、鼻出血、头痛等症状,称为鼻中隔偏曲,可分为“C”形、“S”形,若呈尖锥样突起称为骨棘,若呈由前向后的条形山嵴样称为骨嵴,按偏曲方向可分为纵偏和横偏,按偏曲部位可分为前、后、上、下。 1) 诊断要点: 症状:鼻堵、鼻出血、头痛、可能激发喷嚏、流涕等症状。 鼻镜检查:鼻中隔偏离中线,可表现为棘突或嵴突。 影响学检查:CT可提示偏曲情况。 2) 治疗原则 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行鼻中隔粘膜下整形手术。 学习难点 1) 准确判断鼻中隔偏曲的类型,特别是暴露较困难的鼻中隔后端偏曲和高位偏曲要引起重视。 2) 如何评估鼻中隔偏曲对邻近器官的影响。 临床操作:鼻窥镜对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检查 鼻中隔偏曲入院病历例 入院病历 患者:xxx 男29岁。余略。 主诉:双侧渐进性鼻堵5年 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间断、交替性鼻堵,伴白粘涕,晨起较多,未行正规检查及治疗,自服“鼻炎康”,效果欠佳,后鼻堵逐渐加重,患者偶有双侧颞部头痛,偶伴鼻出血及涕中带血。来我院门诊就诊,诊断为“鼻中隔偏曲”,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患者发病以来睡眠差、饮食好,二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病史,否认糖尿病、肾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按时预防接种。生于,长期居住在京,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区居住史。无烟酒嗜好,无冶游史。 婚育史:未婚。 家族史:父母健在。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否认家族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有类似疾病的家族史。 体格检查 T:36.5℃ P:75次/分 R:20次/分 BP:110/65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身皮肤粘膜无潮红、苍白,无紫绀、黄染。头颅无畸形,眼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耳鼻咽喉检查见专科查体记录。口唇无紫绀,舌苔薄白,伸舌居中。牙龈无充血,齿列齐,无龋齿,无牙齿脱落及松动。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对称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HR72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3次/分。肛门外生殖器未查。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正常对称,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检查 耳:双耳廓无畸形,乳突无压痛,耳道无狭窄及耵聍堵塞。鼓膜完整,标志清楚,粗测听力

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开始发送

2012年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首批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范围内开展第二批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继续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中医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三、工作任务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负责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包括确定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确定试点单位和试点病种,并组织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和评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技术审核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审定各试点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对各试点医院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负责组织本辖区试点医院开展试点工作,对各试点医院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病种协作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本协作组内各病种协作组工作的总体协调、督促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种协作组牵头单位负责组织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具体试点工作,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要求制定各病种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对各试点单位进行培训,指导各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定期组织各试点单位进行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分别于2012年4月底、7月底之前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四)试点医院、试点科室 各试点医院应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各试点专业科室、医务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信息统计、病案管理、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试点工作机制,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 各试点医院试点科室成立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中医临床

鼻内镜下鼻息肉鼻窦炎手术疗效分析

鼻内镜下鼻息肉鼻窦炎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息肉鼻窦炎手术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治疗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不同的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0%(46/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30/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4.0351,P=0.0002)。结论:行鼻内镜下鼻息肉鼻窦炎手术的疗效非常可观,并发症少,具有较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标签:鼻内镜;鼻息肉;鼻窦炎 鼻息肉鼻窦炎是耳鼻科中最常见的多发疾病之一。其中鼻息肉是鼻腔内产生的赘生物,触之没有疼痛感,往往是鼻窦慢性发炎和变态反应引起的,并不是真性肿瘤;而鼻窦炎是鼻腔鼻窦黏膜极度水肿,并逐渐下垂形成的化脓性炎症,情况严重的会造成患者呼吸道感染,影响患者呼吸,有的甚至会引发患者颅、眼、肺的并发症[1-2]。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传统治疗方法效果较差,且治疗后疾病反复发作的情况非常严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鼻内镜下鼻息肉鼻窦炎手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此方法不仅能彻底清除已经病变的组织,而且能保证患者的鼻腔鼻窦黏膜及周围相关结构的正常状态,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随机选取的100例鼻息肉鼻窦炎患者进行研究,探讨鼻内镜下鼻息肉鼻窦炎手术疗效,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鼻息肉鼻窦炎或两病兼具,均表现出头痛、鼻塞、流脓涕、哮喘等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状。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50例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12~43岁,平均(35.45±2.45)岁;病程1~12年,平均(5.25±1.34)年;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3~42岁,平均(35.53±2.22)岁;病程2~13年,平均(5.34±2.79)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病程、性别、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治疗组患者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手术进行之前,要对患者做常规的CT扫描和鼻内镜检查,充分了解鼻息肉鼻窦炎的情况,避免盲目进行手术,为预防感染发生,还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3~10 d。术前患者需忌烟、酒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若患者患有高血压,还需按时服药,保证血压维持在正常的水平;促凝血药物可以预防手术中出血不止的情况,应于术前45 min注射为

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合订本

(合订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二零一○年 总目录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 急诊科中医临床路径...................................................39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45 精神科中医临床路径...................................................57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69 骨伤科中医临床路径...................................................89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137 内分秘科中医临床路径................................................145 肾病科中医临床路径...................................................167 外科中医临床路径......................................................193 风湿科中医临床路径...................................................229 皮肤科中医临床路径...................................................265 肿瘤科中医临床路径...................................................287 血液病科中医临床路径................................................293 眼科中医临床路径......................................................313 肝病科中医临床路径...................................................347 传染科中医临床路径...................................................365 肛肠科中医临床路径...................................................377 脾胃科中医临床路径...................................................407 儿科中医临床路径......................................................449 耳鼻喉科中医临床路径................................................491 妇科中医临床路径 (511)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ICD-10:J32) 行鼻内镜手术(ICD-9-CM-3:21.31/22.2-2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 1.症状:鼻塞,黏性或脓性鼻涕;可伴有头痛、面部胀痛等。 2.体征:鼻腔、中鼻道黏液或脓性分泌物,鼻腔、中鼻道黏膜充血、肿胀或伴有鼻息肉。 3.影像学检查(CT):提示鼻腔、鼻窦黏膜慢性炎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 鼻内镜手术: 1.鼻中隔矫正术; 2.中鼻甲、下鼻甲骨折移位固定术; 3.前或后筛窦开放术; 4.上颌窦开放术; 5.额窦开放术; 6.蝶窦开放术; 7.眶尖部手术; 8.鼻息肉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32慢性鼻-鼻窦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 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胸片、心电图; (5)鼻腔鼻窦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 (1)过敏原及相关免疫学检测; (2)鼻功能测试。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糖皮质激素:鼻内局部喷雾,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4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全身止血药物,局部减充血剂。 3.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4.鼻腔填塞止血,保持引流通气。 5.标本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治疗≤8天。 1.根据病情可选择复查部分检查项目。 2.术后用药: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鼻内局部喷雾,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酌情使用黏液促排剂。 3.鼻腔冲洗。 4.清理术腔。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中医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中医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试行) 医院各科室: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指导各科室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一)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以下分别简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评价小组)。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应当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以下简称实施小组)。 (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三)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四)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

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医务科、药学、护理、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五)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担任。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二、临床路径的制订 (一)实施小组一般应当按照以下原则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结合本院实际,优先考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 医嘱类项目应当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

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9-24T11:19:58.733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袁凌云 [导读]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鼻内镜手术已成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标准手术。 袁凌云 山东省曹县中医院 27440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相关影响。方法:对实施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完成术后随访6 个月以上的180例患者进行病历资料分析。结果治愈率Ⅰ型94.4%、Ⅱ型74.7%、Ⅲ型63.6%。结论鼻内窥镜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手段,可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治愈率。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鼻内窥镜手术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鼻内镜手术已成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标准手术。我院自2009 年1 月~2012 年12 月对180 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开展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和鼻窦开放术,取得较好的疗效及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80 例中男126 例,女54 例,年龄12~63 岁,患者头痛157 例,鼻塞 177 例,脓性鼻涕165 例,嗅觉减退67 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及轴位CT 扫描及鼻内镜检查,诊断按1997 年海口标准[1]分型:I 型 1 期13 例、2 期17 例、3 期43 例;Ⅱ型1 期29 例、2 期42 例、3 期 14例;Ⅲ型22 例;伴有鼻中隔偏曲89 例,下鼻甲肥大者23 例。手术前期处理:术前5 天应用罗红霉素、吉诺通及强的松口服,并用减充血剂滴鼻。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控制在150mmHg 以下,舒张压控制在 95mmHg 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7.5mmol/L 以下。 2.手术方法 大部分病例采取表面麻醉,幼儿、高龄、有高血压、精神紧张、复发性病例及筛骨骨质增生型者选择全麻。患者均取仰卧位,表麻者由麻醉师根椐患者体重酌情应用杜冷丁50~100mg。以1%地卡因加0.1%肾上腺素4ml 浸湿的棉片进行鼻腔表面麻醉,充分收缩麻醉总鼻道、中下鼻道、嗅裂2 次,第一次5 分钟,第二次10 分钟。表面麻醉后,以1%利多卡因于鼻丘、钩突及中鼻甲黏膜下分点浸润麻醉。手术进路参照Messerklinger 术式切除钩突、筛泡,摘除息肉,扩大上颌窦自然口。并根据CT 显示病变情况进一步开放各组筛窦、额窦及蝶窦开口。中鼻甲有息肉样变或泡性中鼻甲者则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或中鼻甲挤压术,下鼻甲有息肉样变或下鼻甲骨质增生者行下鼻甲黏膜及骨质部分切除术。对于合并鼻中隔严重偏曲者同期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鼻腔填塞可选用油纱条或高膨胀止血海绵填塞。 3.术后处理 术后鼻腔填塞时间48 小时,全身应用抗生素5~7 天。术后第5 天开始用温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每日1~2 次,术后1 周在鼻内窥镜下行鼻腔清理。清除分泌物及水肿囊泡,分离中鼻甲及鼻中隔,防止粘连,用弯头吸引管探入上颌窦自然口及额窦口进行清理。患者出院后继续用温生理盐水鼻腔冲洗1 个月。术后第1 个月每周复诊一次,第2 个月2 周复诊一次直至鼻腔黏膜上皮化。 结果 术后定期随访1 年,按海口会议标准观察患者鼻塞、头痛、鼻腔分泌物、嗅觉改善情况、内窥镜下术腔上皮化情况和有无息肉组织、肉芽组织。治愈145 例(80.7%),好转23 例(12.7%),无效12 例(6.6%),总有效率93.4%。Ⅲ型疗效最差,显著低于Ⅰ型、Ⅱ型, 其中Ⅰ型疗效最好。 讨论 1.CT 影像分析对指导手术起决定性作用. 鼻窦冠状位CT 比轴位更具有意义,在视觉上对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观察更具直观性。通过术前对鼻窦CT 的观察,提高了我们对骨结构变异的重视。我们体会到对于鼻中隔偏曲和骨质增生型筛窦气房[2],术中视野狭小,给手术进路及术中操作带来困难,出血量也明显增多。极大增加手术操作的盲目性,使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因此,术前充分分析CT 特征,对于麻醉及手术进路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鼻中隔的处理 鼻中隔偏曲特别是高位偏曲与鼻窦炎的发病密切相关。此外,鼻中隔偏曲妨碍操作,有碍于手术后的术腔清理,并可引起术后鼻腔粘连及术腔引流不畅,因此在内镜手术中,对鼻中隔偏曲者应予以矫正。 3.中鼻甲的处理 中鼻甲肥大及息肉样变的,剪除息肉样组织,矢状切除外侧黏膜组织,去除部分中鼻甲前端及前下缘,使中鼻甲前下缘高于下鼻甲上缘。中鼻甲修整后以内侧不影响嗅裂引流、外侧距离钩突0.5cm 为度。术中本着清除病变,改善通气引流,对妨碍鼻窦引流或手术操作的肥大的中鼻甲不作全切除,尽量选择垂直切除其外侧部分,既保留中鼻甲重要的解剖及生理作用,又改善术后引流。对中鼻甲息肉样变者,根据其病变程度,尽可能保留,尤其是注意中鼻甲根部的保留[3]. 4.上颌窦口扩大及窦内病变的处理. 上颌窦的功能性手术主要是中鼻道自然开口扩大术,上颌窦可逆病变的处理,实际上就是上颌窦窦口病变的处理。上颌窦口扩大时为避免损伤鼻泪管,主要以向下和向后扩大为主。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发现,扩大的自然窦口在其愈合过程中有缩小趋势。另外过大的窦口也会改变上颌窦内正常的微环境。因此,在手术中,我们使用电动吸切器将上颌窦口的前、后和下部的息肉样变的黏膜或窦口区的息肉切除,而不过多地对窦口进行骨性扩大,主要行上颌窦窦口的“膜性扩大”,由于未破坏窦口的骨质,窦口黏膜上皮化较快,狭窄或闭锁的机会较低[4]。对上颌窦内息肉、囊肿可配合下鼻道开窗,以确保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这对防止上颌窦病变的复发,提高手术疗效至关重要。 5.术后处理 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第一步,术后处理是第二步,术后处理也是治疗远期效果的关键,术腔冲洗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对于过敏体质、黏膜水肿、息肉样变明显者,术后可口服一定时间的激素,以改善愈后。 总之,鼻内镜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手段,可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手术治愈率。同时要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除需要熟练的手术操

耳鼻喉科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 梅核气病(咽异感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6)

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中医耳鼻咽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诊断依据: (1)病史:有急性扁桃体炎发作病史。 (2)自觉症状:咽部不适,发痒,干燥,灼热感,异物感,微痛,可有刺激性咳嗽,口臭,易感冒或伴纳差,乏力,头痛,低热等。 (3)咽部检查: ①挤压舌腭弓,自隐窝口有脓液及脓栓排出。 ②扁桃体表面不平,有瘢痕或黄白色点状物。 ③舌腭弓、咽腭弓与扁桃体粘连。 ④扁桃体及舌腭弓慢性充血。 ⑤患侧下颌角淋巴结肿大。 凡具备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病史及检查所见中①项或②~⑤中三项以上即可作出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七版(田勇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二)证候诊断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或干咳痰少而粘,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咽干痒不适,异物梗阻感,咳嗽痰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口淡不渴,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咽干涩不利,或刺痛胀痛,痰黏难咯,迁延不愈。全身症状不明显。舌质暗有瘀点,

苔白腻,脉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外治法 1.烙法:适用于各种证型。根据扁桃体分度程度,挑选特制的烙铁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后蘸上麻油(烙铁涂蘸麻油后酌热度约为120℃),然后迅速送入口腔对准扁桃体施行烧烙,当听到局部发出“兹拉”声后(约0.5~1秒)立即将烙铁抽出,此为“一铁”治疗量。每侧扁桃体10~15“铁”为一次治疗量。施烙后扁桃体表面形成一片烙痂,3天后烙痂脱落可行第二次治疗,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烙治过程应注意烙铁须在压舌板的上面进出口腔,以免烧伤其他部位。一旦发生口腔黏膜烫伤,局部可以喷喉风散。 2.啄治法:适用于各种证型。用镰状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动作,每刀深度约2~4毫米,每侧扁桃体3~5下,啄治后扁桃体表面会少量出血,每次治疗以吐2~3口血为适度。每周1~2次,5次为1疗程。啄治过程应注意进刀不要太深,避免损伤扁桃体血管。一旦出血较多应及时进行局部止血。 3.含漱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可选用滋阴清热利咽等中药煎水含漱。 4.吹药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可选用滋阴清热利咽的中药粉剂吹入患处。 5.含服法:适用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可用滋阴清热利咽中药含片或丸剂含服。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治法: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推荐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当归、芍药、贝母、桔梗、甘草等。 2.脾胃虚弱,喉核失养证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推荐方药:六君子汤加减。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等。 3.痰瘀互结,凝聚喉核证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推荐方药: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玄参、陈皮、半夏、茯苓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疗效

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疗效 发表时间:2019-12-05T16:09:26.973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8期作者:李峰1 隋鑫2 [导读] 探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接受经鼻内镜与药物联合治疗的价值。 1.双鸭山双矿医院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2.双鸭山人民医院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接受经鼻内镜与药物联合治疗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100例,远程随机化法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分别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和鼻内镜手术与药物结合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手术指标、并发症情况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1 9,P=0.029);实验组手术出血量(17.96±6.02)mL、手术用时(45.36±8.02)min、黏膜恢复用时(6.33±1.56)d、鼻腔恢复通气用时(4.47±1.09)d、住院时间(4.39±1.26)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19 3、5.659 5、4.044 4、3.583 2、11.909 4,P=0.000 1);实验组的并发症几率(4.00%)较对照组并发症几率(18.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 1,P=0.025)。结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接受经鼻内镜手术与药物结合治疗的价值较高。 【关键词】鼻内镜;药物;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transnasal endoscopy combined with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from March 2017 to March 2018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n = 50)and control group(n = 50)by remote randomization.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ndoscopic surgery and combination of endoscopic surgery and medicine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of therapeutic effect,surgical index and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92.00%)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8.0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 2 = 4.7619,P = 0.029). The bleeding volu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17.96 ±6.02)ml,the time of operation(45.36 ± 8.02)min,the time of mucosal recovery(6.33 ± 1.56)d,the time of nasal cavity recovery ventilation (4.47 ± 1.09)d,and the time of hospitalization(4.39 ± 1.26)d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 = 8.319 3,5.659 5,4.044,3.583 2,11.909 4,P = 0.0001);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lower(4.00%)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18.00%),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 2 = 5.005 1,P = 0.025).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have a high value of endoscopic surgery combined with medicine. [Key words] nasal endoscopy;medicine;chronic sinusitis;nasal polyp 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对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患者实施有效治疗十分必要。鼻内镜手术是目前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主要方法,但是部分患者仅接受此手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为探究鼻内镜与药物联合治疗的价值,该文以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耳鼻喉科10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和鼻内镜手术与药物结合治疗,分析其治疗的结果,从而总结鼻内镜手术与药物结合治疗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100例,以远程随机化法分组,每组50例。 实验组中,年龄均值为(32.02±5.23)岁,其中男27例,女23例。对照组中,年龄均值为(32.17±5.20)岁,其中男29例,女21例。 该研究已被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该研究,两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接受鼻内镜手术与药物结合治疗,麻醉后,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实施手术前0.5~2 h,预防性的为患者实施抗菌药物干预,在静脉滴注完成后,给予患者0.25 g克拉霉素(国药准字H20065652)口服,1次/d,治疗3~6个月。在鼻内镜手术前1周,即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国药准字H20103808)进行治疗,2次/d,每次为2喷,连续实施3~6个月的治疗。 对照组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其手术措施与实验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治疗的疗效(治愈、有效、无效,以治愈率+有效率作为总有效率)作观察分析,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指标(手术出血量、手术用时、黏膜恢复用时、鼻腔恢复通气用时、住院时间)的差异性。 1.4 统计方法 通过SPSS 21.0统计学软件作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或百分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实验组手术出血量、手术用时、黏膜恢复用时、鼻腔恢复通气用时、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实验组并发症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接受经鼻内镜手术治疗,可以对其可逆性黏膜以及正常黏膜保留,对患者的损伤程度进行控制[1-3]。在实施鼻内镜手术的过程中,应尽量对其组织进行保护,特别是患者的中鼻甲部位的相关组织,其具有较为重要的生理功能,若在术中受到损伤,则会影响患者鼻腔的纤毛运动以及传输功能,导致患者的鼻腔过度宽大,脓性分泌物大量沉积于患者的鼻窦腔内,影响手术的效果。黏膜保留是黏膜再生的基础,其可以对黏膜功能的上皮化和功能恢复进行促进[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