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设计】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1.2.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1.2.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1.2.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一:1.2.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学设计

1.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钠跟水、氯气的反应),认识

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2)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氯气跟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

水的反应)。

(3)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

(2)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及氯气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3)在归纳金属钠的性质及预测氯气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对金属钠和氯气性质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利用阅读材料《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

活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重点、难点】

1.知识上重点、难点:金属钠和氯气的化学性质

2.方法上重点、难点:使学生初步学会以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

质中的运用,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程序。

【教学准备】

1.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详见教学过程)

(1)活动1.2.1.1 交流·研讨:

(2)活动1.2.1.2 观察·思考: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3)活动1.2.1.3 活动·探究: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4)活动1.2.1.4交流·研讨

(1)活动 1.2.2.1 研究氯气的性质

2.将学生为4-6人小组

3.试验试剂和仪器:见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

1.2.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学设计

〖过渡〗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我们已经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人们对物质性质的研究也是一种科学探究过程。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通性和特性。那么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呢?

〖板书〗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并归纳〗(媒体展示)

首先,要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包括物质的存在状态、颜色气味等);

第二、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

第三、设计并实施实验来验证所做的预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出与预测相一致的性质,并对实验中所出现的特殊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

〖媒体展示图1-2-6,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过渡〗前面我们探讨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研究方法,现在我们利用其程序和方法来探究氯气的性质。

〖板书〗2。研究物质性质的案例——研究氯气的性质

〖引述〗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在工业上,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大量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和杀菌消毒剂等。氯气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刺激鼻腔和喉头黏膜并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较多量时使人死亡;氯气也是大气污染物。所制取和使用氯气时要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投影〗布置学生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活动 1.2.2.1 研究氯气的性质

【活动目的】

1、通过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探究活动,模拟和领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基本程序;

2、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3、通过氯气与铁、铜、氢气的反应实验,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4、培养学生实验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活动用品】

1. 仪器:集气瓶试管水槽坩埚钳铁架台胶头滴管砂纸

2. 试剂:氯气、铁丝铜丝氢气

【活动内容】

一、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1〗取一只盛满氯气的集

气瓶,观察氯气的颜色:用手轻

轻地在瓶口煽动,使极少量的氯

气飘近鼻孔,闻氯气的气味。

〖实验2〗取一只盛满氯气的试

管,将其倒扣在水槽中,用手轻

轻摇动试管,观察现象。

【交流与讨论】

1.你知道通常从哪些方面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吗?

2.氯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特点?

〖媒体展示上述现象、分析和结论〗略

一、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一)预测氯气的性质

1、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你认为它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与同类物质

氧气的性质进行比较)

2、你将通过哪些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媒体展示上述分析和结论〗略

(二)实验验证过程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推断生成物

〖实验1〗用坩埚钳夹注一束铁丝,

灼热后立刻放入充满氯气的集气瓶

中,观察现象;然后把少量的蒸馏水

注入集气瓶里,用玻片盖住瓶口,振

荡观察现象。

〖选做实验2〗在通风柜中,用坩埚

钳夹注一束铜丝,灼热后立刻放入充

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然后

把少量的蒸馏水注入集气瓶里,用玻

片盖住瓶口,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

导管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媒体展示上述现象、分析和结论〗

氯气、氧气等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其化学性质有相似之处。但是,化学性质能完全相同吗?除了上述与氧气类似的性质外,氯气还具有什么特性呢?

(三)分析、解释及结论

【交流与讨论】

1、从哪些事实证明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2、根据实验现象和推断的生成物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件展示上述现象、分析、结论及化学方程式〗略

(四)比较、归纳

【问题思考】

1、您认为还可以选择哪些物质代替铁丝、氢气与氯气反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氧气、氢气等都是活泼非金属单质,它们可以和哪些类别的物质反应?

〖媒体展示上述分析和结论和化学方程式〗 (略)

三、探究氯气的特性——氯气能与水反应吗?

〖学生分小组自主活动〗

【活动目的】(学生自填)

1、

2、

【活动用品】

所需仪器

(供参考:试管、胶头滴管、砂纸)

所需试剂

(供参考:氯水、镁条、石磊溶液、红纸条硝酸银溶液)

【活动内容】氯气能与水反应吗?

〖你的预测与假设〗:

〖你设计的实验方案〗(经老师认可后方可实施):

〖实验记录〗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结论

〖实验验证〗氯水的漂白

性: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

盛有干燥红纸条的集气瓶

呵盛有湿润红纸条的集气

瓶,观察现象。

【交流与讨论】

1、你的预测与假设、设计的实验方案以及探究的结果与预测和假设是否符合?

2、氯气可以使湿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了什麽?

3、氯水中有哪些物质?它具有哪些性质?在工农业生产中有何作用。

【问题思考】

1、在探究氯气性质的过程中应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其研究的基本程序是怎样的?

2、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概述氯气的化学性质和特性。

〖媒体展示上述内容〗 (略)

【活动评价】

自评他评师评

【拓展延伸】

〖提问〗根据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推论氯气是否能与碱溶液反应?若能反应,请表述其产物并书写氯气分别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媒体展示上述内容〗(略)

【知识应用——身边的化学】(学生看书第20页)

〖引述〗身边的化学

含氯化合物的漂白与消毒作用

次氯酸不仅能是有机色质退色,还能消灭细菌等。将氢气通入碱液(如NaOH溶液)可制得次氯酸盐(如次氯酸钠,NaClO)。次氯酸盐是一些漂白剂和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它与稀酸

或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起到漂白和消毒作用。

以次氯酸盐为有效成分的漂白剂和消毒剂的有效期较短,放久了,会因分解而失去漂白与消毒功能。

二氧化氯也可用于漂白和消毒。实验证明,二氧化氯的消毒能力是等质量氢气的 2.65倍。不过,由于二氧化氯价格高,目前还不能完全取代氢气用于漂白和消毒。

〖过渡〗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了物质的性质后,人们往往要探究产生相关性质的原因,这

就是要涉及物质结构方面的问题,如:金属钠和氢气各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各有

什么特点?它们与金属钠或氯气的性质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仅通过一般实验是无法解决

的,还需要利用模型、假说等方法进行有关研究。

〖板书〗3。化学探究过程中的模型与假说(引述)

(1)关于模型:

模型(model)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是对事物及其变化的简化模拟。模

型一般可分为物体模型和思维模型两大类。例如,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经常用到的球

棍模型就是一种物体模型,而在研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中所建立起的各种模型则属于思维模

型。

(2)关于假说:

假说(hypothesis)是以已有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面对未知事实或规律所提出

的一种推测性说明。假说提出后需得到实践的证实,才能成为科学理论。道尔顿提出的原子

学说起初就是一种假说,后来经过反复验证和修正,才发展成科学理论。

关于物质性质的研究知识化学研究的任务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化

学研究为物质发生的各种变化寻求合理的理论解释,测定物质组成中各部分的含量,探究物质的内部结构,以及设计物质的合成方法,等等。现在,化学工作者

不仅使用试管、烧杯等一般的化学仪器,而且使用许多先进的仪器来进行化学研

究,使化学研究水平大为提高。

【知识拓展】

化学前沿

现代化学实验室

并非所有的化学实验都是在试管、烧杯等简单的化学仪器中完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化学研究室中出现了各种先进的仪器,帮助人们完成研究任务。例如,利用色

谱仪可以把某种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而X射线仪、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等则可以帮助人们测定化学物质的结构。

计算机技术的起兴是为化学研究实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计算机化学。在这个

领域里进行化学研究的人们用计算机做实验。利用速度快、储存两大的计算机和计算

化学家们编制的新程序,可以计算出化学物质的结构,还可以预测未知化合物的性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有着更高的期望:教会计算机按照优秀的化学家

的思考方式去思考;让计算机去评估浩如烟海的反应,确定哪一个反应最适合得到某

种预期的目标化合物;开发一种计算机——受控机器人系统,让它们在实验室里事实

合成反应,等等。

【概括·整合】(略)

〖小结〗略

〖作业〗 1. 学完这一节内容,请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谈谈你的收获。

2.传统的练习(略)

3.完成你的《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便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物质的量教学案

02 物质的量 【学习目标】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理解 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物质的量电流强度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单位米千克秒摩尔安培开尔文坎德拉 符号m kg s mol A K cd 在化学反应中的微粒质量很小但数目很大,如何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呢?所以引进一个新的基本物理量——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一个___________,表示 符号: 2、物质的量的单位:______,简称为_______,符号:_______(例:n(H2O)=1mol) 1mol 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数与相同。使用物质的量的注意点: 3、阿伏加德罗常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2)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及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是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之一。 B.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g碳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C.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D.物质的量就是物质所含微粒数目的多少E.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mol-1 F.摩尔是表示物质粒子多少的物理量G.物质的量适用于计量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 【归纳】 4、物质的量(n)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 A)、微粒数(N)之间的关系: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知识点讲解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也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 3.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二、摩尔 1.物质的量的单位单位:克/摩符号:g/mol 数值:等于物质的原子量、分子量、原子团的式量。 2.符号是mol。 3.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例如:1molH表示mol氢原子,1mol H2表示1mol氢分子(氢气),1mol H+表示1mol氢离子,但如果说“1mol氢”就违反了使用标准,因为氢是元素名称,不是微粒名称,也不是微粒的符号或化学式。 4.计算公式: n=N/NAn=m/M 5.气体的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符号Vm。(提问:为什么液体、固体没有摩尔体积) n=V/Vm (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使用“物质的量”与“摩尔”时的注意事项 (1)物质的量 ①“物质的量”四个字是一个整体概念,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如不能说成“物质量”“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等。 ②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同“时间”,“长度”等一样,其单位是摩尔(mol)。 ③物质的量表示的是微观粒子或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的集合体,不适用于宏观物质,如 1 mol苹果的说法是错误的。 ④物质的量中所指粒子包括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等微观粒子

或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如NaCl、Na2SO4等)。 (2)摩尔 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必须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如1 mol H表示1摩尔氢原子,1 mol H2表示1摩尔氢分子,1 mol H+表示1摩尔氢离子。不能说1 mol氢,应该说1 mol氢原子(或分子或离子)。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mol-1,而不是纯数。 不能误认为N A就是6.02×1023。 例如:1mol O2中约含有个6.02×1023氧分子 2mol C中约含有1.204×1024个碳原子 1mol H2SO4中约含有6.02×1023硫酸分子 1.5mol NaOH中约含有9.03×1023个Na+和9.03×1023个OH-; n mol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23。 由以上举例可以得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微粒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如果用n表示物质的量,N A 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N = n·N A,由此可以推知n = N/N A N A = N/n 3.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②“摩尔质量在数值上一定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这句话对否?为什么? 不对。因为摩尔质量的单位有g·mol-1或kg·mol-1等,只有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才与微观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③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有何关系?为什么? 相等。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是以12C质量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任何原子的质量之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4.物质的量n、质量m、粒子数目N之间的关系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优质课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 (2)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三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总结归纳法、练习反馈法等。 教学主线: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1、将刚削好的苹果与久置的苹果比较,有色有何变 化? 2、泡好的绿茶静置后有何变化?【回答】 1、苹果由粉绿色变成黄褐 色; 2、绿茶久置后颜色变深。 从生活中的 例子引入氧 化还原反应 表观认识特征 认识 本质 认识 得失氧化合价 升降电子转移

【提问】 回顾初中所学的知识,请大家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这类反应的分类标准。【思考、讨论】 氧化反应: 2Mg + O2 = 2MgO 还原反应: CuO+H2== Cu+H2O 分类的标准:得氧失氧 巩固初中所 学的知识 【过渡】 请大家再思考一下:在所举的两个反应中是否只发生了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 例如:CuO+H2== Cu+H2O 【讨论、回答】 铜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 应;氢气得到氧,发生了氧 化反应。 巩固氧化反 应和还原反 应的知识, 引出氧化还 原反应的概 念。 【小结】 可见有得必有失,有物质得到氧,必定有另一个物质失去氧。也就是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就把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 氧化还原反应还有什么特点呢?在课本33页《思考与交流》有3个方程式,请大家分别标出这几个反应中每个元素的化合价,观察一下在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思考与交流】 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 发生了变化。有元素化合价 升高的反应时氧化反应,有 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时 还原反应。 巩固刚才所 学的氧化还 原反应的有 关概念。 通过课本的 思考与交流 探讨氧化还 原反应与元 素化合价升 降情况的关 系。 【板书】1、特征:元素化合价升降(判断依据) 【过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那么我们再看下面反应: Zn + 2HCl == ZnCl2+H2↑。在这个反应中有得氧失氧吗?元素的化合价有发生变化吗?【回答】 1、没有得氧失氧。 2、锌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的0价变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有反应前的+1价变为0价。 【小结】 在反应Zn+ 2HCl == ZnCl2+H2↑中虽然没有发生得氧失氧的情况,但是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升

化学铁教案

铁及其化合物 2 1、介绍铁的自然界的存在 2、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重点:铁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难点:铁三角落性质 复习

铁 一.铁的物性 颜色和状态:银白色固体硬度 铁原子能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 二.铁的化学性质 铁是一种活泼金属,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以用来冶炼一些难熔的金属,观音铝的氧Fe2+ Fe3+ 淡绿色棕黄色 铁的氧化物 铁的氢氧化物 铁三角 三、铁的用途 练习本

第一课时 铁 一、铁及其化合物[知识网络] [疑难点拨] 1、过渡元素①过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②通性:全部是金属:常有多种可变化合价;易形成络合物。由一种离子跟一种分子或由两种不同的离子通过配位键所形成的复杂离子叫做络离子。含有络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络合物。如银氨溶液中的[Ag(NH3)2]OH,电解法炼铝所用的熔剂Na3[AlF6]都属于络合物。 2、铁的化学性质铁元素位于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Ⅷ族。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铁原子能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又可以失去次外层的一个电子,因此铁通常显+2价和+3价。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①与强氧化剂作用生成+3价铁的化合物;②与弱氧化剂作用生成+2价铁的化合物(如与H+、S、I2等反应);③与O2、H2O(气)反应生成Fe3O4。 3、复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要注意 (1)抓价态:从铁元素三种价态的相互转化(铁三角关系)去认识铁及其化合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a:Fe2+和Fe3+的性质:①Fe2+具有氧化性,主要表现还原性;②Fe3+是典型的弱碱阳离子,与HCO3-、AlO2-等离子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反应。 Fe2+和Fe3+的转化关系可图示如下: 氧化剂(Cl2、Br2、O2、H2O、KMnO4、HNO3) Fe2+ Fe3+ 淡绿色棕黄色 还原剂(Fe、Zn(少量)、Sn2+、S2-、H2S、Cu、I-) b:亚铁盐、铁盐的存放方法:亚铁盐溶液——加入少量铁屑以防止Fe2+水解。铁盐溶液——加入少量相应的酸溶液防止Fe3+水解。 (2)想属类:如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过渡金属,氧化亚铁、氧化铁为碱性氧化物,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为不溶性弱碱,氯化铁为强酸弱碱盐,由此去分析理解它们各自所具有的性质。 铁的氧化物 铁的氢氧化物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及教案设计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及教案设计 如何让学生更好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物质的量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物质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一: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3)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3)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5)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75) 第二节离子反应 (9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0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1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1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27)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8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8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06)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224)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254)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单元规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 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 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 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 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 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此外,教科 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 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 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 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 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 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 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 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是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 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教 学重点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掌握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 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时安排

铁教案

第四节铁及其化合物 一、铁 1、铁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结构 铁位于第四周期第Ⅷ族,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Fe―2e―=Fe2+Fe―3e―=Fe3+ 2、物理性质 银白色光泽、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 [思考]:纯铁抗蚀能力特别强,而我们常见的铁并非如此,为什么? 3、化学性质 铁是较活泼的金属,常显+2、+3价,且Fe3+比Fe2+稳定。 (1)与非金属反应 3Fe+2O2Fe3O42Fe+3Cl22FeCl3Fe+S FeS (2)与水反应 铁在加热至红热时能与水蒸气发生反应。 3Fe+4H2O(g)Fe3O4+4H2 常温下,铁与水不起反应,但在水和空气里O2、CO2等共同作用下,铁易被腐蚀。 (3)与酸反应 非氧化性酸:Fe+2H+=Fe2++H2↑ 氧化性酸:常温下,铁遇浓硫酸、浓硝酸会钝化,加热条件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Fe+4HNO3(过量)=Fe(NO3)3+NO↑+2H2O 3Fe(过量)+8HNO3=3Fe(NO3)2+2NO↑+4H2O Fe+6HNO3(浓)Fe(NO3)3+3NO2↑+3H2O [例1]2.8g铁与160mL1mol/L稀硝酸作用放出NO气体,反应中HNO3共得到电子mol (4)与盐溶液反应 Fe+Cu2+=Fe2++Cu [例2]把金属铁加入含FeCl3、FeCl2、CuCl2的混合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不溶物有铜,则滤液中肯定有阳离子,肯定不存在阳离子,可能有阳离子(若铁过量呢?) 二、铁的重要化合物 1、铁的氧化物 名称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 化学式FeO Fe2O3Fe3O4 价态+2 +3 +2、+3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 【学习过程】 【思考】两瓶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不相同? 思考1:取多少10%的盐酸刚好有0.1mol的HCl?怎么表示溶液的浓度更方便呢? 一、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单位是,计算公式:。想一想:1.1mol/L NaOH溶液的含义是什么? 2. 100mL1mol/L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是多少?从该溶液中倾倒出20mL,此20mL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还是1mol/L吗?为什么? 3.将10gNaOH溶解在250mL水中,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吗? 练习:1.用40gNaOH配成2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 _ ____mol/L 2.58.5gNaCl配成5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___ ____mol/L 3.标准状况下,22.4LHCl配成0.5L盐酸,其物质的量浓度___ _____mol/L 4.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硫酸溶液250mL,含硫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 _____mol 5.(展示矿泉水商标)假设某矿泉水中K+含量为27.3mg/L,则该矿泉水中钾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mol/L? 思考2:1mol/L的氯化钠和氯化镁溶液各1L,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吗?溶液中有哪些微粒?微粒的数目是多少,相同吗? 。 练习:1.0.5L 2mol/L K2SO4溶液中,含有K+的物质的量为,K+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含有SO42-的物质的量为,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0.1mol/L Al2(SO4)3溶液中Al3+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 思考3: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ml,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人教版高一化学《离子键》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离子键设计者单位(学校)授课班级高一、4班 章节名称离子键学时 1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本节(课)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离子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离子键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学生特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这些微观粒子构成的,所以对于学习原子直接是如何构成物质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本节课理论性只是占有一定的篇幅,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对于新知识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不足的。对此情况,用实验和视频将知识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将理性的概念感性化,让学生能通过实验和相关视频来直接看到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1 2 3 4 5 知识和能力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离子键的概念 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原子、阴离子、阳离子的电子式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编号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2 3 4 知识和能 力 知识与能 力 过程与方 法 过程与方 法 图片 视频 动画 动画 观察现象 观察存在方式 观察 观察 AB AH EG CDF A D GH F 良好 良好 良好 良好 3 1 10 4 网络 网络 网络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 边播放、边议论; 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 J.自定义。 板书设计第三节化学键 一、离子键 1、使阴、阳离子形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 2、离子键的本质与形成条件和形成原因 3、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 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电子式 的书写 观看视频、原理分析 教学难点 离子键的概念,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 原理解析、加强练习

铁的性质说课稿

铁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铁和铁的化合物在历年高考当中出现的几率非常之大,故学好这一章对以后的总复习来说非常的重用。而且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第八章中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解铁的物理性质,掌握铁的化学性质;会铁制品的一般防锈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并树立珍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通过宣化钢铁公司的发展史及我国钢铁史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好化学的志向。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 (2)难点: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学生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及教材处理 1。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是司空见惯,对铁的一些物理性质也有所了解。因此,对于铁的物理性质,可采用以生活中常见的铁制品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关于铁的化学性质,在本章之前已经学过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铁与酸的反应,在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也曾接触,则可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加以引导,进一步学习。 2。教材处理及意图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宣化钢铁公司生产发展情况,钢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我国的钢铁发展史及产量情况等资料的收集。每一组推选一人课堂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后转入铁的性质学习。这样处理能使学生自主认识身边常见物质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与社会、技术的相互联系,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铁的物理性质主要通过讨论题的形式完成,教师选取生活中的钢铁制品为例,由学生讨论各应用了铁的哪些物理性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浓度 教案

高一化学备课组材料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浓度 许德聪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物展示、问题探讨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多种手段,并将生活中各种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优秀教案

一、知识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三、情感价值观 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探究过程 【实验探究引入课题】 实验步骤 现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这就让我们用化学知识揭开电池这个谜。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板书】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板书】1、燃煤发电的过程 【板书】2、燃烧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电子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如果要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原电池,这种装置可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能量储存起来,类似于水库的蓄能。 【板书】3、原电池原电池实验探究

初中化学第一册《铁的性质》教案

初中化学第一册《铁的性质》教案 1、初步了解铁的物理性质; 2、掌握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的氧化反应,跟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够分析比较铁与镁、锌、铜等金属的活 动性大小,能够判断铁分别与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溶液质量的变化。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初步知道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的主要原因及防锈的主要方法; 4、进一步学会对比、比较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和假设验证探究的思维方式,辩证的认识外因条件对化学变化的影响; 5、参与试验探究认识铁的化学性质活动,观察铁生锈的过程,体会动手试验自己获得铁的性质的知识的成功愉悦,保持学习的兴趣; 6、初步知道钢铁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和我国钢铁生产的发展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的认识。

钢(steel)并不等于铁(iron),人体里也含有铁元素,组成血红蛋白、细胞色素,人体含铁元素约0.0004%。 回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中,纯净的铁很难和氧气发生反应。 2、常温下,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能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铁锈。 铁锈(主要成分是 Fe2O3)棕褐色、疏松、易吸水(不除锈,会加快生锈)。 解释钢铁制品因生锈损失巨大,每年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反应物 条件 生成物

反应类型 铁与氧气 点燃 Fe3O 4 剧烈氧化反应 铁与氧气等 潮湿、常温 铁锈(主要是Fe2O3) 缓慢氧化 (相同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已经知道了铁可以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二、四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 HCl,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用手捂住铁与硫酸反应的试管一会儿,并小心点燃产生的气体。 金属 现象 酸 镁 锌 铁 铜 H Cl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物质的量一、教材简析与教材处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选自必修1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量》。他是高中阶段重要理论部分的内容之一,将贯穿今后学习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是mol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的全过程,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因此,物质的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联系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能力与方法目标(2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该你那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 、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A 、养成自然学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B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集合粒子、A在“物质的量”教学中,隐含着这种思想:粒子粒子,即把单个粒子的称量转化为粒子集合的称量,从而间接地求出单个粒子的质量。以“称量一粒米”为背景,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设制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 具体思路: 如何称量一粒米的质量学生提出可能的答案归纳处理粒子计算方法 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联系其他物理量掌握微粒数的计算 提出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 B、物质的量对学生来说是个全然陌生的概念,以旧的物理量引入,进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网络。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新的概念。培养学生学习概念的能 力。. 引 入物质的量的概回忆原有的物理 掌握微粒数的计算方法强调概念的内涵 掌握物质的量与质量的换算引入摩尔质量的概念 三、主要教学程序设计)物质的量的引入(1情景1

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

高一化学公开课教案(2007.5.17) 龙岩三中肖幼英 教学目标 1、掌握乙醇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乙醇。 2、认识乙醇的主要性质。 3、引导学生体会-OH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 1、乙醇的分子结构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求: 了解乙醇的组成、主要性质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发展要求: ①能看懂有机物的结构模型,并引导学生从官能团变化的角度,用结构简式规范书写有机化学方程式。 ②乙醇在不同温度下的脱水反应。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让学生讲述课前准备的有关酒的知识,指出各类酒都含有一种共同的主要成分酒精,酒精的化学名称为乙醇,也是一类重要有机化合物。 一、乙醇的分子结构 模型:

写一写 分子式 C 2H 6O 结构式 结构简式 CH 3CH 2OH 或C 2H 5OH 二 乙醇的物理性质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无水酒精,总结物理性质 颜 色 :无色透明 气 味 :特殊香味 状 态:液体 挥发性:易挥发 密 度:比水小 溶解性:跟水以任意比互溶,能够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 [补充说明]无水酒精、工业酒精、医用酒精、固体酒精等的有关知识。 思考:如何检验酒精中含水?如何除去酒精中的水? 无水硫酸铜检验是否含水.与过量的生石灰蒸馏. 活动与探究一 分别在1~2ml 的煤油和无水乙醇中 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装有无水乙醇的试管内钠粒沉于底部,有无色气泡产 生,最终钠粒消失,液体仍为无色透明。 钠在煤油中无明显现象 交流讨论(说明:煤油为烷烃,用乙烷代替) 对比乙烷水、分子、乙醇、结构的异同点,推测钠与乙醇反应时断裂什么键?放出的气体是什么? 想 羟基——官能团,写作-OH

高中化学 铁和铁的化合物教案

铁和铁的化合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铁的物理性质,理解铁的化学性质 2、了解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3、理解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 4、掌握铁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2、培养学生实事求事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铁的化学性质;铁盐和亚铁盐的转变;铁离子的检验。 三、教学难点: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铁的性质 [引言]我国的劳动人民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比欧洲早近2000年,并且我国铁矿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从1996年开始我国年钢产量连续超1亿吨,居世界首位。 人类使用铁已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目前已发现的金属虽然已有90种,但其中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仍然是铁。小到铁钉,大到桥梁、铁道、舰船、车辆和各种机械等,都需要大量的钢铁来制造。就连动植物体内也含有铁,人体内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铁和铁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铁和铁的化合物 [讲]首先大家回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什么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呢?位于第二位的金属呢?地壳中铁含量为4.65%,位于金属中第二位。 [板书]一、铁单质 1.含量:4.65% [讲]铁是我们天天都见的物质,那么铁在自然界中是以什么形态存在呢?她在自然界中可以以单质形态存在,更多的以+2价和+3价的化合态存在。单质的铁主要以陨铁形式存在,化合态的铁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铁矿石的形式存在,如铁矿石(FeS2)、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 [板书]2.存在状态:单质:陨铁 化合态:铁矿石(FeS2)、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 [讲]根据你们所熟悉的铁制品,铁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高一必修一化学《物质的量》教案人教版

2、学生情况 在学习本章知识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变化”和“碱金属”两章内容。在这两章中讲授的知识和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已给学生学习物质的量的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教材的意图、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节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了解引入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3、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以及摩尔质量等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联系与区别。 4、了解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5、初步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2)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1、通过指导学生准确、深入、全面地理解本节涉及的新概念,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 2、通过设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3、通过对“物质的量”、“摩尔”等概念的引入、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思想。 一、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可根据其特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事实材料,以原子结构中适当的观点和概念作为学习新概念的支点,突出背景知识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分析、比较、逐步揭示概念的本质。学习摩尔之前,布置学生对物质结构初步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归纳复习,形成一个较好的知识“铺垫”。教师运用多媒体,通过列表类比的方法突破“物质的量”、“摩尔”这个概念,用论证法推导出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铁三角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铁三角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 compulsory knowledge point f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Audio- Technica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铁三角 铁是高中化学重要的金属,主要有铁、氧化铁、氢氧化亚铁、氢氧化铁。高考化学中铁的考点主要集中的三价铁和二价铁及其相互转化。 一、铁 铁是银白色光泽的金属,密度大,熔沸点高,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较好,能被磁铁吸引。铁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硅、铝,排第四。铁是一种副族元素,化合价主要有0价、+2价和+3价,+6价(高铁)不常见。 1.铁与非金属反应 铁可以与许多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与氧化性较强的反应生成三价铁,如氯气,液溴;与氧化性较弱的反应生成二价铁,如硫、碘。 (1)生成三价铁:2fe+3cl2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2fecl3;2fe+3br2=2febr3; (2)生成二价铁:fe+s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fes;fe+i2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fei2; (3)铁在氧气中生成四氧化三铁:3fe+2o2点击图片可

在新窗口打开fe3o4,四氧化三铁中含有1/3的二价铁和2/3的三价铁。 2.铁与水反应 铁在高温下可以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fe3o4+4h2; 3.铁与酸反应 非氧化性酸反应,主要指稀硫酸或稀盐酸:fe+2hcl=fecl2+h2↑;离子反应方程式:fe+2h+=fe2++h2↑; 与氧化性酸反应,铁遇冷的浓硫酸会发生钝化反应。 4.铁与某些盐发生置换反应 铁可以与金属活动顺序中排在它后面的金属的盐发生置换反应:fe+cuso4=cu+feso4。 二、铁的氧化物 铁的氧化物有氧化亚铁(feo),氧化铁(fe2o3)和四氧化三铁(fe3o4),铁的氧化可以与酸反应,也可以在高温条件下被还原性物质还原。 1.氧化铁与非氧化性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3co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2fe+3co2; 3.铝热反应:fe2o3+2al点击图片可在新窗口打开al2o3+2fe; 三、铁的氢氧化物

金属的性质教案

金属的性质教案 任丘四中赵香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通过对金属的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关注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教学难点 金属的性质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和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1、在我们的生活中金属制品屡屡皆是,金属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有关金属的性质。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哪些?根据下列图片总结金属的物理性质。 【板书】 金属的性质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大多数金属常温下为固态(汞除外)都有金属光泽,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机械强度大。 师:知道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我们来看这些问题怎样解决。 1为什么铁制锅铲需要加上木柄或塑料柄?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师: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要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我们知道,在一切比赛中,当冠军的感觉都是最好的。那么,那些金属能获此殊荣呢?请大家看资料: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高一上册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doc

高一上册化学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特别是一份优秀的化学教案是教师课堂讲授的高度浓缩,是化学教师设计课堂的综合体现。为此,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

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