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doc

天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doc

天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doc
天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doc

天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

2020年4月

天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本文关键词:天文学,发展进程,意义,人类

天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本文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文学发展对我们人类的重大意义。我们一起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天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的天文学论文。原标题:浅谈天文学研究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摘要:天文学是门古老的

天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本文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文学发展对我们人类的重大意义。我们一起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造福。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天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对人类的意义的天文学论文。原标题:浅谈天文学研究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摘要:天文学是门古老的学科,发展历史悠长,人类文明产生以后,天文学也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天文学正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文学发展对我们人类的重大意义。我们一起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

1

的社会生活造福。关键词:天文学;发展历程;意义天文学是对宇宙进行研究的学科,研究的内容主要有宇宙天体的构造、性质及其运行规律等。几千年来,通过对天体发出的辐射,天文学家们发现了天体的存在,并对它们存在的位置进行测量,对它们运行规律、结构等进行探索,使人们逐渐的对宇宙有了更多的认识。在对宇宙的认识中,主要是由近到远来逐渐扩展的,从最初的地球到太阳系,再从恒星到银河系,再到目前的比100亿光年更远更深的宇宙。一、天文学的发展进程天文学中发展最早的就是天体测量学。古代的天文学家在测量星星的基础上观测到恒星位置基本是没有变化的,据此就制出了星图,并对星座进行划分和编制出星表;再对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进行研究时,编制出了历法。在17世纪,不仅发明出了望远镜,微积分也被创立起来,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且还建立起巴黎天文台和格林尼治天文台。当前,在天体测量学中用到的测量手段越来越多,由最初的可见光观测发展到现在的射电波段、红外、紫外、X射线y射线波段等,而对天体进行观测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如星数多、星等暗的光学恒星、射电源及红外源等,并且对它们的观测精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提高[1].在16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后,17世纪的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后来伽利略又在力学上进行了研究,这些为创立天体力学作下

2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曲阜师范大学课程论文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概论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 ——以天文学为例 王院喜 2012414359 摘要:天文学发展的历史悠久,当人类文明产生以后,天文学也随着产生和发展起来。天文学正朝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天文学发展对我们人类社会的贡献及重大意义。我们一起期待着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科学事业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创造幸福。 关键词:天文学进程人类社会重大意义贡献 引言: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活动和演化的科学。探索天体演化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中的最根本的问题之一。天文学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它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科技人才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等方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当代推动高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当代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 一、天文学的发展进程 天文学中发展最早的就是天体测量学。古代的天文学家在测量星星的基础上观测到恒星位置基本是没有变化的,据此就制出了星图,并对星座进行划分和编制出星表;再对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进行研究时,编制出了历法。在17世纪,不仅发明出了望远镜,微积分也被创立起来,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且还建立起巴黎天文台和格林尼治天文台。 当前,在天体测量学中用到的测量于段越来越多,山最初的可见光观测发展到现在的射电波段、红外、紫外、X射线Y射线波段等,而对天体进行观测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如星数多、星等暗的光学恒星、射电源及红外源等,并且对它们的观测精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提高。在16世纪哥自尼提出日心体系后,17世纪的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后来伽利略又在力学上进行了研究,这些为创立天体力学作下铺垫。17世纪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后,天体力学就产生了。 天体力学在天文学中也是发展较早的一个学科。它产生后,天文学家从对天体

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在这之前,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后来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和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在中国有浑仪、简仪等,但观测工作只能靠人的肉眼。在此后的近400年中,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并且越做越大,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目前世界上最大光学望远镜的口径已达到10米。 二十世纪后50年中,随着探测器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天文观测进一步从可见光、射电波段扩展到包括红外、紫外、X射线和γ射线在内的电磁波各个波段,形成了多波段天文学,并为探索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物理本质提供了强有力的观测手段,天文学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方面,十九世纪中叶,照相、分光和光度技术广泛应用于天文观测,对于探索天体的运动、结构、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天体物理学正是在这些技术得以应用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天文学的主流学科。 二十世纪天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正在为阐明地球、太阳和太阳系的来龙去脉、星系的起源和星系的演化、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地外生命和地外文明等重大课题作出贡献。六十年代,航天时代的到来,使天文学冲破了地球大气的禁锢,到大气外去探测宇宙;天文学开始成为全波段的宇宙科学,使我们得以考察大到150亿光年空间深度的天象。

“天文学”简介含义起源 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 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在中国,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有丰富的天文记录,表明在黄河流域,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为古远的世代。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为了说明我们今天对天文这门学科的理解,本文将在第一节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研究的特点。本文的第二节──星空巡礼,是对目前所认识的天文世界的几笔速写。在第三节里,我们举出伽利略-牛顿时代天文学的一次飞跃,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们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这是本书这一整卷的任务),而只是对它的特征、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为使读者对天文学的轮廓有一个认识,本文的第四节,用简单的图解方式介绍当前天文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文学研究的特点 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几千年来,人们主要是通过接收天体投来的辐射,发现它们的存在,测量它们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一步步地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 作为一颗行星,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天体。但是,从学科的分野来说,“天”是相对于“地”的。地面上实验室里所熟悉的那些科学实验方法,很多不能搬到天文学领域里来。我们既不能移植太阳,也无法解剖星星,甚至不可能到我们所瞩目的研究对象那边,例如,到银河系核心周围去看一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一种“被动”的方法。也就是说,它只能靠观测(“观察”和“测量”)自然界业已发生的现象来收集感性认识的素材,而不能像其他许多学科那样,“主动”地去影响或变革所研究的对象,来布置自己的实验。

中西方天文学的比较

中西方天文学的比较 第一节:天文学的起源 天文学,是人类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最早出现的一门学科。亦是人类知识领域中最早发展的学科之一。为甚么呢?这大概是人类本身的心理特点所使然吧! 人类经由漫长的进化历程成为具有高度智能的生物,终于成为对大自然能「抬起头做人」者,除了环顾身旁四周的万物外,他们亦抬头望天。他们在太阳下山后,见到天空有月亮和「一堆」星星。他们不单止发现了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亦发现了星空的活动。而对这些天体运动的观察和对其运动规律的认知,便形成了最早的天文学。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历和2000多年前始用的夏历就宣告着天文学经已诞生了。 天文学于人类文明建立早期便兴起,除了因为人们抬头可见外,还包括人的宗教心。宗教之间的争端甚多,但相同的是,各族均有宗教。在历史上,宗教和政治亦极有关系。顺着人民对天空的崇拜,产生了「君权神授说」,把君主和天文连上了关系。君王为了显示自已掌握「天命」,紧紧地控制着天文学家和天文机构,预测天象成了政府的责任。 在当时,天文预测的确被认为是政府的责任,《书经》就记载说当时的天文官羲和,因为未能预告日食,令人民惊惶失措,故被其国君仲康处死,由此可见天文预测对政权之重要性(注四)。若然国君连何时发生特殊天象都未能预先知道,人民又那会相信他是拥有「天命」的「天子」呢? 就是这样,天文学便开始在古中国和其它各处扎根成长了。 第二节:百家争鸣─各种学说 从上古以来,各代先民均对天空有无限的想象。他们把各自的想法综合成为学说,以下便是中国古代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说: 一:盖天说: 产生于战国前,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说,现见于汉代的《周髀算经》。其实这似乎是很正常的,很符合人们最容易想象得到的形式,因为在基督教中亦有类似的说法。 盖天说的主体是「天圆地方」,然而后来人们活动范围扩大,学说演变成天地均圆。天地像反转的盘子,天盖于地。此说主要用以解释四季变化。旧说称天地间有阴阳两气,光透不过阴气,太阳每天穿梭阴阳气间,夏天阳气多故日长,冬天阴气多故日短。新说称太阳有七条轨道,即七衡六间,太阳在轨道间运动。夏至时于第一衡(内衡),冬至时于第七衡(外衡)。盖天说更据勾股定理(即勾股定理)认为天地相距八万里。因为他们认为阳光照射范围有限,人可见范围亦有限,太阳于内衡时较近北方,人可见时间较长;外衡时较近南方,人可见时间较短。这点有些像南北回归线之设。 但此说有很大的缺憾,首先,于春秋二分时,太阳的确升于正东,没于正西,但在计算中其轨道(第四衡、中衡)中夜间轨道却比日间轨道长三倍。而且,按其说计算,外衡比内衡长一倍,即是太阳在冬至时太阳比夏至时多走一倍远,但太阳在冬至的活动并不比夏至快一倍啊。是以此说后来便被浑天说取代了。 二:浑天说: 浑天说主要于汉代后开始流行,见张衡《浑仪注》。他们主张天如球壳,天包着地如鸡蛋(如本章引文),天外为气,天内有水而地漂于水上。天之一半于地上,半于地下,运转不息。 他们把天球分为几部分:近北极有恒显圈,全年可见;近南极有恒隐圈,于地平下,永不可见;中间的圆周是天球赤道。据此说,太阳的运动可分为周天和全年运动。太阳在跟随天球旋转作周天运动之余,亦慢慢沿着黄道作全年运动。由于黄道和天赤道有差角,故太阳每天的周天轨道都有许不同,夏至近北天极而冬至时则相反,日照时间便有不同了。 由于浑天说有可以可被量化的性质(包括相似三角形的等比关系和勾股弦定理等几何定理),可作反复计算和验证。他们曾有「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假设,唐朝开元年间被测量结果否定了,但浑天说反而可以发扬光大。这就是因为浑天说有科学性的原故,数字假设的错误不影响理论的对错与否。 浑天说虽然在汉代便开始有不错的理论支持,而且能解释盖天说难以解释之处。但直至唐代的实地论证后方能结束和盖天说的争论,原因大概是人们心理上难以接受大地漂浮和日月星夜晚泡于水中的假设所使然。 三:宣夜说: 是一种和前两说相当不同的一套宇宙论。可能形成于战国时期,而记载于《晋书?天文志》。盖天与浑天二说均认为天空如一壳,日月与星附于壳上。 宣夜说认为,固体天壳并不存在,天之所以是蓝色,是因为离开我们太远了。天是个充满气的虚空处,日月众星均只是浮游其中的发光气体,受着气体的推动而活动。天地均无限,天体之间亦互不干涉。

风水的时间和空间理论之节气和历法

风水的时间和空间理论之节气和历法 风水的时间和空间理论之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成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以下是地支十二月的详情: 一月始于立春,经过雨水,于惊蛰前终结。 二月始于惊蛰,经过春分,于清明前终结。 三月始于清明,经过谷雨,于立夏前终结。

四月始于立夏,经过小满,于芒种前终结。 五月始于芒种,经过夏至,于小暑前终结。 六月始于小暑,经过大暑,于立秋前终结。 七月始于立秋,经过处暑,于白露前终结。 八月始于白露,经过秋分,于寒露前终结。 九月始于寒露,经过霜降,于立冬前终结。 十月始于立冬,经过小雪,于大雪前终结。 十一月始于大雪,经过冬至,于小寒钱终结。 十二月始于小寒,经过大寒,于立春前结束。 为了方便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学冬至迎新年。 风水中年份和月份的确定不是以公历来确定的,也不是以农历来确定的,而是根据节气来确定的。 比如,公历2009年3月14日16时(即农历二零零九年二月十八日十六时),我们查万年历,可知:3月14日处在惊蛰(3月5日)到清明(4月4日)之间,而惊蛰到清明为二月,因此2009年3月14日仍处在二月中。

天文地理与人体科学

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 天文学、地理学和人体科学是中国风水学的三大科学支柱。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最高原则。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五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形成了著称于世的东方科学——中国风水学。孔子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游魂就是神,就是构象。按照中国的风水理论,中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谓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在先天八卦看来,西北为艮,为昆仑山,属于祖山。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看,天地人一气也。气在地面凝结为龙脉,形成山脉和水脉。所以,由昆仑山开始,中国有三条山龙,两条水龙。龙脉通,则国运昌。龙脉窒,则国运必然受影响。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两条水龙,促进了当时及以后几百年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运河是顺势而为,而如今的南水北调工程,是逆自然的。再来看三峡大坝的情况。从奇门风水的地气学说看来,长江以南属景门,属地气南移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所以长江这条龙脉,要比黄河更重要,更需要保护。如今,我们拦腰截断,风水彻底破坏,不但会影响自然、天文气候,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中国历史上,大禹的父亲鲧治水,用堵截的方法,最后导致更大的洪涝灾害。大禹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改为疏通的方法,最后治水成功。埃及的阿斯旺水坝,虽然对灌溉有一定的益处,但是从长远来看,确实是祸害无穷。重庆的大旱,大涝,07、08年之交的南方大雪灾,都是由此引起。中国的龙脉都起源 于昆仑山,这是没错的。关于龙脉,从昆仑山,宽泛一点来说是喜玛拉雅山脉,向东分出两条大的龙脉,一条经昆仑山分出祁连山,阴山山脉等形成一条次龙脉,另一条以昆仑山为起点向东经秦岭山脉配合周围一些小山脉,形成中国的主龙脉。此外还有一些小龙脉,比如天山等。传统意义上一般认为只有山脉才称得上龙脉,其实不然。水也是龙脉。中国易学讲究阴阳平和,也如同这个道理。不光中国的山龙脉起源于喜玛拉雅山脉,中国的水龙脉也起源于此。 所谓风水,要有风就是有山,另外就是要有水。风生水起就是这个道理。中国的风水图其实本来一直在缓缓运作,自己调和的,但略有霸气外泄。但三峡大坝一修之后,拦腰阻断了长江的流势,就好像一个人被拦腰切断或者一条龙一条蛇被墙压住了身体,动弹不得一样。原本山水之间自相调和的一个过程,阴阳平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不同于大多数英文系的女生,因为我是一个理科生;也不同于大多数女生,我很喜爱天文。所以,我决定谈一谈我所喜爱的天文,而为了切合本课程的要求,我就来谈一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 而根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而最最令我钦佩的就是我们的先人在科学技术还不怎么发达,没有很多的仪器或者技术来做辅助的时候就能够发明出那么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将自己的眼光早早的就投射到了我们地球以外的广袤宇宙中去。那么下面就让我根据资料来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记录仪器吧。 浑仪: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天文测量工具之一,是一种与浑天说密切相关的天文仪器,由於浑仪的结构是以多个同心圆来模拟天球,所以它的出现不早於落下闳时代(104BC),所以浑仪的出现也不会早於此。 纪限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可用以测定六十度以内任一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 简仪:主要由一架赤道经纬仪和一架地平经纬仪组成,另外底座上还开有水平沟,并装有一只正方案,用以校准仪器的水平和朝向,除此之外,赤道经纬仪的北极端还设有一个候极环,用以校正仪器的极轴指向。 地平经仪:由於明末历局筹设之时正逢与后金交战时期,因此在经费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明末所制造的天文仪器多半是木质结构,再包上铜,至清康熙年间,南怀仁主持钦天监,在康熙八至十二年(1669-1673)间,以铜为材料铸成六件新的天文仪器,此地平经仪即其中一架,它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系按照欧洲古典仪器的风格设计的,可用以测定天体的方位角。 圭表: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象限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可用以测定天体的地平高度或天顶距 赤道经纬仪:由南怀仁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主要用於测定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由於南怀仁将许多仪器的功能简化,因之他的天文仪器彼此可以相互参校,在南怀仁所著的《灵台仪象志》一书当中就编有黄道、赤道及地平三种座标间的互换表。 地平经纬仪:继南怀仁之后,清政府又相继制成两架大型仪器,此为其一,制造於清

天文学发展史毕业论文

天文学发展史很小的时候就很崇拜天文学家,那时候总是感觉天文学家懂很多东西,地上的东西太少,人类的历史太长,所以很向往学天文学,了解宇宙的起源、生活的起源,从而探索人类的去处。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 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 宇宙中的天体由近及远可分为几个层次:(1)太阳系天体:包括太阳、行星(包括地球)、行星的卫星(包括月球)、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介质等。(2)银河系中的各类恒星和恒星集团:包括变星、双星、聚星、星团、星云和星际介质。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3)河外星系,简称星系,指位于我们银河系之外、与我们银河系相似的庞大的恒星系统,以及由星系组成的更大的天体集团,如双星系、多重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此外还有分布在星系与星系之间的星系际介质。 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从古至今不断发展。在古代,人们只能用肉眼观测天体。2 世纪时,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统治了西方对宇宙的认识长达1000 多年。直到16 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才提出了新的宇宙体系的理论——日心说。到了1610 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独立制造折射望远镜,首次以望远镜看到了太阳黑子、月球表面和一些行星的表面和盈亏。在同时代,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使天文学出现了一个

新的分支学科天体力学。天体力学诞生使天文学从单纯描述天体的几何关系和运动状况进入到研究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造成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新阶段,在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19 世纪中叶天体摄影和分光技术的发明,使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天体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运动状态和演化规律,从而更加深入到问题本质,从而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天体物理学。这又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飞跃。 1950 年代,射电望远镜开始应用。到了1960 年代,取得了称为“天文学四大发现”的成就: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类星体和星际有机分子。而与此同时,人类也突破了地球束缚,可到天空中观测天体。除可见光外,天体的紫外线、红外线、无线电波、X射线、丫射 线等都能观测到了。这些使得空间天文学得到巨大发展,也对现代天文学成就产生很大影响。 此外,天文学还从总体上探索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和未来的结局,这是天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宇宙学的研究内容。 说到天文学发展史,就不能忽略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1.在远古时期,早期中国的天文学发展是缓慢的,这点与世界各族相同。但由于中国文明的高度发展,天文学的发展亦开始领先了。 踏入春秋战国,贵族对天象作占卜的兴趣(其实商代的天文观测正建基于占卜上)更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中国成为首先发现多种天象的国家,如:观测太阳黑子,古中国人在没有望远镜的帮助下居然仍能发现,比西方早了近二千年,令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慨叹西方学者为何要用望远镜方能见到。

现代天文学发展

天外有天 ——现代宇宙学的兴起与发展王远谋101170067 匡亚明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基地班)

20世纪的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是其主流。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诞生了将整个宇宙作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宇宙学。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理论基础,以大尺度的天文观测,特别是河外星系的普通红移和宇宙背景辐射为事实依据,宇宙学展示了宇宙整体的物理特征,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就现代宇宙学的几大重要成果——宇宙的诞生(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宇宙的年龄(哈勃定律的提出),以及暗物质,暗能量的提出叙述现代宇宙学的兴起与发展。 关键词:宇宙年龄;大爆炸理论;宇宙膨胀;哈勃定律;暗物质,暗能量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以前,传统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一个有边有界的的世界,宇宙的最外层是由恒星天构成,恒星天是宇宙的边界。 在牛顿的无限无边的宇宙图景中,宇宙是一个三维的欧几里得空间,在任何一个方向均可无限延展下去。在这个无限大的“箱子”中,布满了无限多的天体,这些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按牛顿定律运动。然而,这种宇宙图景在解释经验事实上遇到了困难,出现了“引力佯谬”“光度佯谬”等。 “光度佯谬”由奥尔柏斯在1826年提出,表达如下。 按照牛顿的宇宙图景可以作以下推论: 1.在无限的空间中,充满了无限多的星体。 2.每颗星星虽然有生有灭,但从整体上看,可以认为宇宙的物质密度保持常数。 3.时间是无限的,从整体上讲,星体可以无限期存在。 4.无限远处星体的光,总可以通过无限长的时间传到地面。 5.在地面上,黑夜将像白天一样光亮。 这显然是荒谬的。 1.哈勃定律 1929年,哈勃发表了《河外星系距离与视向速度的关系》一文,提出了闻名于世的“哈勃定律”,给出了简明的哈勃公式—— 河外星系离我们越远,它逃离的速度也越快,且二者成正比关系。 这表示我们所在的宇宙是在不断地向外膨胀,这种膨胀是一种全空间的均匀膨胀。因此,在任何一点的观测者都会看到完全一样的膨胀,从任何一个星系来看,一切星系都以它为中心向四面散开,越远的星系间彼此散开的速度越大。 早在1912年,施里弗(Slipher)就得到了“星云”的光谱,结果表明许多光谱都具有多普勒(Doppler)红移,表明这些“星云”在朝远离我们的方向运动。随后人们知道,这些“星云”实际上是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1929年哈勃(Edwin Hubble)对河外星系的视向速度与距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当时只有46个河外星系的视向速度可以利用,而其中仅有24个有推算出的距离,哈勃得出了视向速度与距离之间大致的线性正比关系。现代精确观测已证实这种线性正比关系 v d H 其中v为退行速度,以千米/秒为单位,d为星系距离,以百万秒差距为单位, H为比 例常数,称为哈勃常数,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测量遥远星系距离的唯一有效方法。只要测出星系谱线的红移,再换算出退行速度,便可由哈勃定律算出该星系的距离。哈勃定律中的速度和距离不是直接可以观测的量。直接观测量是红移和视星等。因此,真正来自观测、没有掺进任何假设的是红移-视星等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假设,才可得到距离-速度关系。 哈勃这一发现的意义真是无可估量,使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产生了飞跃的、质的提高,他因而也被人们尊称为“星海将军”、“宇宙边疆开拓者”、“星系天文学之父”。可以说,没有哈勃一系列的开创性工作,就不会有后来的“大爆炸”学说。

天文学的发展

天文学的发展 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讲授提纲一,天文学的发展 1,天文学的发展历史 2,天文学的研究对象 3,天文学和物理学的关系 4,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 1,天文学的发展 天文学历史悠久 近代天文学发展迅速 发展余地很大 新成果还会不断出现 老结论可能被修改和推翻三大学科: 天体测量学: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距离天体力学:研究天体之间的关系天体物理:研究天体的形态、物理状态、结构、化学组成; 天体的产生和演化天体物理学是主流天文学三大观测波段: 光学天文射电天文 X射线和γ射线 (紫外、红外、中微子、 引力波、宇宙线) 远比人的眼睛看得远、看得广 被动接收 2,天文学研究对象行星层次,地球、其它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陨星恒星层次,太阳及其它恒星星系层次,银河系、河外星系、 类星体、星系群、星系团宇宙整体(可观测的宇宙) 人类了解最多、能深入探讨的天体地球(行星) 太阳系(行星系统) 太阳(恒星) 银河系(星系) 可以说是几个,孤本”,没有其它天体可以与之相比! 行星层次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小行星(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彗星 陨星太阳系九大行星(合成照片) 行星层次研究 1,第谷,测量天体的位置及变化(观测资料积累) 2,开普勒发现行星三大定律 (资料分析,经验定律) 3,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由天体运行总结出物理规律,成为天体物理的里程碑) 太阳系研究的重大进展 托勒玫-地球中心说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牛顿-万有引力太阳系行星的空间探测最热门 人类要突破只能被动观测的局限登月和探测火星,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有没有生命(或适合生命繁衍生存的条件)? 有没有值得开采的矿产? 有没有可能成为人类生活、科研的基地?(月基天文台等) 恒星层次 1,赫歇尔等:恒星的亮度和光谱观测(观测资料积累) 2,赫茨普龙和罗素:赫罗图 (光谱型-绝对星等) 3,爱丁顿、钱德拉塞卡等恒星演化理论(热核聚变理论为核心) 太阳丰富多彩的恒星世界 正在诞生的恒星恒星爆炸恒星演化的归宿: 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 恒星的能源恒星的化学成分来源恒星的内部结构星系层次 1,哈勃等发现河外星系+确定距离(观测资料积累) 2,哈勃:哈勃定律(宇宙在膨胀)(经验定律)退行速度和距离成正比 3,伽莫夫大爆炸宇宙论(热核聚变理论为核心) 银河系银河系大得惊人( 10万光年) 约有 1000多亿颗恒星。 银河系外有数十亿个河外星系最远的距离可达 150亿光年空间尺度地球直径 1.3× 10-9光年太阳直径1.47× 10-7光年太阳系范围 1.2× 10-3光年最近的恒星4.3× 光年银河系范围 105光年(十万光年) 最近的星系 106光年(百万光年) 富星系团 107光年(千万光年) 可测宇宙1.5× 1010光年( 150亿光年) 天体空间尺度比较示意图 3,天文学与物理学相互促进物理学是天文学的理论基础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离子体物理学、固态物理学、致密态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高能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核天体物理学天体和宇宙是物理学的巨大实验室天文观测为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提供了地球上实验室无法得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在宇宙中所发生的种种物理过程比地球上所能发生的多得多。 ( 1)极端物理条件实验室如中子星:超高密、超强磁场、 超强压力、超高温和超强辐射的空间实验室 ( 2)引力实验室 ( 3)等离子体实验室 ( 4)超流超导实验室 ( 5)高能带电粒子加速器等天文学与物理学的相互促进 20世纪初物理学家预言: 光线在太阳引力场中弯曲 水星近日点的运动规律 引力场中的光谱红移 中子星的存在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

风水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

风水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 风水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经逐渐成熟,逐渐强大,然而也有人会认为风水是迷信。风水在历史上是站得住脚的,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的科学知识。说风水是迷信的人,对于风水没有一定的了解。本期的风水入门知识带你去了解风水的本质是什么?风水的本质分析。 关于风水的本质风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出各种不同流派,就大的来讲,有形势派和理气派之分,(也有称为江西派和福建派的)。形势派也叫峦头派,主要着眼于地理形势,以龙、穴、砂、水等为观察和研究对象来论吉凶,讲究山环水抱,流水有情,注重的是山脉气势和走向,来水去水的缓急清澈等等外部自然景观;这个门派后来又衍生出好几个分支,如形象三合,五行双山三合,过路阴阳等。理气派则更加繁杂,派别更多,象三元玄空,八卦,命理,八宅,奇门等等都属于理气一派,而以三元玄空最为流行,以至于让人误解为不懂玄空飞星的风水师就是不合格的风水师!这一派主要是以周易中的河图洛书,阴阳五行为理论依据,借助九星飞泊的时间和空间的计算来断吉凶。 近几年来,社会上更传出很多自己命名的风水派别,诸如:皇宫风水,宫廷秘传风水,太极门风水等等。由于风水门派林立众多,各自观点不一致,师承不同,大家都自我标榜自己门派为正宗,就出现了互相诋毁,互相排斥的现象。 其实不管什么派别,都不要忘记最初的风水的本质,以阴阳之气为根本,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选择条件,以追求一个理想的居住(阴宅的坟墓)环境为目标。《葬书》为风水建立起一个明确的思想体系,成为风水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学习好风水一定要学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才好为更多的人服务。 风水的历史缘由据史载,郭璞为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训诂学家,自幼聪明过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显着的地位。官至尚书郎一职。《晋书·郭璞传》上说郭璞“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于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珞不能过也,璞门人赵载尝窃青囊书,未及读,而为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 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 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 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 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 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 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 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 历法。 (左图为甲骨文干支表)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传统建筑的风水 五行 朝向 方位

传统建筑的风水五行朝向方位 传统建筑方位在古代,建筑朝向的确定,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不仅要考虑气候日 照和环境,还涉及到政治文化方面的因素。 中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由这种自然地理环境所决定,房屋朝南可以冬 季背风招阳,夏季迎风纳凉,所以中国之房屋基本以南向为主。不仅如此,在这个地理环 境中产生的中国文化因此也具有“南面”的特征。“南面”成为构成中国整体文化的一个 因素。以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具有方向性和空间感,是一种“南面文化”。 如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把天上星象分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东西南北四宫和中宫, 天文星图的方位坐标是以面南“仰观天文”而绘;在中国古代地理学中,把大地分为九州,早期地图的会制,一般遵循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与今日地图坐标方位恰好相反,其亦是 面南“俯察地理”而得。更有甚者,历代帝王的统治权术被称为“南面之术”,《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礼记》中:“天子负庡南 向而立。”孔子说:“雍,可使南面。”(《论语·理也》)意思是说他的学生冉 雍可以做大官。可见,南面就意味着皇位官爵与权力的象征和尊严。所以古代天子、诸候、卿大夫及州府官员等升堂听政都是坐北向南,因此,中国历代的都城、皇宫殿堂、州县官 府衙署均是南向的,结果使建筑的朝向也拥了文化约内涵。 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始终是促进技术发展的动力。制订厉法,观天测地,兴修水利,通达道路,建筑土木等都需要测定方位的技术。自先秦以来就发明和运用多种测向技术, 如上面所述。考古发掘资料已证实先秦及至以后的宫寝都城等,都是以南向作为主要朝向的。历代大型陵寝也多以南向为主。建筑群体的主要中轴线往往就是南北中轴线。《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建筑方位的确定历 来居统治者关心的大事,重要建筑方位的偏正与否,看作是治邦安国的大事。只有方位端 正了,前后左右次序才能定下来,才能“棋列百司,按功为绪”(《营造法式》)、“设官分职”,国家才能有次序,达到以礼治国,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的目的。 历代堪舆家对建筑方位更是十分重视,从罗盘的使用来看不难发现这一点。实际上, 风水师看风水首先做的便是二件事,一是“相土尝水”择地;二是“辨方正位”定向。 《管氏地理指蒙》:“卜兆乘黄钟之始,营室正阴阳之方,于以分轻重之权……生者南向,死者北首。”又说:“卜兆营室二事,一论山,一论向,为堪舆家第一关键。”但是,风水定向除了涉及实利和景观因素外,风水师还认为建筑的朝向应和宇宙阴阳之气相协调 及与宅主的命运相呼应,这些使风水择向蒙上了一层迷信的色彩,导致了建筑朝向超功利 的观念性和复杂性的出现。 我们在传统建筑的调查研究中了解到,中国传统建筑的方位朝向是非常讲究而细腻的,现简介如下: ①“天子当阳而立,向明而治。”所以宫殿等皇家主要建筑和州府官署衙门均取正 南向,即坐北朝南取子午线向。早期建筑是依地理子午线而定的,而后期建筑多是用磁罗

论我国天文学研究的历程

论我国天文学研究的历程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我国对天文方面的观测、记录和研究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到战国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而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大概是从鸦片战争时开始的。 关键词: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天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我国对天文方面的观测、记录和研究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尧帝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到战国秦汉时期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大致可分为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这三个方面。 在天象观测方面,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对于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且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例如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墓内发现的一幅彗星图,被命名为《天文气象杂占》,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 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此外,西汉的落下闳改制了浑仪,这种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几乎历代都有改进。东汉的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为动力的浑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10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 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西周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唐代时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

天文学发展作业

天文学发展 天文学是以观察及解释天体的物质状况及事件为主的学科,通过观测来收集天体的各种信息。因而对观测方法和观测手段的研究,是天文学家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天文学和所有科学一样,起源于需要。四季的判别,农耕的时间,乃至于对天象的敬畏崇拜,都造成了天文学的发展。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这三个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他们在天文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巴比伦文明:苏美人已能从月相来订出历法,并已知润月的观念。巴比伦人更改进并统一了历法,且订出了黄道十二宫。亚述人则更认识了黄道和白道,也订出了一星期七天的制度。随后的迦勒底人更可预测日月食,对于天文的观测也是有名的详实,对于五大行星的纪录更是如此。总言之,巴比伦文化为日后承接的希腊文化打好了良好的基础。 埃及文明:埃及的天文学是僧侣祭司的特权,埃及的天文学,在早期第三到第六王朝间发展最为快速,金字塔,太阳历的订定都是在这个时期。比较特别的,是埃及人将一天分为昼夜,各分为十二小时,但由于随季节日夜长短会有变化,所以古埃及一小时的长度不是一定的。 印度文明;印度文明发源虽早,但发展较慢,后期天文发展还有受到希腊的影响。印度使用二十七星宿,他们将一个朔望月分为白月和黑月,又以月圆时月亮所在的星座命名该月份,是比较特殊的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天文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爱奥尼亚时期,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德谟克利特学派对天文反面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雅典时期间,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十分有代表性。亚历山大时期最突出的是希帕卡斯和托勒密的天文学。希帕卡斯提出了“偏心圆”的概念和本轮地心说,发现的岁差等。托勒密提出了系统的地心说,设想宇宙有“九重天”,成功地运用模型方法。罗马时期间自然科学停滞不前,主要成就是儒略

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史简论

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史简论 摘要:天文学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潮流。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史决定了我国的天文发展趋势。从远古时期的观星辨位到第一个空间天文探测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中间的种种伴随着中国命运的起伏。在该论文中,作者将按照历代时间顺序,简述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 中国的天文学史可以最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在丛林或者荒野中找到方向、确认时间和季节,就会观察太阳、星星和月亮的位置,并在这个基础上编制天文历法,帮助自己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专职观测天文的官位,从事观象授时,星官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天文现象与节气对应,寻找其中的关键联系。而在殷末周初,人们就已经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在满天繁星中用二十八星宿准确地划分了星区。一些罕见的天文现象诸如“日食”、“流星雨”甚至是哈雷彗星已被观测到,并被记录起来。不仅是官方,在民间也出现了百姓们对天文现象问题的思考。例如《诗经》中脍炙人口的“七月流火”“三星在户”等成语记录了罕见的天文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和屈原的《天问》已经就天文现象提出了一些深刻的问题。 而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先民在天文学最大的飞跃性成就出现在两汉时期。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制造了浑天仪,在一个铜球上面刻着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赤道、南北极、二十四节气、衡显圈、衡隐圈等,使它与天球同步转动,模拟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浑天仪之精密以至于到如今仍未有人能把它完整地重制出来。1973年在湖南出土的《五星占》上详细记录了金星、木星和土星七十年间的位置。同时出土的29幅彗星图显示了当时观测到的彗头、彗核与彗尾。其观测之精确令无数后人叹为观止。 到两汉时期为止,中国先民对天文的理解与观测已经远远超出其他同时期发展的文明。中国独特的天文学体系已渐渐成型。

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

中国天文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天文资料,受到各国天文学家的注意。就文献数量来说,天文学可与数学并列,仅次于农学和医学,是构成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中国古代天文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后,形成了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完整的体系。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部分,它不单纯是计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和安置闰月等编撰日历的工作,还包括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一系列方位天文的课题,类似编算现在的天文年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天象观测,其中包括天象观测的方法、仪器和记录。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萌芽:从远古到西周末1960年在山东莒县和1973年在山东诸城分别出土的两个距今约4500年的陶尊,上都有一个象形符号。有人释为“旦”字,因为它就像山上的云气托出初升的太阳,其为早晨景象,宛然如绘。《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说明在传说中的帝尧(约公元前二十四世纪)的时候已经有了专职的天文官,从事观象授时。《尧典》还说,一年分为四季有366 天,用闰月来调整月份和季节,这些都是中国历法的基本内容。《尧典》里还根据黄昏时南方天空所看到的不同恒星,来划分季节。 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此时流传下来的《夏小正》一书,反映的可能是夏代的天文历法知识:一年十二个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外,每月都用一些显着的天象作为标志。在殷商(公元前16 世纪到公元前11 世纪)的甲骨卜辞中,干支纪日的材料很多。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3 世纪)的牛胛骨上完整地刻划着六十组干支,可能是当时的日历。从当时大量干支纪日的记录,学者对当时的历法得出比较一致的意见:殷代用干支纪日,数字记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连大月,有闰月;闰月置于年终,称为十三月;季节和月份有大体固定的关系。甲骨卜辞中还有日食、月食和新星纪事。西周时期(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铸在铜器(钟、鼎等)上的金文中有大量关于月相的记载,但无朔字。 (二)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到秦汉(公元770~公元220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天文学处于从一般观察到数量化观察的过渡阶段。《礼记·月令》虽是战国晚期的作品,但据近人考证,它所反映的天象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的现象,应能代表春秋中叶的天文学水平。它是在二十八宿产生以后,以二十八宿为参照物,给出每月月初的昏旦中星和太阳所在的位置。它所反映的天文学水平要比《夏小正》所述的高得多。同时,记录这一段历史的《春秋》和《左传》,都载有丰富的天文资料。 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战国时期已有了天文学的专门着作,齐国的甘公(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