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评爱好者论坛_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技术方法

环评爱好者论坛_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技术方法

环评爱好者论坛_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技术方法
环评爱好者论坛_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技术方法

基于SCREEN3模型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技术方法研究

王栋成 王静 曹洁 董旭光

(山东省气候中心,济南,250031)

摘要: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等的有关规定,对基于SCREEN3模型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现行的卫生防护距离和HJ2.2-2008规定的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技术解决方案,对环境评价与保护工作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气环境防护距离、SCREEN3模型、卫生防护距离

1 引言

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T 2.2-200□》(报批稿)[1]中,对“环境防护距离”进行了规定。2008年9月4日国家环境部也在环发〔2008〕8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正式提出了“环境防护距离”的评价要求。例如:在“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的技术要点”“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类项目”中规定“6、环境防护距离:根据正常工况下产生恶臭污染物(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等)无组织排放源强计算的结果并适当考虑环境风险评价结论,提出合理的环境防护距离,作为项目与周围居民区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控制间距,作为规划控制的依据。新改扩建项目环境防护距离不得小于300m 。”在“二、农林生物质直接燃烧和气化发电类项目”中规定“6、恶臭防护距离:按照其恶臭污染物(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等)无组织排放源强确定合理的防护距离。”在“三、垃圾填埋气发电及沼气发电类项目”中规定“5、恶臭防护距离:按照其恶臭污染物(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等)无组织排放源强确定合理的防护距离。”

因此,在今后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将不再要求进行卫生防护距离的评价,而是要求进行环境防护距离的评价。基于这一重大变化,本文自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技术与实践角度,对SCREEN3模型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对比分析卫生防护距离和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的差异及优缺点,进一步研究环境防护距离确定可能存在的技术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2 现行的卫生防护距离规定、常见确定方法简析 2.1卫生防护距离规定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7.2 节“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进入呼吸带大气层时,其浓度如超过GB 3095与TJ36规定的居住区容许浓度限值,则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2] 在卫生防护距离内不得设置经常居住的房屋,并应绿化。

2.2 卫生防护距离常见确定方法

现行确定卫生防护距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GB/T13201-91中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简称“计算公式法”。二是根据各行业单独制定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确定,简称“行业标准法”。[3] 2.2.1计算公式法

GB/T13201-91中的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

D

C

m

C L r

BL

A

C Q 50

.0225.01+=

式中:Q c 为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 );C m 为标准浓度限值(mg/m 3

);L 为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r 为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 ),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m 2

)计算,r=(S/π)0.5

;A 、B 、C 、D 为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确定。[2]

2.2.2行业标准法

针对GB/T13201-91经常出现计算值偏大的问题,国家先后制定了30几个行业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其各自详细内容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及卫生部旧网站中的“卫生标准”栏目中调阅。本文在4.2节表2中也列举了《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SH3093-1999)》中的部分内容。

3 环境防护距离的有关规定和确定技术方法探讨 3.1 环境防护距离的有关规定

综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报批稿)》(HJ/T 2.2-200□)和相关文献[3]、[4]、[5]、[6]

,对环境防护距离的规定主要包括:

(1)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健康,预防环境风险,在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装置区、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以外所设置的环境防护区域。根据对无组织排放源的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按环境质量要求分析其达标距离,并结合风险评价中半致死浓度范围,综合确定必要的环境防护距离。环境防护距离一般不低于环境达标距离及半致死浓度范围。

(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污染源与居住区之间设置的环境防护区域。

(3)在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应有人群长期居住。

可见,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应涵盖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环境风险半致死浓度范围,对后者我们将另文讨论,本文仅针对无组织排放源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进行研究。

3.2 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技术方法探讨 3.2.1 SCREEN3模式系统理论

SCREEN3是基于ISC3模型的估算模式,鉴于其最新的版本AERSCREEN 估算模式(基于AERMOD 模型)美国环保局法规模式中心尚未公布,目前的研究、计算和大气导则报批稿也都以SCREEN3来进行和规定。“对于面源,AERMOD 在ISC3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实用的内容。面源形状的输入参数除正方形和矩形外,还可以输入圆形和多边形。多边形可允许多至接近于圆的20个边。圆形应输入圆心位置和半径。”[4]可见AERMOD 模型中面源处理功能被增强,AERMOD 模型中对于面源模式与ISC3模型是基本一致的。 SCREEN3采用了单源高斯烟羽扩散模式,适合模拟小尺度范围内流场一致的气态污染物的传输与扩散[6],可用于模拟点源、面源、线源、体源、逆温、海岸线等的下风向轴线上的最大浓度。由于默认选项为城市复杂地形、所有气象组合(A ~B ~C ~D ~E ~F 各稳定度和风速自1.0m/s ~20.0m/s ),SCREEN3模式(或未来的AERSCREEN )估算的地面浓度大于等于采用ISC3模型(或未来的AERMOD 模式)用全部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计算的浓度,因此计算结果是保守的。

?

??++-+--=

)]2)

((exp[)]2)((exp[22

2

22z

e z e z

y H z H z U Q C σσσ

σπ +-+-

+---

∑=]2)

2(exp[]2)

2({exp[

22

1

22

z

e k

n z

e z H nh z H nh σ

σ

]}}2)

2(exp[]2)

2(exp[22

22

z

e z

e z H nh z H nh σ

σ

---

+++-

式中,C 为接受点的污染物落地质量浓度(mg/m 3);Q 为污染源排放强度(g/s );U 为排气筒出口处的风速(m/s );y σ、z σ分别为y 和z 方向扩散参数(m );z 为接受点离地面的高度(m );e H 为排气筒有效高度(m );h 为混合层高度(m );k 为烟羽从地面到混合层之间的反射次数,一般≤4。 面源模式则是通过把每个面源单元简化为一个“等效点源”,用点源公式来计算面源造成的污染浓度,或者通过面源积分的方法得到全部面源造成的浓度分布。

3.2.2 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技术要点

(1)采用的评价标准:应遵循GB3095-1996中的1小时浓度标准或TJ36-79中居住区最高容许浓度1次浓度标准的规定。如无小时标准执行日均标准。有厂界排放浓度标准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GB16297-1996、GB14554-93等规定的厂界浓度排放标准。如预测结果在厂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必须要求工程采取可靠的环境保护治理措施以削减排放源强。最终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后的源强。

(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方法:采用推荐模式(SCREEN3或AERSCREEN)计算各无组织源的环境空气质量最远达标距离,计算出的环境防护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参数确定:①模型为SCREEN3模型(VERSION DA TED 96043)或未来的AERSCREEN,计算参数默认值采用了城市地面、测风高度10m、考虑所有风向与所有气象组合的方式。

②计算点默认值为离源中心10m到5000m,在100m内间隔采用10m,100m以上采用50m。计算点相对源基底高均为0。③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各自的防护距离,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④对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⑤如果有多个无组织排放面源,对每一个面源分别计算各自的防护距离,画出各自的控制区,这些控制区合并组成项目的防护控制区域。⑥对于非矩形面源,要折算成面积相等、形状相近的矩形面源(但不应将全部非矩形面源都折算成正方形面源,除非形状上接近正方形),且要求面源的长、短边长比值不能超过10:1,超出这个限制的宜分成多个面源。

(4)计算结果取级规定:如超标距离大于2000m,应先削减排放源强,才能计算环境防护距离。如超标距离在2000m内,防护距离按以下原则取级:在10~50 m内的,取50m;在60~100 m内的,取100m;在100~1000m内的,级差为100m;超过1000 m的,级差为200 m;最大2500m。

4 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对比

4.1环境防护距离SCREEN3模型法和卫生防护距离确定两种方法对比

对于没有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项目,分别采用SCREEN3模型法计算环境防护距离和计算公式法计算卫生防护距离,对比结果详见表1。

对于有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项目,采用SCREEN3模型法计算环境防护距离和行业标准法确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对比结果详见表2。

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均分别给出了初始计算值(即最远超标点离面源中心距离)、最终执行评价值(即按规定级差取整后的防护距离),例如:表1之2、某60万t/a纯碱工程的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值为1100m,按规定级差取整后的环境防护距离为1200m。

由表1可见:

(1)对于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法和环境防护距离SCREEN3模型法,两者共同的难点均是无组织源强的确定是否科学准确。

(2)在差异方面,前者的计算输入参数要多当地近5年平均风速、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等2项,而不必输入无组织排放有效源高参数;而后者的计算输入参数则要特别注意无组织排放面源的长度、宽度、有效源高等。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法中,无组织排放等效半径是假设生产单元占地为圆形面积计算的,而实际上大多数的工业无组织排放面源为矩形甚至长条形,导致计算结果并不合理。例如:表1之6、某垃圾填埋工程面源面积75000m2,无组织排放圆形等效半径r=(75000/3.14159)0.5=154.5m,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法得到的结果是130m、取整数级后为200m;如按等面积正方形(边长273.9m)计算环境防护距离结果则为200m、取整数级后也为200m;但按面源实际长500m、宽150m采用SCREEN3模型法计算的环境防护距离结果则为300m、取整数级后也为300m。这也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SCREEN3模型法计算环境防护距离要求明确面源的长度、宽度是符合实际的,更加科学合理。

由表2可见:

行业标准法中,当近5年平均风速小于2.0m/s时,卫生防护距离明显分类结果偏大。而采用SCREEN3模型法计算的环境防护距离最大仅相当于近5年平均风速2.0~4.0m/s时的卫生防护距离。说明行业标准法的结果还是偏保守的,SCREEN3模型法的结果是较为客观科学的。

项目名称污染因

标准(mg/m3)

无组织排放面源计算结果对比(m)

行业标准

卫生防护

距离

源强

(kg/h)

面积(m2)

或面源长宽

源高

(m)

计算公式法

卫生防护

距离

SCREEN3模

型法环境防

护距离

1、某5万t/a 电解

铝工程 F

0.02 GB3095-1996

0.55

41924 446×94 25

651-700 1.8m/s ,Ⅰ类 0-0 无

2、某60万t/a 纯碱工程

NH 3 0.2 TJ36-79 24.0 240000 600×400 15 1471-1500 3.7m/s ,Ⅰ类 1100-1200

3、某油库工程

非甲烷总烃 2.0 参考 76.92 300000 600×500 10 202-300 4.1m/s ,Ⅲ类 0-0 无

4、某PTA 工程 醋酸

0.2 前苏联GH245-71

2.36 540 27×20 5 545-600 1.4m/s ,Ⅱ类 350-400

5、某纤维工程 CS 2 0.04 TJ36-79 0.689 7200 240×30 14 581-600 2.5m/s ,Ⅰ类 400-400

6、某垃圾填埋工程 H 2S

0.01 TJ36-79

0.0995 75000 500×150

1 130-200 2.3m/s ,Ⅱ类

300-300

注:①对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法,按是否同时有排放相同污染物的排气筒及排放量是否大于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1/3考虑了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分为三类: Ⅰ类、Ⅱ类、Ⅲ类。其具体类别规定见GB/T13201-91之7.4节。 ②无组织排放源的源高,是指考虑了烟气抬升的有效源高。

表2 环境防护距离SCREEN3模型法和卫生防护距离行业标准法对比

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SH3093-1999) 污染源数据

SCREEN 3模型法 环境防护距离(m) 类 型

工厂类别及规模(104t/a) 装置分类

装置(设施)名称

当地近五年平均风速

(m/s)

污染因子

标准(mg/m 3

)

无组织排放面源 <2.0

2.0~4.0

>4.0

源强(kg/h)

面积(m 2) 源高(m) 炼油

>800 一

酸性水汽

提、硫磺回收

1200 800 700

H 2S

酚类

0.01 0.02 TJ36-79 0.5 0.7 18000 3600 10 3-5 850-900 750-800

化工

乙烯≥30 ≤60 二 乙烯(SM 技术)

900 600 500 乙烯

3.0 前苏联 GH245-71

90.0 16100 5 600-600

合纤

涤纶 >20≤60 一

氧化装置 900 900 700

C 8H 10

甲醇

0.30 3.0 TJ36-79 12.2 4.1 50000 10100 5 5 650-700 0 化肥

合成氨≥30

一 合成

氨、尿素

700 600 500 NH 3

0.2 TJ36-79

3.62

1250

5

500-500

注:①因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SH3093-1999)中无组织排放面源仅有面积,无长度、宽度数据,表中在用SCREEN3模型法对比计算环境防护距离时,对无组织排放面源按等面积的正方形或近圆形进行处理,虽不合理但与卫生防护距离计算时的等效半径圆形有较好的可比性,且源高是指考虑了烟气抬升的有效源高,仅为研究。

②鉴于行业标准法对无组织排放源的确定并不十分关注,要想得到较为客观的无组织排放源强也有困难,我们特别对比典型企业无组织排放量统计值,这些值是通过实地污染源调查、环评资料以及环境监测所得地面浓度反推获得,详见SH3093-1999。

4.2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的综合异同分析

4.2.1确定方法可操作性:环境防护距离SCREEN3模型法计算简单易行,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法操作较复杂,卫生防护距离行业标准法查表简单易操作。

4.2.2计算判别依据:(1)环境防护距离SCREEN3模型法包括:①无组织排放源强;②无组织排放面源的长度、宽度和有效源高;③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GB 3095与TJ36小时、一次浓度值或日均浓度值);④计算结果取整规定(见3.2.2节)。(2)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法包括:①无组织排放源强;②无组织排放源的面积或等效半径;③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GB 3095与TJ36小时或一次浓度值);④工程所

在地近5年平均风速和大气污染源的构成类别(是否同时有排放相同污染物的排气筒及排放量是否大于最高允许排放速率的1/3)共同确定的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A、B、C、D);⑤计算结果取整规定(卫生防护距离在100m以内,级差为50m;超过100m但小于1000m时,级差为100m;超过1000m以上时,级差为200m)[7]、[8]。(3)卫生防护距离行业标准法包括:①工程的类别与规模;②不同的装置、分类及污染因子;③工程所在地近5年平均风速;④工程所在地风向频率及地形复杂程度。[7]、[8]

4.2.3局限性和不足:(1)环境防护距离SCREEN3模型法见

5.1~5.4节。(2)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法包括:①无组织排放源强较难确定,缺少客观科学的技术方法,不同的确定方法易造成同样工程最终的卫生防护距离差别较大;②无组织排放等效半径是假设生产单元占地为圆形面积计算的,而实际上大多数的工业面源为矩形甚至长条形,同时受当地不同风向风频的影响,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卫生防护距离应该大于上风向卫生防护距离[3];③不少污染因子因只有日均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而无小时或一次浓度限值,不易操作;④工程所在地近5年平均风速小于2.0m/s时,人为地造成计算结果偏大。如以此结果为准,则意味着企业周围动辄需搬迁大批居民,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新建项目的选址和建设规模[3]。(3)卫生防护距离行业标准法包括:①仅简单考虑企业的生产规模,及当地近5年平均风速进行划分,未考虑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造成不同污染治理水平的企业最终只执行单一的标准,结果难免有失偏颇;②工程所在地近5年平均风速小于2.0m/s时,人为地分类结果偏大;③行业标准法中明确规定只适用于“地处平原微丘地区的新建、改、扩建工程”,“地处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应由建设单位主管部门与建设项目所在省、市、自治区的卫生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共同确定。”此外,还应“考虑风向频率及地形因素的影响”,这又给环评单位和环境主管部门的决策带来一定的困难。

4.2.4确定距离范围:SCREEN3模型法计算出的环境防护距离是指距离面源中心的最远距离,最终评价时还要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采用计算公式法或行业标准法确定的卫生防护距离是指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等)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由以上分析可见:环境防护距离SCREEN3模型法是基于先进理论与模型的科学计算方法、计算简便、可操作性强,而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法和行业标准法均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和不足。

5 环境防护距离确定可能存在的问题、技术解决方案与建议对策

5.1各类污染源的共同浓度贡献

卫生防护距离结果(采用计算公式法或行业标准法)是考虑了无组织排放源、有组织排放源(低矮源和高架源)的共同浓度贡献的,但环境防护距离SCREEN3模型法仅考虑无组织排放源,对低矮排放源及高架源的浓度贡献未明确规定如何考虑。从目前的环境评价实践(要求计算无组织排放源、有组织排放源对厂界、评价区、评价点的共同浓度贡献)和技术标准要求(例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3.4无组织排放“指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低矮排气筒的排放属有组织排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与无组织排放相同的后果。因此,在执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指标时,由低矮排气筒造成的监控点污染物浓度增加不予扣除。”)来看不太相符,如何协调一致并完善导则中相关规定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建议导则中增加“有厂界排放浓度标准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厂界浓度达标排放要求,如超标必须要求工程采取可靠的环境保护治理措施以削减排放源强,最终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后的源强。”

5.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执行

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时(包括计算公式法或行业标准法),不少污染因子因只有日均环境质量标准浓度限值,而无小时或一次浓度限值,不易操作。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时进行了改进,如无小时标准可执行日均标准。但现行标准中还存在厂界浓度标准值反而严于(等于或小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值的情况(即厂界已达标,不必要制定环境防护距离?如本文中的电解铝项目,这与行业实际无组织排放污染情况不符合!),如苯(厂界限值0.40mg/m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小时2.40mg/m3)、氟化物(厂界限值0.02mg/m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小时0.02mg/m3)等,这虽属于相关标准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厂界标准属于排放标准GB16297-1996,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在导则中不宜强调。但在具体环评中属于相关执行标准矛盾,会导致无法确定合理的环境防护距离。应斟酌考虑提出合理配套办法,解决如何评价问题。

5.3无组织排放源强确定的困难与不确定性

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计算时,均存在无组织排放源强确定的困难与不确定性(将另文进行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应尽快配套建立基于实际监测基础上的能反映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的无组织排放源强确定方法技术规范及相应数据库,以供评价参考。对无组织排放量的确定必须科学、客观、公正与可检验!

5.4环境防护距离标准的制定

卫生防护距离行业标准法是各行业实践与科研的结果,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应在计算的基础上,尽早制定出科学的、系统的、可操作性更强的各行业环境防护距离标准(如环发〔2008〕82号关于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规定),该标准应基于行业产业政策、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水平、工艺技术与管理水平、行业不同规模的实际污染控制水平、工程所在区域地形及风频风速大气扩散条件等科学合理地制定。

6 结语

经过多年的环境评价实践检验了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法和行业标准法的优点、局限性和不足。环境防护距离SCREEN3模型法基于先进理论与模型的科学计算方法,是对卫生防护距离方法的一个重大改进和完善,符合企业工艺管理、环保治理水平逐步提高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的实际,以及以人为本的环境保护理念。但在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完善与应用检验。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2-200□(报批稿)[M].北京,2008.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保护标准汇编[M].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0.

[3]丁峰,刘弛等,应用AERMOD计算卫生防护距离方法探讨,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技术成果汇编[M]. 北京:2007.2.

[4]俎铁林,空气质量模式在法规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5]杨多兴,杨木水等, AERMOD模式系统理论[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5(2).

[6]李时蓓,戴文楠等,对环境空气质量预测中不利气象条件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7(5).

[7]邓小洈,吴飚.卫生防护距离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计算[J].重庆环境科学,2003(12).

[8]王静,王栋成等,确定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技术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9).

Research on technology method to determin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protection zone

based on SCREEN3 model

Wang Dongcheng Wang Jing Cao Jie Dong Xuguang

(Climate Center of Shandong Meteorological Bureau,Jinan 250031)

Abstract:Combined with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echnical guidelines - Air (Standard) and other relevant provisions,studied on technology method to determin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protection zone based on SCREEN3 mode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ce bwteen the current health protection zone and the immin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zone to determine the distance.The possibl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identify environment protection zone were furtherly brought forward,and it is of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work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protection.

Key words:environment protection zone,SCREEN3 model,health protection zone

环评爱好者论坛_2012年环评案例真题及答案2

2012年环评案例真题及答案 第一题 某汽车制造集团公司拟在A市工业园区内新建年产10万辆乘用车整车制造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发动机(含机加工、装配)五大生产车间和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项目建设期为两年。 涂装车间前处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工件→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脱脂剂主要成分为碳酸钠:磷化剂为锌镍系磷化剂。脱脂槽配置油水分离装置,磷化槽有沉渣产生。各槽定期清洗或更换槽液。 面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喷漆→晾干→烘干。面漆为溶剂漆,烘干以天然气做燃料。晾干工序的晾干室工艺废气产生量为20000m3/d初始有机物浓度 200mg/m3。 根据生产废水特性,涂装车间设废水预处理站。各车间生产废水和厂区生活污水一并送全场综合废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再经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甲河。 拟建厂址位于A市工业园区西北部,占地面积64hm2。该地区年平均风速1.85m/s,主动风向为西北风。厂址西北方向距离商住区约5Km。 工业园区按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市政污水管网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一年后投入运行。 该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 问题: 1、给出拟建工程环境空气现状检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2、指出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3、计算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 物去除率。 4、判断工业废水是否可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应从哪些方面分 析? 二、参考答案 1、给出拟建工程环境空气现状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1)监测因子:SO 2,NO 2 ,TSP,PM 10 ,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 (2)监测布点:6个点,极坐标布点法。具体布点方法是:在拟建项目所在地布设1个点,项目西北向的商住区布设1个点、项目的东北方向、西南方向各布1个点,项目的东南向布设2个点。 (3)监测时间(制度):不利季节监测7天,SO 2,NO 2 每天采样时间为测 18小时,TSP,PM 10每天采样时间为12小时,SO 2 、NO 2 、TSP、PM 10 每天采样时段 至少于02,08,14,20时进行。苯系物、非甲烷总烃按相关监测方法进行。 (4)监测时段必需同步进行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2、指出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1)废水污染源: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 (2)废水主要污染因子:pH、COD、石油类、镍、锌、磷酸盐。 3、计算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物去除率。 (1)晾干工序有机物产生量:20000×200×10-6=4kg/h;

环境保护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

环境保护大气十条水十 条土十条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环境保护:“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 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讨论了脱贫攻坚、教育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三个规划。作为本次常务会议研究的重点内容,环境保护是民生之重,很多时候也是民生之痛。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大战略,本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先后出台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保护措施。 ——“大气十条” 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同年9月1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文件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 一是减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整治城市扬尘。提升燃油品质,限期淘汰黄标车。 二是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提前一年完成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十二五”落后产能淘汰任务。 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重点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四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煤制甲烷等清洁能源供应。 五是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对未通过能评、环评的项目,不得批准开工建设,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贷款支持,不得供电供水。 六是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信贷支持。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培育环保、新能源产业。 七是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制定、修订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建议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强制公开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公布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加大违法行为处罚力度。 八是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和重点大城市治理,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九是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根据污染等级及时采取重污染企业限产限排、机动车限行等措施。 十是树立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地方政府对当地空气质量负总责,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国务院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倡导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动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 ——水十条

什么是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什么是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2008年下半年,在最后几次导则汇报与讨论会上,环境保护部环评司的领导提出要加入环境防护距离的管理要求和相关定义。虽然到现在为止,导则总纲的正式版还没推出,这次修订版气导则中率先提出了气环境防护距离的定义和管理要求。 提出和规范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建立环保系统内的管理要求,以取代原有卫生部提出的卫生防护距离的概念。虽然这次定义和原来卫生防护距离很接近,包括对源的处理方法和管理要求,但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这些也是最近被咨询的比较多的地方: 1、计算气环境防护距离,直接采用修订版气导则的推荐模式进行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原来所涉及的提级、叠加周围点源的综合影响,也不考虑污染物的毒性。 2、注意这次气环境防护距离的计算结果是以面源为中心的距离,然后以此为半径画圆,只有超出厂届以外区域才定义为项目的气环境防护区域。注意最终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应该结合包络线来表达。原来习惯定义的场界外多少多少米作为卫生防护距离是不太科学的。 关于两个防护距离的执行,注意以下几个具体要求: 1、现行国家标准中尚有效的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首先应执行该卫生防护距离标准。在环评中可参考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一个结果,但只作为参考。 2、对于没有相关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不必再采用原有91年的卫生防护距离公式进行计算。直接计算气环境防护距离即可。 3、对于计算结果为没有超标的无组织排放源,不用再设置防护距离。 4、设置环境防护距离的前提是,无组织排放源场界监控点处排放达标。

最后转一个人的询问邮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及“6、环境防护距离根据正常工况下产生恶臭污染物(氨、硫化氢、甲硫醇、臭气等)无组织排放源强计算的结果并适当考虑环境风险评价结论,提出合理的环境防护距离,作为项目与周围居民区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的控制间距,作为规划控制的依据。新改扩建项目环境防护距离不得小于300米。”该通知是在新气导则出台之前颁布的,按照以往计算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防护距离是从无组织排放的污染源边界开始计算,请问该通知中要求的300米的环境防护距离应从哪里开始计算。” 我的答复是,对于这些尚未失效的管理性的文件,仍应注意执行。同时,在环评中可参考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一个结果,但只作为参考。 从文字要求理解,该通知要求的300米的环境防护距离应从项目场界处开始计算。

环评爱好者论坛_地下水环评导则2011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地下水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环评,规划环评中的地下水环评也可参照执行。 二、术语 1、地下水――惟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2、包气带/非饱和带――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4、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5、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间的地下水,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6、地下水背景值――又叫地下水本底值,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中各个化学组分在未受污染情况下的含量。 7、地下水污染――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地下水化学、物理、生物性质改变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 8、地下水污染对照值――评价区域内历史记录最早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评价区域内受人类活动影响速度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 9、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指因自然或人类活动产生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次生盐渍化、土地沙化等。 三、总则 1、建设项目分类 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I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III类:同时具备前两类特征的建设项目。 2、评价基本任务 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并针对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控制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工作程序及工作内容 分准备、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报告编写四个阶段。 1

环评爱好者论坛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水利水电项目2.1复习要点 以水利发电、防洪、农业灌溉为目的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包括蓄水工程(水库、水坝)、排洪和引水线路工程等。 2.1.1评价范围、期限与重点 (1)水库和水坝建设 1)评价范围 2、3级项目以库区为主,兼顾上游集水区域和水文变化区域的水体和陆地,1级项目要对库区、集水区域,水文变化区域(甚至含河口和河口附近海域)进行评价。此外,要对施工期的辅助场地进行评价。 2)评价期限 要分别对施工期、运行期进行评价。1级项目要作后评价。 3)评价重点 施工期对由于施工、人员进驻和水文改变而引发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迁移或灭绝;对由于区域环境中绿地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改变而改变了绿地调控环境质量的能力; 对由于人员和设备的活动改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对由于施工影响了自然和人文遗迹地及人群健康等内容进行重点评价。 运行期对项目运行而引发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景观生态环境质量

问题,移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文长期改变而引发的上下游生物种群生存问题及中下游发生的河道断流。水文变化以及上下游盐渍化、潜育化、湿地变化、两岸地形地貌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钉螺转移等问题进行重点评价。 (2)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或跨省份调水一般属于1级项目。 1)评价范围 要分别对调出区、调入区和连接区三个部分中,凡是由于水文条件改变而引发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2)评价期限 分为施工期、运行期评价,并进行生态影响后评价。 3)评价重点 除水库水坝项目的评价重点外,还应包括:一是对国内外同类项目进行类比调查并写出评价报告,二是预测由于人员设备进驻和水文条件的改变,调出区、调入区和连接区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给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三是对受益区及调出区长期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2.1.2工程分析要点 1、工程概况 说明流域(河段)规划概况、工程地理位置、工程任务、规模与工程运行方式、工程总布置与主要建筑物(主体工程、施工辅助工程)、

环评卫生防护距离包络图教程

卫生防护距离包络图傻瓜式教程 1、平面位置图或者地理卫星图——插入光栅图像参照(红色圈圈的“插入”,不是下面那 个“插入”) 2、确定缩放比例。使用多线段“”在图像中画出一条线段,起点和终点的位置自己确 定,此举目的是为了确定两点间的距离缩放为与google地图中的实际距离。具体操作如下:使用多线段工具点击起点-终点,回车。然后全选整张图片,再点击“缩放”, 再点击线段起点,然后于左下角处输入参照“r”—回车;选起点——终点,再左下角处输入实际距离,如1000,这步就OK了,可删除刚刚画的线段。(是比例尺的“起点—终点”,比例尺的实际尺寸)

3、背景底图比例确定好了接下来就是画车间边界了,用“多段线”描出车间边界。然 后全选刚描的车间,点击“偏移”,再在软件下方命令栏里输入“卫生防护距离,如 50”,再回车,再在点击图中描出的车间边角,此时可以看到车间边界(强调下是车间边界哦)以“卫生防护距离”外扩 4、大功已告成一半,接下来就是以车间的边角画半径(即卫生防护距离),操作如下,首 先点击“圆”,再点击车间边角处,注意,此时再软件命令栏中输入卫生防护距离50 或100,再回车。现在可以看到车间边角为圆心的圆了;相同的方法可以画出每个车间边角圆。 5、画好所有的圆后,全选整个图,然后点击“修剪”把位于卫生防护距离外的线段一 根根的修剪掉以及圈内的多余线段也搞掉,这个得自己把握哪根是哪根不是了…. 6、然后再软件下方命令栏输入“PE”,回车,再输入M,回车。再到图中右击那些一小段 一小段的圆弧或直线,会看到下拉菜单,然后选择合并就OK了,弄好后检验下是否已经合并成一条不规则的大圆弧了 7、最后一步也是为了美观,选中不规则的大圆弧,然后点击“填充”,再选中包络线右 击,选个斜线图案,点确定就OK了 8、最后打印到PDF再转清晰格式的图片或者直接图片格式,个人建议前者。

环评爱好者论坛施工期固体废物排放量估算方法

施工期固体废物排放量估算方法 1方法一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装修垃圾,如:石子、混凝土块、砖头、石块、石屑、黄沙、石灰和废木料等。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及装修垃圾按每100m2建筑面积2t计此外,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按每人每日1kg计 引自(上虞市国际时代广场项目环评报告书简本)第4页 2方法二 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由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两类。 1)施工期建筑垃圾产生量 采用建筑面积发展预测,预测模型为: Js=Qs×Cs 式中:Js—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吨/年), Qs—年建筑面积(㎡), Cs—年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垃圾产生量(吨/年·㎡)。 由于建筑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与施工水平、建筑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本项目为工业城区,建筑项目比较集中,施工面较多,使得有些工序必须重复,将加大建筑垃圾的产生量。本报告按0.5~1.0㎏/(㎡·年)的建筑垃圾进行估算,其结果见表2-8。 2)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 采用人口发展预测法。预测模型为: Ws =Ps×Cs 式中:Ws—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 Ps—年施工人员人数(人), Cs—年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人)。 根据同类工程的施工情况,本项目建设期所需施工人数按150人计算,人均垃圾产生量按1.0公斤/日计算,则本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量预测值见表2-8。 引自(葵涌斯比泰工业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第16-17页

3方法三 建筑垃圾的种类及组分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旧城改造过程中拆除旧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表1中列出了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中建筑施工垃圾组成比例和单位建筑面积产生的垃圾量。 表1 建筑施工垃圾的数量和组成(%) 1) 单位建筑面积产生的施工垃圾量。 从表1可见,建筑施工垃圾的成分有:土、渣土、废钢筋、废铁丝和各种废钢配件、金属管线废料、废竹木、木屑、刨花、各种装饰材料的包装箱、包装袋、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和碎混凝土块、搬运过程中散落的黄砂、石子和块石等。这些材料约占建筑施工垃圾总量的80%。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垃圾组成比例略有不同。而垃圾数量因施工管理情况不同在各工地差异很大。 方法三引自香港(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及管理的现状和进展)一文

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历年真题

第1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识别中,必须包括的阶段是( 。 A. 项目选址期 B.建设期和运营期 C. 项目初步设计期 D.产业链规划期 正确答案:B, 第2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化工项目生产污水处理场工艺方案应包括运行可靠性论证和( 。 A.处理工艺的技术可行性分析 B.投资费用的来源分析 C. 拟建项目的产品方案论证 D.生活污水排放量计算 正确答案:A, 第3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使用醋酸等异味化学品的PTA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要调查( 。 A.项目财务决算表B.项目施工图 C. 试生产期间环保投诉事件 D.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意见 正确答案:C, 第4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某项目配套建设的硫回收设施,其环境效益可用货币量化的是( 。 A.工程总投资 B.硫的销售收入 C. 土地费用 D.固定资产残值 正确答案:B, 第5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评价某新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时, 可作为参考依据的物耗、能耗指标是 (。 A. 同行业任意企业的临时测试数据 B. 同行业任意企业的基础数据 C. 同行业有代表性企业临时测试数据 D. 同行业有代表性企业近年的基础数据 正确答案:D, 第6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下列物品不属于木制家具生产项目中的固体废物是( 。 A.刨花 B.废乳胶 C.废聚酯漆 D.纤维板 正确答案:D, 第7题(单项选择题(每题 1.00 分 多晶硅切片加工项目的生产工艺为硅锭一剖方定位→切片→纯水清洗→电烘干, 其中切片工序循环使用碳化硅及聚乙二醇切割液,产生废水的工序是( 。 A. 剖方定位工序 B.切片工序 C. 清洗工序 D.烘干工序

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评爱好者论坛_真题整理(终版)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1、环境标准体系的分类(填空)及哪些标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之间的关系(简答);标准的分类,地方标准优于国家标准执行(选择);从制定与执行两方面简述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关系;在标准制定和执行方面,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关系;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关系;排放标准与质量标准;简述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 2、需要环评的规划种类(填空) 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填空131+133期)、(简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按时间顺序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环境影响力后评价;环评概念 4、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由()编制;哪些项目需要编制报告表 5、环评分三个阶段(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环评的三个时段划分;建设项目环评的三个阶段 6、评价因子的筛选在()基础上得到的 7、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内容(简答);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分类(简单);哪几个情况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分类管理里面的小项。(选择);建设项目分类管理的内容 答:(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核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8、三同时(填空) 9、环境容量的定义(填空);环境容量的定义(简答) 10、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为了使环境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发展趋势,要求环境检测数据有(代表性、准确定、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保证监测数据具有完整性的质量特征(简答);如何分析监测数据的合理性;监测数据的统计方式(平均值)、(超标率)和(超标倍数)。 11、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确立(填空) 12、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中,非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依据(简答);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遵循的原则 13、环境检测计划包括的内容(简答);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环境监测方案的内容;关于监测一章的内容表述正确的:灵敏度、检测险、ph的表示、COD和BOD的关系等

大气环境保护论文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 姓名:牛子禄指导教师:姜洋(四)16-2班级:自动化12年201730月日 摘要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相继走上了以工业化为主的发展道路。在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一直呈现着地域上扩

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而对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回首二十世纪,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伟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关键词:治理途径污染源大气污染

目录 一、引言 二、正文 (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二)大气污染物及来源(三)产生大气污染的原因(四)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 三、结语 四、致谢

引言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 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 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 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 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 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 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 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关于大气污染和保护 一、我国大气污染现状 人类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来维持生命,每天空气都会成千上万次地有规则地通过我们的鼻腔进出我们的肺。而洁净的空气对于生命来说比任何物质都重要,人在5周内不吃饭,5天内不饮水尚能生存,而空气仅断绝5分钟就会死亡。可见空气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有机体一刻也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然而现在的我们却对空气多了一份恐惧,那

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油漆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70—2000) 塑料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72—2000) 内燃机厂卫生防护距离(GB18074—200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_汽车制造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75.1—2012) 非金属矿物_水泥制造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68.1—2012) 非金属矿物_石灰制造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68.2—2012)

非金属矿物_石棉制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68.3-2012) 非金属矿物_石墨碳素制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68.4-2012) 农副食品加工_屠宰及肉类加工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78.1—2012) 屠宰及肉类(畜类)加工生产企业 屠宰及肉类(禽类)加工生产企业

动物胶制造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79—2012) 缫丝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80—2000) 火葬场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81—2000)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_皮革鞣制加工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82.1—2012)

以噪声污染为主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8083-2000)电视塔电磁辐射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9175-88) 煤制气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T17222-2012)

石油加工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8195-2011) 造纸及纸制品业_纸浆制造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1654.1—2012) 铜冶炼厂(密闭鼓风炉型)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1657—89) 铅蓄电池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11659—89) 炼铁厂卫生防护距离标(GB11660—8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基础讲义(1阶段)

事故风险源强识别: 1、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 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1)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 (2)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 2、风险识别内容 (1)资料收集和准备 建设项目工程资料: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资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资料、安全管理体制及事故应急预案资料。 环境资料:利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厂址周边环境和区域环境资料,重点收集人口分布资料。 事故资料:国内外同行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典型事故案例资料。 (2)物质危险性识别 按附录《建设项目风险评价导则》对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

(3)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 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对项目功能系统划分功能单元,按附录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 知识点: 此处主要包括监测因子、监测制度及监测布点方法及监测采样四个知识点。 1.监测因子 (1)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2)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3)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监测制度 (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完整版)环评报告表编制讲解

环评报告表编制要点 1、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1项目概况 可能存在的问题:项目组成不明确、生产装置不配套、项目性质不明确、与附件的建设内容不符等。 例子: 房地产项目要说明用途、居住人数,医院的床位数等; 某机械项目中的电磁辐射问题; 1.2项目地理位置及周围概况 可能存在的问题: 技改扩建项目应明没明确本项目的周围的情况及整个厂的周围情况。 1.3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要求:简述依托单位已建、在建项目概况(含公用工程),汇总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现状及现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总结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以新带老内容。 (1)原厂址扩建或技改的 重点是污染现状及存在问题,应尽可能提供实测数据。应说明现有项目环评及环保验收情况。应明确是否在厂内预留地上建设?要不要新增土地? (2)租用其它企业的 应介绍该企业的基本情况、公用工程及污染治理设施有无共用的。 (3)存在的问题 改扩建项目的工程概况阐述不清,现有项目环评及批复情况不交代。没有给出新、老厂址分布的位置图或扩建项目与现有项目的相对位置图。 2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简述社会环境简况(要注意时间)描述经批准的区域(城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镇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点和环保规划要点。 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的项目,应说明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 3. 环境质量状况

3.1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编制要求”中规定:“利用有效的资料阐述与本项目有关的各环境要素环境质量现状,并须提供相应的监测资料,说明资料的来源,┄无资料可供利用时,须进行实测”。 主要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没有做到,监测数据来源不清,没有出处,甚至有的引用不相干地区的数据(如引用县城的、市区的,而不是本项目所在地的),“张冠李带”。 某注塑模具扩建项目,没有当地说明水环境及声环境质量现状是否达标;某项目没有水质监测数据(监测数据还要注意时效问题),却给出“达标”的评价; ※超标原因分析要合理(如某项目PM10超标说成是农民烧大灶)。数据的合理性,如因受施工影响、监测方法影响的数据就不能用。 3.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保护目标。应指水源地、居民点、学校、医院、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生态等敏感区等,要以图、表形式给出,明确距离、方位。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表 主要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环境功能不明确,特别是声环境功能类别,环境空气有的提到执行三级标准,要有依据。 ★保护目标应以图、表形式给出具体的保护对象----经常是保护目标与环境功能类别、应执行的标准混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功能区划和“重点保护目标”不能等同。 4 评价适用标准 列出评价区域水、气、声环境功能类别及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国内无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如废水实行区域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环评爱好者论坛_第4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基础知识培训复习资料_第4章 2010年6月11日 (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发生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称为大气污染源,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分类1:①常规污染物(SO2、TSP、PM10、NO2、CO);②特征污染物 分类2:①气态污染物;②颗粒污染物 (4)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按GB3095规定的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为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5)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 (6)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7)推荐模式: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8)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类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9)长期气象条件:达到一定时限及观察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近五年来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近三年来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10)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不一致的风场。 (11)大气环境导则修订内容:1. 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和要求;3.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和要求;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及要求;5. 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内容:1. 取消氮氧化物指标;2. 对二氧化氮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日平均浓度限值、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进行了修改;3. 对臭氧的一级标准、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进行了修改。 (13)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业区。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特殊工业区。 (14)常见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要记住的)

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案例精华总结

第四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1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生态类项目 总体思路 1、确定验收范围 2、选择验收监测标准 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置 4、分析调查重点 5、公众参与 6、结论分析、制定整改方案 7、正确填报“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1.1确定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范围 (注意范围的两层含义,一是工程的组成范围,二是项目的地域范围) 1、与项目有关的环保设施(工程、设备、装置、监测手段、生态保护设施) 2、与项目有关的环保措施(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中有关项目设计的规定) 3、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预审意见是关注的重点 4、环评文件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1.2选择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标准 1、国家、地方环保部门对项目环评批复的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2、地方环保部门的总量控制指标 3、初步设计确定的环保设施设计标准 4、若原来没有批复标准和设计标准的,按现行标准执行。 5、监测方法标准选择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中推荐的标准 1.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设 布点原则:以最少的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数据,如实反映项目排放浓度和总量。布点方法:参见相关技术规范。(注:以下方法也适用于工业类项目) (1)废气: ◆有组织排放:布设于各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烟道、废气排放烟道 ◆无组织排放:SO2、NOx、颗粒物、氟化物的监控点高在源下风向2~5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参照点设在上风向2~50米范围内。其余污染物监控点高在单位周界外1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监控点最多4个,对照点1个。 (2)废水

◆处理设施单元的进、出口,第一类污染物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生产性污水、生活污水、清净下水外排口;雨水排口。 (3)噪声 ◆厂界噪声:法定边界布设多个测点,包括距敏感建筑物较近及受被测声源影响较大的位置。厂界外1米,高1.2米,距任一反射面不小于1米,厂界有围墙要高于围墙。同时设点测背景噪声。 ◆高速公路噪声:在公路两侧距路肩小于或等于200米范围内选取至少5个有代表性的噪声敏感区域,垂直于公路方向距路肩20、40、80、160设点进行噪声衰减测量。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在机场周围受飞机通过影响的所有噪声敏感点设监测点,选在户外平坦开阔地方 ◆振动: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外0.5米以内 ◆电磁辐射: ◆固体废物:固废的检查(来源、判定、鉴别种类、产生量、处置方式);固废的鉴别监测(对照名录和标准鉴别性质) 1.4分析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重点 1、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做为关注重点 2、环评报告确定的评价重点 3、工程自身特点确定的调查重点(表14-1) 4、受工程影响的环境特点确定的重点 1.5竣工验收结论分析及制定整改方案 调查结论要分别简述各专题的主要调查结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验收建议是在环境影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专题调查结论和验收意见,综合判断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否符合竣工验收条件。当建设项目同时满足以下5个方面时,应明确建议政府环保部门通过工程竣工环保验收 ◆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影响问题 ◆环评及批复所提环保措施得到了落实 ◆有关环保设施已建成并投入正常使用 ◆防护工程本身符合设计、施工和使用要求 ◆目前遗留的环境影响问题能得到有效处理解决 当建设项目不完全满足以上五条要求时,应提出整改建议,限期达到要求,限期仍达不到的则按法律程序由环保主管部门下达停产通知书。 1.6正确填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应由业主填写,通常由调查单位协助。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大气环境保护

2.9大气环境保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成因及其危害,了解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等。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环境问题危害及其保护的措施、大气环境问题成因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等 教学方法:讲述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主要讲述引起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的三大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危害。 一、全球变暖 1、现象:近百年来全球气温上升了0.6~0.9C0,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2、原因: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人类活动使大气中CO2浓度增加,且呈越来越快的趋势。 ; 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 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提问:目前地球上哪个地区的热带森林破坏最严重? 答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破坏最严重,这里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原始林。 3、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 ①引起海平面上升。 一方面气温升高,海水温度也升高,造成海水膨胀而导致; 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例:现在农业发达的中纬度地区,因蒸发强烈变干旱,从而退化成草原;而高纬地区因变暖降水增加,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生长。

4、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教师可组织学生就世界最大的CO2排放国美国拒绝《京都议定书》作简要讨论。 二、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1、现象:卫星观测资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总量明显减少,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为严重,出现了“南极臭氧洞”。 “南极臭氧洞”(教材63页图2.37)——指南极地区出现全球臭氧最低值(约为全球平均值的30%~40%)。只在春季(9~11月)出现,持续1个月左右。 2、平流层臭氧减少的原因: 1)自然因子:如太阳活动等; 2)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 如:使用冰箱、空调时释放出的氟氯烃化合物,上升到平流层后,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紫外线 CF2Cl2·CF2Cl+·Cl ·Cl+O3ClO·+O2ClO·+O3·Cl+2O2 3、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据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减少1%,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辐射就会增加2%。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如增加皮肤癌、损害眼睛、削弱免疫力等 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如农产品减产及品质下降、渔业产量下降、破坏森林等 4、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教材63页阅读材料全球合作保护臭氧层。199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签署10周年之际,150多个国家代表参加的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国际会议规定,发达国家停止使用氟氯烃的期限提前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则在2016年冻结使用,2040年淘汰。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保护臭氧层,并制定了《中国逐步淘汰臭氧层物质国家方案》。

建设项目环评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建设项目环评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建设项目环评中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选址问题至关重要,选址的环境合理性除取决于城市总体规划相容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公众参与的认同性等诸多因素外,卫生防护距离的可达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合理确定卫生防护距离,可有效防止污染纠纷,减少影响范围。 一、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 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有关规定及现行有关国标中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卫生防护距离是指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居民区边界的最小距离,进一步解释为: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大气污染物)自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边界到居住区满足GB3095与TJ36规定的居住区容许浓度限值所需的最小距离。 二、各类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计算方法 按照《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规定,计算公式如下: ()D C L .0 /1 = /+ 25 Qc50.02 BL r Cm A 式中:Qc——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 (kg/h); Cm——标准浓度限值(mg/m3); L——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m2)计算r=(S/π)0.5 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从表1中选取。 根据GB/T13201-91的规定(卫生防护距离在100m以内,级差为50m;超过100m但小于1000m时,级差为100m;超过1000m以上时,级差为200m)将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结果取整。 注:表中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分为三类: Ⅰ类: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大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者; Ⅱ类: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小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或者无排放同种大气污染物之排气筒共存,但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是按急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Ⅲ类:无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且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是按慢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Q c取同类企业中生产工艺流程合理,生产管理与设备维护处于先进水平的工业企业,在正常运行时的无组织排放量。当按式计算的L值在两级之间时,取偏宽的一级。 三、有关名词解释及说明

2021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重点资料归纳

2021年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重点资料归纳

一、本科目考试基本介绍 1.考试特点: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环评师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原则上每年举行1次。 2.考试时间: 2019年度环评师考试定于5月25、26日举行。 3.分数及合格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试卷 总分为150分,90分合格。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和不定项选择题两种: 单项选择题。 (本部分共有50题,每题1分,共5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选对得分,错选,不选,多选均不得分)。 不定项选择题。 (本部分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每题的备选项中至少有1个符合题意。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二、本科目分析 1.教材变化 2019版教材在2018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调整,但调整幅度不算太大,调整的重点是在地下水环境和环境污染控制与保护措施的相关章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教材变化对比表

2. 与其他科目关系 用一句话来形容该门课程与其他三门考试科目之间的关系:依托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服务于《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3.教材知识框架及考试重难点

三、教学安排 1.班型介绍 分为三个班型,精讲班、考题预测班、模考试题班。 精讲班是对教材各章的详细讲解,重要考点辅之以典型的例题分析,使学员对教材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每章后面配有课堂练习(15道左右),帮助学员强化各章所学知识; 考题预测班考前提炼重点内容,为全面冲刺复习做准备; 模考试题班考前全真模拟试题检测学习效果。 2.阶段学习建议 建议大家按照大纲的思路来进行学习,而且不要脱离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的主体。在学习本门课程的同时,有时可能会需要用到其他科目的知识,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3.教学思路 “以大纲为主” 首先大家应该明确,报班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而不是系统地学习环境影响评价知识,既然大家报考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那说明大家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知识体系结构已然十分成形,再讲过多的基础知识对于大家来说没有太大的必要,所以主要是按围绕大纲讲考点这样的出发点来授课。

建设项目环评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建设项目环评中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选址问题至关重要,选址的环境合理性除取决于城市总体规划相容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公众参与的认同性等诸多因素外,卫生防护距离的可达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合理确定卫生防护距离,可有效防止污染纠纷,减少影响范围。 一、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 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有关规定及现行有关国标中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卫生防护距离是指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居民区边界的最小距离,进一步解释为: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大气污染物)自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边界到居住区满足GB3095与TJ36规定的居住区容许浓度限值所需的最小距离。 二、各类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计算方法 按照《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规定,计算公式如下: ()D C L .0 /1 = /+ 25 A r Qc50.02 BL Cm 式中:Qc——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 Cm——标准浓度限值(mg/m3); L——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 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m2)计算r=(S/π)0.5 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从表1中选取。 根据GB/T13201-91的规定(卫生防护距离在100m以内,级差为50m;超过100m但小于1000m时, 页脚内容1

级差为100m;超过1000m以上时,级差为200m)将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结果取整。 表1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 页脚内容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