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

通论期末复习

(一)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音序排列法{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音字母顺序(词诠)、平水韵106韵(经籍籑诂)}、部首笔画排列(说文解字、辞源、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编码排列法(四角号码)。

2.字典注音方法: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反切法(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3.字典分类:查字音字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中华大字典、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词语典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经籍籑诂)、查虚词及特殊词语(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古代汉语虚词通释;诗词曲语辞汇释)(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古今基本一致(鸡牛)、古今差别大(该—完备;应当、抢—突过,撞;抢劫)、古今同中有异(勉:勉励,鼓舞→+规劝,劝解;给:供应→给予;)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的扩大(菜:素菜、睡:坐着打瞌睡)、词义的缩小(宫:房屋→帝王宫殿、公共活动场所;瓦:陶土烧制的器物→盖屋的瓦片)、词义的转移(汤:开水→食物加水煮成的汁液;荤:有辛味的蔬菜→肉食)

3.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褒今贬(复辟:失位的君主复位→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爪牙:得力帮手→党羽和帮凶)、古贬今褒(锻炼:玩弄法律陷害别人→通过实践使思想觉悟,工作能力提高)、古中性今褒(祥:吉凶的征兆、预兆→吉祥)、古中性今贬(谣言:民间的歌谣谚语→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吹嘘:替人宣扬→说大话)

4.古今词义轻重的差异:古轻今重(恨:遗憾,不满→怨恨,仇恨;诛:责备→杀)、古重今轻(怨:怨恨,仇恨→埋怨;感激:感动奋发→感谢)

5.古今名物制度不同:尺、秋阳(夏阳)、饭、馒头(包子→面团)(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词本来的意义,但不一定是原始的意义。抓本义求引申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研究方法(理: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

2.辨别本义的依据:字形分析、古书的证据(书证)

3.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

4.词义的更替: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区分词义的引申与更替)

4.词义引申的方式:辐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综合式引申

5.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道:路→正当手段;踵:脚后跟→继承)、由个别到一般(市:市场→城市,特:小公牛→配偶)、由实词到虚词(以:用—凭借—来)

6.引申义与字形、读音的变化:不同的两个字在意义上可以发生关系,因为引申义距离较远,一般人已经不再意识到它是一个意义的引申,为了要求区别,就另造一个字来代表它。{解(解散→懈怠)→懈,树(栽种→树立)→竖 }

(四)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同源词

1.单、复对比的三种情况: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与→参加,师→军队)、加上词尾词头(虎→老虎,杯→杯子)、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郑→郑国,隧→隧道)

2.汉语大部分双音词都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证明:

①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险、阻、隘)②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加以区分。(婚:女方父亲×姻:男方父亲;饥:谷物歉收×馑:蔬菜歉收)3.偏义复词: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4.单纯复音词(一个词素):大多联绵词(双声:倜傥、忸怩;叠韵:徘徊、逍遥;双声兼叠韵:辗转;非双声叠韵:芙蓉、滂沱)、叠音词(冥冥,斤斤)

5.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那也应该认为是复合词。(天下、足下、将军、先生、君子、小人)

6.注意点:不要把单音词连用看作合成词: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果然(果真然而),颜色(脸色),虽然(虽然这样)

7.说文解字、尔雅等主要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

8.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对比法(畏:多作及物v,有敬服意;惧:多作不及物v,如及物多使动);术语区分(古汉有些词用于泛指和特指,意义不同。禾:泛指谷类,特指粟;泛指时“禾”与“谷”是同义词);从行为方式、情态(负:背,担:挑);从性质、形状、位置(简:竹片,牍:木板;颈:前部,项:后部)、从词义轻重程度(盟:庄严,誓:一般)、从词义的感情色彩(杀:普通杀死,戮:屠杀)、从搭配关系(畏:及物v,恐:+长句,惧:不及物v)

9.同源词:意义和读音都相同或相近的词。

(五)汉字的结构(参照书例)

1.汉字结构的重要性: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联系。

2.六书简述:始见书(周礼,书中没有说明六书的内容)→汉代三家:班固(汉书)、郑众(注周礼)、许慎(说文解字)→采许名班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氏义界

2.古人不是先定出六书的原则然后才造字的,六书只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3.正确分析汉字结构: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不能产生新字。更科学地说:①转注、假借与汉字的结构无关②没有表音成分的纯粹表意字(象形、指事、会意);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5.形声字:①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组成。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以贝为意符与财物有关:贿货资)意符相同不意味词义相同。②据意符推求本义(过:走过;征:旅行;举:举起;叔:用手拾)。③分析意符的注意点: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和引申义、假借义无关;注意后起的形声

字,它所谓的“意符”不一定表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日影);有些意符由于所表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互相通用。(异体字)

6.分析汉字结构基础性著作:说文解字:①部首创立②意符与部首: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由于形声字的意符同时又是形体结构上的偏旁,所以原则上意符都可作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都是形声字的意符。③部首的演进:说文540部首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它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依照六书体系),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的体系)。

7.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隶书(楷书的前身)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和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参照书例)

1.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2.古书收字举例:说文,广韵,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

3.汉字增多原因: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②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③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4.古今字产生原因:一个字承担的义项过多,为了表达更清楚。

5.古今字分类:古字加形符形成(竟境)、古字改变形符形成(赴讣)、古字略变形成(大太)、由通假字变成(亡無;伯霸)

6.正确认识对待古今字: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掌握古书的词义;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

7.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意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相代替。

8.分类:会意与形声字之差(泪:会意、涙:形声)、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敕勅,绔袴)、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线缐,袴裤)、变换各成分的位置(鹅鸟我)、隶变或讹变而形成(春萅)俗字与正字(冰氷;别別)

9.不能认为是异体字:有些字,虽然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但不能当做异体字;有些字,它们之间的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不能看作异体字;有些字通用是有条件的,更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10.繁简字:简化字和被简化的繁体字的合称。

11.简体字分类:采用古体(云雲,网網)、选用异体(無无,棄弃)、选用古俗体(體体,陽阳)、草书楷化(東东,門门)、简省成分(習习,廣广)、符号代替(趙赵,漢汉)、同音代替(后後,里裡)12.注意点:①大多为一对一,少数一对多,重点记繁体②有些简体字可从古书中找出根据,本字、异体字或通用字(舍捨:古今)③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义上毫不相干或有区别,区分意义有别的繁简字(后後,适適,征徵,余馀)

(七)词类活用

1.定义:在一定的语境中,有些词临时用作别的词,同时具有该词的语法功能。

2.分类:名作动、形作动、形作名、动名形使动、形名意动、名作状(表比喻:蚕食魏;表待人态度:客待之;表示处所或工具:舜勤于民事而野死、车裂商君)、动作状、数词作谓语(二三其德)、为动用法。

3.“岁”“月”“日”用作状语(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①“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每年(岁岁)”、“每月(月月)”、“每日(日日)”,表示行为的频繁或经常(良庖岁更刀,割也)②“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情况的逐渐发展,“一天天地”(事日急)③“日”用于句首主语前面,用来追溯过去,“往日”“当初”(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住其事)

4.动作状与连动式:在词序上一样,意思上不一样。连动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后的行为,不分主次。动作状是修饰动词谓语的,有主有次。

5.形容词用如使动和意动,注意:①衡量形容词用如动词和衡量名词用如动词,标准大致相似。②同一个形容词在句中是使动还是意动用法,常常是靠上下文来分析。

6.判定名形活用为动:①名形放在作状语的副词后,活用为动②名形放在作状语的介宾短语后,活用为动词③名形放在代词宾语前,活用为动④名后有介宾短语作补语,活用为动⑤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必有一个名活用为动⑥名形放在“所”后,活用为动⑦名在“而”“以”两边,活用为动

(八)判断句

1.定义:是说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属于什么,不属于什么的句子。

2.基本类型:主,谓+也;主+者,谓+也;主+者,谓;主,谓

3.特点:不用判断词“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

4.主语的省略原因: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经在上文中出现,一般出现在对话中。

5.古汉判断句谓语前常用副词“乃”加强肯定,副词“非”表否定。表判断肯定语气:即、维,“就是”。(吾翁即若翁。我马维骐。)

6.表达功能:基本表达功能:表类型(滕,小国也)、表等同(梁父即楚将项燕);活用:表复杂内容(夫战,勇气也)、表原因、表比喻(曹公,豺虎也)

7.主谓间加动词“为”:古汉“为”涵义十分广泛,几乎可译成任何一个动词,虽然有时可译为“是”,不是真正的系词。

8.“是”:①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或谓②复指前面已经叙述过的一件事,使意义更明确;古汉里这种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仍然是判断句。③形容词用法:魏其言是也(正确的)。

(八)叙述句

1.定义: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为变化的句子。

2.古汉双宾语句:一般的及物v也可带双宾,特别是动词“为”。(给予义、告示义、对于义、称谓义)

3.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否定代词作前置宾语、代词“之、实、是、斯”复指前置宾语(前置宾语是代词,一般只能用“之”复指)、代词“是”作前置宾语、介词“以”的宾语可直接前置。

4.古汉行为数量表示法:①一般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三过其门而不入)②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改变句法:把数词从动词前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用“者”字,让它同前面的词语隔开,这样,“者”字前的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鲁仲连辞让者三)

(九)被动句

1.被动句:主、谓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的句子。

2.意念式特点: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还不是真正的被动句式。

3.古汉被动句式:(1)有标志的被动句,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2)分类:于字句(动词后用介词“于(於)”引进主动者)、为字句(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①为+主动者+动②为+动词③为+主动者+(之)所(见)+动(不为人所容;为寇贼之所屠剥;为小吏所见侵夺)④为所—动(若属皆且为所虜)、见字句(用助动词“见”表被动;特点:不能直接用“见”引进主动者,这与“于”“为”句不同。如果要引进主动者,需要“于”字句配合)、被字句(用“被”表被动;一开始“被”直接加在动词前表被动,汉末才出现由“被”引进主动者的句式)

(十)否定句,否定词,疑问句

1.定义:表示否定的句子。否定句中必有否定词(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动词:无(可借作否定副词);代词:莫)。

2.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条件:①宾语必须为代词②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毋”“未”或否定式无定代词“莫”。(“弗勿非无”不能适用:“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非”是否定整个谓语的,“无”本身就是动词)

3.“不弗”区别:①“不”后动词既可是及物v又可是不及物v;既可带宾语又可不带;“弗”后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宾语一般不出现(翻译时才出现)②(“不弗”都不能否定名词)“不”后名词用如动、形,“弗”后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4.毋勿:①用于祈使句,表禁止或劝阻,相当于“不要”“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②语法意义上,“毋不”相当,“勿弗”相当。“毋”后的动词一般带宾语,“勿”后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③“勿”还可用于陈述句。不再表示禁止,意同“不”。

5.未:(1)指事情还没有实现,相当于“没有”(2)“未、未尝”的区别:①“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或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②“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2)有时表委婉的否定,而并非表示事情未实现,意同“不”。

6.否:①与应答词“然”相对,常用于单词句,相当于“不”“不是的”

②又用于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否定的一面。

7. 非(古书上又写作“匪”):①表否定性判断,用于判断句里否定主谓的关系②“非”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上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③又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对某一事实的否定,往往具有撇开的作用(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④表假设,等于说“若非”或“若无”(民非水火不生活)。

8.無(又作“无”,异体字,今看作繁简字;通“毋”):①“有”的反面,否定名词及其词组(作“无”的宾语)②又作“无有”“不有”,或用在否定词的后面表双重否定,或用在无主语的分句里③“不、无”在语法上的分工:不,副词,否定动词形容词;无,动词,否定名词。“不”后名词用如动、形,“无”后动、形用如名词④用于祈使句,表禁止、不同意,意同“毋”。

9.莫:①否定性无定代词,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情)”

②“莫”前可以出现它所代替的名词,也可以不出现③又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④可用于祈使句,表禁止,相当于“勿”。

10.补充:①微:“(如果)没有”,有些书把它归入连词②罔:“不”“不要”“没有”,即相当于古汉的“不”“弗”“毋”“未”。

11.疑问句:含有疑问词的句子。或者是疑问代词,或者是疑问语气词,或者二者兼用。

(十二)代词

(1)人称代词

1.分类:1)一称:吾我予(余)朕(先秦)卬(诗经里)“吾”可作主、定,一般不作宾语,只作否定句前置宾语;“我予(余)”使用宽泛,可作主、宾、定2)二称:女(汝)尔若而乃“而乃”只作定语3)三称:其之①“其、之”的区别:“其”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其”略等于现汉“他的她的它的”,而“之”略等于现汉“他她它”②“其”的指代用法:解作“那”、“那样”,此时是指示代词

③活用: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可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特点:三称不发达(其”所代替是名词加“之”,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为整个句子的主或宾,而“其”本身不能作主语)——补救办法: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做主语,后代用第三人称做主语的地方,古代或者用名词,或者省略。

3.古汉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辈、曹、属、俦、侪”是名词,有实的词汇意义,如“吾属、吾辈”“尔曹、若属”相当于“我们这些人”“你们这一班人”。

4.谦称代替第一人称,尊称代替第二人称。也可以用自称名代“我”,称人以字代“你”。谦称和尊称是名词(形容词用如名词),虽然可译为“我”“你”,但不受在否定句中放在动词前面这个代词规律的制约。

5.上古人称代词用得少的原因:①古汉语常省略主语,而且三称代词不作主语②用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2)指示代词

1.近指:是(兼类词,除指示代词外,还可作形容词和判断动词;“是”“此”是同义词,常常可以互换;有时可作前置宾语)、此、斯、兹

2.远指:彼(“是”“此”“彼”可以指人,后来“彼”发展为带人称代词的性质,约等于“他,他们”。但由于它仍有指示性,且表远指,常带着轻视意味,所以古汉一般不用它表“他、他们”)

3.夫:指示意味较轻,有时可不译,常用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作定

语,有时一个较复杂的结构被用作宾语,“夫”放在动词和宾语间,还是指示代词;作虚词时还可作语前首助词和叹词。

4.之:等于“此、彼”,一般译为“这”或“那”;其:一般译为“那”。

5.①然、尔:常用作谓语②然:略等于“这样、那样、这么、那么”;单说“然”是应答之词,表示“是的”“正是这样”③乃、若、尔:常用作副词,修饰动词谓语。既可作指示代词,也可以作第二人称代词。

(3)辅助性代词

1.“者”作为特别指示代词:

①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词组成“动、形+者”的者字结构,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在句中做主语、宾语、定语。

②与数词组成“数词+者”的者字结构,表示几种人、几件事、几样东西,译为“……种(样)”。

2.“者”作为语气助词,主要用法:

①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后面表示提顿,常用在“有+宾语+者”组成名词性词组作为下文的主语(“有”字的宾语只是概念上的主语)。

②用于时间名词“今”“昔”后面表提顿,有时省略或换成“也”。

③用于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的假设或结果分句后表示停顿。

3.区别:作为代词的“者”是不能省去的,作为语气词的“者”却可有可无。

4.“所”的主要用法:与动词(或动词词组)组成“所”字结构,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事物”。

5.“所”字结构:

①所+动词

所+动词;所+动词+者;施事(+之)+所+动词(其+所字词组:“其”代替一个名词+之);(施事(+之)+)所+动词+名词

②所+介词(从、以、为、与)+动词

“所”与介词组合,指称介词的对象,它们表示行为的处所、工具、手段方法、方式、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

③所字用带有形容词性的词语前,指代描述的对象。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所不足:人民;所有余:土地)6.“有所……”“无所……”是动宾词组,所字词组用作动词“有”“无”的宾语;“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语,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无所不容”)

7.“者”和“所”的区别:

①“所”字结构多表示动作的受事,“者”字结构多表示动作的施事。“所见”指代“见”的对象;“见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

②如果动词前用了“所”,那么动词后的“者”字就指代行为对象,这时“所”起指示行为对象作用,“所…者”这样的词组带有名词性。(4)疑问代词

1.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疑问代词+(助动词)+动;疑问代词+介词(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孰”为疑问代词,“与”为介词,应为“与孰”)

2.凝固结构:①何如,如何,若何,何若,奈何译为“怎么样”“怎样”“怎么办”②如(奈、若)…何,当中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译为“把(对)…怎么样(怎么办)”③如(奈)之何:用在动词前表反问,译为“怎么”;用在询问句的末尾,译为“怎么样”。

3.谁孰何:①谁:指人②孰:常表选择,不表选择时相当于“谁”;指人和事物③孰与: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④何:指物,“什么”;可作状语,表“为什么”“怎么”,被修饰的不一定是及物动词,有时也可以是不及物v或形⑤“谁”“何”都可作定语(“孰”不能),但“谁”后一般用“之”,“何”不用“之”。(是谁之过与;何城不克)

4.安恶焉胡奚曷:①只作宾语(动宾和介宾)、状语(更常见)②作宾语:安恶(指处所,“哪里”;恶只用于“恶在”“恶乎”);胡奚曷(相当于“何”,“什么”)③作状语:安恶焉(表反问,“哪里”“怎么”),胡奚曷(询问原因,“为什么”)④“曷”诗经中的特殊用法:相通于“盍”,“何不”(询问未来时间)

(5)无定代词

1.或:肯定性无定代词,只作主语;“或”前出现先行词,“或”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个人;古汉里常常用两个以上的“或”前后相应,以表示列举,“或”既可指人又可指物。

2.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没有什么人或事物”,“莫”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

(十三)语气词

1.分类:①陈述语气(判断、叙述):“也”、“矣焉”、②疑问语气:“乎、诸、与(欤)、邪(耶)、哉”。

2.也:(1)煞句的“也”字: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帮助判断,表判断肯定语气;引申:①用在因果句句尾②说话人对所说事情的真实情况表示深信不疑③用于表示命令的句子句尾④用于疑问句句尾(如果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也”似乎也带了疑问语气)

这种“也”和“邪(耶)”区别:“也”本身不表示疑问,“邪(耶)”本身表示疑问;“也”虽然用在疑问句里,但仍然带有一点确定语气,所以“也”后容许再用疑问语气词。

(2)句中的“也”字(表停顿跌宕语气):

①单句的主语后②复句中的第一个分句后,往往是时间副词后。

3.矣:表已然、表将然、表可能;可用在叙述句、描写句、祈使句和疑问句句尾。语法意义与现汉的“了(啦)”相当,大多可译为“了”。

4.“矣、也”区别:

①“也”用于句末时的基本用法是用于判断句中,表判断肯定语气;“矣”用于句末时的基本用法是用于叙述句中,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已经或将要发生的新情况)。

②“矣”是动态语气词,“也”是静态语气词

③“矣”不能位于句中,“也”可以位于句中,且表示停顿或顿宕。

5.已:跟“矣”作用相似的句末语气词(汤之问棘也是已)

6.焉:①做兼词: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句尾表停顿、加强语气;还可用于描写句中一般用于表比较,指代比较的对象)②做语

气词:“焉”的活用法,正常用法应该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③承上启下作用

7.“之、焉”之别:在和动词结合时,“之”用在及物v的后面,“焉”用在不及物v后面。(非曰能之,愿学焉)

8.乎:①表纯粹的疑问②适用对象:是非问句(吗)、选择问句(呢)、特指问(呢,秦汉后才始用“乎”)③与疑问代词、否定词,岂、宁配合,表反问(与疑问代词相呼应的“乎”,呢;其他,吗)④与“其(委婉语气)”“无乃(恐怕是)”“得无(该不会)”配合,表委婉(吧)

⑤表感叹

9.诸:“之乎”合音(句尾),处在句中时“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只表疑问、反问。

10.与(欤):译作“吗”“呢”①多表猜测,带探询性,要求对方加以证实②含疑问代词的句子或选择问里,疑问语气较强烈。

11.邪(耶):语法作用同“与(欤)”。

12.哉:①表反问,常与疑问代词(呢)、“岂”(吗)配合;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哉”连用表纯粹疑问,有时也表反问。那是“乎”所带的语法意义,而“哉”只是加强乎的语气②表感叹(啊)“哉”和它前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如贤哉回也!)

13.表反问的凝固结构:不亦…乎(较委婉)、何以…为(“用…做什么”,中间可以插入名、动。“为”本动词,由于处在句尾,虚化为语气词;“何”可换用“奚恶安焉”;“以”可换用“用”,又可省略)、何…之有(“有何…”的倒装,“有什么…”)

14.语气词的连用:各自表达各自的语气,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漢語試題(A) 一.填空題(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許慎六書“假借”的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異體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學家辨別漢字的本義主要依靠漢字的_________。 5.我國第一部字典是東漢許慎著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斷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謂語。 7.上古漢語判斷句很少用判斷詞_______來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于鄢》選自《十三經》中的_______。 9.“莫”的本義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釋下列詞語意義並指出詞性(每題1分,共20題,共20分) 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雉: 2.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諸: 3.一之爲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焉: 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克: 7.賊民之主,不忠。 賊: 8.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殿: 9.雖然,必告不穀。 不穀: 10.晉侯問嗣焉,稱解狐。 稱:11.於是乘其車,揭其劒,過其友。過: 12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 發: 13.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顧: 14.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誠: 15.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茍: 17.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 歸: 1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 庠序: 19.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藝: 20.徴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徴: 三.指出下列句子類型,如判斷句、賓語前置句、被動句等(每題1分,20題,共20分) 1.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2.制,嚴邑也。 3.虢,虞之表也。 4.吾乃梁人也。 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6.百乘,顯使也。 7.郤克傷於矢。 8.君能補過,袞不廢也。 9.故不能推車而及。 10.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11.君何患焉? 12.許子奚爲不自識? 13.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14.姜氏何厭之有? 15.“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16.爾貢苞茅不入,無以縮酒,寡人是征。 17.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18.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19.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20.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所活用的詞(如果有多個全部指出),並解釋詞義(每題2分,10題,共20分) 1.晉靈公不君。 2.從左右,皆肘之。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国家开放大学《古代汉语专题(本)》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字鼎堂;,字彦堂;,号雪堂;,号观堂。 2.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研究汉字的学问被称为____,唐代注《汉书》日:“小学谓文字之学也。” 3.古代学者所说文字之学,不仅包括研究汉字的学问,而且包括和。 4.宋代兴起了,这是一门以传世和出土的古代铜器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8.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每字1分,共10分) 9.都: 10.朋: 11.壶: 12.寇: 13.基: 14.徒: 15.歪: 16.本: 17.鼓: 18.珑: 四、写出下列句中古字,并说明增加或改变了什么构字部件构成今字(每宇2分。写出古字1分,具体说明1分,共10分) 19.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豳风·伐柯》) 20.疾止。(《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21.召彼故老,讯之占梦。(《诗经·小雅·正月》) 22.爰始爱谋,爰契我龟。(《诗经·大雅·绵》)

23.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经·小雅·绵蛮》) 五、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写出规范字,并说明它们的造宇结构特点(15分) 24.缝人掌王宫之缝缘之事。(《周礼·天官·缝人》) 25.凡火,人火日火,天火日炎。(《左传·宣公十六年》) 26.厝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27.清泉洗黼煎山茗,满榻松风清昼眠。(陆游《午枕》) 28.汉王伤智,乃扪足日:“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六、说明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对应的繁体字(每字3分,共15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 2.小学;颜师古 3.训诂;音韵 4.金石学;石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2分)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2分)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2分)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2分)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2分)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和答案讲解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是下列哪位将军的伟大事迹()。 [A]项羽 [B]韩信[C]李陵 [D]李广 2、管夷吾字仲,字与名的关系是()。 [A]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B]是同义词 [C]是反义词 [D]以排行为字 3、下列同义词中,感情色彩上不同的是()。 [A]耻和辱[B]恭和敬 [C]杀和弑 [D]饥和饿 4、下列句子中的“问”字用其本义的时()。 [A]既而羁留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5、下列句子中,“讽”字用其本义的是()。 [A]优孟尝以谈笑讽谏。 [B]玉之言盖有讽焉。 [C]谢眺每篇堪讽咏。 [D]杂以嘲讽穷诗骚。 6、下列句子,“是”用作指示代词的是()。 [A]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生所谓立言者,是也。 [C]此必是豫让也。 [D]是谷也,宅幽而势险,隐者之所盘旋。 7、“孰为夫子”中“夫”和下列哪句话中的“夫”同义()。 [A]由与求也,相夫子。 [B]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C]夫君子之所取者远。 [D]逝者如斯夫。 8、下列句子中的“寄”,有“寄托”之意的是()。 [A]君何淹留寄他方。[B]老妻寄异县。 [C]未有第宅,寄居丘亭。[D]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9、“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句中“幽”的意思是()。 [A]深暗 [B]监禁 [C]拘囚[D]古代地名 10、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初学古汉语者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一本是()。 [A]《词诠》[B]《经传释词》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2018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310 课程代码:02513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汉语言文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填空题 1.章太炎认为,把研究汉字的学问与训诂学和音韵学一并称为,这样名不副实,应改称之为。 小学;语言文字之学 2.传统的汉字学研究,以、、字义为研究对象,民国时期唐兰写的,对文字学的范围重新晃定,只限于。 (字)形;(字)音;《古文字学导论》;形体 3.汉字学有多个分支,其中探讨汉字形体的理据构成和演变规律的学问为,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学科称之为。 汉字构形学;汉字文化学 4.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撰写的,成为学科的奠基之作。 《说文解字》;汉字学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5.唐兰、陈梦家、裘锡圭提出的“三书说”具体名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唐兰的“三书说”是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2)陈梦家的“三书说”是象形字、声假字、形声字。 (3)裘锡圭的“三书说”是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或意符字、表音字(或音符字)、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 6.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对字形的感知要求字形要容易识别,即容易看清楚字形的形状,这就要求文字必须具有一定的清晰度。要清晰,就要做到: 第一,字不宜笔画太多,写得不易过小。如果字形过于繁富,写得过小,就不容易看清。 第二,部件的分布要相对地集中,这就使汉字形成了二维结构的块形文字。 第三,字形之间的区别度要明显。 7.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简体版)分析

15文员复习资料 一、简答题 1.谈谈汉字的特点。 2.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3.许慎《说文》序里关于六书是如何解说的,举例说明。 4.谈谈六书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5.简要说明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区别。 6.形声字的基本结构形式有哪六种,举例说明。 7.如何理解形声字的形(意)符? 8.意符和部首有何异同点? 9.为什么说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 10.分析下列汉字的形体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 人、解、高、大、诗、车、责、闻、刃、亦、星、虎从、莫、取、及、锡、见、斧、看 11.简要说明繁简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12.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13.有哪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举例说明。 14. 什么是通假?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5. 用字通假与造字的假借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16. 什么是古今字?举例说明古今字有哪些特点? 17.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8. 通假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 19.什么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什么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二者的关系怎样? 参考答案: 1.谈谈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是一种以象形字为基本构字部件的表意体系文字。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形、表意和音义结合三个阶段:(1)表形阶段:表形阶段的汉字,主要是直观描拟外物的具体形象的象形字,它们有的是直接从记事图画脱胎而来的。(2)表意阶段:有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用象形、指事难以造字,人们就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形成了会意字,汉字进入了表意阶段。(3)音义结合阶段:表形和表意的字,只能用形象或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示语词的含义,而不能表示语词的读音。因此,每一个字的读音,必须一个一个地死记。而文字的作用,就是记录有音的语词,因此,这些字在使用上和发展上,就受到很大局限。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就已经造好了的表形、表意字为基础,创造了音义结合的造字方法,汉字进入了音义结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但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内容逐一进行了解释。 2.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小篆、甲骨文、陶文、金文、大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3.声符的表意功能有:声符的形体表意、声符的字义表意、语音表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4.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答: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结缌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答: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答:第一,汉字是国家事务管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 第二,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汉字记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四,文字为历史记载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第五,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文字被用来著书立说。 第七,汉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答:(1)从排列顺序上看,班固所说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玄所说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所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是三家使用的相同名称;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

《古代汉语》期中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二) 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十指步鼎鱼视帛下至末载牧寸防舂网甘朝手莫徒问既采马础鹿本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二、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2、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

3、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4、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6、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7、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8、其御之妻自门间而窥其夫。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0、不愤不启,不诽不发。 11、吾力足以举百钧。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6、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7、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8、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9、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10、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11、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8、驴不胜怒,蹄之。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11、齐威王欲将孙膑。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C假借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无”与“勿”是古今字。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文字学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特殊语辞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裁”无“衣”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字形___,如“叔”的本义是__手拾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劝勉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转注:建类一首,同类相受。 偏义副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不表意,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副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该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屡次)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使节)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咨询,征求意见)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拜访) 9、师进次于陉。(临时驻扎) 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向后退)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 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 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馈”赠送,窥探)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站起来,才干)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走向,接近) 16、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遭受)1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胸襟宽大) 18、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言语真实) 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 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数词置于整个句子后,在其他部分上加上动词“者”。 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表比喻;表复杂内容;表原因(加举例) 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 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 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共10分)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 作动词;戴上礼帽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亡:动词 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产生 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剑:名词作状 语;表示工具,用剑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 分,共10分) 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判断句,“此 “作主语;”“谁”作谓语。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表被 动,“于”引出主动者。 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宾语前置句, 用“实”复指否定句中。 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双宾语句,“夺” 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 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句,否定 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 八、解释加点的虚词的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 的要释出。(每题2分,共10分) 1、太后盛气而揖之。 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3、宣子未出山而复。 4、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5、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大事。 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2、介词,用在 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 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 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 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 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 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见狄 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 “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 ‘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 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 因率兵东略定齐地。也,地,狄,奴, 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 王。”王,市。去,地。 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的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 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 他的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 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 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 是古代建的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 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 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会意是用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 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 字。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 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 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 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 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 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的一组是(B) B 取尖安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C 以事 为名,取譬相成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A )A肖 4、下面全为异体字(异体字,一个字的正体之 外的写法,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的一组是(C ) C賸剩笋筍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B ) B 本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 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联绵词是一个古老而又常 新的词类,上到经书传书,下到现当代作品,联 绵词都很活跃。而中学生又常在联绵词上犯一些 错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拓 宽对联绵词的再认识。)的是(D )A恭敬 B动 静 C恐惧 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词组,又称短句、 短语,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语中的片段。在 日常的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的是单词的任何 聚合。在语言学当中,一个词组是单词的一个群 组(有时是一个单词),在句子的语法中,它作为 一个单个的单元而起作用。从语法层级的角度上 看,词组要比字句的等级更低。的是(A )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8、《方言》的作者是(D ) 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D )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B ) B公赐之食。 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 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 540 )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辐 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和(综合式引 申)。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 (形符)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假 借字)和(形声字)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 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古今)字,“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中“由”通(犹)。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 “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朕)。 7、采取(绘形象物)或(烘托象物)两种 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同音替代)。 三、解释加点的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20) (一)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ⅹ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亟请于武公,公 弗许。3、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 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5、凿户牖以为室。 6、 于予與何诛?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8、 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9、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10、夏,楚子使屈完 如师。 (二)指出下列句中特殊的语法现象。(2×5) 1、宋何罪之有?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 池。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5、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 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 词的引申义4、同源词 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 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 最重要的变革?(11) 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 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 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 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 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 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 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 (二)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 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1)余姑 翦灭此而朝食!”(2)不介马而驰之。(3)郤克 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张侯曰:“(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以 折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 “自始合,(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 答案: 三、(一)1、城墙;2、屡次;3、跌倒,比喻失 败;4、武器;5、房门;6、谴责、责备;7、渡 口;8、出卖;9、吝惜、舍不得;10、往、到…… 去。答错1个扣1分。 (二)1、“何罪”作动词“有”的宾语,依靠“之” 前置。(2分) 2、“方城”、“汉水”分别作介词“以”的宾语, 前置。(2分)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的宾 语,前置。(2分)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 1、疑问代词作宾语 (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 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3)先秦的凝固格式。如“何以、何如、若何”等 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宾语必须是代词 (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 (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 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二、判断句 ★1、(基本)判断句式 (1)主语+谓语 例: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2)主语+谓语+也 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3)主语+者+谓语 例: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4)主语+者+谓语+也

例: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 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2、特殊词语的辨析 (1)“是” 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②判断词 例: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论》)(2)“为” ①动词 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②判断词 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二年》 ?PS:副词(乃、即)——加强肯定语气 语气词(惟、维)——引出谓语 ★3、判断句的活用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例: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判断句式表示复杂的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3)判断句式表示原因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三、被动句 1、概念上的被动句 例: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被动句式 (1)于:动词+于+施事者 例: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引出主语)《汉书?项羽传》(2)为:①为+施事者+动词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②为……所 例: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诗经》在汉代分为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鲁诗传人为(申培)。 2. 古代“小学”分为三门,他们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 清人钱大昕提出“古无舌上音”,其含义是上古时期没有(知彻澄娘)四个声母。 4. 《论语》一书,三国魏时集注者是(何晏),清代(刘宝楠)有《论语正义》。 5. 《诗经》韵例中,单句与单句押、双句与双句押,被称为(交韵)。 6.从韵尾分析,古代汉语中有阴、阳、入的分别,阳声韵有三个韵尾(-M)(-n)(-ng),入声韵有(-p)(-t)(-k)三个韵尾,其中现代汉语中阳声韵尾(-M)已经消失。 7.“史记三家注”包括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和(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8.顾炎武的音韵学著作是(《音学五书》),段玉裁的音韵学著作是(《六书音韵表》),孔广森的音韵学著作是(《诗声类》),《经籍纂诂》的作者是清代(阮元)。 9.清人三大史学名著包括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10.古代目录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老子》属于(子部)。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宋人三十六字母与唐代守温三十字母的差别是多出()六个声母 A.非敷奉微床娘 B. 帮滂并明泥日 C.照穿床审娘日 D. 见溪群疑来日 2.“同声必同部”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清代著名学者() A.王念孙 B. 王引之 C.段玉裁 D. 戴东原 3.“读若”“读如”与“读曰”“读为”的区别是() A.前二种用于注音,后二者用于破通假 B.后二种用于注音,前二者用于破通假 C.两种都用于注音 D.两种都用于破通假 4.近体诗如果首联出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下边的一句是()。 A.仄仄平平平仄仄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 ) A、目甘伐哀 B、又受劣都 C、鱼牧末戒 D、日亦修疆2、下列各组字,关系为通假字的一组是(C )A、州——洲B、襍——雜C、罢——疲D、雕——彫3、下列各组字,关系为异体字的一组是(A )A、暱——昵B、昏——婚C、赴——讣D、信——伸4、下列句子,属于介词做宾语而前置的一句是(B )a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b是以远至迩安。c之二虫又何知?d君何患焉?5、下列句子中具有动词用作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C )a众人匹之,不亦悲乎?b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c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6、下列句子,具有名词用作意动用法的一句是( D )a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b象有齿以焚其身。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d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7、下列句子,具有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句是(B )a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b从左右,皆肘之。c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d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8、下列句子,属于疑问代词做动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C )a彼且奚适也?b何以知其然也?c姜氏何厌之有?d去以六月息者也。9、下列句子,具有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意思的一句是(D )a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b乃幽武,置大窖,绝不饮食。c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d于是秦王廷见相如。10、下列句子,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的一句是(B )a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c见犯乃死,重负国。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二、填空题(共20分)1、清代学者刘淇所著、专门解释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一部工具书是《助字辨略》。2、近人张相所著、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的一部工具书是《诗词曲语辞汇释》。3、古书注音常采用反切法,如“膑,鼻引切”。反切法的原理是叠韵。4、根据“四书”分析,“行”字的构造类型是象形,本义是跑。5、根据“四书”分析,“焚”字的构造类型是形声,本义是烧。6、《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中的“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解释是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7、在“冯唐已老听吹嘘”句中,“吹嘘”的意思是指替人宣扬,称扬。这是古今词义在感情色彩方面发生了变化。8、“宫”的古义是房屋,居室,如“父母闻之,清宫除道”。9、《三国志?华佗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可知“禽”在古代词义范围比今天有所扩大,意思是鸟兽的总称。 10、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句中,“而”的词性是连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间的并立转折相互关系。11、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句中,“以”的词性是连词,其语法作用是相当于“而”。12、在《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中“于”词性是介词,其语法作用是表示被动。三、释词题(共30分)(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20分)1、颍考叔,纯孝也。纯:敦厚2、射其左,越于车下。越:坠落3、苟有险,余必下推车。险:险阻4、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遗:赠给5、擐甲执兵,固即死也。擐:穿起6、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決:迅疾7、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卒:聚集8、故饑岁之春,幼弟不饟;穰岁之秋,疏客必食。穰:分收9、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爨:烧饭10、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懿:深(二)说明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的词性和意义,如没有实在意义,则说明其语法作用(10分)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与::连词和同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于::被助动词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之:连词赦之,以劝事君者。劝:鼓励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焉: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四、古文标点题(共10分)给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新式标点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

0古代汉语专题 (4)

试卷代号:131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 古代汉语专题 2011年7月 一、填空(10分) 1.“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这一名称指称 2.汉字改革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慧章、王照、劳乃宣。1892年卢想章出版了,创造了最初的文字。1905年王照出版了,1905年劳乃宣出版了 3.假借造成的用字后果有两种情况: 4.汉字形体变化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5分,共20分) 5.如何认识仓颉造字说? 6.唐兰、陈梦家、裘锡圭提出的“三书说”具体名目是什么? 7.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8.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产字 9.皿10.苛11.朱12.景13.林 14.册15.忝16.伐17.须18.基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l0分) 19.龟裂 20.大宛 21.吐谷浑 22.土蕃 23.阿房宫 24.会稽 25.哑然失笑 26.德发扬,诩万物 27.抨击时弊 28.毗邻 五、解释句中黑体字的字义,并说明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每字2分。解释句中义1分,说明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分。共10分) 29一气专定,则傍通而不疑。《管子·兵法》 30.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荀子·不苟》 31.飞腾何限云中鹤,寂莫空余润底鳞。汪愁麟《送梦敦学士假归桐城》 32.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鲍照《结客少年场行》 33.通人圈于好恶兮,岂爱惑之能剖。《后汉书·张衡传》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6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6)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10) 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 A 不谷 B 惠 C 令 D 陛下 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A 象形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 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 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 A 制,严邑也。 B 是皆秦之罪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5、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然煮烹烧 B 遵道建造 C 鄙阶阵都 D 物特牢牺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 A 贾逵 B 郑玄C许慎D 马融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之“已”的用法或意义是:()

A 动词“停止”B同“矣”,语气词。C 副词“已经”D 而已、罢了 8、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 A 迹、跡 B 知、智 C 详、佯 D 沽、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A 王者贵乎?士贵乎?B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D 小国寡民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姜氏何厭之有?B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C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D莫之夭阏者。 二、填空题(把正确的答案写在空格上)(1ⅹ10) 1、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辞典是(),它共分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等等。 2、《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所以又称为()。 3、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渺小的斥鴳形成强烈对比。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 5、《诗经》的语言以()为主,兼用杂言,显得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一种形式美。 6、汉字产生的途径有记号和()。 7、“为酒甚美,縣帜甚高”的“縣”与()构成古今字。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

一、填空 (30分,错一处或回答不完整扣1分,不倒扣) 1、公元100年,着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 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着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 汉字西来说; 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 一个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 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 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