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

大学语文考前辅导

第一章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诗经》、《楚辞》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基本特点、成就;掌握作品选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主要内容是有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的概述。在先秦诗中的诗歌起源及原始歌谣中,我们必须要了解诗歌起源和和劳动有关系。在原始歌谣中,我们应该知道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一首远古时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无疑是一首古老的猎歌,描写渔猎时代人们砍竹接竹,制造狩猎工具,然后追捕猎物的全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先民们的劳动生活。除《弹歌》外,《礼记·郊特牲》中的《蜡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显然是一首祭祀农业神的祭歌。原始歌谣中产生最晚的是表达婚恋内容的抒情诗。《吕氏春秋?初音》中《候人歌》:“候人兮猗”四个字。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统之先河。

此外,在甲骨卜辞和《易经》的卦爻辞中也保存了一部分古老歌谣。

2.《诗经》

知道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首先要了解《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所录均为可配乐歌唱的乐歌,即歌诗,故其按乐调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雅、颂的区别是由于音乐的不同。“风”即土风俗曲之意,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其中大部分是民歌,反映普通平民的爱情婚姻、农业生产、征战劳役等生活,是《诗经》中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治地区(丰、镐)的音乐视为正声。“雅”与“风”的区别,正如“雅言”与“方言”的区别一样。雅有大、小之分,大概仍然和音乐有关,共105篇。小雅74篇,多为下层官吏的怨刺作品,也有一部分民间诗歌。大雅31篇,多为朝廷宴享时所用的乐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所用的舞曲乐歌,分周、鲁、商三颂,共40篇。

《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因此又称“诗三百”。从汉朝汉武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传授诗经的有齐、鲁、毛、韩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佚,毛诗独行,故今传者为毛诗。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2)《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

1、祭祀颂德之作。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堪称周氏族发祥创业胜利的“史诗”。

2、宴飨之作,也称宴饮诗。以如《小雅·鹿鸣》、《小雅南有嘉鱼》《小雅·常棣》、《小雅·伐木》、《小雅·宾之初筵》、《大雅·行苇》等。

3、反映王道兴废、政教得失的政治诗,包括美、刺两个方面。“美”诗是对当时当权者及政治人物的颂扬,如大雅中的《常式》。小雅中的《六月》《出车》。怨刺诗,是对昏君佞臣

及社会弊端的揭露和讽刺,如大雅中的《板》《荡》,小雅中的《节南山》《小弁》,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等;

4、婚恋诗。即篇幅众多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和妇女命运的作品。《关雎》《蒹葭》《郑风·谷风》《卫风·氓》。

5、农事诗。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如《七月》《丰年》《豳风·七月》、《周颂·臣工》、《周颂·噫嘻》、《周颂·丰年》、《周颂·载芟》、《周颂·良耜》等。

6、是有关征战和徭役的诗歌,即大量反映徭役和兵役问题的诗歌。如《唐风·鸨羽》、《魏风·陟岵》、《邶风·式微》、《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豳风·东山》、《采薇》等。

(3)《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诗经》是我国文学辉煌的开端,是富于首创性的杰作。这些诗篇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热情关注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直面人生的伟大现实主义精神。它涉及面广阔,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举凡征人之苦,劳人之怨,国难“黍离”之悲。故土怀归之思,以及亲朋契阔,男女哀乐之情,这些诗文所屡见而富于民族特色的主题,在《诗经》作品中均发其端,导其源。

其次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方法。按照朱熹的解释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赋就是铺陈叙述,比就是譬喻,打比方,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是诗歌的一种特别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特别是比兴结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文化传统。

再次是优美的语言和形式。《诗经》的形式多数是四言,一般是隔句押韵,分章,各章复沓回环,读来节奏舒卷徐缓,音节和谐流畅,是我国四言诗的高峰,在诗体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诗》中还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词语,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感和音乐美。双声词如参差、踟躕、栗烈、流离、悠远等;叠韵词如绸缪、辗转、窈窕、沃若等;叠字如关关、呦呦、依依、采采、钦钦、苍苍、谆谆等,它们或刻画形态,或模拟声音,或形容色彩,或表示内心活动,都能做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流利婉转,音韵和谐。《诗》中有很多词汇,如“瞻望”、“伫立”、“翱翔”、“颠沛”、“一日三秋”、“忧心如焚”、“赳赳武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至今还为人们习用。

《诗经》的影响

《诗经》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光辉的一页。它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是它的写实精神,其中很多作品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产物。诗人直抒胸臆,敢于大胆地反映现实,旗帜鲜明地颂美与怨刺。这种强烈的现实性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其次是《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纯熟的创作技巧,被后代诗人大量借鉴。特别是比兴,在古代诗歌中已不单纯是表现手法,而是生动的形象与深厚的内容、蕴蓄无穷的风格的统一。它是我国诗

歌史上最重要的创作原则。另外,《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时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学习《诗经》,创作四言诗。文学史上的赋、颂、箴、铭等韵文也都与《诗经》不无关系。

3.《楚辞》

《楚辞》是战国后期出国屈原等人所创作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新体诗。

(1)《楚辞》的产生

要掌握“楚辞”一词在汉武帝时已经出现,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少量韩大人的作品辑录在一起,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先秦时期的楚辞作家:屈原、宋玉、唐勒、景差。宋玉是屈原之后最主要的楚辞作家,和屈原并称“屈宋”,《汉书艺文志》称其“有赋十六篇”,但至今确信为宋玉所作者,仅有《九辩》一篇。唐勒和景差均无完整的作品传世,赋先秦的“楚辞”实际上主要是屈原的作品。(2)《楚辞》的特征

楚辞是楚国诗歌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南方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1、地方特色。

2、句式参差,多为长篇抒情诗。

3、创造了在抒情中叙事、写人的艺术手法。

(3)《楚辞》的地位和影响

1、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2、对后代的影响。从西汉的贾谊、司马迁,东晋的陶渊明,到唐代的李白、杜甫、柳宗元、李贺,以及后世的众多作家,无不从“楚辞”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楚辞”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它对汉代的骚体诗以及汉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它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手法,均为后世众多的诗文作家所取法。

(二)两汉诗

1.汉代乐府民歌

汉代乐府民歌是继《诗经》国风之后我国民歌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1)汉代乐府民歌的名称由来

“乐府”本是国家音乐机关的名称,正式成立于西汉武帝时期。其主要职能有二:一是写词配曲,加以演练,以供统治着需要;二是采集民间歌谣。表面上是为了“观风俗,知厚薄”以了解民情,其实主要也还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声色之娱。汉代人将这些合乐的曲辞称为“歌诗”,六朝人才称其为“乐府”,“乐府”遂称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其中的民歌部分称为汉代乐府民歌。

(2)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多为东汉时期作品,60余首,他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多为劳动人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首先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揭露了统治者的奢侈横暴,记录了百姓们的不平和反抗,如《妇病行》是反映这一内容的典型作品。

其次反映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与《诗经》时代相比,汉代男女青年在爱情婚姻上受礼教的压抑更重,但从现存作品看,其时人们表达爱情情感的浓烈程度,并不逊于《诗经》,而且更具悲剧色彩。如《有所思》写一女子思念远方情人,本想赠以珍贵礼品,却“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但这种深挚的感情,并不易断绝。她的一举一动,又害怕外人知道,内心充满矛盾。与此相类者又有《上邪》,女主人公向自己的所爱发出爱情誓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以必无之事为誓,语辞铿锵,感情真挚浓烈,非爱之至深者不能道。

在表现爱情婚姻问题的汉乐府民歌中,弃妇诗是较突出的一类。《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是其中的代表。前者写的是因丈夫喜新厌旧而爱驰的弃妇,最具普遍性。诗通过对话,真实表现了弃妇的委屈心理和故夫后悔、恋旧的复杂心态。弃妇温顺、柔情的性格正是在汉代儒学影响下形成的新的人物性格。与此不同,《孔雀东南飞》是另一类型的爱情婚姻悲剧。此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民间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民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再次反映了动乱的时代给下层文人造成的漂泊之苦和忧惧之情,如《乌生》告诉人们世情险恶,随时随地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枯鱼过河泣》以枯鱼过河喻世道险恶,告诫人们行事要谨慎。

此外,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鱼儿在莲叶四周戏游的情景,表现了采莲青年男女欢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语言浅朴自然,格调清新明朗,活泼欢快。

总之,汉乐府民歌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思想感情。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首先是其生动的故事性。

其次是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再次灵活自由的句式和朴实凝练的语言。

汉代乐府民歌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是现实主义传统,汉乐府民歌继《诗经》之后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

其次是它为我国叙事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再次它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奠定五言诗的基础。

2.文人五言诗

汉代的文人诗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受“楚辞”影响的楚歌。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瓠子歌》。

二是汉代的文人五言诗,这是汉代文人诗的主流。

(1)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概况

五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其发展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诗经》时代已有了五言诗句,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孺子歌》《长城之歌》等初具五言诗格局的歌谣,但五言诗的真正确立是在汉代。汉代的五言诗出现在民间,在汉乐府民歌中已有不少五言诗名作。

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此后文人写五言诗者见多,如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宋子侯《董娇娆》、辛延年《羽林郎》等。至东汉末年桓灵之际,文人五言诗已趋于成熟,成就最高者是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

(2)《古诗十九首》的成就和影响

其主要内容:有写游子思乡和思妇怀远的,如《行行重行行》《明月何姣姣》等;有表现男女相思相恋的,如《迢迢牵牛星》《庭中有奇树》等;有表现下层文人怀才不遇的,如《西北有高楼》等。有反映失意文人颓废心理和及时行乐情绪的,如《驱车上东门》等。古诗十九首虽未能深入反应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东汉末年社会的影子,透露出某种时代的气息。

《古诗十九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组诗全是抒情诗,但带有较强的叙事性,并能将叙事、描写、议论与抒情统一起来;它极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性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怀;它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在语言运用上,它虽明显表现出文人诗“雅”的特点,但又不是僵化的书面语言,没有人工雕饰的痕迹;它多用经过加工的口语,精炼准确,生动妥帖,言近旨远。明人胡应麟称其“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评说极为中肯。

刘勰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预示着一个文人五言诗时代即将到来。《古诗十九首》作为早期文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其“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地影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魏晋南北朝诗

魏晋南北朝指从汉献帝建安年间起到隋文帝这近四百年的历史。这是我国文学逐步走向自觉的时期,也是一个重要发展、探索和转变时期。

1.建安诗歌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此时曹操已控制了朝政,汉献帝只是傀儡。社会政治的巨变,给文学带来了新气象,为我国诗歌发展划出了一个新时期。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

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文学史上的“建安”实际上包括汉末到魏初的一段时期(到曹植死为止),代表作家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选择题或者判断题)

(1)建安风骨(理解与辨析)

建安诗人都生活在现实政治斗争之中,他们关注现实,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但同时,他们也目睹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酷现实。这样的社会背景和人生阅历,使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他们直面现实,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用诗歌广泛而真实地反应了社会现实,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2)建安诗歌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曹操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它缔造了邺下文人集团,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登高必赋,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建安诗歌的新风气。

曹丕现存诗40余首,主要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乡,《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清河作》等为其代表作。其《燕歌行》二首是我国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操第三子,丕同母弟,字子建,有《曹子建集》(《陈思王集》)。存诗80多首,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称帝为界公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抒写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战乱萧条的社会现实以及游荡宴乐的公子生活,洋溢青春气息,体现济世精神,代表作有《白马篇》P267、《送应氏》P260、《名都篇》P270等;后期诗文以抒写身世之感为主,自伤不遇,复痛心于亲友离散的遭遇,艺术上多深于寄托,语悲而调爽,代表作有《赠白马王彪》P263、《野田黄雀行》P273、《七哀》P260、《美女篇》P270、《吁嗟篇》P272、《洛神赋》P189、《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等。他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大力促进了诗歌的文人化和抒情化。钟嵘《诗品》概括其诗风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并誉为“建安之杰”。

王粲(177-217)是七子中诗歌成就最高,其《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刘勰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蔡琰是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如今系于其名下的诗作有三首: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学界多认为五言《悲愤诗》为蔡琰所做,其他二首疑为后人伪托。

建安十五言腾踊的时代,是我国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把文人五言诗的创作推向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2.魏晋诗歌

魏晋诗歌主要曹魏政权后期和两晋诗歌。

(1)阮籍与正始诗歌

正始为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死,太子曹芳即位,年八岁,曹爽、司马懿掌文武大权,从此曹魏政权与司马氏集团开始了尖锐的斗争。司马懿先称病以麻痹曹爽等人,248年趁曹芳、曹爽祭扫明帝墓之机发动朝廷政变,曹爽与何晏、丁谧等人皆被杀。曹魏与司马氏之间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使当时的文人对时局深以为忧,同时对自己的生命也极为担心,多有如履薄冰之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包括阮籍、嵇康、山涛、王戎、阮咸、刘伶和向秀,其中一阮籍成就最高,82首五言《咏怀诗》是其代表作。这组诗全面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态度、生存状态和思乡情怀,多用比兴、暗示象征手法,风格含蓄深隐。《咏怀诗》开创了我国古代抒情组诗的体例,对后世颇有影响。

(2)西晋诗歌

太康(280—289)是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司马炎于265年称帝,建立西晋,在位时间共26年。太康初期,晋灭东吴,统一中国。当时的社会有两大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天下兴平而趋于享乐(后宫近万人);二是门阀森严,但已开始不满九品中正制,注意选拔寒微之士。此影响于文学,太康文学的重形式、重模拟之风和左思反对门阀制度的思想都与当时的政治特点不无关系。

进入西晋,诗歌士族化倾向日趋明显,尤其是太康年间以潘岳和陆机为代表的诗人,在内容上歌功颂德,形式上刻意雕琢,这一时期诗歌成就较为突出的是左思,其《咏史》八首借咏史以咏怀,风格豪壮。后人称之为“左思风力”。西晋末年,清谈玄理之风大盛,玄言诗应运而成。

(3)陶渊明与东晋诗歌

东晋偏安江左,玄言诗逐渐统治了诗坛,代表人物是孙绰、许询等。以阐发老庄思想及佛理为基本内容的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如道德论”,毫无艺术性可言。

东晋末年出现了陶渊明,为诗坛带了新的活力。他以其出色的田园诗创作,为我国古代诗坛开拓了一片新土,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山之祖。

3.南北朝诗歌

南朝主要指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主要指北魏北齐和北周,大体从公元420年刘裕建宋至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

(1)文人诗歌

谢灵运与山水诗

晋、宋之际,诗歌中描写山水的成分逐渐增多,如谢混的《游西池》玄言色彩较淡,已较集中地刻画山水景物,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淡乎寡味,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当谢灵运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而写下大量的山水诗时,立刻被人们所接受并模仿。于是,山水诗终于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而谢灵运便是确立山水诗派

的第一位著名的诗人。其今存诗90余首,以山水诗为主,《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石门岩山宿》《登池上楼》等为代表作。

总之,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位诗人,他开辟了诗歌表现的新领域。当时和后世的不少诗人如谢惠连、谢庄、汤惠休、谢眺、唐代的王维等,都曾受到过他的深刻影响。同时,他客观上提高了描情状物的能力和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为永明体的形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钟嵘称之为“元嘉之雄”(《诗品》)是有道理的。鲍照和七言诗

刘宋时期的鲍照今存200多首,多为五七言乐府,《拟行路难》18首为其最著名的代表作。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这组诗歌把本位北方牧歌的《行路难》改造成以七言为主,间有杂言、隔句押韵、用韵自由的七言歌行体,为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鲍照也是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的人。他汲取民歌的丰富养料,创造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渐趋成熟的七言乐府诗,为后来七言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鲍照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这种形式,而且变曹丕的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并可以自由换韵,这就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从他以后,七言体就在南北朝文人诗歌中逐渐发展起来。王恺运《八代诗选》卷十二至卷十四,专选齐至隋百余年中的这类诗歌,名曰“新体诗”。因此,后人又称永明体为新体诗。永明诗人大胆对诗歌形式进行探索和革新,表现出可贵的创新精神。

谢脁与永明体

永明体: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齐梁时期,音韵声律之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齐武帝永明年间,周颙、沈约、谢眺等人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诗人们将其自觉地运用于诗歌创作,大大增加了其节奏感和音韵美,产生了面目独具的新体诗,称为永明体。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王融、范云、江淹以及齐梁间的何逊、吴均和陈代的阴铿。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谢脁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存诗200余首,谢眺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

萧纲和宫体诗

齐梁时期,“宫体诗”风靡诗坛。宫体诗始于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以描摹女性的体态情貌和宫中享乐生活为主要内容,雕饰藻绘,讲究声律,风格绮艳。其开色情描写之风对后世诗坛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真正给北朝诗坛带来生机和活力的是由南入北的著名诗人庾信。今存诗250多首,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是《拟咏怀》27首。庾信是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南北朝最后一位优秀的诗人。他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涛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杜甫赞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是对庾信后期作品的正确评价。

(2)乐府民歌

继《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南北朝乐府民歌是又一批集中出现的人民口头创作。由于长期的南北对峙形成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北朝民歌现存五百多首。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声歌曲和神弦曲以及西曲歌三类组成,大部分来自民间,少量出自文人之手或经过文人润色。

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因为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自然风光秀丽,物产丰富,商业发达,经济条件充裕,青年男女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出怀春之情。《华山畿》《懊侬歌》《子夜歌》《子夜四时歌》《西洲曲》等均为名作,多视角地反映了人们的爱情生活。

南朝民歌一改汉乐府民歌篇幅长、多叙事的特点,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以抒情为主,笔触细密,尤善心理描写,语言明白晓畅,多用比兴、象征和隐语双关等手法,更个清新自然,委婉含蓄。

(2)北朝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今存60余首,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里。多数是五胡十六国和北魏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被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作者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和汉各族人民。

北朝民歌数量不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鲜卑族为主的北方各民族跟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所不同,北方大多是平沙大漠,草原旷野,所以诗中景象多具北方苍茫雄浑的特点。如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兰诗》《敕勒歌》。北朝民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如《陇头歌》;北朝民歌中有不少反映爱情和婚姻题材的作品。这些民歌爽快直露,质朴刚健,与南朝情歌缠绵委婉、含蕴温情的情调大不相同。如《捉搦歌》《折杨柳枝歌》)。这些歌曲直率而朴素,不遮不掩,毫无忸怩羞涩之态。

北朝乐府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选

(一)《诗经·黍离》

1.“黍离之悲”的含义:后来黍离之悲作为慨叹亡国之情的一个典故,对文学创作有深

远的影响。

2.重章复沓与抒情方式:重章复沓与抒情方式。

(二)《诗经·蒹葭》

1.伊人形象:

2.重章复沓的手法:

3、情景交融,是其又一特色。

(三)屈原《湘夫人》

1.屈原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爱国诗人,他留存下来的作品,多数研究者认为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23篇作品。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有诗集传世的诗人,是“楚辞”的创始人和最高代表。《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以至后世常用“骚”来代指“楚辞”。屈原对后世诗歌和辞赋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鲁迅称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

楚辞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研究楚辞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历代注本及研究著述极多,重要的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等。

2.《九歌》的基本知识

《湘夫人》是《九歌》中代表作。《九歌》是一组祭祀中用于娱神的乐歌,共11首诗,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

3.情景交融的手法

4. 精细的心理刻画

5.语言特色

(四)《汉乐府·陌上桑》

1.情节梗概。

2.罗敷形象。

3.侧面描写的手法。

4.语言特色。

(五)《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离别相思的主题与社会意义

2.艺术特色。首先是感情诚挚,曲折细腻。其次是诗意含蓄,表达委婉。此外,此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明丽自然,声韵和谐,都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纯熟的语言技巧,显示了汉末文人五言诗的基本风貌。

(六)曹操《短歌行》

1.曹操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诗品》:“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曹操的诗刚劲激越,苍凉雄浑,典型地体现了“志

深笔长,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感情色彩十分强烈。语言方面,首先是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七)陶渊明《饮酒》其五

1. 陶渊明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其诗内容丰富,包括哲理、赠别、咏怀、咏史、羁旅、田园等,而以田园诗成就最高。

2. 诗人的人生态度。

3. 融情景理于一体的表现手法。

4. 语言特色。此诗语言精美而自然。

5. 背诵诗

(八)南朝民歌《西洲曲》

学习要点:这是一首情歌,写一女子在与情郎分别之后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出女主人公对情郎真挚的无限思念之情。从思想内容看,此诗无非是男女离别相思的传统主题,但其在艺术上却有着极高的造诣。

这是一首带有叙事性的抒情诗。此诗语言精美、娴熟、婉转流利。由于此诗采用特殊的抒情方式,比兴手法和谐音双关手法的大量运用。《西洲曲》是一首杰出的爱情诗,代表了南朝民歌的最高水平,它与北朝民歌中的《木兰诗》堪称南北朝民歌中的双壁,家传户诵,历久不衰。

第一章练习部分

判断题1:

1.中国的诗歌产生于劳动中。

2.先秦时期的诗歌特征:诗、乐、舞“三位一体”。

3.诗歌的起点是《诗经》。

4.到了战国时期,在楚国出现了一种诗歌----楚辞,成就最高的是屈原,代表作是《离骚》,这是我国古代的抒情诗,也是浪漫主义创作的典范。

5.《诗经》、《离骚》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发展的基础。

6.《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305篇。

7.《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史诗的光辉起点。

8.《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9.汉乐府诗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留存下来的汉代诗歌。

10.东汉后,五言诗开始取代四言诗。

11.《古诗十九首》标志着汉代文人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五言诗的成就。

12.《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

13.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14.建安诗歌的“三曹”“建安七子”。

15.正始诗歌“竹林七贤”。

17.两晋诗歌“田园诗人”(陶渊明)、“山水诗人”(谢灵运)。

18.魏晋南北朝文学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

19.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战乱和分裂。

20.蒹葭出自《诗经》。

21.齐“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最美的诗歌样式---格律诗即将出现。

22.南北朝民歌“乐府双壁”--《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23.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4.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5.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王粲成就最高。

26.《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27.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28.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

29.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左思风力

30.“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的鼻祖----陶渊明。

31.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判断题2:

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

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6、晋宋之际代替玄言诗的是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

7、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有《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和《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等。《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写景名句。

8、鲍照对诗歌形式的主要贡献是为七言诗拓宽道路,其诗歌代表作有《拟行路难》18首。

9、鲍照的诗歌直接继承着建安文学的传统,大力写作乐府诗,他是继曹丕之后,对七言诗贡献最大的诗人。

10、继承建安风骨或发扬其精神的诗人有:阮籍、左思、陶渊明、鲍照。

11、所谓新体诗是指自齐至隋百余年中讲究声律、对偶的作品,名曰新体诗。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是就其形式而言。齐永明年间著名诗人沈约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八种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叫做“八病”。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开创的,由声律与对偶互助配合而形成具有格律的新体诗,称永明体。

12、新体诗作家除沈约外,成就较高的还有齐诗人谢朓、梁诗人何逊等。

13、谢朓山水诗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篇,题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矣望长安)其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春江日暮景色,“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写建康(南京)周围的景色,是写景名句。

14、继玄言诗、山水诗后南朝一度盛行的诗歌是宫体诗。

15、集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的诗人是庾信,他早年是梁朝有名的宫体诗人,后出使西魏,遂终身羁留在北方,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庾信诗歌的代表作是《拟咏怀》二十七首。他是南北朝时期骈赋,骈文成就最高作家,赋的代表作是叙述梁代兴亡和自己身世的《哀江南赋》。

选择题:

1、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作品《弹歌》的歌词是()

A.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B.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C.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D.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B)

2.《诗经》中的情爱诗大都出自( )。

A.国风

B.大雅

C.小雅

D.颂 (A)

3.曹丕在七言诗发展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创作了( )。

A.《同声歌》

B.《七哀诗》

C.《燕歌行》

D.《善哉行》 (C)

4.建安时期的著名女作家是( )。

A.许穆夫人

B.蔡琰

C.左芬

D.薛涛 (B)

5.《木兰诗》一般认为产生于( )。

A.魏晋

B.北朝

C.南朝

D.隋唐 (B)

6.被杜甫称为“暮年诗赋动江关”的作家是( )。

A.鲍照

B.陆机

C.徐陵

D.庾信 (D)

7.屈原《九歌》组诗的篇数是()

A.8篇B.9篇

C.10篇 D.11篇 (D)

8.“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评价的是()

A.《国风》 B.《九章》

C.汉乐府民歌 D.《古诗十九首》 (C)

9.东晋玄言诗的特点是()

A.质而实绮,癯而实腴B.情伤一时,心存百代

C.缛旨星稠,繁文绮合D.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D)

10.《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其依据是( )

A.音乐的不同

B.作用的不同

C.作者的不同

D.创作方式的不同 (A)

11.屈原之后,最著名的楚辞作家是( )

A.刘向

B.宋玉

C.唐勒

D.景差 (B)

12.建安文学中成就最高的诗人是( )

A.曹操

B.曹植

C.王粲

D.蔡琰 (B)

13.除政局外,对正始诗歌创作影响重大的是( )

A.玄学思潮

B.佛学思潮

C.理学思潮

D.心学思潮 (A)

14.谢灵运所开创的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 )

A.山水诗

B.田园诗

C.玄言诗

D.题画诗 (A)

15.谢灵运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 )

A.田园诗人

B.玄言诗人

C.边塞诗人

D.山水诗人 (D)

16.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B)

17.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是( )

A.咏怀诗

B.幽愤诗

C.拟古诗

D.悼亡诗 (A)

18.东汉时王逸的楚辞注本是( )。

A.《楚辞章句》

B.《楚辞补注》

C.《楚辞集注》

D.《楚辞集释》 (A)

19.第一次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是( )。

A.楚辞

B.建安文学

C.正始文学

D.太康文学 (B)

20.“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是指( )。

A.曹操散文

B.曹植诗

C.徐干诗文

D.陈琳书记 (B)

21.《诗经·大雅·生民》是()

A.史诗

B.情爱诗

C.农事诗

D.社会政治诗 (A)

22.描写坚贞不渝爱情的《华山畿》属于()

A.汉代乐府民歌

B.南朝乐府民歌

C.北朝乐府民歌

D.唐代新题乐府 (B)

24.《陌上桑》中,夸夫的情节重在表现罗敷的()

A.勇敢

B.机智

C.自傲

D.美丽 (B)

6.下列作品不是《九歌》中的是()

A.《思美人》

B.《云中君》

C.《湘君》

D.《大司命》 (A)

第二章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先秦诸子派别,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章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掌握所选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表现手法,能将作品选中的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概述

中国古代的散文,一般是指与诗歌相对而言的、句子长短自由的无韵之文章.

所谓先秦,通常指自远古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它包括了原始社会中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奴隶社会的夏商和西周时代,奴隶制开始崩溃的春秋时代和封建制基本确立的战国时代。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制国家,但因暴虐和荒淫而很快亡国。

所谓两汉,系指刘邦所建西汉和刘秀所建东汉,即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称帝至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

(一)先秦文

我国古代的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产生,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历史散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1.先秦历史散文及其代表作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以记言为主,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确切地说,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汉初经师所授《尚书》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称今文《尚书》;武帝时,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用先秦文字记录的篇章,称古文《尚书》。今存于《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共58篇,其中28篇属今文尚书,较为可靠。《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总结了上古君王治国的经验教训,反映了从殷商到西周统治者政治观念的演变。它以记言为主,有典、谟、训、诰、誓、命等主要类别,是古代最早的散文体式。《尚书》代表了西周之前散文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古代散文逐渐走向成熟。

《春秋》本是周代史书的通名,后来特指鲁国国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全书贯穿维护周礼,正名定分的思想。这种思想在行文中不是诉诸议论文词,而是通过史实的排比,以及含蓄严谨的措辞方式来表现。这就是所谓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是为《春秋》作传解的著作,作者是左丘明。《左传》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编定者应是一位儒家学者。

《左传》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是它记事详赡,文采生动,与质朴无文的《春秋》、《尚书》大不相同。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左传》虽然未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是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十分注重刻画人物。《左传》的这些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相传它的作者也是左丘明,但不可靠。《国语》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国语》虽以记言为主,但是并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者语录,而有一系列大

小故事穿插其间,在叙事技巧、情节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时有成功之笔。

《战国策》是战国、秦汉间人纂集东、西周、战国七雄及宋、卫、中山各国的史料编辑而成的。其记事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其中的文章多出于战国后期纵横家之手,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成书。《战国策》集中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和人生观,大量描写策士们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的历史风潮,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和士人精神的张扬。从文学角度观之,自有其独到之处。第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这类说辞在《战国策》中比比皆是,对后世的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摹画人物,形貌毕肖。作者往往用寥寥几笔,或描写其形象,或摹画其言行举止,便传达出人物的神貌。引譬设喻,善用寓言。说辞中经常出现寓言就成为《战国策》的一个重要特点。象“狡兔三窟”、“抱薪救火”、“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等比喻和寓言,已经成为我们熟知和常用的成语了。

2.先秦诸子散文及其代表作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促成了诸子哲理散文的繁荣。当时有所谓“九流十家”之说,而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其次是兵家名家和杂家。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前期、战国中期和战国后期。

《老子》传说是老子所作,但关于其人的争议甚多。一般认为他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理论著作。其特点是:一、善以诗意语言表达哲理,注重形象性;二、语句形式为韵散结合的格言体。

《老子》一书共81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基本代表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决定和支配万物的生存变化,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此书为语录体,但没有对话和叙事成分,完全是对思想主旨的直接阐发。其评议精警凝练,极富哲理;文多用韵,句多排偶,对后世各种骈偶押韵之文颇有影响。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汉代出现了《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三种本子,现存的是《鲁论语》。《论语》充分体现了语录体生活化、口语化的特征。《论语》的文体,体制短小,尚未形成独立、完整的篇章;每篇之中也没有共同的主题。少数章节较长,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来表现其形象和性格。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著作的汇编。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在先秦时代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它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观点。兼爱、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子》文章的特点:一、由小及大,连类譬喻,逐层推理;二、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兼爱》、《非攻》等是墨子对同一论题之讲辞记录,出现向专题论文演进的迹象。

战国中期的诸子散文,已由语录体逐渐演进为单篇论文,由后学辑录发展为师生合著,

《孟子》《庄子》为代表作。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学大师孟轲及其弟子合作的作品。孟子,名轲,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他主张“仁义”和“王政”,是对孔子学说的承袭和发展,因此后世往往称之为“亚圣”。《孟子》文章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孟子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它的说辞气势丰沛,是非鲜明,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孟子》中还有一些寓言故事,著名的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齐人乞墦”、“弈秋诲弈”等等。

《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系庄子自著,外篇15篇、杂篇11篇,多出自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名周,生活年代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为漆园小吏,生活穷苦。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但是二者尽管都崇尚“自然”,庄子却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与老子的思想颇不相同。《庄子》全书基本上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些“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构成的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他惊世发聩的深刻思想和深沉感情,可以说是这里抒情散文的杰作。《庄子》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如《逍遥游》描写鲲鹏自由变换的体貌,其体积之庞大,其飞行之惊天动地、气势恢弘,想象奇丽而壮观。真是神思迭出,离奇瑰玮,移步换行之间,叫人应接不暇。真实与虚幻相交错是《庄子》散文的又一特征。《庄子》虚构的许多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的社会批判精神。《庄子》的论辩风格不重逻辑推理,而常用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表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阐述。因此《庄子》的哲学充满诗意。《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节奏鲜明,具有诗歌语言的美感。

战国后期的诸子散文已发展为长篇大论,是独立的个人著述,标志着议论文在体式和技巧方面的高度成熟,《荀子》和《韩非子》为其代表。

《荀子》: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他的思想以隆礼重法为核心,故其弟子韩非成为法家的代表。《荀子》今存32篇,前26篇为自著,后6篇的问对体,疑为其门人所辑录。先秦说理文至此已臻成熟。其特点为:一、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二、长于比喻而少用寓言。荀子作过《赋篇》五篇,《佹诗》二章,以及《成相篇》。其赋对后世赋的问答体式有影响和贡献。

《韩非子》: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从荀子学习,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55篇基本上是韩非自著,也有后人的作品掺入。《韩非子》的说理文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极善分析,条理严密议论透彻。《五蠹》是其中的代表作。《韩非子》是先秦诸子中寓言使用最多的,其内外《储说》、《说林》上下两篇基本上由寓言组成。它的寓言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浅白通俗,形象可感。

此外,兵家孙武的《孙子兵法》,杂家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等也都有较大的影响和成就。(二)两汉文

1.两汉政论之文主要包括哲理和政论两大类。哲理论文如刘安的《淮南子》、桓宽的《盐铁论》、杨雄的《法言》和王充《论衡》等。它们沿先秦诸子的路子发展,但成就均不及先秦诸子。两汉的政论文指单篇流传的奏疏或专论,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贾谊、晁错、刘向等人。

贾谊是汉初年轻的政治家。他的作品集中收录在《新书》中,可分为专题政论文、疏牍文和杂论三类。《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过秦论》等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过秦论》思维严谨,说理透辟,见解不凡,处处闪现作者的政治热情和深刻思想。文风仍带战国纵横家遗风,用词讲究,感情充沛,行文流畅。贾谊疏牍文的代表作是《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

晁错与贾谊同时而稍后,是汉初另一个著名政论家。《言兵事疏》《论削藩疏》《论贵粟疏》等位代表作,尤其以《论贵粟疏》最为杰出。《论贵粟疏》针对汉初粮食奇缺,百姓大批饿死、国家无粮可用的严重局面,竭力主张重农抑商,大量增产和储蓄粮食,并主张民入粟于官可以除罪、受爵。这些行之有效的主张对巩固汉朝政权、增强国家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其文精辟深刻,擅长分析;铺排驰骋,有战国纵横家风。

刘向: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和文献学家,他为许多古籍写的叙录不少是出色的散文作品。其奏疏极多,其中最为后世传诵的是《谏营昌陵疏》。汉成帝为自己建陵墓,规模宏大,耗资巨大,刘向上书劝谏。文章用意深切,立论高远,辞浅理畅,被茅坤誉为西京第一书疏。

2.两汉史传

史传是汉代散文中成就最突出的领域,《史记》《汉书》代表其最高水平。

司马迁《史记》有许多的开创,首先创造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以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网络。其中的本纪、世家、列传记录不同阶层人物的生平,最具文学价值。

其次是他的写人艺术。《史记》的人物塑造:《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记载的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三教九流、市井小民,涉及人物四千余人。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的入传。这表现了司马迁开阔的历史视野和独特的历史认识。《史记》刻画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哪怕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各具面貌。写人之时,则善于准确把握对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并注意到影响个性形成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因素。司马迁很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有血有肉、生动丰满的。有时又采用“互见法”,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鼻祖,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继承了先秦《诗》《骚》的抒情传统,又吸收了先秦散文的酣畅风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鼻祖,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继承了先秦《诗》《骚》的抒情传统,又吸收了先秦散文的酣畅风格,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之后出现的又一部传记文学的典范

作品。历代常以马、班并称,《史》《汉》对举。《汉书》的精华在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述,由此全面地展示了西汉盛世的繁荣和时代风貌。《汉书》中李陵、苏武的传记酣畅淋漓,悲壮沉郁,可与《史记》名篇媲美。《汉书》的笔法严谨有法,形成了与《史记》截然不同的风格。

《吴越春秋》是东汉的一部杂史,作者赵晔。主要讲述春秋末期吴越争霸的故事,是历史演义的雏形。东汉的另一部杂史《越绝书》也以吴越争霸为线索,同样具有吴越文化的特点。

(三)魏晋南北朝文

魏晋散文的建安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家,主要有曹氏父子和建安诸子,尤其曹操和曹丕、曹值兄弟,不只开风气之气,也对散文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曹操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文风“清峻”“通脱”。清峻指简约严明,通脱指率真随意。曹操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都是直写真情实意,绝不避讳顾忌,行文自由随便,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挥洒自如。曹丕、曹值兄弟的文章,情趣意切,尤为注重藻采骈偶,开启建安文坛词采华美的风向。曹丕的《与吴质书》《与繁钦书》等,曹植的《与吴季重书》《求自试表》等,都是“以情纬文,以文补质”的佳作。

正始时期玄学盛行,波及文坛,出现了大量谈玄的论辩文。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这个时期的“师心以遣论”的代表作。

西晋散文,与诗歌发展趋向一致,也以繁缛绮丽为特征。这个时期的文章诸体兼备,也不乏情感诚挚、文采斐然的佳作。如李密的《陈情表》,张载的《剑阁铭》,潘岳的《马汫督诔》《哀永逝文》,陆机的《吊魏武帝文》《辨亡论》等,都是传世名篇。东晋散文受到玄风及玄言诗的影响,文采趋向古雅平淡,然亦有王羲之《兰亭集序》,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名作传世。综观两晋文坛,散文创作成就较高者,还是潘岳和陆机。潘岳最擅长哀诔之作,他的《哀永逝文》写得情深辞茂,真切感人。陆机为文则词藻富赡,形式华美,善于用典,工于骈偶,他的不少文章已经接近成熟的骈文。

南北朝散文与骈文

骈文是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往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而南北朝时期,亦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赋序》,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另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南朝刘宋时期,骈体文正式形成。此一时期骈文的代表作家是颜延之、鲍照和范晔。颜延之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陶征士诔》,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即为后人不断称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