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体现新倾向的唐代俗文学与传奇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体现新倾向的唐代俗文学与传奇

第2章体现新倾向的唐代俗文学与传奇

2.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唐代俗文学的范围

可作为唐代通俗文学研究凭借的是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石窟发现的一批俗文学资料,计有俗赋、词文、变文、讲经文以及话本等。其中,除话本及少部分变文、俗赋纯为叙事之文外,其余的或诗、文相间,或全为诗体,均可用于讲唱或唱。

(二)唐代俗文学的特点

1.从它与史书志传的关系来看,无论是变文还是话本等,其中许多题材来自历史故事,但史书志传所提供给这些通俗文学样式的,只是一种非常简单而基本的素材,或者说只是一种“话题”,其内容已完全经过再创造。

2.从它与诗赋的关系来看,以诗而言,从一些俗赋、变文原无唱词相配合,到不少作品有唱词相配合,或像词文那样纯由韵文构成,可看到其影响渐次深入的程度;就赋而言,不仅在形制上对俗赋的形成、发展有所作用,并且其铺叙手段及骈俪化特征对其他一些通俗文学样式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浸润。然而不管是诗还是赋,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它们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它们所影响的俗文学具有的那样一种具体、细致的描写,所以,后来就从这种通俗文学中逐渐发展出通俗小说来。

3.从它与佛经的关系来看,像演绎佛经故事的变文以及一些讲经文的具体内容,当然是从佛经故事来的,并且它们所带来的丰富奇幻的想象,也可能受到佛经的影响。不过它们所采用的形式却是中国原来就有的。它们具有的想象力,尤其是幻想式的想象,是在与中国

特有的内容结合后,才能进一步发挥其作用的。

(三)文学成就

无论在虚构的能力上,还是在与之相关的具体描写上,唐代俗文学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与唐代传奇各有特色。

二、俗赋和《游仙窟》

(一)俗赋

俗赋形成于汉代,现知的最早作品为《神乌傅(赋)》,在敦煌发现的有《燕子赋》二种、《晏子赋》一篇、《韩朋赋》一篇;另有讲述伍子胥故事、孟姜女故事、董永故事、秋胡故事的各一篇。

1.《韩朋赋》

(1)创作时间

在形制上与《神乌傅(赋)》一致,其故事创作时间至迟始于汉代,是现存敦煌俗赋中时代最早的一篇。有研究者认为其可能出于隋以前。

(2)主要内容

此赋主要写韩朋夫妇恩爱,但宋王掠夺朋妻,迫使二人俱自杀身亡的故事。

(3)与《神乌傅(赋)》的比较

叙事模式与《神乌傅(赋)》有接近之处,如均设置了由恩爱夫妇的生活被破坏、厄运的来临、生死不渝的深情和悲惨的结局这样一条情节的主线来结构全篇。但在虚构的能力上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描写上,比《神乌傅(赋)》进了一大步。

2.《燕子赋》

(1)主要内容

此赋讲述的是燕子筑巢后,被黄雀所占;燕子回来,反被黄雀殴打。燕子遂于百鸟之王凤凰处申诉,凤凰秉公判断,将雀儿决杖五百,关入狱中。最后雀儿服罪,遂与燕子和好。

(2)与《神乌傅(赋)》异同

①相似之处

《燕子赋》的故事渊源与《神乌傅(赋)》的关系最密切。两赋的相似之处是:所述均为鸟的故事,均由一方强横地抢夺另一方的物事引起,且抢夺者均殴打、凌辱原主。

②不同之处

在《神乌傅(赋)》中,原主遭害而无处申诉,在《燕子赋》中则得凤凰主持公道而使抢夺者以失败告终。

二赋的传承及演进之迹甚为明显,所以,《燕子赋》也是从汉代发展下来的本土文化的一份子。

(3)《燕子赋》的两个版本

传世的《燕子赋》有两种,其重要性主要在于显示了俗赋体制的演变。

①一种《燕子赋》基本上以四字句、六字句分别构成,大体押韵,其本身虽非骈文,但显然已受到骈体四六文的影响,篇末又有鸿鹄的七言诗和燕雀的五言诗各一首,和六朝时既用骈文写作、又有五言诗的俗赋《庞郎赋》在形制上基本属于同一类型,而与《神乌傅(赋)》有别。

②另一种《燕子赋》所述故事虽与上一篇相同,但纯为诗体。因原来的赋与俗赋都没有通篇用诗体的,所以这显然已为俗赋的变体,其形成当在上一篇《燕子赋》之后。

第二种《燕子赋》开首有一首五言诗,从其末一句来看此篇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上一篇当更在此之前。与通篇以四字句为主、形制更接近《神乌傅(赋)》、也更为古朴的《韩朋赋》相较,这两篇《燕子赋》当在《韩朋赋》之后。

(二)《游仙窟》

张鷟所作的《游仙窟》,虽不以“赋”作为标题,但恐与俗赋有关。

1.张鷟其人

张鷟,字文成。为人“傥荡无检”,虽有文才,下笔立就,却“浮艳少理致”。其论著多讥诮,故为当朝所恶。然而他的文字又为时人所好,尤其是那些晚进之辈。有《龙筋凤髓判》、《朝野佥载》等杂著。

2.张鷟的《游仙窟》

《游仙窟》在中土久佚不传,也不见有任何记载;但却保存于日本,今由日本传入。据日本学者研究,此书传入日本约在中国的开元时期,当是日本的使节带回去的。

(1)主要内容

《游仙窟》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奉使河源道中,夜间借宿被赞为“神仙窟”的一大宅,与女主人十娘、五嫂欢宴调笑,最后与十娘一夜缱绻而别的故事。此种故事可上溯到蔡邕的《青衣赋》。

(2)受到俗赋的影响

①此篇形制多用骈文而杂以大量诗歌,其诗均为作品中人物所吟咏。一方面,使人想起六朝时骈文与五言诗相间的俗赋《庞郎赋》;另一方面,其诗歌数量之多,又使人想起诗体《燕子赋》所体现的俗赋大量使用诗歌的现象。

②作品中出现频繁的对话与《神乌傅(赋)》和《燕子赋》相似,作品的语言也尽量向通俗化倾斜。

(3)其他

严格说来,此篇所写只是一则冶游故事。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它不把男女欢谑写成庸俗和不道德的,而唐传奇也是如此;

②男女间的故事及描写的具体、细腻,男女间的以诗歌、书信相酬答都成为唐代传奇的先声;

③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此篇男女主人公的姓分别为张、崔,元稹《莺莺传》男、女主人公的姓与之相同,可能是受它的影响;

④此篇属于俗文学的范畴,故从上述三点也可看出俗文学对唐传奇的影响;

⑤此篇把女主人公所住称为仙窟,这显然受六朝志怪小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之类故事的影响,故也可被视为六朝志怪影响于唐代文言小说的实例。

(三)《伍子胥变文》

《伍子胥变文》的体制与《游仙窟》相近。

1.主要内容

此篇主要讲述伍子胥亡命吴国、借兵伐楚、以报杀父之仇的故事,最后也写到他无辜遭吴王夫差的诛杀。

2.评价

(1)伍子胥的事迹见于多种史传材料,《吴越春秋》与《越绝书》又对其作了种种增衍,为此篇提供了较为丰厚的积累。

(2)《伍子胥变文》的创造性

①全文以占三分之一长的篇幅,着力敷衍伍子胥亡命途中的种种遭遇,除了浣纱女及渔父为之投江自沉已见于《吴越春秋》与《越绝书》二书外,入川谷乞食姐家、遭遇妻子等情节,均为他书所不见。写他与浣纱女、渔父之间的邂逅,从心理活动到言语对接,都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具体的演绎。

②全篇在结构上相当精致,韵文担当场景交代、人物自白诸功能已呈现出某种定型化的趋向。

③文字上文人化的痕迹也较明显,辞意文雅,叙述多用骈偶,体现出辞赋对俗文学的深入影响。

三、变文、讲经文与词文

唐代的寺院中存在一种称为“俗讲”的宣扬佛教的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对于佛经的通俗讲解。虽然所讲鄙俚,但却拥有许多听众,教坊甚至仿效其声调以为歌曲。变文与讲经文均与当时的俗讲有关,但变文的情况较为复杂。

(一)变文

1.现存的变文作品

从现存的敦煌俗文学作品看,其题目标明为变文或变的有《汉将王陵变》《舜子变》《破魔变文》《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频婆娑罗王后宫采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六种,另有卷首署《前汉刘家太子传》、卷尾署《刘家太子变》的作品一种。标题已缺失,而研究者通常视为变文的作品共十五种。

2.变文的基本特征

(1)变文必须与图相配合,“铺”是图像的单位,“变”指像。

(2)由于是与图相配合,变文中常有“××处”之语,“××处”指图画中的相应部分。

(3)现在看到的变文多数是诗、文间杂,也有纯属文而无诗的《舜子变》

3.变文的主要内容

(1)演绎佛经故事

从今存敦煌发现的文物资料来看,专门演绎佛经故事的变文数量很多,如《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这些不为经文所拘而自由敷陈的佛经故事,展示了来自异域文化的一种极为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以及它所表现的神魔变幻的多重世界、生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