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事业管理简答题、论述(全)

公共事业管理简答题、论述(全)

公共事业管理简答题、论述(全)
公共事业管理简答题、论述(全)

第一章绪论

1。简述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

答:(1)管理主体不同;(2)管理方式不同;(3)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同;

(4)管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不同;(5)管理的重点不同。

2。简述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答:(1)是否以营利为目的;(2)法律轨道和利益轨道;

(3)是否投资回报;(4)社会绩效评估和经济绩效评估。

3。简述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区别

答:(1)管理的范围不同;(2)管理的主体客体不同;

(3)管理教育的重点不同;(4)科学层次不同。

4。简述公共事业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区别

答:(一)社会公共事业组织与政府的区别:

(1)政府有无抽象的行政行为;(2)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进行有偿服务的;

(3)政府在具体行政行为中行政诉讼的主体是政府还是民事诉讼;

(4)政府职能部门是否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的。

(二)公共事业组织与企业的区别:

(1)组织目标是否追求投资利益;(2)提供的服务是否具有商品独立性;

(3)是否以供求关系来决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

2.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答:1跨学科和专业化的统一;2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3.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公共事业管理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学科体系。公共事业管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

1.当前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有什么意义?A1

答:当前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开展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和学习,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并极大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1.公共事业组织的特征是什么?

答:1组织性;2非政府性;3服务性;4沟通性;5非营利性;6独立性;7公正性;8自主性;9使命感;10多样性;11专业性;12灵活性;13开创性;14参与性。

2.什么是“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市场体制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使得许多社会经济发展活动难以通过市场体制进行,甚至在不少情况下还导致破坏性的社会后果,被称为“市场失灵”。局限性突出表现有下列5点:

(1)市场竞争的不完全。垄断和企业的短期行为而致。

(2)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会导致两极分化。

(3)在市场体制中,民间企业难以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4)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在市场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外部效果现象,即私人活动的私人收益同社会收益的偏离。

(5)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因为市场体制下的活动,主要是围绕着市场交易进行的微观活动,市场机制本身没有调节和稳定宏观经济的机制。

由于现代市场体制的局限性,使得现代市场体制下企业在提供某些物品和服务时失灵。企业不能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3.什么是“政府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B1

答:实践证明,国家体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局限性,这就是以“政府失灵”而闻名的体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国家的主观发展努力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有距离。国家体制的本质决定了它在开发蕴藏在民众中间的各种发展潜力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政府不少发展努力是低效率的。A.政府体制权力集中化的趋势限制了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政府体制僵化和官僚化趋势,使其对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和突发问题的反应迟缓。

C.政府体制具有不断膨胀的内在驱动力,庞大臃肿的体制不仅降低了政府施政的效率,而且其本身的存在就构成了巨大的

社会负担。

(3)国家也可能是不公正的。国家的公权有可能为少数人的利益而被私用。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现代国家体制的低效率和不公正等不足,现代国家体制下政府也不应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4.什么是“志愿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A2

答:公共事业组织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在西方国家,这种局限性被称作“志愿失灵”(voluntary failure)。志愿失灵表现如下四个方面:

(1)是筹款不足。这是志愿失灵最突出的表现,即公共事业组织所需的开支与所能筹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

(2)是志愿活动的狭隘性。志愿活动的收益对象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

(3)是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掌握志愿组织经济命脉的人对如何使用资源有很大的发言权。

(4)是志愿组织的业余性。由于志愿组织强调义工服务,往往不能提供有竞争性的工资,使得很难吸引专业人士加盟。

三、简要说明题

1.简要分析职务权力与个人权力的关系。

答:公共事业领导的法定权、惩罚权、奖惩权,属于职务权利范畴,是构成职务权力的基础;公共事业领导的模范权、专长权;则属于个人权力范畴,是构成个人权力的基础。

2.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作用?

答:1使公共事业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2使决策更加合理。3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各部门协调发展。4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统一公共事业组织成员的行动。5使公共事业组织成员自觉的遵守各种社会规范。

3.简要分析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特点。

答:1不存在利润指标;2对目标和战略有更大的制约;3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4缺乏竞争;5员工大多都是专业人员。

4.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措施有哪些?B2

答:1打破垄断,引人竞争机制;2建立公共事业组织承担责任的机制;3分权;4电子化建设;5加强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考核。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内容。

5.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效果的方法有哪些?A3

答:1进行信息沟通检查。2尽可能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组织层次。3确保正式沟通渠道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的辅助作用。4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5提高信息的清晰度。6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7掌握沟通的技巧。8运用例外原则和须知原则。

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责任与监督机制

1.如何理解公共责任的含义?

答:公共责任,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就其内容来说,应包含三层意思:

(1)在行为实施之前,公共责任是一种职责,行为主体在行使权力之前就明确行使权力所追求的公共目标;

(2)在行为实施过程中,公共责任表现为主动述职或自觉接受监督;

(3)在行为实施之后,公共责任是一种批评并对不当行为承担责任——撤消或纠正错误的行为和决策,追究造成失误的决策者和错误行为的执行者的责任,并对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2.如何理解公共事业组织的公共责任高低两个层次?*

答:公共事业组织的公共责任可分为高低两个层次:

低层次的公共责任体现为“避免违规,避免不当行为和账目的完善管理”。

高层次的公共责任体现为“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由此可见,低层次的公共责任意味着不做坏事,高层次的公共责任体现为努力做好事。

第五章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制度

1.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

答: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2.分级管理体制;3.限制竞争原则;4.年度检查制度;5.财务监督非营利性约束;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财务公开制度;6.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

2.我国事业单位成立的条件

答:(1)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2)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3)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来源;(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我国社团的登记条件

答:(1)社团的成立必须符合《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2)社团要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3)全国性社团要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并具备足够的广泛性;(4)社团必须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4.我国社团的登记程序

答:(1)负责人签署的登记申请书;2)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审查文件;(3)社团的章程;(4)办事机构的地址或者联络地址;(5)负责人姓名、年龄、住址、职业和简历;(6)成员数额和经费情况。28。简述社会团体成立登记的条件

答:(1)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2)要有相当的代表性;

(3)全国性社会团体要有一定数量的成员并具备足够的广泛性;

(4)必须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第六章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和公共事业品德

三、简答题:

1.公共事业伦理的特点。

答:(1)公共事业伦理规范是客观要求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一方面,反映公共事业组织和成员职业伦理关系及其客观要求的行为规定。

另一方面,是公共事业组织和成员自身对公共事业伦理关系的主观认识。

(2)公共事业伦理规范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他律阶段是达到自律阶段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前提。他律性是公共事业组织和成员赖以行动的标准或动机,要受到来自社会、政府等外在要求的支配和约束。

自律性是公共事业组织和成员将行为规范由最初的外在约束和导向转变为内在的自我意志,内化为自己的品格。自律性是其伦理性的最显著的特征。

第七章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二、简答题

1.现代事业制度的基本框架与主要特征B4

答:1.健全的事业法人制度。实现事业所有权、经营权与监督管理权的分离。

2.多样化的事业组织形式。改变单一化的行政型模式,建立起灵活多样的现代事业组织,实现事业组织创新。

3.多样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实现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增强自我补偿能力。

4.科学民主的事业领导制度。建立有创建人与出资人组成的董事会、理事会形式的领导决策权力机构。

5.新型的事业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开放、流动、公平、竞争和富有活力的事业人事制度。

6.新型的事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以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成本核算为中心的、统一的商业财务管理制度。

7.多元化的事业监督管理制度。改变过去单一化的行政事业管理就模式,实现事业宏观监督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社会化和多元化。

三、论述题

1.试分析实现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B2

答:在进一步深化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须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分别采取以下一些基本改革途径与对策措施。

(1)转换观念

明确并非所有的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活动都不能实现商品化与市场化;并非所有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都必须由政府来直接举办。

(2)政事分开

包括:政事职责分开;政事机构和人员编制分开;政事经费分开;政事管理方式分开。

(3)人员分流

必须加速改革我国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

(4)培育市场

为此,加速事业产品与服务价格的改革,为实行安源优部分事业产品的商品化创造条件;改变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与经营范围,使其逐步转向市场开展自主经营;

加强国民消费教育,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保证有关事业产品和劳务市场的发育和发展。

(5)财政对策

首先,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而且可以立即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应当尽快转化为企业,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

其次,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而且一时又难以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可以先明确其市场化的改革目标,视同企业对待,分别进行改革。

第三,对于那些需要继续由国家财政供给资金的事业单位,要改革资金供给方式,分别实行事业基金、绩效预算、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引入商业竞争机制。

第四,对于那些既不能实现产业化,又不应当继续由国家办的事业单位,应坚决取消“事业”资格;对于现有事业单位里面大量的冗员,也应坚决予以精简。

第八章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2. 公共事业管理应如何发展与创新?(论述)A

答:(1)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实现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从“命令”管理到“服务”管理观念转变;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观念转变。

(2)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要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管理,程序法和实体法并重;

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经济、法律、情感教育、定性定量。

(3)管理内容的发展与创新。实现公共事业组织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相结合,使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向多样化方向转变。

3.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的主要标志。

答:(1)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2)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发展的一种机制;(3)多元约束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

第九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方法与技术

1.公共项目运作方案选择时综合分析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⑴从必须达到的目标和希望达到目标进行分析

⑵从成本和效果的对比进行分析

⑶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的对比进行分析

1.什么是公共项目的目标管理?在计划阶段应如何要求?B1

答:公共项目的目标管理是以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其基本内涵是将一个项目的总的目标,分解为若干与总目标相连的具体目标,即一种树状式的目标体系,并以目标即具体的管理结果为依据,明确每个具体目标的负责人、完成时间和资源配置等。

其在计划阶段的要求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即在中低层管理机构的公共项目总目标确定后,从该管理机构的最高主管部门开始,由上而下地逐级分解和确定目标,而且上下级的目标之间保持一种“目的——手段”的关系,某一级的目标,需要有一定的手段来实现,这些手段就成为下一级的次目标,按级顺推下去,直到最低一级的操作目标,从而构成一种锁链式的目标体系。在这一个管理目标体系中,上一级的管理人员应该时常注意下一级项目的进度,关注下一级管理人员在完成项目目标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对项目进行评估等。

2.什么是可行性分析,如何进行公共项目运作方案拟订中的可行性分析?

答:可行性分析:指对方案的实际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的分析论证,它主要是侧重于操作性的角度,分析方案是否具有可执行性,是否可以达到目标。

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限制因素分析。任何一个方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因而必须分析论证方案所限制的资源、时间、技术及其他相关条件。分析方案在哪些条件下可以实行,在哪些条件下不能实行;

B、对潜在问题进行分析。即分析方案实施将可能发生哪些问题和障碍,若发生这些问题或障碍,进行补救的可能性和如何进行补救;

C、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即对方案所设定的实施预期结果与公共项目实施的基本目标的一致性及其程度,以及这一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其影响等。

第十章社区管理

1.社区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知识结构。

答:包括专业知识结构和相关工作经验。

(1)专业知识结构。涉及面很宽,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因此,理想的社区管理人员应当是专才和通才式的人物。应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层次的知识结构:

一是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二是社区管理基础知识;三是社区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四是社区管理相关知识。

(2)相关工作经验,是指工作性质和方法与社区管理工作比较接近的某些职业经验。

2.社区管理人员应具有的能力结构。B5

答:(1)社会交往能力——是组织实现社区管理目标的一种必备条件,是创造良好人际环境的重要手

段,也是社区管理者广结善缘,争取社区公众理解、支持的基本条件。

(2)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成功的社区管理者必备的基本才能。

(3)文字写作能力——包括幽默干练、能言善辩,能够熟练撰写演讲稿、新闻稿等各种宣传资料和各种调查、请示报告等。

1.试说明我国社区管理的市场主导型模式和社会主导型模式。

答:(一)市场主导型,又可称为“物业管理模式”。是在城市综合开发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来的一种经营性的社区管理模式。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由物业管理部门依照法规.合同对统一规划开发的新建设住宅小区的各类房屋建筑合附属配套设施及场地,以经营的方式进行管理,对环境的清洁绿化.安全保卫.道路维修等实行专业化管理,并向居住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2)小区管理通常采用签订承包责任书合承诺的方式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岗位管理人员身上。住宅小区中的社会管理.行政管理职能由街道办事处和有关方面配合进行。

这种模式体现了市场经济竞争、公平、效率的原则。

(二)社会主导型,可称为自治模式。是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其他各种主体一起,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下,强调国家对社区事务的管理必须以社区内各种组织.团体等为载体,运用法律.经济的手段,从宏观上对社区的工作进行指导,充分调动社区内主体的积极性.主导性的发挥,引导社区建设和发展。

5。简述市场体制的局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市场竞争的不完全;(2)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3)在市场体制中,民间企业难以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4)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5)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此外,由于现代市场体制的局限性,在现代市场体制下企业在提供某些物品和服务时失灵。

6。简述公共事业组织的作用。

答:(1)能承担政府部门具体的执行性、事务性的职能,成为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载体,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2)能有效地为市场经济提供不可缺少的法律服务和监督规范企业行为,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3)能有效地承担社会化服务,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4)可以有效地和政府合作,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7。简述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

答:(1)保证决策层令行统一、政出一门,执行层有章可循;(2)能及时发现各管理能级的故障,保证有效、持续地执行行政管理的路线、方针和政策;(3)符合管理智力和权力在质上递增、量上递减的原则;(4)职责明确,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瞎指挥、遇事推诿的原则;

8。简述公共事业管理领导者与工商企业领导者的不同点?

答:(1)素质不同;(2)工作方式不同;(3)人事权限不同;

(4)与大众传媒关系不同;(5)绩效评估不同。

9。简述公共事业管理沟通的作用?

答:(1)使公共事业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2)使决策更加合理;

(3)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各部门协调发展;

(4)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统一公共事业组织成员的行动;

最后,通过沟通,使公共事业组织成员对各种社会规范如法律、纪律、道德、习俗等,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使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加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为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提供基本保证。10。简述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效果的方法。

答:(1)进行信息沟通检查;(2)尽可能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组织层次;

(3)确保正式沟通渠道的主导地位,同时充分利用非正式沟通的辅助作用;

(4)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5)提高信息的清晰度;(6)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

(7)掌握沟通技巧;(8)运用例外原则和须知原则。

11.如何掌握沟通的技巧。

答:(1)选择适当的交谈地点;(2)选择适当的交谈时机并掌握好时间;(3)学会有效的倾听。

12。简述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含义和特点。

答:(一)含义:公共事业管理这针对成员的需要,采取某些手段,激发人们为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积极自觉地行动的过程。

特点:(1)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是一个引导人们社会行为的过程,是一系列连锁反应;

(2)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激励是公共事业管理者利用外部诱因,刺激人们为满足的需要,进而激发人们行为的动机;

(3)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激励目的是激发起人们按照公共事业管理要求行动的积极性;

(4)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激励的关键是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13。简述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基本原则。

答:(1)目标认同原则;(2)公平公正原则;

(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原则;(4)随机质疑原则。

14。要使公共事业组织目标为被管理者所认同,并激发起人们的更大的积极性应把握的原则?(即目标认同原则)

答:(1)目标方向要正确;(2)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要协调一致;(3)目标要明确具体,不要过于抽象笼统;(4)目标的价值要大;(5)目标的难度需适中,成功的概率要大;(6)要遵循小步原则,把一个大目标分为几个阶段、几个小目标,便于逐步实现。

15。简述公共事业管理中激励的方法

答:(1)思想政治工作;(2)参与管理;(3)工作丰富化;(4)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

16。简述理解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的概念应把握哪些方面?

答:(1)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既包括对现成社会秩序的维护,也包括社会秩序的建立;

(2)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既包括对越轨行为的惩罚这种消极的控制方式,也包括对遵从社会规范的行为予以奖励的控制方式;

(3)公共事业管理中控制既包括公共事业管理者对一般社会成员的控制,也包括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控制以及公共事业组织成员对管理者的监督。

17。简述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概念及特征

答:概念:所谓公共事业管理效率,是指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所获得的成果与所消耗的公共事业管理资源之间的比率。

特点:(1)不存在利润指标;(2)对目标与战略有更大的制约;

(3)顾客不是主要的资金来源;(4)缺乏竞争;(5)员工大多数都是专业人员。

18。简述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的意义。

答: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绩效的评估,可以比较客观地评判公共事业管理效果的好坏,发现管理中的疏漏和不足之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更加充分地理用好社会的各种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

19。简述指标体系评估法的具体内容。

答:(1)根据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和要求,按不同的类别,先列出若干个用于考核公共事业管理各方面内容的一级指标;

(2)要根据影响一级指标的各要素,生成二级指标,为评估的准确起见,每个二级指标还可有若干个三级指标来反映。

(3)指标确定后,根据每项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其权重大小,确定具体指标的评分标准;

(4)使用访谈、问卷调查、抽样检查、资料审核等方法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实际进行考评。

(5)将考评结果和评分标准对比以确定该公共事业管理在各指标上的得分;

(6)是将该公共事业管理在各指标上的得分数加和形成总得分,并根据总得分的多少评估公共事业管理的绩效。

20。简述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机制的目标具体包括哪些?

答:(1)保障服务的提供;(2)保护捐助的利益;(3)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

(4)保护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人员的利益;(5)保证政府提供资助的“资金的价值”

(6)维持公平竞争环境,维护与公共事业组织竞争的私营机构的利益。

21。简述发达国家中,政府管理和监督公益机构依法实施政府规制的主要规制:

答:(1)注册登记制度;(2)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3)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规制;

(4)对公共事业组织的投资规制;(5)对公共事业组织“不公平竞争”的规制;

22。简述公共事业组织的投资规制

答:(1)投资和贸易的区分;(2)董事会负责制;(3)专业咨询和投资经理制;

(4)投资的基本原则;(5)投资类型的限制;

23。简述公共责任监督机制的发展趋势?

答:(1)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的强化;(2)多元监督体系的完善和强化;

(3)公共事业组织自律机制的强化;(4)公共责任层次由低向高的重点转移

24。简述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的措施。

答:(一)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组织立法;

(二)减少公共事业组织等级限制,简化登记程序;

(三)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日常监督;在适当放宽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登记控制后,尤其要注意的是:(1)确立公共事业组织章程的最低要求;(2)增强年检的可操作性;

(3)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4)对公共事业组织财政优惠的制度化。

(四)明确界定政府监督主体,加强监督力度;

(五)营造竞争环境,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动作透明化;

(六)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行业监管,完善自律机制。

25。简述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

答:(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2)分级管理体制;(3)限制竞争原则;

(4)年度检查制度;(5)财务监督;(6)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

26。简述我国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的具体体现。

答:(1)非营利性的约束;(2)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3)财务公开制度。

30。简述社团财务管理中财产、经费的筹集包括。

答:(1)会员的出资;(2)捐赠的资助(3)开展有偿服务的收入;(4)经营收入。

31。简述民办非企业单位不予登记的理由

答:(1)在申请时弄虚作假的;

(2)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

(3)拟任负责人正在或者曾经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或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4)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32。简述公共事业伦理与个人伦理的区别。

答:公共事业伦理与个人伦理同属于伦理范畴,公共事业伦理以个人伦理为基础,二者密切相关,但也有很大的差别:

(1)两者的主体不同;个人伦理的主题是个人,是一般的社会公众,而事业伦理的主题是公共事业管理系统,是特殊的社会主体。

(2)两者的调节范围不同;个人伦理主要是调节社会生活中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公共事业伦理则适用于调节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之间、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3)两者的内容和研究领域不同;个人伦理属于个体道德研究范畴,主要涉及个体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道德问题。

33。简述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构成

答:(1)观念形态,即公共伦理意识;包括公共管理主体对论准则、责任和目标的意识;

(2)实践形态,即一定伦理原则指导下的公共事业管理行为。

(3)介于观念与实践之间的中介形态,主要指社会的公共事业伦理评价。

34。为什么要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

答:(1)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企分开的扩展和公共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公共事业管理者自律的重要或腐败的危害也相应增长,因而需要重视加强公共事业伦理建设。

A 缺乏“服务第一”的观念,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官本位”意识。

B 尚未确立正确的权利与业务观念;

C 没有按照公共事业所特有的行为规范来开展工作。

35。简述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培养的素质

答(1)政治品德素质;

A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B 为人民谋福利;

C 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D 要有豁达的胸怀。

(2)知识素质;

A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

B 社会科学知识;

C 管理知识。

(3)能力素质;

A 专业技术能力;

B 人事组织能力;

C 思维创新能力;

(4)体格素质和心理素质;

A 健康的体魄;

B 健全的心理。

36。简述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中联合培养的形式。

答:(1)跨学科的交叉培养;2)学位层次的统筹培养;3)校际间联合培养;(4)在职培训。

37。简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答:(1)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强调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2)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强调课程设置的创新与发展;

(3)处理好课程体系、内容的厚与博的关系;

38。简述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的对策措施。

答:(1)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的框架;(2)打通专业壁垒,加强文理渗透;

(3)重视基础训练,抓好核心课程建设;(4)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积极开发新兴课程。

39。简述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答:(1)公共事业活动的非经济化;(2)公共事业机构的行政化;

(3)公共事业资源配置非社会化;(4)公共事业运行机制非效率化

(5)公共事业管理的非法制化。

40。简述现代事业制度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答:(一)概念:是指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一套事业管理制度,它是有关现代事业组织的法人制度、领导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项管理制度的总称。(二)特征:(1)健全的事业法人制度;(2)多样化的事业组织模式;

(3)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4)科学民主的事业领导制度;

(5)新型的事业人事管理制度;(6)新型的事业财务管理制度;

(7)多元化的事业监督管理制度。

41。简述人员分流的对策。

答:(1)加速改革我国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2)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

(3)大力发展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市场。

42。简述培育市场的对策

答:(1)加速“事业”产品与服务价格改革为实现原有部分“事业”产品的商品化创造条件;

(2)改变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与经营范围,使其逐步转向市场开展自主经营;

(3)加强国民消费教育,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投资方向,促进有关事业产品和劳动市场的发育户发展。43。简述我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

答:(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是前提。(2)加速培育、发展和规范各类体育市场;

(3)根据我国体育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设计;

(4)转换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5)大力加强体育立法工作。

44。简述社区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作用明显加强的表现

答:(1)对深化体制改革的作用加强;(2)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加强;

(3)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作用加强;(4)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加强;

(5)对维护社会稳定加强。

45。简述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

答:公共事业管理发展通常是指公共事业组织为适应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方法,健全公共事业管理体系,改善公共事业管理活动方式,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以便更好地进行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主要有:(1)良性互动原则;(2)稳定性原则;(3)制度化原则;(4)适度化原则。

46。简述公共事业管理的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1)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

(2)从“命令”管理到“服务”管理观念转变;

(3)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观念转变;

47。简述制定目标的依据(即要求)

答:(1)法律政策要求;(2)上级要求;(3)服务对象的要求;

(4)前期目标完成情况;(5)组织现状

48。简述目标实施的有效权限中“有效”的理解。

答:(1)权限必须是行动的权力;

(2)权限必须与下级人员职责的广度和深度相等,必须与管理人员的目标及执行计划一致

(3)权限必须是一种事先的权力;(4)权限必须明确;(5)权限必须具体

(6)权限应尽可能授予低级的管理人员;(7)处理例外事件的权限应为上级保留。

49。简述绩效分析方法

答:(1)经济分析法;(2)时间分析法;(3)产品分析法;

(4)职务操作化分析法;(5)比较分析法;(6)故事分析法;

50。简述抽样调查的方法

答:是一种非全面的调查方法,它是从全体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来调查,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对全部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这种由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单位的过程就是抽样。

抽样调查是社会调查中普遍采用的调查方法其有点是:

(1)调查费用低;(2)速度快;(3)应用范围广。

51。简述问卷法的优点

答:(1)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进行;(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3)便于对所得资料进行定量处理和定性分析可以避免主观偏见。

52。简述访谈的方法及其技巧

答:(1)明确访谈中所提的问题;(2)要接近被访问者;(3)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方法;

(4)要掌握倾听的技巧;(5)要注意克服访谈的各种障碍。(偏见性、理解性、判断性障碍)

53。简述社区管理与街道管理的区别

答:(1)管理主体不同;(2)管理目标的设定方式不同;(3)管理对象不同;

(4)管理方式不同;(5)管理机制不同;(6)管理内容不同。

54。如何理解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框架?

答:(1)将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职能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的服务职能相对分离;

(2)将有偿服务事业从政府中分离出来,交由或授权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等事业单位来管理,政府从政策角度推动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让服务走向市场。

(3)将具有社会慈善性质、社会互助性质的工作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交由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来具体负责。

55。简述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

答:(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B 社区管理相关知识;

(3)社区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4)社区管理的基础知识。

57。要使社区管理符合经济时代下社区发展的需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

答:(1)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2)从政府单一管理观念向系统管理观念转变;(3)从“命令”管理观念向“服务”管理观念转变;(4)“集中”管理观念向“民主”管理观念转变;

(5)从物本管理观念向人本管理观念转变;

58。如何实现管理手段的发展与创新

答:(1)直接管理手段逐步向间接管理手段过渡;(2)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网络化;

(3)思想政治工作与民心工程相结合的管理手段;(4)管理手段多样化;

59。如何在社区内建立一种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标准化的社区管理体制?

答:(1)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2)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相结合;(3)发挥物业管理公司的职能;(4)拓展居委会的职能;(5)发挥业主委员会及其他社区居民团体的作用。

1、公共事业管理这一定义包含哪五层含义?

1、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以区别于行政管理的主体——政府组织或企业管理的主体——企业组织。

2、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是准公共事务,其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公共事业管理内容集中概括为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永久存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经常进行调整。

4、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是通过对准公共事务一系列活动的调节控制,使准公共事务表现出有序、有效、可控制的特点。

5、公共事业管理负有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其工作绩效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2、简述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

1、管理主体不同。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机关,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

2、管理方式不同。行政管理实行等级制,上下级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实行命令服从方式。公共事业管理与客体之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3、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同。行政管理主要是一种间接性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一种直接管理。

4、管理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不同。公共事业组织具有独立性,而作为行政管理主体的政府部门不具有独立性。

5、从阶级性来看,行政事务管理的内容要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而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则主要是反映长期历史发展对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

3、简答公共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客体是公共事务。公共管理是隶属于管理学的一门二级学科,而公共事业管理是包含在公共管理学科其中的一门三级学科。

4、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有哪些?

1、跨学科与专门化的统一;

2、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

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5、公共事业组织与政府的区别有哪些:

1、政府具有抽象的行政行为,公共事业组织一般不具有抽象的行政行为;

2、政府的具体行为是不允许进行有偿服务的,而公共事业组织承担具体行政行为是允许进行有偿服务的;

3、政府在具体行政行为中如果发生争议,必须进行仲裁或行政诉讼,公共事业组织在具体行政行为中如果发生争议,则要

进行民事诉讼;4、政府职能部门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公共事业组织不应由财政全额拨款,工作人员不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

6、现代市场体制的局限性有哪几个方面:

1、市场竞争的不完全;

2、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3、在市场体制中,民间企业难以承担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

4、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

5、市场体制有时难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Henry Hansman提出合约失灵理论。

7、现代国家体制的职能优势是什么?

1、提供法律,维护竞争的市场秩序。在一个社会中,国家负责提供法律和秩序,国家是规则和安全的保障,是社会经济事务的最终仲裁者;

2、提供和维持市场得以正常运作的稳定的经济环境;

3、促进资源的合理运用,保护生态环境;

4、从事社会发展活动,提高基本的社会服务;

5、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

6、应付紧急事件。

8、简答公共事业组织(第三部门)的职能优势和局限性。

(一)公共事业组织的职能优势:1、非营利性;2、沟通性;3、低成本。

(二)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性(即志愿失灵):1、志愿失灵最突出的表现是公共事业组织所需的开支与所能筹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2、志愿活动的狭隘性;3、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

4、志愿组织的业余型。

(三)公共事业组织局限性的克服

9、公共事业领导风格有哪四种类型?或哪四种领导体制?

1、“专权独裁式”领导体制;

2、“开明专制式”领导体制;

3、“协商式”领导体制;

4、“参与式”领导体制。“参与式”领导方式是效率最高的领导方式,它注重人际关系,领导者以人为中心,本质上是民主主义。

10、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作用有哪些?

1、使公共事业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

2、使决策更加合理;

3、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各部门协调发展;

4、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统一公共事业组织成员的行动;

5、使公共事业组织成员对各种社会规范如法律、纪律、道德、习俗等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使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从而为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提供基本保证。

11、简答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效果的方法。

1、进行信息沟通检查;

2、尽可能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组织层次;

3、确保正式沟通渠道的主导地位;

4、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5、提高信息的清晰度;

6、提高沟通的心理水平;7掌握沟通的技巧;8、运用例外原则和须知原则。

12、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机制的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

保障服务的提供;保护捐助者的利益;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保护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人员的利益;保证政府提供资助的“资金的价值”;维持公平竞争环境,保护与公共事业组织竞争的私营机构的利益。

13、发达国家公共责任监督机制的发展出现哪些趋势?

1、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的强化;

2、多元监督体系的完善和强化;

3、公共事业组织自律机制的强化;

4、公共责任层次由低向高的重点转移。

14、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和监督公益机构的主要手段是依法实施的政府规制。主要规制有:

注册登记制度;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规制;对公共事业组织的投资规制;对公共事业组织“不公平竞争”的规制。

15、简述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一)现状及存在问题

1、社会腐败对公益机构的侵蚀:(1)违规从事营利性商业活动;(2)财务管理混乱带来的违规和腐败;(3)公共事业组织的官僚化倾向

2、“道德滑坡”——公共事业组织所面临的道德危机

3、薄弱的社会监督:(1)“观念缺失”——公众监督意识薄弱;(2)新闻舆论监督的无力;(3)民间监督和评估组织的缺失

4、“组织缺位”——监督主体多元化与激励不足

5、“角色冲突”——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

6、“双重俘获”——监督疲软的必然结果

7、市场约束软化——限制竞争的副产品

(二)应对措施

1、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组织立法;

2、减少公共事业组织登记限制,简化登记程序;

3、加强

公共事业组织的日常监督;4、明确界定政府监督主体,加强监督力度;5、营造竞争环境,促使公共事业组织动作透明化;6、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行业监管,完善自律机制。

16、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有哪些?

1、归口登记与双重管理体制;

2、分级管理体制;

3、限制竞争原则;

4、年度检查制度;

5、财务监督;

6、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

17、事业单位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2、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3、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来源;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8、民办非企业单位具有哪些法律特征?

以公益为目的;业务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利用非国有资产创办;举办者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

19、公共事业伦理的构成有哪几个方面?

1、公共事业伦理意识。公共事业伦理意识包含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标。准则意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原则立场和根本态度,责任意识是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如何看待公共事业管理的责、权、利,是公共事业伦理意识的核心。

2、公共事业伦理实践;

3、公共事业伦理评价。政治信念是公共事业伦理评价中最重要的力量,是人们对行政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精神力量。

20、简述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1、公共事业管理者中有滥用权力的可能;

2、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者自律的重要或腐败的危害也相应增长,因而更需要重视加强公共伦理建设;

3、当前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人员就其职业道德素质而言,还不能与公共事业管理的职业要求完全适应,表现在:(1)缺乏“服务第一”的观念,表现出比较浓厚的“官本位”意识(2)尚未确立正确的权利与业务观念(3)没有按照公共事业所特有的行为规范来开展工作。

21、简答加强公共事业伦理建设的原则。

1、服务原则,公共事业伦理的根本问题是个人利益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2、效率原则,公共事业伦理的效率原则注重实际效果,与市场经济重获取最大利润具有一致性,与追求最佳的行政效率也具有内在价值同构性;

3、公正原则;

4、开拓创新原则

22、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1、公共事业活动的非经济化;

2、公共事业机构的行政化;

3、公共事业资源配置非社会化;

4、公共事业运行机制非效率化;

5、公共事业管理的非法制化。

23、简答实现我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一)转换观念:1、并非所有的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活动都不能实现商品化与市场化;

2、并非所有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都必须由政府直接举办

(二)政事分开:1、政事职责分开。正确界定和划分政府机构与事业组织各自的职责,是实现政事分开的一个基本依据。2、政事机构与人员编制分开;3、政事经费分开;4、政事管理方式分开。

(三)人员分流:1、加速改革我国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2、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社会保障制度;3、大力发展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市场。

(四)培育市场:1、加速“事业”产品与服务价格改革,为实现原有部分“事业”产品的商品化创造条件;2、改变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与经营范围,使其逐步转向市场开展自主经营;3、加强国民消费教育,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投资方向,促进有关事业产品和劳务市场的发育与发展。

(五)财政政策:1、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而且可以立即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应尽快转化为企业,财政不再供给事业经费;2、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但一时难以实现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可以将原有的事业经费拨款转变为其企业经营政策性亏损补贴,逐步减少财政资金供给,直至完全停止财政拨款;3、对于那些需要继续由国家财政供给资金的事业单位,要改革资金供给方式,分别实行事业基金、绩效预算、政府采购同等多种形式,引入事业竞争机制。4、对于那些既不能实现产业化,但又不应当继续由国家办的事业单位,应取消其“事业”资格。对于冗员,也应予以精简。

24、简述公共事业管理观念的发展与创新。

1、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

2、从“命令”管理到“服务”管理观念的转变;

3、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观念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是把物作为管理的目标,把人变成了物的从属物。25、目标管理中的成果评价主要有哪些特征。

目标是否实现作为主要衡量标准;是一种以自我评价为主、上级评价为辅的综合评价方式;成果评价与奖惩制度紧密联系。

26、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宿主分析方法有哪些。

职位分析问卷法、职位定位分析法、特质列举法、关键事件技术法、工作要素分析法。

27、在公共事业部门或组织的素质测评实践中,常用的测评方法有哪些。

1、心理测验法;

2、面试法;

3、评价中心;

4、观察评定法;

5、书面评定法;

6、履历档案分析法。

28、社区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社区组织管理;社区党建管理;社区服务管理;社区文化、教育管理;社区环境管理;社区治安管理。

29、社区意识包含哪些内容。

1、对社区的认同和心理接纳;

2、对社区的参与并愿意为社区提供服务;

3、对社区的合理要求和关注;

4、对社区的理解和支持。

论述题

1。试述现代国家体制的职能优势和局限性?

答:(一)现代国家体制的职能优势:

(1)提供法律,维护竞争的市场秩序(2)提供和维护市场得以正常运作的稳定的经济环境;

(3)促进资源的合理运用,保护生态环境;(4)从事社会发展活动,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

(5)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6)应付紧急事件。

(二)国家体制的局限性:

(1)国家的主观发展努力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要求有距离,即政府失灵。

(2)政府不少发展努力是低效率的;(3)国家也可能是不公正的。

2。试述公共事业组织(第三部门)职能优势和局限?

答:(一)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优势:

(1)非营利性;(2)沟通性;(3)低成本;

(二)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性:

(1)公共事业组织最突出的局限性表现在志愿失灵,它是公共事业组织所需的开支与所能筹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2)志愿活动的狭隘性;(3)志愿组织的家长作风;(4)志愿组织的业余性。

(三)公共事业组织局限性的克服:

(1)从政府方面看,政府通过公共事业组织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去解决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

(2)在政府同公共事业组织之间建立合作机制还可以使政府获得有关公共事业组织的外部关系的信息,可以使政府为更好地为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提供制度的、法律的和行政管理的框架,更好的通过财政金融杠杆调节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协调政府与公共事业组织的关系,事业组织的关系,并通过财会制度和审计制度等对公共事业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等,从而有效地克服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性。

3。试述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答:任何社会沟通都是通过一定的沟通渠道来完成的。沟通渠道是连接信息交流双方的桥梁,是沟通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按照沟通的渠道不同,将公共事业管理中沟通方式划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大类。

(一)正式沟通:它一般指在公共事业管理系统内,依据明文规定的原则、途径、手段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1)向下沟通;(2)向上沟通;(3)横向沟通。

(二)非正式沟通:一般指在公共事业组织内,通过正式组织结构以外的途径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其沟通的对象、时间及内容等各方面,都是未经计划和难以辨别的。

(1)非正式沟通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非正式沟通的发展与决策对全面、及时信息的需求相适应,它弥补了正式沟通的某些不足,但也存在着某些消极的作用。

(2)非正式沟通的特点:与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的显著特点是:不拘形式,难以控制,直接明了,传递迅速,信息不确,容易失真。

(3)正确对待非正式沟通:任何社会组织及社会系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非正式沟通,这种情况是根深蒂固、无法消除的。正确的做法:正视它、认识它,进而控制它、利用它,充分发挥其弥补正式沟通之不足的积极功能,最大限度地限制其消极功能。

4.试述公共事业激励方式包括哪些?

答:公共事业管理激励方式大体分为: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行为改造激励。

(一)内容型激励,其着重研究激励的原因和激励的因素。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激励:

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顺序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他认为人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下还有其他三种需要:

(1)权力需要;(2)友谊需要;(3)成就需要。

(二)过程型激励主要有:(1)期望激励;(2)公平激励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

(1)采取宽容态度;(2)教育当事人端正认识;

(3)改变环境,注意转化;(4)精神宣泄法

5。试述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的措施

答:(1)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2)建立公共事业组织承担责任的机制;

(3)分权,分权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从现代组织发展的趋势来看,权利也在不可逆转地向下转移。权力下放意味着充分发挥社会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电子化建设;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加强电子化建设的意义是深远的,概括起来有:

一是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效率;

二是顺应了网络时代的要求,适应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三是提高办事效率,节约公共事业管理资源,降低办公费用。

四是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5)加强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考核,

考核能够激励公共事业管理者奋发向上,通过奖励先进、鞭策后进,督促他们积极工作,从而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为了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效率,应当加强对公共事业管理者的定期考核和奖惩。

8。分析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答:(一)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点:

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

2.分级管理体制

3.限制竞争原则

4.年度检查制度

5.财务监督非营利性约束;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财务公开制度。

6.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优惠

(二)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事业组织单行法的缺失

2.立法权威性的缺失

3.实体法的缺失

4.立法内容的缺失

(1)公共事业组织行为规范的缺失。(2)法律规范的操作性不强,漏洞过多。(3)法律体系衔接不好,法律规范不配套。

6。试述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答:(一)社会腐败对公益机构的侵蚀,腐败被称为转型期的“社会之癌”,腐败就像恶性病毒一样无孔不入,公共事业也不例外。表现为:

(1)违规从事营利性商业活动;(2)财务管理混乱带来的违规与腐败;

(3)公共事业组织的官僚化倾向。

(二)“道德滑坡”-----公共事业组织所面临的道德危机;社会的道德滑坡现象势必对公共事业组织造成不良影响。其危害主要体现在:

(1)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固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但人们的慈善意识同样非常重要;

(2)社会道德滑坡波及公共事业组织的志愿人员和专制的工作成员,影响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的实现。

(三)薄弱的社会监督,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监督在发达国家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监督以高度“制度化”但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监督状况却不容乐观。

(1)“观念缺失”----公众监督意识薄弱。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立法缺失”是正式制度的缺失。

(2)新闻舆论监督的无力;(3)民间监督和评估组织的缺失。

(四)“组织缺位”----监督主体多元化与激励不足。监督主体的多元化造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局面的原因。

(1)对于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个监督主体实施监督的程序和手段,现有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的界定。

(2)民政部门职能的多样化和社团管理力量的不足使其无力应付众多社团的监督和管理。

(五)“角色冲突”----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

(六)“双重俘获”----监督疲软的必然结果。

(七)市场约束软化----限制竞争的副产品。

7。试述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的措施。

答:(一)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组织立法;

(二)减少公共事业组织等级限制,简化登记程序;

(三)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日常监督;在适当放宽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登记控制后,尤其要注意的是:(1)确立公共事业组织章程的最低要求;(2)增强年检的可操作性;

(3)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4)对公共事业组织财政优惠的制度化。

(四)明确界定政府监督主体,加强监督力度;

(五)营造竞争环境,促进公共事业组织动作透明化;

(六)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行业监管,完善自律机制。

1. 试说明公共事业组织为什么能够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答: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公共事业组织是一种最适合提供和管理公共物品的组织形式,并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趋向完善,逐步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其作用表现如下:

(1)能承担政府部门具体的执行性、事务性的职能,成为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载体,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2)能有效地为市场经济提供不可缺少的法律服务和监督规范企业行为,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3)能有效地承担社会化服务,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4)可以有效地和政府合作,从而充当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向“主体归位”的过程中,要使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有效运行,在客观上就要求政府和社会之间建立中介机制,使政府和社会之间通过中介机制的运转而连为一体。比较理想的中介机制就是公共事业组织,从而充当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试说明发达国家的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机制框架和发展趋势。A4

答:发达国家的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机制框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监督主体:即对公共事业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的机构。国际上存在主体多元化(以美国为代表)和专门机构(一英国为代表)两种模式。

(2)监督规制:是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和监督公益机构的主要手段。主要规制有:

注册登记制度;财政优惠;财务规则;投资规则;“不公平竞争”规则。

(3)发展趋势:扶持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成为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表现为:

政府对公共事业组织管理的强化;多元监督体系的完善和强化;公共事业组织自律机制的强化;公共责任层次由低向高的重点转移。

试说明公共事业品德的养成机制。

答:公共事业品德的养成机制主要包括:公共事业教育培养机制、习惯形成机制和良心调节机制。(1)公共事业教育培养机制。教育培养是公共事业品德逐渐形成的过程,它既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力量的作用过程,又是一个个体接受的过程。

(2)公共事业习惯形成机制。道德习惯是人的意志力量的结晶。良好的公共事业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弃恶从善的过程,是一个抑制自己的不良心理、习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性的过程。

(3)公共事业良心调节机制。公共事业良心是公共事业组织成员公共事业道德行为隐蔽的调节器,它对公共事业组织成员品德形成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个人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而发生的。

论述对社会团体的行政管理。

答:(1)重大业务活动报告制度;在民政部以及一些地方,建立了一种被称为“重大活动报告制度”的行政管理制度。(2)年度检查;是为了检查社团是否有开展业务活动、经费是否能维持正常业务、是否乱收费等情况;登记管理机关可做出“不合格”的判定,并责令社会团体限期改造。(3)清理整顿;(4)进行行政处罚;《条例》第32、33条规定:社团或者社团的有关人员如进行一下违法行为,登记机关可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A 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

B 自取德《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内为开展活动的;

C 涂改、出租、出借《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印章的;

D 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E 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者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F 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020年公共行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公共行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简答题:. 1.简述公共行政的特点。公共行政之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2公共行政的政治性;3 公共行政具有严格的法制性;4 公共行政的民主性;5 公共行政的公平性;6 公共行政的高效性。 2.简述公共行政学的特点。答:1.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和边缘性学科;2. 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 3. 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 4.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的广泛性; 5. 公共行政学是发展性。 3.简述行政环境的特点。答:1)复杂性;2)约束性;3)特殊性4)不稳定性。 4.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目答: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这种我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 5.简述组织文化的特征。组织成员的同一性程度;2团队精神;3 对人的关心程度;4 组织的一体化的程度;5 风险承受程度;6 民主程度;7 报酬标准;8 重视结果;9 控制程度。) 6.简述里格斯公共行政的三种模式及其主要特点。答:里格斯将公共行政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它是主要特点是公共行政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经济基础上的家长制,任人惟亲,实行等级森严的世卿世禄制度;二是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建立在

大工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民主行政,官员一发任命,依法行政;三是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公共行政模式,它既有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的某些特点,也有工业社会公共行政的某些特点,是两者混合体。 7.简述政府职能的特点。政府职能普遍性的特点;2政府职能强制性特点;3 政府职能系统性特点;4 政府职能不可替代性的特点; 5 政府职能服务性特点。 8.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外部性问题;2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3 公共物品的提供4 无知和非理性;5 不平等问题。/ 9.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不能互相代替;2政府干预经济仅界定在弥补和防止市场失效的范围;3 政府干预也必须讲究成本收益;4 发展中国政府一般对市场的干预比发达国家广泛得多,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10.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不足的职能;2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4改善收入分配;5 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11.简述政府文化职能的主要内容。意识形态职能;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3 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4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5 清除那些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 12.简述行政体制的特点。鲜明的政治性;2较强的稳定性;3 严格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库

《公共事业管理》试题库(思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试题类型及分值说明; 一、单项选择题 (计10 分,每题1分) 二、填空题 (计30 分,每空1分) 三、名词解释题 (计10分,每题2分) 四、简答题 (计30分,每题6分) 五、论述题 (计20分,每题10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准公共物品:是指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 2.准公共事务:是生产准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部分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 的一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部分的“非排他性”。 3.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 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社会准公共事务进行协调,实现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目标的活动过程。B 二、填空选择 1. 公共事业管理最突出的特征是公共性或公益性。(选)* 三、简要说明 1.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企业管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在内容和管理主体等方面有交叉,原因是前者是从管理对象和范围进行学科建构的,而后者则是从管理主体入手形成学科的;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在管理主体、目标和对象上有本质的不同,因而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2.公共事业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答:1跨学科和专业化的统一;2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3. 公共事业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公共事业管理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学科体系。公共事业管理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验法。 4.当前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有什么意义?A1 答:当前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开展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和学习,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并极大地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的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 机组合,并以特定结构运行的结合体。 2.公共事业组织:是依照一定的规则(或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以独立、公正为原则, 并凭借特有的功能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A1 3.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 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B1 4.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是个舶来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都很短。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我们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放在改革的高度去思考,把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当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行政”时代的到来,公共管理职业化的发展,对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研究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视点。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公共管理学 正文: 1.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外的起源 早在20 世纪,美国就提出了公共事业管理,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将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管理中,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此形成了公共管理,其主要的理论说明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虽然前期的公共管理带有官僚制的发展本色,但其发展速度快,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管理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上世纪的70 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政府不断面临着财政危机,还面临着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从而各国开始着手改革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试图用市场管理替代政府管理;政府设法控制财政开支,鼓励人民投资;精简政府人员;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并逐渐实现公共管理市场化。这次改革促进了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生成,而这股潮流也持续到了今天,它所提出的企业化政府、学习型政府的改革理念与现实发展环境相符,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完善带来新景象。事实上,这次改革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发展经济、维护社会正义、提供社会保障、增加国民福利、充分就业、改善环境、制止犯罪等,如今,公共事业管理越来越复杂,如果增加政府职能,又会削弱市场的能力,带来官僚制的异化,各种矛盾的出现,需要我们积极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化。这种想法一经提出,公共事业管理就开始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建立起与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制度。在即将步入21 世纪的几年中,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建立,经济贸易实现全球化,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例如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管理等,但这也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2.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内的发展 教育部根据1997年,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申请,于1998年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其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57所高校招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欧阳学文 1.第一题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两者一脉相承、有机统一。 ②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

③治理能力则是我们运用这些制度和体制机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有了好的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 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第二题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一、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1.新常态形成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互相作用的结果,是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 ①外部因素影响: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受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拖累效应影响,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结构调整之中。

②内在条件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转换是由内在条件决定的。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根本原因,是由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出现新变化所导致的。 2.新常态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①是速度变化。本质上说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低排放、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②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层级低、产业素质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的顽症和痼疾,也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根源所在。③是动力转换。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之源。④是多重风险。 二、科学把握新常态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新常态,深刻领会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所贯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防止形而上学倾向。 2.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公共行政学论述题汇总

公共行政学论述题汇总 论述题: 1.简述公共行政的作用。 答: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3公共行政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4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5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简述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 答:1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与制约公共行政;2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3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的发展变化;4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反作用。 3.试析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 答:1政府成本过高;2政府的低效率;3资源配置的低效率;4寻租;5造成另一种不公平。 4.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正确界定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要做到这一点,你认为政府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4正确处理政府坏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5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6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5.你如何理解行政体制? 答:1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也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2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公共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4科学技术推动行政体制的变革;5文化对行政体制的重要价值作用。 6.简述行政体制的作用。 答:1)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2)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地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3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4科学的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5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确保公民的各种权利和生命与财产。 7.试述公共组织的特点。 答;1政治性;2社会性;3服务性;4权威性;5法制性。 8.试述公共组织的作用。 答: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9.什么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试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如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 10.试述行政领导在公共行政中起的重要作用。 答:1行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2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协调统一的保证;3行政领导贯穿于公共行政的全过程;4行政领导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11.如何理解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是统一的? 答:首先,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即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试卷6套含答案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一套试卷 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 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的 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公共事务的特征是()A A、公共性、政治性、劳务性、非营利性 B 、公共性、劳务性、阶级性、非营利性 C、公共性、劳务性、发展性、非营利性 D 、公共性、阶级性、劳务性、非营利性 2、下列事业产品都属于准公共产品的是()A A、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卫生、出版 B、广播、教育、卫生、气象 C、基础设施、医疗、体育、动植物检疫 D、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广播、出版 3、公共事业管理的研究方法有()C A、问卷调查法、实践抽象法、实体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B、问卷调查法、实践抽象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C、实践抽象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体分析法 D、田野调查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体分析法 4、下列不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外部环境的是()。D A、政治B、经济 C、地理D、政府人员编制 5、生产力发展水平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不包括()。D A、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 B、公共事业管理的能力

C、公共事业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D、公共事业管理的性质 6、下列不属于公共事业管理文化的是()。D A、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 B、公共管理的价值观 C、公共事务观 D、政治思潮 7、公共事业管理最本质的特点是()。C A、政治性 B、阶级性 C、公共性 D、经济性 8、下列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的最佳概括是()A A、前者决定和制约后者,后者利用和改造前者。 B、相互制约 C、前者利用和改造后者,后者决定和制约前者。 D、相互影响 9、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方式本质是:()B A、生产方式 B、消费方式 C、分配方式 D、整合方式 10、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可能的组合当中,所谓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指的是:()C A、由政府依靠公共财政支出,直接投资并组织公共产品生产,然后无偿向社会提供; B、由政府组织公共产品生产,并通过收费的方式向社会公共提供; C、由公共企业生产,按照营利原则定价,并向使用人收费的提供方式; D、即由非政府组织乃至私人部门生产,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由政府获得产品的所有权,并无偿地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 11、公共事业管理费用的资金可以分为公共支出和非公共支出两大类别,其中公共支出的主要来源:()A A、税收 B、企业投资 C、社会捐赠 D、溢余 12、公共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B A、政府资金有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B、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C、企业资金有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D、企业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13、()是指一些涉及公众整体利益,难以分割的技术研究和运用,如关系到气象服务、灾害研究等方面的技术和研究等。A A、公益性研究 B、应用技术研究 C、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D、基础科学研究 14、科技事业产品属()B 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私人产品 D、企业产品 15、在以下的教育类型中,其中外部性最强的是()A

国开行管专科《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A)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国开行管专科《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A)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备注:资料整理于2017年4月28日,适用于国开行政管理专科学员;资料涵盖期末考试全部简答题及论述题;为方便学员考试试题已经排序。 1.半总统制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经全民投票当选的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又掌握行政权,总理是名义上的政府首脑。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总统和总理。这样,政府实际上有两行政首长。总理领导政府,对议会负责,而不对总统负责。 总统是实际的权力中心,他不对任何机关负责,但是他有很多权力。他有召集议会特别会议、签署法令、发布命令、公布法律等权力,负责制定外交政策。他有权任命总理和各部部长,主持内阁会议,发布总统咨文。 议会通过谴责案即对政府不信任投票案或对政府的政策进行否决时,总理必须向总统提出总辞职。总统有解散议会的权力,也有否决议会通过的法案,将重要法案提交全民公决的权力。同时,总统又是国家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指挥军队的权力。 2.部长会议体制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部长会议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选举产生,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它对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要服从它的决定,无权与它抗衡,也无权将它解散。 部长会议由部长会议主席、第一副主席、副主席、各部部长、各国家委员会主席和其他有关人员组成。它有权按照宪法来领导和管理国家一切政务。 部长会议主席团是其常设机构,由部长会议主席、第一副主席和副主席组成,人数较少。部长会议主席团集体掌握国家行政权力,集体决策,实行会议制,不实行政府首脑负责制。 3.法制监督具有哪些特征? (1)法制监督是权力分配的均衡;(2)监督的对象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3)监督的范围具有广泛性;(4)监督方式和手段具有多样性;(5)以权力制约权力。 4.非营利组织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主要在哪些方面? (1)非营利组织是公共行政的外延与扩大,它可以弥补政府管理能力的不足;(2)非营利组织重视公共价值,尤其是公平、民主、效能、廉洁和公共利益等公共价值;(3)它更强调公共服务,而不像传统的公共组织强调管理与管制;(4)它的组织更民主、更开放;(5)参与机制的建立。 5.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2)监督市场;(3)中介作用;(4)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5)监督政府。 6.根据公共组织内外部环境,一般可制定的管理战略有哪几种? 第一种管理战略是极小—极小战略。这是将公共组织的内部的弱点与外部环境的威胁结合起来的战略。它就是将公共组织的弱点减少到极小,将环境的威胁减少到极小,并将两者结合使公共组织的损失降到最小的战略。 第二种管理战略是极小—极大战略。这是将公共组织内部的弱点与外部环境的机会结合起来的战略。它就是将公共组织的弱点减少到最小,而最大地利用外部环境所提供的机会,并将两者讲话起来的战略。 第三种管理战略是极大—极小战略。这是将公共组织的优势与外部环境的威胁相结合的战略。它就是将公共组织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将外部环境的威胁减到极小,并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战略。 第四种战略是极大—极大战略。这是将公共组织的优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结合的战略。就是将公共组织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最大地利用外部环境的的机会,并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战略。 7.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人事制度历来是国家政权建设的核心地位。任何一个国家必须通过有效的公共行政来维持政权的稳定,而一切公共行政都需要人来推行。因此,选拔数量适当的合格的人来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就成为国家政权能否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政府机关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和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政府的合法性。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家发展经济,一靠财力,二靠人 1

公共事业管理试卷3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三套试卷 姓名学号成绩 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 题分15 10 20 24 31 得分 得分评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所谓_____,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 A、战略管理 B、战略规划 C、战略 D、策略 2、从卫生事业活动的表现形式和结果——产品的角度看,卫生事业产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_____。 A、准公共性 B、公共性 C、综合性 D、社会性 3、职业体育活动的主要承担机构是_____。 A、健身俱乐部 B、半职业性体育俱乐部 C、职业体育俱乐部 D、球类俱乐部 4、计划职能是公共事业管理的() A、基本职能 B、首要职能 C、重要职能 D、管理职能 5、长期计划是指实施时间在()的计划 A、五年或五年以上 B、四年或四年一上 C、三年或三年以上 D、两年或两年以上 6、公共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叫做() A、内部沟通 B、正式沟通 C、非正式沟通 D、外部沟通 7、元政策是指() A、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公共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和。

B、用以指导某一方面公共问题的主导性政策。 C、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问题做出的政策性规定。 D、实施的效果常常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直接观察到并可以评估的。 8、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方法可以分为() A、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 B、刚性方法和柔性方法 C、抽象方法和具体方法 D、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 9、科技事业产品属() A、纯公共产品 B、准公共产品 C、私人产品 D、企业产品 10、目标管理,是以____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 A、科学管理和行为理论 B、行为科学理论 C、科学管理 D、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 11、常见的时间预算法有三种,只考虑最少的问题和困难的是:() A、乐观预算法 B、中性预算法 C、保守预算法 D、中和预算法 12、拟订方案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 A、在拟订方案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公共项目实施的客观环境条件,来制订公共项目的运作方案 B、尽可能地拟出包括所有实际上可以实施的方案,不能将有可能通向目标的任一途径遗漏 C、要求所拟订的多个备选方案之间必须要有原则的区别,是不可兼容的,也就是说,各个备选方案在内容上应是各自独立、相互排斥 D、就是必须在拟订方案时有目的、有意识地针对公共项目的目标进行 13、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 A、政府部门 B、公共部门 C、企业单位 D、私人 14、目前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的监督最重要的是( ) A、法制监督 B、行政监督 C、舆论监督 D、内部监督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是在哪一年正式通过的,标志着我国正式全面实施政府侵权赔偿责任制度。() A、1992 B、1993 C、1994 D、1995 得分评卷人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1-10章)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责体系;(5)制度规;(6)资金设备;(7)技术;(8)信息沟通;(9)团体意识;(10)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的特征有: (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点。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是:(1)自发性。(2)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性的统一。 二、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1)行政权力不断扩,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6)重视社会的目的;(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3、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5)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4、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 (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专业课]《公共行政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行政学》重要知识点 (务求背诵) (仅限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公共行政学 第二章: 1、公共行政环境 第三章: 1、政府职能 2、市场体制 3、市场失效 第四章: 1、行政体制 2、中央政府体制 3、地方政府体制 4、行政区划体制 第五章 1、分离制 2、层级制 3、公共组织结构 4、管理层次 5、管理幅度 6、非营利组织 第六章 1、行政领导 2、行政领导者 3、委任制 4、考任制 5、选任制 6、行政领导责任 7、选任制 8、行政领导责任 第七章 1、人事行政 第八章 1、机关行政 第九章 1、行政决策 2、程序性决策 3、非程序性决策 4、经验决策 5、行政决策参与 第十章 1、行政执行 第十一章 1、舆论监督 2、社会监督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1、行政道德 2、行政立法 3、行政法规 4、行政规章 5、行政复议 第十四章 1、政府全面质量管理 第十五章 1、行政效率 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 第十六章 1、行政改革 2、政府再造 二、简答题 公共行政的特点---P4 行政环境的特点----P26 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哪些?---P57

行政体制的特点---P72 行政体制的作用---P73 公共组织的作用---P88 行政领导的作用---P113 简述行政领导责任的主要内容---P123 人事行政的特点---P139 机关行政的作用---P169 行政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P185 理解行政执行的含义,硬把我的要点有哪些---P204 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主要作用---P208 行政监督的原则----P232 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有哪几种类型?---P234 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P256 法治行政的特点---P283 行政改革的原则---P347 三、论述题 公共组织的特点---P86 行政决策的特点---P184 行政监督的作用---P234 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P330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P341 行政改革的原则---P347 行政改革的取向---P349 行政改革的阻力---P351 执行改革的动力---P354 行政改革的对策—P357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历史与现状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在中国是个舶来品,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都很短。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当我们把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放在改革的高度去思考,把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当作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特别是随着“新公共管理”或“新公共行政”时代的到来,公共管理职业化的发展,对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研究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视点。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管理观念管理内容公共管理学 正文: 1.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外的起源 早在20 世纪,美国就提出了公共事业管理,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将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管理中,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就此形成了公共管理,其主要的理论说明来自泰勒的科学管理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虽然前期的公共管理带有官僚制的发展本色,但其发展速度快,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管理的深入,公共事业管理范围也逐渐扩大。在上世纪的70 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爆发,人们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此时,政府不断面临着财政危机,还面临着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从而各国开始着手改革公共事业管理工作,试图用市场管理替代政府管理;政府设法控制财政开支,鼓励人民投资;精简政府人员;鼓励企业之间的竞争,并逐渐实现公共管理市场化。这次改革促进了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生成,而这股潮流也持续到了今天,它所提出的企业化政府、学习型政府的改革理念与现实发展环境相符,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的完善带来新景象。事实上,这次改革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公共事务:发展经济、维护社会正义、提供社会保障、增加国民福利、充分就业、改善环境、制止犯罪等,如今,公共事业管理越来越复杂,如果增加政府职能,又会削弱市场的能力,带来官僚制的异化,各种矛盾的出现,需要我们积极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化。这种想法一经提出,公共事业管理就开始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受制于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建立起与时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政府管理制度。在即将步入21 世纪的几年中,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建立,经济贸易实现全球化,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例如政府绩效评估、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管理等,但这也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开拓了空间。 2. 公共事业管理在国内的发展 教育部根据1997年,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的申请,于1998年将其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其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随之,2000年,全国57所高校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公共行政学简答题

公共行政简答题 1、简述公共行政的特点。答:公共行政之首要特点是(1)它的公共性;(2)公共行政的政治性;(3)公共行政具有严格的法制性;(4)公共行政的民主性;(5)公共行政的公平性;(6)公共行政的高效性。 简述公共行政的作用。答:(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3)公共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4)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5)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简述公共行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答:(1)公共行政学是大工业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2)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是工业社会高速发展要求加强行政管理的必然结果。(3)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也是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4)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政治学的发展有直接联系。 4、简述公共行政学的特点。答:(1)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和边缘学科;(2)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3)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4)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5)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5、简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答:(1)公共行政研究政府能够管什么。(2)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应该管什么。(3)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管理由谁来管。(4)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管理怎么管。(5)公共行政学研究政府管理为什么管,也就是管理的目的 6、简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方法。答:(1)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取向。(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3)哲学研究方法。(4)跨学科的研究方法。(5)实证研究方法。(6)比较研究方法。 7、简述行政环境的特点。答:第一,复杂性。第二约束性。第三特殊性。第四不稳定性。 8、简述组织文化的特征。答:第一,组织成员的同一性程度。第二,团队精神。第三,对人的关心程度。第四,组织的一体化的程度。第五,风险承受程度。第六,民主程度。第七,报酬标准。第八,重视结果。第九,控制程度。 9、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有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差别,有的差别是很大的。就是在同一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差别。其次,这种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素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行政效率高低等方面。 10、简述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答:主要表现在它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的关系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关系,是检出与输入的关系。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和制约公共行政,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同时,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能动作用,它可以影响和改造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对公共行政的作用有的是直接的,如政治环境的作用;有的是间接的,如传统文化的影响。公共行政环境作用并影响行政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这种作用和影响不仅仅来自行政系统外部环境,同时也来自行政系统的内部环境。这两者对行政系统的作用和影响虽然有区别,但是,都是不能忽视的。 11、简述里格斯公共行政的三种模式及其主要特点。答:一是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公共行政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经济基础上的家长制,任人唯亲,实行等级森严的世卿世禄制度;二是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工业社会的公共行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围绕现状的一些思考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围绕现状的一些思考 [摘要] 公共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动用各种资源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与过程。它的理论建立和教育模式都源于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的演变与运作。随着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推进、社会公共领域的扩张,公共事业管理人员专业化成为必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12年,开办该专业的院校近400所,但该专业整体上依然面临着定位难、发展难的状况。今后必须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发展方向,找准发展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现状就业专业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事业组织活动和管理过程极其规律的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项国家重点扶持的学科,它应该是以管理、经济、法律为基础,以公共事业的管理要求为框架形成完整体系。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公共事业组织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还要研究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公共事业如何培育和健全自己的特殊职能,即准确的市场定位;如何实现公共事业和政府社会目标、企业经济目标的一致性等问题。那么,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现状怎样呢?我们先来做一些回顾。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催生了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的产生,与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国的经济体

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国际新公共理论运动的进程分不开。国际经济一体化迫使中国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许多原来由政府统一计划、安排、调度、支配的决策、生产、经营事务都转由企业与市场承担。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意味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职能转变牵动着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都指向同一个公共管理目标——“小政府、大社会”,即政府把应该由企业和社会承担的事务和职能交还给企业和社会。在中国,生产、经营等营利性事务与职能由企业和市场承担,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保和社会保障等非营利性公共事务则由相应的事业单位来承担。其中“政企改革”进程较快,成效较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因此越办越热;“政事改革”起步相对较 晚,首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办,较之工商管理专业的开办整整晚了十六年。这恰恰反映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艰难与迟缓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公共管理事业专业的办学现状 (一)专业发展过程与就业形势 1996年,东北大学娄成武教授、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从国外考察公共事业管理发展情况回国后开始酝酿在我国高校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1997年东北大学、云南大学分别向教育部报告,申请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教育部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代码为110302。1999年秋季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大学生。到2000年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