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期末论文

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及

意义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年级: 09级

专业: 行政管理

学号: 20090704310117

姓名: 张秀伟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三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概述 (3)

(一)地方政府应急管理 (3)

(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1、地方政府的含义及作用 (3)

2、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方针和原则 (3)

3、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

4、公共事件 (3)

(三)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现状 (5)

二、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6)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6)

(二)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7)

(三)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理念不够科学 (7)

(四)地方政府对突发重大事件宣传、教育不到位 (8)

(五)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效率不高 (8)

三、应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问题的决策 (8)

(一)完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9)

(二)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地方应急管理体制 (9)

(三)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形成科学的应急管理理念 10 (四)地方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能力 (10)

(五)改革组织系统,提高地方政府决策效率 (11)

四、加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意义 (12)

(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是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是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必然要求 (12)

(三)加强管理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12)

结束语 (13)

参考文献 (14)

摘要

从灾害深重的20世纪际跨入21世纪,应对公共危机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面对的大课题,当然地方政府也不例外,地方政府是突发事件的载体,是突发性事件最直接的管理者,离突发事件前沿最近,提供的解决办法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7年11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由于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晚,在理论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预案体系还不完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管理理念不够科学、对突发事件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就我国情况来看,特别是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暴露出我国地方政府应急体制的脆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原来旧有的“防灾减灾”体系,已远不适应新时期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因此,在应急管理体系研究中,要锁定“地方政府”这个重点,按照我国应急管理“属地方管理为主”的原则,突发事件发生时,地方政府处于“第一责任者”地位。地方政府是应急管理的“指挥协调中心”,在预警、响应、处置、善后等环节中,应急管理决策处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核心位置,抓住这个核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和能力刻不容缓,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重要措施,是当今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和职责,也是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twentieth Century into twenty-first Century from disaster,dealing with the public crisis become the world's governments facing the big topic, but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not in exception,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the incident of the carrier, is the most direct management of sudden events, from emergency forward recently, provide solution is the most direct, effective. In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e State Counci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vigorously promot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emergency response law" begin to carry out from November 1, 2007, our country emergency into standardized, institutionalized. Due to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hina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the theory remains to be deepened further and develop, in real work, light and heavy rescue, experience in decision making; block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of the poor; administrative promotion, social participation is low; duty is unidentified, responsibility is not clear wait for a problem to still exist. China's situation, especially the SARS in 2003,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2008, expose that our country local government emergency system is vulnerabl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e original old" disaster" system, far already incommensurate new period emergency need.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to lock the" local government " this key, according to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hina" is a local management " principle, unexpected events occur,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in" the first duty" status.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command and coordination center", in the early warning, response, disposal, and other links in the aftermath,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in a " nervous system", the core position, seize the core has far-reaching effect.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ability to brook no delay, it is realistic and urgent need, it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 nowadays it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and duty of a local government, but also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 Local Government;emergency a management;Problem;Countermeasure

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策及意义

政府应急管理是当今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和责任。所谓政府应急管理,是指政府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全国各地突发事件频发,不仅造成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加快提升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及时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当务之急必须认真审视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应急管理的制度创新,不断提升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一、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概述

(一)地方政府应急管理

如何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下定义,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是指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社会中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处置工作。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则侧重地方政府在社会生活中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件的管理角色与职责。应该说应急管理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有的研究者称应急管理为“公共应急管理”,有的称之为“公共安全管理”,尽管概念各有提法,但业内都赞同,一个有效而负责任的现代政府必须具备高效且有序地应对突发事件的政府素养,政府应该具有自身的一整套对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评估、应急处理、恢复社会常态的各项制度与应急措施。

(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内涵和外延

1、地方政府的含义及作用

1.1地方政府的含义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政治学教科书《政治学概论》指出:“政府一词,历来就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不同解释。1狭义的地方政府主要是指地方行政机关,范畴

1赵宝熙:《政治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3页

不包括地方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一般而言,我国的地方政府主要包括省级、县级和乡级三级,并构成隶属关系,各自承担起相应区域内的社会公共事务职责。广义的地方政府是指一个政府单元,即由一个地方代议机关与行政机关组成的整体。概括地说,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对称,是中央政府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负责行政工作的国家机关。2

1.2地方政府的作用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一起构成国家社会生活的治理体系,地方政府具有不可不可取代性。首先地方政府是共同中央与地方的桥梁,地方政府较之于中央政府而言,在地域上更贴近民众,又能把中央政府的政策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是国家的意志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其次,地方政府能够更有效的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能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解决地方事务。最后,地方政府在当今时代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地方政府的层级越低,政治统治的色彩就越淡,越多的承担着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社会职能。政治统治职能的淡化也使得地方更能摆脱官僚体系的束缚,在国家创新治理中扮演变革试点的重要角色。基于此共识,增强地方政府在整个政府体系中的地位、扩大地方政府权力,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普遍潮流和发展趋势。3

2、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方针及原则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方针: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是应急管理的方针。预防在应急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最理想的境界是少发生不发生突发事件,不得已发生了那就要有力有序有效地加以处置。做到平时重预防,事发少损失,坚持和贯彻好这个方针是十分重要的。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六项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调应对;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3、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

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叫做“一案三制”。“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包括各级政府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以及基层单位的预案和大型活动的单项预案。“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

2李明强.地方政府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易重华.中国地方政府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制。按“一案三制”基本要求,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二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三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运行机制。四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法制。

4、突发性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现实生活中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危害,需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处置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各类社会事件。国际上对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Public Emergency)的解释4,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应急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够成威胁”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往往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威胁社会正常秩序与人民生活,具有比较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同时,突发公共事件也是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会经历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和消退期几个发展阶段,这使得此类事件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也使得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一定的可控性。这构成政府对此进行应急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三)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全国各地突发事件频发,不仅造成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加快提升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及时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当务之急必须认真审视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应急管理,不断提升地方政府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在面对和处置如此频繁的人为的和自然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施过程中,存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政府逐步形成了以中央政府为层面的管理模式,即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分部门按类别进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式。该模式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1、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我国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是国务院,其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但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对口主管部门,成立临时应急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应

4(美)吴量福.运作、决策、信息与应急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急处置工作。

2、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为了便于实施管理,在条块关系上,我国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模和范围实行分级管理。而对由地方为主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各部门应给予指导、协调和帮助,实行条块结合管理。

3、部门应急体系已具规模。经过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到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承担直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职责的部门,均建有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信息通讯系统、防灾设施装备、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监测预报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救援救助体系。

4、国家应急法律体系趋于完备。鉴于近年来各类紧急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我国已相继颁布了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趋于完备。

5、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为了形成全国统一的各级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在以往各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国务院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应急预案编制和修改工作,基本建立了相互配套的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但是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没有走出传统的官僚制,如权力集中、层级分明;官员照章办事、循规而行;官员行为标准化、非人格化;运用相对固定的行政程序来实现既定目标;等等。官僚制之父韦伯认为,非人格化的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公职人员,应是具有专门技能的行政人员,他们要严格遵守组织中的各种制度性规定,绝对服从组织权威,始终不渝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

二、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尚不完善

应急预案,有时也叫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内容一般包括目标、依据、适用范围、组织与工作原则、适用条件、运行与监督机制等。但目前我国的预案体系在多个环节存在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1、应急预内容粗略。有些预案的编制生成过程不够规范,如预案制定、修订

程序不规范;预案的评审、检验不规范;预案的培训、演练不规范;预案的发布、备案不规范。有些预案的内容不完备,对突发事件的考虑不周全,或者对事件发生后的影响估计不全面,有些应急预案就是简单的政府文件,根本起不到切实的作用。

2、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应急预案的编制未能充分明确和考虑自身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及其后果,也未能结合自身应急能力的实际,对应急的一些关键信息,如潜在重大危险分析、支持保障条件、决策、指挥与协调机制等缺乏详细而系统的描述,导致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差。更严重的是不同地方政府间的应急预案相互照抄,根本不切当地实际,所以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应急预案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协调。面临的潜在重大事故可能会有多种类型,但应急资源是共同的,也是有限的,所以有些地方政府针对不同城市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编制了几个甚至十几个孤立或单独的应急预案,在应急组织机构、发挥以及响应程序等方面,不仅带来了不必要的重复,而且极易引起矛盾和混乱,对预案的维护和职责的明确等带来一系列问题。

4、应急预案缺乏有效的实施。一旦重大事故发生,人们往往忽视预案中事先制定好的步骤,预案中的人员、机构等各种资源很难及时到位,这使得预案不能够有效地实施。

(二)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建立。从机构设置看,既有中央级的非常设应急指挥机构和常设办事机构,又有地方政府对应的各级应急指挥机构。而地方应急指挥机构,坚持以事发地党委和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这种应急管理体制使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存在上下级职责不清,机构设置不一等问题。下面详细说明存在的几点不足。

1、指挥部与同级的应急办之间的职责没有划清、关系没有理顺。

2、议事协调机构和联席会议的权威性不足。现有应急机构主要是针对某一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设立的,在地方政府,同级部门协调这些政府强势部

门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机构之间沟通相对不够,预警信息发布后难以形成统一的应对合力。

3、各个地方政府应急办机构设置不一,职责规定不同,影响协调、枢纽职能的发挥。从目前来看,在30个省(市、区)级应急办中,有正厅级机构7个,副厅级13个,正处级10个。5负责人有的是兼职有的是专职,级别不同之外,编制员额差距更大,这对于全面掌握地方政府领导工作的情况、信息和动态打了折扣。有的应急机构甚至脱离日常工作,承担了其他方面的工作。

(三)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理念不够科学

基层政府领导者存在应急管理意识不强的现象。由于缺乏科学的危机管理理论作指导,个别领导干部在侥幸心理作用下,对应急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理解,应急管理工作进展缓慢。个别领导干部预防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把应急管理单纯理解为是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和恢复工作,对突发事件的预测和预警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预防意识的缺位,无法积极防御突发事件的产生进而造成严重后果。

(四)地方政府对突发重大事件宣传、教育不到位

这导致公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匮乏。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全校师生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和当地其他学校伤亡惨重形成鲜明对比,用血的事实再次说明了防灾避险教育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项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在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中开展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防灾救助演习,不断提高公众的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效率不高

鉴于公共突发事件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和紧急突发性,我们在面对如何处置等问题时,首先要作出迅速的判断和选择。但是,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主要是传统的官僚制,每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都要逐级上报,即使遇重大紧急事件仍必须得到上级的指令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上因为官僚制的地方政府,其内部决策体系不透明以及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类型的严格划5张连波,任晓东.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分,导致上级决策者往往无法获得完整的信息,有时甚至是已扭曲的信息。这样,经过上传下达折腾一番,必然使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效率大打折扣。面对不确定性和紧急突发性公共突发事件,我们要在明确地方政府承担责任的原则上,促使地方政府在有把握的基础上作出迅速的判断和选择,提高应急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效率。

三、应对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问题的决策

完善应急管理,既是地方政府有效履行社会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又是地方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既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又是检验地方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如何建立健全处理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针对目前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有针对、有重点的去解决。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做到实事求是,真正做到为人民谋福利,这样,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才能取得长远发展。完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我们结合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完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改进应急预案的内容,预案中应当有对风险的总体描述。例如,指定某一地区的总体预案时,应当对该地区存在的所有风险进行总体描述。应急预案的内容应该有情景描述,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必要的内容。还要注意,不同主体制定的应急预案内容之间的协调。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不可能由一个单一的部门单独完成,需要许多部门的配合,因此,应急预案的内容应体现出与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内容之间的协调,包括部门预案、专项预案与总体预案之间的协调、上下级政府制定总体预案之间的协调、上下级政府部门指定的部门与案、专项预案之间的协调,以及同级部门之间的协调。使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增强,而仅仅是空壳子。

(二)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地方应急管理体制

我们要建设坚持中央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管饭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有集中统一的指挥机构和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建立以事发地党委和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

合的领导责任制。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是整合化。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1、要明确指挥关系,建立一个规格高、有权威的应急指挥机构,合理划分相关机构的职责,明确指挥机构和应急管理各相关机构之间的纵向关系,以及各应急管理机构之间的横向关系,加强各地方政府的团结与协作,而不是照搬照抄,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明确自己的管理方向。

2、明确管理职能,科学设定一套应急管理响应程序,形成云状高效、反应快速、规范有序的突发公共事件行动功能体系,必要时各个地方政府联合一致采取行动。

3、明确管理责任,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通过组织整合、资源整合、信息整合和行动整合,形成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统一责任,防止某些部门不履行职能,避免忙于其他与本职工作不相干的工作来推卸责任。加强行政问责,对应急管理的领导要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对民众权益的损害。

(三)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形成科学的应急管理理念

1、加强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领导干部的危机意识是不是科学,对待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与处置是不是及时都直接决定着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危害程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工作,要把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作为领导干部应急培训的重点。

2、建立地方政府电子信息分布网络,为所有应对危机的社区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建立全国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确保地方各级政府的所有领导能够及时掌握全部信息,能够随时联络负责人员,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并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分析评估等功能的应急管理平台。地方政府不但要完善政府内部的信息系统,还要加强事发后对外的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和完善,让事发地和全国百姓了解情况,提高警惕,对突发事件有心里准备。

(四)地方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能力

地方政府应做好突发事件的宣传工作,可以减少灾害给民众带来的损失,有时甚至可以避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因为民众拥有了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相关预防知识和应对策略。因此,做好宣传工作必不可少。

1、加强突发事件知识教育,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民众意识并预防突发事件的恶性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破坏性后果,公众开展突发事件基础知识教育,阐释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过程、性质、成因等,使他们了解突发事件的表现和本质,为危机预防做好知识积累。及时发生突发事件,人们有心理预期,也会在紧急事态下保持镇静,利于社会稳定有序,而不至于人心惶惶。

2、加强对民众与应急知识教育,培养民众自救与互救能力;强化救援队伍专业知识培训,充分发挥专业救援队伍的救援能力。

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大力推广公众危及教育6,积极开展防灾避险、自救互救、防疫防病等知识和经验的一体化宣传教育。不仅要传授民众突发事件基本知识,使他们意识到面临突发事件的破坏性,还应传授他们预防、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这些技巧有助于他们遇事不慌,掌握自救及互救的要领,能有效避免或减缓突发事件的危害。各有关部门应加强知识宣传教育与技能培训,新闻媒体应当发挥媒体优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仅要注重提高民众的自救能力,更要强化救援队伍专业教育。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已经证明,如果没有专业救援装备、救援技术,一般人员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要加强救援队伍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医疗知识的学习和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在灾难面前利用专业知识开展救援活动,挽救宝贵生命。提高专业救援队伍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抢险救灾一线工作。7

6薛澜等.危机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马庆钰.建立国家职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设想[J].中国行政管理,2009(4)

3、加强应急法律规范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应急能力。突发事件法规教育能使人们掌握基本的应对法律依据,使处于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公众找到正确合法的对策手段,避免生命财产不受侵害,摆脱突发事件恶性干扰因素的影响。

(五)改革组织系统,提高地方政府决策效率

1、对公共突发事件管理重心下移尽管我国在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强调中央动员、指挥、协调、监督作用的同时,重在加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实现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管理重心下移,但是,由于现存的官僚组织机构和上下各级责任不明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全或不灵,使地方政府产生隐瞒事件的侥幸心理。比如,近年来面对全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严峻现实,国务院颁布了多项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对事故发生后有关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上报和发布事故消息的程序和时限作了明确要求,并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但各地瞒报事故的问题仍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广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恶性瞒报事件。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建立国家级和地方级的常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注重部门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协调应对,主要是应设立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将管理重心下移。这种重心下移的目的,就是要改革传统的以条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将大部分决策权下放到以块为主的地方政府手中,让地方政府所做的决策从传统的“软决策”向“硬决策”转变,从而确保在遵循属地管理的基础上让地方政府有积极性把矛盾和问题消化并控制在基层。在建立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过程中,根据当前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其行业领域,我国要特别注重加强公安、消防快速反应机制建设。

2、地方政府组织结构的简化应大幅度压缩中间层次,由自上而下的垂直结构向水平型结构形式转化;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实现整个地方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赋予基层组织处理问题的适当权力,实现功能的有机结合。当危机发生时,这种扁平化、分权化的组织结构和体制能够大大地提升地方政府的危机决策能力,从而大大提高效率。应尽快建立健全统一、标准化的危机管理决策系统。要使决策信息系统,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渠道,将恰当的信息传递给恰当的危机管理人员。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尽快

形成符合现状、基于经验教训、集成专家意见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信息高效传递、决策科学有效的格局。

四、加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意义

(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是地方政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能及时规避及处理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风险,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是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必然要求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应对挑战、战胜灾难、不断前进的历史。当前我国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期,例如20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实属历史罕见。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例如,乡镇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采掘业、制造业落后产能所占比重大,煤矿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基础薄弱。统计数据显示,从1991年到2005年,我国年均仅气象灾害受灾人口就达3.87亿人,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4947.1万公顷。2008年实际发生各类地质灾害2.7万起,直接经济损失183.7亿元,死亡656人。8因此,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管理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

政府的职能具有公共性、以人为本的特征,政府需要对人民利益负责,为人民谋利益,同时也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极大限度的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伤害,这是政府工作是否做得好的基本衡量标准,这一切也是政府的本质职能与责任。

结束语

总之,我国政府应根据形势发展,改革传统的政府应急管理行政官僚制,建立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将重心下移,把大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手中,我国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结合当地特色,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预案,而不是盲目照搬照抄,8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地方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要尽量利用和培育民众力量,而不是将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要注重宣传、教育民众,让广大民众参与进来,从根源上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地方政府领导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理念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保障地方政府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有利、有序、有效的目标。地方政府要不断向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转变,建立起以民主和法制为准绳的真正科学、高效、精干的行政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宝熙:《政治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3页

[2]李明强.地方政府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易重华.中国地方政府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美)吴量福.运作、决策、信息与应急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5]张连波,任晓东.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6]薛澜等.危机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马庆钰.建立国家职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设想[J].中国行政管理,2009(4)

[8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地方政府学(整理版)

(三)填表题 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基础设施职能、社会事务职能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但是,它们在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职能机构中各自具有不同的地位。对中央政府来说,政治职能在各项基本职能中居于优先位置,经济职能是一项重要职能;但对地方政府来说,由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基础设施职能和社会事务职能在地方政府职能中居于优先位置。4.分税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各自的税收范围 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即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额、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交利润即外贸企业出口退税等。 地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交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林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予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 5.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与公共管理职能分类 地方政府内部管理的内容主要是组织机构管理(议行合一型、议行分立型、混合型)、人事管理(地方政府人事行政的更新机制、激励和保障机制、调控机制)和机关事务管理(公文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 社会事务管理:1、经济事务管理;2、公用性事务管理;3、公益性事务管理 6.地方政府有两项基本职能,即政治管理(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一)地方政府政治事务管理的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三类:1、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运用地方政府的强力机构如警察局、国家安全局等,对企图分裂国家、叛国、里通外国的间谍分子和分裂主义活动依法实行专政制裁;2、维持辖区社会治安,对偷窃、抢劫、杀人、伤害、奸淫等危害社会秩序的人和事进行打击;3、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保障辖区的民主活动,如选举、地方全民公决和游行集会等政治活动正常进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合法使用。 (二)社会事务管理:1、经济事务管理;2、公用性事务管理;3、公益性事务管理。 (一)选择题 - _ D.分*_是国家设置*目的。 _A.财__一直是中*内容。 _A.中*_是决定地方*前提。 _B.外*_是地方政府*目的。 _ D. 权*是中央与地方*基础。 _A.地方议决*_是自治体*部分。 C 城镇型*满足_C.城*_的需要。 从行政*分为(A.一* B.特*) D 当代中国的基层*几种( # ) 地方财政收入的*包括(#) 地方选举制度的*包括(#). 地方议决机关通*包括(#) 地方议决机关一*_A.表*_做*。 地方政府单位的基础是(B)B.*行政* 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包括(ABC)A.自*B.各*C.运* 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环境包括(#) 地方政府活动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包括(ABD ) 地方政府内部管理的目的在于(C.*益) 地方政府权限涉及的法定范围包括(A.地*B.事*) 地方政府研究包括(# ) 地方政府研究必须以研究_A.*排_为核心。 地方政府在职责权限、管理*在于( B.*同) 地方政府职能的_C.双*,产生*重来源。 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特性包括 (#). 服务行政从观念上讲要求地方政府( A.以* ) G 国家权力的_A.有限性_属性要*的权限。 J 进入现代以后,随着*安排中,_A.自*_成为主流。 M 美国的市政府由_B.州议会_批准设立。 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政府除享*有(A.立* B.外*C.军*) 目前世界各国的预算主要采用(A增*). P 评判地方政府活动是*依据是(C )C.*的 S 省作为地方政府的建制单位,最早出现于(C.宋朝) T 推动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原因有(#) W 我国地方政府单位的组成包括地方执行机关和(B)*议决* X 西方发达国家*是,_A.服*_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 下列属于地方政府的是(BC)B.*所属* C.单* 行政体地方政府的权力形成方式主要是(A.由* ) 选举的实质是_B_的过程。 B.人* Y 英国的市议会是(C.既* ) 影响一个国家地方政府层级的因素有( # ) 影响中层地方政府设置的主要因素有(#) Z 在地方政府关系内容上,_D_最为突出。 D.权* 在中国开展地方政府原理研*以归结为( A.服*B.寻*C.提*) 在中世纪,__D.英国_的地方政府便具*方自治的特点。 中国的省长之名始于_B_时期。B.北* 中国地方选举制度包括( A.普*B.平*D.秘*) 中国确认当选有效的机构是(B.各*员会)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存在的差别表现在(A.管* B.履*C.与*) 自治体地方政府的权力形成主要是(B.通*) 自治体和混合体地方政府权力*是(A)A.选*人判断题 D 大陆法系模式国家的自治程度相对低一些,中央政府对于自治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 地方分权的模式中,地方政府总要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中央政府的控制。 地方政府层级多少是由国家行政效率的高低决定的。(×) 与国家行政效率高低并不构成直接关联。 地方政府关系的性质与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 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标准化强调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在承担公共管理 和提供公共服务时,必须严格按法律规范的要求来进行。(×)法制化 H 混合体地方政府首长是由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当地居民选举 混合型地方政府地方议会的组成人员不能成为地方议会成员。(×) 地方议会常设机构的组成人员 J 绝对议行合一体制的地方政府不存在专设的地方政府首长。 M 民族乡因其规模太小,不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权利。 T 通常情况下,层级越高的政府,其政府职能中的社会职能更为凸显。(×)政治同一国家地方议决机关的法定任期都是相同的。(×)可能相同,但不同层级、 同一层级不同地方政府单位的议决机关也可能是不同的。 W 我国的地区行政公署、区公所、街道办事处都是地方政府。(×) 是一级地方政府(省、县、市辖区)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我国的县、乡级政府由省级政府批准设立。(×)县政府是有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 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间接选举产生的。(×) 县级、乡和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我国古代的选拔,也是由人民自下而上进行选择统治者的过程。(×) 是统治者自上而下选择代理人 X “相对议行合一”体制下,执行机关行使的权力并不来自于议决机关的授予, 执行机关并不从属于议决机关。×)相对议行分立体制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改革的重点在于完善地方政府内部体制与机制(×)同中央政府的关系Z 在联邦制国家,联邦成员政府属于地方政府。(×)联邦成员政府下设的地域性政府在一般情况下,一切国家活动都是通过完成社会管理,使社会处于统治阶级期 望的秩序状态,从而维护和巩固国家的政治统治。 在议行分立型地方政府中,地方政府对自己内设组织机构管理权限较大,具有较大自权× 需要依据相关法律严格执行,基本没有自由裁量权。 在中国,地方政权与地方政府的含义是相同的。(×)地方政权是指由同级地方国家机关 组成的整体,在县以上地方各级政权中,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地方政府则是指由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府组成的一个政府单位在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政府关系往往呈现出主动型模式。(×)被动型 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的地方自治就是由公民选举产生市议会和市行政首长。(×) 实际是地方精英或乡绅享有特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没有组织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任务。 自治体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不纳入国家公务员行列,而另列为地方公务员系列 论述题 结合实际阐述选举对地方政府权力形成的意义p67 在自治体和混合体地方政府权力中,选举是地方政府权力形成的必要条件。首先,选民通过选举将自己治理本行政区域的权力委托、授予他所选择的人,由他或他们代表自己来行使。其次,全体选民通过法定的选举程序与规则,将分散在每个选民手中的权力,集中到经由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手中,转化为代表全体居民的一种地方性公共权力,即地方政府权力。 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地方政府职能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地方政府职能在经历转型期的职能转变后,将迈入政府职能现代化的阶段。 在职能内容方面,定位日趋明确。 在职能实现模式方面将从管治型走向服务型。 在职能目标方面,将从追求效率、社会效益,进而发展为追求综合效益。 阐述地方政府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P241-243 首先,地方政府发展是外部环境和内部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共同推动的过程。 其次,地方政府发展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 再次,地方政府发展是一个涉及内容广泛的系统性改革工程。 最后,地方政府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负复杂过程。 结合实际,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的动力有哪些?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活动,要求地方政府在国内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要求地方政府改变其活动内容与方式。 民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精神的增强,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工作效益,维护人民的正当权益。 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要求地方政府行为与国际接轨。如何正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p134 第一,必须界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合理集中与适当分权有机结合的原则 第三,必须明确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 第四,在事权与财权划分,应坚持事权相对分散,财权与事权基本一致的原则。 第五,必须加强法制化建设。 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地方政府的政治作用 1、对国家政治统治的持续和稳定有重要的影响 2、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加强和发展 3、有利于中央政府完成对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 (二)地方政府的社会作用 1、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2、有助于形成凝聚地方居民向心力的共同体,从而促进地方的社 会进步。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地方自治制度通常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设有民选产生的地方政府自治机关 第二,中央与地方自治政府的权限划分,通常是通过《地方组织法》或《地方自治法》等法律加以确定和调整。 第三,各地方自治单位依据法律承担地域性、社会性、服务性的公共管理职能。 第四,地方自治单位内部的自治权力包括:组织权、财政权、公共执行权、地方立法权、制裁权 第五,中央政府通过立法、行政、财政方式监督控制地方自治单位的活动。 1

《地方政府学》其中考试参考资料答案

地方政府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校区:姓名:学号: 1、省作为地方政府的建制单位,最早出现于( B )。 A、明朝 B、元朝 C、宋朝 D、清朝、 2、自然、经济、人文的地理条件制约着( C )。 A.地方政府的能力 B.地方政府职能发展的不同程度 C.地方政府职能的内容 D.地方地方政府的辖境 3、研究地方政府的根本目的在于( D )。 A、制约地方政府的过度发展 B、寻求地方政府活动的理论准则 C、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绩D推进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的建设 4、军人政府执政是独立后,______国家经常出现的特征。( B )。 A、北美洲 B、南美洲 C、非洲D东南亚 5、地方政府单位的基础是( B )。 A、地方政府体制 B、地方行政建制 C、地方政府结构 D、地方政府管理 6、影响一个国家地方政府层级的因素有(ABCD )。

A、地域大小、人口多少 B、历史传统和政治体制 C、现实的政治需要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7、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 )。 A.双重性 B.差异性 C.局部性 D.服务性 8、地方政府职能的规范性是指地方政府为居民提供的公共行政和公务服务必须(ACD )。 A.法制化 B.民主化 C.标准化 D.规范化 9、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达国家地方政府职能呈现的新特点包括(ABCD )。 A.加强区域规划和参与领土整治 B.重视环境保护 C.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的提供 D.突出职业教育和培训 10、推动中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原因有(ABCD )。 A.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 B.生产力的发展 C. 公共行政的规范化和现代化D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型 1、民族乡因其规模太小,不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权利。(√) 2、地方政府层级多少是由国家行政效率的高低决定的。(×) 答:与国家行政效率高低并不构成直接关联。 3、我国的县、乡级政府由省级政府批准设立。( ×) 答:县政府是有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 4、在一般情况下,一切国家活动都是通过完成社会管理,使社会处于统治阶级期望的秩序状态,从而维护和巩固国家的政治统治。(√) 5、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标准化强调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在承担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时,必须严格按法律规范的要求来进行。(×) 答:标准化改为法制化。

16秋福建师范大学《地方政府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8 道试题,共 36 分。) 1. 中国地方选举中的选民登记,采用义务登记制中的()办法。 . 固定登记 . 任意登记 . 定期登记 . 专门登记 标准答案: 2. 特别行政区政府行使权力的依据是来自()。 . 《宪法》 . 《地方组织法》 . 《民族区域自治法》 . 《基本法》 标准答案: 3. 地方自治作为一种思潮,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20世纪中旬 . 19世纪初 . 20世纪末 标准答案: 4. 国家对社会的治理必须依托一定的组织机构,由此便产生了()。 . 政府 . 法人 . 政治团体 . 公共组织 标准答案: 5. 从根本上说,地方政府权力或者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 . 中央政府 . 上级政府 . 地方行政机关 . 各级人民政府 标准答案: 6. 地方财政预算的实施过程是()。 . 预算的批准、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的事后监督 . 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批准、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的事后监督 . 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的批准和预算的事后监督 . 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批准、预算的检查和预算的事后监督 标准答案: 7. 实行()要求取消委托投票或代写票,投票过程由选民本人自主地完成。. 普遍选举 . 平等选举 . 秘密投票 . 直接选举

标准答案: 8. 国家设置地方政府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中央政府分担相应的()职责。 . 经济管理 . 文化管理职责 . 安全管理 . 社会公共管理 标准答案: 9. 中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为几年()。 . 2 . 3 . 4 . 5 标准答案: 10. 国家职能实现的好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 . 政策的执行是否到位 . 地方政府的治理状况 . 法律制度的是否完善 . 经济的发展是否合理 标准答案: 11. 以下对地方政府外部管理的阐述,错误的是()。 . 外部管理是地方政府存在的目的 . 外部管理比内部管理更重视管理的法制化和以民为本 . 外部管理要求提高整个行政系统的活动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追求效率 . 管理成效的好坏主要由内部做出评价 标准答案: 12. ()是指权力主体行使权力的范围,国家权限是指国家行使权力的范围,这种范围在现代国家是通过法律规定的。 . 权力 . 地方政府权限 . 权限 . 地方政府权力 标准答案: 13. 多民族单一制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的特殊性地方政府是()。 . 城镇型地方政府 . 民族区域型地方政府 . 特殊型地方政府 . 一般地域型地方政府 标准答案: 14. ()是国家作用的具体表现。 . 国家职能 . 政府职能 . 地方政府职能 . 社会职能 标准答案:

地方政府学判断题

1 1990年10月30日,东西德统一。错 C 2 从地方政府的民族构成特征看,地方政府可以分成:主要管理一般行政地方的政府和主要管理城市地区的政府。 (× ) 3 从属性是地方立法权的一般特征。错 4 大陆法系模式国家的自治程度相对低一些,中央政府对于自治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 (√) D 5 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与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两个不同的机构,由不同的人员组成,共同掌握中国的军事权力。× 6 德国实行税权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对 7 地方分权的模式中,地方政府总要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中央政府的控制。 (√) 8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可以兼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 9 地方行政权的行使目的是执行国家意志,实现地方公共利益。对 10 地方行政权的主体是地方人大。错 11 地方行政权就是地方行政职权。错 12 地方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对 13 地方行政权源于地方政府的固有权力与授予权力。对 14 地方立法权的内容包括制定、修改、废止三大基本权力。对 15 地方政府不能只为了GDP 指标,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对 16 地方政府层级多少是由国家行政效率的高低决定的。 ( ×) 17 地方政府关系的性质与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 (√) 18 地方政府管辖具有地域性。 √ 19 地方政府具有长期的历史发展和自主精神的基本特点。 √ 20 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标准化强调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在承担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时,必须严格按法律规范的要求来进行。 (×) 21 地方政府在一国政治结构中处于隶属地位。 对 22 地区级检察院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检察院。对 23 蒂布特开创了地方公共产品理论研究。对 E 24 俄罗斯是典型的单一制国家。错 F 25 法国是典型的单一制国家。对 26 法国于1970年6月颁布法令,将全国划分为21个经济发展大区。错 27 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制。对 28 凡需要提起公诉的案件,一律由检察院审查决定。对 29 副省级市由原来计划单列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对 G 30 干部分部管理这一制度最早建立于1953年11月。对 31 高级法院设于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对 32 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省级政府一般设有50个左右的行政机构。对 33 公务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共有九项,享有的权利有八项。对 34 公务员制度在理念上偏爱于官僚制理念。对 35 古代雅典人的国家的产生是西方国家产生的一种非常典型的例子。 对 36 关于政府的基本概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37 广州不是副省级市。错 H 38 韩国实行税权集中型。对 39 杭州是副省级市。对 40 合议庭必须由4人以上的双数成员组成。错 41 混合体地方政府首长是由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 (×) 42 混合型地方政府地方议会的组成人员不能成为地方议会成员。 (×) J 43 基层法院设在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对 44 检察院的司法监督应该贯穿整个诉讼过程。对 45 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紧缺、“以城养城”是经营城市的直接诱因。对 46 解决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主要依靠上级政府的行政协调。对 47 经国家特许,在较大的劳改农场也可设立基层法院。对

地方政府学参考答案

1、我国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答:①这是一场很典型的"中国式"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案例。 案例中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以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政府。反映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央政府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的关系。 ②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纵向上是上下级政府间的关系。传统计划经济下中央政府高度集权地方政府基本没有自主权。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开始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分权已成趋势,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分工和合作不断强化,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管理。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中央政府进行最宏观和最高层词的决策,主要致力于整体和全局。省级政府进行区域决策、高层管理与执行,主要致力于上下的平衡。 2、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①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放到改的框架中设计和安排,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完善地方政府的组成和运行方式。 ②通过立法,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各自的行为,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纠纷的司法裁决制度。 1、从该案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是什么? 案例中的地方政府属于混合体政府: 第一、属于混合体政府 第二、根据宪法规定: 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权力机关,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权力来源与本行政区域的全体居民。 2、该案例反映出当前我国地方政治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我国是混合体地方政府: 混合体地方政府的优点: 政府的缺点: 1、西城区地方政府改革,体现了地方政府管理的哪些特点? 地方政府的管理分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内部管理(实现管理目标的先决条件):相对封闭;管理科学;目的是系统工作效率 外部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开放性;目标提供生活、社会环境;要求系统社会效益,法制化 2、西城区地方政府的改革,对于地方政府管理改革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即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是“手段”,外部管理是“目的”。外部管理的成效和效率取决于内部管理的质量和水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地方政府自身是国家行政权力地方上的载体和执行者,只有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管理有效,组织运转有序,才能使其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行使公共管理权限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福建师范大学课程考试《地方政府学》作业考核试题参考421

《地方政府学》A卷 12345678910 A D D B D C A A D D 1、从根本上说,地方政府权力或者直接或者间接来自于()。 A、中央政府 B、上级政府 C、地方人大 D、当地居民 2、行政系统功能得到较为完善的发挥,行政效能达到相当的高度是政府改革进程的哪个阶段()。 A、形成阶段 B、发展阶段 C、不适阶段 D、冲突阶段 3、认为法人与自然人一样,也享有固有的人格和权利的学说是()。 A、“保护说” B、“钦定说” C、“传来说” D、“固有权说” 4、行政体地方政府单位的地方行政机关是由()。 A、选任制产生 B、委任制产生 C、聘任制产生 D、合同制产生 5、按地方制度的不同安排,地方政府可分为() A、一般地域型、民族区域型、城镇型和特殊型 B、高层地方政府、中层地方政府和基层地方政府 C、政治型和经济型地方政府 D、行政体地方政府、自治体地方政府和混合体地方政府 6、分税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划 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建立新的税收管理体系和()四个 方面。 A、确定地方税种 B、规范地方支出 C、规范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转移支付 D、规范地方税源 7、中国对地方政府学的“发展研究”重点是()。 A.政治民主 B.地方财政 C.政府定位 D.地方经济发展 8、国家职能实现的好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在相当程度 上取决于()。 A、政策的执行是否到位 B、地方政府的治理状况 C、法律制度的是否完善 D、经济的发展是否合理 9、地方政府设置的前提和基础()。 A、国家法规 B、地方制度 C、行政区划 D、国家政治制度 1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与实质是()。 A、民族化 B、自治机关的设立 C、自治地方政府领导人的选举 D、自治权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给 分,共20分。) 12345678910 CDE ABC DE ACD ABD ABC D ACD ABC ABC DE ABC D ACD E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某美国客商到我国一家玩具厂参观,参观后对该厂的部分产品很感兴趣,于是立即签订购买合同,批量购买他所见到的那部分产品,决定按实物样品作为合同中交收货物的品质要求。这种表示品质的方法是_____。 A 看货购买 B 凭卖方样品 C 凭买方样品 D 凭对等样品 2. 在工业制成品的交易中,为了顺利履行合同,通常在合同中订上_____。 A 品质机动幅度条款 B 品质公差条款 C 数量增减价条款 D 品质增减价条款 3. 在国际贸易中,合同的数量条款通常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_____。 A 按重量计算和按个数计算 B 毛重;净重;公量;理论重量;法定重量 C 规定机动幅度的方法;具体规定增减幅度 D 数量的确定;重量的计算方法;数量的机动幅度;数量条款的法律意义 4. _____可以采取“以毛作净”的方式计算。 A 裘皮 B 矿石 C 珠宝 D 蚕豆 5. 我一服装加工厂从澳大利亚进口羊毛20公吨,双方约定标准回潮率为11%,如果测得该批羊毛的回潮率为25%,那么该批羊毛的公量应该是_____。 A 17.76公吨 B 25.52 公吨 C 8.8公吨 D 45.454公吨 6. 按合同中的数量,卖方在交货时可以溢交或者短交百分之几,这种规定叫做_____。 A 数量增减价条款 B 数量机动幅度条款 C 溢短装条款 D 品质工差条款 7. 在一般的国际贸易买卖合同中,价格都表现一定量的特定货币(例如每公吨500美元),通常不再规定支付货币。根据国际贸易的特点,用来计价的货币_____。 A 只能是出口国货币 B 只能是进口国货币 C 只能是第三国的货币 D 可以是出口国货币,也可以是进口国货币或者是第三国货币 8. 某单位出口一批货物,成交条件为CFR,总价为1,000港币,其中含运费5%,销售佣金300港币。请问该批货物的FOB价格总价应该为多少港币? A 1000 B 850 C 1250 D 665 9. 我国某公司从德国进口一批电冰箱,以CIF SHANGHAI(上海)成交,运货船只在途径马六甲海峡附近时遭到海盗洗劫,货物尽失,而该货物只投保了平安险。这种损失的责任方是_____。

电大行政管理专业地方政府学

电大行政管理专业《地方政府学》 课程教学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地方政府学》课程是人事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共同建设的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本科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一般地方政府的产生和演变,了解地方政府管理体系,掌握地方政府管理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有依据我国地方政府管理的基本理论解决管理过程中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地方政府学》是一门专业课程,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该专业的政治学、行政管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组织行为学、政府经济学等课程都是它的基础课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以《地方政府学》教材为基本内容,结合我国当前地方政府管理的实际情况,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管理经验,指导地方政府学课程的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专题分组座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公务员管理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建议 1、按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要求,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多种形式的辅导为辅助。 2、选用《地方政府学》,由徐勇、高秉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教学和考试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必备和必读的文本。 3、网上答疑、课程讨论、电话、信件、面授辅导、文字辅助教材等多种教学形式,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鼓励学生创造性思考,可以采用专题分组研讨、互助学习、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公务员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 《地方政府学》课程结业考核实行全国人事系统电大教学点统一考试,考试水平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要求。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行政管理(人事系统)专业本科学生。考核教材使用徐勇、高秉雄主编的《地方政府学》。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地方政府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了解与掌握的程度,考核分为:“一般了解”、“基本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具体考核要求是:“一般了解”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有全面和一般的认识;“基本掌握”是指在“一般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有完整的理解;“重点掌握”是指在“基本掌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能够准确记忆,并针对考题做到灵活运用。 本课程的考核采用平时作业考核和期末结业考试想结合的方式,两者的比例分别是40%和60%。平时作业由人事部高培中心统一布置,共安排四次,每次均按百分制评阅,四次成绩平均分的40%计入课程总成绩。期末考试才用闭卷方式,未完成平时作业及平时作业不合格者,不得参加课程结业考试。期末试卷按百分制评阅,其成绩的60%计入课程总成绩。 期末考试的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各题型所占分数比例为10%、10%、20%、30%、30%。本课程期末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比较政治制度、地方政府学重点

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中提到了“选举人团”制度和1787年制宪会议,请回答1787年美国的制宪会议上关于总统选举是怎么规定的?为什么会这样来规定?美国总统的大选一般要经过几个阶段?美国总统届、任、位如何进行区分? 2.材料二显示了2000年由选举人团制度和1787年制宪会议弊端引发的世纪诉讼的相关内容,为什么选举人团制度会备受质疑?最后在法制与民主的较量中是谁胜利了?如何理解这一特殊情况? 3.材料二中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才成为总统选举诉讼的最后判决,显示了联邦最高法院的权威,材料三体现了为后来的联邦最高法院地位提升的那个案件?约翰马歇尔的最后裁决是什么?该案的意义有哪些? 1、(1)1787年美国的制宪会议规定美国总统是由各州选民选举的选举人团对总统进行直接选举,而不是由选民进行直接选举,获得选票人数过半数的总统候选人当选。(2)这样规定有利于简化选举程序,客服直接选举的技术困难。(3)美国总统的大选一般要经过:预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竞选、总统大选四个阶段。(4)总统的每一次选举成为一届,担任总统一届为一任,同一位总统担任两届总统也称为一任。位是指从历史上第一位总统至今的总统个数。 2、(1)因为选举人团制度并不一定代表多数,它采用“胜者通吃”的原则,只要候选人在选区获胜就获得该选举的全部选票(2)法治胜利了(3)说明美国的法制问题,信奉法治至上,认为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法律解决,体现了美国的法治思想和完美的法律体系 3、(1)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2)约翰·马歇尔的最后裁决:①依据宪法规定,麦迪逊拒绝发出委任状是不对的②依据宪法规定,最高法院没有对此类案件的初审查权,法院只对涉及到一方为国外或州的案件中才有初审查权。马伯里既不是一个外国人,也不是一个州,故最高法院无权作出强制麦迪逊发出委任状的裁决③1779年司法法却赋予了最高法院对此类案件的初审的权力,与宪法相抵触,故是无效的(3)里程碑的意义:①最高法院具有司法审查权,及对法律解释的权利。即包括国会在内的一切政府部门都要受法律裁决的约束,因为宪法在制定时没有规定谁对宪法有解释权,而该案件确定了法院的司法审查权,即最高法院具有宪法解释权。法院的裁决体现了宪法的最高意志,而宪法又是国家的最高大法,所以法院的裁决对一切政府部门都有约束力②该案件确立了法院特别是最高法院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法院与司法部门、政府部门鼎足而立。 简答题 1.现代民主制度的形式有哪些?直接民主制与间接民主制、代议民主制、行政集权民主制、共同参与民主制 2.主张一院制的原因有哪些?(1)两院无异于两个主权,若意见分歧,其中必有一院不能代表公共意志;如果两院意见一致,其中必有一院是多余的,故没有设立的必要(2)两院造成互相推诿,办事拖拉,浪费人力物力;一院则行动敏捷,建华机构等,可以曾强议员的责任感(3)两院制往往会引起议会内部的矛盾,使行政机关有机可乘,容易导致行政机关操纵议会,使代表公众意志的议会丧失能力,这是与人民主权的原则不相符合的。 3.英美两党制有哪些不同特征?(1)政治体制不同,使英美两大党对政府的影响力完全不一样(2)就政党的纲领来看,英国两党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歧,而美国两党则没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歧(3)英美两党制下的政党组织结构不一样,英国两党的组织体系较为严密,而美国两党则组织松散(4)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英美两国政党发挥作用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4.半总统制政府制度发端于法国第五共和国的原因有哪些?(1)首先,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动是第五共和国半总统制政府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2)其次,国内政治矛盾的激化是第五共和国半总统制政府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原因(3)此外,法国政党体制的新变化是主要原因之一(4)再次,戴高乐政治哲学理念及其实践的深远影响(5)最后,法国人民要求建立一个稳定的、强有力的政府的意愿是第五共和国半总统制政府制度建立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第五共和国半总统制政府制度的建立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是历史必然的产物。5、中西方代议制度的区

《地方政府学》期末复习指导

《地方政府学》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2010.12 一、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其中两次书面作业占50%,期中考试占30%,课堂表现和BBS讨论占2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闭卷,考试时间:90分钟。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比例 1.单项选择题:20%(1*20) 2.多项选择题:30%(2*15) 3.辨别改错题:10%(2*5) 4.简答题:20%(5*4) 5.论述题:20%(1*20) 三、判断改错题 1.在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政府关系往往呈现出主动型模式。(×) 被动型 2.地方分权的模式中,地方政府总要或多或少地受到来自中央政府的控制。(√) 3.地方政府层级多少是由国家行政效率的高低决定的。(×) 与国家行政效率高低并不构成直接关联。 4混合体地方政府首长是由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 当地居民选举 5.我国的县、乡级政府由省级政府批准设立。(×) 县政府是有中央政府批准设立的。 6.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间接选举产生的。(×) 县级、乡和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7.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没有组织地方经济建设方面的任务。(√) 8“相对议行合一”体制下,执行机关行使的权力并不来自于议决机关的授予,执行机关并不从属于议决机关。(×)改为:相对议行分立体制 9.地方政府关系的性质与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 (√)10.通常情况下,层级越高的政府,其政府职能中的社会职能更为凸显。(×) 政治 11.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的地方自治就是由公民选举产生市议会和市行政首长。(×) 实际是地方精英或乡绅享有特权 12. 大陆法系模式国家的自治程度相对低一些,中央政府对于自治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 (√) 13.混合型地方政府地方议会的组成人员不能成为地方议会成员。(×) 地方议会常设机构的组成人员 14.同一国家地方议决机关的法定任期都是相同的。(×) 可能相同,但不同层级、同一层级不同地方政府单位的议决机关也可能是不同的。 15.在联邦制国家,联邦成员政府属于地方政府。(×) 联邦成员政府下设的地域性政府 16.西方国家地方政府改革的重点在于完善地方政府内部体制与机制。(×)

地方政府学

《地方政府学》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2014.6 一、考核方式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50%。全网考,其中三次计分作业各占20%,期中考试占20%,课堂表现和BBS讨论占2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开卷,笔试。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本课程本学期是开卷考试。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比例 1.不定项选择题:30%(3*10) 2.判断题:20%(2*10) 3.填表题:(8%) 4.论述题:12%(1*12) 5.案例分析题:30%(2*15) 三、考核要点 (三)填表题 例: 请按地方制度为以下地方政府分类,并把相应的序号填入表格内。 1. 考核知识点: 1、按照地方制度对地方政府的分类 2、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体制分类 3、根据国家的形成过程和原理进行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划分 4、分税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各自的税收范围 5、地方政府的内部管理与公共管理职能分类 (四)论述题(前5个是重点) 1、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中“一方就乱、一收就死、死了又放、放了又乱、乱了又收、收了又乱”的怪圈循环,其根源是什么?(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1、中央与地方职责权限划分不明确;(2分) 2、制度结构不健全;(2分) 3、监督机制不够健全(2分) 阐述6分 2、如何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不少于300字) 第一,必须界定中央及地方政府在国家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 第二,必须坚持合理集中与适当分权有机结合的原则(2分) 第三,必须明确维护中央权威的前提(2分) 第四,在事权与财权划分,应坚持事权相对分散,财权与事权基本一致的原则(2分) 3、简述地方选举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关系。(要点明确,阐述不少于300字)

地方政府学案例分析题

一、新丰案 1、我国当前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从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单一制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与地方的主要问题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地方服从中央,局部服从大局”,这就导致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有时甚至很突出。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没有走出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权力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恶性循环。集权时,地方政府完全依附于中央,失去了活力与积极性。放权时,中央的权威被削弱,宏观调空乏力,形成“中央,强地方”的不协调局面。 2、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要解决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矛盾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 1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制化建设 3建立中央与地方纠纷解决机制 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在对待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上,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一是维护中央权威;二是地方大有可为;三是权职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过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互相干扰,互相推诿等问题。 二、地税部门为何敢对抗国家税务总局 1、我国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都是由本行政区域的选民选举产生。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大表大会,都是由下一级人民大表大会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大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因此,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来源于本行政区域的全体居民。 2、该案例反映出当前我国地方政治制度存在什么问题? 从本案例来看,它反映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干部选拔制度和人事制度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尤其是政府的民主性体现不足。地方政府权力过于集中,对政府官员缺少强有力的法律制约机制。同时,地方政府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才会出现本案例中抗拒新个税的现象。 三、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优化,全区构建公共服务大厅 1、西城区地方政府改革,体现了地方政府管理的哪些特点? 从本案分析可以看出,西城区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提高办事效率,为辖区居民提供极大的便利。 2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节约成本 3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地方政府管理应不断改革创新,拓宽思路,才能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对政府管理的需求。 2、西城区地方政府的改革,对于地方政府管理改革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第一,公共服务大厅以街道为落脚点,推动街道“大科制”改革。 第二,服务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三,妥善解决了公共服务大厅的定位问题。 第四,健全了一系列制度。

电大-地方政府学-第二次作业 (附答案)

第二次作业(第2-4章) 总分:100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总分40.00) 1.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冲突,由()提出意见。 A.法院 B.国务院 C.省政府 D.人大 2.一般说来,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所有者属于()。 A.城市政府 B.国家 C.个人 D.集体 3.地方行政权行使的目的是实现()。 A.国家利益 B.地方公共利益 C.官员利益 D.政府利益 4.下面()个城市不属于较大的市? A.洛阳 B.包头 C.杭州 D.开封 5.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A.国务院制定的法规 B.自治法 C.人大制定的法律 D.宪法 6.我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建制是()。 A.市 B.县 C.乡 D.省 7.规定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基本问题的是()。 A.行政规章 B.自治条例 C.单行条例 D.行政法规 8.在我国,城市土地所有者是()。 A.个人 B.城市政府 C.集体 D.国家 9.省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公安部制定的部门规章效力说法正确的是()。 A.后者高于前者

C.前者高于后者 D.无法判断 10.作为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 A.地方行政权 B.地方司法权 C.地方立法权 D.地方暴力机关 11.行政区划上()一直是变动的焦点。 A.省 B.县级市 C.县 D.地级市 12.一般说来,行政的核心是()。 A.行政主体 B.行政客体 C.行政权 D.行政关系 13.我国,管理国有资产的机关是()。 A.国资委 B.人民银行 C.发改委 D.财政部 14.系统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立法权限、程序和其他事项予以规定的一部法律是()。 A.立法法 B.刑法 C.宪法 D.民法 15.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关键是()。 A.依法治民 B.依法行政 C.有法必依 D.执法必严 16.人民检察院可以行使()。 A.审判权 B.法律监督权 C.人事任免权 D.无限权力 17.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任期为()年? A.5 B.4 C.6 D.7 18.()是地方政府管理市场与社会的基本方式。 A.行政审计 B.行政监察

行政管理专业地方政府学重点

1、地方政府的含义: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为治理国家一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社会事 务而设置的政府单位。 2、地方政府的基本特性 第一,地方政府的权力不具有主权性。 第二,地方政府的权限是局部的。 1、治理地域的局限。 2、职责局限。 第三,地方政府的职责是完成地方社会事务管理。 3、地方政府的作用: (1)地方政府是实现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石。 (2)地方政府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础。 (3)地方政府是沟通联络中央政府与民众的渠道。 (4)地方政府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 4、地方政府的研究内容: (1)地方政府原理研究 (2)地方政府的外部环境 (3)地方政府的内部环境 (4)地方政府的活动 (5)地方政府的比较 5、国家、政府的含义 国家:由一定地域、人口和统治权构成的政治共同体,它的核心和实质是政治统治权。 政府:是为行使国家权力,履行国家职能,由专门从事治理活动的人和机构组成的制度化的政治组织。 6、氏族与国家区别: 第一,国家按地域划分居民,氏族则建立在血缘亲属关系上。 第二,氏族社会中部落联盟的社会公共权力,在进入国家时成为与人民大众相分离、脱离社会、高于社会的强制性的国家权力。这一公共权力的掌握者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存在与人民大众相分离的社会公共权力是国家的本质特征。 7、政府与国家关系: (1)、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 (2)、国家职能决定政府职能 (3)、国家还可能有多级政府 (4)、地方政府的设置、权限、职能与国家状况、目的有关 (5)、总结:(1)国家产生后政府产生。 (2)中央政府产生后地方政府才产生。 8、地方政府地方制度的类型 (1)、行政体地方政府 (2)、自治体地方政府 (3)、混合体地方政府 9、(1)、行政体地方政府的含义:行政体地方政府是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的地方政府。 行政体地方政府的特征: 第一,地方政府是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下级行政机关,不存在代表当地公民利益和意愿的代议机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