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百分数应用三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参考模板

百分数应用三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参考模板

百分数应用三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参考模板
百分数应用三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参考模板

百分数应用三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强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并能根据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根据百分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百分数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请同学们想

一想,你能给大家说一些生活中用到百分数的事例吗?(让学生自由说

一说)

2、观看笑笑家的家庭消费情况

⑴你能给大家说说表格所表示的意思吗?

⑵据表中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⑶教师提出问题:

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吗?

二、自学探究

1、出示自学指导

⑴试着尝试画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

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⑶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2、学生独立探索解题方法,教师巡视。

3、完成的学生看课本第28页,对比课本上的方法,梳理自己的解题思路。

4、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三、讨论质疑

1、有目的的选着学生板演解题过程

方法一: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 X -35% X = 210

30% X = 210

X = 700

答:1985年这个家庭的总支出的700元。

方法二:210÷(65% -35% )

=210÷0.3

=700(元)

答:1985年这个家庭的总支出的700元。

2、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问题预设:

⑴为什么假设1985年总支出为X?

⑵“65% -35%”表示什么意思?

⑶为什么用“210÷(65% -35% )”呢?

四、反馈总结

1、试一试

⑴1995年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⑵2005年,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50%,旅游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10%,两项支出一共是5400元,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元?

2、拓展思维

石林乡今年苹果大丰收,产量达到3.6万吨,比去年增产了二成,石林乡去年苹果的产量是多少万吨?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从引课、新课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呈现了笑笑的妈妈记录的家庭消费情况统计表。鼓励学生从统计表中发现这个家庭的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在逐年减少,而其它支出总额占家庭总支出的百分比在逐年增多。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求出家庭总支出的问题。寻找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

课后我发现,还有些学生寻找不到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有一定的困难。后来反思,课堂上学生交流的时间短,没有关注到学困生。这是今后要注意问题。

新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王壮龙港区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力目标: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设计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复习,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根据游戏写出比,复习比的相关知识。 二、情趣导入,激发兴趣 (一)、照片激趣 师:小小的游戏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善于发现、多思考,就会有所收获。 1、教师出示本人原照与放大后的三幅照片,提问: “老师想把这张照片放大,出现了下面的几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学生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看法。 2、揭题:——比例。

师:这张照片之所以没有变形,因为它是由原照片“按比例”放大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 (1)教师课件出示原照与一张放大照,提问: “现在老师给出这两张照片的数据,分别算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值,然后看一看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两张照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后,思考,交流,谈发现(2)师解释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师:原来不变形、按比例缩放指的是可以找到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这样的一个等式,板书: 7:5=14:10或 2、深入理解比例的意义。 (1)教师出示课件,提问: 生活中还有很多“按比例”缩放的现象,请看——五星红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当它冉冉升起的时候,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的国旗的尺寸,它们的长与宽的比是不是也能组成这样一组等式呢? 学生独立思考,记录,尝试写出等式。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六年级数学下《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比例的应用》教学设 计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2、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解比例,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教师: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看能想出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生1:先算出每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再算5小时汽车行驶的千米数。列成算式是:14025。 生2:先算出5小时是2小时的多少倍,再把140千米扩大相同的倍数。列式是:140(52) 如果学生想出用比例解的方法,教师可以直接问学生:你为什么要这样解?让学生说出解题的理由后再归纳其方法;如果学生没想到用比例解,教师可作如下引导。 教师:除了以上的解题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研究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比例知识思考,题中有用种量?是哪几种量?这几种量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题中的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随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的板书:因为速度一定,所以路和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140:2 = X:5(依据:速度一定) 注意:① 灵活选择解法。 ② 比例解时要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 ③ 解完后注意检验。 3、想一想:如果把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 4、教学例2:跟例1相似的方法进行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图片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及反思

图片的获取与加工---移花接木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王孝东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钢笔工具、仿制图章工具等的操作方法,因此要弱化概念,尽快让学生明确相关工具的作用和功能。让学生多操作,所以在选材上,事先假定是:有人物甲的风景图片,我们要将人物乙放在人物甲的位置上,该如何处理?关键点(描边、复制周围图象)就会应用到钢笔工具、仿制图章工具,即换言之钢笔工具、仿制图章工具的作用和功能就是描边、复制周围(参考点)图象的■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课选材新颖、任务明确,学生有较强的操作愿望,因此尽量少讲,考虑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提倡基础好的同学也可以自主学习,因此任务提示由粗到细,进行分层次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钢笔工具的基本功能和常用操作方法。 (2)、掌握仿制图章工具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3)、综合运用工具对比较复杂的图像进行“移花接木”,并了解人景结合的相关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如何使用PS的钢笔、仿制图章工具。 (2)、让学生自选素材,进行“移花接木”。 (3)、通过评价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知道肖像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行为与创新

通过对网上恶搞图片的讨论,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钢笔工具、仿制图章工具、图像的调整 2.教学难点 钢笔工具、仿制图章工具。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学任务驱动网络投票系统师生交流平台■课前准备 提供班级同学的生活照,以及一些明星的合演照。 ■教学过程

提交一份反思及修改后的新教学设计

思品二年级《你真棒》教学反思 1、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上好一堂课,要让学生在准备学习 之初,就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教学创设最佳开端。在 上课前,我通过让学生一起背古诗,给学生一个轻松的学 习氛围,这样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我又通过 想象画面渲染、集体交流、魔术信封展示等多种活动,使 愉悦的氛围得以延续。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 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才会有成效。 2、 2、活动具有实效性和层次性。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形式, 它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但 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任何形式的活动必须服务于教学 目标。本节课设计了三个环节,层次清晰,目的明确。赞 美同学——赞美身边的人——赞美陌生人,环环紧扣。特 别在赞美同学这个环节中,也体现了层次性,由易到难, 从夸奖班里表现好的同学——魔术信封中寻找具备某一特 点的同学——评点跑步事件——给烦恼的同学出金点子。 使学生发现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并能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恰当地赞美,体验赞赏他人的快乐。 整节课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不过“金无足赤”,在这课中,我也留下了遗憾,像学生对优点的涵盖面理解得不够,总是局限在“学习”、“特长”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学习”、“特长”

以外的地方引导,善于发现。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生活,思想品德教学不能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经验。新课标提出:“对小学生应采用活动方式进行教学,”让思品教育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我应该多联系学生日常实际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不仅关注优秀生,更要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平时及在家的情况,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知道这点后,我相信以在后在品德教学中会有进步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经典、值得收藏)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内容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五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学生对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形式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这也是学习解比例的重要基础。解比例时,关键是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比例的实际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创设“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方法: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概念

1、复习 ①什么叫做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③想一想,运用比例的知识,括号里该填几? 3 : 9 = ( ) : 15 (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所以未知项是5) 2、引入解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项的项,叫做解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课件展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 你知道淘气能换几本小人书吗? 在进行“物物交换”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按一定的比例交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并说说想法。 学生展示: ①画图的方法 每4个玩具汽车可换10本小人书,所以3个4可以换30本小人书,余下2个玩具汽车还可以换5本小人书,一共可以换35本。 ②倍数关系 14÷4=3.5 3.5×10=35(本)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十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绿色环保”为题材,利用对话形式,从学生自己创办的网络杂志引入,谈到“绿色学校”,讨论了如何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语法重点主要为构词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大纲词汇和构词法。To obtain new words and phrases 2. 能力目标:1 )能听懂有关环保日常对话,获取准确信息。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2 )能比较自如地谈论环保等相关话题。 3. 文化意识:注意在日常口语中存在的中外文化的不同;学习外国在环保方面先进的理念和做法。 4. 学习策略:能学会使用口语中的一些常用功能句;能够有礼貌地和别人交谈;在泛读中学习、熟悉加前缀、后缀的构词法。 教学内容: 1. 大纲词汇waste, wasteful, throw away, metal, energy, pollution, recycle, environmental, hopeless。 2. 前缀、后缀的构词法。 教学重点: 前缀、后缀的构词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步骤 教学第一个环节:利用图片导入新课

1. 向学生展示PPT中有关图片,从而引出课文标题及新词汇。 2. 引导学生注意新词汇的结构,从而引出前后缀的构词法。 3. 结合图片,重点展示前后缀的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4. 学习新单词 waste, wasteful, throw away, metal, energy, pollution, recycle, environmental, hopeless 5. 检查单词 1 )集体朗读单词。 2 )单词抢答竞赛(小组活动,老师说中文,学生抢答英语单词) 设计意图:本课时需要学生掌握的词汇不多,但是,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也不简单,因此,我利用图片易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了欢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同时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单词抢答竞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单词的印象。为后面的对话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个教学环境中,全课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载体,一路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和总结学习规律。 第二个环节:师生互动,学习探究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如何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T: What on earth should we do? 2.针对刚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头脑风暴,讨论出解决方案。 3.以小组汇报的方式整理出一份解决方案,以供全体学生学习。 4. 听录音完成以下练习(对文章细节信息的获取) Listen for the followings: 1.The email is from ______________. 2.Zhao Ming studies at _____________ in Dalian. A. an ordinary school B. a green school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丁家镇中心小学李红梅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 、经历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3 、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学难点: 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 .下面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能组成比例吗?(白板出示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讲《完璧归赵》的故事。秦王打算用什么来换和氏璧?其实这种物物交换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学生举例,课前,老师就收到了这样一则信息,淘气是玩具汽车的收藏爱好者,笑笑喜欢收藏小人书,两人一商量,打算资源共享。引出新知——《比例的应用》 三、实践探究、精讲点拨 活动(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及反思以及评语

《20.1.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长春高新第二实验学校 杨洪艳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本节内容主要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先通过逆命题的猜想,再利用图形验证,最后逻辑证明。教材在知识呈现方式上,尽可能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尽量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并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对平行四边形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探究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学会一些简单的应用,通过逆命题猜想、验证、逻辑推理证明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简单应用,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解题的能力。 3.教学环境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启发讲授,学生探究学习,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同时借助实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并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2.在拼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即丰富的想象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活动,在做“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材第19~20页)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会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解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难点: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汽车玩具、小人书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原始的商品交换形式不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而是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进行的,按一定的比例交换自己所需物品的,其实现在人们有时还会用这种“物物交换”的古老方式进行交换。(出示教材主题图)你看淘气和奇思就是这样交换的。 师:根据以上主题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1:淘气有14个玩具汽车。 生2:奇思想用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奇思解决这个问题呢?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生1:可以分步进行交换,14里面有3个4,也就是说能换3个10本,即30本小人书。还余2个玩具汽车。 生2:余下的2个玩具汽车,正好是4个玩具汽车的,也就是还能换10本的,即5本小人书,所以14个玩具汽车一共可换35本小人书。 生3:还可以通过列算式的方法,因为14里面有3.5个4,1个4换10本小人书,3.5个4就可换35本小人书。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师:现在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比例的应用) 师:“4个玩具汽车换取10本小人书”这种交换方式是不变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你们试一试吧! 小组合作、汇报。 生:4∶10=14∶x。 师:这样,在这组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 生:知道其中三个项,还有一个项不知道。 师: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把它叫作未知项。 在板书下面加上“未知项”三个字。 师:像这样,知道比例中的任意三项,求另外一个未知项的过程叫作解比例。同学们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求出4∶10=14∶x中x的值吗?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生1:把比看作除号,那么4∶10=14∶x就可以转化成4÷10=14÷x。 生2:把4∶10=14∶x转化成4x=10×14 来解。 师:非常好,下面请一个同学解释一下4∶10=14∶x转化成4x=10×14来解,依据是什么? 生: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师:同学们会解方程吗?把这个方程解出来。 在全班学生独立解答的同时,由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呀?(35)对了,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35本小人书。我们解答得对不

新北师大版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公开课优质课教案

《比例的应用》教案 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19,20页“比例的应用”。 设计背景 本节课主要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比例。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四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也是本节课的重要学习基础。这节课的学习既要帮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思维过程,也要引导学生理解“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和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物物交换”是人类使用货币的开端。“物物交换”的情境蕴含着按一定的比例交换的数学关系。教科书通过创设“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再次呈现学生多样化的思考,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整节课“寓算于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新知、学习新知、掌握新知,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教具准备

练习本、课件。 过程预设 活动(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用一头羊换一把石斧。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即:淘气已知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小明有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活动(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草稿本上。 2.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物物交换”过程中。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14÷4=3.5,3.5x10=35(本)。 方法二:10÷2=5(本),14÷2=7,5x7=35(本)。 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个), 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x3+5=35(本)。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 12个玩具汽车=30本,2个玩具汽车=5本, 12+2=14(个),30+5=35(本)。

《视频的获取与加工》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2节视频的获取和加工 ——“我是大导演”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七章音视频获取与编辑》中的第2节内容。本章内容趣味性强,《第2节视频的获取和加工》更是图片、声音、视频的一个综合应用。组织好学生学好本章内容,是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的一个激发,也是能力的一个提升。为将来网页制作、动画制作也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office 软件的界面比较熟悉,但对于新的软件会有畏惧感 2、学生是处于青春期间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喜欢自由和个性张扬。 3、学生会使用网络学件进行学习,并能够从网络学件上下载或上传资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视频格式的类型、特点及一般应用场所 (2)了解视频加工的几个常见软件 (3)熟悉Movie Maker的窗口界面 (4)掌握用Movie Maker软件编辑视频的思路和流程 (5)掌握视频过渡和视频效果在视频制作中的应用方法 (6)掌握用Movie Maker在视频中添加、制作片头和片尾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制作1分钟左右的小视频过程中,掌握视频加工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能够对视频文件有一定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在创作过程当中,作品主题与音乐相融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知识产权保护的常识 (3)通过《怒放的生命》的视频小作品引导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4.行为与创新 能够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视频的加工与处理为生活添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视频制作流程 (2)视频过渡和视频效果的添加 (3)片头和片尾的制作 2.教学难点 (1)尽快消除Movie Maker软件的陌生感 (2)片头和片尾重叠效果的制作和应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课题: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分配应用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抢答: 1.将10克糖放入90克水中,糖和水的比是多少?糖占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的几倍?糖是糖水的几分之几?水是糖水的几分之几? 2.小刚家养的鸡、鸭、鹅的只数比是7∶2∶1,那么鸡的 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 () ,鸭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

()(),鹅的只数占三种家禽总数的 () () 。 3.果园有10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3 5 ,梨树有多少棵? 4.根据“糖和水的比是1∶9”这个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5.揭示课题:比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小明的妈妈在超市购买了一个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 (课件)出示教材例2图及相关文字。 师:谁知道什么是稀释液?什么是浓缩液? 师:1:1的稀释液是怎么配出的?请看大屏。 (课件)演示稀释液的配制过程: 师:在1:1的稀释液中,浓缩液和水各占多少? (各占稀释液总体积的一半或二分之一) 引导学生理解浓缩液、稀释液,目的是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掌握按比分配的问题的结构特点,以便分散难点,同时让学生理解原来学习的平均分其实就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 师:那么,阿姨要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呢?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比例的应用》的教案设计

《比例的应用》的教案设计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 .一辆汽车2 小时行驶140 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 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350 (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 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 千米,5 小时到达.如果要4 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提交教学反思

提交教学反思: 在阶段三,我们已经将《作业二:教学设计》的内容付之于课堂教学,并上传了课堂教学视频。请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实施的效果,按照模板完成教学反思的撰写。 作业要求: 1.务必按照工具模板来完成教学反思,模板请点击附件下载; 2.提交的教学反思必须基于阶段三的教学效果和《作业二:教学设计》来完成; 3.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4.必须原创,如不符合作业要求,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教学反思模板

二、反思教学过程 一、主动感知,身心入境 [课堂实录1] 如右图,屏幕广播问题。 师:你能说出这是一个圆还是两个圆? 师:这么简单的问题老师为什么会提出 呢?启发学生思考。 学生经过思索给出的回答不统一,既有说 一个圆的,也有说是两个圆的,甚至还有说是四个半圆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你的理由是什么?激发思维活力。 师:那到底是一个圆,还是两个圆?真理是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上,还是暂时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分析分析,好吗? 在“三生五主”课堂教学模式中,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该阶段重在一个“入”字,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发展实际,精心预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活动、问题或竞赛,与生活对接,放手让学生体验,创设和谐、自在、兴奋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活动中自然感知到简单的任务中也蕴含着生活的智慧,节奏明快、启发思维。当学生的感知大而无边,指向模糊时,教师要通过“铺路搭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知学习“航标”,引导提炼出核心问题。 二、主动发现,指引方向 [课堂实录2] 学生绘图练习后。 师:在绘图过程中,你是怎样完成任务的? 生1回答,他是常规画法,依次画圆,画好的圆有大有小,难以达到作品范例的效果。 师,有些同学完成的很快,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样画的。 生很自豪的说:画好一个圆后,通过复制,粘贴,移动,翻转就画成了第二个圆啦。 师根据回答板书绘画过程:这两种画法,那种画法更节省时间精力? 在主动教学模式中,孩子们既是“舵手”又是“水手”。主动发现就是学生在初步感知任务后,发挥自学潜能,发现并认同学习问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方案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方案 一、概述 本课程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并且会正确解比例。 本课为1课时,时间40分钟。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内向积与外向积之间的关系,正确求解比例中的未知项。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前一节课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五年级时已经学习过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学生对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形式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本课时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在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物物交换的相关事

例,而对这些学生都非常感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题意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能正确解比例。 难点:利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 师:图片中的人物是什么时代的? 生:原始时代。 师:在原始社会还没有产生货币(钱)的情况下,人们为了得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时需要进行“物物交换”,图片上的人用了一只兔子换了一袋米,那么他拿2只兔子能换得4袋米吗?5袋米吗? 生:不能,不公平,因为它们不是按照一定比例交换的。 师:所以物物交换要遵循一定的比例进行(板书:比例),今天有两位小朋友也要进行物物交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交换的。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师:(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淘气有14个玩具汽车,小明说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14个玩具汽车可以多少本小人书? 师:我们获得了这些信息那么你们能帮助淘气进行交换么?他到底可以获得多少本小人书呢?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北师版)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之间的关系。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答得好的,要注意适当表扬;答得不好,要注意引导鼓励) 3、怎样确定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二、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本节课我们将应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课题),大家有没有信心把它学好? 三、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淘气和明明用玩具汽车换小人书的图片。 2、教师谈话:这道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说说解的理由。 (同桌合作,交流解答方法) 3、指名学生说解答过程,其他同学举手补充。 (如果有学生用比例的方法解,要让学生说出解题理由,并引导学生归纳其解法;若没有学生用比例解,则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4、用比例知识解 (教师谈话:如何用比例知识来解呢?我们在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可以找出哪几组对应量? (2)谁和谁成什么比例关系? (3)不知道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的页数该怎么办?(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可以列出什么样的比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5)学生独立解答。 (6)小结:怎样解比例?(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求出未知数。 5、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四、巩固练习 1、作业本上的6个小星星可以换2面小红旗。淘气的作业本上已经有了15个小星星。 (1)15个小星星可以换多少面小红旗?说说你的想法。 (2)假设15个小星星可以换 面小红旗,你能列出比例并解决问题吗? 2、写出比例,并求出未知数。 3、解方程。 18279=x 6.3:9:4x =75.34=x 4.0:3.0:24x =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学习主体:小学六年级学生 学科:数学 已有知识:比的认识、分数应用题 教具准备:每份40根的小棒30份,生活中利用比的物体的图片若干张。每小组发一张小棒操作记录表。 学生准备:寻找生活中利用比的物体并摘录下来。 二、教学课题: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74——75页。 三、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橘子,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构建解决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

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掌握按 比分配的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 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五、教学重点: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按比分配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他们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理解并不清楚。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问题导入。 (多媒体显示一筐橘子的图片) 师:同学们,这些橘子分给大小两个班,怎么分合理? 生:把这些橘子平均分两份,每班一份。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每班一份就公平了。 师:有其它想法吗?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比例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20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教学重点: 学生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写出比例式。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近段时间都在学习什么内容?(比例)今天,我们就来探索用比例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板书课题。请学生观看大屏幕,并自主读题。 淘气和小明用“物物交换”的方式,换自己想要的玩具或图书。小明说:4个玩具汽车可换10本小人书,而淘气有14个玩具汽车。 师:信息完整吗?请补上问题信息?(淘气可换多少本图书?)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解题多样性。

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请思考,并把自己的方法写在纸上。 提示:可以用画一画、算一算等等不同的方式。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解答方法。 师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想法。 画图法思路预设:每4个玩具车换10本书,可以换3个10本书,剩下的2个玩具车则可换5本书。因此,14个玩具车可换35本书。 计算法: 预设1:10÷4=2.5(倍),交换的10本书是4个玩具车的2.5倍,多少本书是14个玩具车的2.5倍,即求14的2.5倍是多少,2.5×14=35(本)(或先求每个玩具车可换几本书,再求14个玩具车可换多少本书。) 预设2:14÷4=3.5(倍),14个玩具车是4个玩具车的3.5倍,多少书是10本书的3.5倍,即求10的3.5倍是多少。 (如有学生用方程或比例的方法,放至最后展示;如没有学生用方程或比例的方法,则师引导,如果用比例来解答此题,你会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尝试列比例,师请其说出自己写的比例,及为什么这样列? 预设1:4个玩具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交换按4:10进行,14个玩具车可换x本书,根据题意列成比例4:10=14:x。(师板书此比例。) 预设2:14个玩具车里有几个4辆车,也就是x本书里有几个10本书,列比例为:14 :4=x:10。 预设3:10本书是4个玩具车的几倍,x本书也就是14个玩具车的几倍。列比例为:10 :4=x:14。 预设4:14:10=4: x。与题意不符,14个玩具车不是交换10本书的,计算结果也不合理,比例是错误的。(如发现学生列比例时有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案

《比例的应用》 1.本课时学习的是教材19 ~20页的内容。 2.本课时主要学习解比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意义,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教材创设了“物物交换”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 3 .本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五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过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学生对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形式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这也是学习解比例的重要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解比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14÷4=3.5,3.5×10=35(本)。 方法二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化州市杨梅镇中心小学黄伟超 年级:六年级 学科:数学 课型:讲授课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习内容:比例的应用(一) 学习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并自主探索解比例的方法,理解根据“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会正确解比例。 学习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学习难点:建立解比例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 学习准备:课件、练习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物物交换”,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2、呈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并尝试提出问题。 即:淘气已知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10本小人书,小明有14个

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活动(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草稿本上。 2、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物物交换”过程中,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14÷4=3.5,3.5×10=35(本) 方法二:10÷2=5(本),14÷2=7,5×7=35(本)。 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3=3…2(个),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2个玩具汽车=5本, 12+2=14(个),30+5=35(本)。 3、请学生介绍每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并强调尽管思路不同,但各种方法都围绕玩具汽车个数与小人书本数之间的比例关系而展开。 活动(三)引进新知,拓展策略。 1、教师引导: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同学们能否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两句话写出比例的,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尝试列式,并说说写出比例的主要根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