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

...的是( )

A.B.

C.D.

2.如图所示,甲是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乙摘自元素周期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

C.乙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11

D.甲原子核外共有5个电子层

3.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4.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A.丁一定是化合物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 1

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

5.最近,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CO2高效转化为甲醇(CH3OH)。这不仅可以缓解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还将成为理想的能源补充形式。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

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四种物质均为化合物B.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C.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D.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6.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B.加热立即收集

C.收满后移出集气瓶 D.结束时

停止加热

7.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

A.取液时挤入空气B.代替玻璃棒进行搅拌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D.将残留溶液的滴管倒持

8.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存放气体的装置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

B.实验室收集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b进入

C.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a进入

D.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

9.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

10.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获得氧气B.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C.空气中氧气质量占空气质量的21% D.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2:7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D.x的值是7

12.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有关化学反应A+B=C的四组实验,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已知四位同学取的A和B的总质量均为10g,且反应均完全进行。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g B/g C/g

甲739

乙649

丙X Y6

丁55Z

A.Y可能等于8 B.X可能等于4

C.X可能等于8 D.Z一定等于7.5

13.下列鉴别两种不同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序号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A CO2与O2燃着的木条,观察燃着的情况

B酒精与白醋闻气味

C CaCO3与NaCl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D NaOH与Na2CO3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A.A B.B C.C D.D

14.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变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反应有单质生成

B.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分的

C.图中生成物全部是化合物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1

15.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⑤⑥

16.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7.维生素可以起到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A1(C20H30O),会引起夜盲症。下列关于维生素A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维生素A1属于无机化合物

B.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3

D.维生素A1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18.如图是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4

C.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单质

19.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 O2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择装置①或②作为 O2的发生装置B.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的收集装置C.装置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D.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

20.下列关于CO2的实验室制法及性质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CO2的药品

B、发生装置

C、收集装置

D、比较CO2与空气的密度

A.A B.B C.C D.D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根据下列实验装置,请回答。

(1)如图1所示,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为了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

(2)如图2所示,写出实验室用装置A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试管口放团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3)实验室常用图2中的__________装置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填字母);若用下图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H2,请将方框内的导管补画完整___________。

(4)25g石灰石与一定质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与盐酸不反应,也不溶于水),生成8.8g二氧化碳,求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

22.下图为实验室气体制备、干燥、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2

H CuO Cu H O ++ (1)若用Zn 和H 2SO 4溶液反应制取干燥的氢气,并检验氢气的可燃性。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点燃氢气前,先要检验氢气的_____;以免氢气发生爆炸。氢气燃烧的方程式是:_____。 ②生成氢气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2)若以H 2O 2溶液为原料(以MnO 2为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干燥的氧气。并用来测定CuO 和Cu 的混合物样品中CuO 的含量,仪器的连接顺序为A→B→C 。 ①仪器B 的作用是_____;

②仪器A 中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③欲通过测量反应前、后C 处大玻璃管质量的增加,来计算样品中CuO 含量。若反应后大玻璃管中红色的Cu 还没有完全消失,则样品中CuO 含量的测算结果将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受影响”)。

23.现有以下常见化学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仪器A 的名称为_______。

(2)可用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或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序号),其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用CO 气体还原CuO 的实验应选____装置(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

(4)装置⑥可以用于气体的收集,请用图中“a”或“b”填空:当收集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CO 2气体时,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应从_______通入。当收集难溶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如H 2、O 2、CH 4)时,采用排水法收集,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再将气体从_______通入;若要将瓶中气体导出,应将水从_______充入。

(5)实验室常用块状硫化亚铁固体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H 2S )。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硫化氢气体,仪器B 是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底部放有带孔

塑料隔板,其他夹持装置已略去。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往A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关闭止水夹,将A容器适当上移或下移,若_______,则气密性良好。

②制备硫化氢气体时,块状硫化亚铁固体先放在_______(填“A”或“B”)容器中,连接好装置,打开止水夹,然后_______。

24.(1)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实验2实验3

①实验2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设计实验1、3的目的是研究______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2)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提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①通过下表进行现象分析:

可燃物与氧气接

温度达到着火

是否燃烧

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①(例)√╳√╳

乙②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②通过以上分析,推出燃烧需要氧气的依据是______。

25.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装置如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a_____;b_____。

(2)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和收集装置是_____(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装置A试管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收集完气体后,检验氧气的方法是:_____。

(3)装置B与D组合,可以制取多种气体:

①制取氧气,所用的药品是_____和_____。

②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用D装置收集气体,其原因是_____。

④在用B装置制取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应伸入液面以下,原因是_____。

26.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

(2)小芸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O2,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小洁改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则发生装置应做的改动是______。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______,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

(4)实验室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草酸晶体可以制得CO,但是加热时草酸晶体在分解之前先熔化成了液体,如果用这种方法制取CO,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选择的理由

是_______。

(5)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图甲装置,用鸡蛋壳代替牙齿来探究含氟牙膏能否预防龋齿。已知:

含氟牙膏(含氟成分为NaF)与鸡蛋壳发生反应,在蛋壳表而能生成氟化钙保护层。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2NaF+CaCO3 ===CaF2+Na2CO3

实验药品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实验组

1.用牙膏处理过的鸡蛋壳0.50g

2.20mL

3.5%稀盐酸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将牙膏处理过的蛋壳盛放在锥形瓶,用

注射器抽取20mL3.5%稀盐酸,连接好装

置;

3.打开开关,将盐酸快速压入锥形瓶中;

4.关闭开关,测量100s内装置内压强的变

化。

记录曲线

图如乙所

示。

对照组

1.未用牙膏处理过的鸡蛋壳0.50g

2.20mL

3.5%稀盐酸

将“未用牙膏处理过的蛋壳”重复上述实验

说明

1.鸡蛋壳预先用牙膏液浸泡、洗涤、晾干;

2.稀盐酸的目的是模拟形成龋齿的酸性环境。

①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是________。

②图乙中x~y段压强增大的主要原因_________。

③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的理由是___________。

27.(7分)水通常是可用来灭火的,但有时水却是可引火的。同学们将少量超氧化钾(KO2)

粉末用棉花包裹没有任何变化。(已知棉花和超氧化钾不反应)但如果将少量水滴到包有超

氧化钾粉末的棉花上,则棉花迅速发生剧烈的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还剧烈)。同学们对此

产生好奇,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1.超氧化钾和水反应生成。2.。

【设计与实施】为了验证猜想,有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向盛有KO2的试管中滴加适量水,若看到有气泡产生,证明猜想1成立。在上述实验的试管口拴上一个气球,若气球变鼓,证明猜想2成立。你是否同意该实验方案,你的理由是。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又进一步完善该方案并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结论】超氧化钾与水发生的化学反应,满足了棉花燃烧的条件。

28.下图是初中常见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A实验中a管中中气体为_________,试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

(2)B试验中气球的作用__________,若玻璃管中气体为50mL,要使实验成功注射器中气体至少需要_________mL。

(3)C中水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

(4)实验D可以探究燃烧的条件。烧杯中放有热水,实验中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通过实验E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前将白磷放入锥形瓶中,称量装置的总质量,引燃白磷,待反应后再称量装置总质量,发现托盘天平保持平衡。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综合分析上述五个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①实验A中的水中加入稀硫酸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②实验B中实验结论为空气中氧气质量约为五分之一

③实验C中现象:铁丝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④实验D中的热水只起隔绝空气的作用

⑤实验E中的气球起到了平衡瓶内外气体压强的作用

⑥实验E中锥形瓶内事先放少量细沙的作用是防止瓶底炸裂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的绝对值交叉约减,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1时不写;化合物中铁元素显+3价时读铁,所以氯化铁的化学式为FeCl3.选B。

2.B

解析: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甲元素的名称是溴,带“氵”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错误;

B、甲是溴(Br),溴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乙元素是钠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通常显+1价,甲、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Br,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乙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原子序数=质子数,乙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不是中子数为11,错误;

D、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甲原子核外共有4个电子层,错误。故选B。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物质的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故加入菜叶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A选项错误;

B、蜂窝煤的多孔可以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燃烧的更充分,减少资源的浪费及环境的污染,B选项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千万不能乘电梯,因为建筑起火很可能造成断电,而且电梯间的通道往往是浓烟和火焰的集中的地方,C选项错误;

D、酒精能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用水只会增大火的燃烧面积,反而更危险,正确做法是用湿抹布或者细沙盖灭,D选项错误。

选B。

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质量增多的物质是生成物,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据

图可知,甲是生成物,丁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乙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即该反应是丁=丙+甲。

【详解】

A.丁发生分解反应,故丁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正确;

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9%-17%):(41%-25%)=8:16=1:2,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正确。

故选C。

【点睛】

考查学生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能力。

5.C

解析:C

【解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物中的氢气是单质,该反应中四种物质不是均为化合物,错误;B、反应前的H元素的化合价为0,反应后水中H元素化合价为+1价,反应前后H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错误;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1:3,正确;D、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比较简便的方法是根据微观示意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分析解答。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插入水槽液面以下,双手握住试管,若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正确;

B、加热时排出的气体很大一部分是试管和导管中的空气,故加热后不能立即收集气体,应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故B不正确;

C、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故收集满氧气后应在水槽中将玻璃片盖好再和集气瓶一同取出水面,故C不正确;

D、实验结束应先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中再移去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故D 不正确。故选A。

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根据胶头滴管的用途和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详解】

A、使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液体时,应先把胶头内空气挤出,再伸入溶液中吸取,错误;

B、胶头滴管不可代替玻璃棒搅拌,易造成损坏,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正确;

D、将残留试液的滴管倒持,会引起试液污染或腐蚀胶头,错误。故选C。

8.B

解析:B

【解析】

A. 装置②是固液常温反应制取气体的装置,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②,正确;

B.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都比空气的密度大,均可使用装置③,气体从导管a进入占据下方空间,空气则被赶到上方空间而从b排出,错误;

C.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干燥不与其反应的气体,装置④是洗气装置,导气管是长进短出,实验室干燥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使用装置④,气体从导管a进入,正确;

D.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对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集气瓶正放,实验室收集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均可如图⑤临时存放,正确。故选B。

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

A、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泥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1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正确;

B、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氮,正确;

C、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错误;

D、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正确。故选C。

11.A

解析:A

由图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减少了14g﹣2g=12g,故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为12g;同理可以确定丁是生成物,生成的丁的质量为36g﹣5g=31g;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26g﹣19g=7g。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质量比为12g:19g=12:19,错误;B、丙的质量不变,丙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正确;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丁,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丁是化合反应的生成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D、由质量守恒定律,乙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为31g﹣12g=19g,故X的数值为

26g﹣19g=7g,正确。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反应后质量增加的属于生成物、质量减少的属于反应物),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甲同学的反应不是恰好反应,如果A剩余,则B完全参加反应,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3g,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9g-3g=6g,即A、B、C三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6:3:9,乙同学的反应中有1gB剩余。

【详解】

A. 根据A、B、C三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为6:3:9,Y=36

9

=2,此选项错误;

B. X=6-2=4,此选项错误;

C. X=4,此选项错误;

D. A、B两种物质反应时的质量比是6:3,5gX与2.5g的B恰好反应,生成Z的质量为5g+2.5g=7.5g,故Z一定等于7.5,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A、根据氧气有助燃性,二氧化碳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B、根据酒精具有芳香气味,白醋有酸味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是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

【详解】

A、取样品,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燃烧更旺的是氧气,火焰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

B、取样品,闻气味,有芳香气味的是酒精,有酸味的是白醋,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

C、取样品,加水溶解,会形成溶液的是氯化钠,不溶于水的是碳酸钙,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C正确;

D、取样品,滴入酚酞,溶液显碱性,都会变成红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错误.故选D.

【点睛】

1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反应后生成了一种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此反应有单质生成;故A正确;

B、反应前共有三种原子,而反应后仍然是这三种原子,说明反应中原子不变,可推断得出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故B正确;

C、反应的生成物为一种单质的分子和一种化合物的分子,生成物一种为化合物一种为单质;故C不正确;

D、反应前的两种分子各有2个分子参加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

1:1,故D正确。故选C。

15.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因为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

②原子是可分的,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③原子呈球形;

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

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选A。1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在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

【详解】

A. 水分子中含有氢原子和氧原子,所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反应前是氢元素和氧元素,反应后还是这两种元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故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D. 分子是原子构成的,由水分子的微观图可知: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此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7.B

解析:B

【解析】A、根据维生素A1(C20H30O)化学式可知,维生素A1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错误;B、维生素A1中C、H、O的质量比

=(12×20):(1×30):(16×1)=240:30:16,可见维生素A1中O元素的质量分数最低,正确;

C、维生素A1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20):(1×30)≠2:3,错误;

D、维生素A1是由维生素A1分子构成的,不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1个维生素A1分子是由20个碳原子、30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正确。故选B。

点睛: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8.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由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详解】

A、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B、由上图可知,生成的甲、乙分子个数比是1:3,错误;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正确;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的分子都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都是单质,正确。故选B。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用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①作为 O2的发生装置,当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氧气时,选择装置②作为 O2的发生装置,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O2密度比空气稍大,且不易溶于水,选择装置③或④作为O2的收集装置,做法正确,

故不符合题意;

C 、装置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才可收集气体,做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 、将装置①中的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插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防止产生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做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2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稀盐酸和大理石,故符合题意;

B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固液不加热型装置,故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故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二氧化碳,故不符合题意。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锥形瓶 长颈漏斗下端管内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良好 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气管,使导气管堵塞 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B 、D

解析:锥形瓶 长颈漏斗下端管内液面上升,说明气密性良好

4

2422Δ

2KMnO K MnO +MnO +O ↑ 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气管,使导气管堵塞 用带

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B 、D

80% 【解析】 【分析】

本题研究的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原理、装置、过程。 【详解】

(1)仪器a 的名称是锥形瓶;检验该装置的气密性,向左推动注射器活塞,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瓶内压强增大,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长颈漏斗下端管内液面上升。

(2)装置A 是加热固体制气装置,且试管口有棉花,所以该装置用于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4

2422Δ

2KMnO K MnO +MnO +O ↑;试管口放团棉花的作用是防止高锰酸钾进

入导气管,使导气管堵塞;用装置D 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3)实验室常用图2中的B、D装置来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用下图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H2,方框内的导管补画完整为。

(4)解:设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3222

CaCO+2HCl=CaCl+H O+CO

10044

X8.8g

100X

=

448.8g

X=20g

则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0g

100%=80%

25g

?。

【点睛】

本题难度较大,难点在于实验制气体中除了涉及到画图,还考查了有关混合物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2.A→B→D 纯度2H2+O22H2O Zn+H2SO4=ZnSO4+H2↑ 吸收水分2H2O22H2O+O2↑ 偏大

【解析】

【详解】

(1)①用锌

解析:A→B→D纯度 2H2+O2

点燃

2H2O Zn+H2SO4=ZnSO4+H2↑吸收水分

2H2O22

MnO

2H2O+O2↑偏大

【解析】

【详解】

(1)①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是固体和液体的不加热反应,所以用装置A作为发生装置;要制取干燥的氢气,可使生成的气体通过浓硫酸吸收水分后,再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不纯点燃有爆炸的危险,所以要进行纯度的检验;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H2+O2

点燃

2H2O;

故填:A→B→D ;纯度;2H 2+O 2

点燃

2H 2O ;

②锌与硫酸的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方程式是:Zn+H 2SO 4=ZnSO 4+H 2↑; 故填:Zn+H 2SO 4=ZnSO 4+H 2↑;

(2)①在实验室中制备并收集干燥的氧气,氧气和硫酸不反应,因此可以用浓硫酸吸收水分来干燥;

②以H 2O 2溶液为原料(以MnO 2为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H 2O 2

2

MnO 2H 2O+O 2↑;

③若反应后大玻璃管中红色的Cu 还没有完全消失,则质量增加的少,因此根据质量的增加计算出的铜的质量少,从而导致最终计算出的氧化铜的质量多,所以样品中CuO 含量的测算结果将偏大; 故填:①吸收水分;②2H 2O 2

2

MnO 2H 2O+O 2↑;③偏大。

23.长颈漏斗 ①或② ⑤ 可以将尾气在导管末端点燃,以防止污染空气 b a b 有液面差 B 往A 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再上移A 容器,使

解析:长颈漏斗 ①或② 2

22

22MnO 2H O 2H O+O ↑ ⑤ 可以将尾气在导管末端点

燃,以防止污染空气 b a b 有液面差 B 往A 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再上移A 容器,使稀硫酸与硫化亚铁固体接触 【解析】 【详解】

(1)仪器A 是长颈漏斗;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或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均属于固液常温型,选择装置①或②来制取,其中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

22

22MnO 2H O 2H O+O ↑;

(3)因为CO 有毒,污染空气,所以在选择CO 气体用来实验室还原CuO 的实验时,应选择装置⑤;

(4)装置⑥可以用于气体的收集,当收集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CO 2气体时,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应从b 通入。当收集难溶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如H 2、O 2、CH 4)时,采用排水法收集,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再将气体从a 通入;若要将瓶中气体导出,应将水从b 充入;

(5)①检查图2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往A 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关闭止水夹,将A 容器适当上移或下移,若有液面差,则气密性良好;

②B 装置上的导气管是用来收集气体的,固体应该放在B 装置内,适当的上移A 装置,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