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

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

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
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

保义镇开荒小学留守儿童成长记录册姓名班级学年度班主任

最新成长记录册填写模板资料

基本素质发展云南省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 基本素质发展(高一年级) 一、公民素养个人发展目标——有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尊敬师长,礼貌待人,主动、积极、健康地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生活常识,有正确的生活观。 上学期个人记录——有公德意识,遵守社会公德,尊敬师长,礼貌待人,掌握生活常识,有正确的生活观。 上学期教师记录——能遵守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待人也很有礼貌,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 下学期个人记录——法律意识有所增强,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生活积极主动,举止文明,重诚信,知感恩。 下学期教师记录——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也有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生活也积极主动,举止也很文明。 二、学习态度与能力个人发展目标——学习态度端正,能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学习目的明确,有理想、有目标,持之以恒,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努力尝试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善于思考、总结、反思,不断改进。有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虚心请教。善于研究、查阅资料,不畏困难,认真复习、预习,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按时、高质量完成作业,不抄袭。成绩合格,考试不舞弊。 上学期个人记录——学习态度端正,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切合实际,独立思考,虚心请教。不畏困难,认真复习、预习,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上学期教师记录——学习态度较为端正,学习也很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也有所增强,能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也比较切合实际,善于独立思考,虚心请教,学习很认真,回答问题很积极。 下学期个人记录——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目的明确,有理想、有目标,持之以恒,能有目的的收集整理、使用信息。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与研究问题的能力,按时高质量完成作业,不抄袭,善于思考、总结、反思,不断改进。 下学期教师记录——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兴趣也浓厚了很多,学习目的很明确,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与研究问题的能力,作业质量也有所提高,也没有出现抄袭现象,学习中也善于思考、总结、反思。 三、交流与合作个人发展目标——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客观评价同伴,善于与同伴共同与分享,善于团结同伴。 上学期个人记录——能约束自己的行为,理解同伴的处境,能与同伴一起确立目标并积极实现目标。 上学期教师记录——能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 下学期个人记录——自我批评有进步,与同伴能更好的相处,尊重老师,团结同学。 下学期教师记录——能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与人合作能力得到加强。 四、运动与健康个人发展目标——有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不自卑,不气馁。 上学期个人记录——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有科学的保健习惯,能积极适应不同的环境,更加坚强。 上学期教师记录——有科学的锻炼方法,发育正常,身体健康,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客观分析问题。 下学期个人记录——有适合自己特点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科学的保健习惯、方法,环境适应能力得到加强。 下学期教师记录——已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身体状况良好,能正确面对挫折,不自卑,不气馁。 五、审美与表现个人发展目标——能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参加各种文艺活动。 上学期个人记录——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衣着整洁。 上学期教师记录——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喜欢文艺活动。 下学期个人记录——能感受生活、自然、艺术、科学中的美,言谈举止文明。 下学期教师记录——能感受美,能用多种方式表现美。 基本素质发展(高二年级) 一、公民素养个人发展目标—— 1、培养先进意识,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关心集体,关心社会,热爱祖国,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 2、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热爱生活、生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上学期个人记录——本学期在思想道德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对于集体、社会、国家未做出不合格的事。 上学期教师记录——基本完成目标,个人记录属实。 下学期个人记录——本学期遵纪守法,热爱班级、学校,拥护党的领导,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四有”公民更近。 下学期教师记录——基本完成目标,个人记录属实。 二、学习态度与能力个人发展目标—— 1、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完成各科学习任务,争取好成绩; 2、敢于提问题,努力完善自己,试着采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力求做到更好。

2019年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

2019年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 由于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想读书吗?” “不想。” “那你想干啥?” “学功夫,挣钱。” 面前这个虎头虎脑的孩子叫严鹏,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万庾镇人,14岁,在镇中学念初一。自从父母1999年去广东东莞打工,他就一直和77岁的奶奶一起生活,是一名“留守儿童”。 严鹏并不想读大学,因为“成绩不好”——学功夫、当警察、挣大钱,这才是他的梦想。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严鹏这样的“留守儿童”当中,有着类似理想,认为“读书没用”的还有很多。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

根据湖南省XX年底的统计,该省农村人口为4320.02万,占总人口的64.5%。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起,一些农民就开始外出务工经商。据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数字显示,XX年,全省农民工为525万人,其中,到省外务工的占82%。XX年,外出务工农民人数增加到736万人,XX年更是达到829.1万人,三年内增长了63.3%。 在成为全国劳务输出大省的同时,湖南省也相应地形成了规模达到数百万的“留守儿童”群体。该省曾有学校做过调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儿童,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60%,其中父母同时外出的超过一半,并且呈增长趋势。 XX年8月,共青团湖南省委发起了一次对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该调查由团省委书记吴奇修牵头组成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了湘北、湘中、湘南、湘西的8个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县(市)的16个乡镇,对“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访问,并对部分监护人和学校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96份,内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发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等问题。近日,记者拿到了这份刚刚完成的调查报告。 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 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恐怕连这些家长自己都没有料到——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 调查发现,非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帮助和监督者是父母,而留守儿童则是老师。接受访谈的留守小学生认为,父亲外出后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遇到难题没人问了。代替父母照顾孩子的祖辈监护人较多,他们学历偏低,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 (三)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1.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弱化 父母和同学朋友是农村儿童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是母亲(52.92%)、父亲(43.02%)和同学朋友(34%),留守儿童则是是母亲(41.54%)、同学朋友(34.92%)和父亲(30.38%),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虽然留守儿童获得祖辈的支持(17.02%)高于非留守儿童(10.9%),但远不及同学朋友。 2.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朋辈性倾向明显,易受不良团伙影响 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同辈成为留守儿童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有30.5%的留守儿童认为在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有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 3.教师的情感支持不明显 有47.8%的四年级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主要求助于老师,显著高于第二位的同学朋友(36.6%)。在青少年时期,父母与教师是儿童的两个“重要他人”,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的留守儿童,当父母远离时,教师就成了情感依恋对象。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在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你和谁最亲近等情况中,老师在留守儿童身边的人群中排位都靠后。 4.两成留守儿童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有17.5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22.6%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国内外诸多研究证明,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本研究也得到同样的结论。留守儿童消极情绪较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5.7、5.7、1.5和1.1个百分点。这些消极体验降低了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有23.2%的留守儿童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满意,比非留守儿童高6.4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在给留守儿童提供各种支持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使其更容易感受到外部支持的存在,而且要帮助留守儿童学会有效地利用这些支持,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四)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在留守群体中,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显然低于男童,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 在留守群体中,有外显性攻击行为和内隐性攻击性情绪的女童比例都高于男

宝宝成长记录册寄语

宝宝成长记录册寄语 导语:宝宝成长记录册纪录宝宝成长,那么宝宝成长记录册寄 语怎么写?下面为您推荐宝宝成长记录册寄语,欢迎阅读! 1、黑暗中,我一个人快乐地舞动着,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上帝手中的花朵,会在适当的时候绽放的。 2、亲爱的宝宝:抱着你的感觉,留在爸爸妈妈的胸怀。你的笑容,使爸爸妈妈心醉。你叫着爸爸妈妈那童稚的声音,是世上最甜最美的声音。爸爸妈妈亲亲你的小脸,亲亲你的小手。你晶莹的肤色,是最美的艺术。你一点一滴的进步,令爸爸妈妈万分惊喜。呀呀学语,姗姗学步,一切是那么美好。宝宝一岁啦!感谢上苍,赐与我们如此 可爱的小天使。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3、妈妈希望陈易初在新的一年里身心健康,学习进步,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你是父母的希望,一眨眼你从一个小不点长成了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小姑娘.父母会永远尊重你,但是毕竟你没见过什么大世面,没有经过什么大风浪,所以不管遇到什么事你要听听大人的劝告。爸爸妈妈一切为了你,永远支持你。希望你成为我们、成为全家的骄傲! 5、灿烂的季节迎接灿烂的你。这个世界因你而变化。 6、孩子,可要记住,哭泣的时候,妈妈就在这里等着你。 7、宝贝,无数次看着你熟睡的样子,忍不住狠狠亲你,那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感觉!

8、宝贝,你知道吗,因为你,妈妈已改变了许多,妈妈变得很坚强,也变得好脆弱! 9、当我偷偷放开你的手,看你小心地学会了走,你心中不明白离愁,于是快乐地不回头。 10、宝贝,现在的你是一个美丽童话的开始,以后的故事也许包容百味,但一定美不胜收;是绚丽的晨曦,也许有风有雨,但一定有灿烂的阳光迎接。 11、你长着一对翅膀。坚韧地飞吧,不要为风雨所折服;诚挚地飞吧,不要为香甜的蜜汁所陶醉。朝着明确的目标,飞向美好的人生。 12、愿你是风,鼓起白色的帆;愿你是船,劈开蓝色的波澜。生活正在你的前方微笑,勇敢地走上前去,将彩色的人生拥抱。 13、我认为健康和快乐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东西,如果它们可以转让,我愿意把我的那一份都给你! 14、宝贝,你永远都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开心的,幸福的!妈妈祝福你永远健康快乐! 15、亲爱的宝贝,你是父母在季节里爱的果实,你的微笑就是全世界的快乐。从此,我们不再寂寞,从此,我们有了完美的生活。 16、因为你的降临,这一天成了一个美丽的日子,从此世界也多了一抹诱人的色彩,而我生命的画屏上更添了许多美好的记忆,似锦如织!

2019全国留守儿童统计数据

2019全国留守儿童统计数据 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报告显示,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师资队伍向好发展。超过八成的乡村教师愿意继续留守乡村任教。2017年全国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95.26%,其中农村为93.80%;全国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84.63%,其中农村为81.10%,城乡差距较2016年有所缩减。 但截至2019年,报告得出数据:仍有1550万留守儿童 报告显示,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1406.63万人,较上年增加0.85%,占在校生总数的9.68%。其中,小学1042.18万人,初中364.45万人。2017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79.67%,其中,小学为79.00%,初中为81.60%。 报告称,超过一成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为农村留守儿童。2017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1550.56万人,比2016年减少175.73万人,减幅为10.18%。其中,小学有1064.48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0.55%,初中有486.08万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0.94%。 报告称,全国城镇(包括特大、超大城市)普遍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放中等职业教育,但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升入普通高中仍面临较大压力。其中,2017年全国有初中阶段毕业生1397.47万人,普通高中招生为800.05万人,普通初中升普通高中的比率为

57.25%。当年共有初中随迁子女毕业生125.07万人,但考入普通高中的随迁子女只有42.81万人,随迁子女的普通高中升学率仅为34.23%,随迁子女比当地考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平均少23.02个百分点。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 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其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农村 ; 留守儿童; 外出务工者;父母; 教育 前言:随着农村产业的调整,外出务工者的人数不断增长,而这些家庭的孩子 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寄居于亲戚朋友家里,要么与年老的祖辈生活。因此,在社会中又形成了一群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江西等),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到22%之间。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年人跟着进城的潮流来到了城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只能让未成年的孩子呆在家里,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2019全国留守儿童统计数据

《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从区域分布看,四川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最大,为76.5万,其次为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贵州,以上7省农村留守儿童总人数为484.4万,占全国总数的69.5%。从监护情况看,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隔代照料,其余的4%是由其他亲友照料。 截至2018年底,31个省份全部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政策规定和保障措施。201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启用,31个省份全部完成农村留守儿童信息采集及数据录入工作。 据《报告》统计,2017年度纳入孤儿、特困人员供养、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制度范围的困境儿童数总计775.7万名。在儿童生活保障方面,去年15省份提高孤儿津贴标准,其中,江苏、吉林两省集中供养孤儿津贴标准增长率最高,江苏集中养育孤儿津贴标准提高到1978元/人月,较2017年增长36%;吉林集中养育孤儿津贴标准提高到不低于1300元/人月,增长34%。辽宁、安徽两省社会散居孤儿津贴标准增长率最高,辽宁社会散居孤儿津贴提高到1200元/人月,较2017年增长50%,安徽社会散居孤儿津贴提高到900元/人月,增长50%。 此外,天津、内蒙古等14个省份已经界定为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发放孤儿津贴。从津贴标准来看,天津、北京和上海的补贴金额在全国领先,天津为2420元,北京和上海均为1800元。江西、湖南、

四川、青海和新疆保障标准较低。其他省份补贴介于500元-1400元之间。 全国普惠性幼儿园增至18.29万所占比68.57% 在儿童教育方面,《报告》显示国内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入园难”问题得到缓解。2018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7%。2018年全国幼儿园数量达26.67万所,比上年增长4.6%,创历史新高。其中,普惠性幼儿园18.29万所,比上年增长11.14%,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的比重为68.57%。据统计,去年全国幼儿园共有专任教师258.14万人,比上年增长6.14%。 残疾儿童受教育权也得到了更好保障。根据《报告》,2018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52所,比上年增长2.1%。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66.59万人,比上年增长15.05%。2018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5.87万人,比上年增长4.78%。特殊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实现30万人口以上的县独立设置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基层儿童社会服务体系已基本实现全覆盖。2016年国务院第36号文件《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村(居)民委员会要设立由村(居)民委员会委员、大学生村官或者专业社会工作者等担(兼)任儿童主任。《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儿童主任共计61.53万人,已经基本覆盖全国所有村和社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陆士桢认为,近十年中国儿童福利保障飞速发展,在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下,“儿童福利进入了历史上

幼儿成长记录手册

幼儿成长记录手册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利用“幼儿成长记录手册”来评价幼儿的思考利用“幼儿成长记录手册”来评价幼儿在我园已使用多年,在填写评价手册中曾产生过这样的思考: 1、“幼儿成长记录手册”是架起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座桥梁。 “幼儿成长记录手册”是利用文字来记录幼儿成长与发展足迹的一种评价方法,在填写时会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前提下一分为二地进行填写,将幼儿近期内突出的进步与提高、最新收获的成绩和精彩瞬间记录其中,再委婉地提出需要注意事项,家长阅读后会一目了然地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真实表现,便于家长有的放矢的加以配合与引导;老师阅读家长填写的内容,会更全面地了解幼儿,还能收集到家长在引导孩子方面的良好方法和困惑问题,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帮助家长解决困惑。“幼儿成长记录手册”较好地体现了家园教育零距离。 2、“幼儿成长记录手册” 更新了我们的教育评价观。 填写“幼儿成长记录手册”的过程也是我们调整教育理念,拓展教育空间、更新教育评价观的过程。把幼儿教育由幼儿园教育拓展到家庭,老师、家长用发展的眼光捕捉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在自信中进步,在快乐中发展,在自信与进步中健康成长。 3、“幼儿成长记录手册” 是老师家长为幼儿保留的珍贵礼物。

“幼儿成长记录手册”记录着幼儿人生道路上一段美好时光,记录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瞬间生动有趣,语言描述充满师生情和亲情,将每册装入的成长档案,待孩子们长大后,再翻阅阅读,一定会引起一段美好回忆。 实践说明,利用“幼儿成长记录手册”来评价幼儿具有教育意义,操作性强,又有保留价值,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评价策略。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3799-14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 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

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仍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调查研究中发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家庭生活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别最突出的是意外伤害。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1.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其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外出务工者;父母;教育 前言:随着农村产业的调整,外出务工者的人数不断增长,而这些家庭的孩子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寄居于亲戚朋友家里,要么与年老的祖辈生活。因此,在社会中又形成了一群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江西等),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到22%之间。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年人跟着进城的潮流来到了城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只能让未成年的孩子呆在家里,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由此可见,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特有的问题,它产生背景是非常复杂,本文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户籍制度是留守儿童产生的历史根源 我国户籍制度的建立最初就是为了防止大量的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1956年前后,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农民流入城市寻找生活机会,或逃荒乞讨,对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此,1956年12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1957年3月、9月和12月又连续下发通知和指示,要求各地采取措施制止农民外流。1958年1月,经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91次会议通过,正式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长期以来,户籍制度虽然再维持社会稳定、控制城市人口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也在城市人(非农户)和农村人(农业户)之间设立了严格的界线①。改革开发以后,户籍制度限制农民流动的功能开始淡化,农民可以相对比较自由地进入城市务工,但户籍制度仍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限制作用。他们虽然从农民进入城市,从农民变为农民工,但却未成市民,他们的农民户籍并未发生变化,他们也不能享受城市居民享有的福利待遇。在偌大且繁华的都市里,虽然他们承担着城市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却只能聚居在城市边缘地带简陋的出租房,甚至是住在建筑工地或简易的工棚中。因此,艰苦的打工生涯中,他们无法将子女一起带进城市,只能让孩子们留守在家中。 (二)陈旧的身份等级观念使孩子们只能留守家中 即使农民工在建设美丽大厦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的血汗,但是城市市民却普遍对他们怀有偏见,认为城市的脏、乱、差都是农民进城带来的结果,市民们还认为城市犯罪率生高也主要是农民大规模进城造成的。城市居民的这种舆论倾向和观念导致基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1543-54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调查报告(完 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 调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充满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

2019年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当下中国

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由于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 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想读书吗?” “不想。” “那你想干啥?” “学功夫,挣钱。” 面前这个虎头虎脑的孩子叫严鹏,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万庾镇人,14岁,在镇中学念初一。自从父母1999年去广东东莞打工,他就一直和77岁的奶奶一起生活,是一名“留守儿童”。 严鹏并不想读大学,因为“成绩不好”——学功夫、当警察、挣大钱,这才是他的梦想。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严鹏这样的“留守儿童”当中,有着类似理想,认为“读书没用”的还有很多。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有1000万人。 根据湖南省XX年底的统计,该省农村人口为4320.02万,占总 人口的64.5%。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起,一些农民就开始外出务工经商。据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数字显示,XX年,全省农民工为525万人,其中,到省外务工的占82%。XX年,外出务工农民人数增加到736万人,XX年更是达到829.1万人,三年内增长了 63.3%。

在成为全国劳务输出大省的同时,湖南省也相应地形成了规模达到数百万的“留守儿童”群体。该省曾有学校做过调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儿童,约占在校学生总数的60%,其中父母同时外出的超过一半,并且呈增长趋势。 XX年8月,共青团湖南省委发起了一次对湖南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该调查由团省委书记吴奇修牵头组成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了湘北、湘中、湘南、湘西的8个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县(市)的16个乡镇,对“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访问,并对部分监护人和学校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96份,内容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发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同辈群体等问题。近日,记者拿到了这份刚刚完成的调查报告。 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 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恐怕连这些家长自己都没有料到——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 不久前,永兴县某中学一名女生擅自逃学,跑到长沙打工,还通过电话叫班上的三个女同学也一起去。面对老师的责问,她回答得很干脆:“反正读完书也是打工,还不如早点儿出去。” 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已经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只有33.6%的“留守儿童”目前最大的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还有51.7%的人初中毕业后就打算“外出打工”和“做生意”。 至于学习成绩,本次调查中,认为自己“信心不足”和“没有信心”的“留守儿童”约占,另有35.1%的人感觉自己在学习方面信心十足。然而学校老师和监护人却一致认为,“留守儿童”普遍成绩较差。 数据显示,有63.9%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研究人员发现,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

学生成长记录册模板

**区城关小学学生成长记录册 姓名: 班级: 班主任: 城关小学学生成长中心 2020年11月

**区城关小学2020年学生成长记录册目录

(简介、今年的照片) 出生日期:2010.8.28 民族:汉族 性别:男 性格:阳光开朗 爱好:踢足球,打篮球 二、我会做 “日行一善”主题实践活动记录表 日期:2020年12月10日 实践目标 1、每天自己至少做一件好事,由“日行一善”到“时时行善”,最终实现“善行一生”,从而达到“明德为善、诚信做人、礼仪立身、诗书传家”的目标。 2、从小拥有善心、树立善念、实践善行。“小手拉大手”,和家人一起行善。 知亲言善我能记住 爷爷的生日:4 月12日奶奶的生日:3 月20日外爷的生日:1 月25日外婆的生日:12月15日爸爸的生日:10月6日

妈妈的生日:12月14日祖国的生日:10月 1日 行孝行善思路:写清时间、地点、做的好事 1.晚上给妈妈按摩头部 2.给流浪狗吃火腿肠 三、我努力 1.我读的课外书 本学期我真努力,读的课外书有:《爱的教育》 《中国古神话故事》《狼王梦》《鸟奴》 《爸爸妈妈我爱你》《希腊神话故事》等

2.我会背诵的课文 本学期我真努力,会背诵课文有:《观潮》《走月亮》《王戎不取道旁李等》 3.我会背诵的古诗词 本学期我真努力,会背诵的古诗词有:《赠从弟》 《扬州词》《出塞》《鹿柴》《送友人入蜀》 《别董大》等

4.我知道的成语 本学期我真努力,会写的成语有:人山人海山崩地裂齐头并进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随遇而安泵流不息 愤愤不平无可奈何哄堂大笑通情达理手舞足蹈等 5.我知道的名言警句 本学期我真努力,积累的名言警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7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调查报告

2017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2017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 这既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 然而,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限制,农民工的“空间城镇化”并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屏蔽机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区隔的作用。 同时,受制于家庭经济能力、社会关系网络、城市社会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流动过程中作出了携带或不携带子女进城就学的家庭决策,从而形成了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 随迁子女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就学途径、经费保障等方面,问题显而易见且相对紧迫,同时他们的空间流动会对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形成冲击,触及了相关主体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也较早成为政策议题。 而农村留守儿童则主要表现为安全、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少直接触

及其他主体的利益,自然难以形成“利益冲突式“的社会关注效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相对滞后,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和弱小群体,作为家庭结构肢解化的承受者,作为中国城镇化不完全发展的代价承受者和衍生现象,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全国妇联课题组XX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 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万留守儿童数量相比,十年间约增加了1.5倍。 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的态势,可以预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征途中,农村留守儿童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多持“问题化”的研究进路,存在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夸大化、标签化甚至污名化的倾向,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 本文以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肃省10省(市)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为样本,通过统计和推断方法,整体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特征,摸清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身体、心理和学习等方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课题组 2014年12月

课题报告说明 1、为了解现阶段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最新处境、面临的困难和成因,在雅诗兰黛(中国)的资助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共同组建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课题组,研究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与农村非留守儿童、随父母流动到城市的儿童进行比较,参考调研各地帮扶留守儿童的具体措施,提出有针对性地干预留守儿童的对策建议,形成此报告。 2、本报告数据主要来源于课题组对安徽省金寨县、四川省仁寿县和江苏省昆山市的问卷调查,结合调查期间进行的访谈、走访、交流会和参与试观察所收集的质性材料,以及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的相关调研报告数据。 3、本课题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即“社会转型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问题”、“政策建议和具体干预措施”。 4、课题组成员包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崔子研、苑晓玲,以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王天夫(项目负责人)、王飞、王欧、左晗、曹原、袁丛珊、郭心怡。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课题组 2014年12月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最为明显的差异是,与父母亲在生活上的分离。正是这一亲子关系上的空间割裂,使得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社会支持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问题。 根据本研究的分析,有以下结论。 1、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疏离,其日常生活没有父母的陪伴 与照料。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是年迈的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的照 料无法完全替代父母的作用。因此,留守儿童的日常照料较为缺失,他 们往往需要承担自我照料、家务劳动以及农业生产等事务。与此同时, 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相对来讲,比其他农村儿童更为单调,所花的时间 也更少。 2、农村留守儿童中,配合学校的家庭教育严重匮乏。父母不在身边,无法 沟通,也无法帮助与督促留守儿童的学习;而监护人大多数不识字,普 遍教育水平较低,无法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学校老师普遍反映,留 守儿童严重缺乏日常的家庭教育,而家校的沟通与配合几乎没有。 3、在学习方面,有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很端正、学习习惯松散、 学习表现较差。近三分之二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三分之一的完成作业 有困难。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儿童表现出厌学情绪。 4、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基本保障中,没有 太大的经济困难。但在零花钱的多少上,相比于其他农村儿童,留守儿 童平均而言从外出打工的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零花钱;但是没有得到零 花钱的留守儿童比例也更高。零花钱更多的用于购买学习与生活的日用 品。 5、留守儿童无论从父母、家庭、朋友、学校还是社区中,得到的社会支持 较弱。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问题之后,留守儿童通常直接求助于朋友,而他们的朋友圈更多的是与他们身份类似的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农 村儿童,即使留守儿童获得了来自老师更多的关注,但是由于农村老师

中国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中国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1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2020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精品】

全国妇联年5月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中根据《中国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 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 . %。与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 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 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 .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 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 .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 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的比例;而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 .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 .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 .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