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 成语故事

8 成语故事

8 成语故事
8 成语故事

8 成语故事

教材学情简析:

本篇课文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这三则成语故事组成。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成语是有固定结构和特定意义的现成话,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不少来自口语的成语,有三个字、五个字、六个字的,甚至更多的,如“闭门羹”、“十年磨一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等等。这三则成语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都是将某一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篇幅都很短小,语言也都明白如话。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

教学总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画龙点睛这则成语。

2.学会9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成语的意思,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概了解故事大意。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够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随记栏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2.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

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3.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成语故事三则)

4.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

“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2)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重点指导理解: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3)再读课文,试着用简洁的话语说说每一个故事的意思。

(4)全班交流。

(5)启发学生质疑。

三、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

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

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

么大话呢?

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

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

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综合训练:

1.指名领读词语。

2.交流自己的识记方法,指导书写。

3.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拓展延伸:

1.成语王国浩如烟海,课外搜集成语故事读读,到时候我们举行成语故事会,看

谁知道的故事多。

2.把这几个故事读熟练,准备演一演。

六、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板书设计:

8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两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背诵《画龙点睛》。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随记栏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失实的意思,“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滥竽”就是吹不成调的竽)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俸禄:古代官吏的薪水、工资)重点指导理解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2)“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指导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会怎样说?

(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

(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

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讨论)

四、综合训练:

1.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2.说说学习了这几个成语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3.请学生上台表演三则寓言故事的课本剧。

五、拓展延伸:

搜集各种成语故事,如:神话的、寓言的等等。

办一份成语小报,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给小

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成语王国》、《成语大冲浪》、《成语碰碰车》等等。

进行广泛阅读,两周后进行成语故事会,可以讲,可以演,可以用任何自己喜欢的

方式。

六、作业:

1.能有感情的背诵画龙点睛。

2.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8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夸口张口结舌

滥竽充数得俸禄逃走了

画龙点睛点睛飞走了

9 推敲

教材学情简析:

《推敲》主要叙写了唐代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又在韩愈的帮助下确定了这个字的经过,表现了贾岛反复吟诵、认真琢磨的可贵精神,也为文坛留下一段佳话,使后人从中获得深刻启迪。课文故事情节动人,学生学习此文,不仅能感受到故事的动人有趣,而且能从中获取诸多有益的启示,如:成功来之不易,创作态度要认真严肃等。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独立钻研文本,潜心读文,使学生经历阅读实践。从而丰富学生得语文积累,提升他们的情感价值。

教学总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故事内容给课文合理地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随记栏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贾岛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题李凝幽居》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出示并理解: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7.学生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磁盘,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3.试着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尚恰当差人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6.你觉得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怎样划分段落?

第一段(1):写贾岛早年因家贫当了和尚。

第二段(2-7):写贾岛和韩愈一起推敲诗句。

第三段(8):讲“推敲”的引申义。

五、指导书写生字。

“睡”“驴”左窄右宽,“敲”左宽右窄。

“貌”左边第四笔撇要长一些。

六、布置作业:

1.钢笔描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9 推敲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读好句子,读通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教学随记栏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推敲斟酌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

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

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

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深夜访友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

-”和“”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

意思跟它相近?(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冲闯仪仗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幽居()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板书设计:

9 推敲

发生——夜深访友留诗相赠发展——一字斟酌反复推敲高潮——冲撞仪仗请求宽恕结局——韩愈表态贾岛赞同

成语故事读后感8篇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读后感(一):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书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每篇都带有插图,十分吸引人,所以我十分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之后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先大家一齐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透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习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齐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但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期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先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我的意愿去做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多学点东西,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学,给我们跑东跑西报这个班那个班地学东西,到最后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好。我多么期望爸爸妈妈能为我们思考思考。 我喜欢读《成语故事》,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增长了知识。 成语故事读后感(二): 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寒假我读了感恩父母、成语故事这两本书,我十分喜欢成语故事,因为这本书看起来个性有意思,我们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语,有些成语的字我认识了,也学会用了,却不明白它们从何而来,比如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这个寒假,我向妈妈提出了这个问题。妈妈让我到成语故事里去寻找答案。 带着疑问,我打开了书,哈哈,这下它们的来历我全明白了!我就说一下朝三暮四这个成 语的来历吧,古时候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因为他养的猴子很贪食,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来教训猴子。 一天,他对猴子说:明天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听了发起怒来,他又说:好吧,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听了,高兴得翻跟头,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老人 变换了手法。

成语故事教案(八篇)

第一课水滴石穿 一、教学目的: 1、阅读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2、理解故事的愿意和现在引用的转换意。 二、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指名学生说一说。 生1:我知道这则成语故事“水滴石穿”讲的是宋朝的一个县令张乖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对他说的话。 生2:“水滴石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但累积起来,就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生3: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者做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2、学习“水滴石穿”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水滴石穿”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中县令张乖崖的故事,是说他看见仓库管理小吏私自把一枚铜钱放入自己的口袋而严加询问,写出了“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批语。意思缺点错误虽小,但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后来也比喻做事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3、知识的拓展延伸 说说学习单元课文后其他方面的收获。 4、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反思 “水滴石穿”是一个成语故事,目的是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水滴石穿”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水滴石穿”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第二课滥竽充数 教学目标: 1、学习,《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不少成语了,谁来说几个给大家听听? 生回答 师:同学们积累得还真不少,那有同学知道成语的来源吗? 生思索回答 师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口语,一是书本记载,本记载包括故事,典故,寓言。 师: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成语故事》。带领学生读课题。 二、引读导悟《滥竽充数》 1、师:《自相矛盾》我们就学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滥竽充数)让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在读的时候需要做些什么? 生:画出本课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生读课文。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

五上语文第8课《成语故事》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设计者:大庆市让北一小李美花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三则成语故事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的,主要是将某一深刻道理融入叙事过程中,让读者从生动的故事中领悟事理,受到启迪。 学情分析: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重点指导学生多读、多讲,在读中感悟,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培养他们简要概括故事的能力,练习讲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词语,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式阅读,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 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几个自己喜欢的成语吗?(学生自由交流) 2、介绍成语的定义。(固定短语,简单几个字浓缩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吧。 (1)圈画文中的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圈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质疑。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生字、词语的自学情况。 4、启发学生质疑,汇报不理解之处。(生生之间可以解答,有难度的相机留到课文讲解过程中。) 三、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事? 2、你觉得那个人会用什么口气吆喝?从书中哪个词语体会到的?(夸口) 3、结合图片,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目瞪口呆哑口无言吞吞吐吐……)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见过与此人同样的情况。小组交流一下,班级汇报交流。 5、学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者收获? 四、学习《滥竽充数》 1、板书课题,汇报课前预习查找的这几个字的含义。(“滥”“竽”“充”“数”)(结合图片了解“竽”“吹竽”)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汇报交流。 3、课件出示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 ..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体会“总是”一词,并说说这个词表达出什么?(交代了可以充数的原因)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南郭先生吹竽时的表情和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好笑) 5、那你会怎样读这句话?练习朗读,体会句子。 6、后来情况如何?(“不要……而要……”)为什么? 7、你见过身边有这样的情况吗?联系实际交流一下。 8、谈谈本节课学后的收获. 五、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课件出示: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点睛”了?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8课 剪出成语故事|沪教版

课题《剪剪成语故事》 教材:上教版小学美术教材课时: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上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第三课的学习内容.在前两课《剪出来的动物》和《剪出来的人物》的基础上,本课主要根据成语故事构思画面,要能体现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学习造型简洁、夸张的剪纸艺术表现特点并注意景物间的自然连接. 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根据成语故事设计主体人物动态的学习,借助参考资源、剪一剪自己熟悉的成语故事.降低了凭空想象创作的难度,使学生经历美术创作的过程,也为学生能够完成成语故事的剪纸作品提供了思维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有利于引发学生继续创作剪纸艺术作品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学习剪纸人物动态造型简洁夸张的方法,学习剪剪成语故事,学习剪纸的“连”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分析及交流过程中,剪剪人物动态,并用剪纸的方法剪出成语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创作快乐,增强对成语故事的理解. 教学重点:剪纸成语故事中人物动态的创作. 教学难点:主体形象的简洁夸张. 教学准备: 教具:示范所需的工具、范例、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铅笔等. 学具:铅笔、彩纸、剪刀等. 学习资源:课堂示范教具、成语故事剪纸范例、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参考图片素材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欣赏与导入一、欣赏剪纸成语微视频并互相交流. 1、媒体出示剪纸成语故事《守株待兔》 的微视频. 2、揭示课题《剪剪成语故事》 1、观看剪纸成语 故事《守株待兔》 的微视频. 2、说说成语故事 的名字. 3、说说印象深刻 的一幅画面. 通过欣赏 与交流,引导 学生感受在进 行成语故事的 创作表现时要 凸显主体形 象. 夸张与表现一、学习凸显主体形象的方法. 1、根据成语分析“主体物” 出示板书“主体物”. 以“揠苗助长”“闻鸡起舞”为例. 2、根据故事内容引出主体人物. 二、学习主体形象夸张的方法. 1、引导学生交流成语故事内容,演一演、 摆一摆主体人物的动态. 2、对学生的人物动态进行反馈,明确学习 重点——人物动作要夸张. 三、教师示范夸张的主体形象. 1、解释“成语”,总结古代人特征. 2、根据学生摆放的活动小人,用剪影的方 式画出古代人物的外轮廓线. 3、夸张人物的表情. 4、出示板书: 1、根据成语故事, 分析主体物. 2、同桌交流自己 要表现的成语故 事,并演一演、利 用小人偶摆一摆 成语故事的主体 人物动态. 3、学习动态夸张 的方法. 通过说一 说成语故事、 看一看人物动 作、摆一摆人 物动态等教学 环节,引导学生 进一步体验人 物动态夸张的 教学难点,明确 学习重点,展开 对核心目标的 学习与研究. 在学习重

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八篇

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八篇 在教育的道路上一刻都不能松缓,孩子们的潜能是要开发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简短的幼儿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成语一《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成语二《万死不辞》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回蝉曰:“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兴叹,不想为大人窥见。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释义:意思是虽然有一万次死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故事:在东汉末年,朝政的大权落在了董卓的手上。董卓这个人骄横跋扈,出入宫廷敢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成语三《安居乐业》 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小,人民又少。即使有很多的工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成语故事并感悟其中蕴含着的深刻寓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内容。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VCD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同学们,在学习中我们头脑里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 3、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 (人们长期以来习惯实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

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4、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5、“则”是什么意思?(量词,相当于“篇”的意思) 二、初读指导: 1、初读课文,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5)这三个成语故事分别写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三方面学习质疑)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小学课本中的成语故事 三上: 闻鸡起舞(祖逖)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说的是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当船停下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墨守成规不懂变通之意。 三下: 买椟还珠(郑国人) 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熏盒子,用珠玉来点缀(它),用玫瑰宝石来装饰,用翡翠来装饰边沿。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画龙点睛(张僧繇)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传说,有一

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点过第二条龙眼睛,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四上: 胸有成竹(文与可) 文与可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五年级语文第8课、成语故事

8、成语故事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难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8、成语故事)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 (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画龙点( ) ()( )充数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八篇】

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八篇】 导读:本文一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八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们。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们,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们一壶酒。人们多酒少,不够喝。有人们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们先画好了,看别人们还在画,他

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们也画好了,那人们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

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教案 第8课 展示成语故事

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册 第8课展示成语故事 一、本课说明 前面将作品内容和动画效果都制作好了,为了使作品更精彩,还需要添加背景音乐,这样的电子作品才是完美无缺的。一切准备就绪后,可以展示给大家欣赏。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插入声音的方法和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的方法。 本课要用的幻灯片都是前面制作好的,如“刻舟求剑.ppt”、“生日快乐.ppt”、“两只老虎.ppt”和“教师节贺卡.ppt”,需要将这些文件以及一些背景音乐复制到学生机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故事内容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以及能设置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方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在幻灯片中插入音乐;能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制作电子作品“刻舟求剑”的最后一课,在前面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对作品进行最后的完善,之后播放展示作品。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打开上一课制作好的“刻舟求剑.ppt”演示文稿,根据故事内容选择一首背景音乐插入到作品中,最后,再设置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方式。 本课安排的知识点与教学流程如图3.2.49所示。 图3.2.49知识点与教学流程 1.教学重点 (1)为演示文稿添加背景音乐,并设置背景音乐的播放方式。

第 单元 制作成语故事 习,最主要的内容是为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教师在上课时,可先介绍“幻灯片切换”任务窗格的打开方法,然后让学生大胆尝试,设置不同的切换效果,最后,教师可作总结性的演示。 为幻灯片设置切换效果有两种方法:方法一是从幻灯片浏览视图中选择要设置的幻灯片,选择“幻灯片放映”中的“幻灯片切换”命令;方法二是右击要设置的幻灯片,从快捷菜单中选择“幻灯片切换”命令。 幻灯片的切换效果有几十种,幻灯片切换时可以选择一种合适的切换速度。有了切换效果以后还可以为整张幻灯片配上一段音乐,音乐可以循环播放,直到下一个声音开始播放为止。如果不希望通过单击鼠标来切换幻灯片,可以输入时间,设置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换页,这样的设置比较适合自动演示。 五、补充练习 1.选择题 (1)在PowerPoint 中,插入声音文件后的图标是( )。 A . B . C . D . (2)在播放演示文稿时,图3.2.50所示的切换效果是( )。 图3.2.50 切换效果图 A .百页窗 B .飞入 C .溶解 D .旋转 2.判断题 (1)利用“幻灯片放映”菜单中的“幻灯片切换”命令,可以为幻灯片添加声音效果。 ( ) (2)插入声音时,如果选择了“自动”按钮,则播放幻灯片时会自动播放声音。( ) 六、练习指导 1.习题1 打开第2课制作的电子贺卡“生日快乐.ppt ”,为该贺卡添加背景音乐“生日快乐.mp3”。 运行PowerPoint 选择“插入”→“影片和声音”→话框。 按图3.2.51

8成语故事

8 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活动方案】 活动一:成语大转盘 1. 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 自( )( )( ) 2. 成语接龙。(1组1 活动二:读课文,学生字 1. 2.小组检查自学情况。 ②每组抽三名同学读课文,小组正音。 ③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重点理解: 夸口 戳穿 腮帮 俸禄) 3. 汇报交流,质疑完善。 活动三:读课文,知内容 1. 默读课文1-2遍,说说每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注意语言的简洁哟!) 2. 3. 【检测反馈】 1.用“\”划去下面加点字错误的读音。 腮. (s āi sh āi) 帮 戳.(chu ō cu ō) 穿 张牙舞爪. (zh ǎo zhu ǎ) 神 韵. (y ùn y ù) 唬.(h ǔ h ǒng)人 滥竽. (y ú y ǔ)充数 2.用“ ”画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内。 自相茅盾 ( ) 惊叹不以 ( ) 张口洁舌 ( ) 烂竽充数 ( ) 画龙点晴 ( ) 章牙舞爪 ( )

8 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故事《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 2.借助成语词典或联系生活理解“自相矛盾”和“滥竽充数”的意思。 【活动方案】 1.轻声读课文 ①练习读好卖矛、盾人与围观人的对话。 ② 2.组内交流展示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 ②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卖矛人张口结舌的样子,你会说点什么? 3.交流展示,补充完善。 活动二: 学习《滥竽充数》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为什么南郭先生在齐宣王和齐湣王时有不同的结果? ②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2.组内交流以上问题,并朗读好相关语句。 3. 交流展示,质疑完善。 【检测反馈】 1.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 ..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他不要 ..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许多人一齐吹,而要 2.“自相矛盾”常用来比喻。 “滥竽充数”常用来比喻。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课《成 语 故 事》课堂笔记

8.成语故事 一、多音字 zhuǎ(爪子)(爪尖儿)āi(挨挨挤挤)(挨家挨户) 爪挨 zhǎo(爪牙)(张牙舞爪)ái(挨打)(挨饿) 二、成语意思、造句及所含的道理: 1.自相矛盾:矛、盾是古代的兵器。 比喻说话、做事前后相抵触。 造句:这个人说话自相矛盾,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让人摸不着头脑。《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后不要相抵触。 2.滥竽充数:滥,不好;不合格。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意思是: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用坏东西混在好东西里面充数。有时用来自谦。 造句:①我五音不全,老师让我参加合唱队,真是滥竽充数。 ②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有许多是滥竽充数的。 ③在座的都是行家,我是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告诉我们,人要有真才实学,否则会吃亏。 3.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造句:这篇文章的结尾引用了一句名言,真是画龙点睛。 三、扩展 1.形象逼真的成语:(张僧繇画技高超的)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出神入化 2.赞美张僧繇画技高超的成语:炉火纯青 3.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螳臂当车 掩耳盗铃买椟还珠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坐井观天叶公好龙 亡羊补牢拔苗助长画饼充饥 南辕北辙惊弓之鸟塞翁失马 4.描写天气的成语: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晴空万里大雨倾盆 大雨如注大雨滂沱秋高气爽阳光明媚 5.神话故事:

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开天辟地 牛郎织女火眼金睛嫦娥奔月 6.写“树”的诗句: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2)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 成语故事

8 成语故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邓琳 【教材简析】 课文《成语故事》中包含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三个故事以短小的篇幅和通俗的语言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让学生在赏读故事、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它们的出处分别是:《自相矛盾》见于《韩非子·难一》,《滥竽充数》见于《韩非子·内储说上》,《画龙点睛》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自相矛盾》先交代古代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从而引出故事;接着写楚人夸口,既赞盾又夸矛,遭到旁人的诘问;末写这个楚人无言以对的窘态。这则故事比喻语言、行为前后自相抵触,无法自圆其说,讽刺无视实际、随意夸大。 《滥竽充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先写齐宣王喜欢许多人一起吹芋给他听,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迹其中,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后写齐溟王喜欢一个一个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现身混不下去只好逃走。故事内容的两个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比喻没有本领的人混进来冒充有本领,或以次货冒充好货,终有一天会原形毕露。 《画龙点睛》这则故事围绕“点睛”展开:先写张僧繇所画龙的样子,奇怪的是没有画上眼睛;接着写游客请求补上眼睛,张僧繇说明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最后写点睛结果,游客一再请求,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这则故事借助张僧繇画艺高超比喻说话作文,在关键处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全篇精警传神。【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能够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同时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8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故事,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 《成语故事》以短小的篇幅和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三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并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其中,让我们在赏读故事、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生字,正确识读4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等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成语故事,想象文中所描写的情景,在反复品读、回味、表演中,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做人。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要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通过教师的层层诱导,学生讨论交流。采取默读、圈划、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理解成语所表达的意思。3.借助拓展小练笔,发挥学生合理想象力,会仿写、续写小故事。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成语资料。 2.排练课本剧。 3.预习课文。 3课时。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成语故事

中考课外文言文复习 2015年(二)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 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注释:】①牖(ydu):窗户。②施(y 1):延伸。③还(xu cn):掉转。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施尾于堂于: _________ (2)弃而还走走:______________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2分) 17. (1)在,到(1分)(2)跑(1分)18 ?这个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只是)喜欢那表面上像龙而实质上不是龙的东西。(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19 ?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他只是表面喜欢龙,而并非真正喜欢龙。(1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那些热衷于幻想而并非脚踏实地(或表里不一、 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1分 2016年(二)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止: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阶段所 学的文言故事“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类似的道理。(2分) 17.(1)从(2)停止 18.像这个样子去寻剑,(1分)不也是很糊涂吗!(1分) 19 ?做事不要拘泥固化,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1分,意近即可。)河中石兽(1分)

8 成语故事

8 成语故事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学习重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导学过程: 一、初读指导 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结合插图理解、感悟“张口结舌”。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5、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读课文,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比较三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用“总是”说一句话。 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展示成语故事

第八课展示成语故事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故事内容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以及能设置幻灯片之间的切换方式。 学会在幻灯片中插入音乐,能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1、为演示文稿添加背景音乐 2、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教学难点: 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1、大家还记得我们第一节课学习制作的教师节贺卡吗?我又做了些修改,请大家欣赏一下吧! 2、展示“教师节贺卡.ppt”,引导学生欣赏。 3、讨论:它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背景音乐、幻灯片切换方式) 4、现在我们就开始把这两点设置运用到“刻舟求剑”幻灯片中,给它锦上添花! 二、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一) 插入声音 [指导] 1、播放“backmusic.mp3” 2、指导学生操作——插入音乐。 3、学生上机操作。 (二)幻灯片切换 [教师操作指导] 1、设置第一张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2、邀请学生参照以上步骤或课本设置第二幻灯片的切换方式。 3、播放幻灯片,欣赏。 4、保存文件。 5、学生上机操作。 三、自由选择命题,操作练习 1、教师提出要求 课后有3个练习,再加上“跟着做”中的“刻舟求剑.ppt”演示文稿操作一共4组练习,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任选其中一个进行操作。 四、作品展示评价 1、有针对性的收集部分学生作品。 2、组织学生欣赏他人作品。 3、组织学生评价他人作品。 4、教师对学生作品的闪光点与不适当的地方进行简短的点评。 五、完善作品 1、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 六、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小结。

1、插入声音 2、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

8.成语故事练习试卷

8. 成语故事 智慧小木屋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物极必反,数穷则变,此理之常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开心一练 一、我会写得又美观又正确。 kuā kǒu sāi bāng wéi guān fèng lù yǎn zòu ( ) ( ) ( ) ( ) ( ) chuō chuān pèi fú shén yùn qiáng bì bī zhēn ( ) ( ) ( ) ( ) ( ) 二、我会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三、还其原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口()舌惊叹不()乌云()布张牙()爪 点()之笔电闪雷()()不舍名()其实 四、我能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五、我会按要求写成语。 1.出自寓言故事:、、、。 2.出自历史故事:、、、。 3.出自神话故事:、、、。 六、给下面的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 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开心阅读

七、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的点睛之笔。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乌云密布—— 惊叹不已—— 2.“霎时间”表示时间短暂,请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3.游客们为什么会惊叹不已? 轻松探究 八、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成语多数是四个字的,那么多字的成语你见过 吗?照样子写几吧。 例:桃李满天下有志者事竟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第八课《成语故事》教案

成语故事 教材分析: 本篇三则成语故事是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安排的。主要是将某一深刻的道理融入叙事过程中,让读者从生动的故事里领悟事理,受到启迪.教学时可以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自相矛盾》整个故事先写楚人夸口和旁人的诘问,后写楚人的窘态,形象地表达出楚人话语中的矛盾。 《滥竽充数》紧扣题目,运用对比,写齐宣王和齐湣王不同喜好以及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丑态和后来灰溜溜逃走的命运。 《画龙点睛》围绕点睛前后故事中人物的表现和感受,特别是游客的心理变化,写出他们由点睛前的奇怪、怀疑到点睛后的惊叹。教学要求: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深入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 1、画出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8 成语故事三则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 (1)轻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 (2)拼读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幻灯片)。

(2)分析哪些字音易错。 (3)文中哪些词不理解。 (4)指名读课文。 三、指名书写。 四、小组合作,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文本 2、检查朗读课文,正音 3、这三个成语故事分别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阅读感悟?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前后抵触,不一致 滥竽充数——没有才干 画龙点睛——关键之举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其实是由三篇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作为起始课,着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为精读课文打下基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在积累字词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自学,从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