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7、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论的形成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到60年代,人们在经济飞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等所造成的人口、资源的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了怀疑。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与会者的认同,此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着这一词语迅速传遍各国,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出发,中国把发展经济放在了在首位。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依赖经济发展和物质基础。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中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基本国策。

(3)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中国现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人们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清洁生产是人类总结工业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产物,二十多年来全球的研究和实践,充分证明了清洁生产是有效利用资源、减少工业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它作为预防性的环境管理策略,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途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的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是21世纪工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清洁生产从四个层次上形象地概括为技术改造的推动者、改善企业管理的催化剂、工业运行模式的革新者、连接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桥梁。

《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推行清洁生产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考虑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政府已认识到这种预防性战略必须贯穿于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可以把工业污染尽可能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使工业生产废物最小化,变被动治理污染为积极预防污染。同时,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有助于企业节能降耗,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中国工业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大力推行

清洁生产,摈弃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走技术进步、高效益、节约资源的集约化发展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基本内涵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人类的世代繁荣。三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要想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和谐原则和社会公平的原则,最终达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 关键字:生态平衡、和谐、生态环境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彻底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摈弃旧的观念,改变一些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环保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可持续发展新思想的产生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类片面追求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又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球的负荷能力,从而导致了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继续生存和发展。为此,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提出了“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从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升华为一种发展战略。其基本内涵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人类的世代繁荣。三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要想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和谐原则和社会公平的原则,最终达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 三、资源环境与人类的矛盾 资源环境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范畴,包括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石油,煤,化石燃料,木材,森林,水,空气,土地,金属和稀土金属,各种动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 从古代到工业革命以前,虽然我们人类一直在改变环境使他为我们人类服务,不过那些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复作用还原,19世纪中期以后人的开发力度加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致使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受到环境的报复,近几年的地震、海啸、火山、洪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规划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可持续发展与旅游景区规划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表述 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提出源于环境恶化与资源枯竭等问题而引起的对传统发展方式的反思。 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1)强调首先要发展 “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和要求。这里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共同发展。 (2)强调持续性 即生态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在保持自然资源及其所提供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经济利益的增加达到最大限度。另一方面,要求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必须限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强调公平性 可持续发展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的问题来考虑。 (4)强调共同性 观念源于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相互依赖性决定了人类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

《21世纪议程》概况 1、可持续旅游概念的提出 可持续旅游的提出直接受可持续理论的影响,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 大众旅游浪潮中,旅游业急剧膨胀、繁荣背后引发的危机日益暴露,许多人对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提法表示质疑的反应。旅游业作为以服务、精神消费为内容的高层次消费,对环境有很强的依赖,旅游天然地要求有好的环境。因此,旅游具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应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先行领域。 (二)可持续旅游的内涵 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90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构筑了可持续旅游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阐述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1995年4月24日-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旅游组织和岛屿发展国际科学理事会,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大会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作了精辟说明,为可持续旅游提供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并制定了推广可持续旅游的具体操作程序,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研究已经进入了实践性阶段。 1996年9月,为了响应联合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其行动计划,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地球理事会联合制定了《关于旅行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于1997年6月在联合国第九次特别会议上发布。1997年,世界旅游组织授权中国国家旅游局出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用以指导各地旅游发展事业。 2、可持续旅游的内涵 国外权威的定义有两个: 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了《旅游与环境》丛书,其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定义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

阐述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1.阐述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的基石,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的扩展。在理念上,它们有共同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它们有相通的实施途径,应相互结合。 1.两个概念的提出都基于相同的时代要求 工业社会由于以指数增长方式无情地剥夺自然,已经造成全球环境恶化,资源日趋耗竭。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世界推行清洁生产。1996年德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提倡在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二者都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而应运而生的。 我国的生态脆弱性远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人口趋向高峰,耕地减少、用水紧张、粮食缺口、能源短缺、大气污染加剧、矿产资源不足等不可持续因素造成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其中有些因素将逼近极限值。面对名副其实的生存威胁,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克服我国可持续发展“瓶颈”的唯一选择。 2.均以工业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 工业生态学为经济——生态的一体化提供了思路和工具,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同属于工业生态学大框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生态学又可译为产业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工业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考察人类社会从取自环境到返回环境的物质转化全过程,探索实现工业生态化的途径。经济系统不单受社会规律的支配,更要受自然生态规律的制约。为了谋求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技术圈和生物圈的兼容,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使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仿效生态系统的结构原则和运行规律,最终实现经济的生态化,亦即构作生态经济。 3.有共同的目标和实现途径 虽然清洁生产在产生初始时,着重的是预防污染,在其内涵中包括了实现不同层次上的物料再循环外,还包括减少有毒有害原材料的使用,削减废料及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以及节约能源、能源脱碳等要求,与循环经济主要着眼于实现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再循环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从实现途径来看,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也有很多相通之处。清洁生产的实现途径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源削减和再循环,包括: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重复使用原料、中间产品和产品,对物料和产品进行再循环,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采用对环境无害的替代技术等,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就源出于此。 2.阐述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关系 a.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的相依关系:清洁生产与环境管理体系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清洁生产应有机地融入于企业的全面管理之中,这是清洁生产实施的有效保证。 (1)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意识提出明确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最重要的前提和核心是提高组织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清洁生产的实施为环境意识的提高提供了可操作的条件和场合,环境意识的增强是实施环境管理的根本动力。 (2)清洁生产是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ISO14001条款4.2环境方针中明确要求组织采取清洁生产手段实施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2]。 (3)清洁生产为建立良好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提供有效的方法实行清洁生产,在环境因素调查,环境问题根源与重点确定,方案制订,可行性分析等方面拥有一整套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法,即通过物料平衡计算、生命周期评估、物料损失原因的确定及造成污染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改善措施。 (4)环境管理体系是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推行与实施清洁生产可有效地提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7、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论的形成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到60年代,人们在经济飞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等所造成的人口、资源的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了怀疑。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在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与会者的认同,此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着这一词语迅速传遍各国,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出发,中国把发展经济放在了在首位。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依赖经济发展和物质基础。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中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基本国策。 (3)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中国现阶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人们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从整体上转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清洁生产是人类总结工业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产物,二十多年来全球的研究和实践,充分证明了清洁生产是有效利用资源、减少工业污染、保护环境的根本措施,它作为预防性的环境管理策略,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途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下的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是21世纪工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清洁生产从四个层次上形象地概括为技术改造的推动者、改善企业管理的催化剂、工业运行模式的革新者、连接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桥梁。 《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推行清洁生产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考虑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政府已认识到这种预防性战略必须贯穿于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可以把工业污染尽可能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使工业生产废物最小化,变被动治理污染为积极预防污染。同时,开展清洁生产工作有助于企业节能降耗,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中国工业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必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摈弃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走技术进步、高效益、节约资源的集约化发展模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之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与自然的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带来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也给自然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接受自然的惩罚。人们深刻反省自身的行为,重新科学理性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探索和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日渐深入,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认识的综合,它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建构现代生产力范畴提供了观念导向,适应当前人类发展需要,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千古不朽的课题。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回顾人类和自然的发展史,很容易就能看到这种关系存在和发展[1]。 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获得能使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的支持系统而存在。自从机器大工业出现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源的数量急剧扩大,大片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引起了大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工业“三废”的无控制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空气,一些物种灭绝,而另一些物种又泛滥成灾,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的广泛关注。尽管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加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失衡加剧,环保问题异常严峻。从全球范围来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普遍化、深化和尖锐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迫切的需要,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尤为重要。 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源于生态学,单一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1713年德国的卡洛维茨(Carfowitz)提出了森林永续利用理论,1867年哈根(Hartig)提出了森林多效永续经营理论。这两个理论认为木材采伐量不能超过生长量,实际上就是木材采伐单一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此后,人们为寻求一种建立在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基础上的长期发展模式,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先后提出过“有机增长”、“全面发展,“同步发展,和“协调发展”等各种构想。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当代可持续发展观:1)经济发展观,

外文翻译原文--目的地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规划和愿景

外文翻译原文--目的地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 规划和愿景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Meeting Sustainability Objectives Through Strategic Planning and Visioning Lisa Ruhanen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The School of Tourism and Leisure Management 11 Salisbury Road Ipswich QLD 4305 Australia lruhanencom 1 Introduction Destinations whether national state or local are

increasingly taking their role as tourist destinations very seriously as evidenced by the al- location of considerable funds towards tourism promotion and market- ing Much of this funding is being directed towards the enhanc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touristic image and attractiveness Ritchie Crouch 2000 With so many destinations competing for the tourist dollar both on a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level competition is erce and destinations are looking to capitalize on all of their assets to dier- entiate themselves from their competitors This increasing level of com-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概要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 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 5、人地关系理论与区域规划理念的创新 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它是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要素,是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强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近代以来,人地关系日趋紧张。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对人类文明的繁衍和发展意义重大。 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 2.1 史前阶段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但透过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我们依然可以追寻到原始自然观的踪迹。表现:原始宗教包括原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灵物崇拜以及占卜、巫术等,它是初民屈服于自然,或在自然的威力下软弱无力的表现;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自由驾驭自然的向往。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使人类在自然面前甚为被动。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得失成败,人类都只能归因于自然界或某种超自然因素的力量,对它们人类除了深感神秘莫测,只有崇拜,而这种崇拜实际上就是乞求。但初民并不甘心做自然的奴隶,幻想中的超人应运而生,他们在神话传说中不仅超脱了自然的束缚,而且束缚了为难人类的自然事物。 2.2农业文明时代(文明之初到公元16世纪初)人类逐渐从自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走上了能动地改造和支配自然的道路。社

会组织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推动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在自然面前不再仅仅是乞求和幻想,人类正逐步克服地理环境的阻滞、利用自然界为自己服务。但是发展在起步阶段仍相对缓慢,人类还不能跨越或打破自然环境造成的阻隔,减少或消除其对文化发展的不利影响。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空间的活动也尚未全面地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地理环境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时期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自然观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暂时的平衡,但生产力水平的加速发展预示着人地关系的天平将进一步向人的一方倾斜。 2.3近代工业文明(1)地理大发现开辟了人类世界相互交流的新渠道,人类的足迹开始踏谝地球的各个角落,整个世界不可避免地连成一个整体,人类实现了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又一次飞跃,人地关系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走出中世纪的黑暗,当人类用三百年时间经历了巨大社会变革和观念更新之后,工业革命发生了。正如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中所述,它产生了底特律郊外的大汽车厂,而且还使拖拉机在农田上奔跑,办公室里有了打字机,厨房里有了电器冰箱。它产生了新闻日报和电影、地下铁路和DC-3型飞机……。这一切都表现出人类征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巨大潜能。终于,人类实现了摆脱自然束缚的梦想,开始沉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之中。 2.3近代工业文明(2)此后的二百年,在新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继续飞速发展,从表面上看,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仿佛大大超过了自然控制人类的能力,自然在依附于人类。不幸终于降临了,人类的观念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变化,相当多的人自觉不自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

浅析清洁生产 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境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并逐渐汇成了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潮流。正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及其实践的逐步形成与不断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基于对传统“末端治理”的环境污染控制实践的反思,清洁生产伴随而生,并成为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战略措施。 清洁生产是在回顾和总结工业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产品和生产过程预防污染的一种全新战略。它综合考虑了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环境风险(资源和环境容量)、成本和经济效益,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策演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与以往不同的是,清洁生产突破了过去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对策的局限,将污染预防纳入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所提供的服务之中,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清洁生产的定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规划中心(UNEPIE/PAC)综合各种说法,采用了“清洁生产”这一术语,来表征从原料、生产工艺到产品使用全过程的广义的污染防治途径,给出了以下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而清洁生产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定义: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化食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总结归纳,清洁生产的定义包含了两个全过程控制: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不用有毒原材料并在生产过程中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则是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最终处置过程中,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对服务而言,清洁生产时指将预防战略结合到环境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清洁生产的重点与目的 清洁生产的观念主要强调三个重点: 1、清洁能源。包括开发节能技术,尽可能开发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合理利用常规能源。 2、清洁生产过程。包括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原料和中间产品。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回收,改善管理、提高效率。 3、清洁产品。包括以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主导因素来考虑产品的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13环境工程 50号任涌溢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世界年人口增长数为9300万,年增长率为1.7%。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人口的增长中,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不到0.5%,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为2.1%。1950年世界人口的33%生活在工业化国家,目前这一比例已降为20%,预计到2050年时将进一步降为12%,届时有77.54亿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旅游发展管理策略模型的研究

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旅游发展管理策略模型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可持续旅游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方面,或者个别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旅游研究特例上。而对于实际应用意义更强,且具有更强指导意义的目的地可持续旅游的管理策略模型认识较少,部分模型的研究几乎空白。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概括性地介绍国内外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旅游发展管理策略模型,以及各种模型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进而推进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 章节一 1.旅游承载力旅游承载力,就是一个地区在能够保证环境本底质量和游憩体验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支持的最大使用者人数。值得注意的是,在测算1生态本底,也同时包括社会承载力,即旅游目的地社会结构能承载的旅游体验和游客带来的变化。 作为目的地可持续旅游的早期管理策略尝试,旅游承载力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局限性,过于理想化、可操作性差是其中最大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现有资源所能提供的承载力并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量化标准;不同的旅游休闲活动带来不同的承载力影响;而使用量和影响大小之间,没有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最终导致承载力很难被真正计算得到。 但在另一方面,它针对客观目标的研究思路、量化的研究方法和包含物理、社会等多个方向的研究结构却引领了随后的可持续旅游理论发展,成为其他管理策略的理论基础和参考方向。 2.可接受变化极限(LAC)作为旅游承载力理论最直接的产物,可接受的变化极限即LAC框架(LimitsofAcceptableChange),诞生于1985年美国林业局。LAC 框架不再将主要目标定在虚无缥缈的承载力具体最大数值,而是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框架,将旅游所能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已知的能接受、能承载的范围内。 LAC框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清晰地操作流程大大提升了可操作性;指标、结果直观简洁,可以有效地实施管理;引入了监控流程,可以较好的跟踪记录;可以配合分区使用等。同时也继承了旅游承载力客观、全面的优点。 LAC框架也有不足之处:作为决定性因素的指标,设立得较为武断,并没有任何机制确保该标准能够反映真实的影响量和可持续性。它过于死板的框架也带来了其他问题,比如不能体现不同旅游目的地的针对性;对预期以外的新兴问题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做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有先进的思想意识并付诸行动。走在时代的前流,我们应该知道如今流行的新名词“低碳生活”“绿色经济’”生态旅游”……这些总结起来就是要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而可持续发展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密不可分。 首先得说说什么是清洁生产:即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 涵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 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

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在世界上:清洁生产的出现是人类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一项迅速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是人类对工业化大生产所制造出有损于自然生态人类自身污染这种负面作用逐渐认识所作出的反应和行动。 在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由于经济快速发 展,忽视对工业污染的防治,致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对人体健康造成 极大危害,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反映非常强烈。环 境问题逐渐引起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环保 措施和对策。例如增大环保投资、建设污染控制和处理设施、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行环境立法等,以控制和改善环境 污染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发现:这种仅着眼于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工业发达国家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不改变长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单靠一些补救的环境保护措施,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解决的办法只有从源头到全过程考虑。为此,清洁生产应运而生。 第一节清洁生产概述 世界上最先明确提出清洁生产概念的是美国。美国国会1990年10月就通过了“污染预防法”,把污染预防作为美国的国家政策,取代了长期采用的末端处理的污染控制政策,要求工业企业通过源削减,包括:设备与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改进、产品重新设计、原材料替代,以及促进生产各环节的内部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在组织、技术、宏观政策和资金方面做了具体的安排。 一、清洁生产概念 自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首次规范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以后,这个概念作为鼓励各国政府和工业界采取预防战略控制污染的新定义,写入了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步接受了这个概念。联合国环境署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之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策略旨在减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1996年联合国环境署在1989年定义的基础上对清洁生产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如下:清洁生产是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战略旨在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中国21世纪议程》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在工业高度发展、社会生活水平飞速提高的今天,人类对资源的消耗愈来愈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愈来愈重。虽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提升到了国际水平,但同时仍有一部人认为可持续发展没有必要。人类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对自然有着很强的适应力,并不会像恐龙那样突然灭绝。那么可持续发展对于今天的社会究竟有没有意义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没有意义,或者说没有我们预想的那样深刻的意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会无法避免地对环境造成破坏,但是经济得到发展,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生活质量也提高,发展的结果是相当可观的。并且对于环境的态度并不是置之不理,破坏的同时也在保护,对环境的破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工业的发展导致能源的消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到石油等我们现在所能利用的能源消耗殆尽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和开发,地球资源如此丰富,一定能找到石油的替代品。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样反而会一定程度阻碍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有意义的,并且意义重大。21世纪全球变暖、雾霾天气、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等环境问题已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人类社会。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的力量是相当渺小的,我们更无法使大自然屈服于人类。在现前对能源的高速消耗条件下,我们现今能够利用的能源总会有一天会被消

耗地一干二净,如果新能源被开发出来当然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寻找到可以替代石油的新能源呢?并且随着石油一点一点地减少,汽油等价格也会一天一天攀高,对社会经济并没有促进发展的作用。对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治理的速度,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会逐渐降低,生物多样性会逐渐减少。就水资源来说,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现在世界上缺水的地区越来越多,我们也深知水对于我们生存的重要性,但是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依然处处可见。我们没有感受过缺水地区的苛刻条件,因此节约水资源的观念并没有刻骨铭心。但是有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承认的,水资源的匮乏,必将导致人类的消亡。 就我而言,我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类对资源无节制的消耗,必然会导致资源竭尽的一天。经济发展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消耗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要提高对能源的利用率和对环境的保护,在这样的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准则。不做能源消耗第一大国,要做能源利用第一强国,这样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才能得到平衡,人类才能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才能更加“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

课时编号 43-45 课目名称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战略 授课时间 2005.1 授课班级 北校区2001-2003级学生 教学目的 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从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充分认识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的必然性,掌握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两个纲领性文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难点: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堂教学设计 概述 1、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2、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1、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人类环境的展望 参考书目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樊芷芸等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8月 《环境科学概论》,王岩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 教案实施 效果追记 本章采用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穿插提问、讨论等启发式手段,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思考,通过批改作业及课堂小测,反映出学生掌握的不错。 第九章可持续发展战略 概述 [引言] 综观过去,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界不断冲突的历史。人类为了求生存,改善生存条件,就不断地向自然索取,甚至有时是过度的索取。对此,自然界不时以洪水、干旱、沙漠化等灾难给人类以惩罚,使人类逐渐意识到遵守自然法则的重要性。自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关于环境与发展的争论就如同旅行者在歧途前的吵闹一样让人无所适从。 但是,仅10年来,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可以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这两条路迥然不同。长期以来,我们误认为其中一条是捷径、是坦途,沿着它狂奔,却不知在路的尽头等待我们的是灾难。而另一条路,虽人烟罕至,却是通往目的地——保存我们的地球的最后的唯一机会。 一、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 从“人类—环境”系统的角度来分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经济与环境、人口与环境、科学技术与环境、政治与环境、文化与环境、道德与环境等辩证关系。下面主要对经济与环境、人口与环境、科技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做概括的论述。 1、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开发是不长久的,而且必定会引起大自然的愤怒和惩罚(事例已很多);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约束作用其约束作用正是由于不合理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结果,而合理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则能为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合理的经济发展又可为治理环境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权衡取舍关系,这种关系可概括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另一种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常规式”“工业经济发展引发的生态灾难告诫我们发展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采用资源利用与保护相兼顾的人们,开始不力图获得厚利,而是先投资打牢根基,培育“壮苗”,有苗不愁长,长势越来越旺,获利越丰;若采用无节制的索取资源,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最后资源枯竭,资源与经济效益趋于“0”。 2.人口与环境的辩证关系:(85页)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人与环境辩证发展的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84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 ( 共 10 小题,总分: 40 分) 1. ()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总结了从5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人类思考的结果,提出人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A.1989年 B.1990年 C.1992年 D.1994年 2. (),我国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3. “在一代人的时间里边,把资源、能源和其他物质的效率提高十倍。”是()提出的。 A.钱易 B.蕾切尔?卡逊 C.卡诺勒斯

D.奥巴马 4. ()最早发现空气中颗粒物的污染。 A.伦敦 B.纽约 C.德兰 D.巴黎 5. ()问题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 A.水污染 B.大气 C.能源 D.环境 6. 中国大气中的汞的含量是日本含量的()倍。 A.3 B.5 C.8 D.11 7. 十五计划中应建的污水处理厂共()座。 A.387 B.487 C.587 D.687 8. 九十年代以来,德国针对循环经济制定了()。

A.《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 B.《废弃物管理法》 C.《促进有效利用资源法》 D.《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 9. 2003年,我国的GDP占世界份额的()左右。 A.0.03 B.0.04 C.0.05 D.0.06 10. 治淮的问题受到了国务院的关注,在()召开由曾培炎副总理主持的会议。 A.合肥 B.蚌埠 C.六安 D.阜阳 二、多选 ( 共 5 小题,总分: 20 分) 1. 可持续发展呼唤新型工业化道路是()。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B.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C.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不断的创造财富 D.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 充分发挥 2. 对工业企业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实施产品生态设计及生命周期分析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详分别细阐述了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意义,然后介绍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清洁生产给人们以全新概念,把工业生产污染预防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清洁生产思想应用于工业实践,以保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最后说明了我国目前清洁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字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Clean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detailed respectively fine explains the concept and meaning of clean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n introduc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leaner production to provide people with a new concept, the industrial pollution prevention in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leaner prod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o guide the idea of clean production used in industrial practic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Finally explain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leaner produc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前言 20世纪以来 ,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导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其气污染、水 污染和有毒化学品污染危害尤为突出 ,己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并威胁着人类 自身的健康、生存和发展 ,人类经过多年的寻求探索 ,认识到先污染后治理是 一条弯路 ,它造成了资源和投入的巨大浪费 , 不能再走下去。只有将经济发展 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才可真正达到既发展经济又改善环 境的目的 , 清洁生产就是在这种反思和重新选择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国外 实践已经证明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之路 , 不仅环境效益好 ,而且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显著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实施节能减排的重要推手。 一、清洁生产 1概念:联合国环境署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 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之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