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筹资管理(上)讲义2只是分享

筹资管理(上)讲义2只是分享

筹资管理(上)讲义2只是分享
筹资管理(上)讲义2只是分享

中级会计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财务管理》辅导讲义

第四章筹资管理(上)

第二节债务筹资

债务筹资形成企业的债务资金,债务资金是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向社会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和取得的资金。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和融资租赁是债务筹资的三种基本形式。商业信用也是一种债务资金,它是企业间的商品或劳务交易形成的(在第七章营运资金管理中予以介绍)。

一、银行借款

银行借款是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需要还本付息的款项,包括偿还期限超过1年的长期借款和不足1年的短期借款,主要用于企业购建固定资产和满足流动资金周转的需要。

(一)银行借款的种类

1.按提供贷款的机构,分为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和其他金融机构贷款。

政策性银行贷款是指执行国家政策性贷款业务的银行向企业发放的贷款,通常为长期贷款。如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主要满足企业承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贷款主要为大型设备的进出口提供买方信贷或卖方信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主要用于确保国家对粮、棉、油等政策性收购资金的供应。

商业性银行贷款是指由各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

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向工商企业提供的贷款,用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包括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如从信托投资公司取得实物或货币形式的信托投资贷款,从财务公司取得的各种中长期贷款,从保险公司取得的贷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一般较商业银行贷款的期限要长,要求的利率较高,对借款企业的信用要求和担保的选择比较严格。

2.按机构对贷款有无担保要求,分为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

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或保证人的信用为依据而获得的贷款。企业取得这种贷款,无需以财产作抵押。对于这种贷款,由于风险较高,银行通常要收取较高的利息,往往还附加一定的限制条件。

担保贷款是指由借款人或第三方依法提供担保而获得的贷款。担保包括保证责任、财务抵押、财产质押。由此,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

保证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作为保证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借款时,按约定承担一定保证责任或连带责任而取得的贷款。

抵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物而取得的贷款。抵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将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的价款优先受偿。作为贷款担保的抵押品,可以是不动产、机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等实物资产,可以是依法有权处分的土地使用权,也可以是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等,

它们必须是能够变现的资产。如果贷款到期借款企业不能或不愿偿还贷款,银行可取消企业对抵押品的赎回权。抵押贷款有利于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提高贷款的安全性。

质押贷款是指按《担保法》规定的质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动产或财产权利作为质押物而取得的贷款。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财产权利移交给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或财务权利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以该动产或财产权利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的价款优先受偿。作为贷款担保的质押品,可以是汇票、支票、债券、存款单、提单等信用凭证,可以是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等有价证券,也可以是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等。

3.按企业取得贷款的用途,分为基本建设贷款、专项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

基本建设贷款是指企业因从事新建、改建、扩建等基本建设项目需要资金而向银行申请借入的款项。

专项贷款是指企业因为专门用途而向银行申请借入的款项,包括更新改造技改贷款、大修理贷款、研发和新产品研制贷款、小型技术措施贷款、出口专项贷款、引进技术转让费周转金贷款、进口设备外汇贷款、进口设备人民币贷款及国内配套设备贷款等。

流动资金贷款是指企业为满足流动资金的需求而向银行申请借入的款项,包括流动基金借款、生产周转借款、临时借款、结算借款和卖方信贷。

(二)银行借款的程序

1.提出申请,银行审批。企业根据筹资需求向银行书面申请,按银行要求的条件和内容填报借款申请书。银行按照有关政策和贷款条件,对借款企业进行信用审查,核准公司申请的借款金额和用款计划。银行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信用情况、盈利的稳定性、发展前景、借款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抵押品和担保情况。

2.签订合同,取得借款。借款申请获批准后,银行与企业进一步协商贷款的具体条件,签订正式的借款合同,规定贷款的数额、利率、期限和一些约束性条款。借款合同签订后,企业在核定的贷款指标范围内,根据用款计划和实际需要,一次或分次将贷款转入公司的存款结算户,以便使用。

(三)长期借款的保护性条款

长期借款的金额高、期限长、风险大,除借款合同的基本条款之外,债权人通常还在借款合同中附加各种保护性条款,以确保企业按要求使用借款和按时足额偿还借款。保护性条款一般有以下三类:

1.例行性保护条款。这类条款作为例行常规,在大多数借款合同中都会出现。主要包括:①定期向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交公司财务报表,以使债权人随时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②保持存货储备量,不准在正常情况下出售较多的非产成品存货,以保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能力;③及时清偿债务,包括到期清偿应缴纳税金和其他债务,以防被罚款而造成不必要的现金流失;④不准以资产作其他承诺的担保或抵押;⑤不准贴现应收票据或出售应收账款,以避免或有

负债等。

2.一般性保护条款。一般性保护条款是对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偿债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条款,这类条款应用于大多数借款合同,主要包括:①保持企业的资产流动性。要求企业需持有一定最低额度的货币资金及其他流动资产,以保持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一般规定了企业必须保持的最低营运资金数额和最低流动比率数值。②限制企业非经营性支出。如限制支付现金股利、购入股票和职工加薪的数额规模,以减少企业资金的过度外流。③限制企业资本支出的规模。控制企业资产结构中的长期性资产的比例,以减少公司日后不得不变卖固定资产以偿还贷款的可能性。④限制公司再举债规模。目的是防止其他债权人取得对公司资产的优先索偿权。⑤限制公司的长期投资。如规定公司不准投资于短期内不能收回资金的项目,不能未经银行等债权人同意而与其他公司合并等。

3.特殊性保护条款。这类条款是针对某些特殊情况而出现在部分借款合同中的条款,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生效。主要包括要求公司主要领导人购买人身保险;借款的用途不得改变;违约惩罚条款等。

上述各项条款结合使用,将有利于全面保护银行等债权人的权益。但借款合同是经双方充分协商后决定的,其最终结果取决于双方谈判能力的大小,而不是完全取决于银行等债权人的主观愿望。

(四)银行借款的筹资特点

1.筹资速度快。与发行公司债券、融资租赁等债务筹资方式相比,银行借款的程序相对简单,所花时间较短,公司可以迅速获得所需资

金。

2.资本成本较低。利用银行借款筹资,一般都比发行债券和融资租赁的利息负担要低。而且无须支付证券发行费用、租赁手续费用等筹资费用。

3.筹资弹性较大。在借款之前,公司根据当时的资本需求与银行等贷款机构直接商定贷款的时间、数量和条件。在借款期间,若公司的财务状况发生某些变化,也可与债权人再协商,变更借款数量、时间和条件,或提前偿还本息。因此,借款筹资对公司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特别是短期借款更是如此。

4.限制条款多。与发行公司债券相比较,银行借款合同对借款用途有明确规定,通过借款的保护性条款,对公司资本支出额度、再筹资、股利支付等行为有严格的约束,以后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政策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5.筹资数额有限。银行借款的数额往往受到贷款机构资本实力的制约,难以像发行公司债券、股票那样一次筹集到大笔资金,无法满足公司大规模筹资的需要。

二、发行公司债券

公司债券又称企业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债券是持有人拥有公司债权的书面证书,它代表债券持券人与发债公司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一)发行债券的条件

在我国,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发行债券的资格。

根据《证券法》规定,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2)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3)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1年的利息;(4)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5)债券的利率不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6)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筹集的资金,必须用于核准的用途,不得用于弥补亏损和非生产性支出。

根据《证券法》规定,公司申请公司债券上市交易,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公司债券的期限为1年以上;(2)公司债券实际发行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万元;(3)公司申请债券上市时仍符合法定的公司债券发行条件。

(二)公司债券的种类

1.按是否记名分为记名债券和无记名债券。

记名公司债券应当在公司债券存根簿上载明债券持有人的姓名及住所、债券持有人取得债券的日期及债券的编号等信息。记名公司债券由债券持有人以背书方式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转让;转让后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记载于公司债券存根簿。无记名公司债券应当在公司债券存根簿上载明债券总额、利率、偿还期限和方式、发行日期及债券的编号。无记名公司债券的转让,

由债券持有人将该债券交付给受让人后即发生转让的效力。

2.按是否能够转换成公司股权分为可转换债券与不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债券是指债券持有者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价格转换为发债公司的股票。这种债券在发行时,对债券转换为股票的价格和比率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公司法》规定,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主体是股份有限公司中的上市公司。不可转换债券是指不能转换为发债公司股票的债券,大多数公司债券属于这种类型。

3.按有无特定财产担保分为担保债券和信用债券。

担保债券是指以抵押方式担保发行人按期还本付息的债券,主要是指抵押债券。抵押债券按其抵押品的不同,又分为不动产抵押债券、动产抵押债券和证券信托抵押债券。信用债券是无担保债券,是仅凭公司自身的信用发行的、没有抵押品作抵押担保的债券。在公司清算时,信用债券的持有人因无特定的资产作担保品,只能作为一般债权人参与剩余财产的分配。

(三)公司发行债券的程序

1.作出发债决议。拟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需要由董事会制订公司债券发行的方案,并由公司股东大会批准,作出决议。

2.提出发债申请。根据《证券法》规定,公司申请发行债券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公司申请应提交公司登记证明、公司章程、公司债券募集办法、资产评估报告和验资报告等正式文件。

3.公告募集办法。企业发行债券的申请经批准后,要向社会公告公司债券的募集办法。公司债券募集分为私募发行和公募发行。私募

发行是以特定的少数投资者为对象发行债券。公募发行是在证券市场上以非特定的广大投资者为对象公开发行债券。

4.委托证券经营机构发售。按照《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规定,公司债券的公募发行采取间接发行方式。在这种发行方式下,发行公司与承销团签订承销协议。承销团由数家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组成,承销方式有代销和包销两种。代销是指承销机构代为推销债券,在约定期限内未售出的余额可退还发行公司,承销机构不承担发行风险。包销是由承销团先购入发行公司拟发行的全部债券,然后再售给社会上的投资者,如果约定期限内未能全部售出,余额要由承销团负责认购。

5.交付债券,收缴债券款。债券购买人向债券承销机构付款购买债券,承销机构向购买人交付债券。然后,债券发行公司向承销机构收缴债券款,登记债券存根簿,并结算发行代理费。

(四)债券的偿还

债券偿还时间按其实际发生与规定的到期日之间的关系,分为提前偿还与到期偿还两类,其中后者又包括分批偿还和一次偿还两种。

1.提前偿还。提前偿还又称提前赎回或收回,是指在债券尚未到期之前就予以偿还。只有在公司发行债券的契约中明确规定了有关允许提前偿还的条款,公司才可以进行此项操作。提前偿还所支付的价格通常要高于债券的面值,并随到期日的临近而逐渐下降。具有提前偿还条款的债券可使公司筹资有较大的弹性。当公司资金有结余时,可提前赎回债券;当预测利率下降时,也可提前赎回债券,而后以较

低的利率来发行新债券。

2.到期分批偿还。如果一个公司在发行同一种债券的当时就为不同编号或不同发行对象的债券规定了不同的到期日,这种债券就是分批偿还债券。因为各批债券的到期日不同,它们各自的发行价格和票面利率也可能不相同,从而导致发行费较高;但由于这种债券便于投资人挑选最合适的到期日,因而便于发行。

3.到期一次偿还。多数情况下,发行债券的公司在债券到期日,一次性归还债券本金,并结算债券利息。

(五)发行公司债券的筹资特点

1.一次筹资数额大。利用发行公司债券筹资,能够筹集大额的资金,满足公司大规模筹资的需要。这是与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债务筹资方式相比,企业选择发行公司债券筹资的主要原因,大额筹资能够适应大型公司经营规模的需要。

2.筹集资金的使用限制条件少。与银行借款相比,发行债券募集的资金在使用上具有相对灵活性和自主性。特别是发行债券所筹集的大额资金,能够用于流动性较差的公司长期资产上。从资金使用的性质来看,银行借款一般期限短、额度小,主要用途为增加适量存货或增加小型设备等。反之,期限较长、额度较大,用于公司扩展、增加大型固定资产和基本建设投资的需求多采用发行债券方式筹资。

3.资本成本较高。相对于银行借款筹资,发行债券的利息负担和筹资费用都比较高。而且债券不能像银行借款一样进行债务展期,加上大额的本金和较高的利息,在固定的到期日,将会对公司现金流量

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广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促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臵和有效利用,支持业务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政务信息资源,是指各级行政机关和依法授权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中掌握的信息资源。 第四条政务信息资源分为三种类型,可以无附加条件地提供给所需行政机关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称为无条件共享类;按照设定条件提供给所需行政机关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称为条件共享类;不能提供给其他行政机关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称为不予共享类。 与行政许可或跨部门并联审批相关的政务信息资源列入无条件共享类,行政机关必须提供共享。 与政府协同办公相关的,信息内容敏感的,只能按特定条件提供给相关行政机关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列入条件共享类。

有明确法律、法规或政府规章规定不能提供给其他行政机关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列入不予共享类。 第五条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遵循需求导向、统筹管理、无偿提供、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六条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和共享交换体系,组织建设并管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协调政务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重大事项,定期对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其它行政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维护、更新和共享工作,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要求合法使用所获取的共享信息。 第二章采集与提供 第七条行政机关信息采集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电子政务总体规划要求,符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明确信息收集、发布、维护的规范和程序,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完整、及时。 第八条行政机关采集信息应当遵循“一数一源”的原则,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方式从其它行政机关获取的信息,不再重复采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采集的信息进行电子化记录、存贮和利用,加强跨部门合作,更好地为公民、

中国气象局第4号令《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第4号令 《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共享气象资料的提供 第三章 共享气象资料的使用 第四章 罚则 第五章 附则 附件:我国参加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的站点表 (2001年11月27日中国气象局令第4号公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资料共享,进一步促进气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提供气象资料共享,以及用户使用其提供共享的气象资料,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气象资料,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组织

收集并存档的各种气象观(探)测记录,以及由这些记录加工处理而成的各类气象数据集、各种气候统计值和数值分析资料等。 第四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资料共享工作的管理。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资料共享工作的管理。 第五条 提供涉密气象资料共享,以及使用、保管共享的涉密气象资料,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气象部门保守国家秘密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 第二章 共享气象资料的提供 第六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共享气象资料提供工作的单位,应当通过网络适时、滚动向社会发布下列基本气象资料,供公众无偿下载: (一)我国参加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通信系统(GTS)交换的地面气象站的定时(4次)观测报告和高空站的定时(2次)观测报告; (二)我国参加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的气象站(附件)的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日照等要素的当年的月、年统计值。 第七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共享气象资料提供工作的单位,应当免费向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事业单位开展的公益服务、非营利性科研和教育机构从事的非商业性活动提供所需的气象资

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精)

中国气象局第7号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保护办法》 第一条为了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证气象探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获取的气象探测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提高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气象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水平,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设施,是指用于各类气象探测的场地、仪器、设备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设有气象台站的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气象台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

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第五条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侵占、损毁和擅自移动气象探测设施和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宣传教育,树立全民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意识。 对在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七条本办法保护以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一)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自动气象站、太阳辐射观测站、酸雨监测站、生态气象监测站(含农业气象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二)高空气象探测站(包括风廓线仪、声雷达、激光雷达等)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三)天气雷达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四)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含静止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极轨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测控站、卫星测距站的探测环境和设施; (五)大气本底台站、沙尘暴监测站、污染气象监测站等环境气象监测

文件拷贝和共享等的管理规定

文件拷贝、保存、删除和共享规定 为了防止病毒感染,影响整个公司电脑系统和网络正常运作,同时为规范文件的存储、软件的安装、做好客户资料保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便于客户文件资料的管理和查询、配合公司设备信息做好电脑的保养工作。 为适用于开普图文快印店铺的管理,大客户文件、固定客户文件及客户明确要求保存的文件按此规定执行,其他文件打完后,任务完成客户已验收,立即删除。 开普图文快印店铺的电脑上设置共享文件盘,为方便店铺电脑管理和维护特制定以下条例,希望所有员工参与管理和共同遵守: 1、每台电脑上C盘为系统盘,D盘为软件盘,E盘为客户临时资料盘,F盘为客户资料存储盘,G盘为资料盘,另注F盘、G盘设置为共享盘。为保护公司电脑不被病毒感染,任何人在未经经理同意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共享其他文件或分区目录。 2、F盘、G盘中的文件,除上传者本人外,其他任何人不能删除任何文件。 3、F盘中为大客户、固定客户的文件夹命名格式为***公司名(学校名称)****文件分类(如文档、宣传页、易拉宝等)***文件(文件名称上应标明文件内容、日期,格式如:开普图文营销宣传页2012.2.13)。另注:每个电脑的F盘均单独列出一个“名片”的文件夹,所有定稿名片的矢量版(CDR或PSD格式)应放入该文件夹,以便查找。 4、如客户没有特殊要求,由我公司设计的版面均不能删除,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若客户为散户,则将文件存储到F盘“其他客户资料”文件夹中。 5、QQ或邮箱接收文件的管理。应将文件接收到E盘临时资料存储盘中,并且建立以日期命名的文件夹,里面再建立以客户名称命

名的文件夹,文件夹内除了保存客户发送的文件之外,还应该保留QQ交谈记录及制作要求,客户联系方式的WORD文件。 6、制作文件的保存。每天工作结束前或交接班前,每位技术人员应整理自己制作过的文件,将有必要保存的文件存储到相应的文件夹中。将没有存储价值的文件留到E盘临时文件盘的当天日期的文件夹里,一周后整理文件时,可将其删除。 7、公司移动磁盘上文件的管理:移动磁盘由设计人员和后期制作人员共同保管和保密,员工取件如需要带盘到客户处拷贝文件,应先将磁盘清空,避免将其他客户资料或内部资料泄露。严禁共享C 盘。 8、设计素材放到G盘,并对名片、易拉宝、展板、暗纹背景等进行分类保存。 9、公司可定期对设计材料、素材等进行整理,刻成光盘,以留备份。为方便查找文件,设计人员每周对自己设计的所有文件进行整理,将客户定稿文件拷贝到4号电脑上进行保存。 10、文件的拷贝:在拷贝客户文件时或打印移动盘里的文件时,先对U盘、移动磁盘等进行病毒查杀。没有病毒再打开。如有病毒应立即进行病毒查杀。查杀后再打开。 11、每个电脑应安装病毒查杀和安全防护软件,并定期进行系统维护,清理系统垃圾等。

民用航空气象管理规定

民用航空气象管理规定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民用航空气象资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民用航空气象资料的管理,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结合民用航空气象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民用航空气象资料的获取、处理、保存、使用、汇交和移交,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民用航空气象资料,是指在有关民用航空气象业务工作中涉及的各种载体形态的资料,包括基本气象资料和专业气象资料。 第四条民用航空气象中心、民用航空地区气象中心、机场气象台和机场气象站(以下简称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应当配备民用航空气象资料管理所需的设施,指定专人负责资料的集中管理。 第五条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应当制定民用航空气象资料管理实施细则。 第二章资料的获取和处理 第六条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应当根据业务需要,从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所属各级气象台站获取常规气象资料、航危报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天气雷达资料、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以及其他的基本气象资料。

第七条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应当按职责收集本单位探测的气象资料,从民用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民用航空气象传真广播接收系统、航空固定电信网、世界区域预报接收系统和其它有效方式获取其他专业气象资料。 第八条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应当根据本办法附件一《民航气象服务机构绘制天气图的要求》,对所获得的常规气象资料进行处理,并填绘纸质的标准天气图。 第九条具有五年或五年以上24小时或13小时气象观测资料的机场气象台和机场气象站应当编写《民航机场航空气候志》。 具有五年或五年以上不定时观测资料的机场气象台和机场气象站,应当编写《民航机场航空气候概要》。 第十条迁建机场的例行气象观测资料不足五年时,相应机场气象台和机场气象站应当编写或保留原机场至少最近十年的《民航机场航空气候志》或《民航机场航空气候概要》。 第十一条《民航机场航空气候志》和《民航机场航空气候概要》的统计资料应当采用所在机场的《民航地面气象观测簿》和《民航地面气象观测月总簿》、《民航地面气象观测年总簿》的数据。上述数据不足以表明机场气候特征时,可以采用机场自动气象站资料或参考其它气象部门的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编写《民航机场航空气候志》和《民航机场航空气候概要》所用资料应当自观测起始年份起。 第十三条《民航机场航空气候志》和《民航机场航空气候概要》的气候资料统计和编写应当按照民用航空行业标准《民用航空气象第7部分:航空气候资料整编》(MH/T )的要求进行。

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XX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推进XX市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增强政府公信力,提高行政效率,提升业务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放管服”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我市政府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创新管理,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的作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39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的通知》(川府发〔2017〕16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政务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各类信息资源,包括政务部门直接或通过第三方依法采集的、依法授权管理的和因履行职责需要依托政务信息系统形成的信息资源等。

本办法所称政务部门,是指政府部门及法律法规授权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和为政府部门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本办法用于规范XX市各级政务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包括因履行职责需要使用其他政务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和为其他政务部门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的行为。 第四条本办法中有关术语定义如下: (一)基础信息资源库指储存基础政务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和稳定性等特征。其中基础政务信息资源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基础的、多个政务部门在其履行职责过程中共同需要的政务信息,包括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统计信息、城市活动信息、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 (二)主题信息资源库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一个主题领域,多部门共建项目或业务协调需求的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包括健康保障、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价格监管、能源安全、信用体系、城乡建设、社区治理、生态环保、应急维稳等数据库。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技术方案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信息共享门户系统 技术方案

1项目概况 随着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业务精细化水平的发展,预报产品不断丰富,对外辐射能力不断增强。现有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业务系统部署多,业务系统之间彼此独立,数据到产品缺乏统一的管理系统,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天气业务的需求。气象信息共享门户将在国家气象中心现有业务基础上建立完善业务流转与控制体系,优化中心的预报服务业务流程,提高数据流转和产品利用效率,减少预报服务过程中的人为干预,降低中间环节的复杂度与出错率,增强预报服务协同能力,推进预报和服务业务系统的建设应用,促进天气监视、预报及决策服务平台专业化发展,为国家气象中心现代天气发展及服务能力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将建立业务系统规范和数据规范,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和服务,对预报员、服务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身份、权限进行数字化的管理,对国家气象中心主要预报、服务业务系统的运行、数据流转状态等实现实时监视,实现对整个中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衔接与流转控制,实现对预报员身份信息、准入系统信息、业务监控信息、产品流转状态、任务调度等所有实时信息的显示和统计分析,实现预报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分发控制,并增强国家气象中心互联网展示气象产品的水平。 2业务需求分析 2.1 业务现状分析 国家气象中心是全国天气预报的国家级中心,也是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区域气象中心、核污染扩散紧急响应中心,其前身中央气象台,成立于1950年3月1日。50多年来,国家气象中心有了巨大发展。国家气象中心的气象服务包括为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政府部门制订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组织指挥防灾减灾科学决策所需气象信息的决策气象服务,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媒介为公众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向国家重点工程、企事业单位趋利避害组织生产所需的专业

文件共享管理办法(2)

文件共享管理办法(2)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修改记录 NO 修 订 版 本 修改内容摘要 修改 人 修改日期生效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文件共享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I-WI-IT-0018 版本:V1.0 制定日期:2011-08-01 修订日期: 生效日期:2011-12-09 部门签名日期编制信息安全部黄志勇2011-08-01确认 审核信息安全部梁继清2011-12-09会审 批准信息中心张伟刚2011-12-09

1.目的 为了规划好网络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特指定本办法。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 3.定义 3.1.准入:指符合公司计算机安全策略的公司或外来办公人员电脑接入英威腾网络的动 作。 3.2.离线:指公司计算机因异动、回收、报废等退出英威腾网络;外来办公人员作业结 束离开公司网络的动作。 4.角色与职责 4.1.信息中心:负责制定公司计算机准入安全策略;审核并记录计算机的准入及离线情 况;为准入或离线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4.2.用户:负责配合信息中心人员做好计算机的准入及离线的管理工作。 5.流程图 无 6.管理办法细则 6.1.申请管理 6.1.1.申请部门提出申请,注明需要创建文件夹名称,并加上需要访问人员的 权限。 6.1.2.申请部门第一负责人核实后,提交给IT部负责人审核。

6.1.3.IT部负责人需与申请部门负责人确认申请人的权限内容。 6.1.4.IT部负责人与申请部门负责人确认无误后,提交给网络管理员技术实 现。 6.2.使用管理 6.2.1.各部门人员使用共享文件夹,未经部门领导同意,不得随意修改、删 除、复制、打印文件夹里面的文件。 6.2.2.禁止存放私人文件在共享文件夹里面。 6.2.3.各部门定期检查共享文件夹,不必要存放在服务器上的文件及时清理。 6.2.4.各部门人员存放文件到共享文件夹里,应注意存放路径以及目录,存放 文件必须与文件夹目录相对应。 6.2.5.设置权限时文件夹路径不超过两层。 6.3.维护管理 6.3.1.申请开通创建文件夹共享后,由网络管理员根据审阅后的文件在文件服 务器上根据相应的目录创建共享文件夹。 6.3.2.个人申请开通访问权限,网络管理员根据审阅后的文件在文件服务器上 开通申请人的权限。 6.3.3.开通访问权限后,各部门人员必须更改网络管理员提供的密码,防止密 码泄露,更改密码登录http://192.168.1.3/password上面修改。 6.3.4.网络管理员不得私自更改访问人员的权限,不得在共享文件夹内创建、 修改、删除、复制以及打印文件夹内的文件。 6.3.5.请各部门认真贯彻公司信息保密制度,严格控制好信息文件流通。

气象数据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

项目编号:RJ20150020 气象数据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 设计方案 2016年1月 南京助事达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气象数据一体化平台-设计方案 目录 1概述 (3) 1.1背景与预期 (3) 1.2建设内容 (4) 2设计方案 (5) 2.1系统架构 (5) 2.1.1.平台总体架构图 (5) 2.1.2.数据流概览 (6) 2.2分布式解析引擎 (6) 2.2.1.分布式解析引擎概述 (6) 2.2.2.分布式解析设计架构 (7) 2.3气象分布式数据库设计 (12) 2.3.1.气象一体化平台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概述 (12) 2.3.2.分布式数据库设计架构 (15) 2.4气象资料云服务引擎 (17) 2.4.1.应用授权机制 (17) 2.4.2.授权认证机制 (17) 2.4.3.服务请求基础参数体系建立 (17) 2.5服务版本管理体系建立 (18) 2.5.1.版本管理设计 (18) 2.5.2.建立服务API帮助文档 (18)

1概述 1.1背景与预期 针对以往基础数据库建设分散、标准不统一、服务能力差等问题,按照“系统集成,数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的思路,经过两年半的努力,依托江苏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项目建设,初步建成全省统一的基础数据环境,有效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数据服务能力,为本省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信息中心在全省气象信息业务建设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几十项标准或规范,为一体化体系提供标准支撑,完善了我省气象信息的标准规范体系;优化数据传输流程,时效性可靠性提升显著,省内区域自动站可实现60秒内、雷达数据8分钟之内、省际共享上海市区域自动站100秒内到达预报员桌面;通过“软CAST”同步机制,省市间数据实现了秒级流转;完成了自动站、土壤水份、精细化等50多类数据的解析入库,数据解析的种类和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充,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架设全省云平台实现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分配,达到资源集约化、应用多样化的目标。 为进一步提高和增强气象数据服务能力,科学准确的做好数据服务工作,结合前期预报业务一体化平台使用和市县推广应用情况,在气象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数据应用方面,提出诸多改进措施和方案,旨在不断的提高气象数据服务能力和质量。

气象信息员考核管理办法(完整版)

气象信息员考核管理办法 气象信息员考核管理办法 为切实推进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全县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管理、落实职责,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一、考核时段 每年考核一次,考核时段为当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二、考核对象 全县气象协理员和气象信息员。 三、气象协理员考核方式 采用积分制,助理员对照工作职责要求每开展或完成一项打分(各项工作加分分值见附表),年终进行累计,同时,求得该助理员所在责任区内全部信息员的年度考核得分的平均值,上述两项分值之和即为该助理员的年度考核得分。 四、气象信息员考核方式 采用积分制,气象信息员对照工作职责要求每开展或完成一项打分(各项工作加分分值见附表),年终进行累计为该信息员的年终考核得分。 五、通报和奖励 对于考核得分在前5名的气象协理员和部分年度考核成绩突出的气象信息员,紫阳县气象局将予通报表彰,并给予300-500元奖励。 六、有关说明

1、县气象局将全县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年度考核情况及时报紫阳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2、对于成绩突出的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建议所在地政府予以进一步表彰。 3、本考核办法由县气象局负责解释。 气象信息员考核管理办法 附送: 气象局业务管理办法 气象局业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针对**县气象局气象业务实际情况,为切实完善和加强我局气象业务管理,努力做到公正、科学、客观地衡量业务工作,严格规范业务行为,保障业务高质、优效运转,使我局业务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目标迈进,全面提高我局业务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业务人员上岗条件 第二条具有相关专业上岗证或临时上岗证(业务科认可的)。 第四条新参加工作人员跟班见习期: 地面测报跟班见习期: ①专业1-2个月, ②非专业2-3个月;农气观测跟班见习期:

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表时间:2018-12-20T10:59:43.1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作者:唐洪君 [导读] 文章对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气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41100 摘要: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有越来越多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得以建立和完善。全国各地观测收集了大量的气象信息。而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气象信息系统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现有的气象信息系统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不同层面的需求。文章对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国性;气象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1前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深入推进,气象信息系统一方面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结构越来越精细形式越来越丰富。与此同时现代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移动应用大量普及,网络计算能力空前提高。使得建立在气象信息系统基础上的气象业务和气象服务中的信息活动变得极为频繁和宽泛,机器语言之间、应用模组之间、服务设备之间的快速数据交换成了气象信息系统建设的非常关切的需求。在众多新技术中JSON数据技术提供了便捷数据交互能力。JSON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交换格式,采用完全独立于编程语言的文本格式来存储和表示数据。简洁和清晰的层次结构使得JSON成为理想的数据交换语言,易于人阅读和编写,同时也易于机器解析和生成,并有效地提升网络传输效率,在数据传输方面具有明显优点:数据格式比较简单,易于读写,格式都是压缩的,占用带宽小。气象数据有别于其他数据,结构复杂种类多样,实时性强动态多变,具有极强的专业特征。气象信息系统承载各类气象数据传输处理加工等业务功能,在系统建设与运行中各种数据信息关联紧密交流活跃。在气象信息系统建设中各个场合与界面中需要完成各种数据交互工作,JSON提供了极强的技术支撑,应用好JSON技术能为业务带来极大便利。 2气象计量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根据国家气象计量站现有业务、未来扩展业务和管理情况,设计技术路线和软件架构,要求软件系统符合安全可靠性、高集成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以及数据的完整性和数据接口的通用性。能够实现系统的灵活可配,初步实现质量控制流程,基本完成自动化管理并具备完整的业务流程。同时,系统应满足相应的时间性能要求,软件界面与相关配置应具备易操作性。 2.1检测业务自动化 相比于企业和省级气象计量单位,国家气象计量站计量标准、被检仪器及检测要素多,相同要素仪器种类多的特点,使得检测业务的自动化复杂多变。但实现微型计算机自动控制设备完成检测业务是存在客观基础的,因为我们具备完善自控通信接口的计量标准及各类用于辅助检测计量的设备。结合国家气象计量站检测要素多的特点,自动化检测系统由气压自动检测系统、温度自动检测系统、湿度自动检测系统、风速风向自动检测系统、雨量自动检测系统、辐射自动检测系统等组成。自动检测系统采用成熟的C/S技术,用户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管理操作,既保证了不同要素检测的相对独立,又实现了强大的数据维护、统计分析、报表打印等功能。自动检测系统主要包括输入、控制处理和输出三个部分:(1)输入部分将自动检测系统所有标准设备、被检设备乃至环境监测设备的协议、命令接入控制与处理部分,为了适应相同要素仪器种类繁多的情况,在输入部分需要设置开放通信接口模块,实现管理员对新型设备自动检测的自扩展,大大增加系统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2)控制与处理部分首先通过串口通信模块导入输入部分的通信协议,然后在检测过程控制模块严格按照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检测,并且按照规程、规范的要求在数据处理模块实现所需数据的处理;(3)输出部分包括合格判据模块和报表的打印与导出模块,即自动检测系统遵照规程、规范对被检仪器测试数据进行合格判据,且能实现所有测试数据报表的打印与导出。 2.2业务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气象计量站业务的不断扩展,统计繁琐易错、计量检测工作时长量大及管理的滞后已无法满足现代计量器具所需的维修养护和全面管理需求,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必须实现计量业务管理的信息化。这也是气象计量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主要功能为:(1)被检仪器和检定证书发放的工作实现流程化,平台统一管理被检仪器的送检登记、检定测试状态、领取登记等信息,并自动存取原始检测记录信息、测试报告、检定证书等信息,被检仪器。(2)平台对国家气象计量站的检定设备、辅助设备进行统筹管理,生成便于执行的自动检定计划,具体管理内容包括设备的数量、质量、使用情况和状态。平台建立计量相关标准单位、规程、法规的后台增量索引,以供查询使用。平台对计量器具的信息变更进行实时更新,包括该器具使用状态、检定周期、使用部门人员等信息,若有维修或报废的器具,平台跟踪记录,并生成报告提交相关责任人。(3)平台需具备一定物质管理功能:如固定资产管理、检定仪器及辅助设备管理、消耗材料及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平台建立检定仪器设备的完备档案信息,提供时动态的设备数据分析,并可监控和统计各科室的物质消耗情况,在中心相关财会及物质管理的制度规范基础上提交报告。 3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的设计 3.1系统结构设计分析 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即C/S模式,这种模式也是伴随着网络数据库和桌面图形交互窗口及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在这种模式下,网络中的计算机简单的可以认为由客户机和服务器两部分组成。在C/S结构中,装在客户本地计算机上的客户端与装在远程计算机的数据库服务器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而服务器的职责在于对用户数据处理。客户端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与用户直接交互,将用户的操作转换成相应的指令而后通过网络向远程的服务器发送用户请求。 3.2系统性能分析 在对现有其他类似系统进行分析后,本系统具有如下显著特点:跨平台特性:面对目前不同用户使用软件的操作系统不同,硬件条件不同,所以如果对每个系统下都要开发出同一款软件而言,不论从经济,还是从时效性上都是不允许的。因此软件的跨平台的运行,使得开发的周期和开发的成本降低,这样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针对以往气象系统的弊端,本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这一

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

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第4号令)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共享气象资料的提供 第三章 共享气象资料的使用 第四章 罚则 第五章 附则 附件:我国参加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的站点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气象资料共享,进一步促进气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提供气象资料共享,以及用户使用其提供共享的气象资料,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气象资料,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收集并存档的各种气象观(探)测记录,以及由这些记录加工处理而成的各类气象数据集、各种气候统计值和数值分析资料等。 第四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资料共享工作的管理。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资料共享工作的管理。 第五条 提供涉密气象资料共享,以及使用、保管共享的涉密气象资料,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气象部门保守国家秘密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 第二章 共享气象资料的提供 第六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共享气象资料提供工作的单位,应当通过网络适时、滚动向社会发布下列基本气象资料,供公众无偿下载: (一)我国参加世界气象组织全球通信系统(GTS)交换的地面气象站的定时(4次)观测报告和高空站的定时(2次)观测报告; (二)我国参加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的气象站(附件)的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日照等要素的当年的月、年统计值。 第七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共享气象资料提供工作的单位,应当免费向从事气象工作的机构、事业单位开展的公益服务、非营利性科研和教育机构从事的非商业性活动提供所需的气象资料。 有关部门和单位与气象部门合作开展的业务和科研项目所需的气象资料,按双方建立合作关系时商定的原则和方法处理。 为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的经营性活动提供所需的气象资料,除收取资料复制和交付成本费外,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推动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公共数据共享,增强政府公信力,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创新管理、大数据发展与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6〕5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湘政发〔2017〕34号)等文件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政务信息资源,是指政务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各类信息资源,包括政务部门直接或通过第三方依法采集的、依法授权管理的和因履行职责需要依托政务信息系统形成的信息资源等。 本办法所称政务部门,是指本市各级政府部门及法律法规授权具有行政职能的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第三条本办法用于规范政务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包括因履行职责需要使用其他政务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和为其他政务部门提供政务信息资源的行为。 第四条市政府办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市电子政务办负责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相关日常工作,指导和组织各政务部门、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编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并组织编制市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 1 / 11 / 1- 7 -

各政务部门按本办法规定负责本部门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的联通,并按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向共享平台提供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以下简称共享信息),从共享平台获取并使用共享信息。 第五条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各政务部门形成的政务信息资源原则上应予共享,涉及国家秘密和安全的,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二)需求导向,无偿使用。因履行职责需要使用共享信息的部门(以下简称使用部门)提出明确的共享需求和信息使用用途,共享信息的产生和提供部门(以下统称提供部门)应及时响应并无偿提供共享服务。 (三)统一标准,统筹建设。按照国家、省和我市政务信息资源相关标准进行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交换和共享工作,坚持“一数一源”、多元校核,统筹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共享交换体系。 (四)建立机制,保障安全。市电子政务办统筹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工作评价机制,各政务部门和共享平台管理单位应加强对共享信息采集、共享、使用全过程的身份鉴别、授权管理和安全保障,确保共享信息安全。 第二章政务信息资源的目录、分类与共享要求第六条各政务部门按照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和市共享平台的要求编制、维护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并在有关法律法规作出修订或行政管理职能发生变化之日起15个工作 1 / 11 / 1- 7 -

气象信息系统的构成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论文设计 气象信息系统构成 院系名称:信息系 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 班级: 1109 学生姓名:史弘俊 指导老师:刘欢笑 日期:2015 年12月28日

目录 一、摘要 (1) 二、气象信息系统的构成 (3) 2.1 通信系统 (4) 2.1.1 通信系统的组成 (4) 2.1.2 通信系统的分类 (5) 三、网络系统 (6) 四、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7) 五、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 (8) 六、信息共享平台 (9) 七、总结 (10) 八、致谢 (11) 九、参考文献 (12)

气象信息系统构成 专业班级:1109 学生姓名:史弘俊 指导老师: XXX 职称:XXXX 摘要:气象信息系统是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气象业务的公共技术 基础支撑系统,主要包括通信与网络、高性能计算机、信息存储与共享、数据处理与管理、探测数据质量控制、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研究、气象技术装备管理、气象仪器的计量检定、技术保障等。气象信息交流是现代气象业务的基础系统和支撑系统。他主要包括:通信网络、数据存储管理与共享服务,高性能计算机交流等,信息交流作为气象信息的传输,存储管理、计算机处理,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其发生是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并直接影响到气象业务部门和广大用户能否及时快速的获取和发送国内外气象信息,关系到气象能否为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等提供优质气象服务,气象信息交流的发展经受到其他气象业务交流发展的驱动,又制约着其他系统的快速发展。 目前气象部门内的气象信息系统主要由通信系统、网络系统、计算环境、数据管理与服务几个部分组成。 关键词:通信系统网络系统高性能计算系统数据管理与服务

民用航空气象管理办法

民用航空气象资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民用航空气象资料的管理,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结合民用航空气象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民用航空气象资料的获取、处理、保存、使用、汇交和移交,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指的民用航空气象资料,是指在有关民用航空气象业务工作中涉及的各种载体形态的资料,包括基本气象资料和专业气象资料。 第四条民用航空气象中心、民用航空地区气象中心、机场气象台和机场气象站(以下简称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应当配备民用航空气象资料管理所需的设施,指定专人负责资料的集中管理。 第五条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应当制定民用航空气象资料管理实施细则。 第二章资料的获取和处理 第六条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应当根据业务需要,从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所属各级气象台站获取常规气象资料、航危报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天气雷达资料、数值预报产品资料以及其他的基本气象资料。 第七条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应当按职责收集本单位探测

的气象资料,从民用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民用航空气象传真广播接收系统、航空固定电信网、世界区域预报接收系统和其它有效方式获取其他专业气象资料。 第八条民用航空气象服务机构应当根据本办法附件一《民航气象服务机构绘制天气图的要求》,对所获得的常规气象资料进行处理,并填绘纸质的标准天气图。 第九条具有五年或五年以上24小时或13小时气象观测资料的机场气象台和机场气象站应当编写《民航机场航空气候志》。 具有五年或五年以上不定时观测资料的机场气象台和机场气象站,应当编写《民航机场航空气候概要》。 第十条迁建机场的例行气象观测资料不足五年时,相应机场气象台和机场气象站应当编写或保留原机场至少最近十年的《民航机场航空气候志》或《民航机场航空气候概要》。 第十一条《民航机场航空气候志》和《民航机场航空气候概要》的统计资料应当采用所在机场的《民航地面气象观测簿》和《民航地面气象观测月总簿》、《民航地面气象观测年总簿》的数据。上述数据不足以表明机场气候特征时,可以采用机场自动气象站资料或参考其它气象部门的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编写《民航机场航空气候志》和《民航机场航空气候概要》所用资料应当自观测起始年份起。 第十三条《民航机场航空气候志》和《民航机场航空气候概要》的气候资料统计和编写应当按照民用航空行业标准《民用航空

驻地网共建共享管理办法

驻地网共建共享管理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实施范围为江苏省范围内的住宅小区、商住楼。包括(1)由建设办公室牵头,通过建设规划部门提供的新建住宅小区、商住楼名单。(2)老小区:本规范发文前已完成小区通信设施建设并已放装用户的小区。通信运营企业通信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公约生效前签约运营企业已与开发商签订通信配套协议(已在行业协会备案)且正在履行协议的新建小区,不受本细则约束。由签约运营商本着双赢互惠的原则,协商解决。 第二条:由开发单位或相关部门负责投资建设的住宅小区、商住楼通信配套设施包含以下内容:红线内的通信管线和楼内通信暗管(或桥架线槽)、暗线;用于安装通信设备的通信间(应安装监视摄像头);用于安装通信线路配线设备的集中配线交接间;楼层过渡盒;单元配线箱和室内弱电箱(需引入市电220V)。配线光缆、入户线光缆。 第三条 为了切实有效执行本公约,在行业协会成立“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办公室”,负责住宅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共建共享的建设相关事宜,并依照本公约的规定监督各通信运营企业执行本公约。以各地市通信协会作为牵头组织,协调、联络各家运营商的建设需求以及对房地产开发商的通信配套设施进行把关验收。各家运营商设置专职联系人员,在通信协会的牵头下协同工作。 第四条:新建住宅小区、商住楼通信配套设施建设相关事宜应由建设办公室与开发单位或相关部门统一谈判、统一签订协议,各个签约运营企业不得与开发单位或相关部门签订通信配套协议。协调省建设厅出台相关规定,强制在住宅小区建设审批流程中有关小区配套通信设计方案审核和工程验收由通信协会牵头三家运营商共同完成,完成审核和验收后方能申领住宅销售许可证。 第五条:建设办公室牵头负责对开发商提供的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方案进行会审。通信协会联系三家运营商专职人员共同对方案依据本次FTTH技术标准进行审核,在所有共同进入运营商签字确认审核通过后方能进入后期施工环节。 第六条:各通信运营企业在实施通信配套设施建设过程中需同步考虑运营企业无线网络信号的覆盖要求,并同时实施。各运营企业在小区具备无线信号覆盖状况测试条件后,在一周内完成测试工作并将建设需求和方案报送建设办公室,由建设办公室牵头组织相关运营企业对方案进行讨论并确定最终建设方案,并通知施工企业进行及时施工。 第七条:小区通信配套管线和公共交接间线缆成端由开发商委托具有相关通信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承接,也可采用委托三家运营商中任何一家牵头完成。建筑物内暗管暗线和配套机房可由开发商自行选择建筑施工单位在土建施工阶段一并完成。 第八条:老小区由FTTB向FTTH改造过程中,各运营企业任何一方计划将现有FTTB小区改造为FTTH,应先向通信协会提出申请,通信协会将该需求通知其他各运营商,征询共同建设意向。(1)如有其他运营商有共同建设意向,则采用目前共建方式操作,自行协商由一家牵头完成建设,其他运营商分摊费用。建设标准按本次FTTH标准执行。(2)若其他运营商无共建意向,该运营商的老小区FTTH改造也应遵循本规范执行,做到户线两芯进入、楼道分纤箱采用开放模式。后期其他运营商申请共用时分摊费用。 第九条:老小区已完成FTTH改造,其他运营商申请共用时,对于在苏建房[2005]81号文发布(2005年3月18日)至本规定颁布之间已完成FTTH建设的小区,应严格执行81号文规定,运营商不得与小区签订排他性协议,户线部分(暗管暗线)产权归用户所用。其他运营商欲在小区进行FTTH建设前,应先向通信协会提出申请,由通信协会协调已建FTTH运营商开放小区管道、楼道光纤分配箱。此部分建设费用可由后进入运营商分摊。对于小区管道、光缆确无法共用的,后进入运营商可自行建设。对于楼道分纤箱确无法开放共用的,后进入运营商在原分纤箱旁建设一共用分纤箱,由原运营商将户线皮缆全部引接至该共用分纤

气象数据分级与分类

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 气象数据分级与分类 (草案) 2002年8月8日 1. 适用范围 根据“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项目需要,对气象数据进行分级和分类。 本方法仅适用于中国气象局及所属单位的气象数据服务与交换。 2. 文件依据 (1) 中国气象局令第4号:《气象资料共享管理办法》,2001年11月27日 (2) 中气办发[1993]5号:《对外合作提供气象资料保密暂行规定》,1993年6月21日 (3) 国气办发[1992]16号:《气象部门保守国家秘密实施细则》,1992年7月20日 (4) GB 7027-86 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986年11月25日 3. 术语 (1) 气象数据:本方法所称的“气象数据”,是指我国按照气象业务要求布设的各类气象台站(含气象卫星)观测、积累的,及利用各种途径收集、存档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气象资料及其整编、分析成果。 (2) 气象数据分级:按照国家和中国气象局保密规定,对气象数据的共享和提供利用划分保密等级。 (3) 气象数据分类:根据气象数据内容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以便管理和利用气象数据。 4. 气象数据分级 4.1 气象数据在对外提供服务工作中分为:绝密、机密、保密、内部、公开五级。 4.1.1 绝密级:为重大军事活动提供的专项气象数据。 4.1.2 机密级: a、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活动提供的专项气象数据;

b、为国家或者军事部门保密任务专门设置的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 c、为作战任务专门提供的气象数据; d、为高科技或者特殊科学试验研究获得的空间大气监测数据。 4.1.3 秘密级: a、为国家或者军事部门保密任务专门统计整编的重要气象数据; b、通过非交换途径获得的各种国外气象数据。 4.1.4 内部: a、我国未参加公开广播的气象台站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数据; b、专项、专业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气象辐射观测、大气本底观测、农业气象观测等气象数据; c、邻国尚未划定国界线的我方一侧内有关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 d、我国气象卫星延时资料、雷达测雨资料。 4.1.5 公开: a、我国参加公开广播的气象台站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和卫星气象资料; b、我国搜集整顿的国外天气报资料、格点资料; c、通过交换途径获得的国外气象资料; d、解放前整编出版的气象资料; e、基本气象要素等值线图等。 4.2 凡提供绝密、机密、保密级气象数据,必须经过中国气象局或中国气象局授权单位批准,或由中国气象局按照有关规定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4.3 对国外或外国驻华人员提供内部级气象数据,不需经过保密审批,但必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或中国气象局有关职能机构审核同意。 5. 气象数据分类 5.1 气象数据按其内容属性分为15类,类目及编码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