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_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

第3章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2课时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够对于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2、初步建立利用平衡常数定量判断沉淀生成的科学分析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生产、生活中与沉淀溶解平衡有关的某些现象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沉淀转化的基本原理。

难点:用微粒观、动态观、定量观分析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沉淀的溶解平衡过程。

【教学方法】

模型建构、演示实验探究、分组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

试剂:一定浓度NaCl溶液、AgNO3溶液、KI溶液、Na2S溶液

器材:试管架、试管、滴瓶、滴管、多媒体投影设备。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我曾看过几期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节目,涉及到几个问题,是真的吗?

1、小朋友吃完糖之后不刷牙容易导致龋齿,这是什么原因呢?牙齿的成分是什么?龋齿是虫咬的吗?蛀虫吃了你的牙,是真的吗?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是真的吗?

2、“滴水石穿”、“滴水成石”是真的吗?

3、医学钡餐透视使用硫酸钡,说明Ba2+无毒是真的吗?有的医院用碳酸钡代替硫酸钡,是真的吗?

(设计意图:炮制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节目形式,通过三组“是真的吗?”作为导入新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探究欲望)

过渡:我们现在结合有关所学知识,来一起还原真相,探究真相。

还原真相一

【问题探究】医学钡餐透视使用硫酸钡,说明Ba2+无毒是真的吗?有的医院用碳酸钡代替硫酸钡,是真的吗?

出示相关信息和数据:

1、 BaSO4 和BaCO3的沉淀溶解平衡分别为:

BaSO 4(s) Ba2+ + SO42- K sp=1.1×10-10mol2?L-2

BaCO 3(s)Ba2+ + CO32- K sp=5.1×10-9mol2?L-2

2、人体内胃酸的酸性较强(pH为0.9-1.5)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信息与数据观察,形成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原理分析:

【小结归纳】根据沉淀溶解平衡,知BaSO4可做钡餐,而BaCO3不可做钡餐。

【联想质疑】如果误食可溶性钡盐,造成钡中毒,应尽快用 5.0%的硫酸钠溶液给患者洗胃。能解毒吗?为何不能用Na2CO3?

【自主学习】教材“追根寻源”——5.0%的Na2SO3溶液能否有效除去误食的Ba2+。

还原真相二

【交流研讨】当我们外出旅游,沉醉于秀美的湖光山色时,一定会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是个多溶洞的国家,如闻名于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安徽石台溶洞群,都是自然界创造出来的杰作。左图是喀斯特天坑,右图是溶洞中的钟乳石。他们与“滴水石穿”、“滴水成石”有关吗?你能否利用溶解平衡相关知识分析“水滴石穿”和“滴水成石”的原理?

(设计意图:分组交流、探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学科中的疑难问题的能力。)

【概括整合】“水滴石穿”、“滴水成石”原理分析

(设计意图:建立模型,为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有关问题提供方法支持。)

【拓展应用】让学生完成教材93页“交流研讨”中第2个问题:大规模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对珊瑚虫生长的影响。

还原真相三

【交流研讨】1、小朋友吃完糖之后不刷牙容易导致龋齿,这是什么原因呢?牙齿的成分是什么?龋齿是虫咬的吗?蛀虫吃了你的牙,是真的吗?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是真的吗?

2、牙釉质的主要成份为羟基磷酸钙[Ca5(PO4)3OH],残留在牙齿上的糖发酵会产生H+,这会对牙釉质产生怎样的影响?说明理由。

分析:由于K sp [Ca5(PO4)3F] ﹤K sp [Ca5(PO4)3OH],即前者更难溶,使用含氟牙膏能生成

更坚固的氟磷酸钙[Ca5(PO4)3F]覆盖在牙齿表面,抵抗H+的侵袭,从而防止龋齿。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从生活事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结归纳】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Q = K sp难溶电解质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溶液是饱和溶液。

Q>K sp 溶液中将析出沉淀,直到溶液中的Q = K sp为止。

Q<K sp 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将足量的难溶电解质固体放入此溶液中,固体将溶解,直到溶液中Q = K sp时,溶液达到饱和。

【过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对于复分解反应,一种难溶盐能生成另一种难溶盐吗?(设计意图:作为小课题,引入沉淀的转化,为实验探究提供研究方向。) 【实验探究】实验一:取一支试管,向其中滴加2ml氯化钠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加

思考:沉淀转化的实质是什么?怎样实现沉淀的转化?

(设计意图:用实验创设情景,形成冲突,增强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操作技

能、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结归纳】2、沉淀的转化

【学以致用】1、在工业废水处理中,为什么常用FeS等难溶的物质作为沉淀剂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Cu2+、Hg2+、Pb2+等)?

2、锅炉水垢主要成分为什么不是碳酸钙和碳酸镁而主要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原因?

【深化提升】当两种难溶物溶解能力差别不大时, 溶解能力相对较弱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化为溶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物质?

【概括整合】本节所学内容:

溶解平衡的移动

解决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看到"微粒--"找到"平衡--"想到"移动

总结一句话:化学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设计意图:构建基础知识框架,建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同时通过课件展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从而升华提升。)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

第3章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2课时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学情分析

沉淀溶解平衡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但教学中特别注重了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也注重了内容的深广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首先,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已学习了沉淀生成

和溶解的初步知识,初步了解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对于物质的溶解性也有一定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发展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对沉淀溶解性的认识:两种盐之间的反应不一定都是可溶盐,难溶盐不是不溶是难溶等。

在高中阶段,前面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相关知识,并具备应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中,学生将继续应用化学平衡的观点研究新的一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和正向迁移能力,本节学习目标能顺利达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完善学生对与沉淀相关的生成、溶解、转化过程的认识,深刻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类比思想,形成沉淀溶解平衡的模型,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利用k 与q的关系顺利过渡到沉淀的溶解与生成。教学中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中,潜移默化了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培养与形成。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

第3章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2课时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效果分析

本节课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要抓住平衡的思想来授课。之前学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有了这样的基础,采用类

比思想,应该说对沉淀的溶解平衡,学生感到容易理解,教学资源利用合理。

寓教于乐,寓教于理。首先通过模仿央视“是真的吗”栏目,将溶洞、钡餐、小朋友的蛀牙、含氟牙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作为情境导入,并设计三组“还原真相”过程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载体,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兴趣盎然,在关注生活、关注生产中学到新知,学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并重。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化学知识为载体,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重视学习过程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设计,多让学生或引导学生书写或表达,强化思维加工和知识获取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和问题驱动下感悟知识、形成方法,使知识结构化。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利用K与Q的关系顺利过渡到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多。通过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计算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思想。也符合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项目学习、小课题研究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从化学走向生活、走向应用。

在知识块的处理上,重视了思维品质培养与辩证法观点渗透,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微粒观、动态观、定量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和科学价值观。如把“Qc与Ksp的比较”作为核心方法指导学生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

第3章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2课时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为《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的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中的第3节。它包含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含溶度积)(第一课时)及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第二课时)两部分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沉淀溶解平衡作为电解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曾学过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是化学平衡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之后,目的是使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的学习能在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领会沉淀溶解平衡的本质,进一步完善平衡知识体系。通过本节学习,还能为下一节“离子反应”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内容编排分析

本节教材按照由简到繁、逐步递进的原则构建。首先分析单一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行为,建立起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引入描述这

种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在此基础上分析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最后考虑比较复杂的沉淀转化问题。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诠释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一步步揭示沉淀溶解平衡的本质。另外,教材在设计过程中注重把握难度,对溶解平衡的计算要求相对不高。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够对于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初步建立利用平衡常数定量判断沉淀生成的科学分析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产、生活中与沉淀溶解平衡有关的某些现象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4、教学重点

沉淀溶解平衡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沉淀转化的基本原理。

5、教学难点

用微粒观、动态观、定量观分析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沉淀的溶解平衡过程。

6、教学策略

首先运用生活素材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然后采用类比思想,让学生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及溶度积常数的概念及意义,利用K与Q的关系顺利过渡到沉淀的溶解与生成;教材中对于该节难点---沉淀的转化,采取的是验证式的呈现方式,若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来讲,会使得学生的体验不深,主动性不够;为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先用实验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和思维上的强烈冲突,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对比探究实验,在老师引导补充下,最终分析归纳出沉淀转化的基本原理,解决沉淀溶解平衡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了解沉淀的转化在科研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测评练习】

1、下列化学原理的应用,主要用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来解释的是

①热纯碱溶液的洗涤油污能力强;②误将钡盐[BaCl2、Ba(NO3)2]当作食盐食用后,常

用0.5%的Na2SO4溶液解毒;③溶洞、珊瑚的形成;④碳酸钡不能做“钡餐”而硫酸钡则能;

⑤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原理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对水垢的主要成份是CaCO3和Mg(OH)2而不是CaCO3和MgCO3的原因解释,其中正确

的有

A.Mg(OH)2的K sp大于MgCO3的K sp,且在水中发生了沉淀转化

B. Mg(OH)2的K sp小于MgCO3的K sp,且在水中发生了沉淀转化

C.MgCO3电离出的CO32-发生水解,使水中OH-浓度减小,对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而言,Q C<K SP,生成Mg(OH)2沉淀

D.MgCO3电离出的CO32-发生水解,使水中的OH-浓度增大,对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

而言,Q C>K SP,生成Mg(OH)2沉淀

3、要使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Pb2+离子沉淀,可用硫酸盐、碳酸盐、硫化物等作沉淀剂,

已知Pb2+离子与这些离子形成的化合物的溶解度如下:

由以上数据可知,选用的沉淀剂最好是

A.硫化物

B.硫酸盐

C.碳酸盐

D.以上沉淀剂均可

4、锅炉水垢的形成,不但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造成能源浪费,也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形成安全隐患,因此要定期去除锅炉水垢。可水垢中含有的CaSO4用酸或其他方法不易除去,请你设计一个方法将其除去。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

第3章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2课时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课后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通过模仿央视“是真的吗”栏目,通过水垢、溶洞、钡餐、小朋友的蛀牙、含氟牙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和“实验演示、分组实验”等来创设教学情景,学生的兴致很高;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依据有效教学的5大原则,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的体系作了适当改变。本节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反思教学的整个思路和流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从化学走向生活、走向应用。

2、重视了思维品质培养与辩证法观点渗透,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微粒观、动态观、定量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观。

3、尝试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4、将两个教材中的两个主题设计学习内容置于项目研究、小课题研究的环境中,突出了知识的探究性、整体性和时代性。

当然,学生分析、交流的时间太短,学生展示的机会还不够充分,学生主体突出还不够。

《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

第3章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2课时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时“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为《化学反应原理》(鲁科版)中第三章第三节“沉淀溶解平衡”的第二课时内容。《课程标准》对该模块的内容标准中,明确要求:“探究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认识化学变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树立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志向”等三维目标。对于该课时本节内容,在内容标准上要求“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在活动与探究建议中要求“实验:沉淀的转化”和“查阅资料并交流:含氟牙膏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提出加氟预防龋齿需要注意的问题”。这说明,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够对于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为精准定位《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时首先采用类比的方法,通过熟悉的平衡移动原理以及浓度商与平衡常数的定量关系理论判据来推理沉淀的溶解和生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形成微粒观、动态观和定量观。教学设计中,为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标准》,可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结合教材,确立两个项目学习任务。项目一是“沉淀的溶解与生成”,是列举硫酸钡可做钡餐而碳酸钡不能原理分析、防钡盐中毒机理分析、钟乳石石笋的形成、珊瑚生长的影响因素、预防龋齿方法等大量生活素材情境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项目二是“沉淀的转化”,实施实验探究的形式,能够对于相关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来理解沉淀的转化本质,然后再联想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除去、水垢形成等素材来加深理解沉淀转化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验、从化学走向生活、学以致用的高观点、大视野,彰显出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

英语学习学习学生学情分析报告

八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王永霞 一、八年级三班学情现状: 没有尖子生,中等生及中等偏下学生是全班学生的主力军,差生比例占全班比例在30%以上。因此当前要下大力气培养尖子生,树立榜样作用。重视中游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带动下游学生,减少差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二、教学措施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问题,并自主的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学生和性格内向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讲话机会。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预习、课堂展示等,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八年级英语期中学情分析 王永霞 本次期中试卷结构合理,直接采用中考试卷结构模式,与中考接轨,既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注重对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的测查。同时,试题能根据课程标准把握重点、难点;知识点覆盖全面。本次考试,我所教班级的均分分别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2课时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2课时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经典基础题] 1. 要使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Pb2+沉淀,可用硫酸盐、碳酸盐、硫化物等作沉淀 剂,已知Pb2+与这些离子形成的化合物的溶解度如下: 化合物PbSO4PbCO3PbS 溶解度/g 1.03×10-4 1.81×10-7 1.84×10-14由上述数据可知,选用的沉淀剂最好为 () A.硫化物B.硫酸盐 C.碳酸盐D.以上沉淀剂均可 答案 A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PbS的溶解度最小,沉淀最彻底。 2.工业上用Na2CO3溶液浸泡锅炉水垢使其中CaSO4能转化为CaCO3,下列有关CaSO4和CaCO3性质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 A.CaSO4是一种强酸弱碱盐 B.CaSO4溶解度小于CaCO3 C.CaSO4溶解度大于CaCO3 D.CaSO4溶解度等于CaCO3 答案 C 解析C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向左移动,生成更难溶的CaCO3。 3.为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的一种试剂是

() A.NH3·H2O B.NaOH C.Na2CO3D.MgCO3 答案 D 解析Fe3++3H2O Fe(OH)3+3H+,调节pH,可使Fe3+转化为Fe(OH)3沉淀后除去。在①不引入新杂质,②Mg2+不沉淀的条件下,选用MgCO3,过量的MgCO3可一起过滤除去。也可选用MgO、Mg(OH)2等试剂。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AgI沉淀中加入饱和K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AgCl比AgI 更难溶 B.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MgCl2和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先生成蓝色Cu(OH)2沉淀,则K sp[Mg(OH)2]K sp[Cu(OH)2];C项加入的是饱和Na2CO3溶液,[CO2-3]比较大,会引起[CO2-3]·[Ba2+]>K sp(BaCO3),不能说明K sp(BaSO4)大于K sp(BaCO3);D 项加入的FeCl3溶液后,白色沉淀转化为红褐色,所以能证明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Mg(OH)2 >Fe(OH)3 5.已知CuS不溶于醋酸、浓盐酸、浓硫酸,但在浓硝酸中溶解,溶液变蓝并有红棕色刺激性气体产生。下列结论及原因解释准确到位的是 () A.CuS不溶于弱酸,能溶于强酸 B.CuS不溶于非氧化性酸,能溶于氧化性酸

2020学年高中化学 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第四单元 沉淀溶解平衡(第2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教学案

第二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 [课标要求] 1.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与转化进行分析。 2.能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沉淀的溶解转化等实际问题。, 1.沉淀转化的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2.一般将溶解能力相对较强的物质转化成溶解能力相对较弱 的物质,两种沉淀的溶解度差别越大,沉淀越容易转化。 沉淀生成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实例及原理 沉淀剂法 如果误食可溶性钡盐,造成钡中毒,应尽快用5.0%的硫酸钠溶液给患者洗 胃。 离子反应为Ba2++SO2-4===BaSO4↓ 精制食盐水,可加适量氢氧化钠溶液除去镁离子,离子反应为Mg2++2OH -===Mg(OH) 2↓ 调节pH法 如除去硫酸铜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铁离子,可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铜或碱式 碳酸铜,调节pH到3~4,铁离子就会全部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除去 1.试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下列事实: (1)FeS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稀盐酸中;

(2)CaCO3难溶于稀硫酸,却能溶于醋酸中; (3)分别用等体积的蒸馏水和0.010 mol·L-1硫酸洗涤BaSO4沉淀,用水洗涤造成BaSO4的损失量大于用稀硫酸洗涤的损失量。 答案:(1)在FeS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FeS(s)Fe2+(aq)+S2-(aq),当加入稀盐酸时,2H++S2-===H2S↑,使c(S2-)减小,从而平衡右移,使FeS最终溶解。 (2)CaCO3的溶解度小于CaSO4,在CaCO3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CaCO3(s)Ca2+(aq)+CO2-3(aq),当加入稀硫酸时,生成的CaSO4微溶,又沉积在CaCO3表面,阻碍反应的进行,从而使CaCO3难溶于稀硫酸;当加入CH3COOH时,2CH3COOH+CO2-3===H2O +CO2↑+2CH3COO-,使CO2-3浓度减小,且(CH3COO)2Ca溶于水,从而使CaCO3的沉淀溶解平衡右移,使CaCO3慢慢溶于醋酸中。 (3)在BaSO4饱和溶液中存在如下沉淀溶解平衡:BaSO4(s)Ba2+(aq)+SO2-4(aq),用水冲洗沉淀时,使c(Ba2+)和c(SO2-4)减小,平衡右移,从而促进BaSO4溶解,而用0.010 mol·L -1硫酸洗涤时,增大了溶液中c(SO2- 4),可以抑制BaSO4溶解,故BaSO4损失的量少。 2.相关物质的溶度积常数见下表: 物质Cu(OH)2Fe(OH)3CuCl CuI K sp 2.2×10-20 2.6×10-39 1.7×10-7 1.3×10-12某酸性CuCl2溶液中含有少量的FeCl3,为得到纯净的CuCl2·2H2O晶体,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至pH=4,使溶液中的Fe3+转化为Fe(OH)3沉淀,此时溶液中的c(Fe3+)=______________。过滤后,将所得滤液低温蒸发、浓缩结晶,可得到CuCl2·2H2O 晶体。 解析:调节溶液pH时不应该带入其他杂质,故可选择Cu(OH)2、Cu2(OH)2CO3等物质消耗溶液中的H+,使溶液的pH升高;当溶液的pH=4时,c(H+)=1×10-4mol·L-1,c(OH-) =1×10-10mol·L-1,由Fe(OH)3的K sp计算可得c(Fe3+)= K sp c3OH- = 2.6×10-39 1×10-103 = 2.6×10-9mol·L-1。 答案:Cu(OH)2或Cu2(OH)2CO3 2.6×10-9mol·L-1 3.已知:25 ℃时,K sp(BaSO4)=1×10-10,K sp(BaCO3)=1×10-9。 (1)医学上进行消化系统的X射线透视时,常使用BaSO4作内服造影剂。胃酸酸性很强(pH约为1),但服用大量BaSO4仍然是安全的,BaSO4不溶于酸的原因是(用溶解平衡原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一误服了少量BaCO3,应尽快用大量0.5 mol·L-1 Na2SO4溶液给患者洗胃,如果忽略洗胃过程中Na2SO4溶液浓度的变化,残留在胃液中的Ba2+浓度仅为________mol·L-1。 (2)长期使用的锅炉需要定期除水垢,否则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水垢中含有的CaSO4,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教案

第四单元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第二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与转化过程进行分析。 2、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够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 释。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建立解决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一般思路,尝试运用微粒观、动态观、定量观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生产、生活中与沉淀溶解平衡有关的某些现象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沉淀的转化的基本原理; 2.解决沉淀溶解平衡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 ( 三)教学难点 用微粒观、动态观、定量观分析水溶液中的平衡问题。 ( 四)教学过程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我们要求大家要学会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这里我们以AgCl悬浊液为例,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在这个体系中,沉淀溶解平衡是如何建立的? 【学生】微观上说,在AgCl悬浊液体系,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少量的Ag+和Cl-脱离AgCl表面进入水中,这是沉淀溶解过程;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阴、阳离子的吸引,回到AgCl表面析出,这是沉淀生成过程。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的速率和沉淀生成的速率相等时,达到平衡状态,形成AgCl饱和溶液,这种平衡就是沉淀溶解平衡。 【教师】我们可以用平衡表示式表示沉淀溶解平衡。

【教师】 【教师】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省略相关标注。 【教师】沉淀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也会因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移动。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温度、离子浓度、pH等。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平衡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例如,当AgCl悬浊液体系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增大体系中Cl-的浓度,平衡就会向生成AgCl沉淀的方向移动;反之,如果减小体系中Cl-的浓度,那么平衡就会向AgCl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因此,根据平衡移动原理,选择适当的条件,使平衡向着需要的方向移动。这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板书】第2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 [讲述] 那么现在我们就通过实验来初步体会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学生完成第90页的“活动与探究”) [学生] 滴加AgNO3溶液后出现白色沉淀,滴加KI溶液后,变成黄色沉淀,滴加Na2S 溶液,变成黑色沉淀。 [引导思考]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这里我们提供给同学们关于难溶物颜色的资料。刚才看到的不同颜色的沉淀应该分别是哪些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PPT演示] AgCl、AgI、Ag2S的颜色 [引导学生表述] 根据所给数据结合已学知识,白色沉淀应该是AgCl,黄色沉淀是AgI,黑色沉淀是Ag2S沉淀。刚才的现象说明了向AgCl溶液中滴加KI溶液,AgCl会转化为AgI;而继续滴加Na2S溶液,则沉淀转化为Ag2S黑色沉淀。 [讲述] 这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一个重要应用——沉淀的转化。 [板书] 一、沉淀的转化 [设疑] 为什么会发生上述沉淀的转化?沉淀转化有什么一般性的规律呢?我在上面给 大家上述沉淀的溶解度数据,大家可以参考这些数据,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 [组织] 请同学以前后两桌4~6个人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请各组同学派代表来回答问题。开始讨论! [PPT演示] AgCl、AgI、Ag2S的溶解度(25℃) [学生讨论,老师参与讨论,并适当引导学生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及时给予引导] 向NaCl溶液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的AgCl 沉淀生成。由于AgCl是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利用已写板书,不再进行书写) 。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报告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方法:缺乏思路一做就错效率低下机械记忆眼高手低 心态:粗心马虎考试焦虑信心不足贪玩厌学题海战术 提高:基础薄弱知识衔接同步超前英语过级基础不牢 缺乏思路:没思路就没有办法上升更高层次 很多学生认为,做题纯粹是“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做时凭直觉,做完凭运气,“文无定法”。由于对知识不熟悉、认识不深刻,导致在做题的时候缺乏思路,往往想当然的来回答,造成结果偏差很大。重大的升学考试中思路决定效率,能够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做题时间,赢得更多的分数。 缺乏思路的危害: 1、不能形成清晰的解题脉络,找不出已知和所求的关系 2、解题方法单一,方法死板,遇到难题解不出,到时学习兴趣下降 3、综合分析能力较弱,逻辑思维体系不完善

缺乏思路的原因: 1、学习计划性不强,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2、缺少学习方法,听课时精力不集中,缺乏思考 3、没有勤学好问,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 4、对解题的目的不明确,不会从题目入手,寻找关键要素和突破口 5、练习少,不能掌握知识要点 名师支招: ●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吸光 ●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养成擅于总结的习惯 一做就错:自我感觉良好,成绩一直无提高

孩子挺聪明的,就是粗心大意,不管多难的知识,一听就会,可是一做题就错。每当碰到那些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题目,没有进行自己的反思和容易出错的总结。 一做就错的危害: 1、对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背诵、记忆时出错率多 2、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看似听懂了,过几天后一问三不知 3、经常需要翻书查看例题和知识点,做题和考试磕磕绊绊 4、影响知识迁移能力,只掌握容易的知识点而难题不会做 5、打击孩子学习自信心,考试容易出现紧张和消极的心理 一做就错的原因: 1、没有预习的习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一无所知,只能被动地听课 2、不会巩固复习,对学过的知识消化不良,造成基础越来越不牢固 3、不重视平时的作业和练习,导致学习基础越来越差 4、不会运用学习工具,学习方式生硬、呆板,导致掌握的知识零散 5、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思路和基本方法,不会举一反三 名师支招: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 《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四单元沉淀溶解平衡。 内容分析 (1)沉淀溶解平衡内容既包括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溶解过程和沉淀过程,又牵涉到平衡知识。所以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化学平衡知识之后,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最后一单元。使得学生能够从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溶解,离子生成沉淀,难溶强电解质溶解和生成沉淀速率相同而达到平衡状态三个层次上来学习研究这部分知识,即能用已学的离子反应和平衡的知识来帮助解决本节课中所遇到的化学问题。 (2)沉淀溶解平衡知识无论对于化学本身还是对化工生产及人们的生活实际都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判断沉淀能否生成或是溶解;如何使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更加完全;如何创造条件,只使某一种或某几种离子从含多种离子的溶液中完全沉淀下来,而其余的离子却保留在溶液中,这些都是实际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3)沉淀溶解平衡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的补充使得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更加完整。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订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

2.理解溶度积的概念,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 3.知道沉淀溶解、生成和转化的本质; 4.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关系,领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分析 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2.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 3.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分析 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 2.知道沉淀溶解、生成和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的学习从接触化学学习就开始了,特别是通过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进行了系统的反应原理的学习,特别是学到整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的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学习方法,他们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知识块的时候,教师只要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如生活和工业生产真实的情境和探究实验,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结合前面学习过的平衡的知识解决部分问题。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帮助他们设计该部分内容中必须要掌握的一些基本问题,指导他们解决问题方法,帮助、指导他们总结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方法,从而能从纯粹知识的学习上升到学习方法学习和提高化学问题解决能力上。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通过以氯化钠、氯化银溶液溶解平衡的建立,氯化银沉淀转化为碘化银沉淀,碘化银再转化为硫化银沉淀,以及除水垢的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掌握溶解平衡建立的条件,沉淀转化和沉淀溶解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验探究,应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 教学思路(见下表一) 知识主线教学目标达成主线 表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培养了学生的 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实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根据实验现象,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的转化 四、教学难点:沉淀的转化和溶解 五、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动画展示 六、教学过程 [引入] 多媒体动画展示NaCl溶解平衡,并用初中学习的溶解度知识和高中学习的化学平衡理论。来分析NaCl溶解于水的几种情况,引入新课。 [学生] 回忆、思考、观察 [设问] 在NaCl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固体溶质,固体有没有溶解过程? 当v(结晶)=v(溶解)时,体系处于什么状态? [学生] 思考、回答 [板书] 一、溶解平衡 NaCl(s) Na+(aq)+Cl-(aq) [讲解] 溶解平衡具有等、动、定、变的平衡特征。任何平衡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当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学生] 回忆化学平衡理论,并与溶解平衡建立联系 [设问] NaCl能不能和盐酸反应? [学生] 思考回答 [演示实验] 向饱和NaCl溶液中加浓盐酸 [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 [过渡] 可溶电解质既然存在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电解质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板书]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思考与交流] 指导学生阅读P61-62,思考: 1.难溶电解质的定义是什么?难溶物的溶解度是否为0? 与NaCl反应生成难溶AgCl时,溶液中是否含有Ag+和Cl-? 2.当AgNO 3 3.难溶电解质(如AgCl)是否存在溶解平衡?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沉淀溶解平衡》 学生的已有认知 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学生基本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了解了物质的溶解性,知道了常见的难溶物质。在高中高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电解质的概念。沉淀溶解平衡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但与化学平衡有许多相似地方。通过高中阶段《化学反应原理》这门必须课程前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平衡的意识,学习了化学反应平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以及盐类水解平衡等,知道了平衡体系的特征及研究平衡的过程与方法,这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另外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初步分析和处理。 一、学生认知障碍 我教的是两个普通班,班级学生是全市1200名之后的学生,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是很高,学生对于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饱和溶液,但他们并不知道可溶性电解质存在 溶解平衡,他们认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晶体时,晶体不发生任何改变。学生认为试管中未溶解的氯化钠晶体是一成不变的。

2.学生很难直接提出检验碘化铅能溶于水的实验方案,学生在设计 实验的能力方面有欠缺。 3.学生不能理解溶度积常数Ksp与沉淀的量无关,学生认为再加入 沉淀固体,沉淀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4.在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时,学生习惯用勒下特列原理,不会定量 的用浓度商Q与溶度积常数Ksp相比较来确定。 5.关于沉淀转化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可能是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较 差。对于混合体系学生的意识比较模糊,他们还是把混合体系的各成分割裂开研究问题。 二、学生产生认知障碍的原因 1.学生闹不清楚可溶性电解质存在溶解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主观 臆断,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相关性做的不 够好。 2.学生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割裂的、断层的,知识内化不够好, 往往都是课堂上用到以前的知识或方法时,很难很快从大脑中提 取知识或者提取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3.学生对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没有明确的依据,学生习惯用勒夏特 列原理来定性分析,不习惯用Q与Ksp相比较的定量分析,而恰 巧勒夏特列原理学生在使用起来比较模糊。

高二化学沉淀溶解平衡同步练习

2019年高二化学沉淀溶解平衡同步练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做同步练习是非常重要,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19年高二化学沉淀溶解平衡同步练习,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在100 mL 0.10 molL-1的AgNO3溶液中加入100 mL 溶有 2.08 g BaCl2的溶液,再加入100 mL溶有0.010 mol CuSO45H2O的溶液,充分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 D.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 解析:此题为一计算推断题。经计算AgNO3、BaCl2、CuSO45H2O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都为0.01 mol,反应生成的AgCl和BaSO4各为0.01 mol,溶液中剩余的是0.01 mol 、0.01 mol Cl-和0.01 mol Cu2+,所以溶液应呈蓝色,故A、C 是错误的,三种溶液混合后溶液的体积增大两倍,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33 molL-1。 答案:B 2.一定温度下,在氢氧化钡的悬浊液中,存在氢氧化钡固体与其电离的离子间的溶解平衡关系:Ba(OH)2(固体) Ba2++2OH-。向此种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钡粉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中钡离子数目减小 B.溶液中钡离子浓度减小 C.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 D.pH减小 解析:氢氧化钡悬浊液中存在氢氧化钡的固体和氢氧化钡饱和溶液的溶解平衡,即氢氧化钡的固体溶解到溶液中电离生成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溶液中的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沉淀出氢氧化钡的固体,再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钡粉末,由于溶液中固体不存在浓度问题,平衡没有发生移动。可是选项中所描述的量都发生变化,与结论相矛盾。是否从该体系的另一方面分析,水的量发生变化考虑?由于加入的氢氧化钡粉末在水中转化为结晶水合物,消耗了一定量的水,平衡发生移动。溶解的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钡的固体,引起溶解物质相应的量发生变化。选项A中的钡离子的个数随着水的量的减少,溶液质量、溶质质量都相应减少,其个数必然减少。 本题也可采用排除法,当平衡发生移动时,一定会引起相应物质的数量变化。若是讨论某种具体物质的数量,它应该绝对变化,如溶质微粒个数、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等。但若讨论两个量的比值,在特定条件下可能不变,如溶解度、浓度等。 答案:A 3.工业废水中常含有Cu2+、Cd2+、Pb2+等重金属离子,可通过加入过量的难溶电解质FeS、MnS,使这些金属离子形

学情分析报告

五年二班语文学情分析报告 王秀莹 本年级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比较落后。其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学习被动、麻木,课堂上目光呆滞,听不懂,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忘得快;书写潦草,习作抓不住重点等等。 我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有三:即态度、习惯和能力。 1、态度:有些学生思维敏捷、聪明灵活,但是他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满 脑子想着玩。对待学习任务一味地应付,没有把智慧用到学习中。对待这类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应该大力地表扬他们,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力把他的兴趣、爱好拓展到学习上来,让他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竞赛的方式迫使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赢得成功,获得学习给他带来的快乐和荣誉感。其次,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或者寓教于乐,让课堂生动有趣;或者讲得激情澎湃、入情入境;或者干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体验学习的快乐。上这种有感觉的课堂,学生慢慢地就会喜欢上语文、喜欢上学习,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 2 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而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则是听课 习惯,听课习惯又包括边听边想的习惯和自制力两方面。有的学生坐在座位上纹丝不 动,看似专心致志,但实则一无所获,其原因就是他没有边听边思考,大脑没有参与课 堂,学习效率几乎为零。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心神不宁、抓耳挠腮,注意力不能长久 保持,这类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很低的。怎么对付这种没有良好听课习惯的学生呢?我 认为,一定要让他们自己的大脑和手动起来,主动地学习,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比 如说,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和读不准的字音自己查字典,自己动手划住优美的和有启发的 句子,自己动手写写对某一部分的理解和 感悟,哪里不懂,就写出你的问题来等等,最好是给学生规定时间完成,之后要检查和反馈,否则将流于形式。有句话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那么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和学习一定要比只听老师讲记得牢,而且能一点点地促进他们的思维,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帮助他们注意力的长久保持。 3、能力。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根本的一个因素就是能力。能力差的学生,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案

第三章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溶解平衡是如何建立的,知道哪些外界条件会影响 沉淀溶解平衡。 2.认识溶度积的概念,初步学会利用溶度积计算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 3.知道沉淀溶解平衡有哪些应用,会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决有关化学问题(如沉淀 转化、沉淀生成等)。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溶度积规则判断分析沉淀的溶解、生成和沉淀的转化及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的 应用。 【教学过程】 [设问1]:对于平衡AgCl(s) Ag+ + Cl—,运用K sp与溶液中的离子积Qc的关系分析:增加C(Ag+)或C(Cl—),平衡为什么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 解析: Qc = C(Ag+) ﹒C(Cl—) Qc > Ksp时: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有沉淀生成 Qc = Ksp时:平衡不移动 Qc ﹤ Ksp时: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沉淀溶解 增加C(Ag+)或C(Cl—),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同离子效应 三、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引言]:沉淀溶解平衡作为一种动态的平衡,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控制其进行的方向,沉淀转为溶液中的离子,或者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 1、沉淀的生成: [归纳1]:当溶液中Qc > Ksp时,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有沉淀生成,因而要使溶液中的某离子生成沉淀而除去,可增加能与之结合成更难溶物质的离子的浓度。 例1: AgCl的Ksp=1.80×10-10,将0.001 mol/L NaCl和0.001 mol/LAgNO3溶液等体积混合,是否有AgCl 沉淀生成? 解: 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Ag+ 和Cl—浓度都减小到原浓度的1/2. c(Ag+)=c(Cl—)=1/2×0.001mol/L=0.005mol/L 在混合溶液中,则C(Ag+)﹒c(Cl-)=(0.005)2=2.5 ×10-5>Ksp, 所以有AgCl 沉淀生成。 练习1:将足量BaCO3分别加入:① 30mL 水②10mL 0.2mol/LNa2CO3溶液③50mL 0.01mol/L 氯化钡溶液④100mL 0.01mol/L盐酸中溶解至溶液饱和。请确定各溶液中 Ba2+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 2、沉淀的溶解 [归纳2]:根据溶度积原理,沉淀溶解的必要条件是溶液中离子积小于溶度积Ksp因此,创造一定条件,降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使离子积小于其溶度积,就可使沉淀溶解. 1.生成难解离的物质使沉淀溶解 (1)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溶解

数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数学》教情学情分析报告 一、教材分析 (一)数学(1—6 年级)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与原则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这套教材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教材的基础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和时代特征的数学课程体系,充分地反映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对公民的数学要求。 教材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内容的学校数学,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方面,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师生关系方面,强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材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的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本套教材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这样的课程体系,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条件。教材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经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教材体现我国广大教师的实践经验。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广大教师积累了许多经验。这套教材的编写,吸收了广大一线教材的经验,力求较全面地体现这些实践经验,使教材更加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需求。 (二)教材的基本特点 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发展习题的层次性、思考性、有趣性、生活性。教材突破 - 1 -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案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第四单元。它包含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含溶度积)及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第二课时)两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电离理论中的一部分。 它的内容标准为: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考纲要求为: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不要求计算)。所以,总的看来,总体难度不大,在教学中,首先应注意与初中和高中必修内容的衔接,适当控制内容的深广度和份量。 由于该知识点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较多,加上学生已经学习了复分解反应、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等相关知识,并具备应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中,学生将继续应用化学平衡的观点研究新的一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此前,学生已学习了沉淀生成和溶解的初步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完善学生对与沉淀相关的生成、溶解、转化过程的认识,深刻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二、指导思想与设计思路 本课重视学习过程,新知识生成的逻辑顺序,与教材紧密结合,将知识缓缓铺开。 本节课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课堂。然后采用类演示的方法,形成沉淀溶解平衡的模型,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利用K与Q的关系顺利过渡到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难溶电解质存在的溶解平衡及其特征,理解K SP的含义及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沉淀的生成、溶解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状态的存在,树立对立统一的思想,激发求知的兴趣和求真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会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创新的品质。 2.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1)重点: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沉淀溶解”的平衡。 (2)难点:通过探究认识难溶电解质的化学行为以及在水溶液中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并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进行分析。 (3)突破方法:举例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通过预习,回答问 题 返馈学生预习效 果,明确学习目标 2.题目解读教师提问这节课的研究对 象,研究问题,举例常见 的难溶电解质。回答问题,举例常 见的难溶电解质 有哪些。 了解我们要研究 的对象 3.举个例研 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以AgCl(s)Ag+ (aq)+Cl-(aq)的为例研究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并让学生总结 仔细思考理解难 溶电解质的溶解 平衡,并找出特征 “逆、等、定、动、 变” 从整体到具体的 研究学习方法 4.练习[幻灯片]展示习题完成习题讲练结合 5.过渡让学生尝试书写一些难溶 电解质溶解表达式。如, Fe(OH)3 Al(OH)3学生完成任务自然过渡,引入溶 度积的学习。将该 知识点顺序提前 的调节,更符合知

关于中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 一、调研的目的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任务及学习压力的陡然加大,相当一部分同学感觉很不适应,平时表现及学习成绩不理想,引起了家长朋友的焦虑。 现在的社会,应该说学生成人比成材更显重要。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亮点”,是大势所趋。为此,学生要从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至为关键。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的情况,掌握其学习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行为习惯,设计并进行这项调查。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我们以初一学生为对象,接受调查问卷的学生达200多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分析 1、学生课前准备及预习的习惯 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从上调查显示,约占94%的学生一听到上课铃响了以后,都能停止户外活动,迅速进教室。但进教室后讲话的学生所占的比例约占36%左右之多。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能每天带齐的还不到总人数的70%。究其原因,学生书包沉重,为减轻负担,每天只携带课表上安排课程的学习用品,有时临时调课,便显得慌乱;有的则由于自理能力差,没有自觉整理书包的习惯。书本、文具盒随意乱放的现象或还在课桌里的约占14%左右。做好课前准备是学生上好课的基本前提,它有利于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保证上课的质量。这一方面学校已按行为规范的要求、标准进行了训练,但检查考核评比工作未能深入持久真正落实,出现了抓一抓,紧一紧,放一放,松一松的现象,或还没有引起各任课老师的足够重视。在貌似平静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2、学生上课听讲、思考的习惯 学生上课听讲、思考的习惯从上表显示,能真正做到上课从不做小动作、注意专心听讲的学生比例不高,其比例还不到20%,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要求学生上课时眼睛注视老师,根据老师的要求注视黑板或看课本,不讲废话,不做小动作。学生的听课行为往往受学习情绪影响和教师授课质量、组织教学的能力所影响。学生感兴趣的课,开小差做小动作的现象相对较少,反之则多。另外,学习环境干扰等因素,也会干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上课听讲时能积极思考、爱动脑筋近占26%。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爱动脑筋学生数的百分比四、五年级较高,说明这个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遇到疑难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能主动请老师、同学,约占61%,但上课时不动脑筋,有疑问时不敢发问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甚至有4~6%的学生学习敷衍,有疑惑也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在这里也反映学习能力的问题。学生学习过程应是不断地生疑(发现问题)、质疑(提出问题)和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热爱学习,勤学苦练、善于思考的精神是不可能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因此,不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习惯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课堂记笔记的情况和方法 调查表明,记笔记的方法是随学生的听课装态的变化而变化的。说明对于较难学习的科目或思维逻辑强的学科,学生应该集中精力听讲,以免造成思维混乱和前后逻辑不连贯的现象.确实有一部分教师习惯于写板书,也要求学生抄板书,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的讲课思路,也影响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通过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和口答等交替使用大脑皮层兴奋域构成多通路的联系,阻塞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对较难学科应该以听,想为主。 4、学生作业习惯 学生作业习惯有效地进行作业,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能培养一个人健康的学习习惯和高度自觉的学习责任感。但目前许多学生作业的方法不健康,做作业前并不注意复习知识,不把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CuSO4 晶体的实验图片和PbI2 的实验设计帮助学生认识到难溶电解质也会部分溶于水,溶液中存在溶解和析出两个过程,二者会达到平衡状态,同时培养学生的微观分析和宏观辨识能力; 2.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平衡知识,帮助学生尽快将沉淀溶解平衡纳入到已有的平衡体系,学会用平衡理论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平衡思想。 3.掌握溶度积常数的概念,会根据溶度积常数判断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Q 与Ksp 的比较,会从平衡移动的视角对沉淀的溶解和生成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4.通过小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通过对实际生产生活中和沉淀溶解平衡相关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弐.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的建立、溶度积的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溶度积的相关计算

参.教学过程

0.1mol/L 的KI 溶液,得到PbI2 黄色沉淀;上清液中滴加0.1mol/L 的AgNO3 溶液,得到AgI 黄色沉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难溶电解质也会部分溶于水,难溶电解质也会 存在溶解平衡,得出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当Pb2+和I-离开固体表面进入溶液的速率和溶液中Pb2+和I-形成固体沉积下来的速率相等时,PbI2 固体的量不再减小,得到PbI2 饱和溶液。 我们把这种平衡状态叫做沉淀溶解平衡。 教师写出PbI2 的沉淀溶解平衡表示方法:PbI2(s)?Pb2+(aq)+2I-(aq) ,并与其电离方程式相对比,便于学生区分,之后学生类比写出BaSO4 和Mg(OH)2 的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 找位学生来黑板上写,教师订正答案。 弐.迁移应用 【框架归属】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平衡体系:化对比分析,强化记忆,及时的练习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 通过回顾已有的平衡知识,有助于学生将沉淀溶解平衡尽

第1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

专题3·第四单元·第1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 【教学目标】 (1)了解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认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 (2)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认识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3)理解溶度积的概念,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 【教材范围】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P87~88。 【阅读教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P87“活动与探究1” 1.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度的大小: (2 例1)A.AgCl B.BaCl2 C.CaSO4 D.Ag2S 例2.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A.KNO3 B.Ca(OH)2C.BaSO4 D.CO2 【阅读教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P87“活动与探究2” 2.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 (1)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2)沉淀溶解平衡 ①概念: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的速率和沉淀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形成溶质的饱和溶液,达到平衡状态,人们将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AgCl Ag Fe3Fe 3 AgCl(s) (3 ①温度: ②“同离子效应”: ③“离子反应”: 例3.有关AgCl沉淀的溶解平衡说法正确的是()A.AgCl沉淀生成和沉淀溶解不断进行,但速率相等. B.AgCl难溶于水,溶液中没有Ag+和Cl- C.升高温度,AgCl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D.向AgCl沉淀中加入NaCl固体,AgCl沉淀的溶解度不变

固体的浓度是一常数,类似于水的离子积常数,我们可以用溶度积常数来描述沉淀溶解平衡。3.溶度积常数K sp (1)概念: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平衡时的离子积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或简称溶度积,通常用表示。 A m B n(s)mA n+(aq)+nB m-(aq),K sp(A m B n)=c m(A n+)·c n(B m-) 如:AgCl(s)Ag+(aq)+Cl-(aq) ,K sp(AgCl)= c(Ag+)·c(Cl-) AgBr(s)Ag+(aq)+Br-(aq) ,K sp(AgBr)= AgI(s)Ag+(aq)+I-(aq) ,K sp(AgI)= Fe(OH)3(s)Fe3+(aq)+3OH-(aq) ,K sp[Fe(OH)3]= 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 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 (2)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同种类型的难溶物,其溶度积常数越大,溶解度越,如溶解度AgCl AgBr AgI。(3)影响溶度积常数的外因: K sp的大小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它只与有关。 (4)溶度积常数的应用: 通过比较溶度积K sp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离子积Q c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难溶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溶解。 当离子的浓度积Q c > K sp时,溶液过饱和,析出固体沉淀; 当离子的浓度积Q c = K sp时,溶液饱和,沉淀达到溶解平衡状态; 当离子的浓度积Q c < K sp时,溶液未饱和,若有固体溶质,会继续溶解。 例4.已知K sp(AgCl)= 1.8×10-10,K sp(AgI)= 1.5×10-16,K sp(Ag2CrO4)= 2.0×10-12,则下列难溶盐的饱和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正确的是()A.AgCl>AgI>Ag2CrO4 B.AgCl>Ag2CrO4>AgI C.Ag2CrO4>AgCl>AgI D.Ag2CrO4>AgI>AgCl 例5.(2012·江苏·18)(1)已知室温下BaSO4的K sp=1.1×10-10, 欲使溶液中c(SO42-)≤1.0×10-6mol·L-1,应保持溶液中c(Ba2+)≥mol·L-1。例6.在进行胃部透视时,为取得良好的检查效果,需要在检查之前服用“钡餐”,“钡餐”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钡。在25℃时,1L水中约能溶解2.4×10-3g硫酸钡。 (1)计算25℃时硫酸钡的溶度积K sp。 (2)钡离子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离子,当人体中钡离子浓度达到2×10-3mol·L-1时,就会对健康产生危害。请通过计算说明为什么可以用硫酸钡作为“钡餐”? (3)在25℃时,1L水中约能溶解0.018 g碳酸钡,且胃液是酸性,能否用碳酸钡代替硫酸钡作为“钡餐”的主要成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