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文写作》学科整体教学设计

《应用文写作》学科整体教学设计

《应用文写作》学科整体教学设计
《应用文写作》学科整体教学设计

《应用文写作》学科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授课对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专业学生

授课教师:xxx 学时:36节/班

课程类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性质:理课一体化课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了解常用应用文文种的种类、写作结构和写作要求,使学生能选择恰当的文种处理公务和日常事务,在写作实践的基础上,找出应用文文体写作的基本规律。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应用文写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举一反三的写作能力。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原理,操作框架,通过对常用文书的摹写实践和写作语言的训练,掌握不同文体的行文规则和行文区别,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满足学生将来职业生涯和日常生活、学习的需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在对这一职业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出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三、课程内容与实训项目的设计

四、课程考核方案设计(1)学生过程表现考核

(2)采用百分制试卷笔试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程”教学设计 X年级X册第X单元 主备人:学校、姓名 原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 课程内容 课时规划 总课时 “单元整体课程”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课型1:单元预习课 课型2:精读感悟课 课程内容 课型3:阅读训练课(《XX》《XX》等整合教学) 课时规划 课型4:习作训练课(进行“口语交际”、习作指导、习作讲评) 课型5:综合实践课 课型6:群文阅读交流课(《XX》《XX》《XX《XX》) 课型7:整书阅读交流课(《XX》) 课型8:单元整合复习课 总课时 单元教 学目标 课型1:单元预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附:“单元整体课程”自主学习单(中高年级。几个板块、不要太复杂。) 课型2:精读感悟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尊严》《将心比心》 【课型】 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弄明白什么是尊严。 2.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抓住语言训练点: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且学会运用。 3.运用所学分组进行自主学习《将心比心》。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附:“精读感悟课”自主学习单 同学们,老师发现大家的预习都做到了细心和认真,那预习的效果如何呢?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最后一关“预习效果我知道”。(下发定时定量检测) 温馨提示:审清题目要求,落笔写好字。 1、给下面的字注上拼音。 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惬意许配逃难 2、想一想,填一填。 (1)()尊贵庄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2)()疲劳得不能忍受了。 (3)()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4)()满意;称心;舒服。 (5)()拿自己的心去比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出问题,师生考试探讨 导入语:同学们,大家已经对《尊严》《将心比心》有了一些了解了,那么现在请看大屏幕。(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讨论,再补充,再讨论) 教师板书:尊严将心比心 二、读课文 1.请同学们带问题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哪些句子或段落写了关于尊严的事情?(看课本) 2.提炼有关描述尊严的段落跟语句。 三、学习语言训练点:体会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来感悟人物形象。板书如 1:找一找 (1)外貌描写 读一读:指名读,再补充。 延伸:通过体会描写手法,感悟到人物的什么形象? (2)语言描写(步骤同上) (3)动作描写(步骤同上) 2:闯关挑战 3:评一评 (1)哈默是怎样一个人呢?师提问 生:分组讨论,不断补充 最后出示大屏幕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松鼠与松果》 一、课例导语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我们已经进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术期间,信息技术与其她学科的整合就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促进中小学教学根本性变革的首要途径。”这就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与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服务,获得语文学科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步语文素养,就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满朝气的领域。 二、教材特点 《松鼠与松果》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就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在向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识字与朗读放在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朗读与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新生字,在朗读中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三、教学手段及目标: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拼音已较掌握,课文基本读通,生字已能通过拼音自己认读;但对课文只就是很浅的理解,真正读懂课文还需靠老师讲,所以教学方法应就是基础的让学生自学,较难的由老师带学。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视觉上的冲突才能引起她们的注意与兴趣,所以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形象化、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过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整合策略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整合策 略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整合策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材中的第四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与发现。共选取了三篇课文,都和观察与发现有关,分别是:《花钟》《蜜蜂》《小虾》。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并在观察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观察与发现,能获得生活中许多乐趣与知识,对孩子一生受益无穷。课文《花钟》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列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蜜蜂》一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实验;再写我实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

观察和猜测以及实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 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小虾》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我买了一些小虾放在家的 缸里养,通过我观察小虾,生动细致的刻画,突出了小 虾有趣等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素养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 写清楚。能借助一段话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留心观察, 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花钟》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一写观察到的其他花草。《蜜蜂》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小虾》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并刻画细致生动。我们来看本单 元观察与发现,在教材导语中提示了本专题,又提示学 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一写。在《蜜蜂》后安排学生提炼实验过程。习作让学生写一写最近做的一项小实验,细心 观察,才能言之有物。在词句段运用学会在观察过程中 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习惯,并留心观察发现句子问题,修改病句,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而日积 月累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古诗 名言。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 从中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人类的伙伴——可爱的动物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理念 在我们美丽的星球上,每一天,太阳都灿烂地升起,又绚丽地落下。每一天都 有一些生命开始它的旅程,都有一些生命释放它的价值,也有一些生命永远消失。我们生活的世界多姿多彩,人类孜孜不倦地生产劳动,花草日夜不停地吐纳芬芳,而动物们则默默陪伴我们,它们是人类的知己、亲人、老师。人类的小伙伴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与别样的温暖…… 本单元围绕着“动物朋友”这一主题,编排了《猫》《母鸡》《白鹅》3篇 课文,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一一对动 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前两篇课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后一篇课文《白鹅》及课后“阅读链接”中的《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在他们的笔下,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高傲的白鹅, 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 本单元让我们走近这些小伙伴们,一起去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猫的调皮与可爱,去领略母鸡对儿女的慈爱情感,去见识丰子恺先生笔下白鹅别有趣味的髙傲尊重、友好与信赖成为我们人类与动物的交流方式,让我们把家园建设得更加温馨。二,单元教材解析 本组教材以“动物朋友”为主题编排了教学内容。前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个作家写的两种不同的动物,后一篇是另一位作家写的动物。每一篇内容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猫》 内容简介: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 他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母鸡》 内容简介: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用前后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再讨厌的原因,体会母鸡爱护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课时 《白鹅》 内容简介:课文作者通过对白鹅在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表现出的高傲特点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 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情感;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习作《我的动物朋友》 内容简介: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写清它的特点。 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描写动物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写清动物的特点,体现对它的喜爱之情。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课文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45个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及学科资源整合解析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及学科资源整合解析 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需求 初中语文的教学单元是一个综合的教学单位,每个单元有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和训练重点,各单元的主题与训练点连接起来,组成教材的训练体系。也就是说,按单元编排能使语文学科表现自身特点和科学序列,单元内各篇课文是字词句篇的集合,体现了横向序列,课类之间、单元之间又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纵向序列。这样,由横向到纵向,由单篇到单元,再由单元到全册、由全册到全套,分步落实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的教学要求。可见,语文教材的体例彰显了一个明确的编写意图:视单元为教学单位,按单元组织教学。 不过,有很多语文教师单元意识不强,备课上课的着眼点囿于独立的单篇,忽视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没有把单元内部结构各构成部分,通过精心的教学整体设计加以科学有机的组合而构成整体合力,使单元内篇与篇、课类与课类之间处于油水分离状态;使知识与水平、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不到协调发展,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所以,需要初中语文教师进一步明确教材编辑意图,按教学客观需求,在备课和施教中,视单元为教学单位,把三维目标的确立、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学程序的安排、课程资源的整合、自学水平的培养以及教学反馈与控测等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富有活力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 (二)设计形式 教师在实行单元备课时需要深入钻研课标,充分吃透教材,在胸有成竹地分析把握全单元整体内容之后,从学生实际出发,着手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可分为两种教学形式,一种是基本形式,一种是由基本形式演化出来的其他形式。 基本形式就是用教师的教读带动学生的自读。教师的教读要有利于学生自读水平的培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的目的。基本形式又可分单一式和综合式两类。 1、单一式:教师教读一篇,带动学生自读一篇。由此,根据课文的长短、深浅,学生知识水平的多少、高低,又可派生出教一带二、教二带一、教二带二、教二带三或教三带二等多种一教一带的单一式。这种单一式,一般适用于共性特征明显的教学单元,也是单元教学设计中最基本的教学形式。 2、综合式:它由单一式演变而来,其特点是将两个以上的“单一式”加以综合。如果一组文章中有两个明显的共性,又考虑教学循环性原则,这样的单元适合应用综合式。每组文章的教学均按“单一式”实行,然后加以归纳,其形式为: A、教读课→自读课 B、教读课→自读课

劳动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劳动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五月的田野》教学设计 庞各庄乡任田小学阚晓颖 五月的田野上,有黄黄的麦子,有青青的豆荚,有成群的鸭子,和小羊,还有快乐的我们。闭上眼睛,我仿佛又看见了儿时的我。对,那就是我们,赤着脚在五月的田野上,边玩边劳动。这种劳动的快乐、这种劳动的幸福,离现在的孩子很远,但只要用心去读、去品,就一定能感受到。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体验劳动生活实践,使如今在溺爱中长大的农村孩子体会到长辈们的辛苦,从小塑造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环保、节约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通过这种具有鲜明主题的乡村田园劳动生活情境氛围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劳动兴趣,为学生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3.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创设美好情境,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设计理念】 1、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创设特色情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根据情境教学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突破、创新,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融综合性知识与地区特色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造出紧扣主题的情景教学内容,赋予语文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 2、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源于自然。美丽的大自然给于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可利用资源,空气、阳光、水、季节、气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长江、大河、水库、山林、荒地、沟渠、田野等。让学生走进自然,在这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 3、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劳动兴趣和习惯也是在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养成的。“教学末见乐处,必不我学”。在少年阶段,正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在掌握劳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最新【精选资料】劳动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资料

精品文档 《五月的田野》教学设计 庞各庄乡任田小学阚晓颖 五月的田野上,有黄黄的麦子,有青青的豆荚,有成群的鸭子,和小羊,还有快乐的我们。闭上眼睛,我仿佛又看见了儿时的我。对,那就是我们,赤着脚在五月的田野上,边玩边劳动。这种劳动的快乐、这种劳动的幸福,离现在的孩子很远,但只要用心去读、去品,就一定能感受到。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体验劳动生活实践,使如今在溺爱中长大的农村孩子体会到长辈们的辛苦,从小塑造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环保、节约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通过这种具有鲜明主题的乡村田园劳动生活情境氛围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劳动兴趣,为学生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3.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创设美好情境,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设计理念】 1、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创设特色情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根据情境教学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突破、创新,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融综合

性知识与地区特色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造出紧扣主题的情景教学内容,赋予语文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 2、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源于自然。美丽的大自然给于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可利用资源,空气、阳光、水、季节、气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长江、大河、水库、山林、荒地、沟渠、田野等。让学生走进自然,在这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 3、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劳动兴趣和习惯也是在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养成的。“教学末见乐处,必不我学”。在少年阶段,正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在掌握劳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教学准备】 配乐:《春天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小诗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朗诵小诗<<我从田野走来>>(幻灯片配乐). 我从田野走来, 风筝牵动我轻盈的脚步; 我从田野走来,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乌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由于文章所述的内容相对学生实际有较大距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今天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特征分析 1、作为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运用网络查找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并能制作较精美的电子作品。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具备一定的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 3、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历史资料、经过路线、历史意义了解不够。 三、教学目标和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 知识点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水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知识 ①理解“等闲、逶迤、磅礴、暖、寒”等词语的意思。 ②理解诗中所要颂扬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精神,并且能用自己的话谈谈从诗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③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情感 利用网络资源,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长征的艰难困苦,懂得新中国来之不易,学习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能力 ①利用校园网络、互联网络自主查找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长征的史实资料,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②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描述词语 行为动词

部编版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跨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统计法 学习准备 课件、导学案、标签纸 学习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今年的年过的怎么样?是怎么过的?快乐吗?当孩子们各抒己见后老师便说:有一位大文豪他把自己过年的情形记录下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过年的。板书——北京的春节 二、新授 1.读读课题,并说说想想知道什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等。 2.要了解北京的春节,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位大文豪。走进老舍先生出示课件,了解老舍先生。当学生了解老舍先生后老师出示句子,老舍先生说“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的分外热闹” 3.学生读句子,找出这句话的重点词(分外热闹)并理解,同时教师板书:特别热闹、十分热闹、格外热闹等。 4.请学生自读课文,把体现分外热闹的句子做上标记,并且在读课文时不认识的字圈上,然后问同学。 5.检查生字词 6.在读课文并完成导学案。 三、同学相互讨论导学案的完整性。 四、出示统计表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腊月初九到腊月二十二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 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1.提问:孩子们,这么长的课文,我们用这么一个表就浓缩了,而且 让人一看就很明白,这种表在数学中称为什么表?(统计表)孩子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另一种方法让人更一目了然看出北京的春节的是怎么过的,可以结合自己已学过的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联想条形统计图) 2.当学生说条形统计图时,教师学生一起在黑板上进行会制统计图。 3.然后把统计表上的内容写在标签上,按顺序贴在统计图上。

(整理)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1-4.

设计三年级下册第一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采用“三精带一略”的形式构建,选编了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略读课文《珍珠泉》,一个语文园地。自然景物旖旎绚丽,四篇课文视角迥异,各具特色:呢喃的紫燕、婀娜的柳丝、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和如珍珠般的泉水,这些美景在作者的笔端涓涓流淌,点点入胸的鲜活文字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本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通过说、写及课外搜集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二、学生分析: 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一组课文学起来比较容易,因为燕子、柳丝、荷花和泉水这些景物都是学生身边的景物,加上以前又接触过类似的文章,一定会兴趣盎然。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教师不能停留在苍白的写作技法的指点上,而应该结合课文,寓方法于文字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教学设想: 1、走进生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

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创设情境,美文美读,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 3、阅读名家的相关文章,扩大对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积累优美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观察身边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指导阅读主题学习《慧眼赏自然》、《名家颂自然》、《妙笔绘自然》、《诗词咏自然》四个单元内容,进一步了解文章写法,指导积累。 5、学习本单元学法,按一定顺序写一写家乡的景物,写清楚具体。 五、教学时间安排: 1.生字词过关3——4课时 2.课文理解1——2课时 3.主题阅读 4——6课时 4.习作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字词教学 借助生字导学学会本单元生字词,指导正确规范书写。

劳动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五月的田野》教学设计 庞各庄乡任田小学阚晓颖 五月的田野上,有黄黄的麦子,有青青的豆荚,有成群的鸭子,和小羊,还有快乐的我们。闭上眼睛,我仿佛又看见了儿时的我。对,那就是我们,赤着脚在五月的田野上,边玩边劳动。这种劳动的快乐、这种劳动的幸福,离现在的孩子很远,但只要用心去读、去品,就一定能感受到。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体验劳动生活实践,使如今在溺爱中长大的农村孩子体会到长辈们的辛苦,从小塑造他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让环保、节约从娃娃抓起,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2.通过这种具有鲜明主题的乡村田园劳动生活情境氛围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劳动兴趣,为学生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3.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创设美好情境,陶冶情操,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设计理念】 1、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创设特色情境。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根据情境教学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框架进行一定的突破、创新,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融综合性知识与地区特色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创造出紧扣主题的情景教学内容,赋予语文教材内容更深、更新的教育寓意和练习情趣。 2、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源于自然。美丽的大自然给于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可利用资源,空气、阳光、水、季节、气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长江、大河、水库、山林、荒地、沟渠、田野等。让学生走进自然,在这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 3、学校劳动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劳动兴趣和习惯也是在学校劳动技术教育中养成的。“教学末见乐处,必不我学”。在少年阶段,正是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在掌握劳动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教师和学生都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方案讲课稿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方案 ——以《合欢树》教学设计为例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合欢树》是作者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合欢树》这篇文章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合欢树》是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写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与母亲的事情,根本没写合欢树,直到作者获奖后回想母亲时才开始写合欢树。作者一直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小院,直到邻居偶然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

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这才开始写合欢树。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学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卫机制中的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当年母亲去世时,作者悲痛至极,从此以后不愿再去触碰到这段感情,因为无法面对,再次面对时必须要找一个感情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应该是双方共有的,这样,作者选择了合欢树,把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转移到合欢树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类普通的情感体验“悲伤也成享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极大。 2.学生情况 (1)学生之前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学生对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文章中怎么呈现,“小”与“大”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怎么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不能走人作者的话语体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母爱。 (2)高二学生虽然每天都会感受到母亲对其关心与照顾,但学生对母爱的体验更多的是母亲应该爱我,我得到母爱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少有人思考什么样的母爱是真正的母爱。所以尽管学生在初读文章时都知道文章在写母爱,但学生理解的母爱与作者要表达的母爱相距甚远。 3.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十一册《长征》 南海区松岗镇石碣小学林科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毛泽东。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全诗共八行,一、二两行总括全诗,说明长征中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在红军看来是平平常常的事。第三至第六行,诗人以“五岭”“乌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以红军翻过“五岭”、跨越“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最后两行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险,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由于文章所述的内容相对学生实际有较大距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具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今天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特征分析 1、作为六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运用网络查找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并能制作较精美的电子作品。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具备一定的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 3、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长征的历史背景、历史资料、经过路线、历史意义了解不够。 三、教学目标和学习水平的分析与确定 1、知识点的划分与学习水平的确定

2、学习水平的具体描述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策略 指导思想: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掌握和应用。 五、媒体的选择应用

(完整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设计.doc

信息技与小学文整合教学 ——小学文教学《松鼠和松果》 一、例 随着当代信息技的普及和用,我已入了高科技信息技期,信息技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改革教学模式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教育的关照》中指出:“信息技与程整合是促中小学教学根本性革的首要途径。” 就把信息技与程整合步到了一个十分主要的地位。新的《文程准》指出:“努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文程。”“ 拓文学和运用的域,注意跨学科的学和当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充分使用信息技文教学服,得文学科知,培养文能力,步文素养,是一个极新而又布朝气的域。 二、教材特点 《松鼠和松果》是教育程准教科文(人教版)一年下册 第10 。文是一篇童,叙述了两只具有保意的小松鼠植的故事。通篇文的学, 我要学生了解到人在向自然索取,一定不要忘回自然。只有,我才能永有一 个美好的家园。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字和朗放在重点,所以本班学生朗和字掌握得比好。学生能利用以前学的字新生字,在朗中也能行知的迁移。 低年的学生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小物,所以本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三、教学手段及目: 一年第二学期的学生拼音已掌握,文基本通,生字已能通拼音自己;但文只是很浅的理解,真正懂文需靠老,所以教学方法是基的学生自学,的由老学。同考到一年学生年小,上的冲突才能引起他的注意与趣,所以加入信息技的 用可使教与学的程更形象化 .感性化,效果良好。我想通以上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本 的教学目:

1、认识“聪、活”等 1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认识到人类向大自然索取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自然,这样才能拥 有美好的家园。 四、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及信息技术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所用时间作用 出示谜语: 揭示谜底: 脑袋圆圆,眼睛圆圆,满身 松鼠。 绒毛,尾巴像伞。 (学生答后出示松鼠图) 观图答: 出示松果图,问: 松果。 这是什么?投影图一、猜谜、 (形象、直 导入新课、 观,吸引学生分析课题、 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注意力很好 质疑(5分仔细看图,按自己的理解 图上画了谁?它们在干什的导入了课钟)回答。 么?文的学习。) 板书课题: 松鼠和松果 问: 学生质疑。 看到松鼠和松果你有什 么疑问吗?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模式初探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模式初探 江苏省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仲怡新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网络时代,如何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促进自主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我们可以从学科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情景出发,让我们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信息素养。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和学习活动网络化的特点。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实现,使得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成为可能。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目的为: 1.为了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 2.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字化资源,依赖自主发现,进行探索学习; 3.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讨论等协作学习, 4.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实践。 学生发展体现在: 1.提高学科素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2.提高信息素养,形成(1)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的操作技能。)(2)对信

息内容的理解与评价能力(能对信息的检索策略、信息源、信息内容作出评估;能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及真伪。)(3)运用信息,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必定是和某种学科有机整合的,所以制定好网络环境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是顺利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的前提条件。这种教学设计方案,既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更有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 下面,我就以苏教版第八册《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来说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模式。 1.品词品句,渗透自学方法。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在这堂课中,借助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所具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达到强化思维的目的。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由教师的电脑控制教学,学生通过各自前面的电脑,观看教师操作进行学习。教师先出示第二自然段的文字以及蜜獾和导蜜鸟的图片,请学生找出描写导蜜鸟的语句和描写蜜獾的语句,分别读一读,了解它们是如何“互助”的,以及最后获得了什么好处,即如何“互惠”。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点出重点词语,电脑上以红色的字表示。颜色鲜明的动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抓住这些动词,不仅能很好地体会有趣的动物互助过程,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 王毅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过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有顺序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

段 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 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 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 腊八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祭灶 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 庙会 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语文单元整体备课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备课 单位:九龙街道杨庄小学时间:2015.10.18 备课人:王桂红 一、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课文4篇:《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略读课文《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 2.《新语文主题阅读》8篇:《七子之歌(三首)》《采蒲台的苇》《东史郎日记一则》《真实的故事》《我是中国人》《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别了,我爱的中国》《爱在废墟上》 3.《主题式·经典诵读》16篇:《圆明园》《圆明园四十景诗(之一)》《仰望国徽》《愿把牢底坐穿》《就义诗》《一句话》《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仰望星空》《祖国的春天(节选)》《唐人街》《希望,展翅飞翔》《发现》《我的“自白”书》《《时局图》题诗》《刑场口占》 二、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近代中华”这一专题,安排了28篇文章,其中人教版教材课文4篇,《新语文主题阅读》文章8篇,《主题式·经典诵读》诗文16篇。所有这些文章都是在展现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选文别具匠心,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以选取典型事例为主,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本单元的选文虽然题材、体裁不一,但字里行间都包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还要从学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摆渡》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摆渡》 课堂实录 [内容提要] 中学生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发生较大变化。家长和学校老师在关心孩子是否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文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 摆渡真情实意金钱权力暴力 一[课前哲理小故事] 今天老师继续为同学讲一则小故事,名字叫《蜜蜂与苍蝇》。 夏天的一个午后,有几只小蜜蜂在天空中飞舞,嬉闹。忽然有一只小蜜蜂看到地面上有一只侧放着且瓶口敞开,瓶底向光的瓶子,它们便共同商议一同到瓶子里感受一下,于是它们一同飞进瓶中,呆了一会儿玩累了它们要出去,这时它们会一次又一次飞向瓶底,企图飞近光源,它们决不会反其道而行,试着换个方向。困于瓶中对它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是它们的生理结构始料未及的情况,因此它们无法适应改变之后的环境,最终困死在瓶中。 过了几天,飞来了几只苍蝇,它们发现一只侧放着,瓶口敞开,瓶底向光的瓶中装着几只小蜜蜂,它们很好奇,便想飞进瓶中探看个究竟,在瓶中呆了一会儿它们想离开这只瓶子,一种与

蜜蜂完全不同的情况出现了,这些苍蝇多方尝试-----向上,向下,面光,背光,起初它们常会一头撞在瓶壁上,但最终总能振翅飞向瓶口,不到几分钟,所有的苍蝇都飞出了瓶子。 听完这则故事,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必须尝试,只有尝试才能成功。 2)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适应新的环境。 3)在你遇到困难时,应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才能扭转局面。 4)应多角度思考,不能单一的思考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呀,更想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个人实际能力是分子,恐惧心理是分母,恐惧每增一分,个人实际能力展现出来的就少一分。太多人因恐惧失败而做起事来畏首畏尾,这种恐惧心理局限了我们的眼界,限制了我们的能力。获致个人成就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愿意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你也许会犯下许许多多的错误,但最后终能找到一条生路。 教师提问:老师刚刚讲的这则故事是属于哪一种文学体裁? 学生回答:寓言。 教师提问:寓言有哪些特征?请看屏幕。(多媒体展示)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它是带有讽刺或讽喻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植物或非生物。 其主旨大多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通过简单的故事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过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有顺序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过春节的一两件事 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 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 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 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 腊八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祭灶 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 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

守岁 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 客,逛 庙会 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