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古文”的含义及其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学者们收集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术语和术语的解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文学名词体系。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名词汇总,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中国从夏代的历史起源开始,到清末,跨越六朝、十六国、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历史时期,以及一些主要宗教派别,在时间长达三千余年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学作品。
二、上古诗歌上古诗歌是中国古代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上古诗歌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诗歌最初以神话、哲学讨论和抒情性叙述为主,但后来也涉及到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等话题。
三、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四部书籍与五部书籍,其中四书指《诗经》、《尚书》、《礼记》和《春秋》;五经指《易经》、《书经》、《诗经》、《尚书》和《礼记》。
四书五经汇集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和理念,既是古代史实的体现,又是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宝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当中的一种,以宋朝词人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最为流行,宋词以精致的文字、灵动的画面、诗意的议论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抒发出一种文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至今所出现的文学作品,它是宋词、诗词、元曲等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延续,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整个过程中的反映,是中国社会发展最新动态的写照。
当代文学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色,其内容包括科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等类型。
六、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文体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国修辞文学研究的基础。
古代文言文以《汉书》、《史记》、《诗经》以及宋明以来著名的文学著作为代表,为弘扬和传播古代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文言文的语言演变与发展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写作文体,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规范和体系。
文言文的语言演变是古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变革和发展过程,不仅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变化,还直接影响了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言演变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阶段1. 文言文起源于先秦时期,受到古代汉语方言的影响,形成了基本的音韵、字词和句法结构。
先秦时期,文言文主要被用于官方文书、礼仪文化、经史论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和规范性。
2. 魏晋时期,文言文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创新。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文化多元的影响,文言文的语言形式逐渐丰富和变通,出现了一些新的字词和用法。
同时,文言文被用于文人的创作和评论,开始发展出文学评论和骈文等文体。
3. 隋唐时期,文言文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成为当时文化交流和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形式。
隋唐时期的文言文语言工整、严谨,采用了许多典型的句式和修饰手法,极大地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能力。
同时,隋唐文人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丰富了文言文的创作领域。
4. 宋代以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逐渐趋于稳定。
在文言文的字词使用上,宋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字词,同时传统的字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固定和规范化。
在句法结构上,宋代以后文言文的句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此后的元明清各个时期都继承了这种模式。
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与演变1. 典雅凝练:文言文以典雅、凝练为语言特点,注重用字的规范和精练程度。
在演变过程中,文言文逐渐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句式和字词,如对仗句、纳言修辞等,这些特点被认为是文言文的精华所在。
2. 多音字和同音字的使用:文言文时期,汉字中存在许多同音字和多音字,文言文在使用这些字时注重准确掌握其音、义,并根据上下文来进行正确理解。
在后来的演变过程中,一些同音字的使用形成了一些规范的惯用法,但也出现了一些混淆字形和读音的情况。
文言文的演变与发展文言文作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言,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发展和演变。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古代汉语的高度文化成就。
本文将从文言文的起源、发展、演变等角度来探讨文言文的变迁与发展。
一、文言文的起源与特点文言文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周代。
周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由于官吏之间的交流,使得古代汉语书面语逐渐形成,并成为了中国的正式语言。
文言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成语、修辞手法和古代礼制等,具有高度的形式和规范性。
文言文的特点是语言繁复,句式复杂,注重修辞和格律,风格庄重、严谨。
二、文言文的发展阶段文言文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古文、骈文和白话文。
1. 古文阶段: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周、秦两朝是古文的发展阶段。
古文的形式更加庄重肃穆,通常以诗歌和经典文献为主要形式,代表作品有《诗经》、《尚书》等。
2. 骈文阶段: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汉、魏两朝是骈文的发展阶段。
骈文是古文与白话文的过渡阶段,它保留了古文的一部分特点,但已经开始出现白话的影子。
骈文注重文辞华丽,使用了对偶、排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代表作品有《楚辞》、《世说新语》等。
3. 白话文阶段:公元6世纪至现在是白话文的发展阶段。
白话文是指现代汉语的口头语言,通俗易懂,符合日常交流的需要。
白话文的兴起与唐代的文人对古文的批判和对俗文的追求有关,并在明代得到显著发展。
现代白话文起初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发展的,成为现代中国通用的书面语言。
三、文言文的演变与影响文言文的演变与发展既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文人学者的努力与智慧的结晶。
随着历史的进展,文言文逐渐由精英阶层使用的专业语言演变为普通人都能理解的书面语言。
文言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化交流、思想传播、文学创作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在传统教育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很多经典名著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
魏晋南北朝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
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
文言文中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文言文,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文言文在构词、语法和用词等方面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演变1. 古代文言文古代文言文,是指上古时期至秦汉时期的文言语言形式。
古人在书写上注重字辞的准确,用词丰富,句法结构多样。
曾子曰:“文言有法,言者无恙。
”可见,古代文言文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很高。
2. 宋元明清时期文言文宋元明清时期,文言文呈现出另一种发展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言文注重联想和意境的营造,注重言简意赅,意象深远。
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注重审美效果的追求,因此在表达方式上更注重文字的艺术性。
3. 白话文的崛起与影响白话文的兴起对文言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五四运动开始,白话文逐渐成为主流文体,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
这也标志着文言文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二、发展趋势1. 学术研究与传承文言文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逐渐减少,但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古籍、古代文献仍然以文言文的形式保存下来,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和理解离不开对文言文的掌握。
2. 教育与培养文化底蕴在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仍然占有一定的比重,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3. 文言文与现代表达方式的结合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文言文也在寻求与现代表达方式的结合,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现代文言文在用词和句法上更加灵活多样,既保留了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又具备了现代表达的便利性。
总结:文言文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从古代文言文到宋元明清时期文言文,再到白话文的崛起与影响,文言文的发展经历了各种变化。
尽管现代社会对于文言文的应用越来越少,但在学术研究、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文言文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文言文与现代表达方式结合,在保留传统特点的同时适应时代的需求。
了解文言文的历史与演变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体系,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言文的历史与演变,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语言。
一、文言文起源与发展文言文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的文字称为古文。
古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后来逐渐演变为兼具象形和指事性质的甲骨文。
汉字的出现使得文字变得更加灵活,文言文开始形成。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对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然而,在随后的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再度兴起,儒家学者开始以古文为基础发展文言文,对其进行规范和整理。
从汉代到唐代,文言文逐渐成为中国官方文书和重要著作的标准语言。
唐代文言文是其发展的巅峰,以《唐诗三百首》和《文选》等作品为代表。
宋代以后,文言文逐渐衰落,白话文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了新的书写语言。
二、文言文的特点和特色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特色。
1. 语法结构复杂: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使用了多种多样的句法结构。
例如,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并列句、独立主格结构和倒装句等。
2. 词汇丰富:文言文中使用的词汇种类繁多,有许多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的词语。
这些词汇往往充满文化内涵,更加精确地表达了古人的思想和感情。
3. 典故和成语: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典故和成语,这些典故和成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常常被用于修辞和表达。
4. 侧重文学和修辞:文言文更加注重修辞和文学效果,通过诗词和比喻等手法表达情感和思想。
三、文言文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文言文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曾经是中国官方文书和经典著作的标准语言,也是古代文化和教育的重要一环。
1. 官方文书语言:从秦朝到清朝,文言文一直是中国官方文书的标准语言。
朝廷的法令、公文以及对外交涉的文件都以文言文书写。
2. 经典著作的语言:文言文是中国重要经典著作的语言,如《论语》、《孙子兵法》、《资治通鉴》等。
这些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并被后人广泛学习和研究。
古文的背景与时代意义在文学史上,古文指的是古代文学作品,包括先秦时期的经典文献、汉魏六朝时期的骈文、唐宋时期的诗词等。
古文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备受推崇,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历史与文化、领悟古人的思想与智慧、塑造我们的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古文的背景和时代意义进行探讨。
一、古文的背景古文的背景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古代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1. 古代社会背景:古文的产生与发展始于中国古代社会。
在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发生了众多重大的社会变革。
战国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风云变幻,这为古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从后世来看,经典的《诗经》、《楚辞》、《国语》等都是当时社会风貌和思想观念的重要见证。
2. 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文的发展离不开古代文人墨客的辛勤耕耘。
古代文人崇尚文化,对文学的追求和创作极其热衷。
他们以儒家经典为根基,又吸收了道教、佛教等思想,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背景让古文得以繁荣兴盛。
二、古文的时代意义1. 历史见证:古文作为文学形式,是对历史的见证。
通过古文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例如,《史记》以及其他的史书,为我们详实地记载了古代社会的历史事件、人物轶事等,使我们对古代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 思想智慧:古文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对于我们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和智慧贡献了重要的参考。
古代文人以个人的视角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他们审视人性、探寻生命的意义等,这些都反映出古代人的智慧和人生哲学。
3. 文化传承:古文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文人的作品无论是诗词、散文还是史书,都是我们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文,我们能够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 形式美感:古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赏识和喜爱。
文言文的含义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使用的文字和语言,包括古代文人的诗歌、散文、历史记载等。
文言文因其独特的韵律和表达方式而独树一帜,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以及培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指使用古代汉字形式和古代汉语语言系统进行书写和表达的文学语言。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尤以先秦至清代为盛。
文言文与白话文(现代汉语)相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文言文运用古代汉字,其字形更古朴典雅,给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感觉。
这些古代汉字形态各异,有些已经在现代汉字中不存在,因此阅读文言文需要一定的汉字知识和学习。
其次,文言文借助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表达思想和信息。
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较为繁复,句式结构古拙,需要仔细分解和理解。
例如,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主谓宾语的排列顺序等特点,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再次,文言文注重修辞和韵律的运用。
通过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文言文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同时,韵律的运用使得文言文的朗朗上口,更富有韵律感。
文言文的重要意义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文言文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从古代诗歌到史书,文言文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发展。
通过阅读文言文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等重要内容。
其次,文言文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和修辞技巧,通过阅读文言文,我们可以培养对于语言的敏感性和审美情趣。
同时,文言文中丰富的修辞和古代智慧,也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再次,文言文是汉字文化的重要承载体。
文言文使用古代汉字进行表达,因此阅读文言文有助于加深对汉字起源、演变和意义的理解。
文言文的传承和发展,也为今天的汉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文言文的起源和发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语言形式,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壮大。
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承载着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更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精华。
本文将从文言文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文言文的演变过程。
一、文言文的起源文言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古文的形式表达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
由于当时文字表达的规范性不高,文化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因此,人们为了保持这些歌辞的原始性,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变异,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言文语言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字的发展,文言文逐渐从纯粹为了保持歌辞的原始性的目的上升到一种较为统一的书面语文体。
其发展逐渐与士人的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立的汉字文化体系。
而在秦始皇统一文字、汉朝以后,由于书面语的统一,文言文也逐渐趋于稳定,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语言形式。
二、文言文的发展文言文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现了许多流派和代表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古代的经典之作,如《论语》、《孟子》、《左传》等。
这些经典蕴含了古代智慧和哲学思想,成为后来文言文发展的基石。
而在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如《史记》、《后汉书》、《晋书》等,它们保留了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同时加入了大量的注释和评点,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文又经历了唐代和宋代的进一步发展。
唐代是文言文的黄金时代,代表作有《唐诗三百首》和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盛唐时期的豪放和雄浑之美。
而宋代文言文更强调对诗句的理解和抒情,代表作有《宋词三百首》和苏轼、辛弃疾等词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让文言文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达到巅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文言文的影响文言文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古代文学,它还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思想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文的定义
古文是指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的文体,主要包括先秦时期至隋唐时期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采用了古代汉语,其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
古文可以分为散文和诗歌两大类。
1.古文散文:古代散文以骈文和赋文为主。
骈文是指以对仗工整、文辞繁复的方式写成的散文,如《庄子》中的骈文段落。
赋文则是以繁复华丽的修辞手法,富有音韵感的文学形式,如《离骚》、《长恨歌》等。
2.古文诗歌:古代诗歌主要以律诗、绝句、长短句等形式为主。
律诗是按照特定的音律和格律创作的诗歌,如唐代的七绝、五言绝句等。
绝句是每一句都完整成篇的诗歌,如杜甫的《登高》。
长短句则是按照句子的长短组织的诗歌,如《庐山谣》中的七言绝句。
古文的语言特点包括繁复、雄浑、文辞丰富。
修辞手法多样,包括比喻、夸张、对仗等,通过精湛的文字表达展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才华。
在古代文学中,古文是文学创作的主流形式,代表着当时社会文化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中“古文”的含义及其发展摘要:在唐代之前已经存在古文的概念,在这个时期古文指的是古代的文字和古代的典籍,特别指古代的历史典籍。
在唐代,古文并不是一个与骈体文相对的概念,而是一个与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相联系的概念,韩愈的古文运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欧阳修和苏轼的“古文”创作成就最高。
而明清以降,广义的古文几乎包括了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样式,并且在唐宋派、秦汉派和桐城派的眼里,古文的内涵有很大不同,古文在这个时期成为一个极为宽泛和复杂的概念。
关键词:古文;概念;古文运动;诗文革新运动
“古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不仅含义丰富,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而且与中国文学史上的“古文运动”“诗文革新运动”等主要的文学现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探索中国古代文学中“古文”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一唐代之前的“古文”
关于唐代之前是否存在“古文”概念的问题,学界一般认为在这个时期尚没有古文这一概念。
如武汉强先生在《古文概念的变迁》一
文中指出:“唐前无古文之名”,他说:“先秦时期除了对‘诗’有比较明晰的认识之外,对其它文学种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大致处于文、史、哲不分的状态,汉代的‘诗赋’更是作为独立的文学形式为学者所认知。
而这时的文章观念是指包括诗歌在内的所有文学作品的总和,通常还称作‘文’、‘文辞’、‘辞章’等,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唐代之前,已经有古文这一概念的存在。
在唐代之前,“古文”首先指古代文字。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 汉代通行的是隶书,司马迁从十岁开始诵读的“古文”指用籀文,籀文是先秦的古文字。
梁萧绎《金楼子》:“前金楼先生是嵩高道士,多游名山寻丹砂,于石壁上见有古文,见照宝物之秘方,用以照宝,遂获金玉。
”这里的“古文”显然也指古代文字。
梁陶弘景《刀剑录》:“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岁次甲辰,采牛首山铁铸一剑,铭曰‘夹’,古文篆书,四尺一寸。
殷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岁次甲子铸一剑,长二尺,文曰‘定光’,古文篆书。
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戊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照胆’,古文篆书。
周昭王瑕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岁次壬午铸五剑,名五岳,铭曰‘镇岳上方’,古文篆书,长五尺。
”这里的“古文”也指古代的文字。
可见,在唐代之前,“古文”即可以指古代文字,也可以指包括《尚书》在内的古代典籍,还可以指古代的历史类书籍。
所以说,所
谓“唐前无古文之名”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唐代之前的《尚书》《论语》《春秋》《史记》等既是历史、哲学书籍,也是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和一些辞赋类的作品固然被称为“文”“文辞”“辞章”,但他们有时也被称为“古文”。
二唐代的古文及古文运动
在唐代,韩愈发动了著名的“古文运动”。
人们一般认为韩愈所说的“古文”是一个与骈体文相对的概念,即所谓“散体文”。
如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云:“(韩愈)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三代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各‘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章培恒等《中国文学史》云:“所谓‘古文’,是韩愈等人针对‘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至初盛唐仍旧流行的骈体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
”
其实,这是对韩愈所说的“古文”的错误理解,张安祖《韩愈古文含义辨析》一文已辨其非,他说:“韩愈心目中的‘古文’应是体现古代圣贤思想精髓,具有创新精神,而在辞句运用和语言形式上则视表达内容需要自由安排的文章,与骈散无涉。
”本文同意张文的意见。
本文认为,在韩愈自己的陈述中,已经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这一点,韩愈在其《题哀辞后》中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
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这不是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同骈体文相对的概念不是“古文”,而是散文。
学界多认为散文的概念出现在宋代以后,其实唐代已经有了“散文”之名。
在唐代,“散文”指的是用不对仗的散体句式写成的文章。
唐代宗《密严经序》:“夫翻译之来,抑有由矣。
虽方言有异,而本质须存。
此经梵书,并是偈颂。
先之译者,多作散文。
蛇化为龙,何必变于鳞介;家成於国,宁即改乎姓氏。
”按此文见于《全唐文》卷四十九,“多作散文”云云,当然指的是未以骈体书写。
可见,唐代已经有了“散文”之名,此点尤须辨析清楚。
三宋代古文与诗文革新运动
宋初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有意提倡诗赋,君臣唱和,形成风气,晚唐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继续得到发展。
同时,与这种浮靡文风对立的复古主义思潮也正在发展。
柳开以继承韩柳古文传统为己任,提倡一种“古其理,高其意,随言短,应变作制,同古人之行事”的古文,宣扬文道的合一。
柳开的古文理论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宋初浮靡的文风,尽管其影响还不算大。
北宋的古文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学运动,在北宋的不同时期,其表现和侧重点并不相同。
从宋王朝建立到十世纪末,以柳开、王禹偁为代表的古文家,主要是反对五代文弊。
十一世纪初的三四十年,穆修、石介等人,则主要反对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
欧阳修、梅圣俞也反对西昆体,但在十一世纪中叶,特别是在嘉枯二年知贡举时所打击的“太学体”,其主要锋芒是反对古文运动中求深务奇的不
良文风。
欧阳修去世后,在十一世纪的后三十年,苏轼继续反对时文,但他所反对的时文是指王安石“欲以其学同天下”的主张。
在诗文革新中真正取得成就的是欧阳修和苏轼。
欧阳修和韩愈一样,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但是他也看到,有道德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文章,而且也不一定需要表现于文章。
他反对那种“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反对那种“弃百事而不关于心”的“溺”于文的态度。
这样,他使道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了“道统”观念的束缚,使文不仅宣扬“道统”,而且也反映现实生活。
欧阳修的散文,无论状物写景,叙事怀人,都显得摇曳生姿,具有较强的感人力量。
北宋的古文运动发展到欧阳修,战胜了五代体、西昆体、太学体,形成了宋代散文明自晓畅的特有文风。
苏轼在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政治作用的同时,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金玉珠贝”、“各有定价”,相当重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
苏轼集中的书札、杂记、杂说、小赋等,大都夹叙夹议,随笔挥洒,表现了作者坦率的胸怀,也表现他对人生对文艺的见解和爱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欧阳修和苏轼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代表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
四明清时期的古文和时文
明清时期,古文的内涵有有所变化。
因为这个时期科举考试盛行,故以经、赋、论、策为时文,以碑、铭、叙、题、赞、箴、颂为古文,广义的“古文”几乎包括了除诗歌而外的古代所有文体,不仅仅是散体文,还包括骈文、辞赋。
《红楼梦》中的贾政说:“你去请学里太
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他所说的“古文”,正是这样的内涵。
《浮生六记》中说:“一日,芸问曰:‘各种古文,宗何为是?’余曰:‘《国策》、《南华》取其灵快,匡衡、刘向取其雅健,史迁、班固取其博大,昌黎取其浑,柳州取其峭,庐陵取其宕,三苏取其辩,他若贾、董策对,庾、徐骈体,陆贽奏议,取资者不能尽举,在人之慧心领会耳。
’”由此也可以看出,“古文”的内涵极为丰富复杂。
需要指出的是,时文写作所取法的古文,在明清时期具体所指又有区别。
唐宋派所取法的对象只在唐宋古文,他们认为纯粹的古文是唐宋古文,尤其是八大家的古文。
秦汉派力倡“文必秦汉”,鄙薄唐宋八大家之文,他们认为唐宋古文恰恰为时文。
在清代,古文似乎已经不再与时文相对,而是与时文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即同为载道之文。
古文既然是“经之余”,那么,不符合圣经贤传思想原则的文章自然就排除在古文之外了。
可见,明清时期的“古文”是一个极为宽泛和复杂的概念。
综上可知,在唐代之前已经存在古文的概念,在这个时期古文指的是古代的文字和古代的典籍,特别指古代的历史典籍。
在唐代,古文并不是一个与骈体文相对的概念,而是一个与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相联系的概念,韩愈的古文运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在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欧阳修和苏轼的“古文
创作”成就最高。
而明清以降,广义的古文几乎包括了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样式,并且在唐宋派、秦汉派和桐城派的眼里,古文的内涵有很大不同,古文在这个时期称为一个极为宽泛和复杂的概念。
注释:
1. 武汉强《古文概念的变迁》,《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23页。
2.张安祖《韩愈古文含义辨析》,《文学遗产》1998年第6期,第97页。
3.武汉强《古文概念的变迁》,《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24页。
4.曾枣庄《北宋古文运动的曲折历程》,《文学评论》1982年第5期,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