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7.1(1)

第七章 7.1(1)

第七章  7.1(1)
第七章  7.1(1)

考试内容等级要求

基本不等式 C

一元二次不等式 C

线性规划 A

§7.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考情考向分析以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为主,本节在高考中主要以填空题形式考查不等式的性质;以解答题形式考查不等式与其他知识的综合.

1.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1)作差法

??

?

??

a-b>0?a>b

a-b=0?a=b

a-b<0?a

(a,b∈R)

(2)作商法

??

?

??

a

b>1?a>b

a

b=1?a=b

a

b<1?a

(a∈R,b>0)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性质内容特别提醒

对称性a>b?b

传递性a>b,b>c?a>c ?

可加性a>b?a+c>b+c ?

可乘性

?

?

?

a>b

c>0

?ac>bc

注意c的符号

?

?

?

a>b

c<0

?ac

同向可加性

?

?

?

a>b

c>d

?a+c>b+d ?

同向同正可乘性

?

?

?

a>b>0

c>d>0

?ac>bd ?

可乘方性a>b>0?a n>b n(n∈N,n≥1)

a,b同为正数可开方性a>b>0?n a>n b(n∈N,n≥2)

3.不等式的一些常用性质

(1)倒数的性质

①a>b,ab>0?

1

a<

1

b.

②a<0

1

a<

1

b.

③a>b>0,0

a

c>

b

d.

④0

1

b<

1

x<

1

a.

(2)有关分数的性质

若a>b>0,m>0,则

b

a<

b+m

a+m

b

a>

b-m

a-m

(b-m>0).

a

b>

a+m

b+m

a

b<

a-m

b-m

(b-m>0).

题组一思考辨析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两个实数a,b之间,有且只有a>b,a=b,a

(2)若

a

b>1,则a>b.(×)

(3)一个不等式的两边同加上或同乘以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4)a>b>0,c>d>0?

a

d>

b

c.(√)

(5)若ab >0,则a >b ?1a <1

b .( √ )

题组二 教材改编

2.[P74练习T1]雷电的温度大约是28 000 ℃,比太阳表面温度的4.5倍还要高.设太阳表面温度为t ℃,那么t 应满足的关系式是________. 答案 4.5t <28 000

解析 由题意得,太阳表面温度的4.5倍小于雷电的温度,即4.5 t <28 000.

3.[P79练习T3]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 000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 元,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的不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8-x -2.5

0.1·0.2x ≥20

解析 若杂志的定价为x 元,则销售的总收入为? ????

8-x -2.50.1·0.2x 万元,那么不等关系“销

售的总收入不低于20万元”可以表示为不等式? ??

??

8-x -2.50.1·0.2x ≥20.

题组三 易错自纠

4.若a >b >0,c 0;②a c -b d <0;③a d >b c ;④a d

c . 答案 ④

解析 ∵c ac , 又∵cd >0,∴bd cd >ac cd ,即b c >a d

.

5.设a ,b ∈R ,则“a >2且b >1”是“a +b >3且ab >2”的____________条件. 答案 充分不必要

解析 若a >2且b >1,则由不等式的同向可加性可得a +b >2+1=3,由不等式的同向同正可乘性可得ab >2×1=2.即“a >2且b >1”是“a +b >3且ab >2”的充分条件;反之,若“a +b >3且ab >2”,则“a >2且b >1”不一定成立,如a =6,b =1

2.所以“a >2且b >1”是“a

+b >3且ab >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6.若-π2<α<β<π

2

,则α-β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答案 (-π,0)

解析 由-π2<α<π2,-π2<-β<π

2

,α<β,得-π<α-β<0.

题型一 比较两个数(式)的大小

1.已知实数a ,b ,c 满足b +c =6-4a +3a 2,c -b =4-4a +a 2,则a ,b ,c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答案 c ≥b >a

解析 ∵c -b =4-4a +a 2=(a -2)2≥0,∴c ≥b . 又b +c =6-4a +3a 2,∴2b =2+2a 2,∴b =a 2+1, ∴b -a =a 2-a +1=????a -122+3

4>0, ∴b >a ,∴c ≥b >a .

2.若a =ln 33,b =ln 44,c =ln 5

5,则a ,b ,c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答案 c

解析 方法一 易知a ,b ,c 都是正数, b a =3ln 4

4ln 3=log 8164<1, 所以a >b ;

b c =5ln 44ln 5

=log 6251 024>1, 所以b >c .即c

ln x

x ,y ′=1-ln x x 2

, 易知当x >e 时,函数f (x )单调递减. 因为e<3<4<5,所以f (3)>f (4)>f (5), 即c

思维升华 比较大小的常用方法 (1)作差法

一般步骤:①作差;②变形;③定号;④结论.其中关键是变形,常采用配方、因式分解、有理化等方法把差式变成积式或者完全平方式.当两个式子都为正数时,有时也可以先平方再作差. (2)作商法

一般步骤:①作商;②变形;③判断商与1的大小关系;④结论.

(3)函数的单调性法:将要比较的两个数作为一个函数的两个函数值,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得出大小关系. 题型二 不等式的性质

典例 (1)已知a ,b ,c 满足c

①ab >ac ;②c (b -a )<0;③cb 20. 答案 ①

解析 由c 0. 由b >c ,得ab >ac 一定成立.

(2)设a >b >1,c <0,给出下列三个结论: ①c a >c

b ;②a

c log a (b -c ). 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 ①②③

解析 由不等式性质及a >b >1,知1a <1

b ,

又c <0,∴c a >c

b ,①正确;

构造函数y =x c ,

∵c <0,∴y =x c 在(0,+∞)上是单调递减的, 又a >b >1,∴a c b >1,c <0,∴a -c >b -c >1,

∴log b (a -c )>log a (a -c )>log a (b -c ),③正确.

思维升华 解决此类问题常用两种方法:一是直接使用不等式的性质逐个验证;二是利用特殊值法排除错误答案.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时要特别注意前提条件.

跟踪训练 若1a <1

b <0,给出下列不等式:

1a +b <1ab

;②|a |+b >0;③a -1a >b -1

b ;④ln a 2>ln b 2.

其中正确的不等式的序号为________. 答案 ①③

解析 方法一 因为1a <1

b <0,故可取a =-1,b =-2.

显然|a |+b =1-2=-1<0,所以②错误; 因为ln a 2=ln(-1)2=0,ln b 2=ln(-2)2=ln 4>0, 所以④错误.

方法二 由1a <1

b

<0,可知b

①中,因为a +b <0,ab >0,所以1a +b <0,1

ab >0.

故有1a +b <1

ab

,即①正确;

②中,因为b -a >0.故-b >|a |, 即|a |+b <0,故②错误;

③中,因为b -1

b >0,

所以a -1a >b -1

b

,故③正确;

④中,因为b a 2>0,而y =ln x 在定义域(0,+∞)上为增函数,所以ln b 2>ln a 2,故④错误.由以上分析,知①③正确.

题型三 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命题点1 应用性质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 典例 已知a >b >0,给出下列四个不等式:

①a 2>b 2;②2a >2b -

1;③a -b >a -b ;④a 3+b 3>2a 2b . 其中一定成立的不等式的序号为________.

答案①②③

解析方法一由a>b>0可得a2>b2,①成立;

由a>b>0可得a>b-1,而函数f(x)=2x在R上是增函数,

∴f(a)>f(b-1),即2a>2b-1,②成立;

∵a>b>0,∴a>b,

∴(a-b)2-(a-b)2

=2ab-2b=2b(a-b)>0,

∴a-b>a-b,③成立;

若a=3,b=2,则a3+b3=35,2a2b=36,

a3+b3<2a2b,④不成立.

方法二令a=3,b=2,

可以得到①a2>b2,②2a>2b-1,③a-b>a-b均成立,而④a3+b3>2a2b不成立.

命题点2求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典例已知-1

解析∵-1

∴-4

由-1

∴1<3x+2y<18.

思维升华(1)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的方法

①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需要逐一给出推理判断或反例说明.常用的推理判断需要利用不等式的性质.

②在判断一个关于不等式的命题真假时,先把要判断的命题和不等式性质联系起来考虑,找到与命题相近的性质,并应用性质判断命题真假,当然,判断的同时还要用到其他知识,比如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的性质等.

(2)求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利用不等式性质求某些代数式的取值范围时,多次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时有可能扩大变量的取值范围.解决此类问题,一般是利用整体思想,通过“一次性”不等关系的运算求得整体范围,是避免错误的有效途径.

跟踪训练 (1)设m =x 2+y 2-2x +2y ,n =-(2x +2),则m ,n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用“>”连接) 答案 m >n

解析 m =(x -1)2+(y +1)2-2≥-2,n =-(2x +2)<-2,则m >n . (2)已知-1

解析 ∵-1

利用不等式变形求范围

典例 设f (x )=ax 2+bx ,若1≤f (-1)≤2,2≤f (1)≤4,则f (-2)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错解展示:

由?

????

1≤f (-1)≤2,2≤f (1)≤4, 得?

????

1≤a -b ≤2, ①2≤a +b ≤4. ② ①+②得32≤a ≤3,②-①得1

2≤b ≤1.

由此得4≤f (-2)=4a -2b ≤11. 所以f (-2)的取值范围是[4,11]. 错误答案 [4,11] 现场纠错

解析 方法一 设f (-2)=mf (-1)+nf (1)(m ,n 为待定系数),则4a -2b =m (a -b )+n (a +b ),

即4a -2b =(m +n )a +(n -m )b .

于是得????? m +n =4,n -m =-2,解得?????

m =3,n =1.

∴f (-2)=3f (-1)+f (1). 又∵1≤f (-1)≤2,2≤f (1)≤4.

∴5≤3f (-1)+f (1)≤10,故5≤f (-2)≤10.

方法二 由?????

f (-1)=a -b ,f (1)=a +b ,

得???

a =1

2[f (-1)+f (1)],

b =1

2[f (1)-f (-1)],

∴f (-2)=4a -2b =3f (-1)+f (1). 又∵1≤f (-1)≤2,2≤f (1)≤4,

∴5≤3f (-1)+f (1)≤10,故5≤f (-2)≤10.

方法三 由?

????

1≤a -b ≤2,2≤a +b ≤4确定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所示,

当f (-2)=4a -2b 过点A ????

32,12时,

取得最小值4×32-2×1

2=5,当f (-2)=4a -2b 过点B (3,1)时,

取得最大值4×3-2×1=10,∴5≤f (-2)≤10. 答案 [5,10]

纠错心得 在求式子的范围时,如果多次使用不等式的可加性,式子中的等号不能同时取到,会导致范围扩大.

1.有下列命题:

①若a >b ,则a -c >b -c ;②若a >b ,则ac 2>bc 2;③若a >b ,则a 2>b 2;④若a >b ,则a

b >1;

⑤若a >b ,则2a >2b ;⑥若ac >bc ,则a >b .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填写所有正确命题的序号) 答案 ①⑤

解析 ①和⑤为真命题,其余为假命题.

2.若f (x )=3x 2-x +1,g (x )=2x 2+x -1,则f (x ),g (x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答案 f (x )>g (x )

解析 f (x )-g (x )=x 2-2x +2=(x -1)2+1>0, 则f (x )>g (x ).

3.若a

1a -b >1

b

; ②a 2b n .

答案 ③

解析 (特值法)取a =-2,b =-1,逐个检验,可知①,②,④均不正确; ③中,|b ||a |<|b |+1|a |+1?|b |(|a |+1)<|a |(|b |+1)

?|a ||b |+|b |<|a ||b |+|a |?|b |<|a |,

∵a

4.若6

2≤b ≤2a ,c =a +b ,那么c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9,30)

解析 ∵c =a +b ≤3a 且c =a +b ≥3a

2,

∴9<3a

2

≤a +b ≤3a <30.

5.设a ,b ∈R ,则“(a -b )·a 2<0”是“a

答案 充分不必要

解析 由(a -b )·a 2<0,可知a ≠0且a

6.设α∈????0,π2,β∈????0,π2,那么2α-β

3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

?-π

6,π 解析 由题设得0<2α<π,0≤β3≤π

6,

∴-π6≤-β3≤0,∴-π6<2α-β3<π.

7.若1a <1

b

<0,则下列不等式:

①a +b |b |;③a

解析 因为1a <1

b <0,所以b 0,

所以a +b

①log a (1+a )log a ???

?1+1

a ;③a 1+a <1

1+a a ;④a 1+a >1

1+a a . 其中正确的不等式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②④

解析 当0

a

,∴②④正确.

9.已知a 1≤a 2,b 1≥b 2,则a 1b 1+a 2b 2与a 1b 2+a 2b 1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 1b 1+a 2b 2≤a 1b 2+a 2b 1

解析 a 1b 1+a 2b 2-(a 1b 2+a 2b 1)=(a 1-a 2)(b 1-b 2),因为a 1≤a 2,b 1≥b 2,所以a 1-a 2≤0,b 1-b 2≥0,于是(a 1-a 2)(b 1-b 2)≤0,故a 1b 1+a 2b 2≤a 1b 2+a 2b 1. 10.已知a ,b ,c ,d 均为实数,有下列命题: ①若ab >0,bc -ad >0,则c a -d

b

>0;

②若ab >0,c a -d

b >0,则b

c -a

d >0;

③若bc -ad >0,c a -d

b >0,则ab >0.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①②③

解析 ∵ab >0,bc -ad >0, ∴c a -d b =bc -ad ab >0,∴①正确; ∵ab >0,又c a -d

b >0,即b

c -a

d ab >0,

∴bc -ad >0,∴②正确;

∵bc -ad >0,又c a -d

b >0,即b

c -a

d ab >0,

∴ab >0,∴③正确.故①②③都正确.

11.设a >b >c >0,x =a 2+(b +c )2,y =b 2+(c +a )2,z =c 2+(a +b )2,则x ,y ,z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用“>”连接) 答案 z >y >x

解析 方法一 y 2-x 2=2c (a -b )>0,∴y >x . 同理,z >y ,∴z >y >x .

方法二 令a =3,b =2,c =1,则x =18,y =20, z =26,故z >y >x .

12.已知-1

?-32,23

2 解析 设3x +2y =m (x +y )+n (x -y ),

则?????

m +n =3,

m -n =2,∴???

m =5

2

n =12.

即3x +2y =52(x +y )+1

2(x -y ),

又∵-1

∴-52<52(x +y )<10,1<12(x -y )<32,

∴-32<52(x +y )+12(x -y )<232,

即-32<3x +2y <232

∴3x +2y 的取值范围为???

?-32,23

2.

13.设实数x ,y 满足0

解析 由题意得????? xy >0,x +y >0,则?

????

x >0,

y >0,

由2x +2y -4-xy =(x -2)·(2-y )<0,

得???

x >2,y >2或?

????

0

0

0y ,a >b ,则在①a -x >b -y ;②a +x >b +y ;③ax >by ;④x -b >y -a ;⑤a y >b

x 这五个

式子中,恒成立的不等式的序号是________. 答案 ②④

解析 令x =-2,y =-3,a =3,b =2. 符合题设条件x >y ,a >b .

∵a -x =3-(-2)=5,b -y =2-(-3)=5. ∴a -x =b -y ,因此①不成立.

∵ax =-6,by =-6,∴ax =by ,因此③不成立. ∵a y =3-3=-1,b x =2

-2=-1, ∴a y =b

x ,因此⑤不成立. 由不等式的性质可推出②④成立.

15.(2018届江苏无锡天一中学质检)设f (x )=ln x,0

?a +b 2,r =1

2[f (a )

+f (b )],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q =r

p ;④p =r >q . 答案 ②

解析 由于b >a >0,所以a +b 2>ab ,

所以ln

a +b

2

>ln ab ,则q >p . 而p =ln ab =1

2

(ln a +ln b )=r ,故②正确.

16.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满足b +c ≤3a ,则c

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答案 (0,2)

解析 由已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得????

?

a <

b +

c ≤3a ,a +b >c ,

a +c >

b ,

∴?????

1

a

≤3,1+b a >c

a ,

1+c a >b a ,

∴???

1

a

≤3,-1

a <1,

两式相加,得0<2×c a <4,∴c

a

的取值范围为(0,2).

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2)

第七章力第1节力 P1 学习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习过程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一、力是什么 1. 活动一: 体验力 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计的又多又好, 【体会】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2. 我的体验: 力(force)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物体对______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的。 讨论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 三、力的作用效果 讨论思考你是怎样知道拉拉力器的同学是否用了力呢? 1.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照着填入下面 2. 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知识拓展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小结 1.我学到的知识: 2.我用到的方法: 课后巩固 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如图),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2.一本书放在桌面上(如图),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__________;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受力物是 __________。 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是因为( ) A.一个巴掌的力太小 B.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4.请判断:“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发生力的作用”这句话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5.请大家回忆“神舟七号”升空的情景,试着说出其中所蕴含的力的知识。 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龙峰初级中学20 17 —20 17 学年度 第二学期教学案例(公开课、示范课) 课题:什么是力 授课人:陈泽伟 九年级物理科组 2019 年6 月1 日 什么是力?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 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八年级】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第1节力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习重点】 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学习难点】 力的概念的理解。 ———————— 行为提示: 1.用双色笔将学习目标中行为动词标出来。 2.解读学习目标,引入新课。 特别提醒: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力至少跟两个物体有关,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如果离开物体,不可能有力的作用。 2.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无关。 方法技巧: 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应从以下三点理解:(1)速度的大小发生改变,方向不变;(2)速度的方向发生改变,大小不变;(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只要满足任何一个条件,都属于运动状态的改变。情景导入生 成问题 北京时间2016年__8__月__10__日在__里约__奥运会女子举重__69__千克级比赛中,__向艳梅__以__261千克的总成绩获得冠军__,为中国代表团摘得__金牌__。 问题:杠铃是怎样被举起来的?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自主阅读教材P2~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什么是力?力的单位、符号是什么? 答: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叫力。它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 2.托起一本物理书的力大约为1 N,请感受手受力的大小。 3.请列举工农业生产中,有力存在的事例,并说出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 范例:推土机推土施力物体:推土机受力物体:土 答:起重机吊起货物施力物体:起重机受力物体:货物。 4.如图所示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a)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__运动状态发生改变__;图(b)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__发生形变__。 自主阅读教材P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想想做做: (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同一根橡皮筋,用力越大,橡皮筋的形变程度越__大__。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大小__有关。

第七章 第1节 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教学设计 课题第七章第1节力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 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 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 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 入 课 题播放攀岩的视频 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使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 现身体的平衡。 那什么是力呢? 从这个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力”吧。 板书 第八章力 观看聆听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章题。

新 课 讲 授 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 没有“力”的存有?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有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工人。 车。 举出示例,归纳分析 练习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识别。 除了人能够施加力,其他物体也能够对别的物体施 力……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

第七章 第44讲 (1)

第44讲 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考试要求 掌握解决不等式综合问题的方法(C 级要求). 诊 断 自 测 1.(必修5P102习题7改编)函数y =x +4 x (x ≠0)的值域是________. 解析 当x >0时,y =x +4 x ≥2 x ·4 x =4; 当x <0时,y =x +4x =-?????? (-x )+? ????-4x ≤ -2 (-x )·? ?? ?? -4x =-4. 答案 (-∞,-4]∪[4,+∞) 2.(必修5P106复习题16改编)已知x >0,y >0且满足2x +8 y =1,则x +y 的最小值是________ . 解析 ∵ x +y =(x +y )·1=(x +y )? ???? 2x +8y =2+8+2y x +8x y ,x >0,y >0,∴2y x >0,8x y >0, x +y ≥10+216=18,当且仅当2y x =8x y 时等号成立,又2x +8 y =1,∴当x =6,y =12时,x +y 有最小值18. 答案 18 3.(必修5P98练习2(2)改编)若正数a ,b 满足ab =a +b +3,则ab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由a ,b ∈R *,得a +b ≥2ab ,则ab =a +b +3≥2ab +3,即ab -2ab -3≥0?(ab -3)(ab +1)≥0?ab ≥3,∴ ab ≥9. 答案 [9,+∞) 4.设x ∈R ,f (x )=? ????12|x | ,若不等式f (x )+f (2x )≤k 对于任意的x ∈R 恒成立,则实 数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不等式化为k ≥? ????12|x |+? ????12|2x |,因为? ????12|x | ∈(0,1],所以k ≥2. 答案 k ≥2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力的作用效果●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 2、3面,回答下列问题:(1)力有如下两大作用效果: ①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②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能不能看见?不能,我们是通过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存在,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我们叫做“转换法”。●小组讨论请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如下探究:(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观察橡皮泥的形状;用力拉弹簧,观察弹簧的形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如图,让小铁球两次从斜面上滚下,分别在小铁球的前方、侧方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情况有什么样的改变。●教师点拨 1、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2、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加速、减速)或运动方向改变、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要理解成用力可以(或能)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效果,而不能理解成力一定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可引导学生举例加深理解(比如一小孩用力推一辆重型卡车,卡车的表面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但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改变的)、 ●跟踪训练 1、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小亮参加立定跳远考试,起跳时他用力向后蹬地,就能向前运动,一是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3面,同时观看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完成填空:(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人推车、用手捏橡皮泥……(学生实验:手拍打桌子,感受力)、(2)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足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3)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1、人用力推小车,人对车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物体是车、2、人用力拉弹簧,人对弹簧施加了力,施力物体是人,受力

第七章第1节《力》导学案

7.01《力》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 认识力的三要素。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比一比: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展示汇报: (一)什么是力 1. 活动一:体验力 例手搬桌子手搬桌子1 2 (四).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五).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 感受力的作用: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2. 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_______ 物体对_______ 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 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 的。 【达标检测】 1.如图2所示,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例手拉弹簧弹簧的长度变长 1 2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可以使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改变。加油站: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 发生了改变。 2. 我的体验: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思考:力________ (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力产生时两个物体______________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二).力的三要素 1.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_____ ,符号是__________ 。 2. 演示:观察用力向下压弹簧和向上拉弹簧有何不同?轻轻拉弹簧与用力拉弹簧有何不同?在门轴处推门和在门把手处推门有何不同? 总结: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 。力的三要素不同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效果 1.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A. 鱼线对鱼杆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 B. 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 C. 球拍对乒乓球的作用力改变了乒乓球的运动方向 D.脚用力踢足球时,能使足球飞出,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2. 如图中画出了物体A、B所受拉力F1与F2的示意图,由图可知( A. F1 > F2 B. F1=F2 C. F1V F2 D.无法判断F1和F2的大小 3. 王明同学用力提一桶水时,他对水桶施加一个提力,同时水桶对王 明的手也施加一个拉力,则这两个力的三要素() A.完全相同 B ?大小、方向都相同,作用点不同 C.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 D ?作用点相同,大小、方向都不同 4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第七章第1节力(20201109174223)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了解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 重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关系。难点:力的概念的形成。 一、情景导入: 前后位的同学之间进行扳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力 1.活动一:体验力 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看哪一组设 体会: 要想有力的话,需满足什么条件? 思考:力_________ (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物体而存在。力产生时 两个物____________ (填“一定”或“不一定”)相互接触。 (二)、力的三要素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_ ,符号是__________ 0 2、演示:观察用力向下压弹簧和向上拉弹簧有何不同?轻轻拉弹簧与用力拉弹簧有何不同?在门轴处推门和在门把手处推门有何不同? 总结: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力的三要素不同 会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三)、力的作用效果 1.活动三:展示力作用的效果 请把你认为最好的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展示给大家。试一试,你能行的!并请仿 2.我的展示: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 发生改变(简称形变),力也 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改变。 知识延伸: 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叫做______________

发生了改变。 (四)、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画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1.活动二:感受力的作用 请用手拍桌子,双手互拍,同伴间推手,再结合身边的其它器材来感受力的 作用是怎样的? 2.我的感受: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的同时,________ 物体对_____ 物体也施了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的。 讨论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一知识吗?并请试着加以解释。 三、师生小结: 四、拓展提升: 1.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二是力的作用是 __________ 的。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2.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 受力物是书对桌面也会产生压力F',这个力的施力物是,受力物是。 3.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 这是因为() A. —个巴掌的力太小 B. 人不会只有一个巴掌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SPSS第七章第1题作业讲解

满意程度青年中年老年合计比率 很不满意126 297 156 579 0.283268 不满意306 498 349 1153 0.56409 满意88 61 75 224 0.109589 很满意27 17 44 88 0.043053 合计547 873 624 2044 1 要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该商品满意程度的分布状况是否一致? 在全部2044个样本中,对该商品满意程度的分布状况:很不满意的个案有579个,占总数的28.3268%;不满意的个案有1153个,占总数的56.409%;满意的个案有224个,占总数的10.96%;很满意的个案有88个,占总数的4.305%。 从逻辑上讲,如果各种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该商品满意程度的分布状况是一致的话,那么,不论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该商品满意程度的分布都应是很不满意占 28.3268%;不满意占56.409%;满意的占10.96%;很满意的占4.305%。 一、原假设Ho:青年人群对该商品满意程度的分布是很不满意占28.3268%;不满意占56.409%;满意的占10.96%;很满意的占4.305%。 如果显著性水平 =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Ho。 二、原假设Ho:中年人群对该商品满意程度的分布是很不满意占28.3268%;不满意占56.409%;满意的占10.96%;很满意的占4.305%。

如果显著性水平α=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Ho。 三、原假设Ho:老年人群对该商品满意程度的分布是很不满意占28.3268%;不满意占56.409%;满意的占10.96%;很满意的占4.305%。 如果显著性水平α=0.05,由于概率P值小于0.05,故拒绝原假设Ho。 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该商品满意程度的分布状况是不一致

第7章第1节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目标导航 1.阅读教材,说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2.结合实例,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阅读P110-111) 1.主要内容 (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也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进步意义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 (2)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3)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强调生物的进化。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阅读P111-113) 1.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进步意义 (1)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2)揭示了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3)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进化的结果。 3.局限性 (1)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未做出科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4.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发展的原因 ①对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对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2)发展的结果 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判断正误: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意义在于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5)生物产生的变异都是适应其生存环境的。() (6)环境改变诱导生物产生变异,不同环境选择不同的变异得以保存,因此变异是定向的,选择是不定向的。() 答案(1)√(2)√(3)√(4)×(5)×(6)×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说课稿)

《力》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的第一节。本节是力学开始的第一节。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构成。“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的基础,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示意图及画法 难点:力的作用相互性的理解 二、教法学法分析 物理教学的特点是“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对本节教法我采取了以下方法:“情境教学法;设疑诱导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学生情况是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评价方式:使学生进行“自评”和“互

评”,教师给予及时的语言和量化评价。 四、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依据课标的具体要求这是我设置的三维目标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概念、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五、教具准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讲授之前我需要准备实验器材:拉力器、直尺、弹簧、橡皮泥、磁铁、铁球、轨道、扳手、旱冰鞋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新课的引入,教学内容,达标检测和小结。教学内容包含了四个探究点 (一)引入课题 教师投影“力”字,请同学用这个力字组词。 这样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 探究点一:什么是力 初二的学生对力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如何从感性认识中概括出力的概念呢? 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讨论并列举出生活中有关力的事例,

第10讲_第七章 风险评估(1)

本章习题 [20题=12单+7多+1简] 1.[单选]实施风险评估时,下列各项审计程序中,注册会计师通常采用的是 ( )。 A.将财务报表与其所依据的会计记录相核对 B.识别异常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对财务报表和审计产生影响的金额、比率和趋势 C.对应收账款实施函证 D.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准确性进行核对[答案]B [解析]A、C、D均为实质性程序,B为风险评估程序。

2.[多选]下列各项中,属于注册会计师组织项目组讨论的主要目的有( )。 A.强调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 B.确保项目组成员具备足够的专业胜任能力 C.分享对甲公司及其环境了解所形成的见解 D.考虑甲公司由于舞弊导致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答案]CD [解析]在风险评估过程中组织项目组讨论的目的是评估重大错报风险(D),讨论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内容(C),A、B中的内容与这两个方面无关,不选。 3.[单选]下列各项中,注册会计师没有义务实施的程序是( )。 A.查找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运行中的所有重大缺陷 B.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及其环境 C.实施审计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 D.实施穿行测试,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相关控制活动是否得到执行 [答案]A [解析]注册会计师只对与审计相关控制进行了解、测试和评价。B、C、D都是注册会计师必须实施的。 4.[单选]在了解内部控制时,下列各项中,A注册会计师通常不实施审计程序的是( )。 A.了解控制活动是否得到执行 B.了解内部控制的设计 C.记录了解的内部控制 D.寻找内部控制运行中的缺陷 [答案]D [解析]确认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属于控制测试的内容。 5.[单选]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内部控制要素的是( )。 A.控制风险 B.控制活动 C.对控制的监督 D.控制环境 [答案]A [解析]内部控制包括下列要素:(1)控制环境;(2)风险评估过程;(3)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沟通;(4)控制活动;(5)对控制的监督。可见,控制风险不属于内部控制的要素。 6.[多选]了解控制环境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的内容有( )。

第7章 第一节.pdf

第七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主讲:韩南南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纲要求 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第三节教学设计与编写 第四节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 第五节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 考点聚焦: 1、本节知识是历年考试的重点内容,以教学设计题进行考查。 2、在历年的考试中,教学设计的过程是考查重点,考生尤其要掌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等相关内容。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含义 (一)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是对教什么与怎么教的策划设计过程。 教学设计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要以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依据; 2.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情出发; 3.教学设计的前提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课程标准为准则,关注教学内容与方法;4.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学系统,是对教学系统的预先分析和决策,要考虑教师教学风格与特点; 5.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1.设计的出发点不同。教案主要是为教师服务,是“教”的方案,考虑“如何教”,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学设计“为学生服务”,教师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考虑“为什么这样教”,怎样做学生才学得最好,以学生为主体。 2.准备依据不同。教案是根据惯例和经验进行的准备活动。而教学设计是依据教育教学理论、系统论、学习论和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强调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全面反思的预设系

第七章力知识点归纳

第七章力知识点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七章知识点归纳 第1节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符号F 2、单位: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 1N。 3、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③接触和不接触的物体之间都可能有力的作用 4、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 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受力物体上),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叫做力的三要素。(其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6、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相互作用力特点: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第2节弹力 1、弹性和塑性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施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挤压)并发生弹性形变 4、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方向:与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受力物体的接触面上 5、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 6、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答:(1)“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 (2)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3)使用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4)使用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第3节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 施力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3、重量:重力的大小。 4、重力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重力大小还与纬度和高度有关,赤道受的重力小于两极的重力。 g= N/kg。物理意义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 N。(在粗略计算时可 取g =10 N/kg) 5、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中“下”是指“指向地心”。 6、重力作用点:重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7、提高物体稳度的方法:降低物体的重心 增大物体的支撑面积

初中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日常生活中多种力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橡皮筋、气球、钢尺、海绵、塑料瓶、磁铁、小车、铁架台、激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现在来进行一个小比赛,请前后桌同学扳手腕,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 请问这位赢了的同学,你是因为什么原因才能取得胜利?(力气大)那么,在物理学中力到底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学习活动一:力 1、出示学生班级大扫除的图片,请同学指出哪些过程用到了力。抽学生回答后提问:是不是只有人能产生力? 2、出示图片(推土机推土,磁铁吸引铁钉,马拉车,压路机压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指出力的符号和单位。 3、请同学指出下列图片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4、通过刚才的活动,老师还有几个问题,大家交流讨论后告诉老师。 (1)一个物体能不能产生力?

(2)物体不相互接触能不能产生力呢? (3)相互接触的物体一定产生力的作用吗? 5、教师演示实验:磁体同名磁极间相互排斥力推动小车运动。 得出结论: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 请同学想一想还有哪些不相互接触产生力的例子。 (二)学习活动二:力的作用效果 1、现在我们认识了力,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设计一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而产生力的实验。要求:各组同学先设计出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细心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2、各组同学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3、抽学生上台表演,并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橡皮筋伸长,海绵变形,气球压扁,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方向改变。 请同学将它们分类,归纳总结出:(橡皮筋伸长,海绵变形,气球压扁)这些是改变了物体的形状。(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运动方向改变)这些是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4、小试身手:指出下列现象中,哪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把它的序号填入括号中()1、停在站内的汽车 2、从站内开出的火车,速度在逐渐增大 3、行驶的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停住 4、被起重机吊起的重物匀速上升 5、正在转弯的汽车 总结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时运动状态不变。 5、出示图片,提问:有力存在吗?从哪里判断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判断力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 6、教师用力压桌面,提问:有没有施加压力?有没有作用效果?教师演示实验,说明桌子发生了形变,只是形变非常微小,用眼睛观察不到。 (三)学习活动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到杆的形变程度不一样,那么,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与关系呢? 2、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小实验,认真观察现象。(控制变量法) (1)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朝一个方向弯小钢尺; (2)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朝上和朝下弯折钢尺; (3)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在不同部位朝下弯折钢尺。 3、抽同学说出各个小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得出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用图像描述一个力的三要素时,更简单、直观。请同学们观看微课,总结出方法。

第七章 力(第一节力)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二、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观察一些力的图片和自己亲自感受一下力。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一)、力的概念 观察图片后分析:什么是力呢? 运动员举起杠铃 大象压跷跷板 渔翁拉起渔网 推土机推泥土 作用 物体物体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产生力的条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思考:物体间不接触能否产生力?动手做实验看看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 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结论:产生力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从上面的实验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呢?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看多媒体图片,守门员把球顶出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分析: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射箭、撑杆跳、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4)学生看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5)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6)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形变都能观察到吗?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

第七章第1节力

第七章第1节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实验法、列举实例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铁块、钢球、平板、小车、旱冰鞋、斜面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播放攀岩的视频,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攀岩者仅靠手脚灵活运用抓、撑、蹬等动作,用“力”实现身体的平衡。那什么是力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力”。 试一试: 将一瓶矿泉水举起来,有什么感觉?如果换为一桶呢? 人们最早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感觉中得到的。 (二)讲授新课 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力”…… 比如:运动员举杠铃、渔翁拉渔网、大象压跷跷板、推土机推土、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带电橡胶棒吸引纸屑 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举、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总结: 1.力(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用符号F 表示。 (2)单位: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 N 只要有力的作用,就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物体,受力物体是受到别的物体施加的力的作用的物体。 (3)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力一定同时对应着两个物体,它们分别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思考: ①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一个力一定同时对应着两个物体,它们分别是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②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 产生力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③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就有力的作用吗? 总结:(4)力的产生条件:①至少要有两个物体②物体间要有相互作用

八 第七章第一节力讲解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3.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来认识力,体验用转换法推知力的存在。 2.通过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体验用模型法表示抽象的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画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准备】 PPT课件、弹簧、橡皮泥、皮球、条形磁铁(两块)、小铁球、铁钉、苹果(较小)、小车(两个)、旱冰鞋(一双)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情境设置】 布置操作: (1)拉放在课桌上的弹簧 (2)用条形磁铁靠近铁钉 【提出问题】 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轻松地由生活走向物 理。) 感受并观察现象 回答问题: (1)弹簧伸长,因为受到 了拉力; (2)铁钉被吸引过来,铁 钉受到吸引力。 二、新课讲授 1.力【过渡】 请大家举出其他物体受力的例子? 【幻灯片展示】 人推车地球吸引苹果 手弯折铁条锤打铁 压路机压路面风吹帆船 回答预设: (1)手拍桌子 (2)人举起物体 (3)运动员扣球 (4)脚踢球 观察现象,体验各种力的客 观存在。 (设计意图:增加感性认 识,有利于形成力的概念。)

(1)力的定义 (2)力的符号、单位【点拨分析】 【归纳总结】 请大家归纳出力的概念。 【易错点点拨】 不接触的物体间也有力的作用。 【布置自学】 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 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情境设置】 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较小的苹果。 【补充实例】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 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 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 感受认识 (1)在产生力时,两个物 体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 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 受力物体。 (2)生活中的“推”“吸 引”“弯折”“吹”“拉”“举” 等概括为“作用”。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出力的 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事例列举: (1)磁铁吸引铁钉 (2)地球与月球之间有引 力 学生阅读记忆。 体验:手对苹果施加的压力 大约是1N。 (设计意图:对力的大小形 成感性认识。) 2.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情境设置】 布置操作: 1.用力捏橡皮泥。 2.用力拉和压弹簧。 学生交流讨论总结: 1.用力捏橡皮泥,松手后, 橡皮泥中间凹陷,形状改 变。 2.用力拉和压弹簧,弹簧的 形状(长度)发生了变化:在 拉力的作用下,弹簧伸长; 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缩 短。 人推车 手弯折铁条 风吹帆船 磁铁吸引铁钉 作用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

文本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