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工资报表说明

劳动工资报表说明

劳动工资报表说明
劳动工资报表说明

劳动工资报表说明

第一部分统计范畴

按照劳动统计改革的要求,目前将在全省范畴内实施劳动统计报表范畴逐步扩大的打算,2005年劳动统计年报城镇以上单位范畴将依旧与2004年一样扩大到规模以上私营企业。

城镇以上单位范畴:中央和地点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中央和地点所属的各级企业、事业单位。包括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不包括个体和私营经济单位和乡镇企业局治理的企业)

规模以上私营企业范畴:

(1)指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私营工业企业

(2)具有专业资质等级的私营建筑业

(3)具有专业资质等级的私营建筑业

(4)房地产开发企业

(5)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私营批发业企业

(6)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私营零售业企业

(7)年营业额在200万元及以上的私营餐饮业企业

(8)具有住宿业星级等级的私营住宿业企业。

第二部分统计报表

劳动工资报表包括2005年年报《劳动情形》I101-1表和季报《劳动情形》I102-1表。其中年报上述所有单位均须填报。而季报私营企业无需填写,只由城镇以上单位填写。

年报:

年报表的“一、在岗职工”项下新增了“临时职工”项。

在补充资料中,新增“在岗职工受教育培训人数”一项指标。

第三部分指标讲明

人数统计

单位从业人员各单位的从业人员是指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酬劳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

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的从业人员中,现仍保留农村户籍关系的人员。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是单位从业人员的其中项。

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劳动酬劳的职工。包括由单位派出学习、劳务及病伤产假且仍由单位支付劳动酬劳的人员。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治理工作的人员。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1、受聘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2、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专业技术职务资格;3、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4、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励;5、持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发明专利。按照公务员治理或参照公务员治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长期职工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国有单位使用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

临时职工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包括各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招用的,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或使用期不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

其他从业人员各单位其他从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做职工

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酬劳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以及聘用的外单位下岗职工、外单位的内退人员、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但不包括在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酬劳的在校学生。单位其他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从业人员。

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指聘用的本单位或外单位的已办理正式离退休手

续的离退休人员。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由于各种缘故,差不多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内部退养人员、停薪留职人员、借给外单位使用的人员、长期病、休假职工、下岗职工等。那个地点的下岗职工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缘故,差不多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包括放长假,下岗待工,轮番歇工等职工,即包括下岗未就业人员和下岗分流人员,但不包括内退人员和下岗后仍在企业参加转岗等培训的职工。

内部退养职工指接近正常退休年龄但因各种缘故退出工作岗位,并办理了内退手续,在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前由单位按月发给一定生活费的职工。

长期病、休假人员指劳动关系在本单位,但因病、事假离开工作岗位半年及半年以上的人员,不包括由单位派出或自费长期学习的人员。

死亡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形中的“死亡”指标是指因各种缘故死亡而发生的减员。

劳动酬劳统计

单位从业人员劳动酬劳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截了当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酬劳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劳动酬劳两部分。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截了当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酬劳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计件标准工资、计件超额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即在运算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时不论其经费来源,不论是打算内依旧打算外的,不论是政策规定的依旧单位自行建立的,只要是属于支付给本单位的在岗职工的劳动酬劳,均是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不包括国家规定的保险福利费及劳动爱护费。

其他从业人员劳动酬劳指各单位一定时期内直截了当支付给本单位其他从业人员的全部劳动酬劳。包括支付给再就业离退休人员的劳动酬劳和外籍、港、澳、台人员的劳动酬劳等其他从业人员的劳动报总额。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生活费指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在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费。

补充资料

人才资源具体包括:

(1)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和参照公务员制度治理的党委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民主党派和有关群众团体机关以及按照公务员制度治理的事业单位中工作的公务员;

(2)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或专业技术治理工作的人员;

(3)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治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

(4)在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的技术工人。

经营治理人员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治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统计对象为企业、事业单位中中层级以上治理人员。(不包括专业技术治理工作的人员,专业技术治理工作的人员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统计)

技术工人获得技术工人等级证书或技师证书,在技术工人岗位或技师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按照公务员治理或参照公务员治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在岗职工受教育培训人数指本单位在岗职工中,本年度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人数(包括参加政治理论知识培训,专业技术知识培训,连续教育学习,同意学历、学位教育,各类治理知识培训,新知识适应性短期培训等各类学习培训)。一年内参加两次以上培训的仍按一人统计,但培训时刻累加。

第四部分综合指标的运算方法

期末人数:指报告其末最后一天的实有人数。常用的期末人数有月末人数、季末人数、年末人数。

例:2004年的期末从业人员数即2004年12月31日的单位的实际从业人员数。

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

月平均人数: 指报告月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项价值和,被报告月的日历日数除求得。

月平均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报告月的日历日

月平均数=(月初的人数+月末的人数)÷2

年平均人数指报告年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是以十二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被十二除求得的。

年平均数=12个月的每月平均人数之和÷12

劳动酬劳总额:时期数。即2005年1-12月的劳动酬劳总额

第五部分表内平稳关系

1、单位从业人员年末数(01)=在岗职工数(04)+其他从业人员(08)

2、单位从业人员年末数(01)应分不大于等于其中项女性人数(02)和使用的农村劳动力人数(03)

3、在岗职工人数应分不大于等于其中项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和长期职工人数。

4、代码为06的女性人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其中项,应小于等于专业技术人员数(05)

5、其他从业人员数(08)应大于等于其中项聘用的离退休人员(09)和聘用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10)项之和。

6、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年末人数(11)应大于等于其中项内部退养职工(12)、长期病、休假职工(13)和停薪留职人员、借给外单位使用的人员(A1)之和。

7、平均数部分平稳关系以及劳动酬劳部分的平稳关系与期末人数部分一致。

8、单位从业人员变动情形部分增加人数和减少人数均等于各个分项之和。

9、单位数这一项一定要填写,应大于等于1。

10、补充资料部分大学本科及以上(B1)、大专(B2)、中专及高中(B 3)、初中级以下(B4)四项人数相加应等于在岗职工年末人数(04)。

11、年末在岗职工中人才资源数(B5)应分不大于等于专业技术人员(05)和在岗职工中的技术工人数(B10)项。同时还应小于在岗职工年末人数。

12、在岗职工年末人数(04)应大于等于在岗职工中经营治理人员数(B6)与在岗职工中技术工人数(B10)之和。

13、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数(B7+B8+B9)相加应等于专业技术人员数(05)其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包括没有职称的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在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如刚毕业的大学生)

第六部分工资总额的运算原则

1、工资总额的统计以劳动酬劳为按照

工资总额统计是指包括属于支付给职工劳动酬劳的费用。那个地点指的劳动酬劳是从广义上讲的,即:既包括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给职工的劳动酬劳,也包括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规定,为了不使职工的工资受某些专门因素的阻碍而支付的工资性津贴、补贴,以及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因病、工伤、产假、打算生育假、婚丧假、事假、探亲假、定期休假、停工学习、执行国家或社会义务等缘故按计时工资标准或计时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工资。

2、工资总额的统计以职工范畴为前提

工资总额是指直截了当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酬劳总额,这就明确了支付劳动酬劳的对象是职工,因此,工资总额统计时,确定某项费用是否属于工资总额的范畴,应考虑支付的对象是不是职工,也确实是讲,如果支付的对象是职工,支付的费用又属于劳动酬劳,则此项费用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如果支付的对象不是职工,而是职工范畴以外的人员(如:参加企业生产劳动的在校学生,聘用和留用的离、退休人员,从事教育工作的民办教师等),即使支付的费用(或补贴)具有劳动酬劳的性质,也不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3、工资总额的统计不考虑其经费来源和支付形势

目前,支付给职工的标准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工资等,其经费来源相当复杂,有工资基金、经理基金、福利基金、搬运费、材料费、加工费、技术协作收入、业务收入和劳务收入、上级下拨经费等等。在运算工资总额时,只考虑某项开支是不是职工劳动酬劳,不考虑其经费来源和支付形势,也确实是讲,只要是职工的劳动酬劳,不论其费用计入成本的,依旧不计入成本的;其支付的项目,不论是国家承认的,依旧国家不予承认的;不论是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依旧免征奖金税项目的;其支付的形式,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依旧以实物形式支付的,都应计入工资总额统计。

4、工资总额应按报告期实发数统计

为了反映一定时期内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并考虑到统计的实际可能性,从统计核算的目的和需要动身,各单位在运算工资总额时,应以报告期内实发的工资数为准。那个地点所指的实发数,包括下列两层含义:(1)实发工资数是指实际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而不是已提取未支付或可提取的工资。如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按照经济增长情形提取的效益工资,在报告期内尚未使用完的,统计报告其工资总额时,只

能统计报告期内差不多实际支付的工资,而不能统计提取的全部效益工资。

(2)实发工资是指报告期内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不包括报告期内应发未发的工资。如报告期内应发的奖金、加班工资、补发工资等,在报告期内实际未支付,而是跨报告期(如跨月、季、年)支付的,这些费用均应统计在实发月的工资总额中。但对逢节日提早预发下月的工资,国家统计局做出专门规定,仍统计在应发月中。因补发调整工资阻碍当月工资总额变动较大时,应在统计表中加注讲明。

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

(1)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的制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竞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具体有: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费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等。

(3)有关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待遇的各项支出

(4)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休、退休人员的各项补贴

(5)支付给聘用的外单位下工职工的各项补贴

(6)支付给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人员的各项补贴

(7)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酬劳

(8)劳动爱护的各种支出。具体有:工作服、手套等劳保用品,解毒剂,清凉饮料,以及按照一九六三年七月十九日劳动部等七家单位规定的范畴对接触有毒物质、矽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五类工种因此享受的由劳动爱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待遇。

(9)出差伙食补助费、误餐补助、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10)对自带工具、牲畜来企业工作和职工所支付的工具、牲畜等的补偿费用

(11)实行租赁经营单位的承租人的风险性补偿收入

(12)对购买本企业股票和债券的职工所支付的股息(包括股金分红)和利息

(13)劳动合同制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由企业支付的医疗补助费、生活补助等

因录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治理费(14)支付给家庭工人的加工费和按加工订货方法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发包费用

(15)支付给参加企业劳动的在校学生的补贴

(16)打算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2018)

○I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简明版本) (2017年统计年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制定 2017年10月

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本制度由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 1 -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简明版本) 目录 一、总说明 (2) 二、报表目录 (3) 三、调查表式 (一)基层年报表式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102-1表) (4)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102-2表) (5)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102-3表) (6) (二)综合年报表式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1表) (7)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2表) (8)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3表) (9)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1-4表) (10)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I303表) (11) 四、指标解释 (12)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简明版本)- 2 - 一、总说明 (一)为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数及工资总额等方面的资料,为政府监测、调控工资分配格局、进行宏观决策提供数据,为国民经济核算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可靠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是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统计局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在劳动工资统计方面的综合要求,各地区应按照全国统一规定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统计原则,认真组织实施,按时报送。 (三)调查对象 本制度的统计调查对象是法人单位,包括统计上认定的视同法人单位的产业活动单位。 (四)统计范围、内容及原则 1.统计范围 年报统计范围为城镇地区的全部法人单位,包括非私营法人单位和私营法人单位。 2.调查内容 本制度的统计调查内容是法人单位中的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等情况。 3.统计原则 本报表制度以“谁发工资谁统计(劳务派遣人员除外)”为基本原则,劳务派遣人员按照“谁用工谁统计”的原则统计。法人单位在本地区以外的产业活动单位其人员和工资应包含在法人单位中。 (五)调查方法 年报城镇非私营法人单位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城镇私营法人单位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六)数据汇总 年报城镇非私营规模以上法人单位数据通过联网直报平台直接汇总,其他城镇非私营单位由基层统计机构通过综合表的形式逐级报送,在此基础上汇总全国数据。年报城镇私营法人单位总体数据由各省区市统计局进行推算,以综合表形式报送,在此基础上汇总全国数据。 (七)数据发布 年度数据通过国家统计局外网、统计年鉴或其他统计资料等形式对公众发布。 (八)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制度的报送时间、报送方式、填报方法及其他有关事项,请按照制度中各项具体说明和规定执行。 报表中从业人员指标以“人”为计量单位,工资总额指标以“千元”为计量单位,平均工资指标以“元”为计量单位,均保留整数位。

劳动工资统计改革

劳动工资统计改革 编者按:本文从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存有的主要问题;存有问题的原因 分析及改革思路;这两方面对劳动工资统计的问题与策略 进行了阐述,其中劳动工资统计存有的主要问题有范围定义不清,制 度规定难以掌握;指标设置陈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调查方式单一,统计力量薄弱,填报人员素质不高;难以保证数据质量;部门衔接不够,口径不一数出多门;改革思路中讲述了在扩大劳动工资统计范围 的思路上,要打破“不包括乡镇企业、规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统 计范围限制,从而形成涵盖全社会所有劳动现象的统计,才能全面、 真实地反映全社会劳动就业的分布与构成以及劳动报酬的收入与分配,较好地满足各级政府和部门及社会对劳动工资统计数的需求和利用其次,建立完善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发展观 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破城乡地域、所有制形式和职工 身份的限制,完善和制定全面反映我国各类企业和单位职工就业、流 动和工资收入情况,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同时,还应 注意统计指标的口径与其他部门劳动指标的口径衔接。建立以普查为 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的劳动工资统计调查方法。以建立完善的基本 单位名录库为前提,以经济普查为基础,反映不同行业职工就业、流 动和工资收入等方面情况的抽样调查制度,通过抽样调查来获取不同 行业职工就业、流动和工资收入水平等方面的统计数据信息。最后, 增强统计基础工作和统计执法与监督等到改革思路,本文对劳动工资 统计的问题与策 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存有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改进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必要性和主要改革方向,探索建立一套 具有地方特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符合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劳动工 资统计制度。 【关键词】劳动工资改革策略

劳动工资报表表式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 (基层年报表) 表号:I102-1 表 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 组织机构代码 66956409-4 文号:国统字(2011)82号 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 人 其中:一级建造师(42) 人 其中:现场施工人员(43) 人 其中:持证上岗人员(44) 人 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45) 人 有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6) 人 其中:现场施工人员(47) 人 补充资料2:(限非一套表法人单位填报) 本表数据包含的单位数(48) 个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联系电话:分机号:报出日期:20年月日 说明:1.统计范围:辖区内全部非私营法人单位及“三上”私营企业,其中:①除“三上企业”以外的非私营法人单位免填“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及其分组指标和补充资料1部分;②“三上企业”(包括私营单位)免填补充资料 2。“三上企业”为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全 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2.报送日期及方式:填报单位次年2月10日前填报,“三上企业”同时网上填报。 3.审核关系: (1)01>02 (2)01>03 (3)01>04 (4)01=05+06+07 (5)08=09+10+11 (6)12=13+18+19 (7)13=14+15+16+17 (8)20=12/08×1000 (9)21=13/09×1000 (10)22=18/10×1000 (11)23=19/11×1000 (12)01>41 (13)01>42 (14)01>43 (15)43>44 (16)01>46 (17)01>47

浅谈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浅谈如何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劳动统计(又称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提供反映劳动和工资等劳动经济现象的数量及构成和分配使用等方面情况的统计资料。工资水平的高低与消费水平、消费的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搞准劳动统计数据对各级领导在经济工作中的准确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近几年来基层劳动统计工作而言,实际情况却难如人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上一些主观客观原因,劳动统计数据收集的难度越来越大,与客观上对劳动统计成果的需求形成较大差距。 1.当前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认识的偏差 领导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是制约劳动统计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事成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各级领导和部门对劳动统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资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但仍然有一些领导,对劳资统计工作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劳资统计信息的作用不以为然,特别是相当部分的基层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严重不足,表现在很少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和为统计人员解决具体困难,特别是一些单位根本没有明确领导分管统计工作,至今仍有人认为统计师“软工作”、“统计只是加加减减、填填写写的事,是估计加统计”,只要得个大概数就行了,多点少点无所谓。 1.2劳动统计人员素质偏低 基层统计人员大多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工作开展较困难。由于一些

领导对劳资统计认识不足,工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人员形同打杂,要兼顾多项工作,劳资统计职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且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致使劳资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造成多数的统计人员虽然在统计岗位上工作多年,仍是对统计业务一知半解,不能熟练掌握搞好统计必需的知识,难于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更不用说要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对当年单位经济核算运行情况做出恰当的分析了,加上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大部分劳资统计人员在统计岗位上工作都不会超过三年,并且刚换上来的统计人员往往是临时变换,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只能模仿以前的报表,随意找几个数字,就当做是统计数据,上报了事,这必然会出现差错,甚至会造成统计失实。 1.3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 通过每季度的人事劳资统计检查,发现大多数单位原始记录齐全,建立了统计台账及相关统计报表制度,劳资统计数与财务账目核对清楚。但仍有一些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统计台账,致使账目不清,统计指标无从查起,造成统计数据的不真实;基层劳资统计人员更换频繁,统计人员没有持证上岗等,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统计制度、制度不健全或不具执行力造成的。 2 影响继承劳动工资统计准确性、及时性的原因 2.1基层统计人员兼职多,专职少 在基层站队极少有专门从事劳动工资统计的人员,大多是站队的办事人员兼职他们的工资待遇、工作态度,也直接决定了劳动工资统计报表

年劳动工资统计报表

单位基本情况表 01.组织机构代码: 02.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03.单位详细名称: 04.行政主管部门: 05.详细地址:潜江市镇(处、区、场)村(社区) 06.通讯号码: 07.主要业务活动(或产品):1. 2. 3. 18.注册登记类型:(从下方代码中选择一个) #内资:110国有120集体130股份合作141国有联营 142集体联营143国有与集体联营149其他联营 151国有独资公司159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160股份有限公司320中外合作经营330外商独资 190其他内资 #港澳台商投资:210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220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230港澳台商独资240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290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310中外合资经营340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390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12.执行会计制度类别:2 (从下方代码中选择一个) 1企业会计制度2事业会计制度3行政会计制度 4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9其他 19.控股情况:(从下方代码中选择一个) 1国有绝对控股2国有相对控股3集体绝对控股 4集体相对控股9其他 09.隶属关系:(从下方代码中选择一个) 10中央20省40市州50县(市区)61街道63乡(镇)71居委会90其他 备注:《单位基本情况表》也是必填项目,不要漏填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 表号:I102-2表 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 组织机构代码□□□□□□□□-□文号:国统字(2015)63号 单位详细名称:2015 年有效期至:2017年6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联系电话:分机号:报出日期:20年月日 说明:审核关系: (1)01>02 (2)01>03 (3)01=05+06+07 (4)08=09+10+11 (5)12=13+18+19 (6)13=14+15+16+17 指标说明: 03.单位详细名称:与公章一致 04.行政主管部门:潜江市教育局 07.主要业务活动:教育教学(二级单位根据各单位职能填写)18.注册登记类型:110

劳动工资统计台账及填报说明

按人员类型分从业人员数 说明:(1)1≥2 (2)1≥3 (3)1=4+5+6 (4)7=8+9+10 (5)1~3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2月平均人数+3月平均人数)/3 (6) 1~6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6月平均人数)/6 (7) 1~9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9月平均人数)/9 (8) 1~12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12月平均人数)/12

按职业类型分从业人员数 (4)1~6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6月平均人数)/6 (5)1~9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9月平均人数)/9 (6)1~12月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12月平均人数)/12

表3: 按人员类型分工资总额 说明:(1)1=2+12+13 (2)2=3+9+10+11 (3)4=5+6+7+8 (4)个人缴纳费用=个人缴纳的“五险一金”+个人所得税(5)单位代扣费用=代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暖气费等费用+其他扣缴费用 (6)实物工资折现(市场价)= 购物卡、加油卡、电话卡等有价储值卡折现+米面油、内部食堂、通勤班车等实物福利折现+其他实物工资折现(7)1~3月累计工资总额(一季度)=1月工资总额+……+3月工资总额(8)1~6月累计工资总额(二季度)=1月工资总额+……+6月工资总额(9)1~9月累计工资总额(三季度)=1月工资总额+……+9月工资总额(10)1~12月累计工资总额(全年)=1月工资总额+……+12月工资总额

表4 按职业类型分工资总额及平均工资 说明: (1)1=2+3+4+5+6 (2)1-3月累计工资总额=1月工资总额+2月工资总额+3月工资总额 (3)1-6月累计工资总额=1月工资总额+……+6月工资总额 (4)1-9月累计工资总额=1月工资总额+……+9月工资总额 (5)1-12月累计工资总额=1月工资总额+……+12月工资总额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填报流程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填报流程 一、搜集原始数据(记录)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主要从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取得。是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 注意从业人员不包括: 1、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 2、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3、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4、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如:建筑业整建制使用的人员。 工资总额主要从财务账上获取,无论是计入工资科目还是其他科目,只要符合劳动报酬性质的都应统计在工资总额中。 注意: 1、工资总额是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是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之和。 2、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 3、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 二、形成统计台账

需要将收集来的数据按月录入统计台账中,并登记成册,该环节是单位填报数据前提。单位可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和工资统计信息系统或自身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程序平台建立台账。 注意企事业单位内部岗位与电子台账岗位匹配性,可参考如下: 1、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包含单位负责人(以单位自身为判断标准)和下一级的单位管理人员(如部门负责人),“双肩挑”领导按拿什么工资定什么岗位的原则,拿技术或技能工资就归到技术或技能人员。中层以下领导拿行政职务工资都归到管理人员,跟从事一般行政事务的人员一样。事业单位如医院或学校,单位内部岗位分为三块:专技、管理、后勤。专技(专业技术岗位)---技术;管理:拿什么工资定什么岗位的原则;后勤:根据具体岗位定为:技能、办事人员、服务人员、其他岗位工作人员等。 2、会计、出纳、统计、审计、编辑、公证员、老师、教练、医生、科研人员、实验员、馆员、化验、药剂、护士、助产士、银行柜员、技术人员、研究人员、设计人员、校对、记者、翻译、律师、播音、艺术人员、工程师、造价、项目经理等——专业技术岗位(注意:A、持有国家技术等级证书,按证书实际填报;B、无国家技术等级证书,按本岗位工作实际年限就高原则填报相应的等级)。 3、保卫科、消防科、总务科内部人员等——办事人员。 4、行政事务——管理人员。 5、商场、超市营业员、仓储人员、购销人员、饭店客服部、前台、总台、办证大厅、保洁、保安、宿舍管理、加油员、售后服务、运输服务、娱乐服务、宾馆饭店服务员等——商业人员和服务业人员。 6、导游、维修工、驾驶员、配电工、泥工、木匠、电工、管道工、锅炉工、厨师、施工员等——技能岗位(注意:A、持有国家技能等级证书,按证书实际填报;B、无国家技能等级证书,按本岗位工作实际年限就高原则填报相应的等级)。 7、其他在工业生产技术操作岗位上工作——技能岗位。 8、工业生产的辅助生产人员——辅助生产人员。

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新)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 指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从业人员不包括: (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 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 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非全日制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其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且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的人员。非全日制人员不包括不定时工作制人员,如:老师、编辑等不坐班人员。 管理人员 指在单位中行使管理职能、指挥或协调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员。如在企业及其职能部门中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包括:企业董事、企业经理、企业综合职能部门经理或主管。在建筑业中管理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一般为单位中层及以上人员。 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 指具有中专学历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包括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中专毕业生及大学专科以上肄业人员。 无学历有职称人员 指中专以下学历,并已评定了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包括工人技师在内。 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由单位支付各项工资和社会保险、 住房公积金的人员,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

工资统计报表指标和审核要求

2016年工资统计报表指标解释和相关要求 一、基本情况 2016年统计报表与去年相比的变化: (一)退休(职)人员不纳入统计范围。 (二)事业单位不统计临聘人员,只统计在职在编人员。 (三)改革性补贴统计车贴。 (四)新增员额内法官、检察官统计(只涉及法院、检察院及各区县)。 1.表1“其中公务员”栏不含员额内法官检察官人数。 2.表7-表15不统计员额内法官检察官。 二、填报要求 报按省厅要求,县(区)需填报2份。 (一)第一套表:按往年方法与今年指标解释填报,此套表不统计目标奖。 (二)第二套表:统计目标奖。(市级部门使用电子表格) 指标解释 一、主要指标解释 1.单位个数 指填报本报表制度的事业法人和机关法人单位的个数。一般

来说,一个部门只有一个机关法人,但也有部门下属有相对独立的二级单位,可能有多个机关法人;事业单位一般都是事业法人,应该按事业单位个数统计。 2.职工年末人数 指年末最后一天的实际人数。已经招用但到年末尚未报到的人员和尚未用完的进人指标,不得作为年末人数统计。 3.正式职工 指在机关事业单位中,经国家有关部门分配、安排或批准招收录用的职工。正式职工人数等于单位年末职工人数。 4.职工年平均人数 指报告年内每年平均拥有的人数。职工年平均人数计算方法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之和除以12求得,或四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除以4求得,或者年初人数和年末人数之和除以2求得。 为保证职工年平均人数统计的准确性,一般要注意以下两点:(1)坚持“谁发工资谁统计”。不论在本单位工作还是临时借调到外单位工作的人员,只要是由本单位支付工资,就应统计为本单位的职工。“谁发工资谁统计”,不能简单理解为是谁把工资交到职工的手中,应该理解为“谁负担工资谁统计”,也就是说哪个单位确定他的工资标准,核算他的工资数额,并在单位财务账目上体现了对他的工资支付,才被视为“发”了工资。 (2)按照执行工资对应的职务进行统计。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按执行工资对应的职务层次统计,如军转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后享受上一级待遇的人员等;二是在事业单位中,双肩挑人员按执行工资对应的岗位统计;三是在统计期内,由于特殊原因,

交通运输行业劳动工资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

交通运输行业劳动工资统计报表主要指标解释 1 、单位从业人员:各单位的从业人员是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2、非全日制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且其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从业人员。 3、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4、长期职工:指用工期限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职工。包括原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长期临时工以及国有单位使用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和其他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原计划外用工。 5、临时职工:指用工期限不超过一年的职工。包括各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招用的,签订一年以内的劳动合同或使用期不

超过一年的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各单位的长期职工与临时职工之和为该单位全部在岗职工。 6、专业技术人员: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且已在1983 年以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或在1984 年以后聘任了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含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及实验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教学人员、船舶技术人员、经济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翻译人员、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新闻、出版人员、律师及政工人员。 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具体指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企业、事业单位下设的职能机构、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中从事生产、技术、经济管理和政治工作的人员。 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7、其他从业人员:各单位其他从业人员是指劳动统计制度规定不作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各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但不包括在单位中工作并领取劳动报酬的在校学生、兼职人员和从事第二职业的人员。单位其他从业人员与在岗职工之和为该单位从业人员。 8、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指由于各种原因已

工资统计报表指标解释和相关要求

年工资统计报表指标解释和相关要求 一、基本情况 年统计报表与去年相比的变化: (一)退休(职)人员不纳入统计范围。 (二)事业单位不统计临聘人员,只统计在职在编人员。 (三)改革性补贴统计车贴。 (四)新增员额内法官、检察官统计(只涉及法院、检察院及各区县)。 .表“其中公务员”栏不含员额内法官检察官人数。 .表表不统计员额内法官检察官。 二、填报要求 报按省厅要求,县(区)需填报份。 (一)第一套表:按往年方法与今年指标解释填报,此套表不统计目标奖。 (二)第二套表:统计目标奖。(市级部门使用电子表格) 指标解释 一、主要指标解释 .单位个数 指填报本报表制度的事业法人和机关法人单位的个数。一般来说,一个部门只有一个机关法人,但也有部门下属有相对独立的二级单位,可能有多个机关法人;事业单位一般都是事业法人,应该按事业单位个数统计。 .职工年末人数 指年末最后一天的实际人数。已经招用但到年末尚未报到的 1 / 12

人员和尚未用完的进人指标,不得作为年末人数统计。 .正式职工 指在机关事业单位中,经国家有关部门分配、安排或批准招收录用的职工。正式职工人数等于单位年末职工人数。 .职工年平均人数 指报告年内每年平均拥有的人数。职工年平均人数计算方法是:以个月的平均人数之和除以求得,或四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除以求得,或者年初人数和年末人数之和除以求得。 为保证职工年平均人数统计的准确性,一般要注意以下两点:()坚持“谁发工资谁统计”。不论在本单位工作还是临时借调到外单位工作的人员,只要是由本单位支付工资,就应统计为本单位的职工。“谁发工资谁统计”,不能简单理解为是谁把工资交到职工的手中,应该理解为“谁负担工资谁统计”,也就是说哪个单位确定他的工资标准,核算他的工资数额,并在单位财务账目上体现了对他的工资支付,才被视为“发”了工资。 ()按照执行工资对应的职务进行统计。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按执行工资对应的职务层次统计,如军转干部、职务与职级并行后享受上一级待遇的人员等;二是在事业单位中,双肩挑人员按执行工资对应的岗位统计;三是在统计期内,由于特殊原因,岗位(职务)变动而所执行的工资标准未变时,仍按原执行的工资标准对应的职务进行统计。 .工资总额 指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现在的统计,一般指一年的工资总额)

某县劳动工资专业统计员年度工作总结(新编版)

编号:YB-ZJ-0966 ( 工作总结)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某县劳动工资专业统计员年度工作总结(新编版) Through work summary, in order to correct shortcomings, learn experience and lessons, make future work less detours and more results

某县劳动工资专业统计员年度工作 总结(新编版) 备注:通过工作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本内容是本年度新编修订版,可下 载后直接使用。 20xx年以来,我县劳动工资专业统计工作在市局和本局领导的关心及各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配合下,经过统计人员的辛勤努力,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全年的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贯彻市局年报会议精神,及时开好了县级年报和定期报表会议,按时、如期、如质地完成了20xx年年报和20xx年定期报表工作任务。年初制定了劳动工资专业统计工作计划和考核评比办法。 二、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了统计台帐。狠抓了报表的报送率,报表报送率达到了100%,对基层统计人员经常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业务指导,夯实了基层统计基础。

三、按照省市部门统一部署,在县局统一组织安排下,10月份开展了统计执法检查,在检查当中发现大部分单位的劳资总额存在少报的现象,主要原因是:一是指标概念不清,二是瞒报的因素也存在,三是责任心不强。通过检查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增强了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了统计数据质量。 四、积极开展联网直报工作。今年8月份三上企业进行联网直报,主动与三上企业联系,督促联网直报上报工作,一、二、三季度的联网直报上报率达100%,得到了市局的肯定,劳资专业年报开始也执行联网直报,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年报上报纸介报表,由劳资专业人员代理申报,20xx年季报是否由企业自行上报等上级部门另行通知。 五、狠抓基层数据质量。20xx年是劳资专业执行联网直报的第一年,基层数据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县的单位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单位从业人员人数等方面的资料是为政府监测、调控工资分配格局、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国民经济核算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可靠依据,请各基层单位一定要认真、

劳动工资统计的思考

劳动工资统计的思考 1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存有的主要问题 1.1统计力量薄弱,人员素质不高 大多数基层单位没有专人负责劳动工资统计工作,一般都是身兼数职,很难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劳动工资统计中,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 动性远不及专职人员,没有系统学习过统计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统 计人员调动还比较频繁,交接工作粗糙,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准确、 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因此很难按 要求完成统计工作,也谈不上对上报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业务水平难 以保证。 1.2异地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困难 随着集团公司战略调整,初步构建了新疆、陕甘、贵州三大异地煤炭 生产基地。以C/S模式自主研发的劳动工资统计系统需在局域网内运行,且运行状况一直非常好。而集团公司局域网尚未覆盖异地单位, 致使系统不能在异地单位使用,造成异地单位的工资统计工作难以开展。 1.3数据质量难保证 劳动统计数据来源于基层单位,对基层单位缺乏监控,没有形成科学 的统计规范,造成部分填报单位的统计信息失真。同时,受统计人员 素质、统计方法、劳动用工制度、分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保证 劳动统计数据的质量。 2劳动工资统计改革具体策略 2.1经营者重视统计工作 增强企业的统计工作,企业领导就必须从自身做起,真正从思想上和 行动上重视统计工作,消除重财务轻统计的观念,真正提升统计地位,

使企业经营者认识到统计工作在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提升企业活力、制定企业战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2.2科学设置和完善报表指标体系,规范企业劳动 工资统计工作设置一套与新时期相适应的全新的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比如针对“三线表”异地办矿人员进行细化;以“三线表”为基础进 行扩展,将多表信息集中于一表填报,去掉无用的统计指标,减少统 计人员的工作量等。在具体设置和完善劳资统计指标体系时尽可能做 到直观、易懂,便于填写,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2.3提升统计人员素质,增强培训 劳资统计人员经常调动,目前往往以年报会议代替专业培训,培训走 过场。因此,要增强企业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统计法》,劳动工资统计的统计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 数据来源等,从源头上提升劳动工资统计报表质量。 2.4异地单位劳动工资全面纳入统计 解决集团公司异地单位及流动办公用户访问集团公司劳动工资统计系 统的问题,做到异地单位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的本地化管理,同时要企 业减少线路租用投资,降低远程访问的复杂水准,达到节约成本、保 证数据安全传输。基于这一要求,应结合现有网络条件,利用VPN技术,实现劳动工资统计系统在上述两种类型用户中的应用。 2.5依靠统计制度和方法,规范统计工作 强化制度对实现统计工作程序和岗位责任的规范化,管理方法的科学 化的重要意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增强 对基层统计工作的指导,增强基础统计工作质量检查,做好责任追究 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工作,提升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科学性 和及时性。 3结语

2017年工资统计报表讲解

2017年工资统计报表讲解 讲解人:乌鲁木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资福利处关勇 2017年1月 第一讲:目的、内容、范围 主要目的:了解、掌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及离休人员待遇情况,为制定工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主要内容:机关、事业单位年平均人数、职工工资总额、年平均工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年离休费、基本离休费等情况。 工资统计的范围是机关、事业单位所涉及到的各类法人单位的在编在册所有职工。 共设计调查表32张。 第二讲:工资统计报表的主要指标 人社统RW1-32号各类指标详解: 1.单位个数:是指填报本报表的机关法人和事业法人单位的个数。 2.职工年末人数:指年末最后一天的实际人数。已经招用但到年末尚未报到的人员和尚未用完的进人指标,不得作为年末人数统计。 3.正式职工:指在机关、事业单位中,经国家有关部门分配、安排或批准招收录用的职工。正式职工是单位全部职工中的其中项。 4.职工年平均人数:是指报告年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职工年平均人数计算方法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月平均人数是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被报告月的日历天数除求得)之和被12除求得,或四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被4除求得。 5.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总额包括公务员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机关技术工人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和普通工人的岗位工资,以及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其他津贴补贴和奖金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总额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等。 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前各单位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仍按照上年度的指标解释进行填报。 各单位在统计工资总额时,应按实发数计算。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有: (1)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具体有: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费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等。 (3)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休、退休人员的各项补贴。 (4)发给外单位人员的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5)出差伙食补助费、调动工作的旅费、安家费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6)因聘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 6.基本工资:在机关中包括公务员的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技术工人的岗位工资和技术等级(职务)工资、普通工人的岗位工资。在事业单位中包括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由于我区的特殊性,请记住还有高定工资。 7.绩效工资:指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决定分配的、体现工作人员实绩和贡献的工资。 8.津贴和补贴:是指基本工资外,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补贴。 (1)国家统一津贴补贴:是指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财政部出台的津贴

统计劳动工资年报表指标解释

主要指标解释 1、从业人员期末人数 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从业人员不包括: (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 (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 (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如:建筑业整建制使用的人员。 2、非全日制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人员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其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且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的人员。非全日制人员不包括不定时工作制人员,如:老师,编辑等不坐班人员。 3、在岗职工 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本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在岗职工还包括: (1)应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劳动合同人员(如使用的农村户籍人员); (2)处于试用期人员; (3)编制外招用的人员; (4)派往外单位工作,但工资仍由本单位发放的人员(如挂职锻炼、外派工作等情况)。 在岗职工不包括: (1)本单位使用的且由本单位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务派遣人员,应统计在本单位“劳务派遣人员”指标中;

(2)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由承包劳务的单位统计为在岗职工。 4、劳务派遣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指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被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到实际用工单位工作;且劳务派遣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人员。 注意:无论用工单位是否直接支付劳动报酬,劳务派遣人员均由实际用工单位填报,而劳务派遣单位(派出单位)不填报这些人员。 重点指标区分:劳务派遣人员和劳务外包人员 劳务派遣人员无论用工单位是否直接支付工资,劳务派遣人员均由实际用工单位填报,而劳务派遣单位(派出单位)不填报这些人员。 劳务外包人员人数及其工资由派出劳务的单位负责统计,而不是为哪个单位干活就由哪个单位统计,不同于劳务派遣人员。 虽然劳务外包人员与劳务派遣人员都在实际用工单位工作,但是劳务外包人员的具体工作是不由实际用工单位管理和组织的,而劳务派遣人员则完全由实际用工单位管理和组织。 例1:举例一:本单位的保洁人员,虽然在本单位工作,但是单位与保洁公司之间签订的是劳务合同,而不是劳务派遣合同,因此这些人员不在本单位统计,而应由保洁公司统计。类似情况还有单位的保安人员、室内绿植管理人员等。 例2:建筑业企业的施工人员,如果是整建制通过劳务外包公司雇佣的,这些施工人员虽然在建筑企业工作,按统计原则,这些施工人员由劳务外包公司统计,而具体用工的建筑业企业不予统计。如果是自行招用的临时人员、农民工和非个体工商户的工程队,这些人员应由建筑企业统计为在岗职工。 5、其他从业人员 指本单位中不能归到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中的人员。此类人员实际参加本单位生产或工作并从本单位取得相应劳动报酬的人员。具体包括:非全日制人员、聘用的正式离退休人员、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者

罗湖区2017 年从业人员劳动工资情况分析

罗湖区2017年从业人员劳动工资情况分析 2017年,罗湖区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条件,积极扩大就业机会,不断提升民生福祉。辖区劳动就业市场总体平稳,工资水平继续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 一、从业人员和劳动工资基本情况 2017年末,纳入罗湖区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法人单位1 (不含规模以下私营企业及个体户)2885个,从业人员51.0万人,全年工资总额509.2亿元。 2017年末,罗湖区城镇非私营单位1673个,从业人员37.5万人,同比下降6.9%;全年从业人员工资总额426.2亿元,增长4.5%;年平均工资114072元,增长11.7%。其中,在岗职工34.7万人,下降6.6%;年平均工资118451元,增长12.6%。 2017年末,规模以上企业2139个,从业人员41.4万人,增长3.6%;全年从业人员工资总额335.7亿元,增长13.1%;年平均工资81989元,增长9.5%。其中,规模以上私营企业1212个,从业人员13.5万人,年平均工资63303元,增长13.9%。 二、从业人员和工资情况主要特点 (一)城镇从业人员工资稳步增长 1.当前纳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法人单位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镇非私营单位:纳入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制度的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既有规模以上企业,也有规模以下企业。二是来自“一套表”规模以上企业的劳动工资报表,其中包括规模以上私营单位、也包括规模以上非私营单位。两者之间存在重叠部分,就是规模以上城镇非私营单位,在计算2885个总数时,剔除重叠部分。 纳入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的规模以上法人单位的标准: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法人企业,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企业,重点服务业——全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期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重点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含下属产业活动单位的数据)。 - 1 -

最新年工资统计报表讲解资料

精品文档 2017 年工资统计报表讲解 讲解人:乌鲁木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资福利处关勇 2017 年1 月 第一讲:目的、内容、范围 主要目的:了解、掌握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及离休人员待遇情况,为制定工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主要内容:机关、事业单位年平均人数、职工工资总额、年平均工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奖金、年离休费、基本离休费等情况。 工资统计的范围是机关、事业单位所涉及到的各类法人单位的在编在册所有职工。共设计调查表32 张。 第二讲:工资统计报表的主要指标 人社统RW1-32号各类指标详解: 1 .单位个数:是指填报本报表的机关法人和事业法人单位的个数。 2.职工年末人数:指年末最后一天的实际人数。已经招用但到年末尚未报到的人员和尚未用完的进人指标,不得作为年末人数统计。 3.正式职工:指在机关、事业单位中,经国家有关部门分配、安排或批准招收录用的职工。正式职工是单位全部职工中的其中项。 4.职工年平均人数:是指报告年内每天平均拥有的人数。职工年平均人数计算方法是:以 1 2个月的平均人 数(月平均人数是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被报告月的日历天数除求得)之和被12 除求得,或四 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被 4 除求得。 5.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总额包括公务员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机关技术工人的岗位工资、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和普通工人的岗位工资,以及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其他津贴补贴和奖金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总额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等。 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前各单位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仍按照上年度的指标解释进行填报。 各单位在统计工资总额时,应按实发数计算。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工资总额不包括的项目有: ( 1 )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颁发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支付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以及支付给运动员在重大体育比赛中的重奖。 (2)有关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方面的费用。具体有:职工死亡丧葬费及抚恤费、医疗卫生费或公费医疗费用、职工生活困难补助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工会文教费、集体福利费、探亲路费等。 (3)支付给聘用或留用的离休、退休人员的各项补贴。 (4)发给外单位人员的稿费、讲课费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5)出差伙食补助费、调动工作的旅费、安家费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补贴。 (6)因聘用临时工而在工资以外向提供劳动力单位支付的手续费或管理费。 6.基本工资:在机关中包括公务员的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技术工人的岗位工资和技术等级(职务)工资、普通工人的岗位工资。在事业单位中包括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由于我区的特殊性,请记住还有高定工资。 7.绩效工资:指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决定分配的、体现工作人员实绩和贡献的工资。 8.津贴和补贴:是指基本工资外,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补贴。 (1)国家统一津贴补贴:是指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人事部)、财政部出台的津贴精品文档补贴。包括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对于大多数单位本次年报就是统计艰边贴和特殊岗位津贴。 (2)规范津贴补贴:是指根据《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问题的通知》(中纪发〔2006〕17 号)规定,并归地方和部门原自行发放津贴补贴和奖金项目后设立的津贴补贴。2007 年我区在规范的同时也对事业单位进行了规范。但个别差额和自收自支单位并未规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